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家田養生吐蕃

家田養生吐蕃

發布時間:2020-07-13 04:37:16

1、白鷺遷溟禮自然,養生不靠一卯田。有時飛到南溟去,只恐魚多未肯餐。

白鷺天性本就是到處覓食
所以成天飛來飛去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正因為白鷺天性如此
所以生養白鷺絕對不是單就靠那一畝田
有時汪洋大海去
魚蝦食物雖多也未必肯食用

這簽詩顯示著
你面臨著抉擇的關口
心中旁徨
要好好思考再做決定
若搞不懂就請留言

2、吐蕃為什麼能與唐抗衡

唐蕃之戰 

1、爭斗吐谷渾 

松贊干布在世時雖然還無法撼動大唐的強勢,但他所奠定的強盛基礎已為吐蕃國後來的大

擴張准備了條件。在文成公主入藏後,唐蕃實現了短暫的和平,但這並不能阻礙吐蕃擴張

的腳步。松贊干布在世時已經征服了孫波和羊同,使吐蕃有能力和唐朝爭奪西域。在松贊

干布死後,大相祿東贊掌權,他和唐朝之間沒有什麼女婿和親家的身份阻礙,大唐、吐蕃

的爭霸勢所必然。 

公元650年,松贊干布薨,其孫芒論芒贊贊普繼位。芒論芒贊年幼,大相祿東贊輔政,專掌

國權,繼承松贊干布的建國事業,推動吐蕃進入更強盛的時期。 

祿東贊此人也是吐蕃歷史上一位劃時代的人物。前面已經介紹,祿東贊最大的功績之一是

劃分田界,使吐蕃邁入封建社會。在原來的諸羌中,吐谷渾一向接受漢文化,也效仿唐均

田制劃分田界。公元653年,祿東贊施行土地改革,令吐谷渾的降王達延芒波結(即那位逃

到吐蕃的吐谷渾太子)制定劃分田界之法。達延芒波結依據吐谷渾田制為吐蕃劃定田界,

分得田地的自由民轉變為農民。654年,祿東贊舉行會議,區別野人和馴順者,計算大調發

的數目。馴順者當是指分得田地的農民和牧民,大調發數目應當是以田畝為...唐蕃之戰 

1、爭斗吐谷渾 

松贊干布在世時雖然還無法撼動大唐的強勢,但他所奠定的強盛基礎已為吐蕃國後來的大

擴張准備了條件。在文成公主入藏後,唐蕃實現了短暫的和平,但這並不能阻礙吐蕃擴張

的腳步。松贊干布在世時已經征服了孫波和羊同,使吐蕃有能力和唐朝爭奪西域。在松贊

干布死後,大相祿東贊掌權,他和唐朝之間沒有什麼女婿和親家的身份阻礙,大唐、吐蕃

的爭霸勢所必然。 

公元650年,松贊干布薨,其孫芒論芒贊贊普繼位。芒論芒贊年幼,大相祿東贊輔政,專掌

國權,繼承松贊干布的建國事業,推動吐蕃進入更強盛的時期。 

祿東贊此人也是吐蕃歷史上一位劃時代的人物。前面已經介紹,祿東贊最大的功績之一是

劃分田界,使吐蕃邁入封建社會。在原來的諸羌中,吐谷渾一向接受漢文化,也效仿唐均

田制劃分田界。公元653年,祿東贊施行土地改革,令吐谷渾的降王達延芒波結(即那位逃

到吐蕃的吐谷渾太子)制定劃分田界之法。達延芒波結依據吐谷渾田制為吐蕃劃定田界,

分得田地的自由民轉變為農民。654年,祿東贊舉行會議,區別野人和馴順者,計算大調發

的數目。馴順者當是指分得田地的農民和牧民,大調發數目應當是以田畝為基礎的租稅。

655年,祿東贊又將此寫入法律,使已經推行的這些制度得到鞏固。一個國家的發展離不開

經濟基礎。軍事力量能幫助一個國家迅速興起和擴張,而經濟的發展則能使這個國家的興

旺得到長時間的保障。祿東贊的土地改革使吐蕃的經濟力量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再加

上原有的軍事實力,吐蕃確實有能力向外大擴張了。 

首先,祿東贊將擴張的第一個矛頭指向了吐谷渾。吐谷渾也是羌族中一個大國,其地理位

置無論對於吐蕃還是大唐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諾曷缽作可汗時,朝中大臣們一派親唐

,一派親吐蕃,國內一片混亂。唐太宗令侯君集領兵平亂,穩定了形勢,吐谷渾臣服於唐

。但從國民殺親唐的甘豆可汗,及吐谷渾國內多有人逃到吐蕃可以看出,由於民族血緣的

關系,吐谷渾中親吐蕃的勢力更大一些。 

公元660年,祿東贊挑起戰端,派兒子尊業多布兵擊吐谷渾。663年,祿東贊親自率兵攻打

。兩國各遣使者到唐廷論曲直,請求援助。唐高宗表面兩邊都不聽,實則幫助吐谷渾。但

事物的變化往往取決於內部,有一個吐谷渾大臣素和貴逃至吐蕃,向祿東贊陳述吐谷渾內

部局勢,描述吐谷渾各處地理、軍事,吐蕃遂發兵大破吐谷渾,諾曷缽率殘部數千帳棄國

逃到涼州,吐谷渾國亡。祿東贊屯兵青海,遣使入朝,請求和親,唐高宗不許。祿東贊和

親的真實意思是要為此次發兵滅吐谷渾做開脫,也想讓唐朝承認吐蕃佔有吐谷渾之地,唐

高宗當然不會答應。公元667年,祿東贊死,其子尊業多布繼任大相。吐蕃吞並吐谷渾已成

既定事實,尊業多布也繼續著吐蕃的擴張事業。公元668年,吐蕃在且末修築城堡,成為入

侵西域的堡壘。 

那麼我們的大唐怎麼沒一點反應呢?綜合當時的各種情況,原因有二: 

