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儒道佛三教關系為世界宗教發展提供什麼新啟迪?
中國多位知名宗教研究學者6月15日在北京表示,儒道佛三教關系為世界各宗教指明一條和而不同的道路,為世界宗教的發展提供新啟迪。
中央民族大學於當天舉行中華文化研究院成立儀式,同時召開該校知名學者牟鍾鑒新作《儒道佛三教關系簡明通史》出版座談會。
牟鍾鑒認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國家,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文明燦爛。中華民族體現著文化生態上多元通和的模式,以儒家人和文化為主導,以孔孟陽剛之道和老莊陰柔之道互補為基脈,以儒道佛三教為核心,以各民族獨特文化、地域性文化和外來文化為翼羽,相互會通,呈現出既有中心又多姿多彩的風貌。
他說,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等外來宗教在中國歷史上都是通過和平方式傳進來的。當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了中華文化的精華和世界文明的優秀成果,並將為世界文明交流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作出富有成效的貢獻。
年近八旬的牟鍾鑒是中國知名的哲學史家及宗教學家,其新作《儒道佛三教關系簡明通史》從歷史及現實意義上對三教關系進行了系統闡釋。
國際儒學聯合會秘書長牛喜平指出,當前,建立在各種學術基礎之上的文明、文化融合會通已成為不可逆轉的大趨勢,該書的出版適應了這一趨勢並引領學術研究方向。牟鍾鑒先生的研究超越三教關系的范疇,加快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融會貫通。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樓宇烈說,要將每一個文化都放在整體中國文化的層面去思考。中國儒道佛三教的理念特色是人文文化,這種文化將對今天的世界產生重大影響。
他認為,所謂人文精神就是保持人的主體性、獨立性、尊嚴性,不要讓人成為神、造物主的奴隸。今天,當西方他覺他律文化使人們逐漸失去主體性、獨立性時,更要高揚中國文化的精神。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張立文說,各宗教最終的價值理想是相通的,道教重自然、為養生,佛教重眾生、講慈悲,它們共通的思想就是和平、幸福及和愛。中國儒道佛三教的融通是一條康莊大道,世界宗教關系的發展可以從中獲得啟迪。任何的沖突和矛盾只要能管控在一定范圍內,就可以通過會通和合達到統一,矛盾沖突的結果應該是走向包容、融合。中國文化為今後的世界文化提供了中國方案,值得世界各宗教借鑒、學習。
據介紹,中央民族大學於2017年9月批准成立校級非獨立科研平台中華文化研究院,牟鍾鑒任該研究院名譽院長。全國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知名學者,中共中央統戰部、國家民委等部門相關負責人及中國宗教界多位領袖等共80餘人應邀出席成立儀式。
來源:中國新聞網
2、君子具體的品德實在太多了 君子品德怎麼養成 古代人注重擇鄰 樓宇烈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現在首先要解釋「自然」的問題.目前新興的「比較宗教學」或稱「宗教哲學」,把世界上各地的宗教,如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等等,每一宗教的哲學理論與實況綜合起來研究,相互比較,尋求其中異同和彼此間的關系,已經發現了不少有趣的問題,值得更進一步去深入探討.我們若以比較宗教的態度,拋開那些粗淺的宗教情緒心理,把眼光放在一般宗教教人如何行善做好事的普通倫理層面上,那也個個滿好,滿合於同一的水平.至於再進一步,要透徹各個宗教實際內涵程度的深淺,則問題重重,就不能顢頇籠統,值得仔細研究、體會.
長期以來,有不少佛家的著作,批評道家是「自然外道」.因為他們看到老子講「道法自然」,便自然而然地將二者聯想在一起.其實,印度釋迦牟尼佛在世時,與佛教對立的幾十種哲學思想,尤其當時同釋迦牟尼佛影響一樣大的幾個大學派之一,專講「唯物思想」的「自然外道」,和中國老子所說「道法自然」的自然,並不相關.二者並未結為姊妹道,或者兄弟道什麼的,並無彼此互通聲氣之嫌.
印度當時的自然外道,屬自然學派,其所謂的「自然」,完全從物理觀點而說.但是老子的思想絕非如此.近代中國翻譯西方典籍,把物理、化學等學科,統稱為自然科學,這是借用老子的名詞,我們不能因此便認為老子說的「自然」,就等同物理范疇的自然.將老子的思想硬往上套,這是指鹿為馬,栽贓前人,非常沒有道理的.
