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四季養生和五臟關系

四季養生和五臟關系

發布時間:2020-07-12 16:46:27

1、四季養生要如何調養我們的五臟

早睡早起,春吃青的酸的,夏吃紅的苦的,秋吃白的辣的,冬吃黑的鹹的食物就行了。

2、四季養生常識有哪些?

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書《黃帝內經》中,已經認識到人與自然界的密切關系。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人類為了適應自然變化,必須「順四時而適寒暑」,因此,人們既要掌握自然變化的規律,又要主動地適應自然變化的規律。《素問·移精變氣論篇》指出「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提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四時順養原則。

春天,萬物生發向上,處於復甦過程之中,於五臟屬肝,適宜升補,以調肝柔肝、順應肝臟升發元氣。

夏天,天氣炎熱,人體喜涼,這時於五臟屬心,適宜清補,以養心清火扶臟祛邪。

長夏,於五臟屬脾,宜淡補,可選用葯膳苡仁豬蹄等。

秋天,氣候漸爽但時有燥邪,這時於五臟屬肺,適宜平補,以益肺潤燥。

冬天,氣候寒冷,人體收斂潛藏,這時於五臟屬腎,適宜溫補,以原味滋腎填精、溫而不燥。

春天,天氣慢慢暖和,萬物開始復甦,人體內的變化也與自然氣候變化相一致,由冬季的固密收斂慢慢變為陽氣初升,所以人的活動也多起來。中醫認為,「由靜轉動、陽氣漸升」是人體在春季的重要生理變化,是「人與天應」的結果。此變化能夠正常進行則人體就健康無病,若進行得不正常則機體內的平衡就被破壞,人體就易患病。中醫還認為,春天陽氣升發,樹木萌芽,與五臟中「肝」的性質相呼應,有「在臟為肝」之說,而「肝克脾」,春季肝氣升發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脾的運化,所以有很多人在春季胃口不佳、飯量減少,倘若出現這樣的情況,就需要進行飲食調理。無論是比較健康的人士,還是有宿疾的患者,在春季進行飲食調養都必須順應自然與人體的變化,不能再像冬季寒冷天氣那樣進食太多厚味溫補的食物,這樣不僅會增加腸胃的負擔,而且會擾亂人體陰陽平衡,哪怕服食了厚味溫補的葯膳,也不一定能起到補益的作用,而且很多人吃完後還有胃腸不適的反應。

夏天,天氣炎熱,萬物都處於旺盛的生長階段,人體在此時的代謝也是一年之中最旺盛的時期。中醫認為,夏天大自然的熱氣火氣最大,人體的「陽氣」最旺盛,容易傷害心臟,出現心煩、失眠,所以夏天要留心養心安神。

長夏(農歷6月,陽歷7、8月)因為天氣炎熱或暑濕過重,容易脾為濕困,出現頭痛、頭昏,不欲飲食。夏季暑熱過盛,容易耗氣傷陰,影響脾胃運化功能和陰陽平衡。養生調補方面,原則上以清補為主,所選葯膳性質偏涼或平和,以清火養陰,使陰陽平衡。甘涼、利濕清暑、少油膩為夏季常用葯膳的主要特點。人體自然喜涼爽,飲食上也多願意吃一些清淡少油膩的食物。對於部分在夏季貪涼或過食生冷寒涼之物導致脾胃受傷、腹瀉發熱、感冒的人來說,在患病期間這些葯膳飲食就不宜過多服用,因為此時人體的陽氣已經因寒涼而受傷、不再旺盛了,清養的時候不宜太過。

秋天,天氣慢慢由熱轉涼、轉燥,人體的代謝也漸趨平緩,養生進補也要依據這些規律進行。天氣轉燥轉涼固然再無夏日炎熱潮濕之弊,令人感到舒適,但倘若轉化太快太劇烈的話,人體也會適應不了,體內的陰陽平衡就會被破壞,表現出涼燥之邪傷人為患,所以《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食」。另一方面,秋季雖然由熱轉涼,但夏季余熱時有反復,部分人群由於夏季調理不當或受暑熱太過,到秋天後體內仍有夏季余火未消,當氣候轉燥後,變成燥火為患,出現口乾、咽燥、咳嗽、皮膚乾燥等症狀。對這樣的情況,就需以清平滋潤為主進行調理,不宜過食煎炸動火之品。中醫還認為,秋季天氣肅殺,「在臟屬肺」,而肺為嬌臟,喜潤惡燥,無論是初秋溫燥,還是深秋涼燥,都容易傷肺致病,調理進補當以滋潤為主,並根據天氣寒溫及個人身體狀況選擇相應涼性、溫性或平性葯膳,以收到滋潤益肺,祛邪強身之效。雖然如此,但因為肺臟屬金,惡熱喜涼,故秋季養生調理葯膳還是以平性和涼性為多,溫補之品相對較少用。

