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參養生活

參養生活

發布時間:2020-07-13 09:58:36

1、怎麼養殖活海參

海參原名叫沙瀝,由於它渾身長滿肉刺,樣子頗像黃瓜,又被人們形象的稱為「海黃瓜」。其營養價值極高。作為一種延年益壽的名貴滋補品,被人們譽為海中人參,因此得名海參。據專家分析,海參主要是由大量的黏蛋白及多種氨基酸組成,具有抗腫瘤、抗凝血、防衰老作用。
1、池塘條件
海參一般棲息在3m-15m的淺海中,喜歡生活在水流平靜、海藻茂盛的岩礁海底或大葉藻叢生、較硬的泥沙海底。它不耐低鹽,最適宜的鹽度是28-38,因此池塘應建在海域寬闊、水質清澈、餌料豐富、遠離河口及沒有污染的海域,這種環境下海參生長較快。
海參喜歡附著在堅硬的附著物上,養殖海參就要特意給它創造這樣的環境,通過在池塘底部投放石頭、瓦片、水泥磚等進行人工造礁。由於石頭的表面積比較大,生長基礎餌料也比較多,可以給海參供食,因此用石頭造礁的效果最好。
池塘建好後,放養參苗。苗種選擇要講究早、大、壯,即第一批產的卵比較健壯一些,所以要選擇早苗;如果苗種比較充裕,要盡量選擇大苗;在同批大苗當中,如果都很大,要選擇壯苗。需要注意的是,放養密度要合理,過大的放養密度會引起病害。
2、苗種選擇
選擇規格為3cm-10cm、無傷病的苗種,每1/15公頃放養2000頭-6000頭,放養密度太大可能引發病害甚至出現長不大的情況,造成商品率太低。
3、養殖管理
海參的日常管理簡單。一是換水,採用自由納潮式養殖,要保證每天納水兩遍。換水量少容易出現病害。
海參對溫度的適應能力很強,在0℃-20℃的水溫范圍內均能正常生長。但是當溫度超過28℃時,需要採取遮陽、換水等措施降溫。平時的飼養管理則較為簡單,海參主要是以浮游生物、底棲硅藻、有機碎屑為食,海水中的餌料生物基本能滿足它們的生長需求,在浮游生物少的季節里,可投喂適量的飼料。
海參的敵害較少,主要有日本鱘和鱸魚等,一經發現就要及時撈出。

2、海參怎麼養殖,它們吃什麼?

中國通稱的海參,包括所謂「海黃瓜」的全部動物或指干海參。狹義的僅指海參屬。海參屬是海參綱最大的屬,包括120多種。 本品屬棘皮動物門,海參綱,海參屬。
棘皮動物門(Echinodermata)海參綱(Holothuroidea或Holothurioidea)1,100種無脊椎動物的統稱。體圓柱形,柔軟。長2∼200公分(約0.75∼6.5呎),厚1∼20公分(0.4∼8吋),色暗。多肉刺。內骨骼退化為微小骨片。許多種有從口到肛門的5行管足。肛孔兼司呼吸和排出廢物。口周圍有10根或更多能伸縮的觸手,用於捕食或掘穴。許多種能從肛門放出內部器官,然後再生新的,可能是為逃避敵害。泄殖腔內常有Carapus屬的隱魚共生。有許多能放出對小動物致命的毒素,但對人無生命危險。南海島嶼居民把海參汁放入水中殺魚或麻痹魚。海參可供食用,如海參屬(Holothuria)、刺參屬(Stichopus)和梅花參屬(Thelonota)的種類。各地海洋中均有,多在淺水中,但有時也在深水中。主要產於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海參屬的80∼100種多在珊瑚礁。
形態特徵:
體呈圓筒狀,長10~20厘米,特大的可達30厘米。觸手輪形,17~30個,一般為 20個。觸手壇囊發達。口在前端,多偏於腹面。肛門在後端,多偏於背面。背面一般有疣足,腹面有管足。
分布及生活環境:
中國僅南海產30多種,西沙群島居多,溫帶海區以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為主。 海參常見於熱帶、亞熱帶海洋,在印度——西太平洋區的珊瑚礁內棲息的種類特別多。有的裸露,有的隱藏,有的鑽在沙內,有的種僅見於珊瑚礁內。攝食常有節律性。 生活在2~40m深的海底;適應水溫為0℃~28℃,鹽度為28‰~31‰;水溫高於20℃時夏眠;餌料以泥砂中的動植物碎屑和底棲硅藻為主;繁殖期在6~7月;具有很強的再生能力。
其它:
海參靠肌肉伸縮爬行,每小時只能前進四米。當海參遇到敵害進攻無法脫身時,通過身體的急劇收縮,將內臟器官迅速地從肛門拋向敵害。失去內臟後的海參,經過幾個星期的生長,體內會重新長出內臟。海參移動極為緩慢,每小時僅能移動3米,比蝸牛還慢,所以善於偽裝,膚色和環境類似;同時依靠排出內臟迷惑天敵與強大的再生能力來維持生存。只要水溫和水質適宜,即使海參被切除一半或被天敵吃掉一半,海參可以在幾個月後重新長出全部身體,但前提是剩下的一半必須有頭部或肛門,因為生長細胞集中於這兩個部位。海參的天敵是螃蟹。
人工養殖:
目前海參已可以人工養殖,但尚未研製出飼料,仍必須依靠自然養分。山東榮成有大型養殖基地。活海參不易保存,因為海參還有某種酶,容易溶化成水,特別注意活海參不能沾上頭發和油。