雖然老子並未給予直接的定義,但老子的「自然」究竟是什麼意思?我們卻也不可以如法庭上的法官們,審判一個案件,可以採用了「自由心證」,隨便判決學術思想的歸化,亂下斷語,硬是認定老子所說的「自然」也就是印度的「自然外道」;不分青紅皂白地將老子一竿打入「唯物哲學」的案日,這是千錯萬錯,大錯特錯的誤解.這種情況,如借用佛學名稱來說,就是「眾生顛倒」,「顛倒眾生」,這所謂「顛倒」,是指我們在見地觀念上和思想上的錯誤,因此而形成見惑、思惑.由於我們一直被這見惑、思惑兩種認識上的不清所障礙,因此不能成道,無法徹見宇宙天地間的真諦.
那麼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個「自然」的確實含義又是如何呢?答案很簡單,「自然」二字,從中國文字學的組合來解釋,便要分開來講,「自」便是自在的本身,「然」是當然如此.老子所說的「自然」,是指道的本身就是絕對性的,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它根本不需要效法誰,道是本來如是,原來如此,所以謂之「自然」.
我們如果將大乘佛學徹底貫通了,必然不會對於宇宙本體和現象的哲學問題,感到左右為難.佛家有一個名詞「法爾如是」,它是說明諸法本身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人生來怎麼會成那個樣子?人就是那個樣子.你怎麼會是這個樣子?我就是這個樣子.一切本來就是如此,一切法便是一切法的理由,更沒有什麼其他原因不原因的,這樣就叫「法爾如是」.從「法爾如是」來看「道法自然」,最清楚不過了.「道法自然」,而「自然」自己本身原來就是如此這般,沒有別的規范可尋,再也找不到一個東西可以另為之主,「道」就是「自然」,「自然而然」,就是「法爾如是」,古人翻譯佛經,怕與老子的「自然」混合了名詞,只好另創一詞,便叫「法爾如是」.
講到這里,我曾經一再強調,我們後世之人讀古人的著作,常常拿著自己當代的思想觀念,或者現代語言文字的習慣,一知半解地對古人下了偏差的註解,誣蔑了古人,這是何等的罪過.讀什麼時代的書,首先自己要能退回到原來那個時代的實際狀況里去,體會當時社會的文物風俗,了解當時朝野各階層的生活心態,以及當時的語言習慣,如此掌握了一個時代文化思想創造的動源,看清這個歷史文化的背景所在,這才能避免曲解當時的哲學思想和文藝創作,並給予正確合理的評價.
比如,我們研究釋迦牟尼佛的經典,也要退回到二千多年前的古印度的農業社會,設身處地替當時的人民想一想.那時的印度是一個貧富差距極大,極不平等,到處充滿愚昧和痛苦的世界.假若你讀歷史,真能「人溺己溺,人飢己飢」地將自己整個投入,身歷其境,於那種痛苦如同親嘗,那麼方能真切地了解到釋迦牟尼佛何以會提倡「眾生平等」,何以會呼籲人人要有濟度一切眾生的行願,才能體會到當時的佛陀真正偉大之處.如果天下太平,世界本來就好好的,大家生活無憂無慮,什麼都不虞缺乏,汽車、洋房、冷暖氣,樣樣俱足,日子過得滿舒服的;即使比這種情況差一點,那也還甘之如飴,又何必期待你去救度個什麼?幫助個什麼呢?
念天地之悠悠
話說回來,老子說「人法地」.人如何效法地呢?人要跟大地學習很難.且看大地馱載萬物,替我們承擔了一切,我們生命的成長,全賴大地來維持,吃的是大地長的,穿的是大地生的,所有一切日用所需,無一不得之於大地.可是,我們回報它的是什麼?只不過是死後一把又臟又臭的腐爛掉的膿血和敗壞了的朽骨頭罷了.
人活著時,不管三七二十一,將所有不要的東西,大便、小便、口水等等亂七八糟地丟給大地,而大地竟無怨言,不但生生不息滋長了萬物,而且還承載了一切萬物的罪過.我們人生在世,豈不應當效法大地這種大公無私、無所不包的偉大精神嗎?其實中國傳統文化,一直非常強調此一精神.《易經》的「坤卦」,形容大地的偉大為「直」、為「方」、為「大」,指出大地永遠順道而行、直道而行.包容一切,不改其德.佛家對此的看法也是一樣,後來翻譯《華嚴經》,冠以「大方廣佛」為經題,也可以說是受「坤卦」卦辭影響的關系.
