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中西醫談養生

中西醫談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13 09:01:48

1、劉太醫談養生 到底可信嗎?

不可不信,也不可完全信。
劉太醫談養生這本書的原版《太醫養生寶典》在2004年7月出版之後,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中國封建社會的太醫,尤其是明朝以後的太醫,是醫學界的特殊階層。他們採取生飢、食療、慎用葯的方法,去保障貴族的健康;同時也避免了因為防治不力,而被革職、責打、流放、殺頭、滅三族的處罰。雖然許多中國的皇帝不聽從太醫的勸告而夭折了;但是許多貴族能夠健康生存,尤其是許多嬪妃能夠長命百歲,甚至許多太監、宮女、侍衛也能夠無疾而終,這就引起了許多現代人的極大興趣。
現在,我們人類才開始關注生存質量和自然壽命的問題;但是許多現代研究資料可能只是理論推測,甚至是想當然。因此我們不妨回顧一下太醫的歷史經驗,因為歷史經驗值得注意。

劉氏家族是中國金朝醫學家劉完素的後裔,也是明朝永樂太醫劉純的後裔;更是中國少見的歷史悠久的中醫家族。劉純創立的養生之道與三分治七分養學說,至今是全世界華人的口頭語;也是中醫預防疾病和治療慢性病的理論。
劉氏家族從1457年,就使用三分治七分養的方法,去治療各種疾病,並且以治療癌症馳名中外,是中國唯一的瘤科世家。
作者,劉弘章教授,中國金朝醫學家劉完素的第33代後裔,也是明朝永樂太醫劉純的第24代承襲人。他生於1946年,是北京醫學院醫療系畢業生,科學與醫學雙博士,腫瘤生物學研究員,世界名醫獎獲得者。

2、養生節目大多數都是中醫在講,為什麼西醫不出來講?

1、中醫是文化;西醫是科學。

2、中醫是整體觀念與辨證施治;西醫是靶向定位與切割化驗。

3、中醫診斷是望聞問切;西醫診斷是視觸叩聽。

4、中醫治療疾病是釜底抽薪;西醫治療疾病是沸鼎添水。

5、中醫治療疾病是追根求源;西醫治療疾病是局部表現。

6、中醫治病注重精氣神;西醫治病注重腫瘍創回。

7、中醫看病分陰陽表裡寒熱虛實;西醫看病分紅腫熱痛,血尿糞便。

8、中醫用葯分溫熱寒涼,升降浮沉;西醫用葯分成人量兒童量,加減同葯。

9、中醫中葯博大精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西醫西葯斷章取義,舊除新添後患無窮。

 10、中醫讓人稀里糊塗的活;西醫讓人明答明白白的死。



 

3、吳聖賢說中葯養生

今天剛剛拿到書,這本:..吳聖賢1.吳聖賢寫的很不錯,杜仲強筋壯骨,肉蓯蓉補而不峻,熟地滋陰養血,刺五加強身之寶,白芍養血柔肝,川芎血中氣葯,白術健脾燥濕,百合雲裳仙子,五味子五臟皆治,麥冬滋清兼備,決明子眼科要葯,金銀花解毒聖葯,女貞子滋補肝腎,淫羊藿壯陽良葯,酸棗仁東方睡果。千餘年本草之精華二十載臨證之心得享健康生活這良方養百歲天年之寶典神農嘗百草,始有醫葯。因以草木入葯為最多,故取名本草。中草葯分布廣泛,其生長順天之時序,應地之高下,含藏四氣五味。中葯防病治病、保健養生的道理在於取其氣,或取其味,以葯之陰陽偏性,調和身體的陰陽偏盛偏衰,達到調養臟腑、通暢血脈、平衡陰陽、延年益壽的目的。談到中葯,國人大多會想到神農氏,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毒,這是何等的舍己為民、大醫精誠的無畏情懷!中葯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的方法,來自於幾千年的經驗積累,其中所蘊涵的瑰寶還遠遠沒有被挖掘出來和有效利用。宇宙之大,浩渺無窮,芸芸眾生,不過滄海一粟,人類不可能脫離宇宙、脫離大自然而獨善其身。古聖先賢認為,人體與自然,風寒暑濕、春夏秋冬、花草樹木、鳥獸魚蟲息息相通。自然萬物之間存在著廣泛而永恆的相生、相剋、相制、相化的關系,所以人體的不適與病痛,自然界中總有一物可以克化之。這正是中葯之所以能夠保健養生、防病治病的最根本的道理。讓我們敞開更廣闊的心胸,把自己的身體融入這廣袤的大自然之中,體悟萬物之間的和諧統一、生克制化,這積累幾千年的本草精華,其中就有你在茫茫黑暗中找尋的明燈。小篆的葯字,寫作槳,上面是草,中醫主要拿草葯來看病下面是音樂的樂,音樂的本質是和諧和平衡。中葯防病治病的本質也是如此,關鍵在於調節人體的各種平衡,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就是這個意思。將人體失衡的功能調節過來,發揮人體自身的抗病能力,正是中醫治病必求於本的根本體現,也是我們用中葯保健養生的最可寶貴之處。醫學的目的不僅僅是治療疾病,更重要的是讓你不生病!這一理念早在兩千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已經明確提出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中醫治未病理念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未病先防,保健養生,預防疾病二是既病防變,在生病早期要積極治療,防止疾病進一步發展、復發或傳變。人之稟賦各異,體質殊同,葯有四氣五味、升降浮沉,如若通達葯性,審而詳之,宣通補瀉,輕重緩急,用之得當,必能燮理陰陽,條達氣血,於養生保健、防病治病之功大矣。中國古代有不為良相,即為良醫的說法,還有秀才學醫,籠中捉雞的民諺。古代文人、知識分子,很多人都學習中醫,一方面可以增加古文知識另一方面,也可以養生防病,奉親養老。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

