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養生和食療密不可分,應當如何去食療養生?
應當根據每個人的自身情況來制定不同的食療計劃再去進行養生。
食療養生顧名思義就是 通過吃一些事物來改變身體的一些功能素質,從而使身體更加健康達到養生的目的。這種食療養生的方法一般是以食物所起到的營養作用來治療疾病,保持身體健康的。其實在很早的時候,我國的中醫就了解到人們所吃的食物不光可以提供人類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營養,而且也可以治療一些疾病。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養生這個方面,漸漸地社會上就被人推出一些養生的配方食物和保健品,一般見得多的都五穀雜糧,葯膳等,在中國傳統之中,人們講究人們平常所吃的膳食要平衡,要講究各種食物的攝入,一般以穀物為主,其他的食物也要隨之搭配適量食用,這樣才能飲食合理。
在中醫方面,一般覺得食物補比葯物補更為有效。如果是身體比較虛的經常生病的女性,就建議食葯共補,要吃中葯進行調理,另外還要多喝熱水,還有一些滋補的的湯,這樣對女生的身體比較好。而且,一定不要太挑食、偏食,各種食物都盡量要去吃一點,最好多吃一些穀物類的食物,並且要養成吃淡食的習慣。
如果是有高血壓的人,就建議將芹菜榨成汁喝,還有可以用山楂,砂糖等配料與穀物一起煮,或者吃蓮子糯米粥,水果也是少不了的,最好多吃一些蘋果,獼猴桃,西瓜,特別對於老年人血管硬化的話最好多吃木瓜,能夠很好地幫助其血管軟化,蔬菜的話可以吃韭菜、黑木耳等等。
2、養生、葯膳、食療、保健的概念和區別?
概念
養生指保養、調養、頤養生命。即以調陰陽、和氣血、保精神為原則,運用調神、導引吐納、四時調攝、食養、葯養、節欲、辟穀等多種方法,以期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葯膳發源於我國傳統的飲食和中醫食療文化,葯膳是在中醫學、烹飪學和營養學理論指導下,嚴格按葯膳配方,將中葯與某些具有葯用價值的食物相配伍,採用我國獨特的飲食烹調技術和現代科學方法製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簡言之,葯膳即葯材與食材相配伍而做成的美食。)
食療又稱食治,即利用食物來影響機體各方面的功能,使其獲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種方法。
保健,意思:保護健康。亦指為保護和增進人體健康、防治疾病,醫療機構所採取的綜合性措施。
區別
養生產生於上古先民為抗禦嚴酷的自然環境,調整體力,抗禦疾病,防治疾病的需要。養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養生是先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總結生命經驗的結果。
葯膳它是中國傳統的醫學知識與烹調經驗相結合的產物。它「寓醫於食」,既將葯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以葯用,葯借食力,食助葯威,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強身、延年益壽。
食療通常認為,食物是為人體提供生長發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種營養素的可食性物質。也就是說,食物最主要的是營養作用。其實不然,中醫很早就認識到食物不僅能營養,而且還能療疾祛病。如近代醫家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療病,並可充飢;
養生,指合理選用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寒溫等保健方法,通過長期的鍛煉和修習,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目的的技術和方法。簡而言之,所有促進健康、延長壽命的活動都是養身活動。
3、為什麼說食療是中國養生的特色?
為什麼說食療是中國養生的特色??
