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和平熱龍溫泉為什麼被譽為「嶺南養生第一溫泉」?
和平溫泉之都的地下溫泉水儲量豐富,日出水量達10000立方米,是多種溫度共存的多點溫泉群,水溫47-96°C的泉眼有十多處,可滿足不同用途的溫度需求,保證溫泉水的「原汁原味」。其溫泉水清澈透明、晶瑩爽滑,富含60多種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溫泉水的PH值為7.43,呈偏鹼性;礦化度為606.35mg∕L,偏硅酸含量114-147mg∕L, 氟含量11.11mg /L,氡含量136bq/L,H2S含量0.59 mg /L。硅含量147mg∕L,按GB/T13727-92標准硅水(含H2SIO3>=50 mg /L)和氟(F>=2 mg /L)計算,其偏硅酸、氟、氡的版含量均達到國家醫療熱礦水的標准,對防治心血管病、風濕性關節炎、心肌炎、肌肉勞損等疾病具有特殊療效。是已開發利用的溫泉中少見的純天然、無污染優質溫泉,被譽為「嶺權南養生第一溫泉」。
2、嶺南服飾與社會習俗有關系嗎
(一)嶺南文化
嶺南,歷史上是指中國南方的五嶺之南的地區,相當於現在的廣東、廣西、湖南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部分。現在說到嶺南,特指廣東、廣西、海南三省。
嶺南文化是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祖國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支奇葩。嶺南文化為原生性文化。基於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條件,嶺南文化以農業文化和海洋文化為源頭,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吸取和融匯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漸形成自身獨有的特點。
嶺南文化的主體是廣東文化(包括廣府文化、潮州文化和客家文化)。晚清時嶺南三系融合的嶺南文化到達高峰時期。近代,嶺南文化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津梁。
嶺南文化的各種文化藝術貫穿了開放的人文意識。
(二)服飾
並非單指服裝,有3層意思。
1、佩玉之飾。指玉器的彩色襯墊;2、指衣服和裝飾。3、穿衣佩飾。
但在現代,服飾泛指身上穿的各種衣裳服裝。
(三)嶺南服飾
是具有中國地方特色和其它特色相結合的一種服飾文化。
嶺南服飾文化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它在中國服飾的主導地位。中外文化交流較多,近現代社會經濟更呈現後來居上之勢等,反映在服飾文化上,即具有與地理環境和與時代發展相適應、多元文化結合,引領近現代服飾潮流等歷史特點,廣州作為嶺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嶺南服飾歷史變遷的一個縮影,從某一側面反映了廣州嶺南文化中心地的歷史地位,在中國服飾文化格局上佔有重要一席之地。
二、嶺南服裝文化特點
嶺南文化源遠流長,各種類型的文化也都相互融會貫通。嶺南服飾文化中從面料、圖案到款式設計都融入了嶺南各類文化的細節和元素。其特點務實、開放、兼容、創新。
從博大精深的嶺南文化的三大來源看嶺南服裝文化。
