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養生說的養陽是什麼意思
陰陽百是相對而言的。中醫認為人應當順其自然,法於天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夏屬陽,秋冬屬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說的是四季養生的道理,是說春夏應當順應其陽的特點,隨其生長,不要過分遏制;秋冬時節則順應其陰的特點,隨其收藏,固護正氣。故有春度夏時節積極做些運動,對於秋冬季易發的寒性疾病則在春夏時節藉助自然界陽氣正盛的力量來積極治療,則會取得專事半功倍的效果;秋冬季節則不宜太過躁動,注意進補,固護正氣,以備來年生發成長。有春夏的生發才有秋冬的收藏屬,有秋冬的收藏才有春夏的生發,整個過程是相互的,即相生相剋又互根互用。
2、是春夏養陽,還是秋冬養陽?如何養呢?
應該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夏季養生重在「養陽」。所謂「春夏養陽」,就是要求人們順從自然界春主升、夏主長的規律,重視保養陽氣,以達到健體延年的目的。著名養生學家汪綺石在《理虛元鑒》里明確指出:「夏防暑熱,又防因暑取涼、長夏防濕」。指明了夏季養生的基本原則:在盛夏防暑邪;在長夏防濕邪;同時又要注意保護人體陽氣,防止因避暑而過分貪涼,從而傷害了體內的陽氣,即《黃帝內經》里所指出的「春夏養陽」,也就是說,即使是在炎熱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護體內的陽氣。
夏季傷陽的主要因素
暑熱暑濕傷陽 酷暑亢陽最易耗氣傷陰,陰津往往容易隨汗液外泄而耗傷,導致陰不斂陽。正如我國古代醫家王冰所說:「無陰則陽無以生,全陰則陽氣不極。」此外長夏多濕,濕為陰邪,易傷陽氣,尤其是損傷脾胃陽氣。
起居不慎傷陽
暑熱外蒸,汗液大泄,毛孔開放,最易受風寒濕邪侵襲。人們往往只顧眼前舒服,過於避熱趨涼,如在露天乘冷過夜,導致風寒之邪乘虛而入損傷陽氣。《養老壽親書》里指出:「夏日天暑地熱,若檐下過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涼,以防賊風中人。」《攝生消息論》亦指出:「不得於星月下露卧,兼使睡著,使人扇風取涼。」
飲食不慎傷陽
夏暑季節氣候炎熱,人們多喜貪冷飲涼,殊不知過於貪涼易損傷人體陽氣,導致疾病發生。元代養生家丘處機主張夏季飲食應:「溫暖,不令太飽,時時進之……其於肥膩當戒。」也就是說,長夏的飲食要稍熱一點,不要太寒涼;亦不要吃得太多,但在次數上可稍多一些。
夏季養陽的主要方法
防暑解熱,謹防冷氣病
夏季的突出特點是炎熱,當以防暑解熱為重點。通常人們多用空調等冷氣設備,但用之不當易患冷氣病。所謂冷氣病,是指由於久處冷氣設備的環境下工作和生活時所患的一種疾病。輕者面部神經痛、下肢酸痛、乏力、頭痛、腰痛、易感冒和患不同程度的胃腸病等;重者會患皮膚病和心血管疾病。具體防病方法有:室內外的溫差不宜太大,以不超過5℃為好;室內溫度不低於25℃;冷氣房不要長期關閉,有條件時要經常通風,使空氣流通;入睡後,最好關上冷氣機;當室內感覺有涼意時,一定要站起來,適當活動四肢和軀體,以加速血液循環。
調節精神,心靜自然涼
夏天高溫灼熱,濕氣襲人,容易讓人煩躁不安,情緒緊張。祖國醫學十分重視人的精神對疾病的影響,指出盛夏季節「心宜恬淡,冰雪胸懷」,主張「靜養勿躁」,切忌脾氣火爆,急躁動怒,而勞神傷氣,於健康不利。因此,入夏以後,應注意調養情緒、放鬆精神、平心靜氣、止躁制怒、樂觀愉快,就會進入「心靜自然涼」的境地。
起居有律,順應陰陽
