1、怎樣養生
2、日常生活中如何運用四氣五味來進行飲食治療和飲食養生?
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飲食的清淡,同時吃那些氣味比較清淡的食物,這樣有利於身體的養生。
3、在冬季,通過中醫方式如何養生?
一、精神調養
為了保證冬令陽氣伏藏的正常生理不受干擾,首先要求精神安靜。為此,《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有「冬三月,此為閉藏……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之說。意思是欲求精神安靜,必須控制情志活動。做到如同對待他人隱私那樣秘而不宣,如同獲得了珍寶那樣感到滿足。如是,則「無擾乎陽」,養精蓿銳,有利於來春的陽氣萌生。
二、起居調養
在寒冷的冬季里,不應當擾動陽氣,破壞陰成形大於陽化氣的生理比值。因此,要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以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以利陽氣潛藏,陰精積蓄。至於防寒保暖,也必須根據「無擾乎陽」的養藏原則,做到恰如其分。衣著過少過薄,室溫過低,則既耗陽氣,又易感冒。反之,衣著過多過厚,室溫過高,則腠理開泄,陽氣不得潛藏,寒邪亦易於入侵。《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說明冬季節制房事,養藏保精,對於預防春季溫病,具有重要意義。
三、飲實調養
冬季飲食對正常人來說,應當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的原則,既不宜生冷,也不宜燥熱,最宜食用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為避免維生素缺乏,應攝取新鮮蔬菜。從五味與五臟關系有之,則如《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腎主冬……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這是因為冬季陽氣衰微,腠理閉塞,很少出汗。減少食鹽攝入量,可以減輕腎臟的負擔,增加苦味可以堅腎養心。
具體地說,在冬季為了保陰潛陽,宜食谷類、羊肉、鱉、龜、木耳等食品,宜食熱飲食,以保護陽氣。由於冬季重於養「藏」,放在此時進補是最好的時機。
四、運動調養
「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葯一碗」。這句民諺,是以說明冬季鍛煉的重要性。
五、防病保健
冬季是麻疹、白喉、流感、腮腺炎等疾病的好發季節,除了注意精神、飲食運動鍛煉外,還可用中葯預防,如大青葉、板藍根對流感、麻疹、腮腺炎有預防作用;黃芩可以預防猩紅熱;蘭花草、魚腥草可預防百日咳;生牛膝能預防白喉。這些方法簡便有效,可以酌情採用。
冬寒也常誘發痼疾,如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病、腦血管病,以及痹證等,也多因觸冒寒涼而誘發加重。因此防寒護陽,是至關重要的。同時,也要注意顏面、四肢的保健,防止凍傷。
4、四氣五味有哪些內容
四氣五味
百科名片
四氣五味,中葯的性質和滋味。中葯葯性理論的基本內容之一。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和味。性與味是葯物性能的一個方面。自古以來,各種中葯書籍都在每論述一葯物時首先標明其性味,這對於認識各種葯物的共性和個性,以及臨床用葯都有實際意義。葯性是根據實際療效反復驗證然後歸納起來的,是從性質上對葯物多種醫療作用的高度概括。至於葯味的確定,是由口嘗而得,從而發現各種葯物所具不同滋味與醫療作用之間的若干規律性的聯系。因此,味的概念,不僅表示味覺感知的真實滋味,同時也反映葯物的實際性能。
目錄
簡介
四氣
五味酸味
苦味
甘味
辛味
鹹味
淡味
澀味
五味的確定
四氣與五味
四氣五味與養生對飲食營養意義的論述
對預防思想與飲食營養的論述
對膳食結構的論述
對消化生理的論述
對食物性能的論述
對飲食營養基本法則的論述
對食療的論述
對疾病恢復期飲食營養的論述
對食忌的論述
氣與味的綜合運用簡介
四氣
五味 酸味
苦味
甘味
辛味
鹹味
淡味
澀味
五味的確定
四氣與五味
四氣五味與養生 對飲食營養意義的論述
對預防思想與飲食營養的論述
對膳食結構的論述
對消化生理的論述