1、由於本土文化的漁獵文明、稻作文明、商貿文明,其喜流動不保守、區別於內陸文明的文化特色。用在服裝設計上有很特色獨有的嶺南風格。但是由於嶺南地理位置的關系,地跨了熱帶、亞熱帶和赤道,地形影響,又有寒帶、溫帶、亞熱帶和熱帶等垂直地帶性。是中國不多見的一省多種氣候現象,有一年四季如春的地區,有和北方一樣冬天會下雪寒冷的地區,有海洋性氣候的地區。因此服飾囊括了抗寒、降溫和地域勞作方便等功能。
2、然而由於秦漢大量移民,引入了先進的中原華夏文明,並成為嶺南文化的主體。特別是在宋元時期,是中原文化南下的全盛時期。漢服飾文化發展為嶺南服飾文化的主體。而在近現代,由於對外開放的廣州發展,很多內陸地區的移民,這也造就了廣東對外來人和事物的包容性。也因此將嶺南服飾的設計更能讓國內的人們所接收和喜愛。
3、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及唯一通商大港,一直是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平台。這也就給嶺南服飾注入了東西方的新活力。當時長安和廣州便成為外國人的聚集地。
住在廣州的外國人身穿奇裝異服,服飾潮流大膽開放,顏色艷麗。例,在唐代,一種從海洋貝類中提煉出來的名貴染料,經由絲綢之路從美麗神秘的愛情海傳人中國,卻在廣州的十三行經營。這見證了廣州作為嶺南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彰顯了廣州人洋為中用,敢為人先的時代氣質。
因此,結合自身的本土文化、強勢的中原華夏文化以及舶來的域外文化。善於吸收外來文化的開放風氣,使得嶺南服飾一直作為近現代中國服飾流行趨勢的領頭羊,輻射全國。
三、嶺南服飾特點的表現及其對世界時尚的影響
1、秦時的南越國就出現了風衣雨衣。衣服在薴麻織物上塗上蜂蠟用來做防風防雨的衣服。而這種製作工藝就是嶺南人創造的。所以全球第一件風雨衣並非英國的奢侈品牌巴寶莉,中國嶺南的防風雨衣比英國人先了百年。
2、嶺南服飾文化――中山裝的影響。
嶺南服飾的中山裝影響了幾代人。中山裝也體現了嶺南服飾的三個特點。從某種意義上說,孫中山先生的中山裝是嶺南服飾的重要代表之一。
中山裝是以孫文(廣東中山人)的名字命名的一種服裝。很多著名人物如蔣中正、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都常著中山裝。由於中國著名政治人物經常穿著中山裝示人,所以中西方聞名。成為1980年代以前中國民眾的主要流行服裝樣式,當時的年輕人以有中山裝為榮。並影響著幾代人。它吸取了中式服裝和西裝的優點,顯得精煉、簡便、大方。直至現在,中國和朝鮮的領導人在一些重要場合也會穿中山裝。
協助孫中山先生創制中山裝的助手名叫黃隆生,請他幫同規劃和負責縫制,廣東台山人。當時孫中山先生感到西裝不但樣式繁瑣,穿著不便,又不大適應當時中國人民的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實用要求;於是主張當時在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上衣為基樣,在企領上加一條反領,以代替西裝襯衣的硬領。這樣一來,一件上衣便兼有西裝上衣、襯衣和硬領的作用;又將「企領文裝」上衣的三個暗袋改為四個明袋,下面的兩個明袋還裁製成可以隨著放進物品多少而漲縮的「琴袋「式樣。 即使是在現如今的T型台上依然能見到由它演變而來的時尚服飾。因為隨著中國的崛起,世界服飾流行越加關注中國、中國元素。時尚界就是被中山裝俘虜的一份子。李連傑、劉德華、成龍、甄子丹,越來越多的大腕明星喜歡穿著中山裝出席各種場合。
而時尚品牌也紛紛設計加入嶺南服飾元素中的中山裝元素,設計出男款、女款的改良中山裝。風行米蘭、巴黎、東京、紐約等各大時尚之都。如,ARMANI COLLEZIONI其中一季的改良中山裝。使得改良中山裝風盛行。