冬天,天氣寒冷,「寒主收引」,人與自然相應,機體也處於收斂潛藏階段,代謝水平降低,消耗減少,吸收能力增強,所以冬季是傳統的最佳調補季節。

冬季調補的歷史在中國由來已久,其基本原則能夠歸納為四個字:厚味溫補。厚味不單是指冬季所服食的膳食味道濃郁,更是指膳食營養豐富,味道甘美。中醫認為,「厚味填精」,意指滋味濃郁甘美的飲食補充人體所需的精華營養。溫補的意思很好理解,因為冬季寒冷,陰氣盛,人體需要服食一些溫熱性膳食來驅寒溫陽。這兩個特點結合在一起,就是厚味溫補的冬季養生調補原則。從另一方面看,中醫認為人體的一切生命活動都是由元氣推動的,而元氣主要由腎化生,冬季「在臟屬腎」,「腎主藏精」,通過冬季補益腎精能夠促進元氣的生成,所以冬季調補的另一原則特點能夠歸納為「補腎填精益元氣。」「厚味溫補」與「補腎填精益元氣」是冬季養生調補的原則,其中「厚味溫補」是從人們服葯膳的性、味方面歸納的,而「補腎填精益元氣」則是從所服葯膳的功能作用上歸納的,兩者是統一的。

3、一年四季養生之道?

4、中醫里的五臟怎麼對應四季

其實是五季 夏後有個長夏 為脾
春肝 夏心 秋肺 冬腎

5、五臟盛衰與四季變化的聯系是什麼

《黃帝內經》中記載
帝曰:五臟應四時,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其病發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其畜雞,其谷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是以春氣在頭也,其音角,其數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精於心,故病在五臟,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其谷黍,其應四時,上為熒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脈也,其音徽,其數七,其臭焦。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谷稷,其應四時,上為鎮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宮,其數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谷稻,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數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故病在溪,其味咸,其類水,其畜彘,其谷豆,其應四時,上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
故善為脈者,謹察五臟六腑,一逆一從,陰陽、表裡、雌雄之紀,藏之心意,合心於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

解讀:五穀:麥、黍、稷、稻、豆。五畜:雞、羊、牛、馬、彘。五畜,五穀通過五行歸類,分別歸屬於五臟系統。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棗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甘,麥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黃,宜食咸,大豆肉栗藿皆感;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說明五畜五穀與人類的五臟關系。

解讀:上為歲星,上為熒惑星,上為鎮星,上為太白星,上為辰星,五臟外應四時五行,內系五腑,五體,五官等的五臟系統。每一系統各應一個星座。內經認為五星在天空的運行有順行,有留,有逆,守,環,等情況,並以這種行星的視運動情況來解釋,省察人世間的德和過。二是討論了行星的亮度和顏色的變化與歲運有關。如說歲星亮一倍,木氣的化運就要比平常大些,如果歲星特別亮,有平常亮度的二倍,木的化運就特別厲害,就會走向反面,而引起本運的災變,反之,暗一些,化運就減弱,暗得厲害,只有原來的四分之一那麼亮,那是行星顯示人間的過德及禍福等。

五星運行的逆順,反應了天體運行的規律,而天體運行規律,決定了四時氣候的變化,四時氣候的變化,又直接關繫到德化政令,以及人體疾病的發生與流行,這就是《內經》所以將五星與五行五臟系統聯系起來的原因。

解讀:其數八、其數七、其數五、其數九、其數六:八、七、五、九、六均指成數。傳說,伏羲氏王天下,龍馬負圖出於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其文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成右,五十居中,