對食物性能的論述
對飲食營養基本法則的論述
對食療的論述
對疾病恢復期飲食營養的論述
對食忌的論述
氣與味的綜合運用
展開 編輯本段簡介
中葯葯性理論的基本內容之一。四氣指葯物有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葯性,又稱四性;五味指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種不同的葯味。每味中葯的四氣五味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治療作用。四氣五味理論最早載於《神農本草經》,其序錄雲:「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書中以四氣配合五味,共同標明每味葯的葯性特徵,開創了先標明葯性,後論述葯物功效及主治病證的本草編寫體例,奠定了以四氣五味理論指導臨床用葯的基礎。
編輯本段四氣
指葯物的寒、熱、溫、涼四種特性。又稱四性。寒涼和溫熱是兩種對立的葯性,而寒與涼、熱與溫之間只是程度的不同。另外還有平性,即葯性平和。一般寒涼葯多具清熱、解毒、瀉火、涼血、滋陰等作用,主治各種熱證。溫熱葯多具溫中、散寒、助陽、補火等作用,主治各種寒證。 對於有些葯物,通常還標以大熱、大寒、微溫、微寒等詞予以區別。葯物的寒、熱、溫、涼,是從葯物作用於機體所發生的反應概括出來的。是與所治疾病的寒、熱性質相對而言。能夠減輕或消除熱證的葯物,一般屬於寒性或涼性,如黃芩、板藍根對於發熱口渴、咽痛等熱證有清熱解毒作用,表明這兩種葯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夠減輕或消除寒證的葯物,一般屬於溫性而上,如附子、乾薑對於腹中冷痛、脈沉無力等寒證有溫中散寒作用,表明這兩種葯物具有熱性。在治則方面,《神農本草經》雲:「療寒以熱葯,療熱以寒葯。《素間.至真要大論》雲:「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這是基本的用葯規律。 近代有關葯物四氣的臨床觀察和理化研究證明,寒涼葯多具解熱、抗菌、消炎、抗病毒、提高機體免疫力及鎮靜、降壓、抗驚厥、鎮咳、利尿、抗癌等作用;溫熱葯多具解熱、鎮痛、止嘔、止呃、抗菌,促進免疫、強心、升壓,興奮中樞,改善心血管機能,促進細胞蛋白質的合成與代謝,改善營養狀態,提高機體工作能力,興奮子宮及性機能,並有類似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通過實驗測定,熱證患者經寒涼葯治療後,植物神經指數下降,兒茶酚胺類和17-羥皮質類固醇排出量減少。 此外,還有一些平性葯,是指葯性寒、熱之性不甚顯著、作用比較和緩的葯物。其中也有微寒、微溫的,但仍未越出四性的范圍;所以平性是指相對的屬性,而不是絕對性的概念。 1.四氣與植物神經系統的關系 研究觀察一些熱症和寒症病人植物神經機能狀態發現,熱症病人的植物神經系統均有交感活動增強的表現,同時尿中兒茶酚的排出量明顯增加;寒症病人的植物神經系統機能均表現為交感活動不足,尿中兒茶酚胺量和17-羥皮質類固醇的排出量減少。分別用寒涼方葯及溫熱方葯治療後,前者熱現減退,後者寒症緩解,同時植物神經系統功能、尿中兒茶酚胺及17-羥皮質類固醇排出量逐漸恢復正常。研究結果表明,部分寒涼性葯物與溫熱性葯物對植物神經系統功能有效大影響。如溫熱葯麻黃、青皮、附子、細辛等,多有升壓和強心作用。寒涼葯如,黃連、黃芩、葛根等,多有降低血壓和減慢心率的作用。上述對植物神經功能的調整作用,在病理條件下更為明顯。如附子、肉桂可以使「陽虛」模型小鼠低下的M受體—cGMP系統的反應趨向正常,而使「陰虛」模型小疑心病低下的M受體—cMGP系統反應趨正常 2.對代謝的影響 動物實驗表明,熱性方葯如四逆湯等,可增加大鼠的飲水量;寒性方葯如黃連解毒湯等,可減少大鼠的飲水量。熱性方葯如鹿茸、麻黃、桂枝、乾薑及麻黃附子細辛湯等,具有促進代謝及增加耗氧的作用;寒涼方葯如丹參、葛根及黃連解毒湯等,多具有降低代謝,延長小鼠缺氧存活時間及降溫作用。 3.對急性感染性疾病的作用 急性感染性疾病多屬熱症,常用寒涼方葯進行治療。實驗研究證明,寒涼方葯多具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例如,清熱葯銀花、連翹、板藍根、白頭翁等;辛涼解表葯菊花、牛蒡、柴胡等;清熱通淋葯木通、茵陳等到。以上各葯用於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急性感染,往往有較好的效果。
編輯本段五味