首先,唐朝當時主要的對外戰場在東邊,也就是朝鮮半島上。眾所周知,唐太宗晚年征高

句麗是他少有的失利。唐高宗李治繼位後,將消滅高句麗提上了議事日程。就在公元660年

,祿東贊派兒子尊業多布兵擊吐谷渾的同年,唐朝開始了對朝鮮半島的征伐,聯合朝鮮三

國中的新羅,攻打另兩個國家——高句麗和百濟。公元660年,大唐名將蘇定方在新羅軍的

援助下,滅百濟,俘百濟王義慈及其王子等。而高句麗軍隊卻在名將泉蓋蘇文的率領下與

唐朝軍隊作戰取得勝利。不過,唐軍雖敗,卻涌現了不少名將,如大名鼎鼎的薛仁貴。公

元666年,泉蓋蘇文死,高句麗內亂,泉蓋蘇文的長子男生為二弟男建所逼,降於唐。唐高

宗藉此機會,以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統帥諸軍,分道合擊高句麗。公元668年九月十

二日,唐軍攻入平壤,俘男建,高句麗亡國。唐高宗李治在朝鮮戰場上取得了他父親都未

能取得的空前戰績,先前的薛仁貴、契必何力等名將也有了一雪前恥的機會。所以,雖然

當時吐蕃頻繁入侵西域,祿東贊的死訊也傳到了唐廷,唐朝卻一時無暇顧及吐蕃。 

其次,唐朝在西域的經營一直很吃力。唐初鎮守安西的一直都是名將,如郭孝恪、麴智湛

、裴行儉等。但即使是這些名將也未能完全平復西域,西域諸國總是叛附無常,而吐蕃則

藉此漁利。公元662年十二月(唐高宗龍朔二年,也是泉蓋蘇文打敗唐軍的這一年),西突

厥內部發生混亂,唐將蘇海政冤殺興昔亡可汗阿史那彌射,導致弓月引吐蕃拒唐軍,蘇海

政因軍士征戰疲勞,不敢戰,遂賄賂吐蕃,約和而還,由此弓月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收余

眾歸附吐蕃。次年,疏勒反叛,並與弓月引吐蕃侵於闐,安西都護高賢引兵擊弓月以救於

闐,勝負不明,結果未見史籍明載,但在敦煌的一些文獻中,多次提到「西域(唐)敗軍

」,有可能高賢打了敗仗。也許正因為如此,唐於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以裴行儉為安西

都護,這位名將的到來使西域安穩了一點。 

所以,一來當時唐朝的主力多在東邊朝鮮戰場上(大家有時會因為大唐橫掃六合、吞並八

荒而誤以為唐初的軍隊多如牛毛,實力超凡無比。其實唐初的人口只有隋朝的1/3,可調用

的軍隊也不多,用在一場戰爭上一般不超過十萬人馬。這些軍隊東西南北不斷調集,打來打去也挺累的,經常顧得了這頭顧不了那頭),二來西域局勢的混亂性,導致唐朝對於吐蕃吞並吐谷渾,顯得無能為力。在龍朔年間西域的爭奪戰中,吐蕃略占上風。 吐蕃佔有了吐谷渾,完成了統一羌族各國的大業。哥舒翰曾上唐玄宗奏疏中說:「蘇毗(孫波)一蕃,最近河北,吐渾部落,數倍居人,盡是吐蕃舉國強援,軍糧馬匹,半出其中」。吐蕃自論欽陵起,鎮守吐谷渾的大將,總是大相的子弟,吐谷渾的重大意義即此可見。佔領吐谷渾後,吐蕃的擴張雄心不會就此停止,唐朝也不可能坐視不理,一場真正的大戰即將爆發! 

唐蕃之戰 

2、大非川之戰 

大非川之戰,一場猶如魔戒般的史詩之戰,一場英雄對英雄、戰神對戰神的盪氣回腸之戰,一場在冰川雪域上進行的殊死之戰,就這樣上演了。

公元670年四月(唐咸亨元年),吐蕃大舉入侵西域,攻陷西域白州等十八個羈縻州,又合於闐聯手陷龜茲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蘇),唐被迫罷安西四鎮。 這樣,大唐再不出兵也不可能了。當時在朝鮮戰場上聲名赫赫,又被譽為「三箭定天山」的神話般人物,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受詔為邏娑(即拉薩)道行軍大總管,右衛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左衛將軍郭待封為副,領兵五萬(也有說十萬)討伐吐蕃,以奪回安西四鎮,同時一旦討伐成功,便送吐谷渾逃亡可汗諾曷缽還故地。 

安西四鎮為龜茲、疏勒、於闐、焉耆(今庫車、喀什、和田、焉耆),全部都在新疆,為此,薛仁貴、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三員大將領著唐軍浩浩盪盪向青海進發。既然要收復位於新疆的四鎮,為何要向青海進發?其實從薛仁貴受封之官詔就可明白——邏娑(即拉薩)道行軍大總管,這支隊伍的終極目標是吐蕃之都城邏娑!前面已述,吐蕃大舉入侵西域,唐廷判斷吐蕃國內必然空虛。西域關鍵地理位置在吐谷渾,薛仁貴只要拿下吐谷渾,便切斷吐蕃與西域四鎮的聯系,進可直搗邏娑,退可與鎮守安西的唐將會合奪回龜茲、疏勒、於闐、焉耆。唐朝先前已遣大將阿史那忠在西域領玉河軍(可能是玉河道行軍的簡稱),救於闐。在薛仁貴出兵的同時,唐以西突厥首領阿史那都支為左驍衛大將軍兼匐延都督,以牽制吐蕃在西域的兵力,與薛仁貴遙相呼應。可見,唐廷為此次征戰下了一番功夫,薛仁貴使「圍魏救趙」之法,同時西域布置的兵力起牽製作用,戰略部署也可謂高明。 

