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麼很多的中國傳統節日都跟吃有關?
中國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
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涵蓋了人文哲學、天文星象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淀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傳統節日是傳承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傳統節日既使人們在節日中增長知識,受到教益,又有助於彰顯文化、弘揚美德、陶冶情操、弘揚傳統。民俗節日是人類文明進化發展的產物,大部分節日習俗在上古時代就已初露端倪。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沉澱凝聚的過程。
各個節日的來歷、故事、慶祝活動、節日詩詞、節日飲食,對各個節日的傳統食品進行了較全面的考證和記述,我們的每個節日基本都有吃東西的活動。
2、1-12月怎麼養生
一月:養腎防寒
氣候特點:一月包含小寒和大寒兩個節氣,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大寒、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從字面理解,大寒冷於小寒,但在氣象記錄中,小寒卻比大寒冷。
中醫認為,寒為冬季的主氣,寒為陰邪,易傷人體陽氣,寒主收引凝滯。
養生原則:「秋冬養陰」(《黃帝內經》)。
養生關鍵:「養腎防寒」。
注意鍛煉、保暖:如散步、慢跑等,同時應注意保暖以防止呼吸道疾病的發生。
飲食宜「滋補」:民間有「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的諺語。人們在經過春、夏、秋近一年的消耗,臟腑的陰陽氣血會有所偏衰,合理進補既可及時補充氣血津液,抵禦嚴寒侵襲,又能使來年少生疾病,達到事半功倍的養生目的。
飲食宜忌:多吃羊肉、狗肉、雞肉、甲魚、核桃仁、大棗、龍眼肉、山葯、蓮子、百合、栗子等。以上食物均有補脾胃、溫腎陽、健脾化痰、止咳補肺的功效。當然體質偏熱、偏實易上火的人士應注意緩補、少食為好。忌一切寒涼之物,如冰激凌、生冷食品。
推薦食療:
當歸枸杞燉羊肉
用料:當歸15克,桂圓10克,枸杞15克,羊肉500克。
製法:羊肉切塊,加生薑用開水稍煮,水漂瀝干,加入各葯、上湯,隔水燉熟,飲湯吃肉。
功用:羊肉溫熱,含蛋白質、脂肪、糖、鈣、磷、鐵、維生素(A、B)等,有補陰壯陽、補虛勞益氣血的作用。桂圓補益心脾,可去羊肉膻味。當歸補血養血、活血化瘀。當歸枸杞燉羊肉可補陰壯陽,補益心脾。
二月:陽氣生發適當春捂
氣候特點:二月是春天的開始,包含「立春」和「雨水」兩個節氣。
「立春」位居二十四節氣之首,表明春季從這一天開始。過了「立春」,萬物復甦,大地生機勃勃,草樹開始萌芽,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
「雨水」節氣的特點是冬去春來,濕度逐漸升高,加上冷空氣活動仍較頻繁,所以早晚仍然較冷。「雨水」節氣因為雨水增多,空氣濕潤,天氣暖和但又不燥熱,更加適合萬物的生長。
中醫認為:春屬木,與肝相應。所以,春季養生主要是護肝,而護肝要從心情著手,使心情舒暢,防止「肝火上升」。
養生原則:從「秋冬養陰」過渡到「春夏養陽」。
養生關鍵: 春季是冷空氣活動頻繁之季,所以要適當「春捂」。
二月白天漸長,陽光暖和,氣溫趨於上升,日照、降水也逐漸增多。民俗諺語中有句話說「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說明人們經過秋冬養生,到了春天開始勞做了。
春季養生也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始生的特點,逐漸從「秋冬養陰」過渡到「春夏養陽」,注意保護陽氣。
立春以後,氣候仍然乾燥,補充水分也是很必要的。
春季飲食調養
春季陽氣初生,應該吃些辛甘發散之品,不宜吃酸收之味。因為酸味入肝,具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飲食調養要投臟腑所好。
飲食宜忌
宜:多食辛溫發散的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韭菜、蝦仁等。
忌:辛辣之物。
推薦食療
枸杞子山葯粥
用料:枸杞子20克,山葯30克,糯米50克。
製法:將枸杞子、山葯和糯米同放鍋中,加適量清水,用大火開後改小火慢煮半小時至米熟爛,放溫服用。
功用:枸杞子養陰益腎柔肝,山葯健脾益腎,糯米和胃,共為養陰柔肝,益腎健脾。
三月:晚睡早起食甜養肝
氣候特點:三月是春天將要過一半的時候,包含「驚蟄」和「春分」兩個節氣。
「驚蟄」是指春雷初響,驚醒蟄伏中的昆蟲。按照一般氣候規律,「驚蟄」前後各地的天氣已開始轉暖,並漸有春雷的出現,冬眠的動物開始蘇醒出土活動。雨水漸多,是春播的有利時機。
春分的「分」,是過了一半的意思。此時正是農家最忙的時節,也應該是春暖花開的時節。
中醫認為,春天應肝,肝氣旺可傷脾。因此,春季要注意多食甜,少食酸以養脾。
養生原則:「春夏養陽」。
養生關鍵:春養肝。
春天,人們常感到睏乏無力、昏沉欲睡,早晨醒來也較遲,民間稱之為「春困」。這是人體的生理功能隨季節變化而出現的一種正常生理現象。
三月的養生要根據自然物候現象及自身體質差異進行合理的精神、起居、飲食的調養。《黃帝內經》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披發緩行,以使志生。」這就是說,春天萬物復甦,應該晚睡早起,散步緩行,這樣可以使精神愉快、身體健康。但處於北方氣溫較低,早晚溫差大地區的人還要注意保暖。
春季應肝,如養生不當,可能傷肝。現代流行病學調查表明,春天屬肝病高發季節,要注意養肝、保肝,防止春季傳染病的流行。
飲食調養:「省酸,增甘,以養脾氣。」
春季的飲食既要根據節氣變化,又要考慮個人的體質情況。以「春夏養陽」為主要原則,也就是適當多吃能溫補陽氣的食物。唐代葯王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春天應肝,肝氣旺可傷脾,所以春季要注意多食甜,少食酸以養脾。
多食甜,如大棗、鍋巴、山葯、韭菜、菠菜、薺菜、雞肉、雞肝等。
少食酸,如西紅柿、檸檬、橘子等。
推薦食療:
山葯粥
用料:鮮山葯100~200克,粳米100克。
製法:將山葯洗凈去皮切塊,與粳米同煮。
功用:山葯健脾益腎補肺。
四月:補腎調陰陽
氣候特點:四月是春季最後的階段,從二十四節氣來說,包含有清明和穀雨兩個節氣。
清明在節氣上代表天清地明的意義。自古以來,這一天便是中國人祭祖掃墓的日子。清明又稱「踏青節」,是中國漢族民間傳統節日。
穀雨是春季最後的一個節氣。古代稱:「雨生百穀」,說明此節氣在農業方面的重要性。