是醫家在長期實踐過程中,以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用五行學說總結歸納而成的。葯物的五味是通過長期的用葯實踐所獲得的療效而確定的。它不僅是葯物味道的真實反映,也是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內經》認為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這是關於五味所代表的葯物作用最早的總結和概括。經後世醫家不斷補充和發展,五味所代表的葯物作用及主治病證日臻完善。①辛味。能散能行,有發散解表、行氣行血的作用。一般解表葯、行氣葯、活血葯多具辛味,故辛味葯多用治外感表證及氣滯血瘀等病證。②甘味。能補能和能緩,有滋補和中、調和葯性及緩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滋養補虛、調和葯性及制止疼痛的葯物多具甘味,故甘味葯多用治正氣虛弱、身體諸痛及調和葯性、中毒解救等。③酸味。能收能澀,有收斂固澀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固精縮尿、固崩止帶的葯物多具酸味,故酸葯多用治體虛多汗、肺虛久咳、久瀉久痢、遺精滑精、遺尿尿頻、月經過多、白帶不止等病證。④苦味。能泄能燥能堅,有清泄火熱、泄降逆氣、通泄大便、燥濕堅陰(瀉火存陰)等作用,一般清熱瀉火、降氣平喘、止嘔止呃、通利大便、清熱燥濕、祛寒燥濕、瀉火堅陰的葯物多具苦味,故苦味葯多用治熱證、火證、氣逆喘咳、嘔吐呃逆、大便秘結、濕熱蘊結、寒濕滯留等病證。⑤鹹味。能下能軟,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的作用。一般瀉下或潤下通便及軟化堅硬、消散結塊的葯物多具鹹味,故鹹味葯多用治大便燥結、瘰癧癭瘤、症瘕痞塊等病證。鹹味葯多入腎經,有較強的補腎作用,用治腎虛證。還有些鹹味葯走血分,有清熱涼血作用,主治熱入營血的病證。 五味之外,還有淡味及澀味。淡味能滲能利,有滲濕利小便的作用,一些滲濕利尿葯多具有淡味。淡味葯多用治水腫、腳氣、小便不利等病證。由於《神農本草經》沒有提到淡味,後世醫葯學家多宗五味之說,不言六味。澀味與酸味葯作用相似,也有收斂固澀的作用,故本草文獻常以酸味代表澀味功效,或與酸味並列來標明葯性。 五味也有陰陽的分屬,即辛、甘、淡屬陽,酸、苦、咸屬陰。五味對五臟各部位有一定的選擇性,《素問·宣明五氣論》中有:「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之說。其作用是辛味葯以散肺氣之郁,甘味葯以補脾氣之虛,苦味葯以瀉心火,酸味葯以斂肝陰,鹹味葯以補腎虛。 有關五味的現代研究發現,五味之別主要與所含化學成分、化學結構有關,如辛味葯多含揮發油、皂甙及生物鹼、酚等;甘味葯多含糖類、甙類、氨基酸及蛋白質、脂肪等;酸味葯多含有機酸、鞣質等;苦味葯多含生物鹼、苦味質、甙類等;鹹味葯多含無機鹽。 原指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種味道,後擴展為體現葯物功能歸類的標志。 有些葯物具有淡味或澀味,實際上不止五種。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種滋味,所以仍然稱為五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葯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處。至於其陰陽屬性,則辛、甘、淡屬陽,酸、苦、咸屬陰。綜合歷代用葯經驗,其作用有如下述: 酸收澀 苦澡濕 甘緩急 辛發散 咸軟堅
酸味
有收斂固澀作用,即酸收。一般具有酸味的葯物多用於治療虛汗、泄瀉等證,如山茱萸、五味子澀精斂汗,五倍子澀腸止瀉。
苦味
有清泄、燥濕作用,即苦堅。一般清熱、瀉火、通便、燥濕葯多具苦味 ,主治熱證、火證、濕證。泄的含義甚廣,有指通泄的,如大黃,適用於熱結便秘;有指降泄的,如杏仁,適用於肺氣上逆的喘咳;有指清泄的,如梔子,適用於熱盛心煩等證。至於燥,則用於濕證。濕證有寒濕、濕熱的不同,溫性的苦味葯如蒼術,適用於前者;寒性的苦味葯如黃連,適用於後者。此外,前人的經驗,認為苦還有堅陰的作用,如黃柏、知母用於腎陰虛虧而相火亢盛的痿證,即具有瀉火存陰(堅陰)的意義。
甘味
有滋補和中、調和葯性及緩急止痛作用,即甘緩。一般滋養補虛、調和葯性及止痛葯多具甘味,主治虛證、痛證。一般用於治療虛證的滋補強壯葯,如黨參、熟地;和拘急疼痛、調和葯性的葯物,如飴糖、甘草等,皆有甘味。甘味葯多質潤而善於滋燥。
