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康熙乾隆有哪些養生之道?
清乾隆皇帝活了88歲,得益於他42字養生訣:「齒常叩,津常咽,耳常彈,鼻常揉,腿常運,面常擦,足常摩,腹常旋,腰常伸,肛常提,食勿言,卧勿語,飲勿醉,色勿迷。」
乾隆皇「四訣」養生
愛新覺羅?弘歷,清高宗乾隆皇帝,他在位六十年,退位後又當了三年太上皇,享年八十九歲,是中國自秦以來歷代帝王中最長壽的一人。乾隆皇帝享松鶴遐齡,除了有優裕的生活條件外,養生有道,是主要原因。他根據自己的切身經驗,總結了「養生四訣」曰:「吐納肺腑,活動筋骨。十常四勿,適時進補」。
吐納肺腑:他幾十年堅持黎明即起,做深呼吸運動,進行體操、太極拳等鍛煉。每天早晚還各做30—40次叩齒活動,以固齒祛疾。
活動筋骨:乾隆皇帝自幼愛騎馬射箭,更精於馬術。當了皇帝後,常以騎射為樂,曾親手一次射殺一熊二虎。八十歲高齡時,還騎馬圍射,千騎卷平岡。
十常四勿:「十常』是:齒常叩、津常咽、耳常彈、鼻常揉、睛常運、面常搓、足常摩、腹常旅、肢常伸、肛常提;「四勿」是:食勿言、卧勿語、飲勿醉、色勿迷。乾隆皇帝堅持經常做到「十常四勿」,說明他通曉養生之道,並常習之,是高壽的一個重要原因。
乾隆皇帝總結他自己常做的養生四訣中「十常」,都是我國古代導引術中的導引動作,根據有關文獻注釋如下:
1.叩齒:先叩大牙,再叩前牙,次數不限。然後以舌頭抵上齶,再滿口攪動,待唾液增多時,鼓漱十餘下。有固齒功效。
2.咽津:即古代稱服玉泉法。用舌抵上齶,待唾液增多時咽下。
3.彈耳:以兩手掩耳,手指貼住腦後,然後以食指壓在中指上,再用食指彈後腦部二十四次,能去除項後風池穴的邪氣。
4.揉鼻:以兩只手指按捏鼻樑左右三十五下。可卻鼻疾。
5.運睛:將雙眼向左右運轉各十四次,緊閉片刻,忽然大瞪。經常行之,能使內障外翳自散。
6.搓面:靜坐閉目,以兩手搓熱拂面七次,以漱津塗面,行之半月,可使皮膚光潤。
7.摩足:兩手左右交互,擦腳底湧泉穴二十四次,可以明雙目。
8.旅腹:寬開褲帶,用兩手摩腰眼二十四次,可以固精。
9.伸肢:也就是做些強度不大的健身體操,包括兩臂左右如挽弓,或兩手雙拓如拓石;或高坐伸腿。各二十四次,以去四肢風邪。
10提肛:臨睡前,在床邊平坐,然後閉氣,以舌抵上齶,以目視頂門,同時收縮肛門,用兩手擦摩兩腎穴各一百二十次。常做此功,可以通氣血,大有益處。
適時進補:根據身體需要,按照季節、氣候的變化,有針對性地吃一些保養身體的滋補品。
此外,乾隆皇帝還喜愛游覽、書法、垂釣等有益健康的活動。他六次下江南,三次上五台山,游歷南北方各地名山大川、文物古跡、園林殿宇、水榭樓台,從而達到開闊眼界,增廣知識,激勵志氣,陶冶性情的目的。乾隆皇帝晚年,還在故宮西側為自己退位後頤養天年,修建了一所御花園,全園面積不足六千平方米,但是亭閣樓台,曲徑畫廊,古樹奇花,假山怪石,盡收江南林園之美。他愛書法,書宗趙松雪,用筆有神,圓潤遒俊,常在游歷之處留御筆詩文。乾隆皇帝還喜歡垂釣,他在巡遊江南時常在揚州小金山西側的瘦西湖垂釣,至今瘦西湖猶存乾隆皇帝釣魚台遺址。
2、康熙皇帝是怎樣保養身體的
康熙68歲死了,乾隆89歲死了,都當了六十年皇帝。
康熙皇帝怎麼保養的,我不知道。
乾隆皇帝怎麼保養的,知道一些。
乾隆在位時非常zd注重養生,他將自己的長壽之道總結為以下16個字:吐納肺腑,活動筋骨,十常四勿,適時進補。
吐納肺腑即是吐濁納清,乾隆帝無論當天辦公多晚,第二天黎明必起,在皇室園林下閉目凝神,吐氣納新一個多時辰,不但耳清目明,頭腦清醒,而且四肢有力,渾身舒坦。
活動筋骨: 一個時辰的吐納肺腑之後,乾隆會進行簡單的運動,包括散步、爬坡、打內拳、玩健身球等。如公務不忙,乾隆帝必帶隊出宮,或打獵或攀爬或旅行,既充分活動四肢,又愉悅身心。
十常四勿:即每天對身體部位進行運動,具體就是:齒常叩,津常咽,耳常彈,鼻常揉,眼常轉,面常搓,足常摩,腹常摸,肢常伸,肛常提;食勿言,卧勿語,飲勿醉,色勿迷。
適時進補:即根據節氣容特點及身體狀況進行必要的食品進補。乾隆經常吃的補品有:龜齡集方、松齡太平春酒方、健脾滋腎壯元方、固本仙方等。這些補葯均由御醫根據乾隆身體狀況及節氣特點所配,大多是溫腎補陽、健脾行氣、潤腸通便和清熱止血之物,並非什麼皇家秘品,其功效與民間之物實無二樣,唯在堅持服用及適時調理而已。
3、康熙君王為什麼能夠長壽,差一點百歲,他有什麼長壽秘訣?