3、海參人工養殖的能吃么?

能吃。

目前在我國,海參有以下幾種養殖方式:一種是池塘養殖,一種是陸上工廠化養殖,另外一種就是底播增殖,通過改造海底環境,在海區投放海參苗的辦法達到收獲海參的目的。


底播增殖海參的成活率和回捕率都比較低,但海參質量好。


人工養殖的海參是可以食用的,只是營養價值不同,建議您吃底播海參。

4、海參怎麼養

海參自古被列為「海中八珍」之一,有「海中人參」的美譽。據研究,海參特別是北方刺海參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糖的特點,有很高的食用價值和醫用價值。近年來,隨著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醫療保健意識的增強,海參的消費需求不斷上升,價格不斷上漲,由此帶動了海參養殖熱的興起。在青島地區,刺海參養殖已成為繼對蝦養殖之後又一新的海水養殖熱點,及時開展海參規范化繁育及養殖推廣成為當前海水養殖工作者的一項重要任務。筆者通過在青島市一無公害水產品養殖基地開展試點,積累了幾點心得,僅供大家參考:
一、育苗設施與水質條件1. 育苗設施要齊全完備。主要包括沉澱濾水設施、增氧設施、育苗室和餌料室。育苗水體1000立方米,分為10個培育池,每個100立方米。
2. 海水水源要符合國家漁業水質標准。育苗用水經二級過濾系統沉澱,再經入池管道口300目篩絹網濾出,經鏡檢無大型原生動物入池。
二、藻種選擇與餌料培養1. 單胞藻餌料種類硅藻類有小新月菱形藻、三角褐藻、牟氏角毛藻;綠藻類則有扁藻、小球藻。
2. 餌料培養分為三級,一級瓶藻種培養:選用康威液做營養鹽,沸水消毒;二級中繼培養:採用聚乙烯透明薄膜袋(罩網籠)過濾;三級開放式培養:在專用餌料培養池進行生產。
三、刺海參室內人工育苗1. 親參采捕以自然海區采捕的刺參為好。采捕時間應選在海水底層水溫達到15℃~16℃時,親參產卵前5天~8天時,集中采捕。選擇體長20厘米以上、體重 250克以上、性腺指數10%以上、無損傷的個體作親參。
2. 親參的蓄養蓄養密度以每立方米15隻~30隻為宜。每天早上倒池和換水,清除糞便和污物,晚上再換水一次,每次換水1/3~1/2,換水溫差小於1℃。
早繁苗可提前采捕升溫促熟,這時蓄養時間較長,需投餌,餌料為鼠尾藻碎屑或人工配合餌料,日投餌量為刺參體重的4%~7%.
3. 產卵孵化與幼體培育①產卵:在蓄養3天~7天後,親參可以在蓄養池中自然排精產卵;育苗廠多採用陰幹流水刺激法誘導產卵。做法是蓄養7天左右,傍晚19點以後進行,將池內海水放干,使親參在池內陰干40分鍾~60分鍾,然後用海水沖擊30分鍾~45分鍾,同時洗刷蓄養池,再注入過濾的新鮮海水,親參一般在當日或第2天產卵。在雌參產卵前將其移入產卵箱(透明的玻璃、有機玻璃水族箱或塑料水桶)進行產卵受精,可適當人工添加精液(每個卵周圍3~5個為宜)並不斷攪動水體。一般100升的產卵箱可放8隻~14隻親參,采卵密度80粒每毫升左右。親參產卵受精後及時將親參移出,並用過濾海水洗卵數次,一直到池水變清為止。
②孵化:受精卵直接在蓄養池孵化或移入孵化槽、培育池中孵化。在產卵箱產卵受精的,計數後應立即將受精卵移入孵化槽內或培育池內。孵化過程要注意經常充氣和攪動水體。