四月天氣轉暖,人們的室外活動增加,北方的桃花、梨花、杏花等開滿枝頭,楊絮、柳絮四處飛揚,這時候花粉過敏的人們日子就比較難過了,應該加以預防。此季節還是傳染病高發季節,如急性病毒性肝炎、流腦、麻疹、腮腺炎等。所以應依據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服,預防傳染病是這一時期的關鍵。
養生原則
以補腎、調節陰陽虛實為主。
從中醫養生來說,清明前後是郊遊、踏青的好日子。白居易《春遊》詩中說:「逢春不游樂,但恐是痴人。」從防病來講,在這段日子裡,天氣陰涼,應以補腎、調節陰陽虛實為主。為保持心情舒暢,選擇動作柔和、動中有靜的運動為宜,如踏青、做操、打太極拳等。飲食調攝方面,須定時定量,防暴飲暴食。
飲食宜忌
多食菠菜、薺菜、蔥、水果、山葯、枸杞、兔肉,少吃辛辣、油膩、大寒之物,如辣椒、肥肉、海魚、海蝦等。
推薦食療
山楂枸杞燜兔肉
用料:山楂、山葯各30克,枸杞子15克,兔肉500克,紅棗4個。
製法:紅棗去核,兔肉切塊,用開水脫去血水。諸料共入砂鍋,加清水煮沸後改小火煲2~3小時,調味。
功用:枸杞子滋補肝腎明目,山葯健脾益腎,山楂活血化瘀,紅棗健脾益血,兔肉補益中氣。此款食療方蛋白質含量豐富而低脂肪、低膽固醇,有滋補肝腎、補氣養血、活血化瘀作用。
五月:關注心臟
五月是夏天即將開始的時候,包含有立夏和小滿兩個節氣。
天氣特點: 「立夏」在天文學上表示即將告別春天,夏天馬上開始。這個節氣是一個萬物增長增高的時候。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立夏」代表天氣轉暖溫度明顯升高,炎熱的夏季即將到來,雨水比「穀雨」更多。而對農作物來說,「立夏」又是一個旺盛生長的重要節氣。
「小滿」是一個表示物候變化的季節,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夏季,各種植物農作物到了旺盛生長期。高溫多雨,空氣悶熱潮濕,是「小滿」時的氣象特徵。
中醫理論認為,「立夏」前後利於心臟的生理活動。人們在春夏之交要順應天氣的變化,重點關注心臟。人和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自然界的四季消長變化,和人體的五臟功能活動相互關聯對應。心對應「夏」,也就是說在夏季,心陽最為旺盛。因此,夏季需要更多的保養心臟。
「立夏」之際,從精神上應保持良好的心態,避免暴喜暴怒傷及心陽。老年人更應注意預防氣血瘀滯引起心臟病的發作。在飲食上應以低脂、低鹽的清淡食物為主,多食用維生素含量高的蔬菜水果。清晨可吃洋蔥少許,晚飯後飲少量紅酒,以保持氣血通暢。
飲食宜忌
宜多食:具有清熱利濕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綠豆、冬瓜、絲瓜、水芹、黑木耳、藕、胡蘿卜、西紅柿、西瓜、山葯等。
忌食:肥甘厚味,辛辣助熱之品,如動物脂肪、海腥魚類、生蔥、生蒜、辣椒、韭菜、海蝦、牛羊狗肉等。
推薦食療:
冬瓜燉雞肉
用料:新鮮連皮冬瓜250克,雞肉100克。
製法:冬瓜切小塊,與雞肉同加適量水燉熟放溫服用。
功用說明:連皮冬瓜清熱利水滲濕,雞肉補脾強身。合為健脾益氣,滲利水濕。
六月:晚睡早起宣暢通瀉
六月是夏季真正的開始,從二十四節氣來說,包含有「芒種」和「夏至」兩個節氣。
天氣特點: 「芒種」也是種植農作物時機的分界點。農事種作都以這個節氣為界,過了這一節氣,農作物的成活率越來越低。所以,農民俗稱「芒種」為「忙種」。
進入「夏至」以後,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白天氣溫一般都在30℃以上,最高氣溫有時達35℃,部分地區氣溫甚至到38℃。在這個季節里,人們偏於「懶散」。原因是夏季氣溫升高,空氣中濕度增加,體內汗液無法通暢地發散出來,即熱蒸濕動,濕熱彌漫空氣中,人們就會感到胸悶、心悸,精神不振,全身乏力。所以,在此時要注意增強體質,避免季節性疾病和傳染病的發生,如中暑、腮腺炎、水痘。
養生關鍵 六月的養生重點是要根據季節的氣候特徵,在精神上注意保持輕松愉快的狀態,不要惱怒憂郁,這樣機體就能得以宣暢通瀉,輕松自如。起居方面,要晚睡早起,以順應陽氣的充盛,利於氣血運行。此時天氣是晝長夜短,中午午休一會兒,對恢復體力消除疲勞有一定好處。由於天氣炎熱,汗出較多,衣著應以棉製品為好,利於汗液排泄。要常洗澡,保持皮膚清潔衛生,還要防止中暑、腮腺炎,水痘等。
飲食宜忌
6月調養應以飲食清補為原則。
宜:蔬菜、豆類、水果等。如菠蘿、苦瓜、西瓜、荔枝、芒果、綠豆、赤豆等。
忌:辛辣油膩之品。如羊肉、牛肉、豬肉、辣椒、蔥、姜等。
推薦食療
冬瓜薏米粥
用料:冬瓜(帶皮)100克,薏米30克,糯米30克。
製法:冬瓜洗凈切塊,與薏米同煮至熟爛,每日一次。
功用說明:冬瓜清熱利濕,含水量高,不增加人體熱量;薏米祛濕,糯米養胃,可收清熱利濕養胃之效
七月:勞逸結合 保護陽氣
七月包含有「小暑」和「大暑」兩個節氣。
七月養生
中醫認為夏季也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所以人們在七月工作勞動之時,要注意勞逸結合,保護陽氣。對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來說,要保證充足的睡眠,並加強室內通風,尤其在悶熱的天氣中要注意使用物理降溫。還要注意飲食衛生,防止腸道傳染病。
暑天防中暑是非常重要的。體力勞動者、室外工作的人員此時應多飲水,必要時可服少量仁丹,或喝綠豆湯等以防中暑。
飲食宜忌
飲食應以清淡為主,蔬菜應多食綠葉菜及苦瓜、黃瓜等,水果則以西瓜為好。忌辛辣油膩之品。
推薦食療
薏仁綠豆粥
用料:綠豆30克,百合30克,薏仁30克,粳米50克,冰糖適量。
製法:將以上各原料洗凈同鍋煮熟爛,加冰糖放溫服用。
功效:綠豆清熱解毒,百合潤肺生津,薏仁清熱利濕,粳米和胃,共食可清熱利濕、健脾和胄。
八月:早卧早起神志安寧
八月是夏天即將結束、秋天將要來臨的時候,從二十四節氣來說,包含有「立秋」和「處暑」兩個節氣。
天氣特點 「立秋」是肅殺的季節,也預示著秋天來到。天氣逐漸轉為早晚較涼,白天仍舊熱浪襲人。這是因為「立秋」時,伏天還沒到盡頭,暑氣尚未消失。中醫認為「立秋」也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是萬物成熟收獲的季節,也是人體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
「處暑」則意味著暑氣消退秋天來臨。很多地區處暑正好處在「三伏」天,所以天氣仍很熱,人們稱為「秋老虎」。「秋老虎」屬溫燥,損害人體的津液,容易出現皮膚乾燥、眼乾、咽干、少津液,小便黃,大便秘結等症狀。老年人在此時還易發心腦血管意外,因此,老年人在這一時間段要特別注意防暑降溫。
八月養生
「立秋」以後,雖然還不是真正進入秋天,但至少是即將從暑熱天氣走出來了。「立秋」節氣是一年中氣溫由升溫向降溫的轉折期。早晚溫差逐漸拉大,晚上已有涼的感覺。但是,此時秋風秋雨漸多,氣候多變,所以人們又稱之為「多事之秋」。入秋後,人體消化功能下降,抗病能力減弱,如果注意不當即可發生腹瀉。嬰幼兒在此時段為腹瀉的易感人群,所以「秋季腹瀉」患者多為嬰幼兒。