大非川在今青海省共和縣西南切吉曠原,位於青海湖南,東至磧石軍,西至伏羅川,由此往西可至於闐,東北至赤嶺,西北至伏俟城,南至烏海、河口,確實乃青海之要津。薛仁貴率軍經鄯州(今青海樂都)一路行軍至此。只見一片冰川雪域,地勢萬分險要。薛仁貴聯系這一帶地理交通形勢,分析判斷:如果吐蕃軍隊從黃河河口而來,必先經烏海城,吐蕃軍驍勇善戰,且以逸待勞,唐軍須速戰速決,盡快拿下烏海,方能取勝,否則極易喪失戰機,而在這種險惡的環境下,地勢一失,即使不用開戰,嚴寒和飢餓都會讓幾十萬大軍全部崩潰。而烏海(今青海喀拉湖)險遠,輜重車馬不便往行,薛仁貴故留郭待封率2萬人守護輜重、糧草,令其於大非嶺上憑險置柵,構築工事,使之成為進可攻退可守的前沿陣地。隨後,薛仁貴即率主力,輕裝奔襲烏海。 首戰,唐軍與一萬多吐蕃軍於河口(今青海瑪多)遭遇。吐蕃軍猝不及防,大敗,傷亡甚眾,損失牛羊萬余頭。薛仁貴令鼓西而進,乘勝進占烏海城,以待後援,此時薛仁貴心中一定又想起自己僅率兩千人攻入高句麗重鎮扶余城的壯舉,「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土長歌入漢關」的歌聲似乎又在西域回響。但郭待封並沒有遵守薛仁貴的指令,在大非嶺上憑險置柵,構築工事,而是擅自率後隊繼進,又未能及時到達烏海城與薛仁貴會合。郭待封行至半路,吐蕃20萬大軍從天而降。郭待封不能抵敵,輜重、糧草盡失。薛仁貴被迫退保大非川。八月,吐蕃軍在論欽陵指揮下,在大非川以40萬大軍逼唐軍決戰。薛仁貴無險可據,更無糧草供應軍需,大敗,幾乎全軍覆沒。薛仁貴「與欽陵約和而還」,唐殘兵才得以生還,吐谷渾被並入吐蕃,逃亡可汗諾曷缽回到故地的願望永遠也不可能實現了。 大非川之戰是唐朝開國以來對外作戰中最大的一次失敗,吐蕃憑此戰一躍成為與大唐分庭抗禮的西部豪強,吐谷渾亦成為吐蕃別部。唐朝被迫撤銷四鎮建制,安西都護府遷至西州(高昌,今新疆吐魯番。關於安西都護府的事情前章已簡述)。一般認為,薛仁貴此戰已獲先機,但郭待封的擅自行動使唐軍由勝轉敗。其實,郭待封的擅自行動是唐軍失敗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全部原因,即使郭待封不擅自行動,唐軍也未必能贏。 率領吐蕃軍的,是吐蕃歷史上第一名將,戰神論欽陵。論欽陵是大相尊業多布之子,祿東贊之孫,全名噶爾.欽陵,「論」是吐蕃對王族的稱呼,表明了論欽陵的身份。薛仁貴初期戰術確實出乎論欽陵意料之外,唐軍出兵吐谷渾,進占烏海城,但論欽陵臨危不亂,及時調兵遣將。這里注意一個數字問題:參加大非川戰役的吐蕃軍有40萬,前面已經介紹,吐蕃最盛時常備軍才46萬,而且多在西域四鎮和吐蕃國內,所以這40萬軍不可能全都是吐蕃人,除蘇毗、羊同外,大部分應當是吐谷渾人。邀擊郭待封的20萬軍,也當多是吐谷渾軍(由此也說明吐谷渾國內親吐蕃的占絕對勢力)。論欽陵如調國內軍來救肯定來不及,而且必經烏海,薛仁貴早已以逸待勞,嚴陣以待,而調西域軍還有阿史那忠和阿史那都支在那裡對抗。論欽陵當機立斷,判斷薛仁貴親率主力,輕裝奇襲烏海,糧草輜重必然不濟,故迅速調遣吐谷渾軍隊,邀擊唐軍糧草、輜重,切斷唐軍後備補給。而吐谷渾軍可能來自伏羅川和伏俟城兩個方向,繞開了薛仁貴鎮守的烏海。雪山作戰,補給是第一生命,補給不濟,薛仁貴只能退出烏海。論欽陵這樣便從容收復烏海,再陸續召集各部人馬,吐蕃最後集結的四十萬大軍,也是陸續增援而至(所以論欽陵直到八月才逼薛仁貴決戰)。此戰雙方各自因勢利導,避實就虛,攻擊對方最薄弱的環節,戰術、用兵都很高明。但吐蕃熟識地理,兵力也占絕對優勢(40萬vs 5萬),同時論欽陵及時藉助了吐谷渾的力量,進行正確地戰略部署,因此取得了最終勝利。可以說吐谷渾助唐還是助吐蕃是此戰勝負的關鍵。郭待封自恃名將郭孝恪之後,不服薛仁貴管制,是有可能的。但他的擅自行動未必完全錯誤,因為糧草、軍需是生命,如果郭待封不運糧和棉被給薛仁貴,薛仁貴吃什麼,穿什麼(烏海之南,盛夏積雪,冬則羊裘數重,暑月猶衣裘,吐蕃人自己都受不了)?即使按薛仁貴所言在大非嶺上憑險置柵,構築工事,吐蕃只需切斷補給路線,薛仁貴也只能撤軍(吐蕃20萬軍,又熟識地理,完全可以做到)。而且論欽陵吃准薛仁貴攻入烏海後不可能再往前進攻,因為冰川雪域,行軍艱難,薛仁貴不可能在糧草輜重沒到的情況下一直打到拉薩(這一點和鄧艾攻蜀情況不同)。所以,在薛仁貴攻入烏海後,郭待封去運送輜重是很正常的,甚至很可能是薛仁貴要求的。所以,郭待封不是戰爭失敗的主因,吐谷渾兵的介入才是關鍵。 

但,吐蕃此戰也大傷元氣。論欽陵已調動了一切可調動的人馬,甚至包括西域的主力,否則如果損失不重也輕易不會與薛仁貴講和。咸亨元年初吐蕃入侵西域勢頭之盛,前所未見,但此戰過後不見有更進一步的行動。後來於闐王伏闍雄更憑借自身的力量,竟然逐出了吐蕃,受到唐廷的封賞。可見吐蕃為集中力量對付薛仁貴率領的邏娑道行軍,不惜撤出了其在西域的主力,吐蕃在西域的勢力也因此削弱了不少。當然,唐以前在西域的用兵也有問題。對吐蕃的挑釁一直猶豫不決,而且派遣將領也不得力,甚至用調遣到西域的方法來作為對名將的排擠。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名將蘇定方剛從朝鮮戰場回來就被派到安西,其實是被朝中排擠出來的,最終在乾封二年(公元667年)死於軍中(據吐蕃史書記載,那位逃到吐蕃劃分田界的達延芒波結太子最終就是被蘇定方所殺,此時的蘇定方已年過古稀,真不愧名將!)。裴行儉因為冊封武昭儀之事也被調出京城做安西都護,還好這位名將當時年紀不大,在西域頗有作為,而且還活著。公元669年,裴行儉調回京都。裴行儉剛走,第二年就發生本章開頭的吐蕃大舉入侵西域。唐廷只得再從朝鮮戰場調薛仁貴、郭待封征吐蕃(薛仁貴一走,高句麗又叛亂)。唉,唐朝初年,也夠這些將軍們受的。