突出女性線條美的女版改良中山裝的出現,顛覆了以往中山裝只屬於男人的思維定勢。給現在風靡的中性風時尚增添了重要的一筆。不僅體現了女性柔美曲線,更展示了現代女性獨立自強的性格。
女版中山裝在今年的時尚運用,將中山裝的四口袋改為3口袋,中山裝的立領稍作細節處的修改,讓現代白領女性喜愛不已。
中山裝被認為中國禮服,越來越多人關注中國式優雅。國內也有很多品牌推出時尚中山裝。如,「中山裝概念」時裝,從另一個角度詮釋了中山裝對中國時尚界的意義。將復古的中山裝和時尚概念元素相融合。特別是女式中山裝,將褲子改為裙子,增加了女性陰柔美的一面。
3、嶺南的廣式婚褂。
清末民初的嶺南婚褂,這種婚褂並不是新娘穿著的,而是婚禮時媽媽和婆婆穿著的衣服。當時的貴族人家,喜歡在自己訂制的傳統嶺南廣式婚褂上加西方的元素,例如,在下擺和袖口處加上法國進口的蕾絲花邊。又是體現嶺南服飾文化三特點的證明。
4、嶺南古代的又一服飾文化貢獻――中葯染料。
嶺南從古至今都是中葯養生的代名詞。理所當然,聰明智慧的嶺南人,在古代,更用中葯染制布料。用藏紅花染紅布料,用榕樹根染黃布料,用板藍根染藍布料。養生效果不言而喻,且面料都頗具特色,非常適合地域氣候。
還有現代還在廣為所用的軟黃金香雲紗(莨紗),其亦是用具有清熱祛濕的薯莨汁浸泡染制而成的。身著這樣的衣服,具有養生效果。
香雲紗作為嶺南服飾文化得重要代表之一,值得我們加以篇幅去稍作了解。香雲紗又名薯莨紗,俗稱莨花紗、雲紗,本名「莨紗」,在織造上香雲紗得特點是經線以絞紗組織織成帶有幾何形小提花得白胚紗,再用廣東特有植物薯莨的汁水浸染桑蠶絲織物,後用珠三角地區特有的富含多種礦物質的河涌淤泥覆蓋,經日曬加工而成的一種昂貴的紗綢製品。由於穿著走路會「沙沙」作響,所以最初叫「響雲紗」,後以諧音叫作「香雲紗」。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一種20世紀四、五十年代流行於嶺南得獨特的夏季服裝面料。
5、清末起,曾經與中原文化一脈相承的廣東服飾文化出現了很多差異,不僅樣式大膽西化,出現了收腰、紐扣等款式;在布料的使用上,增添了很多外國元素:法國的進口蕾絲、愛琴海的進口貝克類紫色燃料、還有日本引進的提花緞製法等等,嶺南人在中國最先「睜眼看世界」,清末民初的廣州人已經變得非常時髦,開始引領當時的時尚潮流,既是到了現在,這些服飾的設計和面料依然很吸引目光。
四、現代嶺南服飾文化
仍然由於嶺南服飾文化的三特點,造就了珠三角作為現代服飾的發源地。各種品牌的服裝、配飾等都是從這里開始發布。全國的服裝品牌大多在此誕生並蓬勃發展。每年度的嶺南服飾文化周、廣東時裝周。聚集了國內各大品牌的服裝發布。
再者,優越的地理位置。由於比鄰香港,澳門。這就為嶺南服飾文化的發展創造了又一個優越的條件。香港作為世界時尚之都,且深受歐洲和日本時尚潮流的影響。歐洲的時裝品牌歷史悠久,全球久負盛名的四大時裝周有三個都在歐洲。地位無與倫比。而日本則是亞洲時尚潮流的風向標,主導了年輕人的潮流品牌。如此更是增進了香港、澳門與內地的交流。而廣東不僅僅作為橋梁,還更加便利快捷的學習了世界的流行時尚。
特別是從今年開始,奢華品牌演繹的中國嶺南元素,Vera Wang、Louis Vuitton,burberry,Versace等等。加入了很多的中國元素,奢華里透著中國古典美,還不缺乏未來設計。其中的很多元素既是嶺南服飾的元素,嶺南的絲,中山裝元素,廣綉圖案元素等。
中國的嶺南服飾文化吸收世界流行元素,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元素越發影響世界服飾潮流,而嶺南服飾引領了中國。它們之間相輔相成的存在著,缺一不可。對人類服飾的發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嶺南養生谷的環境怎樣?適合老人養老嗎?