「處暑」期間,天氣由熱轉涼,很多人會有懶洋洋的疲勞感,被稱為「秋乏」。中醫認為秋主燥,耗氣傷陰,氣虛導致四肢無力,神疲懶言,所以容易感到疲乏。
精神調養
「立秋」後的精神調養應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生活上應開始「早卧早起,與雞俱興」。這是因為早卧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所得以舒展,且防收斂之太過。秋天也是鍛煉的好季節,要加強室外活動,如跑步、打球等。
飲食宜忌
因秋天由肺主宰,應多食酸,少食辛。如西紅柿、辣椒、茄子、馬鈴薯、葡葡、梨等食物,都能幫助克服疲倦,應該多吃。
少吃油膩的肉食,多吃鹼性食物。秋乏與體液偏酸有關,多吃鹼性食物能中和肌肉疲倦時產生的酸性物質,使人消除疲勞。鹼性食物有蘋果、海帶以及新鮮蔬菜等。還要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
推薦食療
百合蓮子湯
用料:干百合100克,干蓮子75克,冰糖75克。
製法:百合浸水一夜後,沖洗干凈。蓮子浸泡4小時,沖洗干凈。將百合、蓮子置入清水鍋內,武火煮沸後,加入冰糖,改文火續煮40分鍾即可食用。
功效:安神養心,健脾和胃
九月:陰平陽秘防秋燥
九月是秋天氣候最為明顯的時候,包含有「白露」和「秋分」兩個節氣。
天氣特點:白露後,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氣溫逐漸轉涼。俗話說:「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秋分時,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降水頻繁,氣溫下降明顯,白天、夜晚溫差進一步拉大。《春秋繁錄》中記載:「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九月養生應本著陰陽平衡的規律,使機體保持「陰平陽秘」的原則。精神調養在秋天非常重要,因為秋天有萬木凋謝之感,人們容易產生「悲秋」,所以要培養樂觀情緒,保持神志安寧,以適應秋天平容之氣。天氣好的時候,多外出走走,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排解一下秋愁。最適宜的運動莫過於登山了,在晴朗的日子裡,登高望遠,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使自己身心愉悅,心曠神怡。登山使心情愉快的同時,還鍛煉了身體,使身心都得到放鬆。從而消除不良情緒。
九月養生防秋燥也非常關鍵。在秋高氣爽的日子裡,人們往往會出現口乾、唇乾、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結、皮膚乾裂等。可適當地多服一些含維生素的食品或用中葯食療。
飲食宜忌:
宜多食:西洋參、沙參、百合杏仁、川貝、冬瓜、黃瓜、蘿卜、梨等。還可用蔥白、生薑、豆蔻、香菜預防治療感冒。
忌食:魚蝦、海腥,如帶魚、螃蟹、蝦類、韭菜、辣椒等。
推薦食療:
梨粥
用料;梨兩個,粳米100克。
製法:洗凈後連皮帶核切碎,加粳米100克煮粥。
功用說明:有生津潤燥、清熱化痰的功效,亦可用作秋季保健食品。
十月:控情緒防燥邪養陰精
十月是秋天即將結束的時候,從二十四節氣來說,包含有「寒露」和「霜降」兩個節氣。
天氣特點:十月預示著秋天即將結束,冬天將要來臨。由於寒氣增長,逐漸蕭落,是熱與冷交替的季節。民間有「白露白花花,寒露添衣裳」之說。霜降是秋天最後一個節氣,「氣肅而凝,露結為霜」是霜降節氣的命名由來。「霜降」的意思是天氣漸冷,開始出現白露,節氣特點以北方較為明顯。
中醫講究「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季必須保養體內陰氣,當氣候變冷時,正是人體陽氣收斂,陰精潛藏於內之時,故應以保養陰精為主。
精神調養在此時也應受到重視,這是因為氣候漸冷,日照減少,風起葉落,特別是北方,萬木凋零草枯葉無,易使人產生悲觀之情,尤其生活、工作中遇到不如意之時,更使抑鬱多發。所以,此時人們要注意控制情緒,避免傷感,多做開心喜好之事,保持良好的心態,平安度過秋季。
秋對應的臟器是肺,又因「金秋之時,燥氣當令」,所以此時要防燥邪之氣侵犯人體而耗傷肺之陰精,飲食上以滋陰潤燥為宜。還要多飲水,減少節氣造成的乾燥之氣。此時還可根據每個人體質不同選擇滋陰潤肺的膏劑。
飲食宜忌
宜:適當多食芝麻、糯米、粳米、蜂蜜,雞、牛肉、魚、大棗、山葯等以增強體質。
忌:少吃蔥、姜、蒜、辛辣之品。
推薦食療
百花膏:用百合、款冬花各等分,水煎去渣,加蜂蜜熬成膏狀,日服3次,每次一匙,有潤肺止咳化痰之效。
黃芪膏:用黃芪100克,水煎濾渣,加蜂蜜500克,文火煎熬縮至膏狀,日服兩次,每次一匙,有補肺益氣之功。
山葯百合大棗粥
取山葯90克,百合40克,大棗15枚,薏苡仁30克及大米適量。將山葯、百合、大棗、薏苡仁、大米洗凈煮粥。每日兩次服食。山葯具有補脾和胃之功能,百合清熱潤燥,大棗、薏苡仁健脾和胃,諸物合用具滋陰養胃、清熱潤燥的作用。
十一月:早卧晚起保護陽氣
11月是冬天正式來臨的時候,從24節氣來說,包含有「立冬」和「小雪」兩個節氣。
天氣特點: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進入這一時節,天地萬物的活動都趨向休止,准備蟄伏過冬。冬季到來,自然界表現為陰盛陽衰,氣溫降低,寒氣襲人,人體陽氣容易受到損傷,所以,要特別注意保護陽氣。「小雪」時期特點是天氣逐漸變冷,北方地區開始下雪,但雪量較小,夜凍晝化。如果冷空氣勢力較強,暖濕氣流又比較活躍的話,也有可能下大雪。在南方一些地區,經常一年見不到下雪
「立冬」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氣,又是一年中進補的最佳時期。中醫認為,這一節氣的到來是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此時應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第二年春天作準備。所以,「立冬」之日要進補山珍野味,到了酷寒的隆冬,才不會怕冷。這是民間的習俗,但卻體現了增強體質,預防為主的思想。
醫學研究證明,冬天人們情緒容易低落,鬱郁寡歡。當工作、生活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可能誘發抑鬱症。精神養生在十一月應做到精神安靜,保護陽氣,不過度消耗陰精,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多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及時排解,疾病就不會找來。生活中做到早卧晚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注意背部保暖,這樣,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穿著也應注意保暖。飲食上遵循「秋冬養陰」的原則。