開竅於耳:心在竅為舌,腎在竅為耳,而此又以耳為心之竅,可見心之為竅,不但在舌,而又在耳也。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則耳信為心之竅也。心在竅為舌,腎在竅為耳,可見舌本屬心,耳則兼乎心腎也。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別氣走於耳為聽。別氣者,心主之氣也。此篇以心氣開竅於耳,腎氣開竅於二陰者,謂五臟之氣通於九竅,九竅五臟皆通乎天氣也。《內經》中有五臟秘竅理論,有一竅為二臟所主者,即耳兼心腎兩竅,有一臟主二竅者,為心兼舌耳,二陰,之所以如此,是因經絡相互六通之故。

6、人身體的五臟分別在哪個季節養生

春天養肝,夏天養心,秋天養肺,冬天養腎,夏季養脾。

夏季氣溫高,火熱之邪容易對心造成損傷,導致煩躁不安、免疫功能下降等,此時要多注重養心。

由於肺與外界相通,病邪外侵時首當其沖。尤其秋天氣候乾燥,易耗損陰津,進而導致乾咳無痰、口鼻和皮膚乾燥等症狀。

很多熬夜的人第二天臉色發青、氣色很差,就是肝在抗議。尤其在春季,陽氣生發,春氣通肝,此時更該注重休養生息,應「夜卧早起,廣步於庭」,即晚睡一會兒,早起一點,在公園庭院中散散步、踏踏青,都利於養肝。

腎與冬季相通應,若在冬季把腎養好,來年身體才會更強健。

脾與長夏之氣相通,所以長夏養護脾胃正當時,注意不要吃得太多,七分飽即可;避免著涼,不要滿身大汗後吹風;脾喜燥惡濕,可以每天泡泡腳,促進氣血運行,驅除濕氣。

(6)四季養生和五臟關系擴展資料:

中醫推薦五臟養生最佳食物

1、養脾最好的食物:黃色食品,特別是黃豆,可以是豆漿、豆腐、豆腐乾,都是上等的養脾佳品,當黃豆的蛋白質和米飯一起,就是絕佳的蛋白質。

2、養肝最好的食物:生吃綠色食品,特別是綠豆湯(把綠豆放水裡煮,當水開了以後再煮7-8分鍾,然後喝水,不是我們習慣的把綠豆煮爛,綠豆煮爛後會失去養肝的功效。晚上吃為好。

3、養腎最好的食物:黑色食品,特別是黑豆,黑芝麻,晚上吃為好。

4、養心最好的食物:紅色食品,特別是紅豆,可以是紅豆豆沙包、紅豆粥、紅豆豆漿。早上吃好。

5、養肺最好的食物:白色食品,特別是大白蘿卜,白蘿卜生吃更能養肺。什麼時候吃都好。

7、五行體質與四季養生之間的關系

什麼是五行?

傳統的中醫理論中,「五行」即指木、火、土、金、水,是對大自然里事物的總結和提煉。五行的生、克、乘、侮,是宇宙萬物運動方式與規律的本始,也是人們養生保健的本始,古人們把自然界的這些現象與自身聯繫到了一起,指導人們探索自身健康的秘密。

你,屬於哪一「行」

自然界的事物可以大體劃分為五大類,人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人相應,也可以劃分為五種,也就是五行體質,你屬於哪一類呢?

禾:膚色白,頭小,面長,兩肩廣闊,背部挺直,身體小弱,手足靈活,有才能,體力不強,多憂慮,做事勤勞。這種人大多能耐春夏,不能耐受秋冬,容易感受秋冬寒冷之氣的侵襲而生病。

火:皮膚赤色,脊背肌肉寬厚,臉形瘦尖,頭小,體型勻稱,手足小,步履穩重,背部肌肉豐滿。其性格多氣,輕財,缺乏信心,認識事物清楚,愛漂亮,性情急。這種人對於時令的適應,大多能耐春夏,受秋冬寒冷之氣侵襲易生病。

土:皮膚黃,面圓,頭大、肩背豐厚,腹大,大腿生得壯實,手足不大,肌肉豐滿,全身上下都很勻稱,步履穩重,舉足輕,他們內心安定,助人為樂,不喜依附權勢,愛結交人。這種人對於時令的適應,大多能耐秋冬,不能耐受春夏。

