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科普網

養生科普網

發布時間:2020-07-12 09:02:29

1、科學小常識有哪些 科學養生的法則

1、剩菜時間不宜過長,以不隔餐為宜。最好能五六個小時內吃掉。存放時間過長,食物中細菌就會釋放出化學性毒素,通過加熱也無法去除。
2、豆漿中打雞蛋做法不科學。雞蛋中黏液性蛋白易和豆漿中胰蛋白酶結合,產生一種不能被人體吸收的物質,大大降低人體對營養的吸收。
3、忌用保溫瓶裝豆漿:豆漿中有能除掉保溫瓶水垢的物質,溫度適宜條件以豆漿為養料,瓶內細菌大量繁殖,3~4個小時就能使豆漿酸敗變質。
4、打包食物必須回鍋:冰箱溫度只能抑制細菌繁殖,不能徹底殺滅它們。故冰箱中食物取出後必須回鍋。否則會造成不適,例如痢疾或腹瀉。

5、【夏季養生黃金點】1.作息時間:最佳睡覺時間不應超過12點;2.吃飯時間:早餐的最佳時間是起床後一個小時內,另一個吃飯的最佳時間是運動後的半個小時至45分鍾內;3.喝茶時間:最佳時間是飯後一小時;4、運動時間:最佳運動時間是晚飯後的兩個小時。
6、夏季養生顧問提醒您:晨練不要過早,以免影響睡眠;運動不要過強,以免影響消耗;喝水不要太冰,以免影響腸胃;飲食不要太膩,以免影響消化;壓力不要太大,以免影響情緒。
7、夏天熱,養生需注意:日喝酸奶200毫升,可以預防夏季腹瀉;煮玉米時保留胡須,能夠預防糖尿病;給自己製造一個出汗的機會,可促進新陳代謝;夏季鍛煉暑氣重,可以貼牆站或快走半小時;空調風扇少用點,多練練自身的耐熱性
8、少食肉,曬太陽,雨中行,常唱歌,飯後息,挺起胸,靜坐思,天倫樂,步當車,行善事。科學養生,身心健康!

2、養生要科學,坑人的養生常識有哪些,小心越養越病?

養生也要科學,亂養生,反而養出病。

1,一次不能吃太多雞蛋

雞蛋的膽固醇沒有那麼可怕,需要限制每天攝入的雞蛋數量,是那些消化系統和和肝腎功能不太好的人,正常健康的年輕人,多吃幾個雞蛋沒有關系。

2,骨頭湯能補鈣

長時間熬骨頭湯,並不能把鈣「熬」到湯里,大部分營養成分仍然在湯渣中, 香濃的骨頭湯,反而含有很多脂肪,喝的太多,容易引起肥胖。

3,O型血要少吃穀物

這種說法來源於所謂的「血型減肥法」,但是這種方法沒有經過實驗的驗證,也沒有數據的支持,基本上是經不起推敲的。

4,喝清腸茶能夠排毒

如今市面上銷售的各種清腸排毒產品,多數含有化學物質蒽醌類化合物,可產生化學刺激,促進提倡蠕動,從而引起排便。但是這種化學物質長期刺激腸道,會損傷腸道黏膜,還會在腸壁上被吸收和沉積,久而久之可能會引起結腸黑病變。