飲食宜忌:
多吃熱量較高的膳食,還要多食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缺乏,如牛肉、羊肉、烏雞、豆漿、牛奶、蘿卜、青菜、木耳、豆腐等。少食寒性之品,如海鮮等。
推薦食療:
木耳炒肉片
用料:黑木耳干品15克、豬瘦肉60克。
製法:黑木耳用溫水發好、洗凈,豬瘦肉切片放入油鍋中炒兩分鍾後,加入發好的黑木耳同炒,再加食鹽適量,清湯少許,燜燒5分鍾即可服食。每周3次。
功用:黑木耳益胃滋腎、調理中氣,與豬瘦肉合用,可補益脾胃、調理中氣。
12月:適度進補動靜結合
12月是一年的結束,從二十四節氣來說,包含有「大雪」和「冬至」兩個節氣。
天氣特點: 「大雪」相對「小雪」而言,是個比「小雪」更加嚴寒的節氣。民間認為,如果「大雪」節氣當天下雪,則預示著「瑞雪兆豐年」。「冬至」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氣,這一天白晝最短,夜晚最長。中醫陰陽學觀點認為,「冬至」到來是陰氣盛極而衰,陽氣開始回升的節氣,「冬至」以後氣溫下降明顯,天寒地凍。
中醫認為,12月已到了進補的大好時節。說到進補,很多人都理解為要吃營養價值高的貴重補品。其實進補是有講究的,要「因人、因時、因地」進補,才能真正達到養生的目的。具體地說,就是要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適溫寒、慎房事等綜合調養方法,以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首先要養宜適度、動靜結合。就是說養生調整不可太過,也不可不及。如適當體育鍛煉,在鍛煉前要做好准備活動,防意外受傷。精神上要積極向上,保持樂觀,認真研究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食補、葯補。如體質弱、消化功能差的人,要選擇「慢補」,適當多吃「當歸羊肉湯」等,還要多吃蔬菜,切忌過補、急補。體質好的人則要「平補」,不要過食油膩之品,以防產生內熱而誘發疾病。可用「小雞燉蘑菇」、「白果燉烏雞」等。平時飲食上還要多吃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含量高的食物,少吃脂肪、糖含量高的食品。至於腦力勞動者,在食補的同時可選擇葯補,如六味地黃丸可補腎健腦防疲勞。婦女月經不調、痛經的,可用烏雞白鳳丸等有調經止痛作用的中成葯。
飲食宜忌:
可多吃羊肉、牛肉、芹菜、白蘿卜、土豆、大白菜、菠菜、蘋果、桂圓等。忌生冷如海鮮等大寒之品及冷飲。
推薦食療:
當歸生薑羊肉湯
用料:當歸12克,生薑30克,羊肉250克。
製法:將羊肉洗凈切塊,同當歸、生薑一同放入沙鍋內加水適量共熬湯,爛熟後加調味品,飲湯食肉,每周1~2次。
功用:當歸活血養血,生薑溫中散寒,羊肉養血益腎,合用可補血益腎養顏。
3、春節有哪些養生小知識呢?
春節養生小知識有哪些?春節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那麼春節養生小知識有哪些?
春節養生小知識
1、春節養生小知識之血壓高一定要控制好情緒
闔家團聚,親朋好友之間無話不談,情緒激動難以避免。但情緒波動太大,是導致高血壓、冠心病和中風的危險因素。「老年人、高血壓患者、冠心病患者應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注意避免談及易激動的話題。
2、春節養生小知識之胃腸不好不可多食
春節期間,對於患有慢性胃炎的患者來說,飲食提倡一日三餐,每頓不可過飽,不主張多餐,以免增加胃的負擔。飲食宜軟,不宜食煎炸、半熟食品及堅硬食物。
3、春節養生小知識之肝膽疾病切忌飲酒
對於肝病患者來說,春節宴席應忌酒,肝病患者飲酒,會直接損害肝細胞,甚至使肝細胞變性或壞死,導致病情進一步惡化。膽囊炎患者飲食更要保持清淡,少吃高脂肪食物,因為高脂肪食物攝入過多,會引發膽源性急性胰腺炎。
4、春節養生小知識之玩得適度
節日期間,親人團聚,家家都要痛痛快快地玩一玩,甚至那些平日很少玩的老年人也圍坐到麻將桌前,和子女們比比高低。適度地玩玩牌,會帶來歡快的笑聲,但切不可過。尤其是對於心血管不甚健康的老年人來說,更不可縱情地玩。玩的時間不可超過兩個小時,更不可挑燈夜戰,玩個通宵。老年人也不要參加賭博性質的玩牌,那種玩法可使精神高度緊張,對心血管十分不利。
5、春節養生小知識之貴在堅持
這是最為重要的一條,即老年人在節日期間一定要堅持平時的生活節奏,堅持平時的體育鍛煉,堅持平時的治療。打亂原有的生活節奏、停止鍛煉和擅自停用正在應用的葯物,是老年人節日出事兒的重要原因。這樣做對身強力壯的人可能影響小一些,身體還可能承受得住,而對於耐受性差、抗病力低的老年人來說,卻是相當危險的。身體各重要器官承受不了,引起體內代謝紊亂,免疫力下降,容易誘發多種疾病。
春節生病患者的注意事項
感冒患者忌」聚「
春節期間天氣寒冷,人們容易傷風感冒,如走親訪友聚在一起,極易造成疾病的交叉感染和流行。因此,感冒患者不宜外出,最好在家中調養,這樣既有利於病情恢復,又能避免將病傳染給他人。
胰腺病患者忌」飽「
節日期間,美味佳餚豐富,如過量進食會刺激胰腺大量分泌胰液,造成胰管壓力增高,致使胰管破裂,誘發急性胰腺炎。
糖尿病患者忌」甜「
節日期間,糖尿病患者應忌」甜「食,否則會使人體內負擔加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脈管炎患者忌」煙「
節日期間,常有親朋好友來家」拜年「,脈管炎患者為了招待客人而陪著頻頻吸煙,這樣會使血小板聚集性增加,並能抵制纖維蛋白溶解,使血液處於高凝狀態,從而使病症加劇。
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忌」涼「
春節期間,氣溫較低,因此支氣管炎、肺氣腫等呼吸道疾病患者應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涼,以防舊病復發。
春節的語言禁忌
1、不能罵人,以保持好兆頭尤其不要罵孩子傳統認為孩子初一若挨了罵,就要挨一整年的罵尤其要求初一這天要說好話,不能說粗口不雅之言,有些地區萬一小孩說溜了嘴,大人會馬上跟著說:孩童之言,百無禁忌另外,還忌諱與家人或朋友吵架。
2、春節期間,忌諱與人談論與死病災有關的話題,與此有關的字眼如完了不行了等也要迴避。
3、若是不小心摔破了東西,就會說打發打發(發財之意),有的趕緊說:歲(碎)歲(碎)平安語言禁忌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融進新的內容,出現了新的春節禁忌語言忌說用諧音含有不吉利意味的語言或詞彙,如:裁員廣進(財源廣進)裁員滾滾(財源滾滾)薪餉四成(心想事成)遭裁禁飽(招財進寶)等。
春節為什麼又叫過年?