夏季自然界萬物生長旺盛,起居也應隨之做適應性調整,如清晨早起,洗漱後在室外清靜處散步慢跑,呼吸新鮮空氣,舒展人體陽氣。早睡早起,順應自然,保持旺盛機能。從立春至立夏以6點起床為宜;立夏至處暑以5點為宜;(處暑至立冬以6點為宜;立冬至立春以7點為宜),但隨著地區不同,節氣差異還要進行具體調整,以東方大白、太陽未出為合適(冬季適當晚些,以日見地平線為宜)。
適當運動,夏不厭熱
順應四時的變化使機體與外界陰陽變化的保持一致,人類才能適應自然,因此,夏季參加適當運動是必要的。通過各種有益的運動來活動筋骨、調暢氣血、養護陽氣。通常認為,氣溫在21℃左右是人體感覺最舒適的溫度,此時生理機能最佳,最適宜進行體育活動。在氣溫過高(超過35℃)的情況下,要預防中暑和因大量出汗而導致的脫水,此時進行體育活動必須慎重,特別是年長者和兒童,此時不適於進行體育運動。對熱環境已適應者可進行適當運動。但在鍛煉過程中,既要避免酷暑烈日,又要「無厭於日」,適當多接觸一些陽光。夏季多汗多脂,應勤洗澡,水溫一般在30℃~40℃為宜。衣著要寬松舒適,保持清潔乾燥,以利於體溫放散和避免汗濕浸漬。
飲食有節,固護陽氣
夏季晝長夜短,天氣濕熱,應注意飲食調節,切勿極飢而後食,食不可過飽。亦忌極渴而後飲,飲亦不宜過多。慎食瓜果冷飲,以免傷脾胃陽氣。在食性上宜清涼生津,不宜滋膩厚味以免傷陰助熱。五味方面,在謹和五味的基礎上,春夏宜酸苦咸。酸性收斂,以防暑熱亢盛而氣陰耗散,苦能瀉火保陰液,以消酷暑亢熱;咸則入腎,以從其根。不宜過食辛甘,以免發散助熱。這是一般情況,至於寒涼的程度、食物品種、五味偏重程度等,尚需根據春夏節令、個人體質、食品特性等加以審慎選擇。
素體陽虛,養陽度夏
素體陽虛的老年人,可常食雄雞、大棗、胡桃、鯽魚等益氣溫陽的食物,以及具有溫陽祛寒功效的葯粥等,往往能收到益氣強壯的功效。借葯治老年人素體陽虛羸弱者,可適當服用益氣補陽葯品來養陽度夏。
秋冬為什麼要養陰?因為秋冬是陰長陽消的階段,順應陰長的氣化趨勢養陰,效果就會比其他時候要好,所以秋冬要養陰。
陰陽是互根互補的,按照陰陽的關系,陰根於陽,陽根於陰。陰為陽之基,無陰則陽無以化;陽為陰之動力,無陽則陰無以生。所以秋冬養陰,也就是為了春夏的陽有根基;春夏養陽,那麼秋冬的陰才有動力。
陰虛的人如何養生
——陰虛的特徵 ,陰偏衰,指人體精、血、津液虧耗,陰不制陽、陰液不足,主要是腎陰不足,因為腎陰為諸陰之本。
陰虛則熱,所以具體表現是:五心 (胸心、兩手心、兩足心) 煩熱、骨蒸潮熱,面紅上火,咽干口燥,消瘦盜汗 (夜裡睡醒出汗),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
導致陰虛的原因:主要是邪熱傷陰,五志 (喜、怒、悲、思、恐) 太過,化火傷陰,久病體虛耗陰。
——對陰氣的重新認識
陰氣包括生理性及病理性兩類:病理性的陰是廢物,是要排出的;而生理性的陰是人體所不可少的,因為陰為陽之基礎,無陰則陽無以化,所以養陰確實重要。
水在養陰中更為重要。因為水是陰陽氣化的基礎,沒有水,生命就不能繼續。水是陰氣之源,因此,不但應多喝水,還要吸陰氣。
——陰氣在哪些地方最多?
第一,海邊、山林、河畔、高山。在這些地方進行鍛煉,做深呼吸,吸入大量的陰氣,無疑對長壽十分有益。
第二,接地氣。這是養陰的重要方法。因為天為陽,地為陰,地是陰氣的礦藏,所以接地氣十分重要,這就是說,應該經常赤足,這樣地氣可以從足心的湧泉穴上升入體。
第三,北方。這是陰氣產生的重要方向,所以陰虧養生要面北,以汲取北方陰氣。
第四,夜晚,面向月光。因為晝為陽,夜為陰,日為陽,月為陰,所以陰虧的人養生,在夜晚面對月光效果最好。
第五,低凹處。這是陰氣較濃之處,因為高為陽,低為陰。住一樓的人也有好處,每天都能接著地氣,因此壽命要比住高層的人長。
——養陰的飲食有哪些?
第一,長在水裡的東西,如藕、竹筍、荸薺、菱角。
第二,生在向北、背陰處的食物,越冬的冬小麥,長在地里的地瓜、山葯等。
總之,地氣、北方、月光、低凹之處都屬陰,是采吸陰氣(所謂負氧離子)的有效地方。
陽虛的人如何養生?
——陽虛的特徵是什麼?
