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運動養生原理

運動養生原理

發布時間:2020-07-13 08:39:47

1、八段錦健身術養生機理是什麼?

八段錦是由copy八種不同動作組成的健身術,故名「八段」。因為這種健身功可以強身益壽,祛病除疾,其效果甚佳,有如展示給人們一幅絢麗多彩的錦鍛,故稱為「錦」。

八段錦是我國民間廣泛流傳的一種健身術,據有關文獻記載已有八百多年歷史。

八段錦屬於古代導引法的一種,是形體活動與呼吸運動相結合的健身法。活動肢體可以舒展筋骨,疏通經絡:與呼吸相合,則可行氣活血、周流營衛、斡旋氣機,經常練習八段錦可起到保健、防病治病的作用。八段錦對人體的養生康復作用,從口訣中即可看出。例如「兩手托天理三焦」,即說明雙手托天的動作,對調理三焦功能是有益的。兩手托天,全身伸展,又伴隨深呼吸,一則有助於三焦氣機運化,二則對內臟亦有按摩、調節作用,起百到通經脈調氣血、養臟腑的效果。同時,對腰背、骨骼也有良好作用。其他諸如「調理脾胃單舉手」、「搖頭擺尾去心火」等等,均度是通過宣暢氣血、展舒筋骸而達到養生的目的。八段錦的每一段都有鍛煉的重點,而綜合起來,則是對五官、頭頸、軀干、四肢、腰、腹等全身各部位進行了鍛煉,對相應的內臟以及氣血、經絡起到了保健、調理作用,是機體全面調養的健身功法。

2、五禽戲運動方法的養生機理是什麼?

五禽戲屬古代導引術之一

3、傳統養生保健的原理和特點 ?

 (一)中國傳統養生原理(1)
1.什麼是養生

養生,指合理選用各種保健方法,通過長期的鍛煉和修習,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目的的技術和方法。養生是為了自身生存和健康長壽,根據生命發展的客觀規律所進行的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的一切物質和精神活動。

2.什麼是中醫養生學

中醫養生學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探索人類生命規律,總結中國歷代心理、生理保健經驗,研究養生理論和養生技術,以實現人類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長壽命的目的。中醫特別重視「治未病」,注意預防疾病。

3.養康一體的對象

除了正常人養生以外,以下的三種人是養生的主要對象:

(1)年老體弱者:人類在衰老的過程中,機體臟器與器官的功能逐漸衰退,這會嚴重影響他們的健康,因此需要延緩衰老,提高年老體弱者的生活質量。善養生者壽。

(2)各種慢性病患者:此類患者病程緩慢進展或反復發作,致使出現功能障礙,而功能障礙又加重了原發病的病情,形成惡性循環。養生不僅能幫助患者的功能恢復,同時有助於防止原發病的進一步發展。對慢性病患者的養生必須有針對性,有相應的有效措施與方法。

(3)各類殘疾者:包括肢體、器官和臟器等損害所引起的各類殘疾者,也包括精神疾病患者的養生。

4.精、氣、血、神是養生的基本要素

精,是構成人體及促進人體生長發育的基本物質,有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之分。先天之精來自父母;人出生之後,從飲食中獲得的營養精華稱為後天之精,先天、後天之精互相轉化,互相補充,成為生命活動的動力基礎。

氣,是推動臟腑功能活動的動力,也是推動各種生命物質在人體川流不息的動力,是生命活力的根本保證。人體生命力的強弱、生命的壽夭,完全在於氣的盛衰。生命是氣的產物。

血,是滋養人體臟腑、組織、器官,保證人體新陳代謝的基本物質,是人體內化生精、氣、神、乳汁、經血、精液、體液等生命物質的物質源泉。血總是與氣相伴而行,相輔相成,互養互化,共生共榮。

神,是機體生命活動的總稱,也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包括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運動、知覺等。神以精血為物質基礎,精、氣充盈,神就健旺。所以,生命的健康與否,可以通過神的狀況來判斷。

