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康熙是怎樣平定「三藩」之亂?
「三藩」是指明亡後投靠清朝的三個漢族軍閥,即平西王吳三桂(鎮守雲南)、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之孫,鎮守福建)、平南王尚之信(尚可喜之子,鎮守廣東)。這三個軍閥在追隨清軍鎮壓農民起義和消滅南明抗清勢力的過程中,逐漸擴大了私人勢力,各自擁兵在手,獨霸一方。
三藩之中,以吳三桂勢力最大。吳三桂自康熙元年(1662年)在雲南絞死了南明永曆帝朱由榔後,便割據雲南。吳在當地圈佔民地,搶掠人口,苛捐雜稅,魚肉百姓。他占據南明桂王五華山的帝宮作為藩府,大肆擴建,搞得「千門萬戶,極土木之盛」。吳三桂為了擴大勢力,還招降納叛,廣收黨羽。他選官、練兵,清朝中央政府不能過問,用度開支不受戶部限制。所以當時有「天下之財賦,半耗於三藩」的說法。盤踞在廣東、福建的尚之信、耿精忠也都極力擴大自己的勢力。因此三藩的割據,不僅是清朝實行中央集權的巨大障礙,而且還嚴重地威脅著清朝的統治。
對於三藩應持什麼政策呢?是養癰貽患還是動手術切除?對此,清朝政府內部意見不一,曾經進行過多次辯論。有人主張削去三藩兵權,即實行撤藩,但許多人害怕吳三桂等人,認為撤藩會引出天下大亂。可巧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平南王尚可喜因受不了其子尚之信的挾制,向朝廷提出告老還鄉,並請求讓尚之信接替他的封爵,繼續鎮守廣東。十九歲的康熙帝認為這是撤藩的大好機會,便立即批准尚可喜告老還鄉,但不準其子襲爵。
當時,吳三桂的兒子在北京,消息很快就傳到雲南、福建。吳三桂、耿精忠心中忐忑不安,便於七月間先後上疏,假意請求撤藩,以此試探朝廷的態度。康熙帝接到吳三桂、耿精忠的上疏,下令廷臣會議討論。當時大部分廷臣反對撤藩,有的說吳三桂鎮守雲南地方尚屬平靜,有的說撤藩後朝廷另派兵去鎮守財政費用太大,因此斷不可撤,實際上是怕引起亂子。只有戶部尚書米思翰、兵部尚書明珠、刑部尚書莫洛等少數大臣主張撤藩,認為絕不能再讓吳三桂盤踞雲南了。經過幾次會議討論,意見始終不能統一,而且辯論十分激烈。這時,康熙帝挺身而出,作了果斷的裁決:堅決撤藩。他指出:三藩久握重兵,已經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吳三桂蓄謀已久,撤亦反,不撤亦反,與其養癰成患,不如及早除掉。所以,他毅然下令批准吳三桂、耿精忠自請撤藩的上疏,並派特使分別赴雲南、廣東、福建宣讀朝廷撤藩命令和督促實行。
吳三桂接到撒藩旨意後,便於當年(1673年)十一月悍然舉行叛亂,發布討清檄文,宣稱要恢復明朝,並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從此,一場長達八年的大叛亂正式揭開了戰幕。
叛亂開始後,吳三桂的軍隊很快就打入湖南,廣西、四川將軍、提督、巡撫也聞訊響應。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反清,到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尚之信又在廣州揭起叛亂的旗幟。南中國燃起了熊熊戰火!