食物療法,是利用食物進行防病治病,或促進病體康復,是以食品的形式來具體應用。它既不同於葯物療法,也與普通的膳食有很大的差別。
食物療法與葯物療法的關系
食物療法和葯物療法有很大的不同。食物治病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有病治病,無病強身」,對人體基本上無毒副作用。也就是說,利用食物(谷肉果菜)性味方面的偏頗特性,能夠有針對性地用於某些病證的治療或輔助治療,調整陰陽,使之趨於平衡,有助於疾病的治療和身心的康復。但食物畢竟是食物,它含有人體必需的各種營養物質,主要在於彌補陰陽氣血的不斷消耗。因此,即便是辨證不準確,食物也不會給人體帶來太大的危害。正如名醫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所說「食療病人服之,不但療病,並可充飢,不但充飢,更可適口,用之對症,病自漸愈,即不對症,亦無他患」。因此,食物療法適應范圍較廣泛,主要針對亞健康人群,其次才是患者,作為葯物或其他治療措施的輔助手段,隨著日常飲食生活自然地被接受。
食物療法寓治於食,不僅能達到保健強身、防治疾病的目的,而且還能給人感官上、精神上的享受,使人在享受食物美味之中,不知不覺達到防病治病之目的。這種自然療法與服用苦口的葯物相比迥然不同,它不像葯物那樣易於使人厭服而難以堅持,人們容易接受,可長期運用,對於慢性疾病的調理治療尤為適宜。
此外,食療用品在劑型、劑量上不像葯物那樣有嚴格的規定,不能隨意更換,它可以根據患者的口味習慣進行不同的烹調加工,使之味美色艷,寓治療於營養和美味之中。
當然,由於食物療法和葯物療法各有偏長,故在防病治病的過程中二者都是不可缺少的,應利用其所長,運用於不同的疾病或疾病的不同階段,食物療法與葯物療法相互配合,相互協同,相得益彰。
中醫食療的特點
1體現預防為主的思想。強調了飲食是人體精充氣足神旺之本。提出了:「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正確選擇食物,合理配用膳食用食物進行養生防病的正確觀念。
2注意辯證(質)食治方法。辨證論治是中醫基礎理論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醫學的特點,中醫學的精髓。中醫食養食療作為中醫學的一部分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在治療中,葯治的對象是針對有明顯病症特點的病員,而飲食治療適應證多為疾病的前期,或疾病後期,這些階段病症還不十分明顯,但有體質偏頗的傾向,可以認為中醫食療以辨個人的體質偏頗來施食用膳。中醫的辯證論治包涵了辨體質偏差、辨證候表現兩方面內容。食治是以辨體質偏差為主要內容的。其中施食用膳的原則仍遵循《內經》提出的「虛者補之」,出現偏虛的體質用具有補益作用的食物;「寒者熱之」,出現類似寒證的體質用具溫熱作用的食物;「熱者寒之」,出現類似熱證的體質用具寒涼作用的食物。根據近年對人體體質的研究,認為各類人群中的體質大致可分晦澀質、膩滯質、燥紅質、遲冷質、倦恍質5類。其中晦澀質、膩滯質、遲冷質均忌生冷、寒涼食物而應選用具活血、化痰利濕、溫陽散寒的食物:燥紅質應忌溫熱,而應選用偏寒涼、具補陰生津、清熱涼血的食物。根據體質選用相應的食物,即謂辯質食治。
3強調食物的四性五味。中醫學認為中葯的性質可分溫、熱、寒、涼四性。食物也可分性,但具體施食只需分溫熱、寒涼以及介於兩者之間的平性。其溫熱食物對遲冷質、倦恍質以及寒證、陽虛者適合:寒涼的食物對燥熱質以及熱證陰虛火旺者適合;食物中屬平性較多,故大多可久服長服而不致體質的偏頗,如長服寒涼食物可致脾胃虛寒,損及脾陽;長服溫熱食物可致內熱內火熾盛而致燥熱,陰虛久而生痰。五味:中葯中的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中醫食療學認為食物中也具備上述五味。但這五味是指抽象的,僅是某些食物的性能作用的代表符號而已,是中醫用以歸納解釋食物的治療機制、營養作用,以及指導臨床用葯配膳的依據之一,並非指食物的滋味的定性。如中醫食療學中認為雞是甘味,甘味具緩急、補益作用,可治療虛證。並非說雞的食用口感是甜的。
4注意飲食禁忌。中醫食療非常強調食物禁忌,除了辨質禁忌以外,認為食物與季節,食物與疾病,食物與食物,食物與葯物都有不同的禁忌。
5因人因時因地擇食。中醫食養食療學在注重辨(質)證食治的同時,也認為食物養生與治療也需根據個人的年齡、體質情況、疾病情況、季節氣候、地方區域自然環境等因素而擇食。中醫飲食治療的研究
4、請問食療養生師,葯膳養生師,養生保健師和養生指導師這4者之間有什麼區別呀。都可以給人指導使用葯膳嗎。
目前沒有食療師這個職業,倒是有營養師這個職稱。
葯膳師也沒有的,一般都是中醫師。葯膳要在中醫師指導下使用,中醫葯膳要斷症下葯的,體質不版一樣,份量也不一樣。日常保健倒是有常規配方的。
營養師主要是食物的搭配和營養搭權配的。
5、吃什麼食物能保健養生?