「精、氣、神為人身三寶」,三者相互依存,相互為用,一盛俱盛,一衰俱衰。

由此可見,生命活動,是由精、氣、血、神以及臟腑功能狀態決定的。精、氣、血、神充足,臟腑功能保持正常的動態平衡,人體才會健康無病,不易衰老,壽命才能得以延長。

5.影響人壽的因素

長壽是人們追求的目標,而衰老則是人類正常生命活動的自然規律。合理的養生和康復措施,可以延緩生理性衰老,阻斷病理性衰老(早衰)的進程,從而延長人的壽命。影響壽命、導致早衰的主要原因介紹如下:

(1)中醫的認識

①精氣不足:腎精匱乏,生命就會早衰。造成精氣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先天不足(在母體內發育不良)、性生活過度(縱欲)、疾病消耗等。

②營養不良:飲食是人體獲取養料的來源,營養不良,包括攝入不足和吸收不良兩方面。

③五臟受損:心藏神,肝藏血,肺主一身之氣,五臟受損,全身功能都會受到影響,必然影響壽命。

④情志過激:長期持久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劇烈的精神創傷,就會引起體內陰陽氣血失調,臟腑經絡功能紊亂,從而加速衰老。

⑤勞逸失度:過勞或者過逸都對健康不利,不利於健康長壽。

⑥遺傳稟賦:先天稟賦強則身體壯盛,精力充沛,不易衰老。反之,衰老就會提前或加速。

⑦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不良都會危及健康,促進早衰。
(2)西醫的認識

西醫認為自然環境污染是導致多種疾病發生的原因,也是導致早衰的重要原因;還有心理(或精神)刺激;不良生活方式、飲食、營養失節、遺傳、疾病和意外傷害等原因,都會導致早衰。當代科學對衰老的原因提出多種學說。

6.順應自然,天人相應——中國傳統養生的基本理念

在傳統醫學的理論體系中,順應自然是養生理念的重要內容,無論是養生保健,還是疾病的康復,所有的方法和機能,都體現著與自然相適應的特點,也充滿辯證的觀點。

(1)天人相應

中醫認為,人生於天地之間,一切生命活動都與大自然息息相關,必須隨時隨地與其保持和諧一致,這就是「天人相應」的思想。在養生實踐中,必須遵循這一基本法則,才能取得良好的養生效果。而「改造自然」、「挑戰自然」、「戰天斗地」之類的思想和行為,在養生領域是不應提倡的。我們要適應季節、把握時間、順從地理、適應社會,從而順應自然,頣享天年。

(2)形神合一

形,是指人的整個形態結構,即肌肉、血脈、筋骨、臟腑經絡、四肢百骸等組織器官,和氣血津液等基本營養物質,是人的物質基礎;神,指情志、意識、思維等精神活動,又指生命活動的全部外在表現,是人體功能的反映。這二者的辯證關系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神本於形而生,依附於形而存在,形為神之基,神為形之主。

形為基礎:「形」是「神」的物質基礎,中醫的「五神」(神、魂、魄、志、意)、「五志」(怒、喜、思、憂、恐),分別由五臟(心、肝、脾、肺、腎)所生成。「神」需要大量的氣血精微濡養。

神為統帥:人體起統帥和協調作用的是心神。生命活動表現出的整體特性、整體功能、整體行為、整體規律,都由神志管理、協調、統一。因此,養生時要以「養性」、「調神」為先。

形神共養:形神共養,即不僅要注意形體的保養和復健,而且還要注意精神的攝養和康復,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身體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統一的發展。

