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嵇康養生之道

嵇康養生之道

發布時間:2020-07-13 07:24:28

1、嵇康的養生論有什麼特點

嵇康(公元223~262年),字叔夜,三國 時期譙郡銍縣(今安徽宿縣西南)人,文學家、思想家、養生學家,著有《養生論》等養生學著作,提出了完整的養生理論 和養生措施。他的養生思想得到著名醫學 家孫思邈、養生大家陶弘景等人的推崇,對後世產生了頗為深遠的影響。
嵇康的生平
嵇康幼年喪父,家境貧困。他立志求學而天資聰穎,精通文學、玄學、音樂等,為一代才子。他娶曹操的曾孫女為妻,曾擔任中散大夫。
嵇康自小就受老子 和莊子 思想的影響,一生對養生學有獨到的研究,並且身體力行,他撰著的《養生論》是一部著名的養生學著作。嵇康性喜自然,不修邊幅,經常放情於山水之間,陶然而忘返。他是詩人,又精於音樂,特別是擅長撫琴。他的琴聲「音曲清和」,聆聽者彷彿進入了仙境。嵇康還寫作過許多遊仙詩,藉以陶冶性情,也抒發內心對仙境的嚮往和對人世生活的惆悵。
嵇康在山陽居住了20年,與阮籍等七人遨遊於竹林之中,相聚於山間水畔,賦詩撫琴,清談論道,世稱「竹林七賢」。魏晉時期,權利斗爭激烈而殘酷。嵇康等人隱居於山林,一方面是為了修身養性,同時也是躲避陷害。
然而,嵇康終於沒能避開對他的迫害。公元262年,嵇康被執政的司馬昭殺害,年僅40歲。
《養生論》提出的養生主張
嵇康在《養生論》中,提出了完整的養生理論和養生措施,其中也包含了心理養生的論述。
嵇康首先論述了心理健康對於身體健康的作用,他將人的身體比喻成國家,而把精神比喻成國家的君主:「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喪於外,猶君昏於上,國亂於下也」。人的心理健康與否對於身體的影響,與君主對於國家的影響是一個道理。因此,人的養生要形神兼養,而重在養神,要「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這就充分肯定了心理養生的重要意義。
嵇康主張,善於養生的人要保持內心的清靜虛無,精神專著而舒暢,要減少私情慾望,淡泊名利,還要避免飲食中的滋膩厚味。
嵇康提出的具體的養生方法,是排除對於世間名利、飲食厚味等的欲求,使自己的內心淳樸恬靜,精神飽滿,遠離憂愁和思慮(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氣以醇泊獨著,曠然無憂患,寂然無思慮),然後服食滋補的良葯,飲用甘美的泉水 ,沐浴溫煦的朝陽,聆聽優雅的音樂,這樣就能達到心境超脫、身體輕健、歡愉而滿足的境界(蒸以靈芝,潤以醴泉,晞以朝陽,綏以五弦,無為自得,體妙心玄,忘歡而後樂足)。這樣的境界,很有利於健康長壽。
嵇康強調養生要持之以恆,要從一點一滴的事情做起。他指出,有的人修養了一年半載之後,沒有見到明顯的效果,就意志衰退,導致半途而廢;也有的人想到養生的效果可能要幾十年後才能見到,而不願放棄眼前的名利、厚味等欲求,這是不可能實現真正的養生的。
嵇康還強調,養生者要自覺自願地養生,養成良好的心態或習慣,遠離不良的誘惑,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他指出,善於養生者知道追逐名利對於精神的傷害,因而自覺自願地淡泊名利,而不是內心充滿對於名利的慾望,卻勉強壓抑自己的慾望(善養生者,……知名位之傷德,故忽而不營,非欲而強禁也)。淡泊名利帶來的是心理愉悅,強壓慾望帶來的是焦慮和痛苦。顯然,前者比後者有利於身心健康。對滋膩厚味的飲食,嵇康主張「識厚味之害性,棄而弗顧,非貪而後抑」,這是倡導人們讓健康飲食成為一種生活習慣、生活常態,遠離滋膩厚味飲食的誘惑,而不是面對豐盛厚味的飲食卻竭力控制自己的食慾。
《養生論》的現實意義
嵇康生活的時代,離我們已經很遙遠。但他在《養生論》提出的真知灼見,至今仍能給我們以有益的啟迪。
他提出的「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的比喻,形象地說明了心理保健的重要意義;他還敘述了「蒸以靈芝,潤以醴泉,晞以朝陽,綏以五弦,無為自得,體妙心玄,忘歡而後樂足」的養生方法,說明他既重視心理的調養,也重視身體的養護,這樣的養生理念在今天看來也很有借鑒意義。
嵇康警醒人們注意滋膩厚味和過激情志對於人體的內外夾擊:「夫以蕞爾之軀,攻之者非一途;易竭之身,而外內受敵;身非木石,其能久乎?」膳食不平衡和心理不平衡,是許多慢性病的發病原因;嵇康的警句,是讓人們提高自我保健意識,珍惜身體。
嵇康關於「知名位之傷德,故忽而不營,非欲而強禁也。識厚味之害性,故棄而弗顧,非貪而後抑也」的忠告,對今人也是很有意義的。當今物質生活的豐富程度遠遠超過古代,今天的人們面對財富、名利等的誘惑,更要注重心理保健,節制自己的欲求。培養良好的心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遠離不良的誘惑,乃是心理養生的明智之舉。

2、求嵇康《養生論》

世或有謂神仙可以學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雲上壽百二十,古今所同,過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兩失其情,請試粗論之。 夫神仙雖不目見,然記籍所載,前史所傳,較而論之,其有必矣。似特受異氣,稟之自然,非積學所能致也。至於導養得理,以盡性命,上獲千餘歲,下可數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葯求汗,或有弗獲;而愧情一集,渙然流離。終朝未餐,則囂然思食;而曾子銜哀,七日不飢。夜分而坐,則低迷思寢;內懷殷憂,則達旦不瞑勁刷理鬢,醇醴發顏,僅乃得之;壯士之怒,赫然殊觀,植發沖冠。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喪於外,猶君昏於上,國亂於下也。 夫為稼於湯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雖終歸燋爛,必一溉者後枯。然則一溉之益,固不可誣也。而世常謂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傷身,輕而肆之,是猶不識一溉之益,而望嘉穀於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過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愛憎不棲於情,憂喜不留於意,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又呼吸吐納,服食養身,使形神相親,表裡俱濟也。 夫田種者,一畝十斛,謂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稱也。不知區種可百餘斛。田種一也,至於樹養不同,則功收相懸。謂商無十倍之價,農無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變者也。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薰辛害目,豚魚不養,常世所識也。虱處頭而黑,麝食柏而香;頸處險而癭,齒居晉而黃。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氣,蒸性染身,莫不相應。豈惟蒸之使重而無使輕,害之使暗而無使明,薰之使黃而無使堅,芬之使香而無使延哉?故神農曰「上葯養命,中葯養性」者,誠知性命之理,因輔養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穀是見,聲色是耽。目惑玄黃,耳務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腸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氣。思慮銷其精神,哀樂殃其平粹。 夫以蕞爾之軀,攻之者非一塗,易竭之身,而外內受敵,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其自用甚者,飲食不節,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絕;風寒所災,百毒所傷,中道夭於眾難。世皆知笑悼,謂之不善持生也。至於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積微成損,積損成衰,從衰得白,從白得老,從老得終,悶若無端。中智以下,謂之自然。縱少覺悟,咸嘆恨於所遇之初,而不知慎眾險於未兆。是由桓侯抱將死之疾,而怒扁鵲之先見,以覺痛之日,為受病之始也。害成於微而救之於著,故有無功之治;馳騁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壽。仰觀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證,以同自慰,謂天地之理盡此而已矣。縱聞養生之事,則斷以所見,謂之不然。其次狐疑,雖少庶幾,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葯,半年一年,勞而未驗,志以厭衰,中路復廢。或益之以畎澮,而泄之以尾閭。欲坐望顯報者,或抑情忍欲,割棄榮原,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數十年之後,又恐兩失,內懷猶豫,心戰於內,物誘於外,交賒相傾,如此復敗者。 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難以目識,譬猶豫章,生七年然後可覺耳。今以躁競之心,涉希靜之塗,意速而事遲,望近而應遠,故莫能相終。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專喪業,偏恃者以不兼無功,追術者以小道自溺,凡若此類,故欲之者萬無一能成也。善養生者則不然矣。清虛靜泰,少私寡慾。知名位之傷德,故忽而不營,非欲而強禁也。識厚味之害性,故棄而弗顧,非貪而後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氣以醇白獨著,曠然無憂患,寂然無思慮。又守之以一,養之以和,和理日濟,同乎大順。然後蒸以靈芝,潤以醴泉,晞以朝陽,綏以五弦,無為自得,體妙心玄,忘歡而後樂足,遺生而後身存。若此以往,恕可與羨門比壽,王喬爭年,何為其無有哉?

麻煩採納,謝謝!

3、嵇康及阮籍簡介?