康熙大帝為何長壽,就在於他的飲食方面,他雖然是一國君主,但是極其有自律性,一般膳食主要還是以素食為主,加上從來不會吃得太飽,嚴格控制自己的飲食,並且他生活有規律,不熬夜,不沉迷女色,這也是很關鍵的。
如果大家喜歡研究歷史人物,會發現康熙的壽命特別長,雖然放在現在不算高壽,但是在古代時期,已經很不錯了,因為古人一般平均壽命也就40多歲,能活到六七十歲的是極少數,因為古代的醫療條件比現在要差很多,而康熙卻活的如此長壽,還是和一個重要的原因有關系,那就是飲食自律,這個放在現在也是一種長壽健康的方式。
一般的皇上,或者有錢人都喜歡大魚大肉,過著奢侈的生活,而康熙和他們不一樣,他每餐吃的很少,而且主要都是以素食為主,所以不會產生太多的油膩,同樣對比慈禧太後,在吃的方面就要豐盛的多,加上康熙每一頓飯都不會吃得很飽,就如同現在人所說的八分飽,因為吃的太飽同樣對身體負擔會加重,看來康熙很了解養生健康的方式。
最後那就是康熙從來不會沉迷於酒色,這也是很多君主最容易犯的錯誤,有時候沉迷於這方面了,就容易荒廢自己的國家大業,最後甚至會被推翻而滅國,康熙很注意這一點,所以他的生活作息方面也是很有規律,每天也是早睡早起,也可以說是君主中的模範了。
4、皇帝如何養生
5、乾隆是怎樣養生的?
在我國二十五史中的230多個皇帝中,長壽的前三名是女皇帝武則天享年82歲,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活了86歲,而清朝的乾隆則壽高89歲,堪稱我國古代皇帝中的長壽之首,被世人稱為「古稀」天子。
乾隆皇帝何以能夠長壽?奧秘在哪裡?原來乾隆擅長養生,對養生之道頗有研究,悟出了養生十六個字秘訣:「吐納肺腑,活動筋骨,十常,四勿,適時進補。」
另外,乾隆皇帝還認為必須生活規律,愛好廣泛等等。
所謂「吐納肺腑」:即天剛亮起床,不睡懶覺,早餐前多做深呼吸運動,並持之以恆。
所謂「活動筋骨」:即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增強抗病能力。乾隆的祖父康熙把騎射定為祖宗家法,教誨皇家弟子要「習騎射,勿持貴縱恣。」所以乾隆自幼善騎,馬術甚精。在避暑山莊皇家射箭比賽中,多次大顯身手。當皇帝後,更以射騎為樂,直到他八十高齡時,還行圍狩獵。騎馬射箭,活動量大,這對深居清宮的皇帝來說,無疑是鍛煉身體的好方法。
所謂「十常」:即齒常叩、津常咽、耳常彈、鼻常揉、睛常運、面常搓、足常摩(湧泉穴)、腹常旋、肢常伸、肛常提。
所謂「四勿」:食勿言、卧勿語、飲勿醉、色勿迷。
所謂「適時進補」:就是要飲食有規律。乾隆起居飲食很有規律。他一年四季,大約都在6點多起床,洗漱後用早餐,膳後處理政務,完了與大臣議事,午後游覽。晚飯後,看書習字,作文賦詩,爾後就餐。飲食多以新鮮蔬菜為主,肉類、鮮味少而食之,並且從不過飽。乾隆喜喝茶,對食用水(御用西山泉水)十分講究。他還效法祖父康熙,從不吸煙。
乾隆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四朝,這在歷史上是罕見的。乾隆愛好廣泛,學識淵博,情趣甚廣;特別喜好以下養生運動:
(1)喜好「旅遊」
人所共知,他三下江南,三上五台,游覽了全國主要名山大川,古剎佛寺,不少城鄉有他的足跡,杭州十景均由他的御筆題碑。如此涉足野外,寬闊幽靜之地,令人心曠神怡,悠然忘返,促進了他的身心健康。
(2)喜愛讀書和書法
他是封建皇帝中少有的多才多藝的皇帝。他愛讀書,懂滿、蒙、維、藏、漢5種文字。他喜書法,學尊趙體,圓潤遒麗,所到之處,喜御筆垂青。他善詩文,據傳他一生寫文1300多篇,詩作4萬余首。他還喜歡聽戲、觀燈、看雜技、滑冰等,他親自演過戲。這些對他修身養性,頗有裨益。
由於乾隆養生有法,一生身強體壯,年近九十尚神智清晰,還以太上皇身份過問朝政,自號「十全老人」。
盡管乾隆長壽的秘訣帶有時代的局限性,但作為古代養生名家的地位卻是不可否認的,我們應從現實出發,借鑒其養生的有益精華。四、中華傳統的養生學派
在博大精深的中華養生文化中,呈現出各種學派,這些學派對中華養生學說與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從不同的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彰顯出中華養生文化兼收並蓄,百花齊放的特色。1.順從自然的順應學派