三藩之亂來勢洶洶。清朝內部有一些讀史不能消化的腐朽大臣,主張效仿西漢初年景帝殺晁錯的歷史事件。他們對康熙帝說:「應該先殺掉那些主張撤藩的大臣,只有這樣才能使吳三桂息兵。」康熙堅決反對重復歷史的錯誤。他熟讀史書,深知這是腐儒之見,漢景帝雖然殺了主張削藩的晁錯,吳楚七國之亂依然不止,因為吳王濞等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康熙表示:「如果有錯誤,朕一人承擔」,絕不把責任推給別人。因此,他非但不殺主張撤藩的戶部尚書米思翰和兵部尚書明珠等人,相反卻把吳三桂留在京師的兒子吳應熊等人投入監獄。與吳三桂有往來的達賴五世,也向康熙提出:「若吳三桂力窮求降,請免其一死;萬一囂張,不如裂土罷兵」,意思是以長江為界,承認一個南北朝的局面。康熙斷然拒絕了達賴喇嘛,並命令他履行前言,協助清軍平叛。為了橫掃清廷內部的妥協論調和表示自己平叛的決心,康熙又下令處死了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孫子吳世霖。這樣,朝廷內部的思想得到了某種程度的統一,並使吳三桂在精神上受到一定打擊。
三藩之亂爆發時,康熙年僅二十歲。但他歷史知識豐富,又熟讀兵法,善於謀略,指揮得當。他知道,三藩之亂雖然氣勢嚇人,但是只要打敗吳三桂,其他人均不在話下。所以,他制定了重點打擊吳三桂的戰略,爭取其他叛亂者中立、歸降。如他反復爭取陝西提督王輔臣,穩定了西北戰場,粉碎了吳三桂企圖打通西北的陰謀;他在軍事進攻之餘,又利用耿精忠與台灣鄭經集團之間的矛盾,招降了耿精忠;並乘勢進軍,迫使鄭經勢力退出福建;到康熙十六年(1677年),尚可喜憂憤而死,尚之信也因與吳三桂矛盾重重,在清軍的進逼下投降。
康熙帝在激烈的戰爭中,能夠保持剛毅、果斷、沉著、機智。他深得用兵之道與指揮之法。他指示領兵諸將:戰爭中要緊的是得民心,所以一定要「嚴禁軍士侵擾百姓」。為了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他執行了罰先行於親貴的做法,即對那些敢於玩忽職守、貽誤軍機、畏懼不前的敗軍之將,即使是皇親國戚,也決不寬貸。如他下詔公布了順承郡王勒爾錦、簡親王喇布、貝勒尚善、察尼、鄂鼐、洞鄂等人錯失戰機、收受賄賂的罪行,分別給予了處罰。他說:「若非朕運籌決策,命令水師取岳州,命令岳樂的江西軍隊進攻長沙,命令圖海的陝西軍速復平涼,後果幾乎不堪設想。在一般人尚不可原諒,何況是親王、貝勒這些皇親國戚呢!」
吳三桂等人雖然一度掀起大波,但這些朝秦暮楚、氣節喪盡的傢伙是得不到人民擁護的。當時有人作詩諷刺吳三桂說:「復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已為紅顏改,青史難寬白發人!」這意思是說:你不但沒有恢復明朝,反倒把明朝滅亡了;你為了一個美人(指陳圓圓)而改變了丹心,歷史是難以寬恕你這老頭子的!到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在清軍步步進逼下,吳三桂日暮途窮,在湖南衡陽稱帝,同號「大周」,改元「昭武」,但幾個月後就在內外交困、憂憤交加中死去。他的孫子吳世璠繼位後更是一天不如一天。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軍攻陷昆明,吳世璠自殺。一場席捲十省、長達八年的大叛亂終於平息。二十七歲的康熙帝得到勝利的捷報,他心情激動,夜不能寐寐,揮筆寫了一首《滇平》詩:洱海昆池道路難,捷書夜半到長安。
未矜干羽三苗格,乍喜征輸六詔寬。天末遠收金馬隘,軍中新解鐵衣寒。
回思幾載焦勞意,此日方同萬國歡。
三藩之亂平定後,康照採取一系列措施消除昔日的弊病。他下令在原來三藩控制地區設立八旗兵駐防,將藩王的財產全部充官作為軍餉,革除昔日的苛捐雜稅,歸還被三藩霸佔的部分民田。這些措施不但加強了國家的統一,也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2、男士養生平定三藩,威震八方!等等究竟什麼服務啊
G
3、他平定三藩,收復台灣,立下汗馬功勞,康熙為何卻對他恨之入骨?
歷史上的姚啟勝不得不說是一個典型的心直口快之人,他是一個具有江湖義氣,路見不平就會拔刀相助的俠客。面對百姓的時候更是全心全意為百姓考慮,但正是這樣一個平定三藩知、收復台灣、立下了汗馬功勞的人,康熙為什麼卻對他恨之入骨?