春節是中國人最為看重的傳統節日,人們習慣把過春節叫做過年。每年農歷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半夜子時過後,春節就算正式到來了。春節為什麼又叫過年?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傳說來源於叫「年」的怪獸
在遠古的神話傳說中,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著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
後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里一瞧,只見裡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著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准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2、由古代的豐收祭祀活動演變
另外,春節從起源上來看,是由古代的豐收祭祀活動演變來的。《說文解字》中說:「年,谷熟也。」穀物多少意味著年景的好壞,因而,收獲五穀稱「有年」,豐收稱「大有年」,亦稱「豐年」。「過年」或「過大年」的意思就是慶祝五穀豐登。五穀皆熟為有年,五穀皆大熟為大有年。
3、春節作為一年開端
自古以來,人們都強調春節作為一年開端的意義。《尚書大傳》中說:「正月一日為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意思是說,正月一日是一年的開端,一月的開端,一日的開端。
「年」是時間的單位,一年365天,春夏秋冬周而復始,稱為一年。大約在西周時期,年就由穀物成熟之義引申為表示時間的詞了。並且,「年」和「春」常常聯系在一起。古時候,人們根據二十四節氣安排生產,人們習慣將春天看做是一年的開始,有諺語「一年之計在於春」,說明春季對人們的意義重大,既是一年之始,又要力爭有一個好的開頭、開門紅。
收獲之後,結束了田間農活,首先想到的應是酬謝神靈的保佑、祖先的蔭庇。用新米做飯、釀酒,祭祀神靈、祖先,祈求來年再獲豐收。祭祀活動多是在新舊二年交替的這段日子之中舉行,形成了一年一度的規律。人們在特定日子慶祝豐收以及進行祭祀活動,就叫做「過年」。
4、以前「過年」和「春節」是兩個概念
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但其中為公眾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興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
以前「過年」和「春節」可是兩個概念。古代民間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這一天。南北朝,甚至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同時把陽歷一月一日稱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則稱為「春節」。這使得「春節」的地位更加穩固。
春節為什麼要貼門神?
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
門神是道教和民間共同信仰的守衛門戶的神靈,舊時人們都將其神像貼於門上,用以驅邪辟鬼,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間最受人們歡迎的保護神之一。
門神之神誕之日為正月十五日,民間多有在新春時節,祭祀門神並於大門口張貼(以進門者為視角,貼於門兩側,畫中門神以對臉相視為正確的傳統貼法,反之則為民間流傳的「貼錯門神」)門神的習俗。
關於門神的來歷,戰國時代的一部著作里有這樣一個神話記載,東海度朔山中,有一棵盤曲3000里的巨大的桃樹,其枝伸向東北方的鬼門,所有的鬼怪來往皆從此出入。樹下有二神,一名神荼,一名郁?В??偶嗍庸淼男形??⑾幟母齬硨?鞣俏??閿貌萆?捆起來喂老虎吃。於是,人們就在兩塊桃板上,畫上神荼和郁?У南瘛V靡悅挪啵?雜?俟砩?擰U饈譴?抵凶鈐緋魷值拿派襇蝸蟆?/span>
經過歷代演變,門神的內容也不斷發生變化。唐代的門神已不是神荼、郁?В??懷閃飼厙硨臀境倬吹隆?/span>
秦叔寶、尉遲恭二門神,是民間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武將門神,至今興盛不衰。二門神像的樣式也最多,有坐式,有立式,有披袍,有貫甲,有徒步,有騎馬,有舞鞭鐧,有執金瓜,還有對秦瓊、對尉遲(即一對門神都是秦瓊或尉遲敬德一人,分畫兩幅成為一對)等多種。在二門神的兩旁,有時還貼上這樣一副對聯:昔為唐朝將;今作鎮宅神。
相傳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因惡夢而生病,半夜三更時分,常聽到鬼叫。這事被大臣們知道後,秦叔寶聞言奏請太宗允准,他願與尉遲恭戎裝執劍,立於門外伺護。當夜李世民即能入睡了。一連數夜,安然無事。
李世民稱贊秦叔寶與尉遲恭說:「你們二位真是門神呀。」在感激之餘,又覺兩位將軍守夜太苦,於是就命畫師給二人畫像,將畫像懸於皇宮左右,以替代兩位將軍。至此後,再無鬧鬼之事。
後世人不知李世民因視聽幻覺而生病的原因,以為貼門神就可鎮邪驅祟,保家平安,於是就沿襲了李世民的作法,過年時將秦叔寶與尉遲恭的畫像作為門神貼在門上鎮宅護院。後來人們又推而廣之,不僅僅只貼秦叔寶與尉遲恭的畫像,也貼哼哈二將或其他古代武將了。此習一直延續至今。
門神分三類,不同建築「門神」有講究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許多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
據資料記載,門神形象一般被劃分為三類,即文門神、武門神、祈福門神。文門神即是身著朝服的文官,武門神即武藝高強的武將形象,祈福門神即為福、祿、壽三星。
而門神還因建築類別的不同,讓其看守的大門也相當講究。如,民宅門神多是神荼和郁壘,佛寺中的門神為四大天王,帝廟門神為「雙護太監」,衙署門神則為朝官和武將,神廟門神多為尉遲恭和秦叔寶。而在泉州的東西塔中還有一對守塔門神為哼哈二將。
在大戶人家,以及農村的院門外一般貼武門神,如神荼、郁壘,秦叔寶、尉遲恭,趙匡胤、李克用,張飛、關羽等武將;有影壁的還要在影壁沖街門的一面貼上鍾馗;而文官門神主要貼於院內堂屋門上,以天官居多,最受百姓歡迎。
有的門神畫中天官慈祥地攜帶五個童子,五童子手中各持鮮桃、石榴、佛手、春梅和吉慶漁燈,俗稱「五子登科」。另外還有文財神、五路財神、麒麟送子、加官俸祿等,都為百姓喜聞樂見。
4、臘八節養生應注意什麼
5、立春習俗及養生?
