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養生應該保持什麼狀態?飲食和生活方面
范圍太大,一兩句話說不明白,可以參照《黃帝內zd經》進行養生保健。我知道一點其中的內容,說一下,就當拋磚引玉。
1,順應天時。中醫認為,四季(其中每季度的最後十八天歸在一起)對應五行,五行對應五臟,比如春天保養肝臟,事半功倍內,夏天養心,秋天養肺,冬天養腎。
2,睡眠。有提到說春夏晚睡早起,秋天早睡早起,冬天早睡晚起。各個時辰里的,五臟休息保養的時間。
其他很多,不好一一列明,如果有興趣,可以讀讀。傳統中醫,如果學的好的那些中醫醫生,一般保養都挺好,都挺長壽的。這幾天聽廣東中醫大的教授講課,那個時容候五十多的人,感覺就四十歲左右。
2、飲食養生有那些方面
6/7分步閱讀
中醫認為,人的體質有陰陽偏性(指寒性體質或寒病,熱件體質或熱病)的不同,食物的性質也有寒熱溫涼之分。閱此,對食物宜忌也不一樣,了解各種食物的性質及對人的作用,將有利於人的身體健康和疾病的防治。
2/7
每個人所處的環境和身體條件不同,對合理化的飲食要求也有差異,但總的原則是:品種多樣化,達到互補;攝入適當,忌暴飲暴食;烹調適當,防止破壞營養;實行定時定量,忌食零食;食物要無毒、無害、無污染,衛生清潔。
3/7
所謂「養生」就是根據生命規律,採用養護身心,保持或增進健康,減少疾病,以延年益壽的一種措施,也就是相當於現代醫學中所謂的「保健」活動。養生是一種文化現象,它是中華民族在維護人類健康和種族延續的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傳統性和延續性。
4/7
怎樣搭配飲食才能有養生保健的作用 粗、細糧合理搭配 有些粗糧的蛋白質的生理價值比細糧高,並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粗、細糧合理搭配,既可提高食物蛋白質的生理價值,又可增添多種風味。如玉米面和麵粉混合做的二面蜂糕、小豆雜合面窩頭(玉米面、豆面、小米麵、麵粉)、綠豆乾飯、小豆大米粥、大玉米渣粥等,都是我國民間喜食易做的食物。
5/7
干、稀合理搭配 利用主食的干、稀搭配,是選配谷類蛋白質的簡單易行的方法。例如饅頭、花捲配玉米粥或小豆粥,窩頭、絲糕配面湯或大米粥等,均能使蛋白質得到互補。
6/7
蔬菜的多品種搭配 蔬菜在平衡膳食中占很重要的地位。由於各種蔬菜含營養素的多少和種類不一,在選擇蔬菜時,應特別注意選食含鈣、鐵和維生素B2、C及胡蘿卜素多的食物。一般情況下,每人每天有一斤蔬菜即可。但是,食用蔬菜的品種應愈多愈好,最好每天能有2~4個品種,而且其中最好能有一半以上是綠葉蔬菜,此外,黃色、橙色和紅色的蔬菜也應盡量食用。在缺菜地區和缺菜季節,多吃些豆芽,特別是綠豆菜,也可以補充維生素。
7/7
副食的葷素搭配 副食是攝取多種營養素的主要來源,也只有採取多品種搭配的方法,才能保證全面充分地供給人體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 葷素搭配,是副食調配上的一個重要原則。例如麵筋、豆製品與動物蛋白質搭配,能提高蛋白質的生理價值。它們再與蔬菜搭配,又使我們獲得豐富的維生素和無機鹽。在平衡膳食中,豆類和動物性蛋白質的數量最好能佔全部蛋白質供給量的三分之一。
3、什麼是飲食養生
4、關於養生有哪些食療我們可以長期堅持?