(3)動靜互涵

陽動陰靜:臟腑器官屬陰,以靜為特徵,功能活動屬陽,以動為特徵。保持動靜協調狀態,才能使各器官充滿活力,從而推遲各器官的衰老改變。

動靜相濟:大多數養生家提倡動靜結合,以達到形神共養的效果。動靜兼修,動靜適宜,是中國傳統養生的重要原則。

(4)協調平衡

協調人體自身的生理功能狀態及其與外在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平衡機體各系統和組織器官間的正常功能,以及機體與外界的物質交換,也是中醫養生的重要內容。

中和是養生康復的最高准則。中醫所有理論的核心,是《內經》提出的「謹察陰陽之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即強調「中和」、協調平衡的觀念也是這一思想的體現。

人體的功能失調、對稱失衡、狀態失穩,是導致人體生理功能低下和早衰、疾病的重要原因。

祛邪是平衡協調的重要環節。中醫非常重視「祛邪」,而養生更重視體內正氣來祛除病邪,這實際上也是調節平衡思想的反映。

(5)正氣為本

現代的養生觀念,已經不再僅僅強調補充機體營養物質。真正的健康狀態,應該是人體臟腑各項功能的正常運轉。正氣為本,從中醫的觀念分析,就是充分發揮和加強臟腑功能,使精微生生不息,廢物排泄有序,這才是抓住了養生的根本。只有扶正祛邪,扶正固本才能延年益壽。

7.中國傳統運動養生的瑰寶---太極拳

中國傳統運動養生抓住了精、氣、神「三寶」,調意養神,以意領氣,以氣推動血運,以氣導形,通過形體筋骨的運動,使周身經脈暢通,營養整個機體。

而太極拳正是中國傳統運動養生的瑰寶,上述中國傳統養生原理在太極拳中有全面體現。太極拳與五臟、氣血、形體、精神均關系密切,故養生作用明顯,深受大眾歡迎。太極拳可增強心臟、肺臟、脾胃、肝臟及腎臟的功能,使體內氣血運行通暢。因此,使人形神兼備,百脈流暢,內外相扣,臟腑協調,使機體達到「陰平陽秘」之狀態,從而增強人體免疫力,促進健康,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4、人的運動鍛煉保健原理有哪些?

健康長壽的秘訣就是動靜結合、體動心靜。身體的健康離不開運動

5、太極拳運動的養生機理是什麼?

太極拳是一種意識、呼吸、動作密切結合的運動,「以意領氣以氣運身」,用意念指揮身體的活動,用呼吸協調動作,融武術、氣功、導引於一體,是「內外合一」的內功拳。

重意念,使神氣內斂,練太極拳要精神專注,排除雜念,將神氣收斂於內,而不被他事分神。神內斂則「內無思想之患」而精神得養、身心歡快;精神寧靜、樂觀,則百脈通暢,機體自然健旺。

調氣機,以養周身。太極拳以呼吸協同動作,氣沉丹田,以激發內氣營運於身。肺主氣,司呼吸;腎主納氣,為元氣之根。肺、腎協同,則呼吸細、勻、長、緩。這種腹式呼吸不僅增強和改善肺的通氣功能,而且可益腎而固護元氣。丹田氣充,則鼓盪內氣周流全身,臟腑、皮肉皆得其養。

動形體,以行氣血。太極拳以意領氣,以氣運身,內氣發於丹田,通過旋腰轉脊的動作帶動全身,即所謂「以腰為軸」、「一動無有不動」。氣經任、督、帶、沖諸經脈上行於肩、臂、肘、腕,下行於胯、膝、踝以至於手足四末,周流全身之後,氣復歸於丹田,故周身肌肉、筋骨、關節、四肢百骸均得到鍛煉。具有活動筋骨、疏通脈絡、行氣活血的功效。

由於太極拳將意、氣、形結合成一體,使人身的精神、氣血、臟腑、筋骨,均得到濡養和鍛煉,達到「陰平陽秘」的平衡狀態,所以能起到有病治病、無病健身的作用,保證人體健康長壽。恰如《累門·上古天真論》所說:「提挈大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神守、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太極拳之所以能夠養生,道理也正在於此。

6、中國古人是怎樣通過運動養生的?