莊子首先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順乎自然的養生觀。《內經》據此提出了「天人相應」,反復論述了適應四季自然氣候變化的四季養生法,強調「陰陽四時者,萬物之始終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因而要求人們「處天地之知,從八風之理」。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根據四時自然的變化養生健身,防止暑、熱、風、寒、燥、濕對身體的傷害是很重要的。
除了順應大自然的變化之外,人還應該懂得順乎社會發展的規律,安心養神,不為瑣事所爭,不為冗雜煩惱。「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過憂,既事不可留住,聽其自來,應以自然,任其自去。」做到「有事即應,如照鏡物,過後便無,應事必使割藤,則心無所系。」不計較生活中非原則性的無端瑣事,怡然自樂,保持健康的心理,對於防病延年也很重要。
6、清朝後宮規矩
清代宮廷後妃制
以清代宮廷制度而言,宮闈制度的真正確立是在康熙皇帝的時候,規定皇後居中宮,主內治,以下皇貴妃一人,貴妃兩人,妃四人,嬪六人,分居東西十六宮,佐皇後主內治,嬪以下還有貴人、常在、答應三級,俱無定數,隨居東西各宮,勤修內職。清代後妃的來源,與歷代不同之處在於,滿族實行具有自己特色的「閱選秀女制度」,不僅皇帝的後妃要從秀女中挑選,被選中的秀女還要為皇子、皇孫栓婚,或為近支的宗室親王、郡王指婚。能被選入宮的女子,又可分兩種:由八旗戶籍選出的稱為「秀女」,地位較高,可選妃立後;由內務府包衣佐領下選出的則叫宮女,地位較低,僅供內廷使令,但宮女亦有機會晉升為妃嬪。
挑選秀女,三年一屆,參加閨選秀女的年齡,多在十二、三歲以上,十七歲以下,秀女一旦被選入宮中,即為貴人,而最大的幸運就是可以被選作妃嬪。而沒有被選入宮中的秀女,則可以自由聘娶。
清朝宮廷的嬪妃分為皇貴妃、貴妃、妃、嬪及貴人、常在、答應等級。為表彰或相互區別等原因,在給婦女們封位以後,要在位前加號,這些號一般都很美,帶有女性的特點,如珍、貞、瑾、淑等,所以看起來極像女性的名字。
清朝的後宮分為九個等級 :
皇後 (正室) X 1 (可分宮女10人)
皇貴妃 (大姨太) X 1 (可分宮女 8人)
貴妃 (二姨太) X 2 (可分宮女 8人)
妃 (三姨太) X 4 (可分宮女 6人)
嬪 (四姨太) X 6 (可分宮女6人)
貴人 (五姨太) X 不限 (可分宮女 4人)
常在 (六姨太) X 不限 (可分宮女 3人)
答應 (七姨太) X 不限 (可分宮女 2人)
宮女(丫環) X 應少過二千人
給皇上看上的宮女可以由答應、常在一步步升上去,秀女一被選中就可做貴人或以上,
慈禧太後就是選秀女而被封為懿貴人、懿嬪,生皇子後升為懿紀、懿貴妃,最後因兒子登基而成為太後。
居住方面,嬪以上分居東西十二宮,各有專房,貴人以下則住在一塊 。
作為統治機構的一個重要方面,清代後妃制度,是隨著其政權的發展而發展的,
並且始終體現了為政治需要服務的特點,並對政治形勢的變化起了重要作用。
在16世紀末,努爾哈赤剛開始起家,進行統一女真族各部落的戰爭時,還沒
有什麼後妃制度,汗王的妻室既沒有號位,也不分等級,一律都稱福晉。1636
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在對明戰爭節節勝利的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封建
帝制的建立與改革,這種情況反映到宮內,就是要有一套封建的後妃制度與之相適
應,所以後妃制度開始建立。康熙以後,典制大備,後宮號位定製嚴明。皇帝的正
嫡曰皇後,居中宮,主內治。以下是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嬪六人,分居東西十
二宮,佐皇後主內治。嬪以下還有貴人、常在、答應三級,都無定額,隨居東西各
