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秋分有什麼習俗和養生之道?
每年第十六個節氣——秋分。秋分到了,意味著正式進入秋季。秋分當天日夜時間均等,而後夜愈長日愈短。全國大部分地方氣溫下降快速而明顯。
有趣的節氣
雷始收聲:秋分之日「雷始收聲」,雷二月陽中發聲,八月陰中入地收聲。陽光隨之衰微。前半秋,秋雲逶迤,秋霞爛漫已成告別。後半秋,陰風四起,秋雨纏綿,該秋蟲殘鳴、紅葉傷心了。
蟄蟲坯戶:後五日「蟄蟲坯戶」。王安石詩雲:「忽忽遠枝空,寒蟲欲坯戶。」「坯」在這里是「培」的意思,蟲類受寒氣驅逐,入地封塞巢穴,提前告別殘秋,准備冬眠了。
水始涸:再五日「水始涸」,涸是干竭,水氣的影響,春夏水長,到秋冬就會乾涸。
習俗
秋祭月。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由於月宮中的嫦娥是位女子,因此有了「惟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即民諺所說「男不拜月」的傳統。
吃秋菜。嶺南地區,昔日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採摘秋菜——一種野莧菜。採回的秋菜一般與魚片「滾湯」,名曰「秋湯」。
粘雀嘴。秋分這一天,農民按習俗每家都要吃湯圓,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圓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細竹叉扦著置於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子嘴,意思是希望避免雀子來破壞莊稼。
送秋牛。秋分時分便會出現挨家送秋牛圖的人。「秋牛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送圖者都是些民間善言唱者,主要說些秋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言詞雖隨口而出,卻句句有韻動聽。俗稱「說秋」,說秋人便叫「秋官」。
豎雞蛋。「秋分到,蛋兒俏」。在每年的春分或秋分這一天,我國很多地方都會有不少人在做「立蛋」試驗。
養生
秋分養生先養肺。秋分過後氣溫驟降,如若人體抵抗力差,容易引起感冒、哮喘等呼吸道疾病。所以,秋分時期一定要注意保養肺氣,根據天氣變化及時添加衣物。飲食方面應多喝水、吃糯米、蓮藕、銀耳等能生津潤燥的食物。
秋分時節防心衰。秋分時落葉紛飛、景象蕭條,易使人憂愁,對身心健康十分不利,甚至出現頭昏、乏力、心慌等一系列「心衰」症狀。所以,我們應保持心態平和,多多鍛煉身體,這不僅利於身體健康,還可以使心胸變得開闊。
2、秋分之後如何養生?
1. 秋日起居,早睡早起
秋季要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夜愈深,寒氣愈重,寒氣很容易入侵體內,為以後的腰腿疼痛埋下隱患,還會引發咳嗽等疾病困擾。
秋季人們很容易發困,總感覺睡不夠。適當午睡,能使人身體得到舒緩和放鬆,更能有精力工作。
2. 飲食清潤,預防秋燥
秋分過後,氣候乾燥,各種「秋燥」問題接踵而至,此季容易發生口舌乾燥、咽喉疼痛、肺熱咳嗽等,在飲食上要特別注意預防秋燥。
預防「秋燥」,應多吃清熱生津、養陰潤肺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鮮山葯、梨、紅棗、蓮子等清補柔潤之品,少吃辣椒、蔥、姜、蒜等辛辣燥烈之物。
秋分時節的鮮梨、蘿卜都具有行氣的功效,可以抵達人體各處潤燥。梨盡量熟食,可滋五臟之陰。
天氣轉涼後,春夏活躍於體表的氣血收回到體內,人的消化能力增強,是「收養」氣血最好的時間段。傳統醫學認為,秋季補血可平衡陰陽,調和氣血。秋季補血不僅能固本培元,使身體正氣恢復,而且有利於驅病祛邪,使體內的陰、陽、氣、血、津液得到充實,使身體能進入到最佳的狀態。