嶺南養生谷:
是全國首家坐落於大學裡面的養老社區,大學校園猶如世外桃源,優美的環境、綠化環境高達50%,是天然的大氧吧,深厚的人文沉澱每每使人感到身心舒暢。走進園區,純天然的嶺南風情景觀映入眼前,草木花香使人頓感神清氣爽。移步換景,各色建築錯落有致,交相輝映。
4、冬季的節氣應該如何養生?
冬天裡的節氣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冬
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是立冬節氣,太陽到達黃經225°,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量越來越少,由於此時地表夏半年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剩餘,所以一般不太冷。晴朗無風之時,常有溫暖舒適的「小陽春」天氣,不僅十分宜人,對冬作物的生長也十分有利。但是,這時北方冷空氣也已具有較強的勢力,常頻頻南侵,有時形成大風、降溫並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氣。從多年的平均狀況看,11月是寒潮出現最多的月份。劇烈的降溫,特別是冷暖異常的天氣對人們的生活、健康以及農業生產均有嚴重的不利影響。注意氣象預報,根據天氣變化及時搞好人體防護和農作物寒害、凍害等的防禦,顯得十分重要。
立冬前後,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東北地區大地封凍,農林作物進入越冬期;江淮地區「三秋」已接近尾聲;江南正忙著搶種晚茬冬麥,抓緊移栽油菜;而華南卻是「立冬種麥正當時」的最佳時期。此時水分條件的好壞與農作物的苗期生長及越冬都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華北及黃淮地區一定要在日平均氣溫下降到4℃左右,田間土壤夜凍晝消之時,抓緊時機澆好麥、菜及果園的冬水,以補充土壤水分不足,改善田間小氣候環境,防止「旱助寒威」,減輕和避免凍害的發生。江南及華南地區,及時開好田間「豐產溝」,搞好清溝排水,是防止冬季澇漬和冰凍危害的重要措施。另外,立冬後空氣一般漸趨乾燥,土壤含水較少,林區的防火工作也該提上重要的議事日程了。
立冬以後,天氣轉寒,如何增強對寒冷的抗禦能力?不外乎使體內產熱增加,散熱減少,其方法與衣食住行無不相關。調整飲食增加熱量是其中的方法之一。寒冷的環境,適當進食高熱量食品,能促進糖、脂肪、蛋白質的分解代謝,0℃左右時,糖轉化為脂肪的速度加快,隨之皮下脂肪增多,使之減少散熱,故應多吃具有禦寒功效的食物,進行溫補和調養,滋養五臟、扶正固本、培育元氣,促使體內陽氣升發,從而溫養全身組織,促進新陳代謝,使身體更強壯,有利於抗拒外邪,起到很好的禦寒作用,減少疾病的發生。
小雪
每年11月22日、23日,太陽到達黃經240°時為小雪。「小雪」節由於天氣寒冷,降水形式由雨變為雪,但此時由於雪量還不大,所以稱為小雪。隨著冬季的到來,氣候漸冷,不僅地面上的露珠變成了霜,而且也使天空中的雨變成了雪花,下雪後,使大地披上潔白的素裝。但由於這時的天氣還不算太冷,所以下的雪常常是半冰半融狀態,或落到地面後立即融化了,氣象學上稱之為「濕雪」;有時還會雨雪同降,叫做「雨夾雪」;還有時降如同米粒一樣大小的白色冰粒,稱為「米雪」。
小雪前後,我國大部分地區農業生產開始進入冬季管理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黃河以北地區已到了北風吹、雪花飄的孟冬,此時我國北方地區會出現初雪,雖雪量有限,但還是提示我們到了禦寒保暖的季節。小雪節氣的前後,天氣時常是陰冷晦暗的,此時人們的心情也會受其影響,特別是那些患有抑鬱症的朋友更容易加重病情。
這個季節宜吃溫補性食物和益腎食品。溫補性食物有羊肉、牛肉、雞肉、狗肉、鹿茸等;益腎食品有腰果、芡實、山葯熬粥、栗子燉肉、白果燉雞、大骨頭湯、核桃等。另外,要多吃燉食和黑色食品如黑木耳、黑芝麻、黑豆等。