第一堅果:花生
秋季果實豐收,這其中,最具明星氣質的當屬有"長壽果"之稱的花生。"常吃花生能",花生仁中含蛋白質高達26%左右,相當於小麥的兩倍,且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含脂肪達40%,其中不飽和脂肪酸佔80%以上。花生的營養價值比糧食高,可與雞蛋、牛奶、肉類等一些動物性食物媲美。
中醫認為,花生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可以醒脾和胃、潤肺化痰、滋養調氣、清咽止咳。主治營養不良、食少體弱、燥咳少痰、咯血、皮膚紫斑、產婦乳少及大便燥結等病症。
最佳吃法:新鮮花生最好連殼煮著吃,煮熟後的花生不僅容易消化吸收,而且可以充分利用花生殼和內層紅衣的醫療保健作用。花生紅衣能抑制纖維蛋白的溶解,促進血小板新生,加強毛細血管的收縮功能,可治療血小板減少和防治出血性疾病;花生殼有降低血壓、調整膽固醇的作用。古籍認為,花生補中益氣,鹽水煮食養肺。
最好搭配:紅棗。搭配紅棗,能補脾益血、止血。對脾虛血少、貧血有一定療效,對女性尤為有益。
第一補:山葯
每個季節都講補,但進補方式不一樣,春天溫補、夏天清補、秋天要潤補。秋季最佳的進補食物是山葯,不僅有"神仙之食"的美譽,還有"食物葯"的功效。
山葯含有澱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質,有利於脾胃消化吸收;山葯含有大量的黏液蛋白、維生素及微量元素,能有效阻止血脂在血管壁的沉澱,預防心血管疾病,有延年益壽的功效;中醫也認為,秋吃山葯有健脾益胃、滋腎益精、益肺止咳的功效。
最佳吃法:蒸著吃、做湯喝、炒菜均可。蒸著吃,營養損失最小。
最好搭配:枸杞。如果不單獨吃山葯,可以和枸杞搭配來熬枸杞山葯粥,能更好地發揮滋補效果。
第一肉:墨魚
關於吃肉,民間一直有"四條腿的不如兩條腿,兩條腿的不如沒腿"的說法。墨魚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每百克肉含蛋白質13克,脂肪僅0.7克,還含有碳水化合物和維生素A、B族維生素及鈣、磷、鐵等人體所必需的物質,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滋補食品。秋天吃墨魚,對女性尤其滋補。
關於吃肉,民間一直有"四條腿的不如兩條腿,兩條腿的不如沒腿"的說法。墨魚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每百克肉含蛋白質13克,脂肪僅0.7克,還含有碳水化合物和維生素A、B族維生素及鈣、磷、鐵等人體所必需的物質,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滋補食品。秋天吃墨魚,對女性尤其滋補。
最佳吃法:紅燒、爆炒、熘、燉、涼拌,做湯均可,但為防秋燥,墨魚做湯是比較合適的。
最好搭配:豆腐,也屬於養陰生津的食物,一起吃還能起到蛋白互補的作用。
第一水果:梨
梨因鮮嫩多汁,含有85%的水分,酸甜適口,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鈣、磷、鐵、碘等微量元素等,被稱為"天然礦泉水",自古就被尊為"百果之宗"。
秋季空氣乾燥,水分較少,若能每天堅持食用一定量的梨,能緩解秋燥,生津潤肺。
不同種類的梨性寒程度也不完全一樣,如我們常吃的天津鴨梨、香梨和貢梨寒性差不多,而皮粗的沙梨和進口的啤梨,則寒性更大一些。
最佳吃法:梨的不同食用方法可以產生不同的功效,生梨和熟梨的功效就不一樣。吃生梨能明顯解除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出現的咽喉干、癢、痛、聲音啞以及便秘、尿赤等症狀;將梨煮熟或蒸熟吃,如冰糖蒸梨可以起到滋陰潤肺、止咳祛痰的作用,對痛風病、風濕病及關節炎有防治功效,同時對治療肺熱咳嗽和喉嚨痛等效果更佳。