嵇康(224-263,一說223-262),字叔夜,漢族,原籍紹興,譙郡銍縣(今安徽省濉溪縣)人。嵇康在正始末年與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學新風,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審貴賤而通物情」(《釋私論》),成為「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之一。在整個魏晉文藝界和思想界,嵇康都是一位極有魅力的人物,他的人格和文化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嵇康是著名的琴藝家和哲學家。他精通音律,「廣陵散絕」體現的是嵇康作為一個偉大音樂家的悲劇。

中文名: 嵇康
別名: 嵇叔夜、嵇中散
國籍: 魏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譙郡銍縣(今安徽省濉溪縣)
出生日期: 224年,一說223年
逝世日期: 263年,一說262年
職業: 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
主要成就: 竹林七賢之一
開創玄學新風
代表作品: 《廣陵散》,《養生論》
主張: 越名教而任自然、審貴賤而通物情
人物簡介
嵇(jī)康,字叔夜, 廣陵散
三國時魏末文學家,思想家與音樂家。竹林七賢之一和事實上的精神領袖。世居山陰(今紹興)。與魏宗室通婚,拜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魏晉玄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譙郡銍(今安徽省宿州西南)人,善於音律。創作有《長清》《短清》《長側》《短側》,合稱「嵇氏四弄」,與東漢的「蔡氏五弄」合稱「九弄」。隋煬帝曾把「九弄」作為科舉取士的條件之一。其留下的「廣陵絕響」的典故被後世傳為佳話,《廣陵散》更是成為我國十大古琴曲之一。他的《聲無哀樂論》《與山巨源絕交書》《琴賦》《養生論》等作品亦是千秋相傳的名篇。
編輯本段人物介紹
相貌堂堂
嵇康長的是相貌堂堂,他的好朋友山濤說他是「站時就如孤松獨立;醉時就似玉山將崩」。 他的哥哥嵇喜就在《嵇康別傳》里,很不謙虛地誇耀他是「正爾在群形之中,便自知非常之器。」然而,偏偏就是這樣一位相貌堂堂的人物,卻有「土木形骸,不自藻飾」的個性傾向,據同時代的顏之推在《顏氏家訓》里記載,當時的上層男士,崇尚陰柔之美,非常重視個人修飾,出門前不但要敷粉施朱,熏衣修面,還要帶齊羽扇、麈尾、玉環、香囊等各種器物掛件,於此方能「從容出入,飄飄若仙」。試想一下,與那些脂粉撲面, 輕移蓮步的矯柔做作者相比,嵇康的天生麗質是多麼令人神清氣爽。他是中國古代著名美男子之一。
狂放任性
嵇康具有曠達狂放的個性和行為。嵇康自由懶散,「頭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悶養,不能沐也」,再加上他幼年喪父,故而經常放縱自己,用他的話說就是「又縱逸來久,情意傲散」。成年的他接受老莊之後,「重增其放,使榮進之心日頹」。在這天才的懶散與自由里孕育著嵇康的狂放和曠達。生活中的嵇康的確很狂,他輕時傲世,對禮法之士不屑一顧。向秀在《思舊賦序》中也說到他和嵇康的友誼:「余與嵇康、呂安,居止接近。其人並有不羈之才。然嵇志遠而疏,呂心曠而放。」鍾會陷害呂安時,給他安上的一個罪名就是「言論放盪,非毀典謨」
編輯本段人物特長
長於詩文
作為魏晉文壇代表之一的嵇康,其作品的精神深刻表現了魏晉一代士人人性的覺醒以及對自由的渴望和不懈追求。詩人優游容與,游心太玄,目光投向老莊的自然,以自然大化的玄遠境界看取人生。藝術視角轉為審視自身精神世界,審美色澤趨向性靈的淡泊。嵇康是詩化莊子的第一人,將玄學的命題轉化為時代的審美思維,形成一代清峻、淵遠的玄學風致。嵇康《述志詩》有雲:「沖靜得自然,榮華安足為」。「沖靜」二字最能代表詩人的情操、志趣和人生追求,不慕榮華,「輕時傲物,不為物用」,惟求虛靜沖淡以獲得自然的歸宿,形成詩歌平淡高遠,超乎時俗的淵貌風格。嵇康文思縝密,師心遣論,論文頗多精闢獨到見解,思想鋒利,如《與山巨源絕交書》,咄咄逼人,痛快淋漓,致使司馬昭「聞而惡焉」。
善於琴樂
在魏晉南北朝, 嵇康
古琴融入了道家清凈無為、淡然超遠的思想,展現出古琴高雅的藝術風格與飄逸的美感境界。嵇康的古琴在時代的背景下,在其人生觀的影響下,主要表現為:「主張外得『自然之和』的平和之聲,內存『憂喜不留於意,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的平和之心,從而達到平和之美的審美境界。」在他隱逸竹林的時候,他的琴具有平和之美,有著游心虛無的浪漫人生境界。嵇康所表達的音樂思想,使得魏晉時期的音樂藝術,由傳統的功利審美態度轉向崇尚自然,從而注重個人內心的情感與藝術的體現。? 嵇康無法實現自己的願望,古琴也只能寄託他苦悶的心懷。隱居竹林時,嵇康的音樂造詣已達到登峰造極之境。他創作的《長清》、《短清》、《長側》、《短側》四首琴曲,被稱為「嵇氏四弄」,與蔡邕創作的「蔡氏五弄」合稱「九弄」,是我國古代一組著名琴曲。嵇康的琴曲的題材大多來源於自然景物,在手弄琴弦的過程中,都呈現出他自然平和的人生觀。 嵇康空靈的琴聲,伴隨他的一生,也展現出他高深莫測的人生境界。在幽靜的竹林撫一曲琴音,山可以生長草木,可以繁衍鳥獸,水可以滋潤萬物生靈。美妙的琴曲可以陶冶性情,可以體現一個人的生命意義與對人生的追求。借著琴聲,可以細細地解讀這個高尚清逸的魏晉名士的風華;借著琴聲,可以細細地解讀歷史背後究竟隱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事,借著琴聲,可以細細地解讀當美麗走向毀滅時那種無奈與悲涼;借著琴聲,可以細細地解讀那些隱秘的生命內核;借著琴聲,可以細細地解讀嵇康的生命意識;借著琴聲,可以細細地解讀蘊涵著他空濛玄遠的詩化人生境界。
工於書畫
嵇康還工於草書,又善丹青。其墨跡「精光照人,氣格凌雲」,被列為草書妙品。《唐人書評》評價道:「嵇康書如抱琴半醉,詠物緩行;又若獨鶴歸林,群鳥乍散。」 其狂放瀟灑之性情,躍然紙上。另外,根據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里相關記載,他在書畫方面也頗有功底,唐朝時尚有《巢由洗耳圖》《獅子擊象圖》傳世,可惜現在俱已失佚。
醉於玄學
玄學是在漢代儒學衰落的基礎上,為彌補儒學之不足而產生的,是由漢代道家思想、黃老之學演變發展而來的,是漢末魏初的清談直接演化的產物。魏晉玄學,在中國哲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嵇康
作為魏晉時期一種特有的思潮,玄學標榜老莊,提倡貴無,崇尚自然。這些思想被名士們運用到生活中,就是我們看到的枕青石,卧松崗,臨淵而嘯,曲肱而歌,又性嗜酒,善撫琴,喜玄談的個性。更有甚者披頭散發,裸奔而行,服葯,縱酒,做出與名教南轅北轍的行為。嵇康崇尚自然,認為「自然」乃是宇宙本來的狀態,是一個有規律的和諧的統一整體,其中沒有任何矛盾沖突。而人類社會又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本應是一個無利害沖突的和諧整體。他認為名教破壞了這種和諧狀態,因此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湯武而薄周孔」。
編輯本段人物性格
縱情於酒
經歷了生命意識的覺悟、生命脆弱的體認和朝不保夕的驚恐,魏晉文士終於明白,任何精深理論都阻擋不住死亡的腳步,任何高遠目標也替代不了死亡的結局。因而,魏晉文士在自全心態作用下,表現出遠禍全身的智慧和自覺。沉醉於酒、疏遠世事以遠禍全身,就是魏晉文士覺醒後保護生命長度的智慧選擇。嵇康的生命旨趣雖然彌漫著酒的醇香,但是,沉醉的靈魂卻揮不去死亡威脅的陰霾,瀟灑的風姿總流露出痛苦掙扎的影跡。這別有意味的嗜酒之風,不僅在中國文人心靈史上留下倩影,也為中國文學、哲學和美學平添了永不消褪的魅力。
鄙視權貴
鍾會身出名門,是曹魏大臣,也是大書法家鍾繇的兒子,「敏慧夙成,少有才氣」,而且年少得志,十九歲入仕,為秘書郎,三年後又升為尚書郎,二十九歲時就已進封為關內侯,活脫脫一個天才級的「政治動物」。但是嵇康拒絕交往這樣的朋友。雖說出身高貴,官位顯赫,可在文學才情方面,對於僅比他長兩歲的嵇康,還是敬佩有加,甚至到了不敢與之面對面交流的地步。《世說新語;文學第四》里記載了一個有趣的故事,說是當初鍾會撰寫完《四本論》時,想求嵇康一見,可又怕嵇康看不上,情急之中,竟「於戶外遙擲,便回怠走」。後來做了高官的鍾會再次造訪嵇康,嵇康理都不理,繼續在家門口的大樹下「鍛鐵」。爐火熊熊,嵇康手起錘落,一副旁若無人的樣子。鍾會終是覺得無趣,於是悻悻地決定離開。嵇康在這個時候終於說話了,他問鍾會:「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會回答:「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鍾會對這次造訪覺得丟了面子,深深懷恨在心。 嵇康還給原先的一位好友呂巽寫了一封絕交信,以「絕交不出醜言」的君子風范,表達了對這位相交多年朋友的憤慨和失望。 司馬昭曾想拉攏嵇康,但嵇康在當時的政治斗爭中傾向皇室一邊,對於司馬氏採取不合作態度,因此頗招忌恨。 嵇康的率直性格有其可愛之處,但是嵇康的性格決定了他塵世的可悲命運,而精神上的超越又成就了他的人格魅力。