陽偏衰,指人體功能減退或衰弱,熱量不足,陽虛則寒。人體陽氣不足,主要為腎陽虛衰(命火不足),因為腎陽為人體諸陽之本。
產生陽虛的原因:多為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包括飲食不當、勞倦或疾病損傷陽氣所致。
——陽氣對生命的重大意義
陽氣是生命的動力。氣,在古代寫「」。即氣寓火之意,火,就是動力。所以陽氣有動力的作用。
陽化氣,陰成形。無陰則陽無根,無陽則陰無以化,所以陰氣的化生必須依賴陽氣。先天之氣,又稱為元氣,是生命的火種,藏於腎,又稱為命火,命火極為寶貴。
火種熄滅則生命終結,所以保護陽氣、減少陽氣損耗,是抗衰老的重要奧秘。
——陽氣在哪些地方、哪個時辰最多?
第一,正午,日頭當頂,立於庭院,脫帽,日精可從頭頂百會穴入人體。
第二,站在高樓、高處面向南方,打開窗戶,陽氣可隨光照從皮膚進入人體。
第三,日出時,面向東方,做深呼吸,陽氣可從鼻孔及人身皮膚腠理(毛孔)進入人體。
第四,晴天,藍天白雲,立在曠野,做深呼吸,陽氣可從口鼻進入人體。
總之,要去天氣高、太陽光好、南方、東方、向光、高凸處去采吸陽氣。
五臟(心、肝、脾、肺、腎)是人體養生保健的重中之重,中醫對五臟養生積累了極為寶貴的經驗
3、三伏天養生先養陽裡面介紹了一種呼吸法是什麼,?
有一種神秘的方法,在三伏天里養陽健體,預防疾病侵襲,並且對三高等慢性病調理效果出色,這就是調息養陽法。
做法非常簡單:放鬆地站立,雙手自然下垂,然後進行緩慢、有節律地呼吸。吸氣3秒鍾,呼氣6秒鍾,就像打節拍一樣地呼吸。每天練一次,一次堅持15分鍾。隨著耐受性的提高,再慢慢地逐漸延長到一次半個小時、一個小時。實驗表明,經過10分鍾的調息養陽,血壓能下降10毫米汞柱左右,效果非常明顯。長期堅持鍛煉,能夠讓陽氣恢復到一個比較正常的水平。建議在早晨進行調息養陽,因為早晨的陽氣最旺盛。另外,在高血壓患者中,50%的發病是由呼吸暫停引起的,房顫也與呼吸暫停密切相關。調息養陽法能夠調節呼吸,讓心肺節律一致。
4、如何理解"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原則
這是個中醫的概念,中醫認為春夏陽氣生發,陽氣由百內向外到達體表而陰氣由外向內內收,這時養生應當助長陽氣外守,這時應當多吃辛辣、扶火、熱的食物並且多加運動以利陽氣的「動 」!而秋冬養陰是陽氣內收陰氣外越,這時養生不能多吃辛度辣而應增加酸性的食物以利收斂!養生是個大學問中醫有應四時四季養生的原則,早上養陽晚上養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等等,這些問需根據個人體質長期堅持才能獲得效果。比如春夏養陽早上晨起喝一杯「生薑紅糖水(熱的)」有助於答陽氣在早上的升發給機體提供熱源(動力),晚上則以喝一杯白蘿卜汁(可加白糖)有助於陰氣的收斂,而在秋冬季早上吃一片醋泡生薑或是喝一杯蜂蜜生薑水(溫水)在給機體動力的時候又不傷及陰氣是個不錯的方法!總之春天省辛增甘(春季多吃甜食少吃辛辣),專夏季省苦增咸(少吃苦的適當增加點鹹味兒的食物),秋天省辛增酸(少吃辣的食物增加酸味的食物),冬季省咸增苦(冬天少吃咸屬的食物增加苦味兒的食物)等等方法用以食療養生!