最好搭配:蜂蜜。聞名中外的梨膏糖,就是用梨加蜂蜜熬制的,對患肺熱久咳的病人有明顯療效。
第一粥:百合粥
秋季由於氣候乾燥,空氣中缺乏水分的滋潤,人們常會口鼻乾燥、渴欲不止、皮膚乾燥,甚至出現肺燥咳嗽。百合有潤肺止咳,清心安神等功效,成為秋季食用之上品。
百合味甘微苦,性平。其營養成分豐富,有蛋白質、維生素、胡蘿卜素及一些特殊的有效成分,如澱粉、多糖、果膠以及多種生物鹼,對抑制癌細胞增生有一定的療效。
最佳吃法:煮粥。百合食用的方法很多,可當菜餚吃,如西芹炒百合、百合炒牛肉,這些都稱得上是美味佳餚;也可煮粥吃,如百合與糯米製成百合粥,放上一點冰糖,不僅可口,而且安神,有助於睡眠;還可以用百合、蓮子和紅棗共煮成羹,可補益安神。
6、什麼是食療養生
你好,食療養生即利用食物來影響機體各方面的功能,使其獲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種養生方法。
7、中醫食療養生有什麼優點?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素問》中說:「毒葯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8、食療與飲食養生的區別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食療的含義: 我國自古就有「寓醫於食」、「醫食同源」之說,「食療」故名思義,即食物療法或飲食療法。根據各人不同的體質或不同的病情,選取具有一定保健作用或治療作用的食物,通過合理的烹調加工, 成為具有一定的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
「食療」既是美味佳餚,又具有養身保健、防病治病,能吃出健康,益壽延年。 我們的祖先把「美食養身」和「防病治病」兩者相互結合,溶為一體,能補能治,創造了「中國食療學」。,食療與葯膳的關系: 「食療」和「葯膳」的概念常被人們混淆,「食療」和「葯膳」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食療」是研究養身保健,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一門學科,「食療」是不加葯物,「葯膳」是食物加葯物,是一種含有葯物成分的膳食,使苦口的葯物,變成美味的佳餚。 「葯膳」是在傳統「食療」的基礎上,進一步將食物與葯物相結合,運用傳統的飲食烹調技術和現代加工方法,製成的色、香、味、形俱佳,具有養身防病,治療康復和益壽延年的功效。
「葯膳」包括:葯菜、葯粥、葯酒、葯茶等。嚴格地說,「葯膳」屬於葯物劑型之一,只是這種劑型形式多樣,品種不一,按功能分類,可分為: 益氣健脾,補血養營,氣血雙補,滋陰生津,助陽補腎, 安神益智,開胃消食,溫里散寒,理氣止痛,活血化瘀, 平肝熄風,解表散邪,祛痰止咳,清熱解毒,祛風除濕, 利水退腫,潤腸通便等等。
「葯膳」是在食療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可以說是「葯療」 加「食療」,因此有「葯膳食療學」之稱。「葯膳食療學」的歷史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由簡到繁的發展過程,是一門既古老而又新興的臨床實用學科,頗得國內外各界人士的青睞。
保健養身須趁早、 依據情況選食療。 若問食療之根本、平衡膳食最重要。
9、保健養生吃什麼食物比較好
推薦食用蜂蜜,蜂蜜中含有豐富復的維生素、礦物質、氨基酸、酶類脂類等上百種營養物質,是很好的日常滋補食品,非常適合每日食用幫助滋補調理。
建議每日選制用60°C左右的溫水沖泡蜂蜜水飲用,避免水溫過高導致蜂蜜中的營養物質被高溫分解破壞,從而影響其滋補調理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