吐蕃既得吐谷渾,與唐爭西域四鎮就更激烈了,甚至開始爭奪唐本部土地,同時也向東方和東南方邁出了擴張的腳步。  

3、進軍東南,兼並諸羌 

大非川之戰的勝利,使得吐蕃獲得對西域諸羌的絕對控制權,吐谷渾已事實並入大吐蕃的領土,西域諸羌也基本被吐蕃統一。但吐蕃兼並諸羌、擴張領土的腳步並沒有就此停止。

在吐蕃東南部(即大唐的西南),包括現在的四川、雲南等地,還生活著許多古老的羌族部落(其實吐蕃的祖先六氂牛部就是從四川進入西藏的,詳見第一章)。比如,《隋書西域傳》里就記載有附國。有國王,統率二萬余戶,地在成都西北。附國東面又有嘉良夷,東北面有黨項,西面是女國(即蘇毗),另外還有許多散居深山窮谷中的諸羌,風俗類似黨項,有些屬吐谷渾,有些屬附國,其中據傳還有一個「東女國」,風俗類似女國蘇毗,因在蘇毗東,故稱東女國。蘇毗在唐時已被吐蕃所滅,東女國則一直存在,後遷入唐。我前面曾說過《西遊記》中女兒國可能是作者參照了蘇毗國,現在想想,吳承恩參考東女國的可能性更大一點。 

隋朝時,附國、嘉良夷等諸羌均來朝貢,隋煬帝設諸道總管這些內附部落。唐沿隋制,劍南道設諸羌羈縻州168個,管理這些諸羌部落,分屬松州、茂州、巂州等都督府。 

在松贊干布時代,吐蕃已開始了向東南諸羌的兼並。公元634年至638年,松贊干布先後佔領黨項、白蘭等羌部,而後又率大軍攻松州(今四川松德),接下去就是前面曾介紹過的松州之戰,唐將牛進達率軍獲得松州大捷。附國何時被吐蕃所佔未見記載,唐時已不見附國之名,但松贊干布率軍攻松州時,應當經過附國,可想在松州之戰前,附國已被吐蕃吞並了。 

公元667年,祿東贊率軍攻取生羌十二個州(生羌可能是指當時文化程度更落後的羌族)。

唐劍南道所屬諸羌陸續被吐蕃佔領。 

至唐肅宗時,除少數羌族內遷外,其餘諸羌都被並入吐蕃。至此,吐蕃兼並諸羌州成功,建立羌族統一國家的事業基本完成。 

除諸羌之外,我國的西南部還生活著諸蠻。 

公元678年,祿東贊之子,大相尊業多布(即戰神論欽陵之父)率兵攻西洱河一帶(今雲南洱海)諸蠻。唐在茂州(今四川茂縣)築安戎城,阻斷吐蕃通諸蠻之路。尊業多布以熟悉地理的生羌為向導,攻拔安戎城,增兵駐守,西洱河一帶諸蠻相率降附。 

公元703年,器弩悉弄贊普親征今雲南麗江一帶的烏蠻。吐蕃史書記載器弩悉弄贊普「向白蠻征稅,烏蠻亦款服,兵精國強,為前王所未有」。可惜,這位前所未有的贊普於704年在征蠻的途中死於軍中。 

與吞並諸羌不同,諸蠻與羌族種族不同,吐蕃幾代贊普連年征伐,也未能完全征服諸蠻。

後來,到公元751年(唐天寶十年),南詔國與唐失和,降附吐蕃。南詔是西南諸蠻自己建立起來的大國,吐蕃獲得這個大附屬國,國勢終於發展到了最高點。 

吐蕃國力強盛,但經濟文化落後,要發展經濟文化,必然需要農業的發展,雖然祿東贊的劃分田界使吐蕃進步了封建社會,但高原苦寒的地理環境一直在制約著吐蕃的經濟發展。

走下高原,向周圍要更多的土地,侵略農耕社會,是吐蕃國力發展的必然。從松贊干布開始,吐蕃以邏娑(即拉薩)為中心,不斷向外擴張領土,終於建立了大吐蕃國,吐蕃土地也從純粹的高原類型增加了不少丘陵和平原。《新唐書 吐蕃傳》說吐蕃「東與松、茂、巂接,南極婆羅門(尼泊爾),西取四鎮,北抵突厥,幅員萬余里,漢魏諸戎所無也」。事實上,這描述得還只是唐高宗時吐蕃的領土,後來吐蕃疆域比這時候大多了。 

但是,這里也有一個現象——吐蕃不斷擴張的腳步總是往東方走。雖然西南的婆羅門早已是吐蕃的屬國,可是吐蕃向西、向南的擴張也就到此為止。這里恐怕主要是海拔和氣候的差異所致,南亞的印度、緬甸對於吐蕃人高原耐寒的習性是絕對不適合的。雖然吐蕃佔有婆羅門後可以很容易地進入天竺,雖然王玄策只需帶著不足一萬人的婆羅門和吐蕃騎兵就能輕而易舉滅掉中天竺,雖然東方有巨人般的大唐王朝,但吐蕃總是前仆後繼地向強大的唐朝爭奪土地,而對天竺卻絲毫不感興趣。 

然而,當時可稱之為全世界最強大的盛唐王朝也決不是好惹的。或許吐蕃真的有種生不逢時的宿命,或許強者與強者之間的較量才能使歷史更加精彩,吐蕃雖然贏得大非川之戰的勝利,也在西南之域勢不可擋,但唐蕃之戰只是拉開了序幕,大唐的反擊戰就將開始。

3、沙療後在吐蕃保養好嗎

做了靈得福沙療後建議定期做哦,這樣效果才會明顯,而且持續的比較久。畢竟養生是一件需要堅持的事情。

4、吐蕃人是( )族的祖先

(2013·黃石)隋唐時期,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空前發展。有一少數民族首領曾給唐朝皇帝寫信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為一家。」據此判斷該民族是吐蕃。
(2010·咸寧)吐蕃人是我國藏族人民的祖先。

5、久康樂養生酒聽說一個漂亮的歷史故事,是不是?