隱於竹林
嵇康回歸自然喜好打鐵,超然物外得自在,不為虛偽世俗所拘,而又重視真正的情誼。《文士傳》里說嵇康有「性絕巧,能鍛鐵」的本事。嵇康愛好打鐵,鐵鋪子在後園一棵枝葉茂密的柳樹下,他引來山泉,繞著柳樹築了一個小小的游泳池,打鐵累了,就跳進池子里泡一會兒。見到的人不是贊嘆他「蕭蕭肅肅,爽朗清舉」,就是誇他「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從中可見其對生活的瀟灑姿態。《晉書·嵇康》還這樣寫道:「康居貧,嘗與向秀共鍛於大樹之下,以自贍給。」他在以打鐵來表示自己的「遠邁不群」和藐視世俗,這是他的精神特質的根本體現。
編輯本段服食養生
嵇康身處亂世,但崇尚老莊,講求服食養生之道,有自己一套獨特的養生訣竅。他認為,人之所以能長壽,在於注意平時在細微之處保養自己。這就好比「為稼於湯之世(當時天下大旱),偏一溉之功者,必一溉而後枯,而一溉之益固不可誣也。」養生之道與此相仿,關鍵在於平日一點一滴的修養,不使自身為七情所傷、六淫所中,如此才能身體強健,得以長壽。但世人恰與此相反,「常謂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傷身,輕而肆之」,這可真是「不識一溉之益,而望嘉穀於旱苗者也。」所以,世間多聞早夭之人,難見皓首之翁。 嵇康認為人是可以長壽的。他說「特受異氣,稟之自然……至於導養得理,以盡性命,上獲千餘歲,下可數百年,可有之耳。」但世皆莫精(其術)故莫能得之。」但這玄妙的長壽術是怎樣的呢?嵇康是這樣說的:「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悟出理之易失,知一過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愛憎不棲於情,憂喜不留於意,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又呼吸吐納,服食養身,使形神相親,表裡俱濟也。」
編輯本段人物相關
嵇康妻子
嵇康妻子為沛王小女兒長樂亭主,由於她天生便有一種優越感和貴族氣質,嵇康和她的感情並不十分和睦。
偶得古曲
嵇康承道家虛靜淡泊的美學思想,以超脫的襟懷,深邃的哲思,在自然山水中觀照自己的理想人格,賦予自然豐富的主觀情感,開創了山水審美寄情、暢神的藝術心靈境界。嵇康喜好山水,隱居山林,他的一生和大自然結下了不解之緣。有關嵇康學《廣陵散》有這么一則故事:嵇康曾到洛西去游覽,晚上宿於華陽亭。清風皓月,嵇康興致一來,就在院子里彈琴。忽然,外頭走進一位古裝打扮的客人,來跟嵇康談論音樂。二人侃侃而談,這位不速之客談起音樂來條理清楚,見解深刻,使嵇康既驚訝又佩服。客人談得高興了,就要過琴來彈奏,只聽這曲子剛勁有力、感人肺腑,越聽越令人慷慨激昂。客人彈完曲子,告訴嵇康,此曲名叫《廣陵散》,表現的是聶政為父報仇刺殺韓王後自刎而死的悲壯故事。嵇康聽後很感動,再加上他覺得此人所彈出的聲調無人能及,於是就向客人求教。客人並不拒絕,一遍一遍的教。待他確信嵇康已學會之時,就要求嵇康發誓不傳給別人。嵇康指天發誓後,客人連姓名也未留就走了。嵇康學會《廣陵散》後,經常彈奏它,以致招來許多人前來求教。
絕交山濤
對嵇康來說,真正能從心靈深處干擾他的,是朋友。友情之外的造訪,他可以低頭不語,揮之即去,但對於朋友就不一樣了,哪怕是一丁點兒的心理隔閡,也會使他焦灼和痛苦,因此,友情有多深,干擾也有多深。他與好友山濤後來就發生了不愉快的事情。山濤當時擔任著一個很大的官職:尚書吏部郎。在他就要另外高就的時候,朝廷要他推薦一個合格的人繼任,他真心誠意地推薦了嵇康。嵇康知道此事後,立即寫了一封絕交信給山濤。 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被認為是歷史上第一篇真正體現文人獨立性格的諷喻佳作,嵇康「師心以遣論」,敢於提出問題,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文風犀利。在一千八百多字的篇幅中,與其說嵇康在羞辱山濤,不如說是在羞辱司馬氏集團殘暴虛偽的統治。 有人說嵇康這么做是因為想要保全山濤,因為當時的晉朝統治者,已經對嵇康的不合作態度十分不滿意,而山濤又是嵇康的朋友,所以嵇康這么做就會讓他們認為山濤和嵇康沒有關系了,這樣山濤也可以不必擔心什麼了。這是嵇康甘願為朋友犧牲的一個例子。
仗義執言
本來呂巽、呂安兩兄弟都是嵇康的朋友,但這兩兄弟突然間鬧出了一場震驚遠近的大官司。呂巽見弟媳徐氏貌美,乘呂安不在,指使其妻用酒把弟媳灌醉,將其姦汙。事發後,呂安欲訴之於官。呂巽急忙請嵇康從中調停。嵇康因與二人的關系非同一般,遂應呂巽之請,出面調停,把這件事情按了下來。可是,事後呂巽卻倒打一耙,惡人先告狀,說呂安不孝順,竟然敢撾母親之面。有口難辯的呂安想到了他心目中最尊貴的朋友嵇康。嵇康拍案而起。嵇康寫下了《與呂長悌絕交書》,痛罵呂巽一頓。他想通過絕交來表白自身的好惡,他也想通過絕交來論證朋友的含義。呂安入獄後,為了說明真相,自然要涉及嵇康調停之事,嵇康也因此被投入監獄。
臨死託孤
在嵇康臨死之前,沒有把自己的一雙兒女託付給自己的哥哥嵇喜,沒有託付給他敬重的阮籍,也沒有交給向秀,而是託付給了山濤,並且對自己的兒子說:「山公尚在,汝不孤矣。」這才叫真正的朋友,這才叫真正的知己。在嵇康死後,山濤對待嵇康的兒子就像對待自己的兒子一樣。山濤沒有辜負嵇康的重託,一直把嵇康的兒子養大成才。山濤和王戎,在嵇康被殺害之後,對嵇紹一直都特別的照顧。他們盡到了朋友應盡的道義與責任,使得這個孤弱的孩子,即使失去了父親,卻還擁有他們慈父般的關懷與教導,不再那麼無依無靠,這是成語「嵇紹不孤」的由來。十八年後,嵇康的兒子嵇紹也在山濤的大力舉薦下,被晉武帝「發詔征之」,後來還成為晉朝的忠臣。朋友之間感人至深的信義與友情,也成為了千古傳揚的佳話。
廣陵絕響
嵇康對傳統及當代的琴曲都非常熟悉,這一點在他的《琴賦》中可見。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出土模製嵇康畫像磚,描繪了嵇康席坐撫琴,氣宇昂軒的形象。我們所熟知是他以彈奏《廣陵散》而聞名於世。而這首「聲調絕倫」,已成絕響的曲目,據說是除嵇康之外,無人會彈。嵇康因呂安的案子被收押。鍾會勸司馬昭乘此機會除掉嵇康。嵇康入獄後,立刻激起輿論的不滿,許多豪傑紛紛要求與嵇康一同入獄。經有司勸諭後,眾人一時遣散,然而最後嵇康和呂安卻被判處了死刑。行刑當日,三千名太學生集體請願,請求赦免嵇康,並要求讓嵇康來太學做老師。這些要求並沒有被同意。臨刑前,嵇康神色不變,如同平常一般。他顧看了日影,離行刑尚有一段時間,便向妻子要來平時愛用的琴,在刑場上撫了一曲《廣陵散》。曲畢,嵇康把琴放下,嘆息道:「昔袁孝尼嘗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於今絕矣!」說完後,嵇康從容地就戮,時年四十。
編輯本段相貌風度
嵇康風度非凡,為一世之標,史載: ●嵇康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見者嘆曰:「蕭蕭肅肅,爽朗清舉。」或雲:「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世說新語·容止》) ●有人語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鶴之在雞群。」答曰:「君未見其父耳。」(《世說新語·容止》) ●康早孤,有奇才,遠邁不群。身長七尺八寸,美詞氣,有風儀,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人以為龍章鳳姿,天質自然。(《晉書·嵇康傳》) ●康嘗采葯游山澤,會其得意,忽焉忘反。時有樵蘇者遇之,咸謂為神。(《晉書·嵇康傳》) ●康長七尺八寸,偉容色,土木形骸,不加飾厲,而龍章鳳姿,天質自然。正爾在群形之中,便自知非常之器。(《世說新語·容止》引《康別傳》) ●康美音氣,好容色。(《文選·五君詠》引《嵇康別傳》) 也就是說,嵇康身材高大(魏尺無明確換算標准,約在漢尺與晉尺之間,摺合約為(181.74~191.1),儀容俊美,聲音悅耳,文采卓越。雖然不刻意裝扮自己,卻能通過超脫的氣度流露出自然的美感。