③幼體培育:初耳幼體產生後,稀疏、分池進行幼體培育。孵化36小時~48小時後,即可投餌。餌料主要為培養的藻類,牟氏角毛藻、三角褐指藻、小新月菱形藻等。藻類的日投餌量在初耳幼體期為每毫升1.5萬細胞,中耳幼體期為每毫升2萬~3萬細胞,大耳幼體期為每毫升4萬~5萬細胞。每日分2次~3次投喂,每次投餌量的標准以投餌1小時後大多數幼體滿胃即可,下次投餌要接近半胃為准。適宜環境條件分別是水溫 19℃~25℃,室溫27℃~30℃,鹽度27‰~33‰,光照為漫射光,溶氧每升5毫克~7.5毫克,pH值7.8~8.3,氨氮每升≤0.5毫克 .所用水質符合NY5052的要求,幼體培育期間全部使用二級砂濾水。日換水量1次~2次,每次1/3~1/2,換水溫差小於2℃。
4. 采苗當樽形幼體出現的比例占整個幼體的10%~20%時開始采苗,采苗器多為聚乙烯波紋板和聚乙烯薄膜,投放量為每立方米60片。使用前用0.5‰ ~1.0‰的氫氧化鈉浸泡1天,再用每升10毫克~20毫克的高錳酸鉀溶液洗刷,最後用過濾海水沖洗干凈。將洗刷干凈的采苗器放入餌料池中接種底棲硅藻,以菱形藻為主,經過10天~20天,直至在采苗器的附著基上附著一層底棲硅藻。
5. 稚參培育前期稚參規格在0.4毫米時餌料以附著基上底棲硅藻為主,日投喂量與附著藻量有關,投喂鼠尾藻磨碎液每天2次,每次每毫升20萬~30萬細胞;後期稚參規格在5毫米~6毫米時應增加人工配合飼料,日投喂量為體重的10%左右。
四、刺海參增養殖1. 苗種選擇①放養前准備養參前應將積水排凈,封閉曬池,同時維修堤壩、閘門,並清除池底的污物雜物。沉積較厚的地方,應翻耕曝曬。清污整池之後應清除刺參的敵害生物、致病生物及攜帶病原的中間宿主。常用生石灰或漂白粉進行清池除害。池子進水30厘米~40厘米後,全池潑灑生石灰或漂白粉,用量分別為每公頃 800千克和每公頃15千克左右。清池後,在全池投放塊石、瓦片壘成參礁;參礁造成後即可進水培養底棲藻類,可適當移植一些大型海藻如鼠尾藻,必要時也可以施肥培養基礎生物餌料。
②放苗苗種規格在2厘米以上,健壯無病為好。放苗密度以每公頃15萬粒~20萬粒為宜;大規格苗種放苗可採用人工下水直接放苗,將苗種均勻撒播在石塊上即可;小規格苗種宜採用將網袋沉入水中,讓苗種自行爬出的方法。
2. 日常管理在進水渠道應設立2道~3道攔污網。多雨季節要提前納高水位。一般養殖前期(6月以前)日換水量為10%~30%,並逐漸使池塘水位達到2米以上的最高水位;養殖中期(6月~9月)盡可能保持池水最高水位;養殖後期(9月以後)日交換水量10%~20%,最高水位1.5米。在養殖期間,根據水質情況,可酌情追肥,透明度保持在1米左右。
3. 飼料投喂量人工配合飼料或海藻粉日投喂量為刺參體重的5%~10%;磨碎的鮮海藻日投喂量為刺參體重的10%~15%,每天1~2次,實際操作根據池中餌料剩餘情況決定增加或減少。夏眠期和冬季不投喂。
4. 病害防治養殖人員每天巡池2次,早晨和傍晚各1次,注意清除養參池周圍的蟹類、海星等敵害生物。注意發現吸附在干露在池避上的海參要及時揀拾到水中。及時切斷病原,不納入發病參池排出的水,不投喂變質及帶有病原體的餌料。
五、刺海參的采捕刺海參的采捕時間一般在4月~5月,11月~12月,也可視市場情況,潛水撈取,采大留小。6月~8月為繁殖季節,不宜采捕。采捕規格一般在100克以上。春季放養的5厘米~6厘米左右的大規格苗種當年秋冬季即可養成商品參,2厘米左右的小規格苗種需要到第2年才能達到商品參規格。