藏族同胞普遍有飲酒的習慣,從白發蒼蒼的老人到風華正茂的純情男女,從日常居家習俗到祈神敬佛的供品.處處都體現著藏族人民對酒的不解之緣。而藏族的釀酒工藝,卻來自於唐朝。
公元7世紀初,朗日倫贊的公子松贊干布繼任贊普,遷都邏些(拉薩),降服蘇毗,征服羊同,逐步統一了西藏高原,建立了統一的吐蕃王朝。松贊干布在位時期,正是唐朝貞觀年間。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光輝燦爛的時代,唐朝是當時地球上最為炫目的國度,繁華、強盛、文明、富足。唐朝高度發展的經濟、文化,引起吐蕃王室的極大注意。松贊干布採取一系列措施,積極加強與唐朝的密切聯系,大力吸取中原地區先進的漢族文化。公元641年,松贊干布迎娶唐太宗李世民的宗室女文成公主,奠定了吐蕃和唐朝200餘年頻繁往來的情誼。
文成公主進藏時,除了綾羅綢緞、金銀財物,還准備了數百卷書籍,帶著千餘文士和工匠,唐朝的農具製造、釀酒、造紙、冶金等生產技術和歷算、醫葯等科學知識,皆陸續傳到了吐蕃……
西藏高原日照充足,終年積雪,空氣純凈,纖塵不染,晝夜溫差極大,特殊的氣候和地理條件孕育了很多名貴的葯材,冬蟲夏草、高山雪蓮、巴戟天、紅景天、西紅花等等,無一不是雪域高原獻給人類的神奇瑰寶。文成公文帶去的醫士幾經艱辛,根據中國古老的養生學和葯理知識,將高原特有的葯材與酒結合泡製,製作出療效奇佳的養生酒敬獻於藏王,藏王飲用養生酒後,只覺精力充沛,元氣大增。根據文成公主的建議,松贊干布將自己的衛隊,依照唐朝漢式軍隊進行了編組,並將有強身、健體、補血、增氣、恢復身體元氣之作用的養生酒配於軍士,一時軍容大整,國力強盛,鞏固了吐蕃的統一和安定,也使吐蕃的經濟和文化日益繁榮。方
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河,悠遠而輝煌。跟它那「天地涵容百川入」的偉大氣象相比,中國的酒文化只是細流涓涓。然而,在漫長的歲月里,中國酒文化卻不曾枯竭過。中國是世界上釀酒歷史最早的國家。自酒誕生的那天起,它便以獨特的方式浸潤著整個社會,並一直伴隨著中國文明的發展。
在巴蜀大地上, 座落在名酒帶的綿竹,釀酒歷史已有五千餘年,綿竹酒芳香濃郁,醇和回甜,清冽靜爽,余香悠長,李白曾醉心於劍南(今綿竹)滿街的酒香,於綿竹解貂續酒,至今在綿竹尚流傳著「士解金貂,價重洛陽」 的佳話。
豐富的物產,優良的水質,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悠久的釀酒歷史,為綿竹名酒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綿竹屬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溫度15.7攝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097.7毫米,土壤中有機質高,微酸性土佔68.07%。這種氣候和土質正適合釀酒中的微生物繁殖發酵。在釀酒原料上,突破了單一糧食為原料的舊法,採用了精選的五糧――紅粱、大米、小麥、玉米、糯米為原料,以優選法確定了五種原料的搭配比例。釀酒用水則取自四川四大名泉之一的「中國玉妃泉」,經老窖發酵,紅槽蓋頂,低溫發侾,回沙回酒,去頭折尾,分段接酒等先進的釀造工藝,配製出了美譽華夏的「劍南燒春」。 追根溯源,在唐代作為宮廷御酒,最負盛名的酒是劍南燒春,文成公主進藏時所帶去的釀酒技術與工匠,也來自於劍南(今綿竹)。
經過1300多年的歷史變遷,配合獨特藏葯的藏族養生酒孕育出一個彪悍的民族!藏族酒文化,也以其特有的魁力享譽海內外,成為中國乃至世界酒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枝獨秀。
永康樂生物研究開發有限公司以「三品四養」為理論基礎,倡導健、壽、智、樂、美的大健康理念。公司擁有國內一流的專家研發團隊,公司高級顧問蒲少伯教授獲「有突出貢獻國家級專家」稱號。蒲教授歷經三十餘年,潛心研究西藏文化及藏醫葯,先後在國內外共發表學術論文108篇,出版醫學專著兩部,有八項科技成果獎,通過挖掘西藏傳統秘方,結合現代工藝,推出震驚學術界的「三醫」醫學理論,研發了國家級新葯(藏葯)八個批准文號,包括諾迪康、蒂達膠囊、復方藏紅花油、十味龍膽花等等。
令人驚喜的是,公司的專家研發團隊通過多方尋訪,在藏醫葯專家的共同努力下,將藏族養生酒配方進行改良,結合綿竹傳統釀酒工藝,再現昔日養生酒的輝煌,造福於千萬中國家庭。