宮,勤修內職。
在最下層,還有宮女。相對以往各代,清朝的宮女數目是比較少的,在一般情
況下,約兩千人左右,比起有些朝代(如唐玄宗時)征幾萬宮女,似乎在施「仁政」
了。宮女在宮中的地位是最低的,相當於婢女、丫鬟,按照清宮的制度,宮女除非
被皇帝看中,並且「幸」過,她們到了25歲,可以退回本家,另行出嫁。
宮女可以升級,但很難跳級,婢作夫人,只能一步步來。但選進來的秀女就不
同。清朝入關後,建立了選秀女制度,每三年在固定的八旗內部選一次秀女,其目
的在於「或備內廷位,或為皇子、皇孫拴婚,或為親、郡王及親、郡王之子指婚。」
也就是說,不僅皇帝的後妃要從旗籍女子中挑選,被選中的八旗秀女,還要配給皇
帝的近支宗室。如果是宮女,要升到貴人或嬪,要經過做答應和常在的階段,而秀
女一進來,就可以做到貴人以上。例如咸豐皇帝的貴妃(即後來的慈禧太後),就
是由秀女升至貴人,由貴人升為嬪,做嬪時生了兒子(即後來的同治帝),皇帝一
高興,再把她升為妃,以至貴妃。所以那時她被稱為懿貴妃。
當然,盡管制度規定得十分嚴格,各朝妃嬪數目的多少實際上並未完全照規定
執行,康熙、乾隆帝的嬪妃都大大超過規定的數目,而同治、光緒帝又遠遠沒有那
么多的嬪妃。另外,嬪妃晉封的情況也不一樣,這和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分不開。
在這些宮廷女性中,宮女處於最受壓迫的地位。清代蓄奴之風盛行,虐待奴婢
之風也盛行。康熙初年,大司寇朱之弼在奏疏中說:「八旗僕婢,每歲報部自盡者,
不下二千人。豈皆樂死惡生哉?由其平日教不謹而養不備,飢寒切於中,鞭撲加於
外,飲恨自盡,勢固然也。」宮女也有類似情況,她們擔負著為皇家奢侈享樂所必
需的繁重勞動和雜役,稍有不慎,就要受到嚴懲,甚至被處死。乾隆四十三年(公
元1778年)十月初七日,宮里發生了淳妃毒打宮女致死事件,乾隆為了表示反
對這種「縱性濫刑,虐毆奴婢」的行為,事情發生的第二天,他在養心殿西暖閣召
見諸皇子及軍機大臣,宣布「淳妃即著降封為嬪,以示懲儆;並令妃嬪等嗣後當引
以為戒,母蹈覆轍,自干罪戾」。但是,沒過多久,他就撤銷了對淳嬪的處分。可
見,他對這一事件的處理不過是標榜賢明仁慈,是一種統治權術而已。
清帝的婚事往往和政治斗爭結合在一起,尤其是在清末。
7、康熙作息
根據對清宮檔案研究,清代皇帝在宮中的日常生活是很有規律的,除國朝大典外,一般的情況是:
1、上午5:00——7:00左右起床、請安、早讀;
2、上午7:00——9:30早膳;
3、上午9:30——11:00上朝理政,辦理公務;
4、上午11:00——下午2:30午休、晚膳;
5.下午2:30——5:00看書學習、吟詩繪畫或由妃嬪陪同看戲、聽樂等娛樂;
6.下午5:00—9:00晚點或酒膳,做佛事,然後就寢。
(7)康熙養生規矩擴展資料:
康熙他壽命長與其含性養身,飲食、起居咸成規度,潔衣凈寶,注意生活細節有關。
一、飲食有節,起居有序。這是康熙的養生之要。康熙帝認為人若想長壽,不能靠服食所謂的可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葯,而是靠飲食起居有序、有節、有度。這也是他養生之道的核心。
二、衣著潔凈,室內溫馨。愛干凈,講衛生,成習慣是康熙的健康之友。康熙認為:不論在家裡或出門在外,人們都應該養成干凈整潔的好習慣。如果平常注意個人衛生,那麼清爽之氣便會附著於身,否則自身的清明之氣就會逐漸被污穢之氣所取代。
三、飲酒有度,反對抽煙。康熙不反對飲酒,反對沉湎於酒中及不節制。康熙能飲酒而不多飲,只是「平日膳後,或遇年節、筵宴之日飲小杯一杯。」他厭惡貪杯之輩。
四、清虛棲心,神靜心和。「寡慮」、「寡嗜欲」、「寡言」,是康熙養生之道的另一招方。康熙認為一個人若想做到神靜心和,必須堅定自己的意志,不意氣用事。若雜念不起,心中清明,即可清察明審,感情和順,自然身健長壽。
康熙帝還勸誡後人要心懷寬廣,他在《庭訓格言》中說:「惟寬坦從容,以自頤養而已。」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們把心胸放得寬坦一些,讓心氣平和一些,才能頤養天年。
8、康熙用膳竟有這么多講究,還讓太監試吃,宮里都有哪些奇葩的規矩?