第一,光環過多。
姚啟聖為了國家知識可以道說是勞心勞力,他曾經在指揮軍並操練的時候竟然會累到昏過去。同時,他也是主張台灣必留的第一人。在澎湖之戰中,姚啟聖在後方保障上面盡心盡力,不惜傾家盪產籌措軍資。
第二,過於心直口快。
自古以來在朝堂上就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他的殘酷是常人所不能理解的。那麼對於如此心直口快的姚啟聖來說內,官場必定不是適合他生存的。他的心直口快也讓他一不小心就陷入了政治的漩渦,這也導致了他後來的悲劇。
第三,施琅的構陷。
姚啟聖的心直口快已經在朝堂之上得罪了不少人兒,在決戰台灣不久的時候,施琅又開始對姚啟聖進行輿論上的沖擊。他在呈給康熙的奏摺中直接說姚啟聖並沒有到澎湖知會,而是直接去了台灣,這樣軍國大事被他當做兒戲,是有輕國體的表現。這樣一來二容去,便讓康熙對他逐漸心生不滿。
4、康熙是如何平定三藩的?
這次斗爭關繫到大清江山的安危,康熙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智慧,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冒險撤藩
所謂「三藩」:是指順治年間清廷派駐雲南、廣東和福建三地的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繼茂(後由其子耿精忠襲爵)。三藩之中,吳三桂勢力最大,他十分驕橫,不但掌握地方兵權,還控制財政,自派官吏,不把清朝廷放在眼裡,直接威協到清朝的統治。為此,康熙不得不考慮撒藩的問題。
康熙皇帝在正式撤藩之前,康熙已開始逐步削減「三藩」權勢,限制其不法行為。而三藩對此也有察覺,吳三桂和耿精忠(耿繼茂之子,已經襲爵位)於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七月假意奏請上交藩王印信,以試探朝廷的意向。康熙立刻召集會議研究撤藩。大臣們有兩種意見:一種主張不撤藩;另一種認為應該撤藩,反對撒藩的意見佔了上風。康熙卻認為,三藩手握重兵,財政自成體系,特別是吳三桂擁兵自重,若不早除,必釀成後患無窮。所以綜合各方面因素考慮,康熙決定撤藩,並將三藩全部撤往山海關外。
吳三桂發動叛亂
吳三桂接到撤藩諭令,大大出乎他的預料。他自認為勞苦功高,而且又有軍隊,上這個摺子本來就是試探康熙的口氣,心裡認為康熙必然不會同意。不料康熙這個年輕的皇帝卻決意撤藩,連一點迴旋的餘地都沒有。他幾十年苦心經營的一切將付諸流水,無論如何也不甘心,於是決意造反。
康熙十二年,吳三桂命令麾下官兵蓄發易服,發動叛亂。
吳三桂舉兵叛亂後,閩、粵兩藩也蠢蠢欲動,各地的吳氏黨羽紛紛響應,各地告急文書頻頻傳至北京。