大雪
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255°,此時為大雪。大雪的意思是天氣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時更大了,並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相反,大雪後各地降水量均進一步減少,東北、華北地區12月平均降水量一般只有幾毫米,西北地區則不到1毫米。雪的大小按降雪量分類時,一般降雪量5~10毫米。
人常說,「瑞雪兆豐年」。嚴冬積雪覆蓋大地,可保持地面及作物周圍的溫度不會因寒流侵襲而降得很低,為冬作物創造了良好的越冬環境。積雪融化時又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可供作物春季生長的需要。另外,雪水中氮化物的含量是普通雨水的5倍,還有一定的肥田作用。
大雪期間要注意保暖,居室溫度最好保持在20℃左右。睡眠時,床上要使用電熱毯、熱水袋等,要多參加一些活動,如散步、打太極拳等。應多進食一些高熱量的食物,但不宜多飲酒。
冬至
每年的陽歷12月21~23日之間是冬至,太陽照在南回歸線上。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
農事上,「冬至」後應集中力量,趁農閑大搞農田水利建設,並積肥造肥,為來年春種做好准備。及時消滅過冬蟲卵。在華南地區,要施好肥,防止凍傷。冬天夜長溫度低,要飼喂好牛馬等大型牲畜,應加喂一次夜料,讓牲畜常曬太陽,以增強耕畜的抗寒能力。
在氣溫降到0℃以下時,注意防寒保暖。要及時增添衣服,衣褲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軟寬松,不宜穿得過緊,以利血液流暢。合理調節飲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煙,不過度勞累。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緒要穩定、愉快,切忌發怒、急躁和精神抑鬱。進行適當的禦寒鍛煉,如平時堅持用冷水洗臉等,提高機體對寒冷的適應性和耐寒能力。隨時觀察和注意病情變化,定期去醫院檢查,服用必要的葯物,控制病情的發展,防患於未然。
小寒
每年1月5~7日之間,太陽位於黃經285°是小寒。對於中國而言,小寒標志著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根據中國的氣象資料,小寒是氣溫最低的節氣,只有少數年份的大寒氣溫低於小寒的。
這時北京的平均氣溫一般在-5℃上下,極端最低溫度在-15℃以下。我國東北北部地區,這時的平均氣溫在-30℃左右,極端最低氣溫可低達-50℃以下,午後最高氣溫平均也不過-20℃,真是一個冰雕玉琢的世界。黑龍江、內蒙古和新疆45°N(北緯)以北的地區及藏北高原,平均氣溫在-20℃上下,40°N(北緯)附近的河套以西地區平均氣溫在-10℃上下,都是一派嚴冬的景象。到秦嶺、淮河一線平均氣溫則在0℃左右,此線以南已經沒有季節性的凍土,冬作物也沒有明顯的越冬期。這時的江南地區平均氣溫一般在5℃上下,雖然田野里仍是充滿生機,但亦時有冷空氣南下,造成一定危害。
小寒處在一年中最冷的時刻,這時正是人們加強身體鍛煉,提高身體素質的大好時節。冬季鍛煉身體,最好早睡晚起,鍛煉的時間最好在日出後,氣溫略高時才開始。由於天氣寒冷,體表的血管遇冷收縮,血流緩慢,韌帶的彈性和關節的靈活度降低,所以鍛煉前要做好充分的熱身活動,准備動作做好,可避免鍛煉時發生肌肉損傷。
大寒