4、西醫養生重鍛煉,中方養生重食養,為何中西醫養生方法差別如此之大?

隨著現代人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隨著的就是工作壓力的加大和身體素質的下降。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仗著年輕,熬著最晚的夜,敷著最貴的面膜;保溫杯里泡枸杞。在這種種啼笑皆非的現象後面,反映的是當代人養生意識的覺醒。在身體一次次發出頭暈乏力、記憶力衰退的警告之後,人們不得不重視養生的作用。

但是養生也分很多種。西方強調的是運動的作用,它認為只有你的身體素質提高上去了,各種病症也就隨之消除了。而中醫認為病從口出,要想調養好身體首先得控制飲食,如果體內濕氣重就少吃寒性食物,如果肝火旺就少吃易上火的食物。聽起來也很有道理。因為食物為身體提供營養,每一種食物都有自己的作用,需要合理利用起來。

中西方養生差異大的原因離不開歷史因素。中方歷史源遠流長,在歷史的沉澱中早已形成了一套關於食物營養的體系。而且流傳下來了很多記錄中草葯功效的書籍,這些都是由實踐證明了的有一定道理的理論,比如《本草綱目》。既然能流傳下來肯定是有用的、有益的。而且中國人工作非常繁忙,往往沒有時間去做固定的訓練。

而西方向來崇尚「科學」,他們喜歡用被「科學」驗證了的理論來指導生活。他們畢竟不太注重食物的功效,反而對健身鍛煉更感興趣。而且他們的歷史較短,氣候環境也比較單一,沒有研究食物的習慣。他們也非常注重身材的管理,鍛煉既能保持身材又能強身健體,何樂而不為呢?

5、結合養生論和所學醫學知識談如何養生

養生
個人感覺排毒占第一位
子時(11:00-01:00)入睡卯時(5:00-7:00)起床 排毒最好在卯時
還是給你看點資料吧 寫著太麻煩了
子 時
子時(晚上23點~凌晨1點)膽經最旺盛。此時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時辰,陽氣開始生發。《黃帝內經》曰:「凡十一臟皆取於膽。」膽氣生發起來,全身氣血才能隨之而起。子時睡眠了,膽經才能完成代謝。「膽有多清,腦有多清。」 凡在子時前入睡者,晨醒後頭腦清新,氣色紅潤;反之,子時不入睡者,日久面色青白,易生肝膽疾病。因此,人在此時入睡,對一天至關重要,也就是在養陽氣,養好陽氣對人的壽命至關重要。
丑 時
丑時(1~3點)肝經最旺盛。《素問·五臟生成篇》曰:「故人卧血歸於肝。」肝內血液充足,可維護肝的疏泄功能,使之沖和條達,充分發揮解毒濾過的作用。此時一定要睡好,就能養好肝血。否則易出現急躁易怒、焦慮、神經衰弱,老年人易患痴獃等精神性疾病。
寅 時
寅時(3~5點)肺經最旺盛。將肝貯藏解毒的新鮮血液輸送到全身。《素問·經脈別論》說:「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血的運行要依賴氣的推動,肺主呼吸,調節全身的氣機。此時肺經旺盛,有助於肺氣調節和輸布血液,運行百脈。這個階段是從靜變為動的開始,它是通過深度睡眠來完成的。肺臟有病、心功能不太好的老年人不要急於起床,也不提倡早起晨練。等太陽出來之後,空氣新鮮時,可以活動一下,而早晨是陽氣生發的時候,要順其生發,迎接新一天的到來。
卯 時
卯時(5~7點)
大腸經旺盛。中醫有「肺與大腸相表裡」之說,卯時肺經氣血入大腸經,此時天已亮了,早晨起床喝適量水,促進排便,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排便後多做提肛運動,可防止便秘、痔瘡、脫肛等病。
辰 時
辰時(7~9點)胃經旺盛。此時是人們吃早點的時候,一定要吃好,這也是胃部消化吸收能力最旺盛的時辰。
巳 時
巳時(9~11點)脾經旺盛。脾主運化,吸收食物中的營養。中醫有「脾與胃相表裡」之說。脾統血,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脾經旺盛可運化水谷,升清化濁,五臟六腑之精氣來源於脾胃運化之水谷精氣。
午 時
午時(11~13點)心經旺盛。子時和午時是天地氣機的轉換點,人體也要注重這種天地之氣的轉換點。中午吃完飯以後,應小憩片刻,不要超過40分鍾。適宜養心,可使下午至晚上精力充沛。
未 時
未時(13~15點)小腸經旺盛。《素問·靈蘭秘典論》曰:「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就是說小腸吸收被脾胃腐熟後的食物精華。
申 時
申時(15~17點)膀胱經旺盛。膀胱有「化氣行水」的功能,負責排泄人體水液。如氣化功能失常,就會導致小便不利,甚至尿閉或者小便頻數,失禁等。
酉 時
酉時(17~19點)腎經旺盛。腎是生命之根,為「先天之本」。