雖說我們大多數人都是炎黃子孫,是漢族人,但是又一位滿族的皇帝卻被大家尊為「千古一帝」,她就是愛新覺羅玄燁,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定都北京,年號康熙,康熙的蒙古語為和平寧靜,確實康熙8歲登記,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再為時間最長的一個皇帝,少年時打敗鰲拜,成年後平定蠻夷,收服台灣,御駕親征葛爾丹,抗擊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真正給了清朝一個真正的太平盛世!
那麼為什麼康熙帝能活的這么久呢?原因就在於他的飲食上,大家可能都一位帝王的飲食是極具奢侈的,沒錯山珍海味確實應有竟有,像慈禧就總喜歡吃滿漢全席,奢侈浪費,皇帝的飲食都是非常嚴格的,在開飯之前必須由太監試吃,看看飯菜裡面是否有毒或者是否不新鮮。太監吃完無事皇帝才能放心吃下。
康熙帝的飲食習慣非常的好,他喜歡吃兩頓飯,現在大多數人吃三頓飯其實有些多了,三頓飯間隔時間較短,晚飯和第二天早飯間隔時間較長,對身體本來就不是很好,最好的飲食就是吃兩頓飯。而且康熙帝講究一飯一味,意思就是一頓飯只吃一樣東西最好,吃雞就只吃雞,吃羊就只吃羊。這樣的的飲食習慣也是康熙帝長壽的秘訣。
至於古代奇葩的規矩,一般大家的興趣都是在後宮侍寢上面,確實是後宮的規矩的確多,而且好多都很奇葩。像用一隻羊來選擇哪位妃子侍寢,初一十五隻能在皇後那裡睡覺,妃子侍寢需要赤裸身體由被子包裹太監扛著送皇帝屋裡等等。
9、康熙皇帝為何長壽?
康熙在位61年(1661—1722),是帝國時代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玄燁活到69歲,他壽命長與其含性養身,飲食、起居咸成規度,潔衣凈寶,注意生活細節不無關系。康熙的養生之道,在《庭訓格言》中有多處記載,對於我們今天養生有可吸取的東西。
一、飲食有節,起居有序。
這是康熙的養生之要。康熙曰:「節飲食,慎起居,實卻病之良方也。」他說,不可暴飲暴食,要「起居有常,」不可「貪睡」、「貪食」,更不可「沉湎於酒席中」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
二、衣著潔凈,室內溫馨。
愛干凈,講衛生,成習慣是康熙的健康之友。康熙曰:「凡居家在外,惟宜潔凈。」就是說,不論在家裡或出門在外,都應該干凈整潔。他說:「人平日潔凈,則清氣著身,若近污穢,則為沌氣所染。」
三、飲酒有度,葯補慎用。
康熙不反對飲酒,而反對沉湎於酒中及不節制,常常喝得酩酊大醉。康熙能飲酒而不多飲,只是「平日膳後,或遇年節、筵宴之日飲小杯一杯。」他厭惡貪杯之輩。康熙曰:「大抵嗜酒,則心志為其所亂而昏昧,或致病疾。
四、清虛棲心,神靜心和。
「寡慮」、「寡嗜欲」、「寡言」,是康熙養生之道的另一招方。他引庚桑子之言日:「毋使思慮營營。」就是說,不要使你的思慮焦憂不安。康熙以「寡思慮」養神,以「寡嗜欲」養性,以「寡言語」養氣,方可以「養生」。因為,形體是感放生命的器具,而心是形體的主宰,精神則是心聚會的東西。康熙曰:「心靜則心和」,「心和而形全」。
10、清皇室源起於東北滿族 清朝皇帝吃飯有哪些規矩