阮籍(210~263),三國魏詩人。字嗣宗。陳留尉氏(今屬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兒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崇奉老莊之學,政治上則采謹慎避禍的態度。與嵇康、劉伶等七人為友,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稱竹林七賢。
中文名: 阮籍
別名: 阮步兵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
出生日期: 公元210年
逝世日期: 公元263年
職業: 詩人,作家,思想家,隱士
信仰: 老莊哲學
主要成就: 大力創作五言詩、玄學
代表作品: 大人先生歌、詠懷八十二首、採薪者歌
生平
基本資料
阮籍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詠懷》八十二首最為著名。阮籍透過不同的寫作技巧如比興、象徵、寄託,借古諷今,寄寓情懷,形成了一種「悲憤哀怨,隱晦曲折」的詩風。除詩歌之外,阮籍還長於散文和辭賦。
史料記載
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長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傳》。另又存賦六篇,其中述志類有《清思賦》、《首陽山賦》;詠物類有《鳩賦》、《獮猴賦》。考《隋書.經籍志》著錄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張溥輯《阮步兵集》,收《漢魏六朝百三家集》。至近人黃節有《阮步兵詠懷詩注》。 人物事跡 阮籍 3歲喪父,家境清苦,勤學而成才。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濟世之志,曾登廣武城,觀楚、漢古戰場,慨嘆"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當時明帝曹叡已亡,由曹爽、司馬懿夾輔曹芳,二人明爭暗鬥,政局十分險惡。曹爽曾召阮籍為參軍,他託病辭官歸里。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馬懿所殺,司馬氏獨專朝政。司馬氏殺戮異己,被株連者很多。阮籍本來在政治上傾向於曹魏皇室,對司馬氏集團懷有不滿,但同時又感到世事已不可為,於是他採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態度,或者閉門讀書,或者登山臨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緘口不言。鍾會是司馬氏的心腹,曾多次探問阮籍對時事的看法,阮籍都用酣醉的辦法獲免。司馬昭本人也曾數次同他談話,試探他的政見,他總是以發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來應付過去,使司馬昭不得不說"阮嗣宗至慎"。司馬昭還想與阮籍聯姻,籍竟大醉60天,使事情無法進行。不過在有些情況下,阮籍迫於司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應酬敷衍。他接受司馬氏授予的官職,先後做過司馬氏父子三人的從事中郎,當過散騎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後人稱之為"阮步兵"。他還被迫為司馬昭自封晉公、備九錫寫過"勸進文"。因此,司馬氏對他採取容忍態度,對他放浪佯狂、違背禮法的各種行為不加追究,最後得以終其天年。 在思想上,阮籍崇奉老、庄。這一方面是鑒於當時險惡的政治情勢,他需要採取謙退沖虛的處世態度,道家思想正好可以做他的精神依託,另一方面也是受了當時盛行的玄學的影響。阮籍也是魏晉玄學中的重要人物。他曾寫過兩篇著名的論文《通老論》、《達庄論》。不過阮籍並非純宗道家,他對儒學也並不一概排斥,如他在《樂論》一文中就充分肯定孔子制禮作樂對於"移風易俗"的必要性,認為"禮定其象,樂平其心,禮治其外,樂化其內,禮樂正而天下平"。 阮籍的論說文,都是闡述其哲學觀念的,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思想,如《通老論》、《達庄論》、《通易論》、《樂論》等。這些論說文,都是採用"答客問"的辯難式寫法,主人公則是"阮子"、"阮先生"或"先生"。所以讀者從這些文章中,可以看到作者為自己塑造的玄學家形象。文章注重結構上的邏輯層次,一般都首尾照應,論證逐層深入,善於作抽象的、本質的分析,體現了魏晉時期思辯方式的進步。它們的語言風格比較樸素凝重,不尚華飾,稍有駢化的痕跡。
編輯本段個人作品大人先生傳
大人先生傳:賦體散文,內容上寫大人先生對儒家禮法之士的反駁,以虱子做比。實際是諷刺儒家禮法制度和君臣制度。寫法上把漢賦的問難體與玄思類騷體相結合,形成一種超拔犀利的藝術效果。
編輯本段相關文學作品
1、《阮籍集校注》 郭光校注 中州古籍出版社 2、《阮籍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3、《阮籍詠懷詩詳解》 靳極蒼著 山西古籍出版社 4、《阮籍集校注》 陳伯君校注 中華書局 5、《阮籍評傳》 高晨陽著 南京大學出版社 6、《阮籍詩文選譯:魏晉南北朝》 倪其心譯注 巴蜀書社 7、《阮籍評傳》 韓傳達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8、《阮籍與嵇康》 徐公持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9、《葉嘉瑩說阮籍詠懷詩》 葉嘉瑩著 中華書局
編輯本段晉書· 阮籍傳
簡介
阮籍,字嗣宗,陳留尉氏人也。父瑀,魏丞相掾,知名於世。籍容貌瑰傑,志氣宏放,傲然獨得,任性 竹林七賢
不羈,而喜怒不形於色。或閉戶視書,累月不出;或登臨山水,經日忘歸。博覽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嘯,善彈琴。當其得意,忽忘形骸。時人多謂之痴,惟族兄文業每嘆服之,以為勝己,由是咸共稱異。
為官經歷
籍嘗隨叔父至東郡,兗州刺史王昶請與相見,終日不開一言,自以不能測。太尉蔣濟聞其有雋才而辟之,籍詣都亭奏記曰:「伏惟明公以含一之德,據上台之位,英豪翹首,俊賢抗足。開府之日,人人自以為掾屬;辟書始下,而下走為首。昔子夏在於西河之上,而文侯擁篲;鄒子處於黍谷之陰,而昭王陪乘。夫布衣韋帶之士,孤居特立,王公大人所以禮下之者,為道存也。今籍無鄒、卜之道,而有其陋,猥見采擇,無以稱當。方將耕於東皋之陽,輸黍稷之餘稅。負薪疲病,足力不強,補吏之召,非所克堪。乞回謬恩,以光清舉。」初,濟恐籍不至,得記欣然。遣卒迎之,而籍已去,濟大怒。於是鄉親共喻之,乃就吏。後謝病歸。復為尚書郎,少時,又以病免。及曹爽輔政,召為參軍。籍因以疾辭,屏於田裡。歲余而爽誅,時人服其遠識。宣帝為太傅,命籍為從事中郎。及帝崩,復為景帝大司馬從事中郎。高貴鄉公即位,封關內侯,徙散騎常侍。