6、微信上的田老師的補腎方是不是騙人的

坑人田老師老百姓血汗錢國家食品監管局要管一管不要在坑人收到錢後早他退錢不給退產希望有關不門管一管

7、求文成公主入藏途中發生的故事和到了吐蕃後的故事

唐太宗貞觀十二年,松贊干布率吐蕃大軍進攻大唐邊城松州,即今天的四川松潘縣;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此時正國富兵強,於是派侯君集督率領大軍討伐。大敗吐蕃於松州城下。松贊干布只好俯首稱臣,並對大唐的強盛贊慕不已,他在上書謝罪的同時,還特向唐廷求婚。 唐太宗經過一番考慮,決定答應他的請求,於是在宮中選定了一個通曉詩書的宗室之女,封她為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原是唐太宗一個遠親李姓侯王的女兒,人長得端莊豐滿,自幼飽讀詩書,她雖然對遙遠的吐蕃心存疑慮,卻又充滿了新奇的嚮往,因而也就應允了。經過兩個多月的准備,於貞觀十五年隆冬,一支十分可觀的送親隊伍,在禮部尚書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領下,護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親。 經過一個多月的頂風冒雪的堅苦跋涉,春暖花開的時候,文成公主一行到了黃河的發源地一河源,這里水草茂盛,牛羊成群,一改沿途風沙迷茫的荒涼景象,讓人精神為之一振。一路上很為吐著地勢惡劣而憂心的文成公主這時也鬆了一口氣,於是送親隊伍在這里作了數日的短暫休整。 這時,松贊干布親自率領的大隊迎親人馬也趕到了河源,松贊干布一行見到大唐使臣江夏郡王李道宗納頭便拜,並行了子婚大禮,他已認定把大唐作為吐蕃的上國。李道宗請出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相見,這位馳騁高原的吐蕃王一見到中土的金枝玉葉,頓時為她而傾倒,只見文成公主身著華美的盛服,神態端莊,氣度文雅,與原始質朴的吐蕃女子完全不可同日而語。而文成公主所見到的松贊干布,雖然被高原的烈日和狂風塑造得黝黑而粗獷,但配上他高大健壯的身材和眉宇間流露出來的豪爽之氣,顯得十分英武;文成公主心中暗自慶幸,自己算是嫁了一個偉丈夫。按照傳統習慣,吐蕃人每天要用赭色制土塗敷面頰,說是能驅邪避魔,雖說樣子十分難看又不舒服,但因是傳統習俗,誰也沒有提出異議,大多數吐蕃人只是照章行事。文成公主到吐蕃後,仔細了解和揣摩了這種習慣,認為這樣做毫無道理,又有礙衛生,實在是一項鄙俗的陋習,因此她婉轉地向松贊干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松贊干布聽了覺得她的話很有道理,立即下令廢除這項習俗,最開始一些念舊的吐蕃人很不習慣,但慢慢地都覺得保持自己的本來面目,既方便又好看,大家也就都樂意接受了,他們甚至還十分感激文成公主為他們破除了陳規。 待生活安定下來後,文成公主帶來的漢族樂師們開始履行職責,他們十分賣力地為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演奏唐宮最流行的音樂,音樂舒緩優美,使松贊干布大有如聞仙音的感覺,他對樂師和音樂大加贊嘆,並選撥了一批資質聰慧的少男少女,跟隨漢族樂師學習,使漢族的音樂漸漸傳遍了吐蕃的領地,流進了吐蕃人的心田。 隨來的文士們也開始工作,他們幫助整理吐蕃的有關文獻,記錄松贊公布與大臣們的重要談話,使吐蕃的政治走出原始性,走向正規化。松贊干布欣喜之餘,又命令大臣與貴族子弟誠心誠意地拜文士們為師,學習漢族文化,研讀他們帶來的詩書;接著他還派遣了一批又一批的貴族子弟,千里跋涉,遠赴長安,進入唐朝國家,研讀詩書,把漢族的文化引回吐蕃。