全:膚色較白,體形較瘦小,但肩背較寬,方形臉,鼻直口闊,四肢清瘦,動作敏捷,心胸寬廣,有遠見,組織力強,為人敦厚,做事認真。這種人大多能耐秋冬,不能耐受春夏。

水:膚色偏黑,體形比較胖,偏矮,頭較大,腮部較寬,腹部較大,腰臀稍大,手指短,發密而黑,怕寒喜暖。機智,靈活,善辯,富於靈感,喜自由,多疑嫉妒,心胸比較狹窄。這種人對於時令的適應,大多能耐秋冬,不能耐受春夏。

五行人調養原則及飲食忌宜:

木:宜芝麻、糯米、乳品、甘蔗、蔬菜、水果、豆腐、魚類等清淡食物,還可食用枸杞粥、桑椹粥、山葯粥、花生粥、黑芝麻糊亦適宜常食。條件許可者,可食用燕窩、銀耳、海參、龜肉等。對於蔥、姜、蒜、韭、辣椒等辛辣燥烈之品則應少吃。由於肝和腎的關系非常密切,所以在滋養肝的同時應該注意到補腎。

火:可多食些寒性的水果、蔬菜,像香蕉、西瓜、柿子、苦瓜、番茄、蓮藕等。忌辛辣燥烈食物,如辣椒、姜、蔥等,對於牛肉、狗肉、雞肉、鹿肉等溫陽食物宜少食,忌酗酒。

8、四季養生各養什麼?

朋友:你好。
根據五行、四季、五臟、養生:
春季養肝。肝屬綠色,在東方。其竅在目。知故養肝明目。
夏季養心。心屬火。其色紅。在南方。其竅在道舌。舌尖紅,則有心火。
秋季養肺。肺屬金,其色白。位在西方。其竅在鼻,鼻頭紅、有痤瘡,鼻溝有油膩,則
肺有濕熱。
冬季養腎。腎屬水。其色黑。位在北方。其竅在耳。耳鳴、耳聾、頭暈目眩,腰脊酸
軟,則屬相火回旺動。
長夏養脾胃。脾胃屬土,其色黃,位在中央。其竅在唇。
虛症:輕微咳答嗽,飲食量減少,便秘、腹脹,舌紅、少苔,
實症:上腹不適,口乾口苦,大便干硬。
(長夏:陰歷六月)
希望對您有用。

9、五臟和一年四季的關系?

中醫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運氣、臟象、經絡等學說,以及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
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范疇。 陰陽學說,認為宇宙間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對立又統一的陰陽兩個方面,經常不斷地運動和相互作用。這種運動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根源。古人把這種不斷運動變化,叫做「生化不息」。《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對立統一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則),萬物之綱紀(一切事物都不能違背這個法則而存在),在變化之父母(事物的變化是由事物本身陰陽兩個方面,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殺之本始(事物的生成和毀滅都是來自於這個根本法則),神明之府也(這就是自然一切奧妙的所在),故治病必求於本(所以要想治好病,就必須從這個根本問題-陰陽上求得解決)」。闡明了宇宙間一切事物的生長、發展和消亡,都是事物陰陽兩個方面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因而,陰陽學說也就成為認識和掌握自然界規律的一種思想方法。醫學屬於自然科學范圍,認為人體生理活動,疾病的發生發展,也超越不出陰陽這個道理。因此,我們想要掌握疾病的發展過程,探求疾病的本質,從而獲得滿意療效,就必須探求人體的陰陽變化情況。
五行學說,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個哲學范疇來概括客觀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屬性,並用五行相生相剋的動態模式來說明事物間的相互聯系和轉化規律。「五行學說」是指這五類物質的運動變化,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以相生、相剋作為解釋事物之間相互關聯及運動變化規律的說理工具。中醫主要用五行學說闡述五臟六腑間的功能聯系以及臟腑失衡時疾病發生的機理,也用以指導臟腑疾病的治療。
運氣學說,又稱五運六氣,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氣象、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影響的學說。五運包括木運、火運、土運、金運和水運,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長夏、秋、冬的季候循環。六氣則是一年四季中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因子。運氣學說是根據天文歷法參數推算年度氣候變化和疾病發生規律。
臟腑學說,主要研究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小腸、大腸、胃、膀胱、膽、三焦)和奇恆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
經絡學說與臟腑學說密切相關。經絡是人體內運行氣血的通道,有溝通內外,網路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況下,經絡系統功能發生變化,會呈現相應的症狀和體征,通過這些表現,可以診斷體內臟腑疾病。

與四季養生和五臟關系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