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悟度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無我」佛法的「無我觀」是區別與其他宗教及哲學的。而其他宗教或者哲學基本上沒有敢於承認無我觀的。三藏教中修別相念主要是講苦、空、無常、無我。別相念者即一觀身不凈。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對治依於五蘊所起四倒。 分析我是從五蘊來入手的,五蘊即色、受、想、行、識。第一是從色蘊上分析,我們的身體是不是我那?當一條毒蛇咬了我們的腳,醫生說要截肢,為了保命我們不會在乎腳。然而別人踩了我們的腳,我們可能會很在乎這是我的腳。到底這只腳是不是我?為什麼在不同時候有不同的認識。現代的醫學發達到可以換臟器肢體,到底那個被換去的是我還是換來的是我?在色法上分析四大(地水火風)假合的我無自性,是因緣和合的我,這個我是因緣和合的一個假名而已。第二是從受、想、行、識上分析,這四蘊屬於心所法。那麼我們只分析識蘊做一個代表。我們的前一念和後一念到底哪個是我?如果後一念是我,那麼前一念所做的因,為什麼要後一念受果。到底哪一個念是我?是去年的念是我,還是今年的念是我? 分析後我們看佛法中的無我觀是非常科學的,而這個分析的方法在佛法中被稱為析空觀。這個分析不論是凡夫還是聖人都適用。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當佛陀無我觀提出後,很多人非常害怕。想既然都無我了,誰修誰證、誰在輪回、誰在念佛。正是因為無我所以才會有輪回,正是因為樹立無我觀才種修行的因念佛的因。如果真有一個不變的我,那麼我們會自己作主,不去輪回、不去生病衰老、不去死亡。因為無我,才對於生老病死的無常是無奈的。那麼這個無我觀有人會誤解為斷見。認為既然無我了就及時行樂,也不受因果了,而佛法中的無我觀不是唯物主義所說的斷見。正因為無我(這個我無自性)才不能自主才有因果的相續。無我觀也不同於唯心主義的常見。佛法中輪回的主體是什麼?如果有一個不滅的靈魂在就落入常見,這種常見的人會認為人死了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就如某些宗教認為精神不滅論。對於這個問題沒有深入悟入佛法的人很難理解,所以對於外道有十四難句佛陀不回答。佛陀為什麼不回答那,譬喻佛陀是一個大學教授,一個小學生提問大學的問題,佛陀給他講了他也不會明白反而會更糊塗。當這個小學生讀到中學讀到大學的時候佛陀在講他就會明白了。《大智度論》雲:「問曰:若佛為一切智人何不答此十四難?答曰:無此事實,故不答。諸法有常無此理,諸法斷亦無此理,以是故佛不答。譬如人問構牛角得幾汁之乳?是為非問。不可答也。」 小乘經的三法印(印證小乘經典)即一、諸行無常印。二、諸法無我印三、涅槃寂靜印。大乘經,但有一法印,謂諸法實相。大乘經典中經常說到「如來藏」、妙明真心、常駐真心」這些名相是不是有我那?常常提到去偽存真,這個去掉的假我真是不是真我?如果有真我那麼這個真我是不是和無我矛盾?這個矛盾是不是大乘和小乘見地上的矛盾呢? 其實這個本身並不矛盾。因為大乘和小乘的區別是發心,而菩薩正是因為建立了無我觀行菩薩道的。正如《金剛經》雲:「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上面談到「如來藏、妙明真心、常駐真心」這些名相是佛陀方便眾生說。《百法明門論》裡面講到如來藏等屬於無為法中的真如無為。(無為法即離因緣造作之法)所以不能把這些名相理解為有我。
2、養生老師自我介紹怎麼寫,養生老師自我介紹怎麼寫感悟
個人簡介恰如簡歷復,如實寫最好:基本格式大同小異,幾乎是一個樣子,都是出生地日期大中小學何制年何月畢業受到的獎勵以及發明創造特別記憶事件百,側重於養生學習\收獲\自我見解\培訓\學術會議日期\時間\培訓指導導師\學校名稱或者培度訓班的名稱地點之類,當然不能忽略自己知對於養生意義內容的認識和特別見解以及人生信仰待人接物的態度世界觀包括道修道信佛之類,如此等等,不過如此而已.
