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中葯篇
葯有偏性,不可以亂用,所謂的偏方補葯都不可以亂服用,要講究辨證論治,古人雲:養生當論食補,治療當考葯攻。因此偏方、補葯不可取。
2、古代有「神農嘗百草」,有哪些植物葯材適宜養生?它們都有什麼功效?
1.龍骨:別名陸虎遺生、那伽骨、五花龍骨、青化龍骨、花龍骨、白龍骨,為古代哺乳動物象類、犀類、三趾馬、牛類、鹿類等的骨骼化石。由磷灰石、方解石以及少量黏土礦物組成。呈圓錐形或圓柱形,多煅後敲碎用。該品味澀性涼,能鎮驚安神、除煩清熱,治心悸、失眠等。2.地龍:為環節動物門蚯蚓科動物參環毛蚓,俗稱環毛蚯蚓的乾燥體。主產於廣西、廣東、福建。性寒,味咸。可清熱、定驚、通絡、平喘、利尿;用於高熱神昏、驚癇抽搐、關節麻痹、肢體麻木、半身不遂,肺熱喘咳,尿少水腫等。
3.龍子衣:葯方常寫龍衣、蛇蛻,為游蛇科動物黑眉錦蛇、錦蛇或烏梢蛇等蛻下的乾燥表皮膜。春末夏初或冬初採集,除去泥沙,乾燥。氣微腥,味淡或微咸。具有祛風、定驚、解毒、退翳的功效。用於小兒驚風,抽搐痙攣,角膜出翳,喉痹,疔腫,皮膚瘙癢等。4.龍葵子:為茄科植物龍葵的種子,龍葵植物秋季果實成熟時採取。種子所含脂肪酸主要是棕櫚酸、硬脂酸、油酸、亞油酸,並含少量甾醇。味甘,性溫,無毒。主治急性扁桃體炎,疔瘡。
5.五爪龍:學名烏蘞莓,是葡萄科植物烏蘞莓的全草,又名烏蘞草、五葉藤、母豬藤。生於曠野、山谷、林下、路旁。性平味甘、微苦。具有祛風除濕、祛瘀消腫、清熱解毒、活血散瘀、利尿的功能,可以治療咽喉腫痛、癤腫、癰疽、疔瘡、痢疾、尿血、白濁、跌打損傷、毒蛇咬傷等症。6.龍膽:為龍膽科植物及中葯材龍膽的統稱。中國有龍膽屬240多種,多產於西南高山地區。龍膽也是重要的葯用植物,其根和根莖入葯具有清熱、瀉肝、定驚之功效。《本草綱目》記載:「性味苦,澀,大寒,無毒。主治骨間寒熱、驚病邪氣,繼絕傷,定五臟,殺蟲毒。」龍膽對治療頭發全脫也有很好的療效。
7.龍齒:為古代哺乳動物如象類、犀牛類、三趾馬等牙齒的化石。龍齒性涼,味甘澀,功能鎮驚安神,清熱除煩。主治驚癇,癲狂,心悸怔忡,失眠多夢,身熱心煩。8.龍血竭;為百合科劍葉龍血樹的樹脂,主要分布在我國雲南及東南亞國家。主要成分為龍血素B,微有清香,味淡微澀。功能活血散瘀,定痛止血,斂瘡生肌。用於跌打損傷,瘀血作痛,婦女氣血凝滯,外傷出血,膿瘡久不收口。
3、古代有哪些醫生發明了中葯而且有成就?