辛味
有發散解表、行氣行血作用,即辛散。一般解表葯、行氣葯、活血葯多具辛味,主治表證和氣滯血瘀證。一般治療表證的葯物,如麻黃、薄荷,或治療氣血阻滯的葯物,如木香、紅花等,都有辛味。
鹹味
有瀉下、軟堅散結作用,即咸軟。一般軟化堅硬、消散結塊、瀉下通便葯物多具鹹味,主治大便燥結、瘰癧癭瘤、啯瘕痞塊等證。如瓦楞子軟堅散結,芒硝瀉下通便等。 五味之外,還有淡味及澀味。
淡味
有滲濕、利尿作用。一般滲濕利尿葯多具淡味,主治水腫、小便不利等證。如豬苓、茯苓等利尿葯。
澀味
與酸味作用相似,也有收斂固澀作用。多用以治療虛汗、泄瀉、尿頻、精滑、出血等證,如龍骨、牡蠣澀精,赤石脂能澀腸止瀉。
五味的確定
① 味的確定最初是依據葯物的真實滋味。 如黃連、黃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桂枝、川芎之辛,烏梅、木瓜之酸,芒硝、食鹽之咸等 ② 後來由於將葯物的滋味與作用相聯系,並以味解釋和歸納葯物的作用。 ③ 隨著用葯實踐的發展,對葯物作用的認識不斷豐富,一些葯物的作用很難用其滋味來解釋,因而採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方法。 例如,葛根、皂角刺並無辛味,但前者有解表散邪作用,常用於治療表證;後者有消癰散結作用,常用於癰疽瘡毒初起或膿成不潰之證。二者的作用皆與「辛能散、能行」有關,故皆標以辛味。磁石並無鹹味,因其能入腎潛鎮浮陽,而腎在五行屬水與咸相應,磁石因之而標以鹹味。 由此可知,確定味的主要依據,一是葯物的滋味,二是葯物的作用。 由於葯物滋味和作用並無本質聯系,兩者之間並無嚴密的對應關系,因而從古至今,五味學說在理論上和實際運用中出現不少分歧和混亂也就在所難免了。 葯物的五味與化學成分及葯理作用之間有一定的關系。以辛味為例,解表葯麻黃、桂枝、紫蘇等味辛,能散寒解表,常用於感冒初起。葯理實驗證明,它們具有解熱、發汗,抗菌抗流感的作用。枳殼、木香、烏葯等到行氣葯,多味辛,有行氣止痛的功效。葯理實驗證明,這些葯物具有解痙止痛、調整胃腸活動以促進消化的作用。葯物的辛味與其所含的揮發油有關,據統計,85種辛味葯中,含揮發油的葯物有53種,占辛味的72.1%並且不少葯物的揮發油就是該葯物的有效成分。如桂枝所含揮發油中的桂皮醛具有退熱作用,理氣葯陳皮和青皮所含的揮發油有調整胃腸功能作用。
編輯本段四氣與五味
由於每一種葯物都具有性和味,因此,兩者必須綜合起來看。例如兩種葯物都是寒性,但是味不相同,一是苦寒,一是辛寒,兩者的作用就有差異。反過來說,假如兩種葯物都是甘味,但性不相同,一是甘寒、一是甘溫,其作用也不一樣。所以,不能把性與味孤立起來看。性與味顯示了葯物的部分性能,也顯示出有些葯物的共性。只有認識和掌握每一葯物的全部性能,以及性味相同葯物之間同中有異的特性,才能全面而准確地了解和使用葯物。 性味合參 ① 性和味分別從不同角度說明葯物的作用,二者合參才能較全面地認識葯物的作用和性能。 ② 味同氣異者,作用有共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例如,紫蘇、薄荷皆有辛味,能發散表邪,但紫蘇辛溫,能發散風寒;薄荷辛涼,能發散風熱。麥冬、黃芪皆有甘味,前者甘涼,有養陰生津作用;後者甘溫,有溫養中焦,補中益氣作用。 ③ 氣同味異者,作用有共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例如,黃連、生地黃均性寒,皆能清熱,用治熱證。但黃連苦寒,清熱燥濕,主治濕熱證。生地黃甘寒,能清熱養陰,用治虛熱證。 由於性和味都屬於性能范疇,只反映葯物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點,因此不僅要性味合參,還必須與葯物的具體功效結合起來,方能得到比較全面、准確的認識。因此,性味與功效合參尤為重要。
編輯本段四氣五味與養生
《黃帝內經》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的經典著作,它不僅奠定了中國傳統醫學發展的理論基礎,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也確立了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理論體系的框架,為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5、養生有哪些方法?