4、三國時期嵇康的養生訣竅是什麼?

三國時期嵇抄康有自己的養生訣竅。他認為,人之所以能長壽,在於注意平時在細微之處保養自己。這就好比「為稼於湯之世,偏一溉之功者,必一溉而後枯,而一溉之益固不可誣也。」養生之道與此相仿,關鍵在於平日一點一滴的修養,不使自身為七情所傷、六淫所中,如此才能身體強健,得以長壽。

嵇康認為,正確的養生應該是: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悟出理之易失,知一過zd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愛憎不棲於情,憂喜不留於意,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又呼吸吐納,服食養身,使形神相親,表裡俱濟也。

5、嵇康的養生思想和貢獻

養生思想:
嵇康為魏晉時期的文學家,同時也崇尚老莊,講求養生服食之道。他雖然因政治原因只活了40歲(為司馬昭政權所殺),但在中國養生學史上仍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他繼承了老莊的養生思想,進行實踐頗有心得,他的《養生論》是中國養生學史上第一篇較全面、較系統的養生專論。後世養生大家如陶弘景、孫思邈等對他的養生思想都有借鑒。
《嵇康集》十卷書中,篇篇含養生之理,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養生看法。
魏晉之時,養生之學大興,但社會上有兩種相對立的思想存在:一是認為修道可成仙,長生不老;二是認為「生死全由天,半分不由人。」嵇康針對這種現象,指出神仙不可能,如果導養得理,則安期、彭祖之論可及的看法。
在他的重要著作《養生論》中,他以導養得理可壽的總論點,精闢地闡述以下幾個問題:
一、提出形神兼養,重在養神。他舉了幾個例子說明精神對人體的強大作用,指出「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而中醫學也認為人以神為根本,神滅則形滅。嵇康在此抓住了養生的根本。
二、指出養生要重一功元益,慎一過之害,全面進行。嵇康認為萬物稟天地而生,後天給予的養護不同,壽命也不盡相同,勿以益小而不為,勿以過小而為之,防微杜漸,提早預防,積極爭取長壽。
三、指出若不注重養生,耽聲色,溺滋味,七情太過,則易夭折。「夫以蕞爾之軀,攻之者非一塗;易竭之身,而內外受敵,身非木石,其能久乎?」
四、嵇康還告誡養生者要有信心,堅持不懈,否則就不易有效。還要以善養生者為榜樣,積極吸取好的養生方法,清心寡慾,守一抱真,並「蒸以靈芝,潤以醴泉,唏以朝陽,緩以五弦」,就可以「與羨門比壽,與王喬爭年」。
可見,嵇康在養生問題上研究頗深。他自己也身體力行,其友人言:「與康居二十年,未嘗見其喜慍之色」,他自己提的理論,幾乎條條做到,但卻犯了「營內而忘外」一忌,最終受人誣陷而遇害,令人惋惜不已。
晉書·嵇康傳
嵇康字叔夜,譙國銍人也。其先姓奚,會稽上虞人,以避怨,徙焉。銍有嵇山,家於其側,因則命氏。兄喜,有當世才,歷太僕、宗正。
康早孤,有奇才,遠邁不群。身長七尺八寸,美詞氣,有風儀,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人以為龍章鳳姿,天質自然。恬靜寡慾,含垢匿瑕,寬簡有大量。學不師受,博覽無不該通,長好《老》《庄》。與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養性服食之事,彈琴詠詩,自足於懷。以為神仙稟之自然,非積學所得,至於導養得理,則安期、彭祖之倫可及,乃著《養生論》。又以為君子無私,其論曰:「夫稱君子者,心不措乎是非,而行不違乎道者也。何以言之?夫氣靜神虛者,心不存於矜尚;體亮心達者,情不系於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於所欲,故能審貴賤而通物情。物情順通,故大道無違;越名任心,故是非無措也。是故言君子則以無措為主,以通物為美;言小人則以匿情為非,以違道為闕。何者?匿情矜吝,小人之至惡;虛心無措,君子之篤行也。是以大道言『及吾無身,吾又何患』。無以生為貴者,是賢於貴生也。由斯而言,夫至人之用心,固不存有措矣。故曰『君子行道,忘其為身』,斯言是矣。君子之行賢也,不察於有度而後行也;任心無邪,不議於善而後正也;顯情無措,不論於是而後為也。是故傲然忘賢,而賢與度會;忽然任心,則心與善遇;儻然無措,而事與是俱也。」其略如此。蓋其胸懷所寄,以高契難期,每思郢質。所與神交者惟陳留阮籍、河內山濤,豫其流者河內向秀、沛國劉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為竹林之遊,世所謂『竹林七賢』也。戎自言與康居山陽二十年,未嘗見其喜慍之色。
康嘗采葯游山澤,會其得意,忽焉忘反。時有樵蘇者遇之,咸謂為神。至汲郡山中見孫登,康遂從之游。登沈默自守,無所言說。康臨去,登曰:「君性烈而才雋,其能免乎!」康又遇王烈,共入山,烈嘗得石髓如飴,即自服半,余半與康,皆凝而為石。又於石室中見一卷素書,遽呼康往取,輒不復見。烈乃嘆曰:「叔夜志趣非常而輒不遇,命也!」其神心所感,每遇幽逸如此。
山濤將去選官,舉康自代。康乃與濤書告絕,曰: 聞足下欲以吾自代,雖事不行,知足下故不知之也。恐足下羞庖之人獨割,引屍祝以自助,故為足下陳其可否。
老子、莊周,吾之師也,親居賤職;柳下惠、東方朔,達人也,安乎卑位。吾豈敢短之哉!又仲尼兼愛,不羞執鞭;子文無欲卿相,而三為令尹,是乃君子思濟物之意也。所謂達能兼善而不渝,窮則自得而無悶。以此觀之,故知堯舜之居世,許由之岩棲,子房之佐漢,接輿之行歌,其揆一也。仰瞻數君,可謂能遂其志者也。故君子百行,殊塗同致,循性而動,各附所安。故有「處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返」之論。且延陵高子臧之風,長卿慕相如之節,意氣所託,亦不可奪也。
吾每讀《尚子平》、《台孝威傳》,慨然慕之,想其為人。加少孤露,母兄驕恣,不涉經學,又讀《老》《庄》,重增其放,故使榮進之心日頹,任逸之情轉篤。阮嗣宗口不論人過,吾每師之,而未能及。至性過人,與物無傷,惟飲酒過差耳,至為禮法之士所繩,疾之如仇讎,幸賴大將軍保持之耳。吾以不如嗣宗之資,而有慢弛之缺;又不識物情,暗於機宜;無萬石之慎,而有好盡之累;久與事接,疵釁日興,雖欲無患,其可得乎!
又聞道士遺言,餌術黃精,令人久壽,意甚信之。游山澤,觀魚烏,心甚樂之。一行作吏,此事便廢,安能舍其所樂,而從其所懼哉!
夫人之相知,貴識其天性,因而濟之。禹不逼伯成子高,全其長也;仲尼不假蓋於子夏,護其短也。近諸葛孔明不迫元直以入蜀,華子魚不強幼安以卿相,此可謂能相終始,真相知者也。自卜已審,若道盡塗殫則已耳,足下無事冤之令轉於溝壑也。
吾新失母兄之歡,意常凄切。女年十三,男年八歲,未及成人,況復多疾,顧此恨恨,如何可言。今但欲守陋巷,教養子孫,時時與親舊敘離闊,陳說平生,濁酒一杯,彈琴一曲,志意畢矣,豈可見黃門而稱貞哉!若趣欲共登王塗,期於相致,時為歡益,一旦迫之,必發狂疾。自非重仇,不至此也。既以解足下,並以為別。
此書既行,知其不可羈屈也。
性絕巧而好鍛。宅中有一柳樹甚茂,乃激水圜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鍛。東平呂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輒千里命駕,康友而善之。後安為兄所枉訴,以事系獄,辭相證引,遂復收康。康性慎言行,一旦縲紲,乃作《幽憤詩》,曰:
嗟余薄枯,少遭不造,哀煢靡識,越在襁褓。母兄鞠育,有慈無威,恃受肆姐,不訓不師。愛及冠帶,憑寵自放,抗心希古,任其所尚。托好《庄》《老》,賤物貴身,志在守朴,養素全真。
日予不敏,好善暗人,子玉之敗,屢增惟塵。大人含弘,藏垢懷恥。人之多僻,政不由己。惟此褊心,顯明臧否;感悟思愆,怛若創痏。欲寡其過,謗議沸騰,性不傷物,頻致怨憎。昔慚柳惠,今愧孫登,內負宿心,外恧良朋。仰慕嚴鄭,樂道閑居,與世無營,神氣晏如。
咨予不淑,嬰累多虞。匪降自天,實由頑疏,理弊患結,卒致囹圄。對答鄙訊,縶此幽阻,實恥訟冤,時不我與。雖曰義直,神辱志沮,澡身滄浪,曷雲能補。雍雍鳴雁,厲翼北游,順時而動,得意忘憂。嗟我憤嘆,曾莫能疇。事與願違,遘茲淹留,窮達有命,亦有何求?
古人有言,善莫近名。奉時恭默,咎悔不生。萬石周慎,安親保榮。世務紛紜,祗攪余情,安樂必誡,乃終利貞。煌煌靈苓,一年三秀;予獨何為,有志不就。懲難思復,心焉內疚,庶勖將來,無馨無臭。採薇山阿,散發岩岫,永嘯長吟,頤神養壽。
初,康居貧,嘗與向秀共鍛於大樹之下,以自贍給。穎川鍾會,貴公子也,精練有才辯,故往造焉。康不為之禮,而鍛不輟。良久會去,康謂曰:「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會曰:「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會以此憾之。及是,言於文帝曰:「嵇康,卧龍也,不可起。公無憂天下,顧以康為慮耳。」因譖「康欲助貫丘儉,賴山濤不聽。昔齊戮華士,魯誅少正卯,誠以害時亂教,故聖賢去之。康、安等言論放盪,非毀典謨,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釁除之,以淳風俗。」帝既昵聽信會,遂並害之。
康將刑東市,太學生三千人請以為師,弗許。康顧視日影,索琴彈之,曰:「昔袁孝尼嘗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於今絕矣!」時年四十。海內之士,莫不痛之。帝尋悟而恨焉。初,康嘗游於洛西,暮宿華陽亭,引琴而彈。夜分,忽有客詣之,稱是古人,與康共談音律,辭致清辯,因索琴彈之,而為《廣陵散》,聲調絕倫,遂以授康,仍誓不傳人,亦不言其姓字。
康善談理,又能屬文,其高情遠趣,率然玄遠。撰上古以來高士為之傳贊,欲友其人於千載也。又作《太師箴》,亦足以明帝王之道焉。復作《聲無哀樂論》,甚有條理。子紹,別有傳。

貢獻:
嵇康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大師,他寫的《聲無哀樂論》、《難自然好學論》、《太師箴》、《明膽論》、《釋私論》、《養生論》千秋相傳,並且他彈得一手好琴,尤其善於演奏《廣陵散》,倍受人們關注。當時與他齊名的還有比他大十三歲的阮籍,音樂史上常有「嵇琴阮嘯」的說法,但在思想和人格上,嵇康要比阮籍更高出一籌。嵇康對那些傳世久遠、名目堂皇的教條禮法不以為然,更深惡痛絕那些烏煙瘴氣、爾諛我詐的官場仕途。他寧願在洛陽城外做一個默默無聞而自由自在的打鐵匠,也不願與豎子們同流合污。他如痴如醉地追求著他心中崇高的人生境界:擺脫約束,釋放人性,回歸自然,享受悠閑。熊旺的爐火和剛勁的錘擊,正是這種境界絕妙的闡釋。所以,當他的朋友山濤向朝廷推薦他做官時,他毅然決然地與山濤絕交,並寫了文化史上著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以明心志。

嵇康喜愛音樂,他在《琴賦》序中說:「余少好音聲,長而習之,以為物有盛衰而此無變。滋味有厭,而此不倦。」他對傳統及當代的琴曲都非常熟悉,這一點在他的《琴賦》中可見。 嵇康作《風入松》,又作《長清》、《短清》、《長側》、《短側》四首琴曲,被稱為「嵇氏四弄」,與蔡邕創作的「蔡氏五弄」合稱「九弄」,是我國古代一組著名琴曲。隋煬帝曾把彈奏《九弄》作為取士的條件之一,足見其影響之大、成就之高。
嵇康除以彈奏《廣陵散》聞名外,在音樂理論上也有獨到貢獻,這就是其《琴賦》與《聲無哀樂論》。 《琴賦》主要表現了嵇康對琴和音樂的理解,同時也反映了嵇康與儒家傳統思想相左的看法。 《聲無哀樂論》是作者對儒家「音樂治世」思想直接而集中的批判。其中閃爍著嵇康對音樂的真知灼見 。

嵇康擅長書法,工於草書,唐張彥遠《書法會要》品為草書第二。又善丹青,唐朝時尚有《巢由洗耳圖》《獅子擊象圖》傳世,可惜現在俱已失佚。

文學創作
嵇康的文學創作,主要是詩歌和散文。他的詩今存50餘首,以四言體為多,佔一半以上。嵇康的文學創作,主要是詩歌和散文。 。嵇康著作,《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13卷,又別有15卷本,宋代原集散失,僅存10卷本。明代諸本卷數與宋本同,但篇數減少。明本常見的有汪士賢刻《嵇中散集》(收入《漢魏六朝二十名家集》中),張溥刻《嵇中散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等等。1924年,魯迅輯校《嵇康集》,1938年收入《魯迅全集》第9 卷中。戴明揚校注的《嵇康集》196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此書除校、注外,還收集了有關嵇康的事跡、評論材料。

6、有什麼關於嵇康的具體小故事?

