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養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又或者問什麼是養生?
其實題主,自然的,適合的,快樂的就是養生最高境界了,因為我們每個人的體質都不同,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而且什麼是養生?它是一個動詞,也是一個名詞。原來的它指的是古法當中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
現在的「養生」指的是根據人的生命過程規律主動進行物質與精神的身心養護活動。
也就是說無論養生的是名詞還是動詞,其最終的目的都是健康,都是為了自己的健康,要非說一個健康的法子......個人觀點啊,天天的早起晚睡可以保證身體的正常運轉,這樣可以減少因身體作息不正常的身體系統紊亂。
其次,做運動。既然要身體健康,那麼強身健體就勢在必行,每天跑跑步,打打球,早上運動讓自己的身心開啟一天的美好時光,夜晚運動讓自己消除一天的腦補疲累。
最後食補,健康營養的蔬菜肉類就不說了,推薦吃一點紅參黃芪什麼的,每天1-2片溫開水沖泡,就能彌補一天丟失的元氣,還可以慢慢溫和的養身,養好生活,對我來說才叫養生,一家人開開心心的生活,這才是需要「養」的。
2、養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呢?
據說養生的最高境界是每天都可以吃清淡的以蔬菜為主,幾乎不吃主食,不吃有油的東西,我感覺這種境界很高了
3、你認為養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呢?
黃帝內經中對養生的最高境界的講解是“天人合一”,所謂養生,是將我們的身心與天地所結合,超然物外的心性養成。由於人是大自然中被構造的最完美的靈體,我們通過養生來調節身體的靈動性。養生的最高境界在於心神統一,順應自然,陰陽平衡。
所謂養生,指的是休養生息。人的生命活動是與大自然息息相關的,養生就是在順應自然的基礎上,調整人的作息,以達到與之相契合。養生中很重要的一個點在於不生病,健康是養生的根本目的。古人說,唯有與自然相合的作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歸,保證睡眠的充裕與心情的開朗才能將身體養好。中醫認為健康的標准就是人體內的陰陽平衡,現代人由於飲食習慣、作息時間的不規律性,導致了身體內的陰陽失衡,或多或少會帶有疾病。
養生的境界依據修行的段位不同產生的境界也不一樣,高級的養生可達到不治已病治未病。做到這一點的人在自己的體質上進行順應自然的調節,諸如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冒,養生的人能夠迅速判斷出自己是哪種感冒體質,或是陰虛,或是陽盛。前者對症下葯就喝薑茶以促進身體的暖意,後者則引用菊花茶來敗火消炎。通過養生將自己身體上的小毛病扼殺在萌芽狀態下,預防疾病的產生也有助於心理層面的健康。
養生是現代都市人常做的一件事情,各人各境界是不同的,我認為的養生最高境界還是與自然心神合一,順應自然的發展規律去調整自己的體內陰陽之氣,不生大病即為最高,將平常的小病扼殺在萌芽之中,充盈自己的心理,讓自己時刻保持在一個平和、舒緩的心氣兒。
4、順其自然才是養生,養生的至高境界是不是就是「隨心而為」?
隨心而為並不是養生的最高境界,隨心而為喻意就是說,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但是養生還是在於一個人的身體素質,雖然心態和一個人的養生有著關系,但並不是養生的最高境界。一個人想要養生,是有多方面的,養生似乎沒有什麼最高的境界,只有保護身體,還要保持一個好的心態,兩者結合為一,才是養生的最高境界。
想要養生,一定要健身,鍛煉身體才能讓自己的身體更加的健康。一個人在任何年齡段都可以追求養生,只不過是養生的做法不一樣。年輕人普遍對養生這個詞沒有多大的重視感,例如去健身房,跑步等,其實這樣的生活方式也是養生。
然而老年人的養生方式就比較簡單,他們會從飲食注意,吃的東西都比較清淡。老人年都會秉持病從口入這個詞來圍繞自己的生活。所以,在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當中,他們會將「飲食」作為養生之路,只要吃得健康,身體自然就會健康。很多老年人都有飲茶的習慣,飲茶可以通腸胃,讓腸胃有一個健康的狀態,那麼就可以達到養生的效果。
一般養生的人都懂得注意生活質量,養生之前必須養心,這是最基本的養生之道。假如一個人想養生,但是在情緒上總是波動很高,那麼最好的養生方式都沒有效果。畢竟,一個人養生「心和身」合二為一,才能被稱之為最高的養生境界。
5、永生境界劃分
肉身境界:養生、練力、招式、剛柔、神力、氣息、內壯、神勇、通靈、神變
神通秘境:法力境、真氣境、元罡境、陰陽境、天人境、歸一境、金丹種子、風火大劫、天地法相、逆天改命
長生秘境:萬壽境、不死境、洞天境(空間法則)、宙光境(時間法則)、造物境(改變物質結構)、天位境(天心意識)、界王境(化洞天為世回界)、 混洞境(吞吐液態仙氣)、虛仙(仙界雷罰)、真仙(生死無常)
仙人:天仙、神仙、玄仙、金仙 、祖仙、元仙、聖仙、至仙、天君、仙王
永生(當天地崩塌,天人五衰之時,命運就會出現,答命運出現之時,就是得成永生之時)
6、中醫的最高境界是養生,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如何達到養心境界?