8、吐蕃的來源和風俗習慣

吐蕃王朝是西藏歷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松贊干布被認為是實際立國者。青藏高原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統一下凝聚成強大勢力,逐漸走出封閉的內陸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會第一次出現勃勃生機。原本各自為政、分散孤立發展的局面被改變,通過制度、法律、驛站等建設,各個小邦政權和部落聯盟得到整合。由於內部人口流動,社會交往面擴大,推動了藏地語言及整個文化層面上的相互溝通,實現了青藏高原文化上的整合與壯大。
吐蕃社會生產以農牧業為主。農作物有青稞、小麥、蕎麥等;牲畜有氂牛、馬、駝、羊等;手工業有燒炭、冶鐵、制膠、毛織等。吐蕃時期的碑銘、木簡、文書、經卷等尚有大量保存至今,是研究吐蕃社會和歷史的寶貴資料。吐蕃王朝崩潰後,宋朝、元朝和明朝初年的漢文史籍仍泛稱青藏高原及當地人民為「吐蕃」或「西蕃」。
吐蕃民族的來源,據14世紀成書的《王統世系明鑒》記載,是獼猴與岩魔女結合生出最早的人類,其後子孫繁衍,分別在今西藏各地開墾平地,建築城邑。直到聶赤贊普,即吐蕃王系第一代贊普(王)從天降臨,才有了君臣之分。 今西藏山南地區的首府澤當(藏語,意為游戲的平地),傳說即獼猴及其子女玩耍的場所;澤當附近的山上,還有「猴子洞」的古跡。這種「獼猴變人」的傳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歷史發展的真實性,也是古代藏族對本民族來源的具有普遍性的看法。
《新唐書》援引《後漢書》以來諸史籍,認為「吐蕃本西羌屬,蓋百有五十種,散處河、湟、江、岷間」。在西羌諸部中的發羌、唐旄,早在公元1~2世紀時,即居住在析支水迤西,其地距中原絕遠,互無往還。 《新唐書》根據「蕃發聲近」的理由,認為吐蕃即發羌的後裔。另一說,吐蕃是鮮卑族的南涼王朝禿發利鹿孤之後。禿發利鹿孤有二子,一名樊尼,一名傉檀。傉檀為西秦乞伏熾磐所滅;樊尼率殘部臣服於北涼沮渠蒙遜。北涼亡,樊尼率所部過積石山,西越黃河,成為諸羌部的首領。
古羌人西遷而形成吐蕃之說,源於古漢文史籍。
青藏高原原本的居民稱孟族。戰國以後,有些羌族部落,如發羌、迷唐等部,逐漸遷移到今西藏地區。他們和當地人民相融合,繁衍發展,形成了吐蕃族。建立吐蕃王朝的是活動在雅隆河谷的氂牛部,統一氂牛部各部落的叫棄聶棄贊普。「贊普」是雄強丈夫的意思,以後成了吐蕃君長的尊稱。從棄聶棄開始,吐蕃確立了酋長世襲制度,第八世贊普布袋鞏甲以後,吐蕃社會獲得了較快的發展,逐漸由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
公元6世紀時,興起於今西藏山南地區澤當、窮結一帶的藏族先民雅隆部,已由部落聯盟發展成為奴隸制政權。其領袖人物達布聶賽、囊日論贊父子,逐漸將勢力擴展到拉薩河流域。松贊干布在吐蕃社會穩定、生產發展的基礎上,先後征服青藏高原上的諸羌部。如蘇毗、羊同、白蘭、黨項、附國、嘉良夷等,以及屬於鮮卑人的吐谷渾部,將它們變為吐蕃的屬部。
雖然按照藏族歷史的傳統,松贊干布是第33任吐蕃國王,但是因為在他即位之前藏文尚未創制,所以很難肯定在他之前的吐蕃王的歷史正確性。在敦煌發掘的古藏文歷史文獻里記載著在松贊干布之前的吐蕃贊普的許多傳說。
現今西藏山南地區雅隆河流域,是吐蕃民族的發祥地。早年居住在這里的人民,史稱「鶻提悉勃野」部,或「悉勃野」部。又稱「雅隆部」。雅隆河流域氣候溫暖,雨量充沛,自然環境很適宜於人類生息繁衍。傳說中自天而降的聶赤贊普,
在到達雅隆河流域後,做了六氂牛部的領袖。
被尊稱為「聖神贊普鶻提悉勃野」 的聶赤贊普及其後六代贊普,史稱「天赤七王」,史籍記載多神奇玄怪色彩,不盡可信。
止貢贊普繼「天赤七王」後登位,不久,王權為屬臣攘奪。
10年後,止貢贊普的次子布岱貢傑即位。此時,悉勃野部的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當時,把木頭燒成木炭,熬煮皮子,取得皮膠,挖出鐵、銅、銀三種金屬,木頭上鑽孔製造出犁軛,二牛共軛把平川開成田地,引湖水入渠,田裡撒下種子。」
當止貢贊普和布岱貢傑在位時,已有來自香雄部(今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一帶的雍仲本教傳播,而且由名為「仲」和「德烏」的本教國師護持國政。 此二王史稱「上丁二王」。第二代生根活佛苯白拖持大士曾任吐蕃第七代皇帝思赤贊普的國師。
此後,吐蕃王統世系又有「中累六王」、「地帶八王」、「下贊三王」的記載,史實都少於「上丁二王」。「下贊三王」下傳為拉托托日寧協(《新唐書》作佗土度),傳說他在位期間,有佛教、佛塔等物從天而降。 拉托托日寧協約在公元4世紀中葉時在位。拋開神話傳說,估計此時已有零星佛教勢力傳入悉勃野部。
拉托托日寧協後三傳為達日聶賽(《新唐書》作詎素若),即吐蕃王朝建立者松贊干布之祖父,達日聶賽之子、松贊干布之父為囊日論贊(《新唐書》作論贊索)。當達日聶賽父子在位時,悉勃野部的經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出現了度量衡和雜交牲畜犏牛和騾,畜牧業已實行儲草過冬。此時,悉勃野部以武力兼並鄰部,將勢力擴展到拉薩河流域,囊日論贊親自向作戰有功的臣下,封賜了土地和奴隸。 這是古藏文史籍中關於「奴隸」一詞的最早記載,時當公元6世紀。當然,悉勃野部絕非此時開始進入奴隸制社會,只是在此之前古藏文史料中未見有關奴隸制度的任何記載。
在悉勃野部興起的同一時期,其鄰近地區還有被稱作「十二小邦」的地方勢力, 它們在現今西藏的藏北、工布(今林芝地區一帶)、塔布(今山南地區東部)及雅魯藏布江中游的拉薩河、年楚河流域等地,各據一方,分散發展,其社會發展階段,也與悉勃野部相近,彼此之間語言相通,且有比較密切的交往。隨著悉勃野部實力的發展壯大,它們與悉勃野部的關系,或聯盟,或對峙,或先盟而後叛,情況各異, 直到囊日論贊力挫群雄,悉勃野部才取得獨占的優勢地位。
囊日論贊時,悉勃野部的實力已自雅隆河流域擴展到拉薩河上游今墨竹工卡一帶。當悉勃野部兼並鄰近諸部,北遷拉薩河流域時,表明吐蕃王朝的雛形已經確立。
但是,此時新建立的奴隸制吐蕃政權還很脆弱。囊日論贊對新征服或新歸附地區的貴族,加以封賜和籠絡,他敢於起用出身「卑微」的新貴族,或授予軍權,麾師平叛;或委以重任,官居卿相, 因而招致了舊貴族的極大不滿。隨後,囊日論贊自己的庶民心懷怨望,王妃所屬的庶民則是公開發動叛亂,外戚如香雄、蘇毗、塔布、工布、娘布等部,也都相繼叛離,囊日論贊內外交困,最後被人毒死。 在此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囊日論贊之子松贊干布(《新唐書》作棄宗弄贊,?—650)幼年嗣位,開始了他顯赫一生的政治生活。
松贊干布即贊普(藏語,意為有權勢的君主,沿用為吐蕃國王的專稱)位後,首先平息本部的叛亂,誅滅毒殺父王的兇手,原來叛離的屬民,又都重新歸入他的統轄之下。 約於633年(唐貞觀七年),松贊干布在社會生產力發展和鄰近諸部往來不斷增多的形勢下,遷都邏些(今西藏自治區拉薩市), 正式建立吐蕃王朝。此時,吐蕃社會的農牧業生產有了更大的發展,度量衡也適應生產的發展而趨於統一, 吐蕃王朝的實力日益強大。
松贊干布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治軍事制度。為了適應經濟和政治的需要,松贊干布時開始採用歷法,規定統一的度量衡,依據於田、天竺等文字創造了吐蕃文(以後發展成今天的藏文),又制定了殘酷的法律。

9、吐蕃犯唐是什麼典故?

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統一西藏後,與唐建立密切關系,貞觀十五年(641),唐太宗派江夏王李道宗護送文成公主入藏和親。唐中宗時,又將美女金城公主入嫁吐蕃(710)。此期間,雖吐蕃時有侵擾,但唐蕃關系基本上是良好的。

天寶十四載(755),安祿山發動叛亂。安史之亂,潼關失守,河洛阻兵,於是邊關精銳者皆征發人援,所留邊兵單弱,吐蕃乘機不斷入侵,虜掠殺傷,數年間,鳳翔以西、邠州以北的數十州均落入吐蕃之手。

唐代宗廣德元年(763)上半年,吐蕃犯唐,陷河(治今甘肅臨夏東北)、蘭、岷(治今岷縣)、廓(治今青海化隆西)、臨(治今甘肅臨洮)、原(治今寧夏固原)等州。七月,人大震關(今甘肅隴縣西)。九月,吐蕃陷涇州。十月,又寇邠州,陷奉天縣,京師震駭。

代宗詔雍王適為關內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抵禦吐蕃。吐蕃率黨項、吐谷渾、氐、羌20餘萬人抵長安,京師失守,代宗倉猝出逃陝州。郭子儀退保商州。吐蕃入京師,剽掠府庫市裡,縱火焚掠。又立廣武王承宏為帝,改元,置百官。郭子儀在商州收散兵四千,欲奪回長安,以節度使白孝德引兵赴難,吐蕃聞之甚懼。百姓欺騙吐蕃說:「郭令公自商州領眾卻收長安,大軍不知其數。」又遣將入城,陰結少年數百人,夜間擊鼓大呼於朱雀街,吐蕃惶駭,悉眾遁去,遂收復京師。年底,代宗還京。