在飲食上沿襲了東北滿族的飲食習慣,每天只吃兩頓正餐,稱為早膳和晚膳。早膳一般在早上六點至八點半進行,晚膳在十二點至下午兩點進行,夏秋兩季則提早一個小時。兩頓正餐之後,各加一頓小吃,時間不固定,如果皇帝臨時想吃什麼,就隨時傳人送上。按照清宮規制,宮中的膳食機構內內務府和光祿寺,皇帝的日常膳食由內務府下面的御茶膳房負責,各種宴會則由光祿寺的禮部和禮部精膳清吏司和御茶膳房共同承辦。御茶膳房包括膳房、茶房和清茶房,其中膳房設總領三人,承應長二人,承應人十五人,庖長三人,庖人二十人;御茶房和清茶房共有一百二十多人,此外還有太監一百五六十人。皇帝每天的膳食先由御茶膳房官員開列出膳單,經內務府主管大臣審閱、備案後,才能烹飪製作。皇帝平時用膳的地點不固定,大多在寢宮的東、西間或辦事場所。用膳時,東西兩邊不得走人,上菜的人全部走中間南門,東西兩邊是給皇帝留用的,因為皇帝要坐東朝西用膳。膳房太監負責擺好膳桌,鋪上桌單,開膳時間一到,侍衛便通知御膳房將膳食送上,這叫「傳膳」。然後,太監們便手捧紅色漆盒排著隊進來,將各種菜餚、飯點、湯羹等迅速端上餐桌,按照規定位置擺放好,無關人員一一退下,只留下侍膳太監。這時,皇帝在太監簇擁下步入膳桌入座,准備用膳,四名太監垂手立於皇帝身後,一名年長的侍膳太監則站在一旁,負責給皇帝布菜。膳桌一般用三張桌子南北向拼成,中間一張桌子供皇帝進膳用,主要擺放幾只時令鮮菜和水果等。在膳桌旁邊還另設一幾案,以備皇帝賞賜,皇帝覺得哪道菜特別可口,說聲「賞」,這道菜便會被放到幾案上,,待會兒放入配有開水加溫的食盒內,送到被賞賜的官員府中或妃嬪宮中。待膳太監先在每道菜上放一塊試毒牌,查看變色不變色,以檢驗飯菜是否有毒或變質,還有就是檢查各菜所用的原料配合在一起會否產生毒素反應。試毒牌是一種銀制的半寸寬、三寸長的小牌子,據說如果飯菜中含毒,銀牌就會變色,如果皇帝是絕對不會食用的,以防止中毒,甚至還會追究廚師的責任,弄不好就要殺頭。用試毒牌檢驗過之後,太監再親口將每道菜嘗一口,謂之「嘗膳」。驗證無誤後,皇帝才示意待膳太監將自己喜歡吃的菜點盛至碗中,開始享用。皇帝吃的飯菜,一般為主菜八品、小菜四品,外加火鍋、粥、湯等,加在一起大約有二十幾品。由於皇帝用膳都嚴格按照祖制家法,所以吃起來恐怕是了無興致,只不過圖個排場和程式而已。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曾回憶道:「這些菜餚經過種種手續擺上來之後,除了表示排場之外,並無任何用處。它之所以能夠在一聲傳膳令下,迅速被擺在桌子上,是因為御膳房早在半天之前或一天以前就已做好,煨在火上等候著的……我每餐實際上吃的是太後送的菜餚,太後死後由四位太妃接著送,因為太後或太妃們都有各有的膳房,而且用的都是高級廚師,做的菜餚味美可口,每餐總有二十來樣,這是放在我面前的菜,御膳房做的都遠遠地擺在一邊, 不過做個樣子而已。」他還把皇帝用膳歸結為四句話:「華而不實,費而不惠,營而不養,淡而無味。」無論哪道菜,即使它再可口,皇帝都不能連吃三口,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家規,叫作「吃菜不許過三匙」。因為皇帝愛吃什麼、不愛吃什麼,是絕對不能讓外人知道的,一來怕有人在膳食上打主意,投毒謀害皇帝;二來也是不想傳出宮後有人假借御膳之名,招搖撞騙。站立在皇帝身後的四名太監便是專門執行家規的,即便是皇帝,也得遵循老祖宗定的規矩。皇帝用眼睛看哪個菜,侍膳太監便將那個菜朝皇帝身邊挪近一點,然後用羹匙舀進布碟里。