下面的故事來自《世說新語》:

嵇康被押赴刑場時神色自若,他要了一張琴來彈奏《廣陵散》。彈罷說道:"袁孝尼(袁准)曾經要跟我學彈此曲,我捨不得就沒有教給他,《廣陵散》從今以後就絕傳了!"當時有三千多太學生上書朝廷,請求拜嵇康為師,沒有獲准。嵇康死後不久,晉文王(司馬昭)也後悔了。

7、《竹林七賢》中的嵇康一生是怎樣的?

嵇康(224年—263年,一作百223年—262年),字叔夜。漢族,譙國銍縣(今安徽省濉溪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

嵇康為曹魏宗室的女婿,娶曹操曾孫女長樂亭主為妻度。官至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後隱居不仕,屢拒為官。因得罪鍾會,遭其構陷,而被司馬昭處死,時年四十歲。

嵇康與阮籍等竹林問名士共倡玄學答新風,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審貴賤而通物情」,為「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袁宏稱其為「竹林名士」之一。他的事跡與遭遇對於後世的時代風氣與價值取向有著巨大影響。內嵇康工詩善文,其作品風格清峻。他注重養生,曾著《養生論》。有《嵇康集》傳世。容他的作品反映出時代思想,並且給後世思想界、文學界帶來許多啟發。

8、求阮籍 嵇康的感人事例

阮籍 3歲喪父,家境清苦,勤學而成才。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濟世之志,曾登廣武城,觀楚、漢古戰場,慨嘆「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當時明帝曹叡已亡,由曹爽、司馬懿夾輔曹芳,二人明爭暗鬥,政局十分險惡。曹爽曾召阮籍為參軍,他託病辭官歸里。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馬懿所殺,司馬氏獨專朝政。司馬氏殺戮異己,被株連者很多。阮籍本來在政治上傾向於曹魏皇室,對司馬氏集團懷有不滿,但同時又感到世事已不可為,於是他採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態度,或者閉門讀書,或者登山臨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緘口不言。鍾會是司馬氏的心腹,曾多次探問阮籍對時事的看法,阮籍都用酣醉的辦法獲免。司馬昭本人也曾數次同他談話,試探他的政見,他總是以發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來應付過去,使司馬昭不得不說「阮嗣宗至慎"。司馬昭還想與阮籍聯姻,籍竟大醉60天,使事情無法進行。不過在有些情況下,阮籍迫於司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應酬敷衍。他接受司馬氏授予的官職,先後做過司馬氏父子三人的從事中郎,當過散騎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後人稱之為"阮步兵"。他還被迫為司馬昭自封晉公、備九錫寫過"勸進文「因此,司馬氏對他採取容忍態度,對他放浪佯狂、違背禮法的各種行為不加追究,最後得以終其天年。

在思想上,阮籍崇奉老莊。這一方面是鑒於當時險惡的政治形勢,他需要採取謙退沖虛的處世態度,道家思想正好可以做他的精神依託,另一方面也是受了當時盛行的玄學的影響。阮籍也是魏晉玄學中的重要人物。他曾寫過兩篇著名的論文《通老論》、《達庄論》。不過阮籍並非純宗道家,他對儒學也並不一概排斥,如他在《樂論》一文中就充分肯定孔子制禮作樂對於"移風易俗"的必要性,認為"禮定其象,樂平其心,禮治其外,樂化其內,禮樂正而天下平"。

阮籍的論說文,都是闡述其哲學觀念的,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思想,如《通老論》、《達庄論》、《通易論》、《樂論》等。這些論說文,都是採用"答客問"的辯難式寫法,主人公則是"阮子"、"阮先生"或"先生"。所以讀者從這些文章中,可以看到作者為自己塑造的玄學家形象。文章注重結構上的邏輯層次,一般都首尾照應,論證逐層深入,善於作抽象的、本質的分析,體現了魏晉時期思辯方式的進步。它們的語言風格比較樸素凝重,不尚華飾,稍有駢化的痕跡。

 嵇康年幼喪父,由母親和兄長撫養成人。幼年即十分聰穎,博覽群書學習各種技藝。成年後喜讀道家著作,身長七尺八寸,容止出眾,然不注重打扮。後迎娶了沛王曹林之女長樂亭主為妻,育有一兒一女。

嵇康擅長音樂,作有琴曲《風入松》;又作有《長清》、《短清》、《長側》、《短側》四首琴曲,被稱作「嵇氏四弄」,與蔡邕的「蔡氏五弄」合稱「九弄」。隋煬帝曾將彈奏「九弄」作為取仕條件。又通繪畫、書法。唐張懷在《書法會要》中目之為草書第二。

嵇康崇尚老莊,曾說「老莊,吾之師也!」,講求養生服食之道。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生活方式,著《養生論》來闡明自己的養生之道。他贊美古代隱者達士的事跡,嚮往出世的生活,不願做官。大將軍司馬昭欲禮聘他為幕府屬官,他跑到河東郡躲避徵辟。司隸校尉鍾會盛禮前去拜訪,遭到他的冷遇。同為竹林七賢的山濤曾推薦他做官,他作《與山巨源絕交書》,列出自己有「七不堪」、「二不可」,堅決拒絕為官。司馬昱謂叔夜「俊傷其道」。

呂安之妻貌美,被呂安的兄長呂巽迷奸,呂安憤恨之下欲狀告呂巽。嵇康與呂巽、呂安兄弟均有交往,故勸呂安不要揭發家醜,以全門第清譽。但呂巽害怕報復,遂先發制人,反誣告呂安不孝,呂安遂被官府收捕。嵇康義憤,遂出面為為呂安作證,觸怒大將軍司馬昭。此時,與嵇康素有恩怨的鍾會,趁機勸說司馬昭,將呂安、嵇康都處死。

嵇康臨刑前,三千名太學生聯名上書,求司馬昭赦免嵇康,並讓其到太學講學,但並未獲准。在刑場上,嵇康顧視日影,從容彈奏《廣陵散》,曲罷嘆道「廣陵散於今絕矣」,隨後赴死,時年四十。

其子嵇紹,後為晉朝之侍中,八王之亂中為保護晉惠帝而殉難。

編輯本段人物介紹相貌風度嵇康風度非凡,為一世之標,《晉書》上說:康早孤,有奇才,遠邁不群。身長七尺八寸,美詞氣,有風儀,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人以為龍章鳳姿,天質自然。[1]

嵇康磚畫像
《世說新語.容止》中寫到:嵇康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見者嘆曰:「蕭蕭肅肅,爽朗清舉。」或雲:「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2] 有人語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鶴之在雞群。」答曰:「君未見其父耳。」

好友山濤稱其「站時就如孤松獨立;醉時就似玉山將崩」。 哥哥嵇喜在《嵇康別傳》里,誇耀他是「正爾在群形之中,便自知非常之器。」然而,嵇康卻有「土木形骸,不自藻飾」的個性傾向,據同時代的顏之推在《顏氏家訓》里記載,當時上層男士,崇尚陰柔之美,非常重視個人修飾,出門前不但要敷粉施朱,熏衣修面,還要帶齊羽扇、麈尾、玉環、香囊等各種器物掛件,於此方能「從容出入,飄飄若仙」。與那些脂粉撲面, 輕移蓮步的矯柔做作者相比,嵇康的「不自藻飾」是非常獨立特行的。
狂放任性嵇康曠達狂放,自由懶散,「頭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悶養,不能沐也」[3],再加上他幼年喪父,故而經常放縱自己,「又縱逸來久,情意傲散」。成年的他接受老莊之後,「重增其放,使榮進之心日頹」。在懶散與自由里孕育著嵇康的狂放和曠達。

嵇康輕時傲世,對禮法之士不屑一顧。向秀曾敘述其與嵇康的友誼:「余與嵇康、呂安,居止接近。其人並有不羈之才。然嵇志遠而疏,呂心曠而放。」[4]鍾會陷害呂安時,給其安上的一個罪名就是「言論放盪,非毀典謨」。
鄙視權貴鍾會身出名門,是曹魏大臣,書法家鍾繇之子,「敏慧夙成,少有才氣」,年少得志,十九歲入仕,為秘書郎,三年後又升為尚書郎,二十九歲時就已進封為關內侯。但是嵇康拒絕與其交往。但鍾會對年長其兩歲的嵇康,卻敬佩有加。世說新語中說:鍾會撰寫完《四本論》時,想求嵇康一見,可又怕嵇康看不上,情急之中,竟「於戶外遙擲,便回怠走」。[5]顯赫後的鍾會再次造訪嵇康,嵇康不加理睬,繼續在家門口的大樹下「鍛鐵」,一副旁若無人的樣子。鍾會覺得無趣,於是悻悻地離開。嵇康在這個時候終於說話,他問鍾會:「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會回答:「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鍾會對此記恨在心。