5、海參的生活習性

海參喜棲水流緩穩、無淡水注入、海藻豐富的細沙海底和岩礁底,晝伏夜出;夏季水溫高時進行夏眠;環境不適時有排臟現象;再生能力很強,損傷或被切割後都能再生。

海參分布世界各海,種類最多的是印度——西太平洋區,尤其是食用海參,大多分布在熱帶珊瑚礁內。我國北方只有一種食用海參,即刺參,而海南島和西沙群島卻產有十幾種食用海參。食用海參大多生活於潮間帶或淺海。

(5)參養生活擴展資料:

營養成分

海參高蛋白,低脂肪,低糖且富含各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維生素、必需脂肪酸以及常量和微量元素,在干品中黑乳參蛋白質含量最高達91.20%。

海參體內富含人體必需的常量和微量元素,其中微量元素中鐵、鋅含量明顯高於其它元素。

2018年8月,中國海關強調了野生海參絕對不可以通過任何形式帶入中國境內。

6、海參如何養殖

建造養參池
在中潮帶或低潮帶利用地理優勢,最好是岩礁底質,用混凝土和石塊圍城形狀,大小不等的池塘,風大的海區圍牆要加厚加固。小潮時要保證蓄水不低於1.5米,且不滲漏。所選海區不得有污染,尤其是油類污染,養殖池各留一進、排水閘門,該池海水的更換最好依靠自然納潮,每天換水量不底於百分之三十左右,池內平均水深1.5米以上。

放人工海參礁
建造人工海參礁的目的,是為海參提供隱蔽場所,並繁殖大量的海藻、水草供刺參棲息、攝食和夏眠。人工海參礁的材料可以是瓦片、磚頭、廢棄的扇貝籠,甚至稍大、形狀不等的石塊也是很好的參礁。參礁的擺放以盡可能的增大海參的隱蔽空間為原則,可以擺放成列狀或堆狀,參礁投放的數量根據實際條件越多越好。

參苗的運輸
通常採用濕法和干法兩種方法運輸參苗。所謂濕法運輸,是在運輸參苗時,把參苗放在帆布桶里,每桶裝參苗300頭左右,加水0.2立方水體左右。所謂干法運輸,是將參苗放於塑料周轉箱中,箱的底部鋪放2cm厚的脫脂棉,上面鋪放兩層紗布,用海水濕透,將參苗均勻平放,外圍用塑料布擋風。天氣乾熱時路途中還需適當噴淋海水。

參苗的投放
參苗的投放密度可根據參苗的規格不同而合理控制,按大苗少投放,小苗多投放的原則來調節,通常300-500頭/斤大小的苗種投放密度可控制在10-30頭/平方米,最終成活率可達35%左右。參苗的投放密度除與水溫水質有關外,還與投喂管理有關,合理的投喂質量較好的海參配合飼料能有效的提高成活率,縮短養殖周期。

餌料投喂
將海參配合飼料用水浸泡10-15分鍾,然後均勻潑灑在參礁上及其附近,投喂量按池內海參總重的百分之3-5即可,一般每天早晚各投一次,也可隔天投喂,注意每天投喂時不要向外排水,以免飼料流失造成浪費,7-9月份一般不投喂。

註:海參體重一般達到250克以上時即可收獲,收獲時間可根據市場價格和養殖周期靈活掌握,一般深秋初冬收獲較多,收獲方法主要以潛水捕獲為主,有條件的可以排乾池水進行挑揀。