養生現在是一個熱門的話題,每個人都想養生,但又有很多的人又很難堅持養生這個漫長的過程,養生必須是一步一步的來,沒有捷徑可以走。簡而言之養生養生就是需要你有一個良好的飲食習慣才可以維持,那關於養生有哪些食療我們可以長期堅持?我們可以每天早上喝一杯牛奶,多吃一些有機食品,不要多吃肉食,而且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吃垃圾食品,這樣我們才可以達到養生的效果。
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是每個人都想要的,因此現在大多數的人的討論話題幾乎都是關於健康的,那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使我們的身體一直處於健康呢?我們應該要每天早上都記得吃早餐,不要吃太多也不要吃得太急,吃得太急的話會使我們的胃部不消化,也容易導致肥胖。而且也不要空腹去吃主食,這樣會對我們的胃不好,因為現在的年青人總喜歡在沒吃任何東西的情況下去大吃一頓,以彌補之前沒吃的,但這樣往往是會使我們的身體不健康,其實我們可以在非常飢餓的時候先喝一杯牛奶來緩解飢餓在吃主食,這樣對於我們的胃就不會受到傷害。
除此之外。想要養好生,我們還需要擁有一個良好的飲食習慣,不要暴飲暴食、熬夜和吃垃圾食品,因為這些都是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是致命性的,最值得注意的就是我們應該多吃一些有機食品,瓜果蔬菜類的,少吃肉食,這些才是對我們的身體才是最好的,也正是我們身體所需要的。
養生非一朝一夕,不能一簇而成,是需要長期堅持的毅力來形成一個良好的飲食習慣,是需要我們一步一步的來遵守飲食之間和胃部之間的約定方可到達我們的目的。
5、養生食物有哪些
春季養生食譜
春季飲食要掌握一個原則:根據氣溫變化,食物由溫補、辛甘逐漸轉為清淡養陰之品。
早春飲食取溫避涼。早春應適當吃些春筍、香椿、菠菜、柳芽、薺菜、蔥、姜、蒜、韭菜、芥菜等偏於溫補的蔬菜和野菜,不能一味食用人參等溫熱補品,以免春季氣溫逐漸上升,加重身體內熱,損傷到人體正氣;應少食黃瓜、冬瓜、茄子、綠豆等性涼食物。
仲春飲食宜辛甘。適當進食山葯、紅棗、蜂蜜、芹菜等平補脾胃的食物,同時注意攝取足量的維生素,以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少食酸性食物,以名傷用脾胃。
晚春飲食宜清補,可以適當選擇甘蔗汁、薺菜、百合、螺、鴨肉、苦瓜、紫菜、海帶、海蜇、綠豆等平補食物,少食辛辣、黏冷、肥膩之物。
夏季養生食譜
夏季是陽氣最盛的季節,此時也是人體新陳代謝最旺盛的時候,人體出汗過多而容易丟失津液,因此夏季養生應該以清淡食物為主,避免傷津耗氣。
夏季飲食多清淡。
夏季署熱,人的脾胃消化功能相對較弱,應適當吃些清熱解毒的食物,蔬菜類如茼蒿、芹菜、小白菜、香菜、苦瓜、竹筍、黃瓜、冬瓜等;魚類如青魚、鯽魚、鰱魚等,這些食物能起到清熱解署、消除疲勞的作用,對中署和腸道疾病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夏季飲食宜補氣。可適當選擇一些滋陰補氣的食物,如胡蘿卜、菠菜、桂圓、荔枝、花生、番茄等。多食,雜糧,蔬果以寒其體,但生冷瓜果當適可而止,不可過食,以免過於寒涼,損傷脾胃。夏季心氣旺盛,易傷人氣陰,在這個季節里,應以補氣養陰、清署熱為主,如冬瓜、西瓜、蓮藕、鴨肉等,不宜多食溫補、滋膩厚味之品。
秋季養生食譜
秋季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此時人體也應順應四時變化的規律,進入保護陰氣的時機,在飲食方面應以防燥養陰、滋陰潤肺為主。入秋飲食宜甘潤。宜多選甘寒滋潤之品,如百合、銀耳、山葯、梨、葡萄、荸薺、糯米、甘蔗、豆漿、芝麻、蓮藕、菠菜、豬肺、鱉肉、橄欖等,這些食物有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的作用。應少食蔥、姜、辣椒等辛味之品。秋季飲食宜滋補。秋季引補是中醫養生要旨之一,為冬令進補打好基礎,避免冬季虛不受補的發生,可適當服用沙參、麥冬、百合、杏仁、川貝等中葯材,對於緩解秋燥有良效。 秋季宜少辛增酸。秋天要少吃一些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免傷及肺氣;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要選擇蘋果、石榴、葡萄、芒果、柚子、檸檬、山楂等酸味食品,以防秋燥。
冬季養生食譜
冬季是萬物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此時天寒地凍人體血液循環減慢。中醫認為,此時寒邪強盛,易傷及人體陽氣,因此,冬季養生重在滋補。
冬季飲食宜滋補。冬季飲食養生的基本原則是要順應體內陽氣的潛藏,斂陽護陰。可適當選用羊肉、狗肉、蝦、韭菜、桂圓、木耳、栗子、核桃、甲魚等食物;多吃些薯類,如甘薯、馬鈴薯等;蔬菜類如大白菜、圓白菜、白蘿卜、黃豆芽、綠豆芽、油菜等。
冬季忌食寒性物。冬三月草凋零、冰凍蟲伏,是自然界萬物閉藏的季節,人的陽氣也要潛藏於內,脾胃功能相對虛弱,若再食寒涼,宜損傷脾胃陽氣。因些冬季應少吃荸薺、柿子、生蘿卜、生黃瓜、西瓜、鴨等性涼的食物。同時,不要吃得過飽,以免引起氣血運行不暢,更不要飲酒禦寒。
6、養生需要注意什麼飲食?