康熙分析局勢後認為:吳三桂是三藩的首領,消滅了吳三桂,其餘亂黨不攻自破。因此他採取了分化誘降、各個擊破的方針。他先召回閩粵撤藩使;對耿、尚兩藩暫行安撫,拆散他們與吳三掛的聯盟;而對吳三桂採取重點打擊的戰略。康熙先派都統巴爾布等率三千精騎由荊州馳駐常德;都統珠滿率兵三千由武昌進駐岳州,扼住湖廣的咽喉要道;西安將軍瓦爾喀率騎兵赴四川,形成了對吳三桂的包圍。都督尼雅翰、赫葉、席布根特等率兵分往西安、漢中、安慶、兗州、鄖陽、汝寧、南昌等要地,以保關中和中原後方的安全,諸路兵馬均聽從寧南靖寇大將軍勒爾錦節制。第二年又特派刑部尚書莫洛進駐西安,會同將軍、總督商議,便宜行事,巡撫、提督以下地方文武悉聽節制。
長期的拉鋸戰
戰爭初期,吳軍氣勢洶洶,一些清軍將領貪生怕死,長沙、岳州、衡州等要地先後失陷,吳軍直抵湖北、四川。迫使瓦爾喀退守廣元,勒爾錦和珠滿困守荊州、武昌,都無力反擊。吳三桂一面猛攻川楚,一面通過西藏的達賴喇嘛致書康熙,要求劃江而治,被康熙斷然拒絕。吳三桂和議不成,兵分兩路:一路由他親自掛帥,從長沙進江西,連續攻克30多座城池;另一路由悍將王屏藩督率,由四川進陝西,接應吳三桂養子王輔臣的叛軍,攻克平涼、蘭州、延安、綏德等地。一時間京師人心震動,吳三桂氣焰囂張,揚言進攻北京。
王輔臣本來是忠於康熙的,他的叛變使得形勢驟然緊張起來。為了應對惡化的局面,康熙傳諭總督哈占,要他保護好王輔臣的妻兒家產,又派王輔臣兒子王繼貞攜詔前往勸說,表示「往事一概不究」,只要及時回頭,便可官復原職。六月,王輔臣兵敗投降,王屏藩部也節節敗退,逃回四川,陝甘全境告平。
兩線戰場傳來捷報的同時,清軍與吳軍在湘、鄂、贛一帶進行長期的拉鋸戰。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清軍平定閩粵,耿精忠、尚之信先後投降,湘鄂一帶吳軍已成孤軍。吳三桂怕部下解體,趕忙在衡陽草草修建了廬舍當宮殿。三月二十八日,吳三桂即位稱帝,國號為「大周」。此舉使他的政治處境更加不利,前線清軍攻勢日益猛烈。這年八月,吳三桂急病交加,死在衡州。
八年的內戰
吳三桂死後,「皇太孫」吳世瑤即位,這時的吳軍已兵無鬥志,一路潰退雲貴。為了加快平叛進程,康熙下令:協從叛亂,繳械投降者,寬大處理,反正立功者,將功折罪,論功行賞。這項決定從政治上瓦解了叛軍士氣,除少數頑固分子堅持與清軍決戰以外,大多數叛軍接戰即降。短短一年多的時間,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很快落入清軍之手。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吳氏叛軍徹底被平滅。
康熙從開始削藩直到吳三桂敗亡,歷時八年。在這場平叛戰爭中,康熙顯示出超凡的政治遠見和軍事指揮才華。他堅持擒賊先擒王的戰略,始終把矛頭指向吳三桂,對耿、尚二藩實行剿撫兼施的政策,分化瓦解三藩聯盟,各個擊破。這次關系大清江山安危的斗爭,康熙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5、誰平定了「三藩之亂」?
康熙帝玄燁決定用武力平叛,命在清廷供職的比利時國在華傳教的南懷仁(FerdinandVerbiest,公元1623~1688年),組織工匠製造各型紅衣炮,運往前線,至康熙十七年三月,「三藩之亂」被平定。
康熙朝廷於平定「三藩」之後,又為收復雅克薩預作準備。
6、平定「三藩」叛亂是怎麼回事?