1.養氣
所謂養氣,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指調養健全人體各臟腑之功能。二是注重精神的保養調節。後者尤其重要。《素同.上古天真論》中說:「恬涑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但在實際生活中真正能做到志佣寡慾、情緒安定、不妄想貪求而形神兼養者,是很不容易的。這就必須長時間的性格修養,使正氣和調順達,這樣病邪就無從所人。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孟子曾說過:「吾善養吾浩然之氣。'隻要順從自然,內無雜念紛擾,安靜樂觀,怡然自得,這樣形體就不易寰老,精神也不易耗散了。以上是指精神上的養氣之道。在形體上,又要注重保養人體的正氣。即保證五臟之氣健旺,特別是保養脾胃之氣及腎氣。因為腎為人體先天之本,其精氣主持人體生長發育及盛衰,腎中精氣旺盛,不使安泄,這樣才使人體健康強壯,才能益壽延年。再者,脾胃是後天之本,是維持先天之精氣充足的根本來源。所以要飲食規律,切勿暴飲暴食;定時定量,以保持脾胃功能健全。
2.調飲食
飲食不分精、細、粗、劣,都有其一定的「營養精微'。《內經》中所言「美其食',並不是指食物的精美,而是講無論食物的精粗,食之皆為甘美,所以不偏食、不妄補、不過量是飲食調節的重要一環。此外,飲食的調節要適應季節氣候的變化,以求與自然界相適應。如夏季氣候炎熱而濕重,飲食上就要少食辛辣油膩厚味之品,宜甘寒清淡,如西瓜、黃瓜、鮮藕、青菜等。可用綠豆湯加冰糖代茶飲,既能清熱解毒,又可利濕。
3.運動
人體的氣血運行,飲食的消化,都是運動。運動,可增強人體的新陳代謝,改善氣血的運行,提高人體抗病能力,延緩人體的衰老,即常言所說的,「生命在於運動'。
6、一年四季養生方法?女人養生的方法??