7、如何喂養海參

海參屬棘皮動物,名列海味八珍之首,營養豐富。而刺參是我國北方一種最主要的食用海參,適於生長在遼寧、河北、山東及江蘇的北部沿海。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自然生長刺參資源的不斷減少,野生海參產量已很難滿足人們的需求。
一、刺參的生活習 性 --海參養殖技術教程
刺參適宜生活在水質澄清,潮流暢通、餌料豐富的海區,在暫時風浪較大、水質渾濁的海區亦能生存。對水溫的要求,在-3℃和34℃都能生存,最適溫度12℃--18℃,超過20℃時則進入夏眠狀態,低於5℃則停止生長。對鹽度的要求在18--33‰之間,對底質而言,較硬的泥沙底質適於刺參的生長,在有岩石、礁石、水草、海藻豐富的地區更佳。
(一)養殖環境
潮流暢通、水質清新、無污染、無大量淡水注入、有大量海藻生長的岩礁地帶。底質對海參的生活起著重要的作用,底質為泥質或爛泥底質的,可進行如下改造:
1、在底質不太軟爛的條件下,可採用如下改造方法:
(1)投石法:一種是條狀投石,長度不限,寬0。5--1。0米,條與條間距2。0--3。0米;二是採用堆狀投石法,即每隔0。5--1。0米透石一堆,每堆高0。5米左右;三是採用滿天星投石法,即隨意往蝦池投放石塊。
(2)人工參礁:一般用水泥製作,參礁製作原則是多孔、多層次,便於刺參藏匿和棲息,大小重量以便於搬運為宜。有空的參礁,孔徑10厘米左右,便於刺參的棲息與采捕。
(3)其它材料:亦可投擲一些樹枝、樹杈、樹樁、筐簍等,不但有利於刺參的棲息,而且木質腐蝕後可作為刺參的餌料。
(二)稀軟底質的蝦池必須人為的創造懸空的底質以適宜於刺參的生長,方法有二:
①底質稀軟,投物易淤陷,不利於刺參的存活,故必須採用水泥柱、石柱、竹筒等物,打立排樁,然後用鐵絲和尼龍繩連接,再把筐簍、輪胎、瓦片、樹枝、竹製品、人工礁等物吊於繩索上,吊物接近地面即可,要密集成片。
②用接近地面的矮樁,將繩索和舊網片架起一個層面,投放上面所提及的材料即可。
二、刺參的養殖過程 --海參養殖技術教程
(一)參苗的運輸方法(參苗的運輸可採用濕法和干法兩種)
1、濕法:把參苗放在帆布桶或其他容器中,加海水,充氣泵充氣;或將參苗放在塑料袋中,加海水,充氧氣後將袋口扎緊,進行運輸。
2、干法:將參苗放於塑料或其他箱子中,箱底鋪放海帶草、脫脂棉,上鋪用海水濕透的紗布,參苗均勻平放,上蓋紗布,裝車時箱子一個個垛起來,用苫布蓋上運輸。
(二)參苗的來源和放養
1、刺參養殖苗種的來源有三種:第一為秋苗,即人工培育的當年苗種,體長2-4厘米,每畝投放0.5—1.0萬頭,成活率一般10--40%,1.5—2.0年可收獲;第二種為春苗,即上年人工培育的苗種經人工越冬,個體大小在6厘米左右,畝放養量4000--8000頭,成活率一般在70%以上,翌年夏眠前可全部收獲;第三種為自然苗,規格50--60頭/千克,畝放2000--3000頭,早春投苗,成活率可達90%,入冬前可收獲80%以上。
2、參苗的投放方法分兩種:一為直接投放法,將參苗按一定的密度直接投放到人工海礁上去;二是網袋投放法,尤其對1厘米左右的參苗來說,其附著力和活動力都很差,如直接投放到人工海礁上,將造成大量死亡。可將參苗裝在20目的網袋中,每袋100--200頭,網袋中放進小石塊,以防飄浮和移動,放在人工海礁上,網袋口敞開,讓參苗慢慢從網袋中爬出。
3、養殖水體