6、中國傳統節日時間,來歷,習俗?
1、春節
時間:農歷正月初一。
來歷:古老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天象、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
習俗:春節期間貼年紅、守歲、吃團年飯、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風土人情的不同,細微處又各有其特色。春節民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
2、元宵節
時間:農歷正月十五。
來歷: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習俗: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燈節,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 夜間燃燈,蔚為壯觀。
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3、清明節
時間:公歷4月5日前後。
來歷:清明節歷史悠久,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
習俗: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融合了寒食節的禁火、冷食習俗。傳說寒食節是在春秋時代為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節日,在民間傳說中寒食節雖與介子推有關。
4、中秋節
時間:農歷八月十五日。
來歷: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
習俗: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
5、重陽節
時間:農歷九月初九日。
來歷: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期。相傳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
習俗:重陽節在歷史延續過程中,既融合了眾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眾多文化內涵,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采中草葯、遍插茱萸、擺敬老宴、吃重陽糕、制葯酒養生、飲菊花酒等活動。
7、養生是按農歷時節還是陽歷?
養生是按四季(春、夏、秋、冬)天氣講究的
農歷時節還是陽歷沒有區別
陽歷的日期日歷變化不大,所以可以用陽歷來記時間也可以。
8、中國傳統節日和飲食文化的特徵·功能和作用是什麼?
中華傳統節日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形態,千百年來綿延不絕,歷久彌新。它以潛移默化、寓教於樂的形式,展示著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表達著人們對美好理想、智慧與倫理道德的追求與嚮往,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傳承中華美德的重要載體。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並存、東西方文化融合的形勢下,我們從現代社會的理念和視角,揭示傳統節日的內在價值,發揮、拓展和強化其功能,對於保持民族特色,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意義重大。
中華傳統節日,集中地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倫理道德、行為規范、審美情趣,體現了中華民族和諧為美的社會倫理思想,強調人與人的和諧、家庭和諧、鄰里和睦到社會和諧的邏輯進程;體現了中華民族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社會進步的文化價值觀;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勞、朴實、熱情、開朗、健康的品質特徵,民族性情盡顯其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崇尚勞動、尊親敬祖、敬老敬賢、慎終追遠等傳統倫理觀念。中國傳統節日,凝聚著歷代人民對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嚮往,是炎黃子孫心中永遠不能忘懷的極其鮮明的文化符號和文化記憶,它已經成為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特徵,成為維系中華民族融合與統一的重要紐帶。
飲食文化的功能:養生功能、社會功能、娛樂功能。作用:充分理解飲食文化的內涵,有利於優化人的性格,促進人良好品格的形成,從而對人的生活、工作、健康、家庭、社會都發揮著積極作用。
9、傳統節日。
10、二十四節氣養生除了護肝還注意什麼
二十四節氣養生
祖國醫學的基本觀點之一是「天人相應」,強調人體與自然界的息息相通、和諧統一,養生保健方面必須遵循和適應自然界的變化規律,主動調節自己的衣食起居,不與自然規律背道而馳,才能收到好的成效。 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輪回,其中每個季節又有六個節氣,一年共有24個節氣,每個節氣有不同的氣候特點,相應的養生重點也有不同。
立 春
每年的 2月 4 或 5 日;春季的第一個節氣,也是 24節氣之首;立:建立、開始之意,表示冬季結束,春季由此開始。 春季的氣候特點是:氣溫逐漸回暖,但變化多端,早晚溫差大,更有可能出現「倒春寒」等異常天氣,若驟減衣被,可能感受病邪而致病,故春天宜「捂」。
起居上:晚睡早起,舒展形體,增加戶
外活動,踏青,野遊,與大自然親密接觸,感受萬物復甦的生命活力,陶冶情操,增強體質。
春季對應人體的肝臟,養生保健要以保肝護肝為第一要務;保肝的三個要點是:保證睡眠;調暢情緒;注意飲食。
1. 保證睡眠: 從晚上 11點至夜裡的 3點對應著人體的膽經和肝經,這段時間的睡眠對保肝護膽非常重要。中醫有「肝藏血」、「卧則血歸於肝」之說,認為肝臟有調節血量的功能,夜裡回到肝臟的血流量是白天工作時的5倍,良好的睡眠有利於養肝護肝,也有利於肝臟發揮其各項功能尤其是解毒功能。
2. 調暢情緒:肝屬木,主疏泄,在志為怒,惡抑鬱而喜調達,故應戒怒恚或抑鬱,保持情緒舒暢,以免肝氣郁結或化火,影響健康。
3. 飲食宜忌:
減酸增甘:酸味入肝,其性收斂,不利於肝氣的升發和疏泄;甘味入脾,能健脾益胃;「見肝之病,當知傳脾」,肝和脾關系密
切,互相影響,需同步調理。