補養氣血離不開補鐵,而補鐵應循序適度原則,不管是食物還是鐵劑,都須避免鐵攝入過量導致的鐵中毒。輕微鐵中毒症狀為頭暈惡心、腹瀉休克,嚴重者者甚至會昏迷死亡。
秋季可服用瑞克生血寧片補養氣血,作為「小劑量、高吸收」的安全鐵劑,生血寧片在高效補鐵的同時能預防鐵中毒。秋季適度補鐵補血,氣血充盈充滿活力,方能迎接寒冬對身體的挑戰。
3.適當秋凍, 提升抵抗力
秋季氣溫稍有下降,雖涼卻不是很寒冷,是「秋凍」的較佳時期。如果過早保暖,機體對寒冷沒有一個循序漸進的認識過程,使得人體對寒冷的調節能力下降,真正到了寒冬時節更加容易患病。如果適當「凍一凍」,則有助於增加人體自身皮膚黏膜對寒冷的耐受力,從而提高抗病能力。
初季氣溫下降,青壯年穿衣要有所控制,避免身熱汗出,傷陰耗氣。晚秋早晚溫差增大,特別是秋末冬初,常有強冷空氣侵襲,此時若再一味強求「秋凍」,就會適得其反。
適當「秋凍」卻不能凍腳,特別要注意讓腳保暖。光腳很容易著涼,引起腸胃不適,甚至引發感冒。晚上臨睡前熱水泡一會兒腳也是不錯的秋季養生方法。
3、秋分養生,秋分是什麼時候,秋分吃什麼養生
秋分一般在每年陽歷9月23日-24日之間,秋分可以吃的養生食物有:梨,鮮棗,西蘭花,銀耳。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
秋分這天太陽到達黃經180°(秋分點),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不考慮大氣對太陽光的折射與晨昏蒙影)。古有「春回祭日,秋祭月」之說,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現在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經黨中央批准、國務院批復,自2018年起,將每年秋分日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
秋分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的降水,氣溫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們常所說的那樣,已經到了答「一場秋雨一場寒」的時候,但秋分之後的日降水量不會很大。此時,南、北方的田間耕作各有不同。
4、秋分吃什麼養生
秋季"進補"可選用性味平和的滋補品,如山葯、大棗、蓮子、龍眼、核桃、芡實、木耳、百合、杏仁等,這些均有補益氣血、健脾補腎的作用。
除此之外,還可適當多吃一些瘦豬肉、牛肉、雞鴨肉,以及牛奶、豆漿、蜂蜜等,也可在醫生指導下酌服西洋參,以補氣生津、健脾安神;或以淮山葯煮粥食用,來補益肺、脾、腎三臟。喜歡甜食的老年人也可用芡實、花生仁、大棗加紅糖後燉服,以調節脾胃功能。健康帖士:脾胃保養四要訣
秋季氣候乾燥,早晚天氣較涼,易引發咳嗽,表現為乾咳、無痰或少痰,並伴有口鼻乾燥、口渴心煩等症狀。可用蜂蜜與核桃仁蒸食。若已有咳嗽出現,服杏仁蘿卜豬肺湯有止咳平喘之效。止咳平喘葯茶方
止咳平喘話貝母
5、秋分養生 秋分時節有哪些養生原則需要注意
1、保暖胃部,防止寒涼。
秋分氣溫漸涼,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百如果防護不當,就容易引發胃腸道疾病。秋分養生要特別注意保持胃部的保暖:適時增添衣服、睡覺要蓋好被子。還需注意忌口,不吃過冷、過燙、過硬、過辣、過黏的食物度,戒煙戒酒,忌暴飲暴食。
2、適量運動,輕松平緩。
秋季養生應以「收」為主。運動宜選擇輕松平緩、活動量不大的項目:健走、打太極拳等,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內損。運動時以周身微熱、尚未出汗最佳,切勿大汗淋漓。避免寒氣通過毛孔進入人體,引發疾病。運動不宜過早或過晚,最好在太陽升起後開始,落山前結束。
3、秋分艾灸,祛除虛寒。
秋分氣溫轉涼,人體毛孔收縮,免疫容力下降,感冒、咳嗽、腹瀉、過敏性鼻炎等虛寒病症也隨之多發。秋分時節可實施艾灸,有效提高免疫力,溫通陽氣,祛風散寒。
6、各個節氣養生方法不同,秋分養生的方法是什麼?