古人的運動養生觀以華佗最具代表性。華佗是東漢著名的醫學家,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他在醫術上卓有成就,而「曉養性之術,年且百歲而有壯容」他所以能長壽、健康,精神飽滿,是與他本人重視運動健身分不開的。他在繼承導引理論和自己實踐的基礎上,根據人的生理和醫學原理,闡明了運動在養生中的重要作用。他認為,人要防病祛病,必須增加體內的營養物質,常使身體運動。促進血液循環,以達到健身防病的目的。

據《三國志·華佗傳》記載:他曾對弟子吳普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頸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

他的這種符合科學原理的導引養生理論,是我國醫學史上的創見,也是我國古代正確的體育運動的思想基礎。

華佗的「動以養生,動以祛病」的觀點和主張,是他導引理論中的精髓和核心。他在長期的運動實踐中,潛心研究和總結前人導引的經驗,在廣泛吸取各家導引式經驗的基礎上,創編了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形態的五禽戲導引保健操。從內容上看,五禽戲中的五種動物形態動作各有特點,各有其效。例如,五禽戲中的虎戲模仿虎的e68a847a6431333433616137勇猛剛威,以增長氣力;鹿戲模仿鹿的賓士反顧,以靈活腰腿;熊戲模仿熊的倒卧翻滾,以暢通血脈;猿戲模仿猿的攀援跳躍,以靈敏身軀;鳥戲模仿鳥的展翅高飛,以悅心情。從五禽戲鍛煉動作來看,大部分動作是俯伏在地上進行的,運動量較大,雖然形式上是一套以健身防病為主兼有醫療作用的保健體操,但華佗說「起作一禽之戲,沾濡汗出」,這說明他並不一定要求人們做完全套動作,而要求鍛煉者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有選擇地去做適宜自己的鍛煉內容。據說華佗的弟子吳普由於堅持不懈地練習五禽戲,年到90仍耳聰目明,牙齒完整。

7、中國古人是怎麼樣運動養生的?

古人的運動養生觀以華佗最具代表性。華佗是東漢著名的醫學家,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他在醫術上卓有成就,而「曉養性之術,年且百歲而有壯容」他所以能長壽、健康,精神飽滿,是與他本人重視運動健身分不開的。他在繼承導引理論和自己實踐的基礎上,根據人的生理和醫學原理,闡明了運動在養生中的重要作用。他認為,人要防病祛病,必須增加體內的營養物質,常使身體運動。促進血液循環,以達到健身防病的目的。

據《三國志·華佗傳》記載:他曾對弟子吳普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頸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

他的這種符合科學原理的導引養生理論,是我國醫學史上的創見,也是我國古代正確的體育運動的思想基礎。

華佗的「動以養生,動以祛病」的觀點和主張,是他導引理論中的精髓和核心。他在長期的運動實踐中,潛心研究和總結前人導引的經驗,在廣泛吸取各家導引式經驗的基礎上,創編了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形態的五禽戲導引保健操。從內容上看,五禽戲中的五種動物形態動作各有特點,各有其效。例如,五禽戲中的虎戲模仿虎的勇猛剛威,以增長氣力;鹿戲模仿鹿的賓士反顧,以靈活腰腿;熊戲模仿熊的倒卧翻滾,以暢通血脈;猿戲模仿猿的攀援跳躍,以靈敏身軀;鳥戲模仿鳥的展翅高飛,以悅心情。從五禽戲鍛煉動作來看,大部分動作是俯伏在地上進行的,運動量較大,雖然形式上是一套以健身防病為主兼有醫療作用的保健體操,但華佗說「起作一禽之戲,沾濡汗出」,這說明他並不一定要求人們做完全套動作,而要求鍛煉者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有選擇地去做適宜自己的鍛煉內容。據說華佗的弟子吳普由於堅持不懈地練習五禽戲,年到90仍耳聰目明,牙齒完整。

8、中國古人的運動養生觀是什麼樣的?