5,蛋清敷臉可以美白

蛋清里沒有能讓皮膚變白的任何有效成分,不熟的蛋清,可能有細菌敷在臉上容易引起皮膚過敏。

6,空腹喝淡鹽水能夠排毒

所謂排毒是個偽概念,我們身體能夠自行排出廢物,不需要再吃什麼來幫助排毒。

7,吃黑芝麻能讓頭發變黑

頭發里的黑色素和黑芝麻里的黑色素,不屬於同一種,不能混為一談,多吃芝麻,根本不可能讓頭發變黑。

8,多吃味精緻癌

味精在高溫加熱後會生成焦谷氨酸鈉,這種物質會致癌?其實這種物質只是沒有鮮味了,並不可以致癌。

9,減肥葯能幫助人快速減肥

網路上銷售的各種減肥葯,不減肥很傷身。這些減肥葯,會通過讓人拉肚子脫水,食慾不振,達到減肥的效果,掉的是沒有一克是脂肪,一旦停葯,立即反彈。目前國內批準的OTC減肥葯只有一種一一奧利斯它,適應范圍,僅限於體重指數BMI≧24,患有肥胖症的患者,輕微肥胖的普通人,最好還是通過控制飲食加強鍛煉來減肥。

自製酵素能夠保健

大部分的家庭自製酵素,其實就是一種酒和醋之間的發酵產品,因為酒精含量不夠,其實這種細菌不能被完全殺死,還可能在無氧環境中大量繁殖,危害人的健康。

3、有哪些養生科普實用的書可以推薦給爸媽看?

《中醫養生全書》、《調理健身瑜伽》這兩本書還不錯。裡面很多養生健康方面的知識,淺顯易懂,完全可以讓父母去看。不過我覺得最好的方法就是你自己看一些相關的書籍或者視頻,然後交給父母怎麼去做。
畢竟父母年紀大了,看書的話恐怕也會力所不逮。

4、科學養生方法。

1、早餐的營養搭配

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頓飯,每天吃一頓好的早餐,可使人長壽。早餐要吃好,是指早餐應吃一些營養價值高、少而精的食物。因為人經過一夜的睡眠,頭一天晚上進食的營養已基本耗完,早上只有及時地補充營養,才能滿足上午工作、勞動和學習的需要。

早餐在設計上選擇易消化、吸收,纖維質高的食物為主,最好能在生食的比例上占最高,如此將成為一天精力的主要來源。

2、午餐的營養搭配

午餐是一日中主要的一餐。由於上午體內熱能消耗較大,午後還要繼續工作和學習,因此,不同年齡、不同體力的人午餐熱量應占他們每天所需總熱量的40%。主食根據三餐食量配比,應在150-200克左右,可在米飯、面製品(饅頭、面條、大餅、玉米面發糕等)中間任意選擇。

副食在240-360克左右,以滿足人體對無機鹽和維生素的需要。副食種類的選擇很廣泛,如:肉、蛋、奶、禽類、豆製品類、海產品、蔬菜類等,按照科學配餐的原則挑選幾種,相互搭配食用。

3、晚餐的營養搭配

晚餐比較接近睡眠時間,不宜吃得太飽,尤其不可吃消夜。晚餐應選擇含纖維和碳水化合物多的食物。但是一般家庭,晚餐是全家三餐中唯一的大家相聚共享天倫的一餐,所以對多數家庭來說,這一餐大家都煮得非常豐富,這種做法和健康理念有些違背。

因此在調整上仍與午餐相同的是餐前半小時應有蔬菜汁或是水果的供應。一般而言,晚上多數人血液循環較差,所以可以選些天然的熱性食物來補足此現象,例如辣椒、咖哩、肉桂等皆可。寒性蔬菜如小黃瓜、菜瓜、冬瓜等晚上用量少些。

4、睡眠方面:夏季早上六七點起床比較好。午睡有利於氣血平衡,能有效補充體力、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健康的午睡以30~60分鍾為宜,若超過1小時,可能會對晚上的睡眠造成干擾,往往適得其反。