廣德二年(764)河北副元帥、朔方節度使仆固懷恩反叛。八月,引吐蕃、回紇兵十萬人寇,京師震驚,詔郭子儀出奉天以御之。十月,吐蕃兩萬人逼邠州,節度使白孝德一閉門拒守,先鋒郭唏在梆州西斬俘吐蕃兵數百人。吐蕃兵進逼奉天,京城戒嚴。郭子儀屯奉天,眾人請戰,子儀日:「客深入,利速戰。彼下素德我,吾緩之,當自攜式。」因下令:「敢言戰者斬!」堅壁待之,吐蕃不戰自潰。劍南節度使嚴武破吐蕃七萬眾,拔當狗城。

代宗永泰元年(765),仆固懷恩又引回紇、吐蕃、吐谷渾、黨項等三十萬人,分三道入擾,吐蕃以十萬軍赴奉天,京師震恐,命郭子儀等屯涇陽等地。代宗又下詔親征。吐蕃攻醴泉,大掠男女財物而去。吐蕃退至永壽北(今陝西郴縣),遇回紇,又合兵一處,來攻奉天。郭子儀知回紇與吐蕃不睦,遂與數騎飛馳回紇營,說服回紇與官軍聯合對付吐蕃,在靈台(今甘肅涇川東九十里)斬吐蕃五萬,掠牛羊無數。

大歷二年(767)九月,吐蕃又以數萬人圍靈州(今寧夏中衛、中寧以北),詔郭子儀鎮涇陽,京師戒嚴。十月,朔方節度使破吐蕃二萬余眾,生擒五百人,獲馬一千五百匹,吐蕃敗走。

大歷三年(768),吐蕃又以十萬人侵靈武,大將尚悉摩率兩萬人馬寇邠州。邠寧節度使馬麟破敵兩萬,關內副元帥郭子儀於靈州又破吐蕃六萬余眾,劍南西川亦破吐蕃萬余眾。

吐蕃連年劫掠、滋擾,至大歷八年(773)吐蕃六萬人又擾靈武,踐踏禾稼而去。十月,吐蕃以十萬人寇涇、邠等州,郭子儀派遣朔方兵馬使渾球拒之,初敗於宜祿(在邠州西),後與馬磷合力,殺數千人,吐蕃敗走,奪還被掠居民、牛馬。

大歷十一年(776)正月,劍南節度使崔寧大破吐蕃、突厥、氐、吐谷渾、羌、黨項等二十餘萬眾,斬首萬余級。十月,又攻下吐蕃望漢城。十二月,西川兵破吐蕃十餘萬眾,斬首八千級。

德宗建中元年(780),唐派遣韋倫送歸吐蕃俘虜。吐蕃人極言唐天子盛德,其贊普(首領)大悅,修道路迎韋倫,並遣使隨韋倫人唐朝貢,唐蕃關系轉機。建中二年(781)贊普請改敕書稱貢獻及賜,並請以賀蘭山為界,皆許之。建元三年(782),吐蕃放歸設蕃將領、僧尼等八百人。雙方協議會盟之事。時朱此反,吐蕃出兵助唐收復京城。

到貞元三年(786)五月,以侍中渾瑊為吐蕃平涼會盟使,率軍兩萬至盟所。將盟,吐蕃伏兵數萬齊發,唐將卒被劫千餘人,渾王瑊僥幸逃歸。不久,吐蕃又遣使請和,拒之。於是又大掠開陽、吳山等地,繼而圍隴州、陷華亭、連雲堡,擾長武城,屯原州。

貞元四年(788)盛夏,吐蕃以三萬騎擾涇、邠、寧、慶、鄜等州,掠人畜約二、三萬而歸。十月,吐蕃又發兵十萬聯合雲南兵滋擾西川(今四川西部)。節度使韋皋說服雲南王引兵回去,而在清溪關(四川漢源西南)外大破吐蕃兵。第二年,韋皋又遣將破吐蕃兵於雋州(治今四川西昌)台登谷,斬首二千級,投崖赴水者不可勝數。

德宗貞元八年(792)吐蕃擾靈州,毀營田。六月,又擾涇州、擄屯田士卒千餘人而去。八月,韋皋攻吐蕃於維州(治今四川理縣),虜其大將論贊熱。第二年五月,又遣董勔、張芬分出西山、靈關,破吐蕃,拔堡寨五十餘所。

至貞元十七年(801),吐蕃又大舉進攻,寇鹽州、陷麟州、殺刺史、毀城池,大掠居民。韋皋遣將率兵兩萬出成都西山,南北九道並進,從八月到十二月,轉戰千餘里,累破敵十六萬眾,拔七城,五軍鎮,受降三千餘戶,生擒六千餘人,斬首萬余,遂圍維州,擒吐蕃大首領論莽熱。吐蕃元氣大喪。韋皋治蜀二十一年,數次出師,破吐蕃凡四十八萬,擒殺城主、籠官千五百,斬首五萬余,獲牛羊二十五萬,收機械六百三十萬。

唐憲宗元和六年(806),吐蕃遣使入唐請盟,唐亦遣使入蕃,自此遣使朝貢不絕,並開互市。到長慶元年(821),吐蕃會盟使論納羅入唐,據吐蕃宰相缽闡布提的盟文,穆宗命宰相及大臣共十七人與吐蕃盟使會盟於長安西郊。次年,唐會盟使劉元鼎入吐蕃,與缽闡布會盟於邏些(今拉薩)東哲堆園,建「長慶會盟碑」。規定:「蕃漢兩邦,各守見管本界,彼此不得征,不得討,不得相為寇讎,不得侵謀境土。」基本上結束了唐蕃之間長期的戰爭。

10、古今中外著名的養生專家有誰?

東漢醫學家華佗百創制五禽戲,據傳華佗的徒弟吳普因長年習練此法而達到百歲高齡。
清代的李慶遠,活了257歲,他在講到自己的養生經驗時說:「食不過飽。過飽則腸胃度必傷;眠不得過久,過久則精氣版耗散。餘生二百多年,從未食過量之食,亦不作過久之酣眠。」「飢寒痛癢,父母不能代,衰老病死,妻子不能替。只有自愛自全之道,才是養權生的准則和關鍵。」

與家田養生吐蕃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