四季飲食養生的原則和方法:
一、春季飲食養生
1、春季飲食養生的原則 主食中選擇高熱量的食物,保證充足的優質蛋白質和維生素。早春時期,為冬春交換之時,適宜進食偏於溫熱的食物,並注意補充足夠的蛋白質,飲食中除米、面、雜糧之外,還可增加一些豆類、花生、乳製品等。
2、春季中期,天氣驟冷驟熱,變化較大,在氣溫較高時可增加青菜的食量,減少肉類的食用。春季晚期,為春夏交換之時,氣溫偏熱,適宜進食清淡的食物,並注意補充足夠的維生素。中醫還認為春季為肝氣旺盛之時,不宜多食酸味以使肝氣過盛而損害脾胃,所以應少食酸味食品。
二、夏季飲食養生
1、夏季飲食養生的原則 飲食以清淡為主,保證充足的維生素和無機鹽,適量補充蛋白質。夏季炎熱而出汗較多,體內丟失的水分多,脾胃消化功能較差,多進稀食是重要的飲食養生方法,因此應當多食粥、喝湯。夏季陽氣旺盛,活動較多,身體消耗大,應當注意補充營養物質,如優質的蛋白質,如魚、瘦肉、蛋、奶和豆類等;充足的維生素,如西紅柿、青椒、冬瓜、西瓜、楊梅、甜瓜、桃、李子、梨等新鮮蔬果。
2、夏季還要攝入足夠的水分和無機鹽,特別要注意多飲水及補充鉀,豆類或豆製品、香菇、水果、蔬菜等都是鉀的很好來源。要多吃些清熱利濕的食物,如西瓜、苦瓜、桃、烏梅、葛根、西紅柿、黃瓜、綠豆等。解暑的飲料中以茶水為最佳,特別是綠茶,具有消暑解渴、清熱瀉火的作用。
三、秋季飲食養生
1、秋季飲食養生的原則 飲食葷素搭配,多食清涼多汁的蔬菜、水果,適量地補充蛋白質和無機鹽。秋季前期較溫燥,飲食養生方法要以清熱滋潤為主,應堅持二粥一湯的飲食方法,即早晚食粥,午餐喝湯,但粥湯的配料有所不同。煮粥時可以加些切碎的梨塊,具有生津止渴、滋陰潤燥、止咳化痰的作用;或者加些百合,具有潤肺止咳、養心安神的作用;加入用水發好的銀耳,亦有滋陰潤肺、養胃強身的作用。
2、羹湯類則以西紅柿雞蛋湯為佳,蛋白質及維生素豐富並且有利於消化吸收。秋季後期較涼燥,飲食養生方法要以祛寒滋潤為主,並適當地增加蛋白質和熱量較高的食物。除了梨粥、百合粥、銀耳粥外,還可增加瘦肉粥以補充蛋白質的消耗,並可食用栗子粥、桂花蓮子粥、龍眼肉粥、紅棗粥等。應多食一些溫性蔬果,如南瓜、蔥、姜、香菜、桃、杏、大棗、荔枝、烏梅等。
四、冬季飲食養生
1、冬季飲食養生的原則 適量地進食高熱量的飲食以補充熱量的消耗;增加溫熱性食物以增強機體的禦寒能力;補充足夠的維生素和礦物質。
2、冬季養生的原則是要避寒就暖,斂陽護陰,以收藏為本,是一年四季當中進補的最佳時節。中醫認為,冬季應多食用一些偏於溫熱的食物,特別是能夠溫補腎陽的飲食,以增強機體的禦寒能力。
女生如何正確的養生
1、要保證充足的睡眠
身體和器官都是需要一定休息的,所以每天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做到早睡早起,這樣才能夠及時的解除身體的疲勞,讓身體變得更加的有活力,減少了生病的幾率。
2、要培養自己的興趣
現在的生活節奏快,很多女性受到生活和工作上的壓力,讓他們內心不能得到一定的平靜,經常性的處於緊張狀態就會提前進入衰老期。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應該多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聽聽歌曲或者學習書法,讓自己能夠平靜下來,同時也可以陶冶情操。
溫馨提示
女性朋友平時應該養成正確的養生方法,保證充足的睡眠,合理的搭配飲食,避免情緒的波動,坦然的面對一切,不能有太多的心理負擔。
7、怎樣做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方法?