注意清泄肝火:多食各種綠葉蔬菜,尤其是薺菜、薄荷和豆苗等;菊花、玫瑰花、決明子、三七花等可代茶飲;佛手能疏肝理氣、化痰清熱,毒副作用小,可常服;
忌食發物:有動風、助火、生痰作用的食物:魚、蝦、蟹、牛羊肉、鴨肉、香椿、芫荽、豆豉、腐乳等。
少喝酒:酒精里的乙醇是在肝臟進行代謝的,一般人的肝臟24小時只能分解50毫升的酒精,相當於2兩白酒,所以長期嗜酒會加重肝臟負擔,進而嚴重影響肝臟功能,甚至導致酒精性肝硬化等嚴重後果,所以只宜少量飲用低度紅葡萄酒(10~30毫升),對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保護心血管有一定益處。
雨 水
每年的2月19或20日,第二個節氣;此時自然界特點是:天漸回暖,開始降雨,萬物萌芽生長。
春季的主要病邪是風邪,「風為百病之
長」,寒、熱等病邪往往藉助於風邪侵入人體;所以春季養生要注意做到「避風如避劍」;成書於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就已經提醒我們:「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驚 蟄
每年的3月5日或6日,第三個節氣;正值九九艷陽之際,春光融融,氣溫回升最快,蟄伏在地下的小動物結束冬眠。正所謂「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在這個春暖花開的時節仍要注意氣溫的冷暖變化,尤其是「倒春寒」之類的異常天氣。
春 分
每年的3月19~22日左右,第四個節氣。 「春分」有兩方面的含義:
1. 晝夜均分,各12小時,自此之後白晝漸長,黑夜漸短;
2. 平分春季,位於春季之中,之後氣溫繼續回升。
這是一個「陰陽均而寒暑平」的時候,我們養生的重點也要從以下三方面注意保持體內的陰陽平衡:
起居有節:晚睡早起,增加戶外活動; 飲食合理:清泄肝火,忌發物,少飲酒; 情緒平穩:戒怒恚或抑鬱,心情舒暢,樂觀向上。
清 明
每年的 4月4 或 5日,第五個節氣。此時氣溫漸高,降雨增多,天氣清朗,四野明凈,生機勃勃;
清明同時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又叫「踏青節」:多安排祭祀和掃墓,表達對故人的尊敬和懷念;同時也可春遊踏青,融入明媚春光,強身健體,心曠神怡。
谷 雨
每年的4月20日前後,第六個節氣,也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穀雨」其實就是雨生百穀之意:雨水增多,農作物生長旺盛;
「清明無雪,穀雨無霜」:穀雨之後寒流出現的可能大為減少,氣候溫暖且衡定;
小土黃:清明的最後三天加上穀雨的15天共18天。此時空氣中濕度逐漸增加:
容易出現濕邪困脾、干擾脾胃功能的情況,所以此時的養生重點應該轉移到健脾護胃方面:
飲食定時定量;
少食油膩、辛辣刺激及生冷不潔之物; 避免勞逸失常或思慮過度。
可常食用健脾利濕之物:茯苓、薏苡仁、扁豆、山葯等;或常服:參苓健脾胃顆粒、香砂平胃散等。
立 夏
每年的 5 月 5 或 6日,24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也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夏季由此開始。
自然界的陽熱之氣日漸增多,氣候炎熱,各種生物生機旺盛,生長繁茂,同時也是人體的陽氣最旺的一個季節。
夏季對應人體的心臟,要時刻注意保護心臟:
「心為君主之官」:天下不可一日無君,而人體更是不可一時無君:心臟跳動一刻不能停止。
而西醫心血管專家也提出了「健康從心開始」的口號。
心主血脈,心氣推動血液在脈道里正常運行,成為血液循環的樞紐和動力;血液在脈道中循環無端,周流不息,把營養物質送達全身,維持人體的各項生命活動。
保護心臟要注意以下幾點:
避免過勞而耗傷心氣:勞則氣耗; 睡好午覺:中午11點~13點為心經所主,此時一定要好好休息,不妄作勞,以護心氣。
保持情緒穩定和舒暢,避免激烈起伏;中醫認為「喜傷心」,「喜則氣緩」:過喜則心氣渙散、心神跳盪,氣血失於和順。
小 滿
每年的5月21日左右,24節氣中的第八個節氣,夏季的第二個節氣;自然界的生物比較豐滿和茂盛,故曰「小滿」。
夏季在飲食上應注意以下幾點::
1. 少油增鹽;
2. 多吃苦味食物:苦味入心,助心氣,
清心火;
3. 注意選擇一些涼性的、具有清熱作用的食物:各種瓜類、蓮藕、西紅柿、綠豆等;但要注意避免過多的寒涼飲冷,以免損傷人體的陽氣;中醫的著名觀點之一:「春夏養陽」,即春夏之季重在養人體的陽氣,勿因各種不良行為和習慣導致陽氣的損傷。
4. 紅色、橙黃色食物有利於心血管,可以經常食用。
芒 種
每年的6月5或6日,24節氣的第九個節氣,夏季的第三個節氣。
「芒種」之意是:麥類等有芒作物開始收割,而谷類等作物開始播種:進入了農忙時節。
夏季的主要病邪是暑邪和火邪;二者均為陽、熱之邪,傷陰耗氣,常上犯頭目,擾及心神,導致多種疾病和症狀:如口乾舌燥、咽痛、咳嗽、大汗出、煩躁不安、頭暈頭痛、尿短赤、大便難等。
起居上:晚睡早起;降低活動強度;午
後炎熱時注意躲避高溫,適當減少戶外活動;
飲食上:清淡為宜,適當進食寒涼性食物,及時補充水分;
情緒上:心靜自然涼,避免情緒的大起大落,以免火上澆油。
夏 至
每年的6月21或22日,24節氣中的第十個節氣,夏季的第四個節氣;
「至者,極也」;為日長之至,即白晝最長,此後逐漸晝短夜長;也就意味著此為自然界陽氣最旺之時,同時陰氣開始生長。
夏至之後開始進入最熱的「伏天」;「伏」有兩層含義:躲避高溫,減少外出以避暑氣;此時也潛伏著陰寒之氣;
夏至也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時機:易在冬天發作或加重的疾病,在夏至之時加以調治,可取得更好的療效:藉助自然界的陽氣來補充身體所欠缺的陽氣。
小 暑
每年的7月7日或8日,第十一個節氣,
也是夏季的第五個節氣;
「小暑」之意即:天氣炎熱,但還不是最熱。
大 暑
每年的7月23或24日,第十二個節氣,也是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
此時正處於「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且濕度較大:「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長夏」 的養生
「長夏」是指每年的7月23日~9月22日,包括大暑、立秋、處暑和白露四個節氣;此時正值夏秋之交,與脾相應,而主要病邪就是濕熱之邪;
養生重點:
避免淋雨、涉水、久居陰暗潮濕之地; 忌肥甘厚膩及酒水飲料;
常服薏苡仁、茯苓、山葯、扁豆等健脾利濕之品以及綠豆、瓜類等清熱利濕之品。
避免勞逸失常;
避免思慮過度。
立 秋
每年的8月8日或9日,第十三個節氣。 暑去涼來,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但仍未進入秋天氣候。
處 暑