再者,我們效法大地,除了上述的道理之外,同時還要了解大地自久遠以來運動不止的意義.地球永遠在轉動.地球一天不轉動,甚至只消一分一秒停止,我們人類和其他萬有的生命,都要完結.
地球的轉動,人們以為是近代科學知識,其實中國上古早已知之,只是我們自己不加詳察而已.又有人根據中國若干書籍上說的「天圓地方」,便一口咬定古人的觀念認為地球是方的.這種不明究里人雲亦雲的說法,非常錯誤,孔子的弟子曾子,就曾講過地是圓的,不是方的,而且一直在旋轉,所謂:「天道左轉,地道有旋」的觀念,早已由來悠久.我們人慾效法大地,就應該如《易經》卦辭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行健」,是天地的運行轉動,永遠是健在地前進,所以人要效法它的勇往直前的精神,一分一秒絕不偷懶,時時刻刻向前開創,永遠生機蓬勃,永遠靈明活潑,這才是合乎大地所具有的「德行」.
但是,宇宙間日月星辰與地球,究竟是誰使它在轉動呢?由哪個作主呢?是上帝嗎?是神嗎?是佛嗎?老子卻不採用這些具有人神造作化的名詞,他只是根據上古傳統文化中固有的名稱,無以名之,仍然稱之為「道」,稱為「自然」,最恰當不過了.所以便說「天法道,道法自然」.抽象而言,道是自然地具備無究盡的功能,擁有不可思議的「生滅」力量.這股力量,在佛學而言,便叫它做「業力」,業力並不一定不好,有好有壞,壞的叫「惡業」,好的叫「善業」.其實,天地本身這股力量在運轉,本無善惡,所謂善惡,都是人類自己附加上去的價值判斷而已.
3、【歷史】樓宇烈的貢獻有哪些
1.郭象哲學思想剖析(21千字)
(《中國哲學》第一輯1979.8三聯書店)
2.五四時期批判封建舊道德的歷史意義(與張岱年先生合署)(12千字)
(《紀念五四運動六十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選》
1980.4人民出版社)
3.試論近代中國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哲學思想(13千字)
(《歷史論叢》第一輯1980.8齊魯書社)
4.葉適(20千字)
(《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評傳》續編三1982.9齊魯書社)
5.「莫若以明」釋(5千字)
(《中國哲學》第七輯1982.4三聯書店)
6.開展對中國文化總體上的綜合研究(2.5千字)
(《中國文化》研究集刊一1984.3復旦大學出版社)
7.湯顯祖哲學思想初探(12千字)
(《湯顯祖研究論文集》1984.5中國戲劇出版社)
▲(日本《中國古典研究》第三十三、四號1988、89.12)
8.龔自珍(13千字)
(《中華民族傑出人物傳》三1984.9中國青年出版社)
9.文化之研究乃真理之討論——讀湯老兩篇舊文(4千字)
(《燕園論學集》1984.4北京大學出版社)
10.原始道教——五斗米道和太平道(2千字)
(《文史知識》1984年第四期中華書局)
11.不無遺憾(6千字)
(《讀書》1985年第六期三聯書店)
12.易卦爻象原始(15千字)
(《北京大學學報》1986年第一期)
▲(日本《中國——社會與文化》第二號1987.6)
13.佛學與中國近代哲學(15千字)
(《文史哲》1986年第一期選載部分內容(10千字),題名為《近代中國佛學的特點及其評價》)
(《世界宗教研究》1986年第一期)
(《中國近現代哲學史論文集》1989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
社)
14.中國近代佛學的振興者——楊文會(20千字)
▲(日本《東洋學術研究》第25卷第一號1986年)
15.東晉南北朝「志怪小說」中的觀世音靈驗故事雜談(20千字)
(《中原文物》特刊1986年)
16.漫談儒釋道「三教」的融合(8千字)
(《文史知識》1986年第八期)
(日本《東洋學術研究》第27卷1988年,題目改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三教融合的問題》)
17.中國近代佛學的振興者——楊文會(5千字)
(《世界宗教研究》1986年第二期)
▲(日本《中外日報》1985.11.18)
(《中日佛教研究》1989.4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8.〈萬木草堂口說〉整理雜談(13千字)
(《古籍整理與研究》第一期1986.10)
19.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以及在中國流行的情況
(2.5千字)
(《古代禮制風俗漫談》二集1986.4中華書局)
20.胡適禪宗史研究評議(12千字)
(《北京大學學報》1987年第三期)
▲(日本《曹洞宗宗學研究所紀要》創刊號1988.3)
▲(韓國《六祖壇經的世界》大韓傳統佛教研究院金知見編
韓國民族社1989.12文末增一「補記」)
21.「何晏」、「王弼」、「郭象」、「向秀」、「譚嗣同」等辭條(25千字)
