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什麼古書記載著關於養生?
《老子》《莊子》《子華子》《黃帝內經》《養生論》《養生延命錄》《顏氏家訓》《景岳全書》等等都有關於養生方法的記載。
2、論語中關於釣魚, 可持續發展的一則,在線等。
我國孟子曾說過「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孟子 梁惠王上》
原文也不短,但《論語》里真沒有類似的話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殍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譯文:
梁惠王說:「我治理梁國,真是費盡心力了。河內地方遭了飢荒,我便把那裡的百姓遷移到河東,同時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河東遭了飢荒,也這樣辦。我曾經考察過鄰國的政事,沒有誰能像我這樣盡心的。可是,鄰國的百姓並不因此減少,我的百姓並不因此加多,這是什麼緣故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戰爭,那就請讓我用戰爭打個比喻吧。戰鼓冬冬敲響,槍尖刀鋒剛一接觸,有些士兵就拋下盔甲,拖著兵器向後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腳,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腳。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恥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嗎?」惠王說:「不可以。只不過他們沒有跑到一百步罷了,但這也是逃跑呀。」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鄰國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農業生產的季節,糧食便會吃不完;如果細密的魚網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魚,魚鱉就會吃不光;如果按季節拿著斧頭入山砍伐樹木,木材就會用不盡。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那麼百姓便對生養死葬沒有什麼遺憾。百姓對生養死葬都沒有遺憾,就是王道的開端了。分給百姓五畝大的宅園,種植桑樹,那麼,五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穿絲綢了。雞狗和豬等家畜,百姓能夠適時飼養,那麼,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畝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礙他們的生產季節,那麼,幾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餓了。認真地辦好學校,反復地用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大道理教導老百姓,那麼,須發花白的老人也就不會自己背負或頂著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歲以上的人有絲綢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餓不著、凍不著,這樣還不能實行王道,是從來不曾有過的事。現在的梁國呢,富貴人家的豬狗吃掉了百姓的糧食,卻不約束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打開糧倉賑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說:『這不是我的罪過,而是由於年成不好。』這種說法和拿著刀子殺死了人,卻說『這不是我殺的而是兵器殺的』,又有什麼不同呢?大王如果不歸罪到年成,那麼天下的老百姓就會投奔到梁國來了。」
3、垂釣對養生有什麼作用
1、垂釣是一項運動。運動是能量消耗的主要決定百因素,對能量平衡和體重控制至關重要。另外,對提高綜合體質、保持心理健康都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2、垂釣的過程就是一個守靜的過程。關於度守靜對養生的重要性,傳統中醫有許多論述。「養靜為攝生首務」(清·曹庭棟)。由此可見,清靜養神,有利於防病祛疾問,促進心身健康。
3、垂釣對人體的運動、神經、內分泌、循環、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等八答大系統均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對各類慢性病,如癌症、心腦專血管疾病、神經衰弱、術後康復、憂鬱症、肥胖症、骨質疏鬆等均有意想不到的防治效果屬;甚至對人的性格、脾氣、心理都有良好的矯正及熏陶作用。所以,垂釣對人的生命具有極佳的保養作用。
4、如何通過釣魚來養生的
甩漂後一坐就是幾個小時,其間心無雜念,心緒平靜知,注意力高度集中在魚竿上,其專注道的程度有時甚至能達到神經細胞不再接受和回答外界環境對感覺器官刺激的境界。因此,對內於經常處於精神緊張、思慮過度的腦力勞動者來說,容釣魚無疑是一次放鬆和休息的好機會。
5、釣魚養生中醫怎麼解釋?