古人的運動養生觀以華佗最具代表性。華佗是東漢著名的醫學家,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他在醫術上卓有成就,而「曉養性之術,年且百歲而有壯容」他所以能長壽、健康,精神飽滿,是與他本人重視運動健身分不開的。他在繼承導引理論和自己實踐的基礎上,根據人的生理和醫學原理,闡明了運動在養生中的重要作用。他認為,人要防病祛病,必須增加體內的營養物質,常使身體運動。促進血液循環,以達到健身防病的目的。

據《三國志·華佗傳》記載:他曾對弟子吳普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頸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

他的這種符合科學原理的導引養生理論,是我國醫學史上的創見,也是我國古代正確的體育運動的思想基礎。

華佗的「動以養生,動以祛病」的觀點和主張,是他導引理論中的精髓和核心。他在長期的運動實踐中,潛心研究和總結前人導引的經驗,在廣泛吸取各家導引式經驗的基礎上,創編了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形態的五禽戲導引保健操。從內容上看,五禽戲中的五種動物形態動作各有特點,各有其效。例如,五禽戲中的虎戲模仿虎的勇猛剛威,以增長氣力;鹿戲模仿鹿的賓士反顧,以靈活腰腿;熊戲模仿熊的倒卧翻滾,以暢通血脈;猿戲模仿猿的攀援跳躍,以靈敏身軀;鳥戲模仿鳥的展翅高飛,以悅心情。從五禽戲鍛煉動作來看,大部分動作是俯伏在地上進行的,運動量較大,雖然形式上是一套以健身防病為主兼有醫療作用的保健體操,但華佗說「起作一禽之戲,沾濡汗出」,這說明他並不一定要求人們做完全套動作,而要求鍛煉者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有選擇地去做適宜自己的鍛煉內容。據說華佗的弟子吳普由於堅持不懈地練習五禽戲,年到90仍耳聰目明,牙齒完整。

5.中國古人的動靜結合養生觀

養生之道究竟是動還是靜?我國古人的養生觀早已作了明確回答:「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唐朝醫學家孫思邈認為「養性之道,常欲小勞」。儒家則稱「性靜者多壽考」。一言以蔽之:「心靜體動」,即心要安靜,身體則宜多動。

古人雲:「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馬不行而腳直,車不駕而自朽」。養生在動,各種運動如健美操、迪斯科、太極拳等,均可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增強體質,延年益壽。若坐著學習、工作,埋頭伏案的時間多了,身體不常運動,肌肉組織、關節就會發生廢用性萎縮的現象。長期以往,人未到中年就會背痛腰酸,其他生理機能也會提早老化。所以古人雲:「體宜常動,腰宜常搖,胸宜常挺,腹宜常收,肢宜常搖」。如能做到夏遊泳、冬慢跑、春秋常爬山,天天做廣播操,則更為理想。值得一提的是,運動也要適可而止,決非多多益善。古人雲:「多動則損」,動要做到「形勞而不損。」

我國古人的觀點得到了當今現代科學的驗證。

國外系統研究5000名已故運動員後發現,其中多數人的壽命短於普通人。著名的《跑步全書》作者菲克斯就是在超負荷的跑步中死去的。

因此,運動也要適可而止,做到「形勞而不倦」。國外近來提倡「低度運動」,認為每周從運動中消耗2000卡熱量對健康有益。

美國哈佛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對17000多人為期16年的研究表明,參加低度運動的人較不運動的人因心血管病致死率低三分之一,平均壽命長4至5年。