(《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20條)1987年)
22.玄學與中國傳統哲學(10千字)
(《北京大學學報》1988年第一期)
▲(日本《中外日報》1987.8.28)
23.黃宗羲心性說評述(8千字)
(《黃宗羲論》——國際黃宗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987.12浙江古籍出版社)
▲(日本《東洋の思想と宗教》第五號1988.6)
24.敦煌本〈壇經〉、〈曹溪大師傳〉與初期禪宗思想(10千字)
▲(日本《松ケ岡文庫研究年報》第二號1988年)
(《隋唐佛教討論會論文集》1990.2三秦出版社)
25.楊度的「新佛教論」(5千字)
(《世界宗教研究》1988年第一期)
▲(日本《中外日報》1987.10.23)
(《中日佛教研究》1989.4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6.借古為今乎?戀古非今乎?——《康有為學術著作選》編後(5千字)
(《書品》1989年第二期)
27.為研究佛教文化提供一部簡要的原始資料
——《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編後(3.5千字)
(《書品》1989年第三期)
28.論傳統文化(8千字)
(《北京大學學報》1989年第三期摘要刊登)
(《北京大學紀念五四運動七十周年論文集》1990.3
北京大學出版社)
29.佛教的和平精神(3千字)
(《國際政治研究》1989年第四期)
30.擇儒學之善者,為現時代服務(1.5千字)
(《書林》1990年第三期)
31.熊十力「量論」雜談(三則)(8千字)
(《玄圃論學集——熊十力生平與學術》1990.2三聯書店)
32.向西方學習與弘揚民族文化(5.7千字)
(《知與行》1990年第一期)
(《探索與交流》1990年第四期)
33.太虛與中國近代佛教(10千字)
(《太虛誕生一百周年國際會議論文集》1990.12
香港法住出版社)
34.禪悟的認識論意義(6千字)
(《法音》1991年第一期)
35.儒家「節欲」觀的現代意義(7千字)
(《北京大學學報》1991年第一期)
▲(韓國《退溪學報》第六十八輯1990.12)
36.「用中和時中——儒家實踐的辯證原則(7.5)
(《北京大學校刊》1991.10.20第三版)
(《唯物辯證法問題的再探討》1993.3人民出版社)
37.胡適的朱熹研究(9千字)
(《朱子學刊》1991年第二期)
38.佛教與現代人的精神修養(6.5千字)
(《一九九○佛光山國際佛教學術會議論文集》1992.2)
39.中國傳統哲學中主體修養學說的認識論意義(15千字)
(《中華文化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中華書局成立八十周年紀念論文集》1992.4中華書局)
40.中國文化的藝術精神(4千字)
(《民主與科學》1992年第二期)
41.胡適的中古思想史研究評述(12千字)
(《中國哲學》第十五輯1992.5嶽麓書社)
(《現代學術史上的胡適》1993.5三聯書店)
42.禪的生命,禪的正受——讀耕雲先生《安祥集》(4千字)
(《佛教文化》1992年第一、二期)
(台灣《中華禪學》第十八期1992.6)
43.中國近現代佛教的融和精神及其特點(15千字)
(台灣《1991年佛學研究論文集》1992.9台灣佛光出版社)
44.康有為與儒學的現代轉化(8千字)
(《孔子誕辰2540周年紀念與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992.5三聯書店上海分店)
45.東亞現代化與東方文化的歷史反思(6千字)
(《東方文化與現代化》1992.10時事出版社)
46.東方智慧的魅力(13千字)
(《學者論大學生的知識結構與智能》1992.11
北京大學出版社)
47.理學大師馬一浮(8千字)
(《中國當代理學大師馬一浮》1992.12上海人民出版社)
48.袁宏與東晉玄學(25千字)
(《國學研究》第一卷1993.3北京大學出版社)
49.一種協調個人與社會關系的理論——玄學的名教自然論
(6千字)
(《北京社會科學》1993年第二期)
50.老莊的順自然與反異化思想(4千字)
(《學術論叢》1993年第四期山西省社會科學學會聯合會)
51.儒家修養論今說(13千字)
(《國故新知:中國傳統文化的再詮釋——湯用彤先生誕辰百周年紀念論文集》1993.8北京大學出版社)
52.讀帛書〈系辭〉雜記(7千字)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期1993.8上海古籍出版社)
53.圓瑛大師的佛學思想(8.5千字)
(《圓瑛大師圓寂四十周年紀念文集》1993.9吳軒出版社)
54.神會的頓悟說(10千字)
▲(韓國《白蓮佛教論集》第三輯1993.12韓國白蓮佛教文化財團)
(《禪學研究》第二輯)
55.中國儒學的歷史演變與未來展望(14千字)
(台灣《哲學與文化》第21卷2期1994.2台灣輔仁大學)