夏季天氣炎熱,人體消耗較大,如果經常熬夜,更會增加對身體的損害,一般晚上11時以前應當入睡。

5、運動方面,夏季是身體排泄的過程,血氣往外走,新陳代謝旺盛,可以適當進行有氧運動。工作一段時間後最好站起來走一走,做一些腿部運動操。

但進入高溫天氣,心臟排血量明顯下降,各個臟腑器官的供氧能力明顯減弱。外出活動最好選擇散步等溫和的方式,並避開烈日熾熱之時,以防中暑。

5、如何科學養生,科學養生的方法,揭秘科學養生的意義

「養生之道,莫先於食。」飲食養生首先指的是應用食物的營養來防治疾病,促進健康長壽的。俗話說:「葯補不如食補。」所謂食補,就是通過調整飲食來補養臟腑功能,促進身體健康和疾病的康復。同時食補能起到葯物所無法起到的作用。在我國,利用調整飲食作為一種養生健身手段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們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前處於奴隸社會時期的周代就已經認識到了飲食養生的重要性。在周代的宮廷里已配有專門從事皇家飲食的「食醫」,即專門進行飲食調養的醫生。魏晉南北朝時期,已有了《食經》,是一部系統論述食物養生功能的經典。唐代名醫孫思邈對飲食養生作了重大貢獻,他尤其擅長治療老年病,著有《憊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其中有很大篇幅是論述飲食養生的。他認為,老年人疾病的治療,首先要注重飲食。因為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氣血,而葯性烈,猶若御兵,葯勢有所偏助,令人臟氣不平,易受外患,所以若能用食平痾,適性遣疾,最易收養生之效益。由於孫思邈大力提倡飲食養生,所以,唐朝時期的飲食養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至宋代王懷隱《太平聖惠方》的問世,飲食養生已初步形成一門專一的學科。飲食是人類維持生命的基本條件,而要使人活得健康愉快、充滿活力和智慧,則不僅僅滿足於吃飽肚子,還必須考慮飲食的合理調配,保證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素的攝入平衡且充足,並且能被人體充分吸收利用。營養平衡,首先必須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可忍飢挨餓,也不宜暴飲暴食,不可偏嗜某種食物,也不可偏廢某種食物。還要注意飲食的衛生,不吃不潔、有毒食物。並應根據自身的身體況禁忌某些食物,這樣才有利於防止疾病的發生,達到飲食養生長壽的目的。飲食養生是通過吃來進行的。應用日常食品,根據不同的經濟條件、不同的生理病理需要進行調理養生,不但能充飢,更能補充營養,有益健康,祛病延年,是一種樂於被人們接受的重要養生手段。清代著名醫家王孟英說:「頤氣無玄妙,節其飲食而已。」就是說養生長壽奧妙在於調整飲食,充分強調了飲食養生的重要性。
飲食養生的原則
古人雲:「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節,不足以生存也。」合理的飲食,可以使人身體強壯,益壽延年。而飲食不當,則是導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國古代養生家都十分重視飲食的適度,並通過長期的生活實踐,積累了極為豐富的飲食養生方法和經驗。以下可供養生者借鑒:
1. 飲食有節,利身益壽。
「飲食有節」是上古之人的經驗之一。2000多年前,管子就曾指出:「飲食節,則身利而壽命益;飲食不節,則形累而壽損。」對於老年人來說,節制飲食更是健康長壽的重要措施。因為當進入老年期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理功能逐漸減退,機體的新陳代謝水平逐漸減弱,加之活動量減少,體內所需熱能物質也逐漸減少。因此,每日三餐所攝入的熱能食物也應減少,這樣才能更好地維持體內能量的代謝平衡。如果到了老年階段飯量仍不減當年,攝入能量食物過多,勢必造成體內能量過剩,多餘的能量就會轉化為脂肪,使身體發胖,並影響心臟功能。這也是誘發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所以,老年人應適當地節制飲食,以保持機體能量代謝的平衡。我國古代養生學家認為,谷氣勝元氣,其人肥而不壽;元氣勝谷氣,其人瘦而壽。養生之術,常使谷氣少,則病不生矣。《黃帝內經·素問》指出:「飲食自倍,腸累乃傷。」《管子·形勢篇》也說:「飲食節,則身利而壽命益;飲食不節,則形累壽損。」現代醫學也認為,過食是老年人的大敵。因此,老年人的飲食應當少而精,富於營養又易於消化,多吃新鮮蔬菜、水果,限制高脂肪、高熱能食物的攝入量。每餐的食量應適可而止。一般以七八分飽為宜。
2. 進食有時,三餐有別。