清王朝入主中原,降清漢官起了很大的作用,功不可沒。其中功勞最為顯赫的有吳三桂、耿仲明、尚可喜三人,都晉封為王,分別鎮守東南和西南地區。至康熙年間,平西王吳三桂鎮守雲南,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之孫)鎮守福建,平南王尚可喜鎮守廣東,史稱「三藩」。他們各擁重兵,掌握地方的軍事、行政、財政大權,猶似三個封建割據的獨立政權。
三藩之中,以吳三桂的勢力最大。吳三桂原為明朝遼東總兵,駐守寧遠。當李自成大順軍逼近北京時,崇禎皇帝命他帶兵入衛首都。吳三桂率兵入山海關,到達豐潤的時候,李自成軍已攻破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他立即回到山海關,騎牆觀望局勢的變化。這時在北京的李自成把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和他的愛妾陳園園扣為人質,招降吳三桂。吳三桂得悉陳園園被李自成手下將領劉宗敏掠走,大怒,派副將楊坤、游擊郭雲龍送信到清軍駐地,向多爾袞乞師援助。正在揮師東進的多爾袞,見到吳三桂乞師助戰的信正中心懷,立即回信,以「必封以故土,晉為藩王」為誘餌,引他率眾來歸。雙方一拍即合,多爾袞日夜兼程向山海關進發。李自成得吳三桂拒降後,親自率二十萬大軍與吳三桂戰於山海關附近的一片石。經過四天的急行軍,清兵至山海關外,吳三桂出關迎接。多爾袞命吳三桂再次入關與李自成接仗。酣戰時颳起一陣大風,沙土彌漫,咫尺間不能辨見。多爾袞命阿濟格、多鐸率二萬輕騎從吳三桂陣營的右側突然殺出,大順軍措手不及,死傷甚眾。李自成發現陣形突變,知道清兵出擊,立即下令退兵,撤回北京。多爾袞當即封吳三桂為平西王,命他追擊李自成軍。李自成棄北京退走山西,吳三桂也返回北京。清軍入北京城以後,取代了明王朝的統治政權。
清朝定都北京不久,命阿濟格為大將軍,西征李自成農民軍,吳三桂也隨清軍出征。李自成在清軍追擊之下,且戰且敗,於順治二年死於湖北九宮山。順治三年至順治十六年的十餘年間,吳三桂與南下清軍一同鎮壓農民起義軍余部,為清朝統一了西南地區。順治十六年正月,南明永曆政權的桂王朱由榔逃奔雲南。二月,吳三桂與清軍攻克雲南城(今昆明),桂王流亡緬甸。康熙元年,吳三桂將朱由榔從緬甸捉回,在雲南絞死。清廷認為,吳三桂以開關迎師,後來追擊李自成置他於死地,又掃平西南農民軍余部;置桂王朱由榔於死地,明朝殘余勢力被完全撲滅,為清朝所建立的功勞冠於其他明朝降將,故封平西王,留鎮雲南。
吳三桂擁有七萬軍隊,進駐雲南以後,占據五華山桂王故宮為藩府,又大興土木,增華崇麗,與王宮無異。吳三桂控制雲貴、湖廣地區,招攬人才,樹立黨羽,凡知縣以上的各級官員和軍隊將領,都由他的舊部擔任,清朝的吏、兵二部,不得掣肘,他的財政情況,戶部也不得查核。吳三桂甚至還可以向全國選派官吏,稱為「西選」。西選之官幾滿天下。吳三桂藉沒明朝黔國公沐氏的莊田占作藩庄,又廣立關卡,徵收榷稅;壟斷鹽井、銅礦,造兵器、鑄錢幣。他用這些財富招兵買馬,擴充軍隊。在吳三桂控制下的雲南地區,儼然像一個脫離清王朝的獨立王國。
康熙帝對三藩勢力的膨脹,予以密切的關注。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向朝廷上奏疏,要求歸老遼東,並請求所屬部下也移駐遼東,兒子尚之信襲他的王爵。康熙帝把尚可喜的奏疏視為契機,批准了他的請求。吳三桂知道後,也假惺惺地上疏,請求「移藩」錦州,以試探朝旨。康熙帝立即把他的「移藩」奏疏命群臣集議。多數大臣認為,吳三桂的奏疏非出由衷,如果同意「移藩」,必然導致動亂,因而不贊成「移藩」。而尚書米思翰和大臣明珠認為,吳三桂不宜久鎮,以「移藩」為宜。康熙帝經過慎重思考之後,向諸大臣宣布說:「吳三桂蓄異志已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發,尤可制也」,斷然發出撤藩令。九月,康熙帝移藩令到達雲南,吳三桂狗急跳牆,十一月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周王,天下招討兵馬大元帥」,蓄發易衣冠,以白旗為幟,公開起兵反清。同時,致書尚可喜、耿精忠以及各地黨羽,要他們也舉反清旗號,參加武裝叛亂的行列。