水越深越好,一般1.0—3.0米,尤其在夏天多雨季節和冬季結冰期要多納水,以維持適宜的溫度。要經常換水,以保持清新的水質,隨個體增大加大換水量,每天換水量不少於10%。有條件的方可以用增氧機增氧,用水泵進行內循環,日增氧或內循環2--3次,每次2--3小時,以夜間為主。
4、投喂
放養密度較大時,單靠天然餌料生長慢、周期長,要適量投喂一些酒糟、蝦糠、海帶、裙帶、底棲硅藻、鼠尾藻、粗澱粉、小雜魚粉等。投喂的原則是寧少勿多。日投餌量占參體重的5--10%,日投餌一次,時間在黃昏前後,快速生長的適溫期多投,夏眠和5℃以下不投。
三、成參和參苗的質量標准 --海參養殖技術教程
成參和參苗的質量標準是成參養成或購置參苗的重要質量依據。成參標准:個體粗壯,體長與直徑比例小,肉刺尖而高,基部圓厚,肉刺行數4--6行,行與行比較整齊,顏色以灰褐色者多,皮厚出成率高,綠皮參質量差,皮薄出成率低。參苗標准:體態伸展粗壯、肉刺尖而高、色澤艷、頭尾活動自如、運動快、伸展自然、排便不粘而散、攝食快、排便快。凡發現體態色暗而粘滑、肉刺禿而短、活動慢而無力、糞便粘的均要進行葯物治療。
四、疾病的防治--海參養殖技術教程
1、爛皮病:為餌料污染、有機物污染、油污、無機污染、重金屬及PH值波動過大、水質淡化(鹽毒小於17%)等原因引起。治療方法:潛水員下水收集刺參,放於青黴素、鏈黴素各50ppm葯液中半小時左右投入池中即可;化學污染和有機污染要停止換水,加強內循環,污染解除方可換水;雨季大量淡水注入時要加鹽使鹽度保持在18‰以上。
2、橈足類:投喂新鮮的海泥或鮮鼠尾藻磨碎液時,一定要提前2小時施5ppm的晶體敵百蟲,殺死其中的橈足類和猛水蚤,池水中有橈足類時,施2--3ppm的晶體敵百蟲,過5--6小時大換水。
3、腸炎:腸炎的治療方法是用2--3ppm的土黴素,每個療程3天。
4、赤潮、黑潮、黃潮:三潮必須提前預防,水深1。5米左右時,潑撒生石灰40千克/畝,碾成粉末,均勻灑落,沉底變為白色,對海參無害。也可用2--4ppm的甲醛或次氯酸鈉,均勻潑灑,可使水體營養化消失,對刺參無害。以上兩者結合使用效果更好,但不可混合使用。
五、收獲加工--海參養殖技術教程
1、收獲:採用輪捕輪放的方式,每年留小捕大,根據存池量,每年補充參苗。
2、加工:刺參可鮮食,即用開水悶燙2小時,冷卻切片後加調料即食。采捕上來的成參在頭背部切割一3--4cm的小口,排出內臟,用淡水煮透,用飽和鹽水腌制,幾天後,再用鹽水煮透,此為水參;如制干,再加鹽煮透,用草木灰灰透,曬干即可。刺參的生殖腺和參腸營養豐富,可腌制加工。
六、討論 --海參養殖技術教程
1、由於我縣境內的底質均為泥質或軟泥底,因此如何改造底質,如何使所投的附著基不下陷或盡量少下陷,以便於為海參的生長創造盡量好的環境,是我們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2、由於我縣境為黃河入海口,如何在早汛期或晚汛期(海水溫度〈20℃,海參不再夏眠期〉,防止大量淡水的注入引起海水鹽度的激變。
3、如何採取有效措施,清除養殖池中的蟹類、海星、海葵、海鯰、蝦虎魚等。
4、進一步認識海參的生活習性,發掘一些適宜的混養模式,提高海水養殖空間的利用率,提高經濟效益。
5、我縣境內油井遍布,而海參遇油污污染易自融,我們要採取何種措施來杜絕;一旦污染,我們又用將採取什麼措施將損失降到最小。
6、刺參的投放時間很重要,一般在春秋水溫8℃左右時投放比較適宜,此時敵害生物比較少,不宜造成損失。
7、一旦養殖成功,如何解決銷售問題,或者如何發展我們自己的海參精深加工企業,以創造更高的價值。
8、如何進行工廠化養殖,利用大棚控溫,延長生長期,縮短養殖周期,減小風險。