每年1月20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00°時為大寒。它是中國二十四節氣最後一個節氣,過了大寒,又迎來新一年的節氣輪回。大寒節氣里,各地農活依舊很少。北方地區老百姓多忙於積肥堆肥,為開春做准備,或者加強牲畜的防寒防凍。南方地區則仍加強小麥及其他作物的田間管理。廣東嶺南地區有大寒聯合捉田鼠的習俗。因為這時作物已收割完畢,平時看不到的田鼠窩多顯露出來,大寒也成為嶺南當地集中消滅田鼠的重要時機。除此以外,各地人們還以大寒氣候的變化預測來年雨水及糧食豐歉情況,便於及早安排農事。
此時天氣雖然寒冷,但因為已近春天,所以不會像大雪到冬至期間那樣酷寒。這時節,人們開始忙著除舊飾新,腌制年餚,准備年貨,因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就要到了。其間還有一個對於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臘八,即陰歷十二月初八。在這一天,人們用五穀雜糧加上花生、栗子、紅棗、蓮子等熬成一鍋香甜美味的臘八粥,是人們過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
又因為大寒與立春相交接,講究的人家在飲食上也順應季節的變化。大寒進補的食物量逐漸減少,多添加些具有升散性質的食物,以適應春天萬物的升發。
知識點經緯度
經緯度是經度與緯度的合稱組成一個坐標系統,又稱為地理坐標系統。它是人們利用三度空間的球面來定義地球上的空間的一個假設球面坐標系統,能夠標示地球上的任何一個位置。
經線也稱子午線,地球表面連接南北兩極的大圓線上的半圓弧。任兩根經線的長度相等,相交於南北兩極點。每一根經線都有其相對應的數值,稱為經度。經線指示南北方向。不同的經線具有不同的地方時。偏東的地方時要比較早,偏西的地方時要遲。
緯線是地球表面某點隨地球自轉所形成的軌跡。任何一根緯線都是圓形而且兩兩平行。緯線的長度是赤道的周長乘以緯線的緯度的餘弦,所以赤道最長,離赤道越遠的緯線,周長越短,到了兩極就縮為0。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5、舌尖嶺南是什麼?
舌尖嶺南是一家餐廳,在深圳橫崗銀信中心(橫崗大廈)三樓,是深圳市五穀芳旗下的一個餐飲品牌,主要經營乳鴿、燜鍋、浸魚等嶺南風味精品菜系,去吃過,有味,值得一試。
6、海南哪幾個地方適合養老?
海南一年四季如春,滿眼是綠,空氣新鮮,氣候宜人。海南有山有海有湖有河有溫泉...猶如一處世外桃源;田井坊已經在海南有10個市縣和一個開發區分別建立了養生產業基地和完整的康養醫療體系助力健康中國2030,其中,地級市有海口市、三亞市、三沙市、儋州市;縣級市有五指山市、文昌市、瓊海市、萬寧市、東方市;直屬縣:定安縣、屯昌縣、澄邁縣、臨高縣;還有白沙黎族自治縣、昌江黎族自治縣、樂東黎族自治縣、陵水黎族自治縣、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和洋浦經濟開發區。除了三沙市位於南海的永興島,其餘的市縣都在海南本島上。海南有熱帶和亞熱帶之分,在海南本島上,陵水、三亞、樂東是熱帶,其他地方都是亞熱帶。
海南以北部的海口和南部的三亞為中心,分為東、中、西線,有環島高速公路、環島高鐵、海文高速、中線高速以及正在建設中的萬洋高速,形成了豐字形的高速公路網路,而且還有223、224、225三條國道,總體來說,海南的公路網路四通八達,交通便利,去哪都一腳踩油門到達目的地。另外,海南目前已經開通了美蘭、鳳凰、博鰲等三個機場,航線通達國內各省市。
說到養老,其實海南哪個市縣都適合養老,因為各自都有其獨特的資源,看本人是否適應當地的氣候、人文環境和生活環境;如果不怕潮濕,在海口、文昌、瓊海、萬寧、澄邁、臨高、儋州等沿海的市縣居住,如果怕潮濕,建議到三亞、陵水、樂東、定安、屯昌、五指山、保亭、白沙、東方和昌江等地居住。目前,除了海口、三亞兩地的房價稍微有點高以外,其他各市縣的房價都比較合理。
關於養老,海南的空氣、溫度肯定是三亞、陵水、萬寧、保亭、五指山這幾個地方更適宜居住!冬天的溫度比較溫暖!北部例如海口,相對冬天冷些!