據估計,1小時輕快散步可以消耗400至500卡熱量,每天有40分鍾左右散步就可達到低度運動要求。

古人還認為,養生在心,養心在靜:「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靜而後能安」,「靜者壽,噪者夭」。故心神宜常安靜,凝聚而不精散。現代生理學家發現,人在「靜養」的狀態下神經緊張度放鬆,呼吸、心率、血壓、體溫均相應降低。這種低代謝的積累效應,自然使生命相對延長。自古以來,那些終生以「靜養」為主,很少做劇烈運動的人,如作家、書畫家、科學家、花農,長壽者不乏其人。有些疾病,如神經官能症、失眠症等需用體育來輔助治療,而更多的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肺炎、潰瘍病、腫瘤等,則需要以「靜養」來輔助治療。古人說:「龜鶴延年」是指龜多靜伏,為活動最少的動物;鶴愛獨處,飛行動作也很輕柔,然而它們的壽命卻很長。因此,在學習和工作時,專心致志,對事業全心全意;8小時以外則宜學習技藝,如琴、棋、書、畫、種樹栽花等,用以寄託精神,此乃養心之妙法。

美國哈佛大學實驗證明,「靜養」時人可產生「意識的變形」,從而可以降低人的血壓。現代心身醫學研究表明,「靜養」時,精神上的放鬆可以改變體內生理生化狀態,使心跳和呼吸減慢,肌肉緊張與耗氧量下降,同時血脂也會下降。所以,當今的學者已把「靜養」作為祛病延年的一種方法。我國的氣功鍛煉就是要求排除一切雜念,做到心靜,進而調節體內各種功能的動靜結合養生之法。

9、八段錦的養生機理是什麼?

八段錦屬於古代導引法的一種,是形體活動與呼吸運動相結合的健身法。活動肢體可以舒展筋骨,疏通經絡:與呼吸相合,則可行氣活血、周流營衛、斡旋氣機,經常練習八段錦可起到保健、防病知治病的作用。八段錦對人體的養生康復作用,從口訣中即可看出。例如「兩手托天道理三焦」,即說明雙手托天的動作,對調理三焦功能是有益的。兩手托天,全身伸展,又伴隨深呼吸,一則有助於三焦氣機運化,二則對內臟亦有按摩。調節作用,起到通經脈調氣血、養臟腑的效果。同時,對腰背、骨骼也有良好作用。其它諸如「回調理脾胃單舉手」、「搖頭擺尾去心火」等等,均是通過宣暢氣血。展舒筋骸而達到養生的目的。八段鋪的每一段都有鍛煉的重點,而綜合起來,則是對五宮。頭頸、軀干、四肢、腰、腹等全身各部位進行了鍛煉,對答相應的內臟以及氣血、經絡起到了保健、調理作用,是機體全面調養的健身功半。

10、八段錦健身的養生機理是怎樣的?

八段錦是我國民間廣泛流傳的一種健身術,據有關文百獻記載已有八百多年歷史。

八段錦屬於古代導引法的一種,是形體活動與呼吸運動相結合的健身法。活動肢體可以舒展筋骨,疏通經絡:與呼吸相合,則可行氣活度血、周流營衛、斡旋氣機,經常練習八段錦可起到保健、防病治病的作用。八段錦對人體的養生康復作問用,從口訣中即可看出。例如「兩手托天理三焦」,即說明雙手托天的動作,對調理三焦功能是有益的。兩手托天,全身伸展,又伴隨深呼吸,一則有助於三焦氣機答運化,二則對內臟亦有按摩、調節作用,起到通經脈調氣血、養臟腑的效果。同時,對腰背、骨骼也有良好作用。其他諸如「調理脾胃單舉回手」、「搖頭擺尾去心火」等等,均是通過宣暢氣血、展舒筋骸而達到養生的目的。八段錦的每一段都有鍛煉的重點,而綜合起來,則是對五官、頭頸、軀干、四肢、腰、腹等全身各部位進行了鍛煉,答對相應的內臟以及氣血、經絡起到了保健、調理作用,是機體全面調養的健身功法。

與運動養生原理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