假如皇帝吃後說了句「這個菜不錯」或是贊許點頭,傳膳太監就再替皇帝舀一次,同時將這個菜朝後面退,不能再舀第三次。如果連舀三次連吃三口,那四個太監中為首的一個就會叫一聲:「撤」其餘太監便將這個菜撤下去,而且此後十天半月就不會再見到這個菜了。宮中把這個規矩稱作「傳膳不勸膳」。總之,皇帝的用膳總是讓人捉摸不透的,不能讓人輕易掌握規律。不光這樣,清宮《膳底檔》是專門記錄皇帝進膳情況的內廷資料,事無巨細,一點不漏均記錄在案,但是皇帝愛吃什麼菜則是萬萬不能記錄上檔的,皇帝也絕不會說自己喜歡吃什麼,或者今天想吃什麼。侍膳的太監及宮內人員更不許隨便談論,這可是宮內的一大忌諱,隨意談論或泄露皇帝用膳情況的人,輕者杖責,重者砍頭。如果沒有皇帝的旨意,包括皇後在內,任何人都不能跟皇帝一起吃飯。如果皇帝心情好或者想跟臣僚談事情,可以恩賜其他人陪同一起進餐,能夠沐浴到這種皇恩的幸運者也僅有皇後、妃嬪、皇子皇女以及個別寵臣而已。皇帝用膳時,還有音樂伴興,大概就是《周禮》所規定的帝王進餐時以樂侑食,樂助食興吧。當然,清朝的皇帝已不時興「鍾鳴鼎食」之類,而是由樂工演奏較為輕松的吹打曲子。用膳完畢,皇帝還要漱口,漱口畢,春夏季節皇帝一般會吃引些時鮮果品,用於清心爽口,秋冬季節則常飲熱茶,以助消化。清朝御膳每天的食譜都被記錄下來,每月集成一冊,因為直到今天,人們還可以看到清宮檔案中的大量御膳膳單。同時,內務府主管大臣還要負責監督廚師的製作,每道菜都要嚴格按照配料規定來搭配,既不許任意增減更換,也不能讓配料影響了主料的原味,做到主次有別。。。
【一、管理機構】 清代宮廷飲食的管理機構,主要是內務府和光祿寺。內務府是管理皇族事物的總機關,其屬下的「御膳房」、「御茶房」、「御茶膳房」是專門管理皇帝及皇室飲食的機構。皇帝的御膳房每日需要的米、面、菜、糖、酒、醋等物,由內務府屬下的「掌關防管理內管領事物處」管理。御膳房所用雞、鴨、豬等肉類物品,主要由內務府支出四萬兩銀購買,其中內廷每年約用兩萬兩千餘兩銀,則由光祿寺按季向戶部支領發給;鮮魚由掌儀司買辦。其中直隸進奶豬、乳羊、雞、野雞、鴨;崇文門每年春暮進黃花魚,十月進銀魚;直隸保德州天橋峽每年冬季進石華魚;山東進麒麟菜、海帶、紫菜、吉祥菜、魚翅;山西進石花冰魚、鰣花魚;兩淮進風干豬肉、糟鵝蛋、糟鴨蛋;湖廣進銀魚干、蝦米;江西進蝦米;外藩蒙古進熏豬、鹿肉乾;長蘆鹽政進豬、羊、雞、鴨、花魚等。 皇帝每日所需蔬菜由內務府支銀購買。每年各地還要向宮廷進貢醬菜及地方特產,有山東進扁豆、鳳尾菜;浙江進醬菜、杭州菜;江蘇進各色小菜;福建進閩姜。為便於貯存並保證蔬菜等食品新鮮,紫禁城內設有五所冰窖,共藏冰約三萬塊。 按照滿族的傳統習慣,皇帝每天有早、晚兩膳,早膳多在卯正,有時推遲到辰正(早六時至八時前後),晚膳多在午、未(十二點至午後二點前後)。兩次正餐後,各加一頓小吃。如臨時需要飲食,則隨時傳進。到夏、秋兩季,早、晚膳則要提早半個時辰。清代皇帝用膳有固定時間,無固定地點。吃飯的地點不固定,多在皇帝的寢宮或活動的地方。清代雍正以後的皇帝都以養心殿後殿為寢宮,在養心殿正殿批閱奏章、召見臣工、處理政事。之後,經常在養心殿東暖閣進膳。無論皇帝走到哪裡,身邊總有幾個專門負責「背桌子」的侍從。只要皇帝想吃飯,一聲「傳膳」令下,背桌子的侍從立即將三張膳桌一字擺開。負責皇帝日常飲食的御膳房,坐落在養心殿迤南,是與養心殿相鄰的南、北兩座大院。養心殿周圍的重華宮、咸福宮、建福宮等都做過乾隆皇帝的餐廳。