但其實對於在海南養老除了氣候好以外,還要考慮綜合配套,例如醫療、商業配套、交通等其他因素!海南除了海口和三亞,其他城市的配套非常差!在醫療方面,這兩個城市放眼全國,也是比較差的,所以這也是養老方面最大的劣勢!
眾所周知,這兩個城市是海南最大的兩個城市,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城市的各方面配套是尤其重要的事!中國人不像老外,喜歡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什麼都願意自己動手干!可以一家人住在鳥無人煙的地方,搞個世外桃源!中國人還是喜歡群居以及優質的配套!
對於配套來說,首先最重要的就是醫療配套,因為對於大多數選擇來海南不定期居住的人,多是有點錢且賦閑的中老年人群體!年輕人要麼忙著奮斗,要麼忙著吃喝玩樂,顯然他們對海南興趣不大!偶爾度度假還可以!而對於中老年人來講,醫療配套是最重要的!而海南能說得過去的醫院基本都集中在這兩個城市!
海南有「嶺南」、「嶺北」的說法。18°線穿過夏威夷、馬爾地夫等世界著名旅遊勝地,被贊為黃金緯度線。海南18°線北側恰好有一道海拔1000米到2000米的高高綿延山脈,將海南分為了「嶺南」和「嶺北」。
這道山脈如一道天然屏障,擋住北來的冷空氣到訪18°。並且由此,形成了冬季的海南嶺南和嶺北氣候明顯差異化。嶺北陰冷、潮濕、多雨,且往往陰雨連綿,幾天不見太陽。而嶺南,由於恆古自今北方寒冷從未到訪,即使是冬天那裡也是艷陽高照,溫暖如春。
雖然海南有10個市縣,而嶺南只有三亞市、陵水縣、保亭縣、樂東縣,被稱為嶺南的「一市三縣」。極其少有的「天然溫室」。也只有這里,有著彌足珍貴的冬日艷陽。冬天的溫度即使在最低的1月,平均也有21℃左右。
所以,如果想要享受溫暖的冬天,那可選擇的最優解就是這「一市三縣」了,也就是三亞市、陵水縣、保亭縣、樂東縣。至於選擇哪裡,三亞的景點更有名,當然相對開銷會更貴一些。如果想要省錢,又享受和三亞類似的天氣,那就選擇陵水縣、保亭縣、樂東縣,酒店旅館都會便宜很多。
海南分為五個區,每個區的氣候都不一樣,先說東線,東線有三個城市,文昌,瓊海,萬寧,這三個城市一般人稱為海南台風的登錄地點,因為東線面對的是南海這塊海域,所以風力比較大,降雨量也比較大基本上是在2400毫米,所以這三個地方比較潮濕,老人不喜歡潮濕。接下來說西線,西線是澄邁,臨高,儋州,昌江,東方,樂東。由於西線的海岸線比較長,所以城市比較多點,
西線可分為兩個氣候板塊,臨高,澄邁,儋州是半濕潤氣候,昌江,東方,樂東是半乾旱地區。半濕潤地區的降雨量大概為1600毫米到1800毫米,原因是對著北海,由於海域比較小,降雨量也小。由於在北緯18八度到22度附近,有一種稀有的土,這種土是含有富硒元素,對人體是有很大幫助的,富硒的好處:增強免疫力,防止心血管疾病,防止糖尿病,抗氧化,護肝,排毒,解毒等等。
7、嶺南地區多濕熱,濕熱體質怎麼養生?