俗話說得好:「早飯要飽,午飯要好,晚飯要少。」《壽親養老新書》中非常重視晚餐的食量:「夜晚減一口,活到九十九。」大量實驗表明,注意一日三餐合理安排對養生長壽是大有益處的。在食物選擇方面,早餐應選擇體積小而富有熱量的食物,午餐應選擇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晚餐則應吃低熱量、易消化的食物。大量實驗表明,每天早上一次攝入2000卡熱量的食物,對體重影響不大,而晚上攝入同樣的食物體重就明顯增加,這是因為人體的各種生理機能和代謝變化都有一定的規律性。一般基礎代謝白天比晚上旺盛,大腦處於興奮狀態,各種消化腺對消化酶和消化液的分泌增高,同時,對食物的需要量和消化吸收功能也比較強。晚上活動少,能量消耗也小,如體內熱量過多,就會在胰島素的作用下合成脂肪,使人發胖。因此,一日三餐的合理安排非常重要,分配的比例應該是3:4:3。有人習慣於早餐吃得很少或不吃早餐,晚餐吃得很多,這對健康是有害的。特別是老年人更應養成晚餐食少、清淡的習慣。
3. 合理搭配,不可偏嗜。
人體對營養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飲食合理搭配能夠保證機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素,因此,要避免偏食和飲食的單調,否則會產生一系列不良後果。如果偏嗜甜食,特別是老年人可引起高膽固醇血症,甚至誘發糖尿病;如偏嗜肥肉等葷腥食物,則可使人發胖並可導致高血脂症和動脈硬化;如食物過精細,缺乏膳食纖維,易發生便秘、肥胖、膽石症等;膳食纖維過低,大腸癌的發病率就會增高。所以要做到膳食的合理搭配,主要要粗細糧混食,做到粗糧細做,干稀搭配;副食最好葷素搭配。《黃帝內經》中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對現代飲食養生仍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祖國醫學主張:「謹調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古典醫書中說的「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色變;多食苦,則皮稿而毛撥;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吃酸,則肉胝皺而唇揭;多飲甘,則牙痛而發落。」這些都是告訴人們偏食偏嗜對人體是有害的。
4. 食宜清淡,避免過咸。
古代醫學家和養生學家都強調,飲食宜清淡,不宜過咸。如《靈樞·五味篇》中說:「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內經》中說:「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醫論》中也說老人飲食應「去肥濃,節酸咸」。如飲食過咸,攝入鹽量過多,可產生高血壓病,進而影響心腎功能。據報道,每日食鹽量超過15克以上者,高血壓的發病率約為10%。正常人一般每天攝入鹽要控制在10克以下。如患有高血壓、冠心病或動脈硬化者,必須控制在5克以下。但在盛夏季節,人體因大量出汗,可使體內鹽分丟失過多,應注意及時充。
5.注意飲食衛生,養成良好習慣。
①食當細嚼,不可狼吞虎咽。細嚼是消化的第一步,咀嚼越細,越有利於消化吸收。
②食勿分心。吃飯需要專心,不要一邊吃飯,一邊想其他的事情,或看書、看電視,既影響食慾,也影響消化液的分泌,久之可引起胃病。所以,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倡「食不語,寢不言」。
③大渴不大飲。若一次飲水過多,水分迅速進入血液,會增加心臟和腎臟的負擔。若飯前大量喝水,還會沖淡胃液,影響食物的消化。
④大怒不食。吃飯時要有愉快的情緒,才能促進胃液分泌,有助於食物的消化。如果盛怒之下勉強進食,會引起胃部的脹滿甚至疼痛。孫思邈說:「人之當食,須去煩惱。」古人還有「食後不可便怒,怒後不可便食」之說。也是告訴人們,進食應保持心平氣和、專心致志,才有利於脾胃的消化吸收。
⑤飯後不要躺卧和劇烈運動。祖國醫學指出:食畢當行步躊躇……飲食即卧乃生百病。食飽不得速步,登高涉險,恐氣滿而激,致傷臟腑。俗話說:「飯後百步走,能活九十九。」也是說飯後散步有助於促進消化,對身體有利。老年人或體弱者飯後散步應慎重。
⑥餐後要漱口刷牙。食後刷牙漱口對保持口腔清潔和牙齒健康有益。孫思邈在《千金方》中雲:「食畢當漱口污,令牙齒不敗,口香。」飯後漱口是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後口腔、齒隙間粘附著的食物殘渣,在口腔內的細菌、生物酶的作用下,產生蛋白質麥素及亞硝酸鹽等物質危害健康。因此,古人有「君欲口齒健,飯後茶水漱」之說。古人的這些飲食養生原則,不僅給我們以啟示,而且也被現代科學證明,是行之有效的保健益壽良方。