吳三桂突然反叛,清軍措手不及,各路戰場均處劣勢。叛軍迅速佔領廣西、福建、廣東、雲貴、湖南、四川、陝西諸多地區,戰火燒遍半個中國。叛軍所到之處,搶掠金庫、糧庫,屠殺人民,廣大民眾又一次遭受戰爭的苦難。吳三桂企圖以「反清復明」為號召。但是,吳三桂的這個號召,並不得人心。因為他引清兵入關,清朝才得以定鼎中原;又是他把明朝宗室桂王朱由榔追殺於雲南,所以明朝的一些遺老逸臣都不願跟著他反清。
康熙帝親自指揮平叛戰爭,調度全局,謹慎部署,採取剿撫並用,分化瓦解三藩營壘的方針,把打擊的重點放在吳三桂方面,宣布「凡歸順兵將,既往不咎,並給恩養安插。同時,康熙帝破格提拔了一批忠於清朝的漢族綠營將領,安置在前線的指揮崗位,加強了清軍的戰鬥力。
吳三桂叛亂的次年,陝西提督王輔臣響應吳三桂叛亂,並煽動寧夏兵變。甘肅提督張勇推薦趙良棟為寧夏提督。趙良棟應召入京,向康熙帝奏說「首惡嚴征,協從寬宥」的策略,康熙帝點頭稱善。趙良棟奉旨選精兵赴寧夏,一面宣布康熙帝安撫諭旨,一面打擊叛亂首領。他分兵出擊,散其黨羽,逮捕為首叛亂的參將熊虎,請旨斬首。寧夏平定以後,趙良棟受大將軍圖海節制,進討陝西王輔臣,分別平定秦州、西和、禮縣等地,王輔臣勢窮投降,在被召入京途中自殺。陝西平定以後,又向四川進兵。康熙帝命大將軍圖海破棧道,取益門鎮,向四川進兵。趙良棟率步騎五千,進師破密樹關,與叛軍大戰於黃渚關,進而攻取陽平關。平涼提督王進寶出鳳縣,定漢中,涼州提督孫思克出略陽,下階州,三路清軍會師寧羌。接著,趙良棟與王進寶分道白水壩。清軍與叛軍隔江布陣,江水漲,又無渡江船隻,叛軍亂箭飛矢如雨。趙良棟大呼「看我的指揮鞭所指的方向前進,後退者斬」。全軍在他的鼓動下呼聲震天,躍馬冒矢強渡,勇往直前,無一回顧者,叛軍驚恐而退。清軍渡江後,連克龍安府、綿竹縣,十天之內,收復成都。康熙帝嘉獎趙良棟的戰功,破格提升為雲貴總督,加兵部尚書。
經過二年多的平叛戰爭,戰場形勢發生了根本性轉變,東西兩個戰場捷報頻傳,參與叛亂的干將耿精忠、尚之信等,紛紛倒戈降清,收復了大片土地。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稱帝,國號大周,年號昭武,大封文武百官以穩定陣營。當年秋天,吳三桂做了幾個月的皇帝就一命嗚呼,孫子吳世瑤從昆明趕來,奔喪即位,改元洪化。吳三桂死後,湖南、四川相繼為清軍收復。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清軍從湖南、廣西、四川三路發兵雲南,進攻昆明。大將軍貝子彰泰率廣東、廣西的滿漢旗兵四十萬大軍入雲南,指揮部設在雲南城(昆明)東歸化寺,城西的碧雞關也駐扎大批清軍,但彰泰卻按兵不動,不敢向雲南城發起攻擊。吳世瑤集精兵死守,兩軍相持沒有正面交鋒。九月,趙良棟率軍至雲南,請求彰泰配合進攻雲南城。彰泰為保存兵力,不願攻城。趙良棟是一員猛將,他不顧彰泰的保守用兵,帶領兵勇夜攻南壩,破壘奪橋,逐步逼進城邊,士兵傷亡甚眾。彰泰在趙良棟的催促下,只好下令向雲南城發起攻勢。由於清軍的攻勢強大,雲南城已不能久守,叛軍頭目吳世瑤遣兵出城與清軍決一死戰。清軍在桂花寺大敗叛軍,吳世瑤自殺,部下棄城乞降,雲南城攻克。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已被平定,吳三桂屍骨傳至各省示眾。康熙帝平定三藩叛亂,順應歷史潮流,符合人民的願望,為維護國家統一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