有幾個生活習慣的建議,百第一,不要輕易喝冷飲及涼茶。濕熱很多是脾胃寒度濕,導致不能運化水濕,導致水濕停聚在身體內,或是皮膚腠理中化為濕熱之邪。(原理很燒腦吧?)第知二,不要出汗道吹空調,及沖涼。汗會在皮膚中憋著出不來。三,多運動腿腳,適當曬曬太陽。出些汗。版四,水產品,肥肉會助長濕熱。適量吃權。五按當地人的方法每周喝幾次湯。
8、為什麼廣東人會有「以湯養生」的習慣?
如今繁華的廣州市北京路商業街路面之下,各朝的疊層歷史遺跡印證著千載的風雲變幻。你可曾想過,一部「史書」就卧於腳下,時空在此交匯,一個神秘的文明古國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孤寂後,逐漸浮出水面。
公元前204年,趙佗作為開發嶺南的第一人,統一了嶺南地區,正式建立南越國,定都番禺。這就是嶺南第一個都城。經過30多年的考古發掘,這個古國帶著他各種「寶藏」陸續出現在眾人眼前。
其中一個「寶藏」似乎一直藏在廣東人的嘴裡,隨著時間的流逝變得越發珍貴有趣,那就是嶺南美食。其蘊含著千百年來地域文化演變而來的精髓,每一道菜式的背後,似乎都蘊藏著其身世由來的故事。
相傳由於嶺南溫濕的特殊氣候,使得來自中原的趙佗及其軍隊很不適應,故專設食官負責飲食,並深入民間搜集養生秘方。同時,中原先進的烹調技藝和炊具被引入嶺南,烹飪方式也衍生出了羹、炙、煎、蒸、濯幾種。
在南越國的王宮遺址里,還有一個秘密,傳說郡主趙佗活了100多歲,長壽的秘方至今仍是個謎。雖說歷經千年,在博物館內總能找到蛛絲馬跡來解密。
後花園內,把白雲山的水引入曲流石渠,清澈的泉水中魚鱉成群,令人心曠神怡。膳食房內,食官利用嶺南豐富獨特的食材資源,以柴火燉至數小時熬出一種湯膳,名為「尚湯」。今日廣東人以湯養生的習慣,始於趙佗。
還有一法寶對趙佗延年益壽影響很大,這便是大棗。考古人員在宮署遺址的滲水井中發現了很多記載王宮內生活起居的木簡,其中就有棗樹收成的記載。
南越國時期將中原先進的烹調技術和炊具與嶺南地區豐富的食物資源及飲食方式完美糅合在了一起,最終形成獨樹一幟的粵菜風格。這種兼容並蓄的飲食風格影響了嶺南達兩千多年,奠定了今天「食在嶺南」的歷史地位。
……
敬請關注廣東廣播電視台珠江頻道
1月16日22:00
《珠江紀事》之
《穿越兩千年的嶺南美食》
編輯老張
長
按
關
注
解鎖更多精彩內幕
9、嶺南人為什麼愛喝湯
嶺南人喝湯歷史上是有其地理和氣候原因的。嶺南在古代是蠻荒之地,濕氣、熱氣侵擾,人們大多疾病纏身,壽命很短,普通民眾就愛採集草葯,煮成湯,一家人一起喝,至今你在廣州的小巷子里都能看到許多老年人擺攤買一些不知名的草葯,本地人是最大買家。
隨著時代進步,衛生條件改善,單說吃草葯湯的習慣還是沒改。
北方人叫「燉」湯、「煨」湯,而廣專東人叫「煲」湯。
從字的含義來看,燉、煨是把湯看作一屬種滋補品,而煲字卻不同,是把湯看作一種葯用了。
所以嶺南的湯都是有葯材的,無葯不成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