8、海參的養殖方法

海參屬棘皮動物,名列海味八珍之首,營養豐富。而刺參是我國北方一種最主要的食用海參,適於生長在遼寧、河北、山東及江蘇的北部沿海。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自然生長刺參資源的不斷減少,野生海參產量已很難滿足人們的需求。

一、刺參的生活習性 --海參養殖技術教程

刺參適宜生活在水質澄清,潮流暢通、餌料豐富的海區,在暫時風浪較大、水質渾濁的海區亦能生存。對水溫的要求,在-3℃和34℃都能生存,最適溫度12℃--18℃,超過20℃時則進入夏眠狀態,低於5℃則停止生長。對鹽度的要求在18--33‰之間,對底質而言,較硬的泥沙底質適於刺參的生長,在有岩石、礁石、水草、海藻豐富的地區更佳。
(一)養殖環境
潮流暢通、水質清新、無污染、無大量淡水注入、有大量海藻生長的岩礁地帶。底質對海參的生活起著重要的作用,底質為泥質或爛泥底質的,可進行如下改造:
1、在底質不太軟爛的條件下,可採用如下改造方法:
(1)投石法:一種是條狀投石,長度不限,寬0。5--1。0米,條與條間距2。0--3。0米;二是採用堆狀投石法,即每隔0。5--1。0米透石一堆,每堆高0。5米左右;三是採用滿天星投石法,即隨意往蝦池投放石塊。
(2)人工參礁:一般用水泥製作,參礁製作原則是多孔、多層次,便於刺參藏匿和棲息,大小重量以便於搬運為宜。有空的參礁,孔徑10厘米左右,便於刺參的棲息與采捕。
(3)其它材料:亦可投擲一些樹枝、樹杈、樹樁、筐簍等,不但有利於刺參的棲息,而且木質腐蝕後可作為刺參的餌料。
(二)稀軟底質的蝦池必須人為的創造懸空的底質以適宜於刺參的生長,方法有二:
①底質稀軟,投物易淤陷,不利於刺參的存活,故必須採用水泥柱、石柱、竹筒等物,打立排樁,然後用鐵絲和尼龍繩連接,再把筐簍、輪胎、瓦片、樹枝、竹製品、人工礁等物吊於繩索上,吊物接近地面即可,要密集成片。
②用接近地面的矮樁,將繩索和舊網片架起一個層面,投放上面所提及的材料即可。

二、刺參的養殖過程 --海參養殖技術教程

(一)參苗的運輸方法(參苗的運輸可採用濕法和干法兩種)
1、濕法:把參苗放在帆布桶或其他容器中,加海水,充氣泵充氣;或將參苗放在塑料袋中,加海水,充氧氣後將袋口扎緊,進行運輸。
2、干法:將參苗放於塑料或其他箱子中,箱底鋪放海帶草、脫脂棉,上鋪用海水濕透的紗布,參苗均勻平放,上蓋紗布,裝車時箱子一個個垛起來,用苫布蓋上運輸。
(二)參苗的來源和放養
1、刺參養殖苗種的來源有三種:第一為秋苗,即人工培育的當年苗種,體長2-4厘米,每畝投放0.5—1.0萬頭,成活率一般10--40%,1.5—2.0年可收獲;第二種為春苗,即上年人工培育的苗種經人工越冬,個體大小在6厘米左右,畝放養量4000--8000頭,成活率一般在70%以上,翌年夏眠前可全部收獲;第三種為自然苗,規格50--60頭/千克,畝放2000--3000頭,早春投苗,成活率可達90%,入冬前可收獲80%以上。
2、參苗的投放方法分兩種:一為直接投放法,將參苗按一定的密度直接投放到人工海礁上去;二是網袋投放法,尤其對1厘米左右的參苗來說,其附著力和活動力都很差,如直接投放到人工海礁上,將造成大量死亡。可將參苗裝在20目的網袋中,每袋100--200頭,網袋中放進小石塊,以防飄浮和移動,放在人工海礁上,網袋口敞開,讓參苗慢慢從網袋中爬出。
3、養殖水體
水越深越好,一般1.0—3.0米,尤其在夏天多雨季節和冬季結冰期要多納水,以維持適宜的溫度。要經常換水,以保持清新的水質,隨個體增大加大換水量,每天換水量不少於10%。有條件的方可以用增氧機增氧,用水泵進行內循環,日增氧或內循環2--3次,每次2--3小時,以夜間為主。
4、投喂
放養密度較大時,單靠天然餌料生長慢、周期長,要適量投喂一些酒糟、蝦糠、海帶、裙帶、底棲硅藻、鼠尾藻、粗澱粉、小雜魚粉等。投喂的原則是寧少勿多。日投餌量占參體重的5--10%,日投餌一次,時間在黃昏前後,快速生長的適溫期多投,夏眠和5℃以下不投。