扁鵲(公元前五-四世紀
戰國時醫學家。姓秦、名越人,誕生於山東長清縣。通曉內、外、婦、兒、針灸各科。精於切脈、望色、聽聲、問診,尤擅長於推究病源。對導引,吐納和氣功等各種健身祛病之法各有建樹,著述多以失傳現存《難經》等都後人託名之作。
華佗(約公元145-208)
東漢末醫學家。義名 字元化,誕生於安徽毫縣。精通內、外、婦、兒各科。熟練的掌握養生方葯、針炙和手術等治療。首創葯物全麻術,被尊奉為外科之鼻祖。創立的《五禽戲》養生功,流傳至今。著書已佚。現存《中藏經》等是後人託名之作。
孫思邈(五四一-六八二)
唐代醫學家。陝西耀縣孫家塬村人。對中醫學的生理、病理、診斷、治則、葯物、方劑等基礎理論,以及臨床各科的診療方法等均有精闢的論述。所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內容豐富,涉及面廣,豐富了中國醫學寶庫。
張仲景
東漢末醫學家.名機,誕生於河南南陽縣著《傷寒雜病論》是我國第一部臨床治療學方面的巨著,經後人整理成《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分論外感熱病和內科雜病。所倡六經分證和治原則成為指導後世醫家臨閑寶踐的基本准繩。
我國古代四大名醫有⑴扁鵲(戰國);⑵華佗(東漢末); ⑶李時珍(明);⑷張仲景(東漢末)。
葛洪(二八三-三六三)
晉、醫學家。煉丹行家,道教理論家。對化學、醫學、葯物學、養生行等著造詣精深。著述包括天文、潮汐、軍事、兵法、人物傳記、雜記、氣功等是世界制葯化學的先軀。現存所著《肘後儲急方》包括各科醫學、其中有對肺結核、麻風、天花、恙蟲病等世界最早的記載,開創了中醫傳染病學和臨床症學的先河。
皇甫謐(二一五-二八二)
魏晉問醫學家、幼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誕生於甘肅平涼縣西北朝那鎮。博學多才,對經史各家及文字史等都有很高的造詣。他還是我國第一個研究人口問題的學者。中年刻苦鑽研醫學,編著的《針灸甲乙經》總結了晉以前的針灸學成就,是針灸學的經典著作。
李時珍(公元1518-1593)
明醫學家,字東壁號瀕湖。湖北蘄春人。著重葯物研究,重視臨床實踐。所著《本草綱目》是我國葯學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被稱作「東方醫學的巨典」他還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脈訣考證》等流傳於世。
錢乙(公元 1020 -1101)
宋.著名兒科醫學家。字仲陽,山東東平縣人。曾任太醫丞。精通內、外、婦、兒各科,尤以兒科造詣最高。被尊為中醫兒科鼻祖。著述多已失傳,謹有《小兒葯證直訣》流傳至今。書中載述的五臟補瀉諸萬為後世醫家廣為採用。
葉天士(一六六七-一七四六)
清、醫學家。名桂號香岩,江蘇吳縣人。精通內外婦兒各科,並有重要的建樹,尤其對一些疑難重危病症的治療有獨到之處。著《溫熱論》對溫病的理論、診斷、和治療的發展起了重大的作用。是溫病學的奠基人。後人根據葉氏所存醫案整理成冊,還出現了一批託名著作。
朱丹溪(一二八一-一三五八)
元醫學家,名震亨、字彥修誕生於浙江羲與縣赤岸鎮在學術上強調養陰和瀉火二法,被稱為「養陰學派」的鼻祖對火症的治療有精闢的論述在熟性病的治療方面有重要的指導價植。著有《局方發探》、《格致餘論》、《素問糾略》、《本草衍羲補遺》、《傷寒辨疑》、《外科精要發探》等。
孔伯華,擅治溫熱病(發高燒及部分傳染性疾病);
孔伯華(公元1884--1955),是我國近代一位具民族氣節的醫學家,幼承家學,研討古醫籍,解放前(1929年)曾與蕭龍友先生創辦北平國醫學院,歷時十四年,畢業生達七百餘人,1918年曾赴農村開展防疫工作,成績卓著,開我國防疫工作之先河,編有《傳染病八種證治析疑》十卷。擅長溫熱病學,喜用石膏……
蕭龍友,擅治虛勞病;
蕭龍友(1864-1962),為前清拔貢。精通文史,以文為醫,醫文並茂;善讀書,多批校,生前曾將一部《醫方類聚》贈送給北京中醫學院,我們在閱讀中,發現字里行間加批加議,勤求古訓,堪為後學楷模
4、老祖宗留下的養生秘方,有哪些流傳至今?