6、養生是什麼意思

7、世界養生保健協會

成立背景
當人類社會進入以高科技、信息化、回歸自然、崇尚生命為特徵的21世紀的時候,當科學技術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疾病普遍發生很大的變化的時候,當醫學模式已經從生物醫學轉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時候,養生科學將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注。 為了弘揚傳統養生文化、傳播科學養生理念,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養生觀念,自覺抵制封建迷信的歪理邪說,激發社會各界以更加積極的姿態關注科學的養生健康事業,以醫務工作者為主體的我國養生科學工作者圍繞學科建設與發展開展了大量的學術交流活動。在國內外相關學術團體、機構的支持下,在北京召開的第一屆、第二屆世界養生大會,在國內外引起了很好的反響。為了將科學養生事業向縱深發展,提高我國在國際科學養生學界的地位,在國內普及科學的養生知識,以便提高全民健康素質,經國家民政部批准,決定利用中國醫師協會自身的優勢,整合各專業學科的專家資源,組成權威的專家隊伍,成立「中國醫師協會養生專業委員會」 。

委員會宗旨
養生專業委員會將以「促進我國養生科學和養生產業的發展」為目的,致力於研究繼承中國優秀的傳統養生文化、普及宣傳科學養生健身理念、祛除邪教、凈化社會環境、改善生存質量,使中華民族以優秀的品質、健康的體魄、高尚的心靈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因此,養生專業委員會的成立將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委員會的任務
1、 團結國內外養生防衰領域知名的醫療養生科學工作者,成為中國養生科學研究的專業組織。 2、 組織養生學科的學術活動,舉辦世界養生大會等系列活動,推動國內外養生學科的學術交流,從理論和實踐上逐步完善養生體系,促進養生科學的發展。 3、 以學術為基礎,成立相關專業(專家)組,並通過養生基地建設試點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學的養生產業模式與體系,推動健康產業的良性、可持續發展。 4、 開展養生科學知識的普及教育,創辦養生研究學術刊物。 5、 申報並承擔養生防衰醫學研究課題。

來歷與發展
由衛生部批准, 中國醫師協會主辦, 由中國醫師協會養生專業委員會聯合政府、企業、文化團體已經成功地舉辦了四屆世界養生大會。 作為一個倡導科學養生的國際性盛會,大會將起到弘揚科學養生文化,傳播科學養生理念,發展良性養生經濟,營造良好養生環境,推動全人類身心素質全面提高的巨大作用。 世界養生大會全面展示新世紀世界養生保健研究的最新成果和世界養生保健事業發展壯大的喜人局面,凸顯奮發有為、銳意創新的時代精神。 世界養生大會是一次發展養生保健服務產業、交流養生科技成果,探索人類健康、長壽的國際性盛會。隨著世界養生大會的勝利召開,中國的養生保健事業也獲得了空前的國際影響和世界各國的普遍好評!