三、成參和參苗的質量標准 --海參養殖技術教程

成參和參苗的質量標準是成參養成或購置參苗的重要質量依據。成參標准:個體粗壯,體長與直徑比例小,肉刺尖而高,基部圓厚,肉刺行數4--6行,行與行比較整齊,顏色以灰褐色者多,皮厚出成率高,綠皮參質量差,皮薄出成率低。參苗標准:體態伸展粗壯、肉刺尖而高、色澤艷、頭尾活動自如、運動快、伸展自然、排便不粘而散、攝食快、排便快。凡發現體態色暗而粘滑、肉刺禿而短、活動慢而無力、糞便粘的均要進行葯物治療。

四、疾病的防治--海參養殖技術教程

1、爛皮病:為餌料污染、有機物污染、油污、無機污染、重金屬及PH值波動過大、水質淡化(鹽毒小於17%)等原因引起。治療方法:潛水員下水收集刺參,放於青黴素、鏈黴素各50ppm葯液中半小時左右投入池中即可;化學污染和有機污染要停止換水,加強內循環,污染解除方可換水;雨季大量淡水注入時要加鹽使鹽度保持在18‰以上。
2、橈足類:投喂新鮮的海泥或鮮鼠尾藻磨碎液時,一定要提前2小時施5ppm的晶體敵百蟲,殺死其中的橈足類和猛水蚤,池水中有橈足類時,施2--3ppm的晶體敵百蟲,過5--6小時大換水。
3、腸炎:腸炎的治療方法是用2--3ppm的土黴素,每個療程3天。
4、赤潮、黑潮、黃潮:三潮必須提前預防,水深1。5米左右時,潑撒生石灰40千克/畝,碾成粉末,均勻灑落,沉底變為白色,對海參無害。也可用2--4ppm的甲醛或次氯酸鈉,均勻潑灑,可使水體營養化消失,對刺參無害。以上兩者結合使用效果更好,但不可混合使用。

五、收獲加工--海參養殖技術教程

1、收獲:採用輪捕輪放的方式,每年留小捕大,根據存池量,每年補充參苗。
2、加工:刺參可鮮食,即用開水悶燙2小時,冷卻切片後加調料即食。采捕上來的成參在頭背部切割一3--4cm的小口,排出內臟,用淡水煮透,用飽和鹽水腌制,幾天後,再用鹽水煮透,此為水參;如制干,再加鹽煮透,用草木灰灰透,曬干即可。刺參的生殖腺和參腸營養豐富,可腌制加工。

六、討論 --海參養殖技術教程

1、由於我縣境內的底質均為泥質或軟泥底,因此如何改造底質,如何使所投的附著基不下陷或盡量少下陷,以便於為海參的生長創造盡量好的環境,是我們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2、由於我縣境為黃河入海口,如何在早汛期或晚汛期(海水溫度〈20℃,海參不再夏眠期〉,防止大量淡水的注入引起海水鹽度的激變。
3、如何採取有效措施,清除養殖池中的蟹類、海星、海葵、海鯰、蝦虎魚等。
4、進一步認識海參的生活習性,發掘一些適宜的混養模式,提高海水養殖空間的利用率,提高經濟效益。
5、我縣境內油井遍布,而海參遇油污污染易自融,我們要採取何種措施來杜絕;一旦污染,我們又用將採取什麼措施將損失降到最小。
6、刺參的投放時間很重要,一般在春秋水溫8℃左右時投放比較適宜,此時敵害生物比較少,不宜造成損失。
7、一旦養殖成功,如何解決銷售問題,或者如何發展我們自己的海參精深加工企業,以創造更高的價值。
8、如何進行工廠化養殖,利用大棚控溫,延長生長期,縮短養殖周期,減小風險。

9、海參如何養殖?

1,選擇遠離淡水的溝塘、有潮汐、海藻,易海參生長的海域。
2,大棚養殖要考慮進排水問題、少污染的地方;參圈要地質好少沙里的地方。
3,有電源和凈化水、充氧設備。
4,選擇最適合海參生長的青島贏德浩有限公司的鮮餌料喂養,不用葯、不染病。

10、海參生活在哪裡

海參喜歡生活在海藻茂密,水流遲鈍、沒有淡水流入、通明度較大的礁石或泥沙底地帶。海參有的裸露在水藻外,有的隱藏在泥沙內,適應水溫為0-30度,鹽分在26%~32%,繁殖期在7月,繁殖能力強。

與參養生活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