3、酒色財氣有度即養生,貪嗔痴愛無相則菩提是什麼意思
早在遠古時代就有《皇帝內經》對這個很重視了
黃帝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
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專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節選於《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下面說「貪嗔痴愛無相則菩提」。
「佛為增上慢人,說離淫怒痴為解脫耳;若無增上慢者,佛說淫怒痴性,即是解脫。」----引於《維摩詰經》。
淫怒痴,即貪嗔痴,淫是貪的代表性.貪嗔痴的根本起處即是佛性,猶如水上的雜波,波即是水,波喻屬淫怒痴,水喻佛性.則淫怒痴當體皆是佛性.見此性已,則全性起修,即解脫法門.
4、如何理解教有 「度」,學懂「悟」
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學的真諦在於「悟」,教的秘訣在於「度」。「悟」是學習方法,是獨立思考;「悟」是學習品質,是感受體驗;「悟」是解惑疑難,是開拓創新。小學生擁有數學知識差異量不大,只是對知識領悟程度差異較大。因此,「學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數學,就必須用內心的創造和體驗來學習數學」。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藝術是要講究「度」的,「度」就是恰到好處,就是有利於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學任務的完成,有利於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度」說起來容易,具體把握起來有一些困難。但一個素質較高的教師在這方面一定會有自己的追求,且愈來愈適度。所以,要想課堂提高效率,首先要注重一個「度」。尤其是數學這個抽象、嚴謹的課堂教學,更應如此。把握教學的「度」是提高教學質量,確保教學成功的關鍵。
在數學教學中總能發現這樣一些學生,不論教師如何充分揭示數學概念和方法,對他們總是產生不了認同,即這些學生的數學悟性差。反之,數學悟性強的學生,數學在他們看來都是那麼順理成章,數學定義、定理、都能達到「印在腦海里,融化在血液中,落實在應用上」的境界。數學概念和方法在悟性的作用下以「濃縮、提煉」的形式貯存於人腦之中,並做到排列有序、結構完美,這不僅僅可以大大增加人腦的「庫容」,而且十分有利於內化舊知識、發現新知識,提取運用也非常方便,甚至還可以做到面臨什麼樣的問題,相應的知識塊根本不需要檢查就「自告奮勇」地挺身而出。即使遇到情境陌生的問題,也能產生頓悟,想出巧妙點子。解數學題時,在思路探索的過程中大量運用的是類比、聯想、猜測、預見、領悟、頓悟等非邏輯或不完全邏輯的思維方式,常為人們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提出一條快捷、順暢的通道。可見,「悟」是學習的重要環節,是深刻領會知識的主要途徑。
5、迷時師度,悟時自度,只合自性自度。聽法頓中漸,悟法漸中頓,修行頓中漸,證果漸中頓。 這段話是什麼意
迷的時候要請師傅教導,這樣才能覺悟;覺悟了,才知道原來是自己度自己;自性本覺,迷了不知道,覺悟了才曉得。聽法有悟處,一聽就曉得,但事後得慢慢參究,才能真正的利益;領悟到佛法是積小悟為大悟,積大悟為徹悟的一個過程;修行也是一樣,先把大的煩惱放下,再放小的細枝末節,看起來是頓中漸;證果是有次第的,先證阿羅漢再證菩薩最後是佛,是漸中頓。
6、「養生」和「養身」有什麼區別
養身就是保養身體、調理身體,偏重在具體的身體機能上,而且不會太具備長遠性。比如說「孕婦剛生產完,要注重養身」;「某運動員受傷後做了手術,要請假養身」等等。
養生是保護生命、延年益壽。我國中醫及佛學十分重視預防保健,稱為養生,通過精神調養、食療葯膳、養生功法等等整體綜合措施。達到體質增強、防治疾病、防止衰老,延長生命的目的。
(6)養生悟度擴展資料:
養生,動詞也,亦可為名詞。原指道家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養,即調養、保養、補養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長之意。現代意義的「養生」指的是根據人的生命過程規律主動進行物質與精神的身心養護活動。
保養,是指遵循生命法則,通過適度運動,加之外在護理等手段,讓身體機能及外在皮膚得以休養生息,恢復應有機能,這是養生的第一層面;
涵養,是指開闊視野、通達心胸、廣聞博見,通過對自身的道德和素質的修煉和提升,讓身心得到一種靜養與修為,從而達到修心修神的目的;
滋養,是指通過適時適地適人,遵循天地四時之規律,調配合宜食療,以滋養調理周身,達到治未病而延年的目的。
實質上,養生就是保養五臟,使生命得以綿長的意思。
養生學是一門涉及諸多學科的綜合科學,它包括中華中醫學、康復學、營養學、美學、心理學、國學、物理學、化學、藝術、烹飪、運動學、佛學、道學、儒學等等。
參考資料:網路-養生
7、迷者師度,悟者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
自處迷途不能自拔,需要別人幫助才能明白,叫師度;自處迷途,自己就能揭開迷團,叫自度.二者雖然都叫度,但其中的處理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不一樣的.