每年的8月23日前後,第十四個節氣。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處暑天不暑,炎熱在中午」,但早晚的氣溫已開始下降,溫差逐漸增大。
白 露
每年的9月7日前後,第十五個節氣。 涼爽季節的開始,氣溫逐漸下降,空氣中的水蒸氣夜來常在草木等物體上凝成白色的露珠,故曰「白露」。
是晝夜溫差最大的一個節氣;俗語說「白露身不露」:此時需注意保暖,及時添衣,避免受涼。
開始進入典型的秋季氣候:雨水逐漸減少,空氣濕度小,秋燥逐漸顯現。
警惕秋燥傷肺,多食潤肺化痰、清熱養
陰之品;
白色食品保肺最宜:大白菜、白蘿卜、百合、山葯、大蒜、蓮藕、銀耳、杏仁、梨、白芨、魚腥草、薏苡仁、牛奶等。上述食材可自由組合,隨意加工成菜品、湯、粥、羹等等,每日堅持服用。
秋 分
每年的9月23日前後,第十六個節氣。 「秋分」有兩層含義:
1. 一天 24 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自此之後晝短夜長;
2. 位於秋季之中,平分秋季,自此之後逐漸進入深秋季節。
氣候特點:氣溫降低速度明顯加快:「一場秋雨一場寒」;
養生重點:
及時增添衣被,防止受涼;
加強體質鍛煉,增加戶外活動,登高觀景,心曠神怡;
保持情緒穩定,避免憂傷悲愁損傷肺氣。
寒 露
每年10月8~9日交季,一年中的第十七個節氣。 露氣寒冷,快要凝結成霜,東北、西北地區甚至已開始下雪。
民間諺語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吃了重陽糕,單衣打成包」之說,亦即此時應注意加衣保暖,避免受涼。
此時也真正進入「多事之秋」:氣溫越來越低,空氣乾燥,易患各種呼吸道疾病。
養生重點:
早睡早起,避免勞累,堅持鍛煉,增強體質;
少吃辛辣刺激、香燥及肥甘之物。 霜 降
每年10月23 或 24日; 一年中的第1十八個節氣,也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此時的自然界天氣漸冷,常有冷空氣侵襲,氣溫下降快;當降至零度以下時,露水凝結成霜。草木黃落,蟄蟲皆俯;在這「風刀霜劍嚴相逼」之時,要注意避寒保暖,謹防呼吸
道、胃腸、心腦血管以及骨關節疾病的發生或加重。
進入所謂「土黃天」:霜降前3天開始,後延18天(亦即寒露的最後3天加上霜降的15天,共18天),適宜進補。但不能盲目補之,一定要遵循「虛則補之」的原則, 分清氣、血、陰、陽,根據自己的體質需要,有選擇地進補。
氣虛的症狀和表現: 神倦,肢軟乏力,氣短,汗多,語音低微,動則加劇,面白,舌胖邊有齒痕等;身體的能量儲備和調節、調動能力不夠。
補氣的葯物及食物:人參(各種野生或家種的紅參、高麗參、白參、西洋參等)、黨參、南、北沙參;黃芪、山葯、冬蟲夏草、扁豆、雞肉等。
血虛的症狀和表現:頭昏,乏力,心慌,飲食及睡眠差,面色、唇色及爪甲色淡,舌質淡;
補血的葯物及食物: 當歸、熟地黃、黃精、三七、制首烏、枸杞、大棗、龍眼肉、黑芝麻、雞蛋、海參、黑木耳、紫米、紅糖、
動物肝臟、牛肉等。
陰虛的症狀和表現: 乾燥失潤、伴有熱象:咽干口燥、五心煩熱、性急、易飢、體瘦、大便干、舌紅少津等;
養陰的葯物及食物:西洋參、沙參、生地黃、麥冬、玄參、山葯、百合、銀耳、燕窩、小米、牛奶等。
陽虛的症狀和表現:陽虛一般為氣虛之漸,在氣虛的基礎上加寒冷的表現:冷、淡、清、稀、潤:身寒肢冷、喜靜淡漠、乏力嗜睡、易腹瀉、尿頻、舌淡而潤;遇寒加劇,得熱則舒。
補陽的葯物及食物:鹿茸、附片、杜仲、蟲草、紅參、高麗參、紫河車(胎盤)、羊肉、狗肉、牛肉、韭菜、蔥姜、葵瓜子等。
溫馨提醒:體質及身體狀況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必要時請向專業人士請教。
立 冬
每年的11月7日或 8日;一年中的第十九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冬季由此開始。(四 「立」 之一: 立:建
立、開始之意)
此時地表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剩餘,但北方的冷空氣又頻頻南襲:謹防冷暖無常的氣候對人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冬三月:生機潛伏、萬物蟄藏;對應人體的腎臟;與之相適應,人體也應沉潛含藏,斂陰護陽;
早睡晚起,必待日光,日出而作;放慢節奏,不過分勞累;
情緒安寧,含而不露,自得其樂:正如《黃帝內經》所言:「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避免情緒激烈起伏和煩擾;
堅持鍛煉,增強體質和抗寒能力:「冬到懶一懶,多喝葯一碗」;但要避免晨煉,以免誘發心腦血管病。
小 雪
每年的11月22或23日,一年中的第2二十個節氣。此時北方可能會有小范圍、少量的降雪,故曰「小雪」。
養生好習慣:泡腳:溫通經脈,解乏,增加抗寒能力,調養臟腑,促眠;可配合按摩,尤其是湧泉和足三里;同時也可加入各種葯物:杜仲、寄生、獨活、紅花、(淮、土)牛膝、艾葉、雞血藤、威靈仙、姜、酒、醋等。
大 雪
每年的12月7日(個別年份的6或8日);一年中的第二十一個節氣。此時天氣更冷,大部分地區的最低溫度降到0°以下。
防寒保暖,謹防強冷空氣和低溫對人體的傷害。
陰冷晦暗的天氣會影響人的心情,再加上戶外活動和光照減少,易引發或加重抑鬱症;需及時調整情緒,保持心態平和。
冬 至
每年的12月21~23日之間,一年中的第 二十二個節氣,但卻是最早制定出來的一個,也是最重要的節氣之一,又稱為「冬節」,古時也被定為 「子月」。
這一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長;陰極之至,
陽氣始生: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
同時也進入了最寒冷的階段:開始「進九」(數九)。
血遇寒則凝:低氣溫易誘發心腦血管病、胃腸病、慢阻肺以及骨關節病等;此時也是各種慢性病患者死亡的高峰時期。
小 寒
每年的1月5~7日之間,第二十三個節氣。這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氣溫最低:「小寒大寒,冷成一團」。(「三九」恰在此節氣內:1月9~17日)
寒為陰邪,易傷陽氣;最寒冷的天氣就是陰邪最盛的時候:注意保護陽氣:避寒就溫;
多曬太陽:「負日之暄」:背日光而坐,感受太陽的溫暖,以壯人陽氣,溫通經脈;
不受涼;不居處陰冷之地;不隨意減衣; 不食生冷,多食用溫熱性質的食物:牛羊肉、韭菜、藠頭、茴香、辣椒、蔥姜蒜等;
多吃含鐵和鈣的食物有助於增加抗寒能力;含鐵多的食物:蛋黃、動物血及肝臟、
黑芝麻、黑木耳、紅棗等;含鈣多的食物:牛奶、海帶、魚蝦等。
大 寒
每年的1月20或21日;24節氣中的最後一個,與立春相交接,冬季即將結束,天氣漸暖,又將迎來新的節氣輪回。
仍要注意防寒保暖,不要急於減衣;適量食用堅果類食物(每天15克):溫養全身組織,油潤去燥,補充維生素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