為什麼垂釣能養生
三木垂釣
醫學家們認為,樂觀、開朗、愉快、喜悅的情緒,能增強大腦皮層的功能和整個神經系統的張力,促使皮質激素與腦啡肽類物質的分泌,使機體抗病能力大大增強,並能極大地活躍體內的免疫系統,從而有利於防病治病。這就是說,用樂觀的精神取代不良情緒,對人體健康十分重要;同時也說明,除了快樂的情緒可以悅心而外,沒有一種葯劑是可以通心的道理。 而垂釣就是這樣一項能給您帶來快樂、帶來健康的運動。
垂釣是一項運動。運動是能量消耗的主要決定因素,對能量平衡和體重控制至關重要。另外,對提高綜合體質、保持心理健康都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所謂的生命在於運動正說明了這一點。
由於垂釣運動的特質,垂釣者必須將自己融入到天地之中,必須將自己與大自然渾然一體,這樣,天地之靈氣,萬物之精華必將為垂釣者所汲起。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天人合一」,使生命處於一種自然狀態,只有使人體與自然保持和諧才能得到健康。
垂釣的過程就是一個守靜的過程。關於守靜對養生的重要性,傳統中醫有許多論述。如「靜則明,動則眩。」(明·方孝孺);「養靜為攝生首務」(清·曹庭棟);「靜」可戒:躁心、浮氣、淺衷、狹量。(明·呂坤)。由此可見,清靜養神,有利於防病祛疾,促進心身健康。
不言而喻,垂釣者必然多吃魚。魚營養豐富,且有很高的葯用價值。魚肉蛋白質含量高達18%左右,成份好,氨基酸含量也十分豐富和全面,它含有人體必需的二十多種氨基酸。魚肉的消化速度很快,在人胃中只需2-3小時,而牛肉等畜禽肉卻長達5小時以上;此外,人體對魚肉的吸收率高達85%,而對其它肉類的吸收率不足80%。吃魚的好處具體體現在:益智、健腦;減少患心臟病的危險;增強視力;降低血壓、減肥;控制類風濕性關節炎;緩減精神病症狀;延緩衰老等。總之,吃魚的好處大大的,為了身體的健康,多吃魚吧。
事實證明,垂釣對人體的運動、神經、內分泌、循環、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等八大系統均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對各類慢性病,如癌症、心腦血管疾病、神經衰弱、術後康復、憂鬱症、肥胖症、骨質疏鬆等均有意想不到的防治效果;甚至對人的性格、脾氣、心理都有良好的矯正及熏陶作用。所以,垂釣對人的生命具有極佳的保養作用。
6、釣魚最早起源於什麼時候?
我國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釣魚也同其他各種物質生產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我國大約出現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從我國的歷史看,無論是猿人階段的原始人群,還是新人階段的母系氏族社會,絕大多數的穴居或村落都選址在近山靠水的地方,這對於利用自然條件從事漁獵生產十分有利。在距今四五十萬年的猿人遺存物中發現有各種魚類遺骨。新石器時期的遺址 中,魚骨的發現就更多了。它表明人類在幾十萬年之前就同魚類結下了不解之緣。 古代捕魚方法很多。最早是徒手捉魚、用石塊砸魚以及用樹枝條抽打魚。後來人們學會了製造工具,於是又出現了射魚、叉魚和釣魚。釣魚屬於古代漁業生產項目之一。在捕捉魚類的活動中,人們通過觀察逐漸發現魚類對落入水中的昆蟲、草葉、草籽、穀物顆粒以及一些小動物的屍體等都很貪食。從而受到了啟發,於是就利用魚類的這種生活習性發明了釣魚。起初,人們使用鋒利的石片將動物的皮、筋等割製成皮條或筋條,也有的直接利用動物的腸子。有了這些東西就可以進行釣魚了。開始人們將獸皮條的一端放入水中招引魚來吞食,待魚吞食一段之後,猛拉皮條將魚拉出水面。在採集活動中,人們逐漸對植物的纖維,如野麻、葛藤等有了一定的認識,於是便利用這些纖維來搓制索。繩索的出現很快被用來釣魚。這些可算是最初的釣線了。當人們使用野麻繩等纖維釣線時,就不得不使用釣餌了。這樣便出現了釣線和釣餌的分離。這種古老的釣魚方法是與當時的生產力水平相一致的,其成功率是可以想見的。 為了提高垂釣的成功率和釣到更多種類的魚,人們發明了魚卡。古代釣魚卡是利用獸骨磨製而成的,釣魚卡的兩端尖銳鋒利,中間稍寬,並有系釣繩的凹槽。釣魚卡使用時,將釣線系在魚卡中部凹槽內,然後將魚卡穿上釣餌(蚯蚓)放入水中,待魚吞食釣餌後魚骨卡橫卡於魚嘴之中,或待魚排水時順腮而出橫於腮外,適時提繩便可釣獲。後人傳說姜太公直鉤釣魚,似乎不可思議,其實使用的「直鉤」正是魚骨卡之類的釣具。這種古老的釣法一直沿用至今,即可為證。 後來人們受到荊棘和鳥爪的啟示,發明了綁制魚鉤。這種綁制魚鉤是魚鉤的前身,使用起來比較粗笨和不牢靠,但其開魚鉤之初始也可稱為人類智慧的結晶。 新石器時期磨製技術在生產和生活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為骨魚鉤的出現提供了技術條件。進而人們發明了骨魚鉤。 第一類魚鉤是屬於初期的組合魚鉤,有的是鳥爪鉤和人工製作的骨質鉤尖。這種鉤綁扎在另外的鉤柄上才能使用。 第二類魚鉤的鉤形已經基本完整,鉤身全部是由一塊骨頭磨製而成。鉤尖鋒利,製作也比較精細。