歷屆養生大會
1999年11月,為響應世界衛生組織發起的主題為「積極而健康的老齡化」的全球性宣傳運動,由中國衛生部國際交流中心與老年醫學研究所傳統醫學研究生中心聯合主辦的首屆世界養生大會在北京成功舉行。大會以「積極而健康的老齡化」為主題,並提出了「提高生命質量,倡導科學養生」的口號,以其深刻的理念與科學的內涵,激發了社會各界乃至全世界對老齡化問題的廣泛思考與研究,對中國養生保健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並受到了世界各國的普遍好評,在國內外都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2002年10月,第二屆世界養生大會在中國北京國際會議中心盛大召開。這次大會以「2002中國 •養生產業走向世界」為主題,以「熱愛生命科學養生」為口號,匯聚了世界上最權威的養生行業專家學者,共同探求世界養生文化的真諦。其規模之大,影響之遠,受到了世界衛生組織的良好贊譽,促進了養生事業的蓬勃發展,成為了世界科學養生事業發展的里程碑!大會推出的健康住宅概念成為行業內的熱點,提出的國家健康住宅建設試行標准獲科技部、建設部等重點獎勵。 2005年10月,以「倡導養生理念,共創健康家園」為主題,中國醫師協會、北京市懷柔區人民政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同主承辦的第三屆世界養生大會在北京懷柔國際會議中心成功召開。與大會同期舉辦的第三屆世界養生大會雞鳴山登山節、第三屆世界養生大會國際養生音樂節、中國茶道養生論壇、溫泉養生論壇、運動營養與養生論壇等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大會舉辦以後的數年間,懷柔藉助京郊優勢開展的農家樂、京郊周末自駕游等休閑養生類項目蔚然成風,在促進休閑養生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綜合健康素質。 2007年10月,以生態發展為重點的北京市平谷區人民政府與中國醫師協會、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和世界衛生組織(WHO)等在北京平谷區舉辦的第四屆世界養生大會。大會以「綠色 和諧 健康 養生」為主題,在開展養生學術交流的同時,舉辦了平谷養生旅遊文化節、健康產業博覽會等活動。同時,組委會又應地方政府之邀舉辦了廣西桂林永福國際福壽養生節、吉林長白山人參節(人參養生論壇)、山東平邑蒙山長壽旅遊節等系列活動,都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績。 2009年9月24-26日 第五屆養生大會分論壇「兩岸四地養生文化科學保健研討會」在澳門威尼斯人酒店會展中心開幕,十多位專家學者將發表多篇專題報告和論文,與超過一千名與會者分享經驗。同時第五屆世界養生大會於2010年5月14日-16日在河北三河燕郊開發區燕達國際健康城舉辦主題為「養生與養老-倡導健康養生理念 關注老人心身健康」,屆時將匯聚全世界的養生專家匯聚在燕達國際健康城探討老年人養生問題
歷屆大會名譽主席
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 吳 儀
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 田紀雲
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 吳階平
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 彭佩雲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曹 志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韓啟德
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 布 赫
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 張思卿
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 羅豪才
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 萬國權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 陳馮富珍
德國前總理 施羅德

大會養生顧問
張樹政 生物化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曾 毅 病毒腫瘤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士雯 老年醫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可冀 中醫及中西醫結合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永炎 中醫內科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石學敏 中醫針灸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德培 醫學分子生物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姚新生 天然葯物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甄永蘇 微生物葯物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澍寰 骨外科學專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

歷屆大會主席
衛生部副部長 朱慶生
國家外專局局長 萬學遠
衛生部副部長 黃潔夫
衛生部副部長 蔣築君
衛生部原副部長、 中國醫師協會會長 殷大奎
中央保健局原局長、中央保健委員會原副主任 耿德章
世界衛生組織

與養生科普網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