傳膳太監手捧膳盒,從御膳房到皇帝傳膳的地方一溜小跑魚貫而入,把御膳房早已准備好的飯、菜、餑餑、粥、湯等逐一擺在長長的膳桌上。長桌擺滿,意味著御膳已齊備,膳房首領太監,請皇帝進膳。 皇帝的御膳房設官員、廚役三百七十人,御茶房和清茶房有一百二十多人。皇帝進膳有膳單,由內務府大臣劃定,月成一冊。每日用膳前,膳單要明確指出某菜為某廚師烹制,以備存檔。內務府大臣還負責御膳承做時的嚴格要求,每品菜點的配料都有明確的規定,不許任意增減更換;膳食主次有別。 雖然宮廷有最好的原材料和廚藝最精湛的廚師為皇帝備膳,但是每位皇帝對飲食的要求是有區別的。康熙帝生活在盛世的巔峰,他躬行節儉,對飲食生活嚴戒奢華,並要求皇室眷屬、子弟及大臣們注意儉約。他說,食品無論精粗,應因人而異,據每人的身體情況,選擇對自己身體有益的食品,不可貪食其味美而所好食品。康熙皇帝一日兩膳,每膳僅一味,不食兼味,多餘部分,全部用來賞賜後妃和隨行食用。兩膳之後,「夜不可飯食,遇晚則寢」。所食食品,也選擇「每兼菜蔬食之則少病,於體有益」。「諸樣可食果品,於正當成熟時食之,氣味甘美,亦且宜人」。對於鮮果及蔬菜等類,「朕只略嘗而已,未嘗食一次也。必待成熟之時始食之,此亦養身之要也。」即使在外巡幸,遇到當地官民供獻吃食(地方特產,指酒、肉等),康熙帝下令,僅取微少的一點點——「令取米一撮,果一枚」。因康熙提倡節儉,當時宮中每年生活消費僅為明代的八分之一,「明光祿寺每年送內用錢糧二十四萬余兩,今每年只用三萬余兩。」 乾隆帝的飲食生活講究養生之道,一年四季早膳前都要先吃一碗冰糖燉燕窩。在早晚兩正膳中,也常有燕窩菜,即燕窩紅白鴨子、燕窩炒雞絲、燕窩拌白菜、燕窩白菜滑溜雞鴨、燕窩清蒸肥鴨。乾隆帝飲宴菜餚中以雞、鴨、魚、豬、羊、鹿、鵝等為主。乾隆皇帝喜食肉類食品,那必須是經過精選細烹後食用。如乾隆四十三年(1778)巡盛京,一行人馬剛到山海關,盛京將軍弘晌為討皇帝喜歡,特進剛剛獲到的鮮鹿給皇帝。弘歷深知食鹿肉滋補身體,但仍十分謹慎。弘歷問道:「今日進的鹿肥瘦?」廚役回答道:「瘦。」http://www.doc88.com/p-1146349882708.html隨後弘歷下旨:「晚膳叫雙林(廚役名)做塌思哈密鹿肉。其餘伺候賞用。」可見對飲食的講究已達到了科學的膳食結構。 乾隆年間,清宮飲食十分豐富,但他食雜糧、蔬菜的習慣不改。每年春季榆樹發芽的時候,清宮要食榆錢餑餑、榆錢糕、榆錢餅。乾隆不僅自己吃,還將此供奉神祖,「宮內、圓明園等處佛堂供榆錢餑餑、榆錢糕」。宮內御膳房做的榆錢餑餑分送後妃、皇子們,還賞給王公大臣們品嘗。初夏食碾轉兒(嫩麥製作),端陽節食粽子,重陽節食花糕。迎季節食蔬菜更是弘歷的嗜好,黃瓜蘸面醬、炒鮮豌豆、蒜茄子、攤瓠榻、春不老、芥菜纓、酸黃瓜、酸韭菜、秕子米飯、粘饊團子……本來都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民間粗食,卻為「九五之尊」的皇帝喜食,體現了乾隆帝的飲食粗細搭配、糧菜互補的合理膳食。隨季節變化調整飲食、調換菜餚,是乾隆飲食的特點:冬末春初,早晚兩膳的菜餚中設兩個火鍋。農歷四月初,撤去火鍋換冷盤,六、七、八三個月早晚兩膳增加糖拌藕、江米藕。冬季三個月食鹿肉、羊肉,夏季三伏食糊米粥、綠豆粥。全年飲食有規律,不食過冷過熱物,食不過飢過飽,不暴食暴飲,對弘歷健康長壽是有著奇妙的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