有的鉤尖向內側彎曲使釣到的魚不易脫鉤而去。但這類魚鉤上還沒有倒刺。 第三類魚鉤已基本定型,除具備第二類魚鉤的全部特點之外,鉤尖處均制出倒刺,多數倒刺在內側,亦有在外側的。 第四類魚鉤是從第三類魚鉤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來的。這類魚鉤不僅有內倒刺,而且有外倒刺。外倒刺一般在骨魚鉤前鉤彎處的外側。這種魚鉤一般被魚吞入後很難吐出來。在魚鉤製作技術上是一創新。這種內外均有倒刺的魚鉤,現代仍然使用,足見其源遠流長。 釣魚的性質由生產演變為娛樂的基本原因是漁業生產展的結果。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網具捕魚已經廣為採用,這就使得釣魚在整個漁業生產領域中的地位愈來愈無足輕重,逐漸成為一種輔助性的漁業項目,甚至幾乎被淘汰。 但是,由於釣魚所用的釣具成本微小,容易製作,使用也非常方便;特別是作為一種娛樂、休息,釣魚依然鼓舞著人們的情趣,並且一直延續下來至今不衰。釣魚性質的演變使釣魚從生產領域跨入文化生活之中,這個轉變至晚 完成在商周之際。《尚書·大傳》記載︰「周文王至溪,見呂望釣。」呂望又稱姜子牙,人稱姜太公。「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這句典故流傳千古。姜太公釣魚不在於得魚,而是以釣魚為休息娛樂。以此來消磨時間等候文王 的到來。姜太公釣魚完全脫離了生產的性質。從此,釣魚活動以它嶄新的面貌和獨特的內容豐富著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開始了釣魚史上的新紀元。
7、中國最早的關於釣魚的記載是什麼時候?
姜太公釣魚-願著上鉤
8、古書中關於泡腳養生的記載
我是看了馬悅凌的不生病的智慧後開始堅持天天泡腳的,剛開始我有時候會腰疼,泡腳一段時間後就自然消失了,當然本來也就只是因為zd久坐導致腰疼,但是我自己感覺泡腳後睡內覺很舒服,所以就一直堅持並且推薦身邊親人朋友都泡腳,我覺得只要自己感覺舒服的習慣又不用昂貴的費用,何樂不為呢?有些事情就是很簡單的事情,何必非要找到什麼權威的記載證明呢,容盡信書不如無書,生活應該順應自己的身體嘛,呵呵。。祝健康開心!
9、釣魚在我國的歷史有哪些記載?
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文物中就有骨質的魚鉤,在鄭州出現葯商朝早期遺址的出土器物中,有青銅制的魚鉤,由此看出,釣魚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歷史。
《史記·齊太公世家》就有記述姜太公垂釣於渭濱,與周文王相遇,後助武王伐紂的故事,給我們留下了「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典故。東漢高士嚴子陵,清貧一生,寧願垂釣於富春江畔,也不願入朝為官,去吞食那「富貴榮華之鉤」,已成為流傳千古的佳話。
《詩經》、《左傳》等都有對釣魚活動的描述。《紅樓夢》里也有寫小姐們在大觀園內釣魚取樂的情景。我國自古以來都把釣魚視為一種高雅的活動。
10、為什麼釣魚益養生?
釣魚是一項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戶外活動,釣魚作為一項娛樂性修養身心的養生活動在我國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釣魚對老年人尤為適宜,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都開展這項活動,號稱「釣魚王國」的日本還經常進行釣魚比賽。
釣魚對於養生保健可起到如下作用:
1.釣魚可逸情養性垂釣通常在湖畔、河邊進行,那裡的風景優美、空氣清新,環境幽雅安靜,手持魚竿置身於幽靜、光明、芳香的大自然之中,既可領略大自然之美,又陶冶了性情,尤其是魚兒吞鉤之際,往往會激起無比的歡快之情,增加了生活的樂趣。
2.釣魚練氣功釣魚是一種動靜結合的運動,垂釣時手、眼、腿的有機配合,靜、意、動的協調都猶如在無形之中練氣功。這時調節大腦皮質功能,使人排除雜念,活備通絡都可起到一定的作用。特別是垂釣時的精神專注、平心靜氣、從容雅逸等待魚上鉤的心態更像在練靜坐氣功。故釣魚對高血壓、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神經衰弱、神經性頭痛、精神憂鬱症,都市綜合症及某些慢性病均有輔助治療作用。
3.釣魚可增加生活的樂趣人到了老年,閑逸在家,時間一長往往會感到寂寞無聊、情緒消沉。如能培養步行去釣魚的興趣,這樣每次去垂釣都要經過一番跋涉,而每次鍛煉又能將身體寓於有趣的娛樂活動之中。這樣,便會使身體逸而不閑、勞而不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寂寞無聊的時間也會一晃而過,情緒也會歡快振作起來,便會對生活充滿了樂趣。
利用垂釣健身養性的例子古今皆有。《封神演義》中的傳奇人物姜子牙輔佐周文王安邦治國,日理萬機,活到97歲還身心健康,這與他有幾十年的釣魚生活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