司馬昭曾想拉攏嵇康,但嵇康在當時的政治斗爭中傾向皇室一邊,對於司馬氏採取不合作態度,因此頗招忌恨。
隱於竹林嵇康回歸自然,超然物外得自在,不為世俗所拘,而又重情誼。《文士傳》里說嵇康「性絕巧,能鍛鐵」。嵇康愛好打鐵,鐵鋪子在後園一棵枝葉茂密的柳樹下,他引來山泉,繞著柳樹築了一個小小的游泳池,打鐵累了,就跳進池子里泡一會兒。見到的人不是贊嘆他「蕭蕭肅肅,爽朗清舉」,就是誇他「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晉書·嵇康傳》寫道:「康居貧,嘗與向秀共鍛於大樹之下,以自贍給。」他在以打鐵來表示自己的「遠邁不群」和藐視世俗,這是其的精神特質的體現。
服食養生嵇康身處亂世,但崇尚老莊,講求服食養生之道,有自己的養生訣竅。他認為,人之所以能長壽,在於注意平時在細微之處保養自己。這就好比「為稼於湯之世(當時天下大旱),偏一溉之功者,必一溉而後枯,而一溉之益固不可誣也。」養生之道與此相仿,關鍵在於平日一點一滴的修養,不使自身為七情所傷、六淫所中,如此才能身體強健,得以長壽。但世人恰與此相反,「常謂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傷身,輕而肆之」,這可真是「不識一溉之益,而望嘉穀於旱苗者也。」所以,世間多聞早夭之人,難見皓首之翁。

嵇康認為人是可以長壽的。他說「至於導養得理,以盡性命,上獲千餘歲,下可數百年,可有之耳。」「但世皆莫精(其術)故莫能得之。」[6]嵇康認為,正確的養生應該是:「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悟出理之易失,知一過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愛憎不棲於情,憂喜不留於意,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又呼吸吐納,服食養身,使形神相親,表裡俱濟也。」

9、嵇康是誰

嵇(jī)康, 廣陵散
三國時魏末文學家,思想家與音樂家。竹林七賢之一,字叔夜。與魏宗室通婚,拜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魏晉玄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譙郡銍人(今安徽省宿州西南),善於音律。創作有《長清》《短清》《長側》《短側》,合稱「嵇氏四弄」,與東漢的「蔡氏五弄」合稱「九弄」。隋煬帝曾把「九弄」作為科舉取士的條件之一。其留下的「廣陵絕響」的典故被後世傳為佳話,《廣陵散》更是成為我國十大古琴曲之一。他的《聲無哀樂論》《與山巨源絕交書》《琴賦》《養生論》等作品亦是千秋相傳的名篇。

10、竹林七賢的嵇康一生是怎樣的?

很有趣的一篇文章,給你展現一個飽滿靈動的嵇康

大約是白帝城劉備託孤的前一年,在魏國的譙郡銍縣,今天的安徽宿縣,一個嵇姓外來戶生了個男孩。誰也沒有料到,日後,這個孩子居然在歷史的心窩狠狠搗了一拳,並且讓人久久難忘。他的名字,叫做嵇康。

二十多年後,大幕拉開,聚光燈刷地點亮,嵇康亮相了。只聽台下一片尖叫,無數女生頓時昏倒——嵇康真是太帥了。據說見到嵇康的人,都感慨地稱贊他如同松下吹過的清風,高昂而從容。「竹林七賢」中的另一位朋友山濤,評論嵇康時說他如同獨立的孤松,連喝醉了要栽倒在地的樣子,都像即將崩倒的玉山一樣,帥得一塌糊塗。很多年以後,有人在王戎面前誇贊嵇康的兒子長得帥,王戎卻只輕描淡寫地回答了一句:「你還沒見到他爹呢。」此後,歷代史書或筆記小說描述嵇康的風姿儀表都是不惜筆墨,型男嵇康的「龍章鳳姿,天質自然」完全達到了莊子「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的絕對標准。



由於父親早逝,母親和兄長對他溺愛嬌寵。嵇康從小天資聰穎過人,由著性情讀了許多道家書籍,對儒家經學幾乎不感興趣。這般過度自由寬松的受教育經歷,讓嵇康的氣質里從小就滲透了一股天成的「自然」,而長大以後,那一派「半入仙風」的神韻,就更加讓人望而不及,彷彿一個「畫中人」,原本就不屬於這世間。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自由自在的成長環境給了嵇康發展的自由,也養成了他驕傲、任性、單純的人格,單親家庭的艱難也讓他變得激憤而脆弱。

到了二十多歲的時候,嵇康已經是詩詞歌賦無一不通了,一襲長袍,滿腹文章,再背上一把古琴,長風中,往那山頭一站,清風明月的神采,竟被驚為天人。

在今天河南焦作市區的東面,有一個縣叫修武,又稱山陽。二十歲離家的嵇康很快就為這里秀美的景色和人文氣質所打動,決定長住下來。於是,嵇康隱居在山陽的竹林之下,開了一間打鐵的鋪子,一邊為鄉鄰打制和修理農具,換取生活必需品,一邊埋頭做學問,撰寫文章,或者出門訪友,廣結人緣,與眾多志同道合者談書論道。

二十四歲這年,嵇康帶著他的成名作《養生論》來到京城,整個洛陽城竟「驚艷」一般為之傾倒。人們開始興奮地傳說:「真正的名士應該是什麼樣的呢?去看看那位寫下《養生論》的嵇叔夜,你就知道啦。」成名來得如此之快,幾月間,他就成為了那個時代的「超男」。甚至皇室也青眼有加,曹操的兒子沛穆王曹林,竟不顧嵇康的平民身份,欣然把女兒長樂亭公主嫁給他。這一切如此出乎嵇康的意料,他成了曹氏的女婿。與此同時,嵇康也就捲入了魏晉的政治漩渦,做了魏政權的中散大夫。這是他人生悲劇的開端。

嵇康的《養生論》傳到黃河以北的懷縣,向秀看了後禁不住拍案叫絕。但他又覺得嵇康的「帖子」有失偏激,特別是受政治影響較大。向秀在家裡思想半天,終於還是忍耐不住,決定親自到山陽一趟,去見見這篇文章的作者,同時就文章里的問題討教一二。向秀於是拿著自己對《養生論》的意見稿《難養生論》去見嵇康。嵇康此時正在家裡的鐵匠鋪子里幫人打制農具,他光著膀子,用鉗子夾出爐子里已經燒紅的鋤頭,放在鐵砧上,揮動大錘向鋤頭打去。

小小的鐵匠鋪里,火星飛濺,煙塵彌漫,迎視著嵇康傲岸、冷峻、挑剔、審視的目光,向秀鎮定自若,底氣很足。向秀說:「你太屌了,你是這個黑暗時代最明亮的星辰」。嵇康罵了他一頓:「你忒會忽悠人啊。這些恭維話,讓我很囧。告訴你,哥只是一個傳說,哥就是一個鐵匠,不是什麼文化精英。哥打的不是鐵,是寂寞。」哥兒倆就這樣不打不相識,他們在河邊散步,談古論今,在鐵匠鋪中打鐵,嵇康掄錘,向秀拉風箱。兩人雖然有分歧,但是彼此都很快樂,覺得找到了平生的至交。



山濤在京城擔任州府官吏的時候,發生了一件比較重大的事情,那就是他遇到了阮籍,並且把阮籍介紹給了嵇康。三個人一見如故,很有惺惺相惜之感。後來,山濤的妻子韓氏發覺山濤與阮籍、嵇康的交往甚密,就好奇地問丈夫:「這兩人就這么了不起,值得你如此深交?你們仨每天廝混在一起,難道他們比我還重要?」山濤長嘆說:「我可以稱為知己的,只有這兩個人了。」韓氏於是便向丈夫提了個要求:「春秋晉國,僖負羈的妻子曾經親自隔牆觀察過狐偃和趙衰。我也想看看你那兩個朋友,可以嗎?」山濤欣然允許了。有一天,嵇康、阮籍兩個來了,山濤就留他們在家過夜,並准備了酒肉。夜裡,韓氏從牆縫里偷窺他們,並且孜孜不倦一直偷窺到天明。次日早晨,山濤問道:「你對他們印象如何?」韓氏說:「簡直酷斃了,極品人物啊,你比他們差遠了,好好跟人家學學吧。」

各大「版主」結識,並且一見如故,使竹林好友的聚會成為可能。接著,「竹林七賢」中的另外幾位也逐一聚合。在這個未經官方批準的「作協」組織里,打頭的是嵇康,排在後面的是阮籍,接下來依次是山濤、向秀、阮咸和劉伶,年少的王戎來的時候,大家已經「在路上」了。那正是大規模的政治清洗和黨派誅滅之後,司馬家族全面掌控了曹魏政權,知識分子的生命朝不保夕、如履薄冰。這一群文人,他們厭倦了官場的奸詐、權謀和血腥,來到山陽的鄉下,擺下酒,撐起船,或者駕著牛車,旅行去也。他們的旅行也是嚮往山水的清新,鄉間活動的自在,帶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棵草去。來了,他們就沒有打算再回去,與草、水、樹、風聲相親,一生足也。輕松自在,宛若仙人。

竹林七賢們好玩。從掌握的史料來看,他們的玩法大概有:飲酒、服葯、行散、清談、彈琴、長嘯、吹簫、打鐵、裸奔,當然離不開行文作詩。好玩也會玩,生性如此,也是時代使然。在這些玩法中,他們玩出了仕途,玩出了性格,玩出了友情,有的也玩掉了生命。