眾所周知,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這其中所蘊含的天文、地理、人文、醫學等知識涉獵非常之廣,最重要的是經過了上千年的流傳,它們沒有被時代所埋汰,反而是經受住了時間和實踐的檢驗。好比我們的中醫葯,很多人應該第一反應就想起了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或者是“醫聖”張仲景,但其實最早奠定中醫葯學基礎的是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而老祖宗們留下的養生秘方可謂是實用又簡單,比如專治失眠的酸棗仁湯、生津潤肺的秋梨膏。
酸棗仁湯是非常適合現代的上班人群和學生黨群體的,為什麼這么說呢?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工作和學習的壓力負擔也很重,因此很多年輕人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失眠症,當然也包括熬夜導致的睡眠質量奇差。而酸棗仁湯是一劑流傳了上千年的古老良方了,它出自張仲景之手,對失眠具有極好的調理效果。它的主要配方是炒熟的酸棗仁、甘草和茯苓等,熬煮方法也十分簡易。只需事先將葯材進行浸泡,大約一小時之後再注入清水,用大火把水燒開之後再用小火慢煮,分三次服用即可。
秋梨膏據傳最早是在唐代的時候就出現了,而且是專門為宮廷貴族所秘制的調理葯方。秋梨膏的功效主要針對的是時令轉變、天氣乾燥而引起的咳嗽,它可以起到止咳、生津潤肺的功用。其主要配方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梨子,將梨子削皮切成塊然後再榨成汁液,份量大約控制在一碗即可。之後再將准備好的去核大棗、薄片生薑連同冰糖一起放到梨汁當中,加水大火煮沸,再轉文火熬制。待汁液被熬成二分之一時再加入百合繼續小火慢熬,直至大概呈膏狀即可關火,拌入蜂蜜,秋梨膏便大功告成了。
除了上述介紹的兩種養生秘方,還有用以驅寒補血的當歸生薑羊肉湯、被稱“婦科第一方”的四物湯、治療腎虛滋陰的六味地黃湯等。老祖宗研製和留下的養生秘方數量之大,直至今日依然被中醫葯界奉為良方並且被不斷沿用,哪怕是普通人家,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會食用這其中的一兩道良方。但是遺憾的是,在對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中醫葯秘方理論的發揚和繼承方面,我國的作為卻還遠不及日韓等國,希望今後能更好地重視並將這些珍貴的秘方繼承發揚下去。
5、中醫養身古方?
中國人養生比較講究古方,這些古方都是經過很長的歷史沉澱下來的,價值非常的高。
富人吃人參 窮人吃黃精
俗話說「富人吃人參,窮人吃黃精」。黃精這個東西,補肺健脾、補腎益氣的效果非常好。在古代養生學家眼中,黃精是延年益壽的好東西,有「久服成仙」之說。《神仙芝草經》中記述:「黃精寬中益氣,使五臟調良,肌肉充盛,骨髓堅強,多年不老,顏色鮮明、發白更黑,齒落更生。」
黃精在農村用得很多,山上經常挖得到。有人勞損脫力,家人就會去山上挖一點,蒸曬後泡酒喝或者燉雞吃。
和其他葯材比起來,黃精口感糯甜,最簡單的服用方法是切片當零食吃或者泡茶喝。如果要補肺,可以用黃精加冰糖燉著吃,冰糖本身涼潤,和黃精配在一起最能補肺。要補腎的話,就加枸杞燉著吃,枸杞是補腎益精的,加一起就加強了黃精的補腎效果。要健脾養胃的話,就和山葯一起燉雞,再放點陳皮,糯而不黏,味道很好。黃精在葯店裡可以買到,注意不要買生的,一定要買制過的。
九制黃精補益作用最強。齊鳳軍說,把黃精洗凈後置鍋中蒸熟,再攤開晾乾,然後再蒸再晾曬,反復九次蒸曬。這種「九蒸干」與人參一樣,都是大補的。
常喝「降氣湯」 可以暢氣血
陸游得85歲高壽,且晚年耳聰目明、身輕體健,據說與他常年喝「降氣湯」有關。
降氣湯:香附子、姜黃、甘草同末(研磨成粉),沸湯煎,晨起空腹服三錢,可令人年八十餘仍然步履矯健、耳聰目明。其中,香附子是理氣聖葯,能疏肝解郁、理氣止痛;姜黃辛辣走竄,兼以活血;甘草調和致中,能讓所有的葯在一起和諧共處,密切配合。三者配伍,能行氣機、暢氣血。
日本沖繩是世界長壽之鄉,食用姜黃被認為是沖繩人長壽的主要原因之一。姜黃被稱為「天然的消炎劑」,有很好的止痛消炎的作用,日本人幾乎家家都備著。
中醫認為,「百病皆生於氣」,如果全身氣血通暢、調和,就不會有大毛病;反之,如果長期心情不好、精神壓力過大、氣血淤積,很容易引起疾病而折壽。「降氣湯」能疏通氣血、解郁理氣,大家可以長期服用,對身體有益無害。
不過,「降氣湯」也不是人人能喝的,胃不好和肝臟有病的人要慎用。
古方的是不是給大家帶來了很多的便利,但是我們應該要知道古方的使用還是有一些注意事項的,有很多的人群是不適合使用古方的。大家使用古方的時候注意一下,實在不知道怎麼使用的可以問醫生。
6、養生的葯材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