秋分到來,證明夜晚愈來愈長,而白天慢慢變短。秋分過後,天氣也逐漸變冷,氣溫迅速下降,所以人們會在這個適合注意養生。因為秋分,晝夜平分,機體的功能也應該趨向平衡。那麼在秋分,有什麼好的養生方法?我個人覺得要解體渴,補氣津;胃部保暖,防止寒涼;飲食溫潤,多食酸味。
秋分過後,天氣變得越來越乾燥,所以就會出現陽氣減弱,陰氣增強的趨勢,養生要多注意身體陰陽的平衡。為了對抗秋燥,我們可以多補水,多喝粥。而且一些養陰生津的食物,如芝麻、核桃、板栗等都很適合秋分時節食用。而當季食材秋木耳,味甘性平,有益氣生津的功效,是不容錯過的美味。
秋分防涼燥,要多吃溫潤的食物,多食酸味。白蘿卜、胡蘿卜都是具有降肺氣功效的蔬菜,芝麻、核桃等食物也是比較清潤的,秋季可以多吃。除此之外,蔥姜蒜這種辛辣的食物要少吃。秋天人們容易乾燥,不管是皮膚還是咽喉,這就要求我們飲食要清淡,平日里注意保濕。
秋分之後,要特別注意胃部保暖,要防止寒涼。夏季很多人都喜歡吃冰鎮的食物,就連冰激凌也是整箱往會買,但是到了秋分,都要跟這些食物說再見,要注意忌口,冰冷的食物不能再吃。要注意胃部的保暖,防止寒涼,而且根據氣溫的變化,要隨時增添衣物,為自己的身體負責。
7、秋分節氣養生注意什麼
1、有少汗、乾咳等症狀很可能是「溫燥」
因為秋季的空氣比較乾燥,雨水較少,所以我們很容易就會被燥氣入侵。有來些人認為這是無關緊要的事,根本不去注意這些,從而引發了各種疾病。
對於這種現自象,我們通常稱為秋燥現象。由於秋季的溫度與空氣濕度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所有人體的抵抗能知力會有所下降,從而很容易就被疾病入侵。
2、秋分飲食應遵循陰陽平衡
秋分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道年的9月22日或23日。秋分時節,人們在飲食養生中應遵循陰陽平衡的規律,飲食進補要因人而異。
8、秋分養生 秋分吃什麼養生
都吃野莧菜,野莧菜含有多種營養成分。豐富的胡蘿卜素、維生素C有助於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提高人體抗癌作用。炒野莧菜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止痛、明目的功效,食之可增強抗病、防病能力,健康少病,潤膚美容。適用於痢疾、目赤、雀盲、乳癰、痔瘡等病症。
實際上,嶺南習俗所謂的「秋湯」也是和現在中醫學提倡的秋天滋補是一致的,只不過嶺南習俗更加典型,有點土生土長的味道,沒有上升到中醫學理論的高度罷了。
秋分,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氣候由專這一節氣起才始入秋。一是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秋分屬之後,北極附近極夜范圍漸大,南極附近極晝范圍漸大。
9、秋分養生,秋分是什麼時候,秋分吃什麼養生,秋分節氣
每年9月22日~24日。
秋分養生可適當多食辛味、酸味、甘潤或具有降肺氣功效的果蔬,特別是知白蘿卜、胡蘿卜。蘿卜要分生熟,中醫認為,生者味辛、甘,性涼;熟者味甘,性平,入肺、胃經。 蘿卜生鮮狀態下道食用具有良好的食療養生效果,即使曬幹了也是萬能葯物。蘿卜干中依然含有大量維生素B1、鈣和鐵,可為人體補充食物纖維和礦物質。
生吃可清熱生津,涼血止血,化痰止咳;而煮熟偏於益脾和胃內,消食下氣。 建議:脾胃虛寒者不要吃生蘿卜容,而可以煮熟吃,可以治脾胃失和、腹痛作脹、痢疾或腹瀉、飲食不消、反胃嘔吐。
10、秋分如何養生?
1.秋日起居,早睡早起
秋季要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夜愈深,寒氣愈重,寒氣很容易入侵體內,為以後的腰腿疼痛埋下隱患,還會引發咳嗽等疾病困擾。
秋季人們很容易發困,總感覺睡不夠。適當午睡,能使人身體得到舒緩和放鬆,更能有精力工作。
2.飲食清潤,預防秋燥
秋分過後,氣候乾燥,各種「秋燥」問題接踵而至,此季容易發生口舌乾燥、咽喉疼痛、肺熱咳嗽等,在飲食上要特別注意預防秋燥。
預防「秋燥」,應多吃清熱生津、養陰潤肺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鮮山葯、梨、紅棗、蓮子等清補柔潤之品,少吃辣椒、蔥、姜、蒜等辛辣燥烈之物。
秋分時節的鮮梨、蘿卜都具有行氣的功效,可以抵達人體各處潤燥。梨盡量熟食,可滋五臟之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