七個人志趣相似,聚於山陽縣的竹林之下,悠遊山水,服食養生,養生全身,不理政治,任誕曠達,行事瀟灑,把山陽的文人雅集打理得風生水起,把竹林的「新文化運動」開展得有聲有色。閉目試想一下,1700多年前,七位名士就在河南雲台山的一片幽林中聚會,開懷暢飲,放歌長嘯,抱琴行吟,談玄論道,弋釣草野,親舊敘闊。終日沐浴在先賢老莊的自由春暉之中,「天地與我養生,萬物與我齊一」,他們深知,生命的尊嚴源於自由,唯獨擁有自由,才可能擁有善的人生。當禮教以極端的表情端起虛偽的嘴臉,在禮與情之間,他們也極端地偏向了後者,通過重情尚真、任情隨性的言行舉止實踐道家的自由精神,追求生命的肆意酣暢。

在當時的學術界,他們的地位不但是歷史選擇的,也是他們的才華決定的。「竹林七賢」們接過了建安七子和正始名士們的文學接力棒,重新發現了莊子,把玄學的研究對象由老子推進到了莊子,提出了「越名教,任自然」新觀點,最後發展出「名教就是自然」的新思想。七個人都是自幼熟讀老莊,對這些經典著作非常熟悉,不但在思想上崇尚莊子,而且在行為上狂放不羈,當時的清流名士皆以談玄清議為能事,以非薄禮教為時尚,《世說新語》里滿篇大話、怪話、俏皮話,便是最好的明證。魏晉清談,大多是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完成的,但其學術質量遠比現在流行的某些所謂的學術研討會高出許多。

作為「非法作協組織」的頭目,嵇康除了寫出《養生論》、《答向秀難養生論》、《釋私論》等華彩麗章,創作《贈兄喜秀才入軍詩》、《幽憤詩》、《琴賦》、《酒賦》那些清緲飄逸的詩賦,他又是養生專家,醫葯知識豐富,不但親自上山采葯,對煉制五石散也很在行。他還精於笛,妙於琴,善於音律。尤其是他對琴及琴曲的嗜好,為後人留下了種種迷人的傳說。嵇康的音樂理論文章《聲無哀樂論》雖然未在「SSCI核心期刊」發表,在中國音樂理論史上卻名聞名遐邇,他在論文中討論了音樂有無哀樂、音樂能否移風易俗的問題,涉及音樂美學上的一系列重大課題。



文人墨客從來都是統治者的棋子。與司馬懿相比,司馬師的兇殘和狡詐一點都不比父親差。魏晉時代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也是一個把人性的丑惡發揚到了極致的時代,它衡量人才,不只是看你的才能和學識,還看你所站立的陣營和用心。竹林這七個人的名聲又是如此之大,一定不能允許他們從宦海之中掙扎而出的。無論他們願意與否,都必須接受被御用的命運。就這樣,原本希望不問世事的幾個人被強行推到政治的風口浪尖上。向秀、阮咸、阮籍被迫入仕,山濤,王戎投靠朝廷。司馬政權不費吹灰之力,就瓦解、分化了竹林七賢,中國歷史上最為光芒璀璨的文人團體最終分崩離析、各散東西。

擺在嵇康面前的只有兩條路,一條是徹底歸隱,另一條是投靠合作。因為當時曹魏大勢已去,司馬氏掌權大局已定,真要避禍,最好的辦法是投靠司馬氏,和他們合作。山濤、阮籍、王戎都走的是這條路。這些人不但最終都得以全生,而且有的仕途還相當順暢。可嵇康卻堅持不與司馬氏合作。

其實,對於合作還是不合作,嵇康也曾有過痛苦的思考。在《卜疑》中,他一連提出了二十八種處世態度作為選擇,主要分三大類,一類是積極入世,一類是游戲人間,再一類便是逍遙出世。最後,他借太史貞父之口,做出了選擇,那就是只要「內不愧心,外不負俗」,他也會做出「交不為利,仕不謀祿」的妥協的。由此觀之,在遺世和用世的兩難間,在自矜與自責的糾葛中,他的心情始終是痛苦而矛盾的。

對於真理,他看得太過峻切,所以無法容忍虛假;對於生命,他愛得太過濃烈,因此不能妥協庸俗。如此看來,嵇康的痛苦已經不是在合作或不合作間的抉擇。而是根本就沒辦法合作。因此,他只能選擇隱退,遠遠逃離那個荒唐得近乎可笑,扭曲得幾欲瘋狂,無趣得近乎殘酷的現實世界。也就是說,不是世教不容他,而是他不容世教。司馬氏不是沒想過「化敵為友」,一次次伸出過橄欖枝,嵇康硬生生拒絕了。

有一回,就在嵇康打鐵打得興高采烈的時候,司馬昭的寵兒鍾會突然來訪。嵇康懶得理他,連頭都沒抬。鍾會尷尬了一會兒動身要走,嵇康問話了,很幽默:「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會答得也很機巧:「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嵇康的竹林好友山濤為人敦厚,他推薦嵇康做官是一片好意,卻惹得嵇康怒不可遏。1400多字的《與山濤絕交書》寫得十分痛苦,但嵇康認為這對雙方都是痛苦的解脫。嵇康在信中對山濤說:「您提議我替代您的職務,由此知道你原本就不了解我。」嵇康說山濤要他做官是把直木變曲成車輪,是用死老鼠喂神鳥,是要把他推到溝里逼他發瘋,沒有深仇大恨不會這么做的。信中還有一些更難聽的話,說套著民服正襟危坐,搔撓虱子很不方便,真讓人難受。嵇康這封絕交書無疑是一篇與當權者決裂的宣言,文辭犀利地批評統治者「非湯武而薄周孔」,譴責他們的所作所為其實是對儒家精神的歪曲和背離,這句話更是深深的刺痛了大將軍司馬昭,挑戰了司馬王朝意識形態的合法性,難怪司馬昭聽說後勃然大怒。

這個異見分子,太率性太有骨氣,也太極端太無機變,加上又是曹氏的女婿、魏政權的舊官,就只好承受苦難的命運。憤世嫉俗,這個性格上的致命弱點,最終為嵇康招來殺身之禍。可是,這也是他「剛腸疾惡,輕肆直言」的一生中最明亮的一面銅鏡。

嵇康因替朋友鳴不平卻惹來殺身之禍。這個朋友叫呂安,其妻十分漂亮,被他的哥哥呂巽姦汙了。呂巽做賊心虛,反到司馬昭那裡污告呂安不孝。司馬昭標榜以「孝」治天下,不孝可以定死罪,呂巽這樣做是將親弟弟送上死路,簡直禽獸不如。嵇康怎麼也想不到朋友圈子裡冒出這么一個陰險的無賴,當即宣布與呂巽絕交,絕交書每個字都氣得發抖。嵇康拍案而起為呂安出庭作證。他走進的是一個等他等了很久的卑鄙的陷阱。嵇康為朋友抱不平被打入死牢,罪名是「不孝者的同黨」。欲加其罪,何患無詞。他得罪司馬統治集團太多太多了,他孤憤狂傲讓小人丟盡顏面,他才高俊美致俗人心生嫉恨,他文章風流使庸人自慚形穢,他人格剛正令官府滿懷畏懼。比如鍾會在向司馬昭進讒言時,就首先指出嵇康是「卧龍」一般的人物,這就暗示嵇康的個人影響力和人格魅力都非同一般。具有如此影響力的「持不同政見者」,為己所用則可,如不能,必殺之。現在,收拾他的時候到了,滅絕他的時候到了。這一天,他們等了很久很久了。

嵇康入獄,被定死罪。於是,太學生的集體上書,地方豪傑的群起響應,當時名士聯名救援,無疑在社會上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示威。然而,中國歷代的專制統治者,從來也沒有在民意前,退讓過哪怕半步。客觀地說,嵇康強大的文化感召力,反而加速把自己推上斷頭台。

行刑之日,司馬昭密令大量軍隊戒嚴在法場四周,准備隨時應對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等一切部署妥當,他才派人進入法場,向大家宣布維持嵇康死刑原判的法令。

此法令一經宣讀,在法場上炸開了鍋。三千血氣方剛的太學生群情激憤,「釋放嵇康,釋放嵇康」的聲浪更是一浪高過一浪,響徹刑場所在的東門。此時,嵇康的眼神卻是空無一人的孤獨。他回頭看了看日影,知道時候尚早,就對哥哥嵇喜說:「哥,我的片玉古琴帶來了嗎?」

嵇喜哽咽著把琴遞給嵇康。嵇康摸著他心愛的片玉古琴,若有所思,隨後便用他那纖塵不染的雙手,撥響一曲《廣陵散》,以完成人生最後的謝幕。神色從容的嵇康在高台坐定,在士子的注目禮中,開始撥弄琴弦。悠揚的琴聲中,無殺伐之聲,也無幽怨之聲,而是「感天地以致和」的清正之音。一曲彈罷,場上一片死寂。嵇康凝視弦琴片刻,嘆息一聲,說道:「以前袁孝尼想跟著我學廣陵散,我沒有教他,廣陵散於今絕矣,」於是,離席起身,引頸赴死,年僅四十歲。

圍觀的浩浩人流中,有一位面容嫵媚、玉立亭亭的女學生含淚悲泣,她低語:「嵇康老師赴刑的樣子真性感,他是史上最性感的鐵匠。」

盡管書面絕交且不理不睬,可嵇康對山濤的深情厚誼並未真的斷絕。臨死前嵇康曾對兒子嵇紹說:「有你山濤叔叔在,你不會孤單的。」這番寬慰,足見他與山濤相交之深、相知之篤,怎能說他們內心不是相互掛牽的?在嵇康去世後的漫長歲月里,山濤對嵇紹呵護備至。

魏晉以前與魏晉以後的無數時代,再沒有一個如嵇康般飽滿、健全的生命,在這個局促的世界上從容地展現。

與嵇康養生之道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