7、什麼是飲食養生?我們該如何正確養生?
現在的人都講究養生,那麼什麼是飲食養生呢?簡單來說,飲食養生就是咱們所說的食療,我們根據個人體質,嚴格而科學地指定一日三餐,根據食物種類和重量,做一個科學搭配,從而使它發揮營養均衡的效果。飲食養生是大部分現在人越來越追求的一種養生方法,市面上飲食養生的食譜林林種種,那麼我們如何進行健康正確地養生呢?我們首先要了解自己的體質,慢慢摸索,找到合適自己的飲食養生方法。
飲食養生是一種健康地調理自己身體的方式。我們通過這種方法,對身體進行調整,調整身體的機能與體質,從而達到提高免疫力,改善睡眠等功效。當然了,食療即飲食養生還能為身體供應多種科學而健康的營養物質,給予人體細胞足夠的養分和必須的物質,進而修復了身體,達到科學養生的目的。
我理解的正確的飲食養生,要因人而異,要科學嚴謹。首先,我們要對自己的身體有個清晰明白透徹的了解。然後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養生。第一,我們要保證規律的正常的一日三餐。定點定量,早餐要吃起來像個小皇帝,午餐管飽管量,晚餐盡量少;第二,我們的食物講究葷素搭配,盡量購買綠色食品,講究衛生,合理進行葷素搭配;第三,我們要堅持進食八分的原則,八分飽給胃留下合適的剩餘空間,這樣能夠促進消化功能作用的發揮,減緩衰退過程。
當然,正確的養生方法不僅僅只有飲食養生,還有運動養生以及一些好的生活習慣的輔助。多走走路,多動動腿,多喝喝茶,多泡泡腳,多曬曬太陽,這些都是一些比較好的生活習慣,有助於我們的養生,希望大家都能養成。
8、怎樣飲食可以做到養身保健?
中醫認為,飲食調和則脾胃安泰,這對於養身保健至關重要,宜做到早、緩、少、暖、軟、淡:(1)宜早:清晨早起,因胃腸空虛,這時應進行飲食,才能使精神振作,精力充沛,故早餐宜早。中餐也宜在午前進食。晚餐更不宜太遲,且不宜食後馬上入睡。
(2)宜緩:進食宜來細嚼慢咽,這樣能使唾液大量分泌,吃起來才有滋味;且食物通過牙齒咀嚼磨碎,可減輕胃的負擔,有助於胃腸的消化吸收。
(3)宜少:調和飲食既要膳食,也得善節。若嗜味多食,可致消化不良,引自起胃腸及胰腺疾病。孫思邈說:「不欲極飲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可過多。飢食過多,則結積聚;渴飲過多,則成痰癖。」
(4)宜暖:胃喜暖而惡寒,故飲食宜溫,生冷宜少,特別是體虛胃寒者更應慎重。
(5)宜軟:食物軟爛,有利於人體消化吸收。
(6)宜淡:中醫認為咸多傷心、酸多傷脾、苦多傷肺、辛多傷肝、甘多傷腎,故飲食五味不可偏嗜;且少吃油膩厚味,以素食為主。有道是:「厚味傷人無所知,能甘淡薄是吾師;三千功行從此始,淡食多補信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