56.荀子禮樂論發微(8千字)
(《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4年第三期中華書局)
(《東亞文化的探索——傳統文化的發展》1996.11台灣正中書局,內容有增補)
57.儒家思想與官僚文化(15千字)
(《國學研究》第二卷1994.7北京大學出版社)
58.中國文化中的儒釋道(15千字)
(《中華文化論壇》1994年第三期四川中華論壇雜志社)
59.東方文化與現代生活(7千字)
(《東方文化研究》1994.8北京大學出版社)
60.胡適讀禪籍題記、眉批選(30千字)
(《胡適研究》第一輯1995.北京大學出版社)
61.論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20千字)
(《國學研究》第三卷1995.12北京大學出版社)
62.對於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化建構的思考(13千字)
(《21世紀中國與日本》1996.10北京大學出版社)
63.東方文化的歷史反思與展望(16千字)
(《東方文化大觀》[代序]1996.12安徽人民出版社)
64.東方理學宗主淑世儒林楷模——鄭夢周與韓國性理學
附:圃隱詩拾遺(50千字)
(《風流與和魂——東方哲學與文化叢書之二》1997.7
沈陽出版社)
65.深刻的見地,平實的評論(2千字)——讀匡老評述儒家孔孟思想的兩篇舊文
(《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7年第期中華書局)
66.中國國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20千字)
▲(《21世紀韓國國學的方向與課題》1997.7韓國安東大學出版)
67.栗谷經學思想研究(11千字)
(《亞文》第二輯1997年12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68.楊仁山先生小傳、歐陽竟無先生小傳、呂秋逸先生小傳
太虛大師小傳(8千字)
(《近代學術史叢書》《楊仁山卷》《太虛卷》河北人民出版社)
69.歐陽建《言盡意論》正讀(6千字)
(《人民政協報》1998年2月16日第3版)
70.儒學在現代韓國(12千字)
(《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8年第一期中華書局)
71.禪宗「自性清凈」說之意趣(15千字)
(《燕京學報》新四期1998.5北京大學出版社)
72.《法華經》與觀世音信仰(6千字)
(《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二期1998年6月)
73.中國的佛教與儒教(20千)
(《中國哲學的詮釋與發展——張岱年先生九十壽慶紀念論文集》1999年5月北京大學出版社)
74.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和智慧解脫(3千字)
(《上海佛教》1999年第三期1999年6月)
75.讀慧海《頓悟入道要門論》隨記(15千)
(《中華佛學學報》第十二期1999年7月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76.中國現代社會與儒家倫理(8千字)
(《文史哲》1999年第期,發表其中第一部分)
77.發揚人文精神,重視自我修養(7千字)
——紀念孔子誕辰2550周年
(《孔子研究》1999年第四期,發表一部分)
(《群言》1999年第11期,發表一部分)
78.「無我」與「自我」(5千字)
——佛教「無我」論的現代意義
(《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二期,2000年6月)
79.略論印光大師的念佛法門(8千字)
(《閩南佛學院學報》2000年第一期,2000年6月)
80.中日近代佛教交流概述(10千字)
(《中日近現代佛教的交流與比較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6月)
81.「不由經教」與「由教悟宗」(8千字)
(《中國禪學》第一卷中華書局2002年6月;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2002年第5期)
82.禪學的文本闡釋與詩意接受——讀吳言生博士「禪學三書」(3千字)
(《哲學研究》2002年第5期)
4、和治友德創建「飲食養生、行為養生、心理養生」三大養生學說到底有沒有科學根據?
是關於養生的,只可以參考而不可以照做,畢竟很多養生都不符合我們普通人。所以說只要快樂是第一位的,只有心態好才能活的有價值,延年益壽少生病。
5、三十歲的男人如何養生?
充足的睡眠
合理的飲食
適量的運動
愉悅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