6、關於養生,你覺得中醫養生好還是西醫養生好?

首先,我個人覺得是中醫更適合我們亞洲人的體質去養生,其實,中西醫的養生區別,實際上還是很大的,畢竟是起源於不同的文化發展與不同的時代,他們兩個之間的差別還是非常鮮明的。

就養生和調理而言,我認為絕對是中醫最適合我們的,而西醫最大的差別就在於它調理的速度更快,用葯的效果可以在短時間內就見效,但是也比中醫對身體的副作用相對來說會較大,但是隨著西醫的發展,實際上副作用相對來說沒有那麼大了,只是相比於中醫來說它的副作用依然是很明顯的,畢竟是葯三分毒。

因為中醫用葯講究的是養護我們的身體,緩慢地來改變我們的身體基本情況,提高我們的身體基本素質,中醫比較注重的是身體內部的改善,速度較慢,成效卻不一定小,長期堅持中醫養生的朋友,其實效果也未必會比簡單粗暴的西醫來的小,所以我認為西醫和中醫最根本也是最淺顯的的差別就在於成效的時間,一個簡單粗暴,一個慢條斯理。

而且我認為吧,畢竟中醫在我們中國已經發展了上千年,對我們中國人的體質已經是最為了解的了,是最符合我們中國人的體質的治療方法,最了解我們中國人的健康體質。畢竟不同國家的人,每一個人的身體素質難免都會不一樣,而深深紮根於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中醫,我認為是再好不過了。

我們身體若是出現了什麼毛病,可能是因為環境外部的原因,也有可能是自己飲食的原因導致的很多病症的症狀,我們的身體狀況和歐洲人和非洲人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而最了解我們中國人身體調理方式的,那就是中醫了,可以把服葯的副作用降到最小,十分適合我們中國人乃至亞洲人服用。

7、談對《中醫葯與養生保健》的認識

養生百保健的內容非常寬泛,中國從古至今對養生保健也在不斷的探索發展。養生保健大致包括四季中的生活起居、飲食調養、身體鍛煉、精神度養護、克服不良習慣、注意生活節制等方方面面。按照中醫養生理論和方法,重要的是順時養生。順時就是順四時而適寒暑內。這是中醫養生一條極其重要的原則,人體適應四時陰陽變化規律,才容能發育成長,健康長壽。

8、飲食養生,即如何進行和區分中西醫的食療

飲食養生,一般說的就是中醫,以五行為主。

9、中醫怎麼養生?

10、劉太醫養生到底是真是假?

我來說說我的親身體驗吧知:07年的有一段時間,我每天的大便次數很多,左下腹部有一處總有灼痛的感覺。到正規醫院看過好多次,做過B超、腸鏡、吃過好多葯,都沒什麼效果。最後醫院又要我去做CT,被我拒絕了。我想一個小小的結腸炎都治不好嗎?與其讓他們折騰還不如自己來找治療的方法。後來在書店無意間發現了《劉太醫談養生》這本書,我就按書上治療結腸炎的方法去熬道中葯、煲牛肉燙。一兩個月後我的身體不適就沒有了。
《劉太醫談養生》里的好多觀點我自己覺得還是很有道理的, 但我也不是全盤照做。而回是經過自己的判斷之後,在保正不會傷到自己的身體的前提下才去嘗試,在嘗試的過程中密切留意自己的感覺。另外,就算要到正規醫院看西醫,也要對自己的病情從發生原因答、治療方法及其利弊、注意事項等做一個全面的了解。從醫德和技術上我們也不能完全相信西醫。

與中西醫談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