8、當悟自時人自悟人不度人天度人是什麼意思
當悟之時人自悟人不度人天度人的意思:當自己領悟到的時候自然就明白了;依靠別人達不到理想,自立自強、終會得到上蒼的眷顧。
當悟之時人自悟人不度人天度人的出處是《走向共和》中李少荃和恭親王唱和作的一首集句詩。
一、當悟之時人自悟人不度人天度人的出處(集合詩)全文及詩中部分詩句的出處:
對持真境應無取,願得身閑便作僧。
世情已逐浮雲散,到頭難於運相爭。
當悟之時人自悟,人不度人天度人。
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
對持真境應無取——楊巨源的《和杜中丞西禪院看花》
一林堆錦映千燈,照眼牽情慾不勝。
知倚晴明嬌自足,解將顏色醉相仍。
好風輕引香煙入,甘露才和粉艷凝。
深處最憐鶯蹂踐,懶時先被蝶侵凌。
對持真境應無取,分付空門又未能。
迎日似翻紅燒斷,臨流疑映綺霞層。
幽含晚態憐丹桂,盛續春光識紫藤。
每到花枝獨惆悵,山東惟有杜中丞。
願得身閑便作僧——李涉的《再謫夷陵題長樂寺》
當時謫宦向夷陵,願得身閑便作僧。
誰知漸漸因緣重,羞見長燃一盞燈。
世情已逐浮雲散——蕭靜的《三湘有懷》
柳絮飛來別洛陽,梅花落後到三湘。
世情已逐浮雲散,離恨空隨江水長。
到頭難於運相爭——愛新覺羅·奕䜣(恭親王)
千古是非輸蝴蝶,到頭難與運相爭。
金紫滿身皆外物,文章千古亦虛名。
身後有餘忘縮手——曹雪芹《智通寺對聯》
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
二、當悟之時人自悟人不度人天度人出處《走向共和》介紹:
1、《走向共和》,是一部由中央電視台、北京同道影視節目製作有限公司、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長沙電視台等聯合出品的中國近代史題材電視劇,該劇由張黎執導,盛和煜、張建偉編劇,王冰、呂中、孫淳、馬少驊、李光潔等主演。
2、劇情背景為自清朝末期慈禧太後歸政光緒皇帝,至民初袁世凱稱帝失敗約30年間的中國近代歷史,包括洋務運動、中日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拳亂、庚子後新政、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張勛復辟等史事。
3、簽訂《馬關條約》的國恥激起全國義憤,康有為、梁啟超等舉子聯名「」公車上書「」朝廷,要求維新變法,光緒雖然也想維新自強,慈禧開始也積極給予支持,但後來發覺激進派圖謀起兵,便將維新血腥鎮壓樂趣。
4、屢敗於洋人丟盡顏面的慈禧太後聽說立憲共和可以強國,也派五大臣出國考察,袁世凱和權臣慶王爺通過交易結成聯盟,借機推行"新官制",獲得更大的權力,軍機大臣瞿鴻璣為遏制其權力,發動丁未政潮。慶、袁反擊成功,終使首輔被罷,從此獨斷朝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