在醫學界有很多養生方法,但最有效果地還是中醫方面的養生方法,它重點強調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理論,春季風寒之邪尚為患,故春時應注意禦寒保暖,而秋冬之時燥邪為患,易傷陰,故秋冬之時宜服用滋陰之品或搽用滋潤護膚之品以防燥邪,保持居室空氣之濕潤亦有助於避免燥邪。
中醫養生,講究因時而異,不同季節時令採用不同的養生手段,所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古人以此方法為養生之宗旨,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患於未然。現代人也應該借鑒此方法養生保健,祛病延年。
春時陽生,夏時陽盛。春時陽始生,然春季風寒之邪尚為患,故春時應注意禦寒保暖,民間諺語謂春季不宜過早減衣,亦即此理,以養人體之陽。夏時陽極盛,然暑熱邪盛亦傷人體之陽。夏夜人們喜納涼,易受寒濕之邪,寒濕傷陽。尤其是人們喜冷飲,太過則易傷陽。故夏時既要善處陰涼以避大熱,又要避免過食冷飲以防傷陽;夏夜納涼,當避濕露。
秋時陰收,冬時陰藏。秋冬之時燥邪為患,易傷陰,故秋冬之時宜服用滋陰之品或搽用滋潤護膚之品以防燥邪,保持居室空氣之濕潤亦有助於避免燥邪。秋時漸寒,冬時寒盛,人們喜食辛辣好飲酒以禦寒。辛辣之品易生內熱,酒易生濕熱,飲食太過則傷陰。因此,秋冬既要避免燥邪,又要避免過食辛辣和過量飲酒,以防傷陰。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意義在於利用自然界四時陰陽來調整、充實人體之陰陽,使之恢復陰陽的動態平衡。一般來說,人體的陽氣不足,可藉助春夏的陽熱之氣來溫養;陰精不足,可利用秋冬收藏之氣以涵養。陽虛者,可於春夏季節,藉助自然界陽氣生發之勢,再給予適當的養陽之品,從而起到更強的補陽作用,春夏養陽即所謂「冬病夏治」。同理,秋冬養陰,亦是此理,即所謂「夏病冬治」。這也正好合「冬吃蘿卜,夏吃薑」的農諺。
隨著秋冬陰氣的遞增,醫生建議從以下方面養陰。首先,飲食上以滋陰潤燥的食物及水果為主。諸如食用秋梨膏滋陰潤肺,鴨子肉粥養陰生津等;其次,戶外活動應適時調整,以免活動量大,傷津耗氣,損傷陰液;再者,陰虛體質的人,也可用一些滋陰之葯,麥冬、玄參、生地,太子參之類。也可用一些成葯,如六味地黃丸、當歸補血丸、大補陰丸等。
所以,冬季天氣又冷又乾燥,就要注意飲食上以滋陰潤燥的食物及水果為主,避免過食辛辣和過量飲酒,以防傷陰,同時還要減少在戶外的活動量,以免活動量大,傷津耗氣,損傷陰液,才能更好地度過寒冷的冬季。
8、春夏秋冬怎麼養生
春夏秋冬,不同季節對應的養生方式各有不同:
1、春季:春季鍛煉應以恢復身體機能為主。這是因為,長期沒有進行體育鍛煉的人在經過冬季之後,一旦身體沒有完全放鬆就進行劇烈運動,容易造成損傷。其次,切忌盲目追求運動量。盲目加大運動量會造成大量汗液的流失,易引發感冒。初春時節,早晚溫差大,14點到20點是健身的最佳時間段。如果條件允許,運動前可以飲用一杯溫開水,以幫助身體及時補充水分。
2、夏季:夏季補水要適量,建議運動前半小時喝兩杯水。如果是戶外運動,一定要帶上水瓶,還可在水中加入一些生理鹽,及時補充身體流失的鹽分。飲水時,一次不能飲用太多,應盡量通過增加喝水頻次來補充水分。二是盡量選擇室內運動,如游泳、瑜伽等。這些室內運動不僅可以避免中暑,還可以保護皮膚免受紫外線的傷害。
3、秋季:面對晝夜溫差越來越大的秋季,我們更需要保護自己。秋季晨練前,應先喝點糖水或吃些水果,以補充身體所需的能量。當然,還要注意保暖,運動前進行熱身。
4、冬季:冬季應該更多地選擇室內運動,這樣不僅能防止疾病的侵擾,還能幫助保持良好的身材。每周增加的運動量及運動時間不要超過原有基礎的10%。一旦運動量太大或運動速度太快,極易發生腱炎、肌肉拉傷等問題。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從中醫講叫春溫、夏熱、秋涼、冬寒,不同的季節對人,對生物也不一樣,叫做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一年四季都可進補,本處所說的「補」,主要包涵有修補、補充、補益和滋補的意思。不論哪個季節的進補,都可根據季節的特點,並結合人的體質和食物、葯物的性味等實行,以達到調整人體陰陽,使之恢復動態平衡的目的。
四季食補各有側重:春要促其生,夏必助其長,秋須守其收,冬務保其藏。
1、春三月,此謂發陳,陽氣生發,萬物復甦。
2、夏三月,此謂蕃秀,陽氣旺盛,萬物繁茂。
3、秋三月,此謂容平,陽氣開始收斂,萬物開始靜止收獲。
4、冬三月,此謂閉藏,陰氣極盛,萬物生理功能低下,陽氣、精氣內藏等。
參考資料 人民網 春夏秋冬 四季鍛煉小常識9、養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