5、老中醫經常說一句話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語出《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高世栻註解:「聖人春夏養陽,使少陽之氣生,太陽之氣長;秋冬養陰,使太陰之氣收,少陰之氣藏。」是謂春夏養陽,以養陽之生長;秋冬養陰,以養陰之收藏。這種理論,在保健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語出《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釋文: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更替,周而復始,其中春夏屬陽,秋冬屬陰。
陰陽之氣隨著四時季節的變化而消長,這也是萬物生、長、化、收、藏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聖人是春夏養護陽氣,以適應生長的需要,秋冬養護陰氣,以適應收藏功能的需要,用這樣的養生方法來順從自然變化的規律,就能和萬物一樣自然而然地隨著生、長、收、藏的生命運動節律來生活。
違背了這個規律,就會戕伐生命的根本,損害人體真元之氣。
所以說陰陽四時,是萬物始發與終結的規律,是生存與死亡的本源。違背了四時陰陽規律,就會產生災害,順從這個規律,就不會罹患嚴重的疾病,也就是有得於養生之道了,有智慧的人能夠按規律去做,愚昧的人則常常背道而馳。
6、怎麼理解中醫中「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
春夏陽令也,春時陽生,夏時陽盛。春時陽始生,風寒之邪尚為患,故春時應注意禦寒保暖,民間諺語謂春季不宜過早減衣,亦即此理,以養人體之陽。夏時陽極盛,暑熱邪盛,大熱耗氣,氣者陽也,故大熱亦傷人體之陽。夏夜人們喜納涼,易受寒濕之邪,寒濕傷陽。夏季炎熱,人們喜冷飲,飲食太過則易傷陽,故夏時既要善處陰涼以避大熱,又要避免過食冷飲以防傷陽;夏夜納涼,當避濕露,適當蓋覆,以避寒濕。
秋冬陰令也,秋時陰收,冬時陰藏。秋冬之時燥邪為患,易傷陰,故秋冬之時宜服用滋陰之品或搽用滋潤護膚之品以防燥邪,保持居室空氣之濕潤亦有助於避免燥邪。秋時漸寒,冬時寒盛,人們喜食辛辣好飲酒以禦寒。辛辣之品易生內熱,酒易生濕熱,飲食太過則傷陰。因此,秋冬之時既要避免燥邪,又要避免過食辛辣和過量飲酒,以防傷陰。
人們以為春之溫邪、夏之暑邪易傷陰,春夏當養陰;秋之涼邪、冬之寒邪易傷陽,秋冬當養陽。為何《內經》獨強調"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呢?春溫夏暑易傷陰,秋涼冬寒易傷陽,人之所共知。且於春夏,人們知養陰而不知養陽;於秋冬,人們知養陽而不知養陰。故春夏之際,有因求養陰卻傷及陽者;秋冬之時,有因求養陽而傷及陰者。
《內經》以世人之多疏忽,而善養生之聖人能識之,故言"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順從四時陰陽之變,是謂"以從其根"。
7、養生篇:怎樣理解「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該句意思為春夏保養人體生長之陽氣,秋冬保養人體秋冬收藏之陰氣。
自然界的陽氣和陰氣分別是指春夏的生長之氣和秋冬的收藏之氣,具體說就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春天陽氣上升,天地間孕育的是生發之氣,因此當生的不要殺,當給的不要奪,當賞的不要罰,這樣才能適應春生之氣。春季養陽就是要使身體和精神充滿生氣,不要遏制它。
夏天陽氣旺盛,陰氣伏於地,天地之氣相交,孕育的是「長氣」。因此夏季養陽的要點是不要厭惡白天日長,要注重調養意志,不要輕易發怒或傷心,使自己神氣充實。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伏於地下的陰氣開始上升,秋風清涼有勁,孕育著收斂清肅的「收氣」。所以秋季養陰也要順應秋天的收斂之氣,重在安逸寧靜,以緩和秋涼肅殺之氣的刑罰。
冬三月陰氣盛極,萬物潛伏,自然界呈現出閉藏的景象。因此冬季養陰之道是早睡晚起,精氣內藏、避寒就溫,以適應自然界的「閉藏」之氣,總之:四時養生的要訣就是順四時而適寒暑。
該句出自《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
(7)養生是養陽擴展資料:
高世栻註解:「聖人春夏養陽,使少陽之氣生,太陽之氣長;秋冬養陰,使太陰之氣收,少陰之氣藏。」是謂春夏養陽,以養陽之生長;秋冬養陰,以養陰之收藏。這種理論,在保健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鏈接:春夏養陽,秋冬養陰_網路
8、養生就是養陽氣這句話有道理嗎?道家是修善的嗎??
中醫講究辯證施治,養生復講究辯體施養。就是說,養生要看你是什麼體質,然後採取相應方法。中醫把人分為九種體質,請踩踩我的空間就有。
另外,制從四季養生來說,原則上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至於道家,不太清楚。
但有養生家提出:動則升陽、善能升陽、喜能升陽。武國忠《黃帝內經使用手冊》
祝你一生健康!
9、為什麼說養陽是養生的關鍵之一?
因為中醫上講,人體上為陽,下為陰,來後為陽,前為陰,所有的事物都符合陰向陽走的規律,而且所有陰面的問題都源會通過陽會反應出來。比如人發燒或百疲勞時,刮一下背部就會使症狀減輕,還有,當度人上了火後通常會通過面部來走火,這些無一不說明,陰往陽走的規律。所以養生先養陽,像穴位可問以點按直溝、足三里、曲池答等
你也可以到植秀堂的網站上了解一些更具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