養心貴在靜心,心喜靜,所以歷代養生學家把清心寡慾、調養精神作為養心的主要內容。《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雲:「神太用則勞,其藏在心,靜以養之。」所謂「靜則藏神」、「靜以養之」,是指神靜,而不妄思,也要防止用神太過。
《黃帝內經》雲:「靜則神藏,躁則神亡」,靜則生陰,只有陰陽協調,才能保養心臟。情緒乃一身之主,人有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遇事即發,七情失調,心神則失去平和,要知道過喜則傷心,過怒則傷肝,過憂則傷肺,過思則傷脾,過恐則傷腎的道理。一個人如果終日思前想後、慾望不止,難免會百病叢生,說不良情緒是疾病的催化劑一點也不會過分。要消除不良情緒,重要辦法之一,就是要學會靜心。心靜才能氣順,氣順才能健身。靜心的最佳途徑是煉心,靜心的至高境界是樂心。靜是要人在一派紛繁的世界裡能夠獨自安靜下來。
靜是一種心態,如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是指不為名利所困擾的自然靜,有助於神氣內守。反之,神氣的過用、躁動,為名利所誘惑,往往容易耗傷人的元氣。因此,心靜則神清,心定則神凝,心虛則神浮,心安則神全,有利於身體的健康。當外部環境和內心世界都能寧靜自如時才能養心,心靜神自安。靜可以制怒,靜可以除煩,靜可以使意定神安。《內經》雲:「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恬淡就是思想上的安定;虛無是指沒有患得患失的思想雜念,無惱怒、憂思與驚恐等。這句話告訴人們,思想上安定清靜,沒有貪念妄想,那麼就會真氣和順,精神內守,體外沒有邪氣干擾,體內無情緒波動,人體和外界環境協調統一,體內的真氣調和而沒有損傷,精神充足而不外散,病邪就不可能侵犯人體,人就不會生病。
養心重在養神, 佛家有言,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在人之三寶中,精要化為氣,氣要化為神;神是精氣之和,神乃人之靈魂。所以,養心、靜心、樂心,最終要歸結到養神上來。神凝才能氣定,氣定才能心靜。養神,說到底就是要凈化人的靈魂。如果你的靈魂始終是美麗的,那你就擁有了「不老之葯」。
7、為什麼說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
相由心生,境隨心轉。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心頭掛,便是人間好時節。在課堂上,老師曾給我們放過由這首佛家偈子填詞的歌曲。就像這首佛偈所說的那樣,要是沒有任何不好的事情掛礙在我們的心頭,那麼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是人間好時節,每一天都會很寧靜、很開心,從而擁有一個健康的身心。
但是,俗話說的好,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只要我們尚且活在這個多彩卻紛雜的世間,我們每一天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各種煩心的瑣碎之事。這樣苦惱的事情數不勝數,從小處說,考試不及格,戀愛失敗,或者僅僅因為今天的天氣不好,不能出去踢球;從大處來說,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這些都是人生的痛苦。對很大一部分人來說,這一些客觀的煩惱僅僅還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煩惱是他們自己帶給自己的。有時候,我們對別人心生妒忌,心裡總是悶悶不樂;或者心執迷於慾望,每天過著酒池肉林的奢靡生活,縱欲傷身;或者痴迷於某物,而求之不得,陷入無盡的煩惱;或者因為自己的一個小錯誤,就一味的責備自己。
如果我們每一天都不能很快的把這些客觀或者主觀帶來的煩惱消除掉,必定會茶不思,飯不想。久而久之,就會導致身心不健康,更尤甚者導致一些嚴重的慢性疾病。反之,如果每一天我們都能很快的把這些主觀抑或客觀的煩惱從我們的心中去掉,每一天都過得喜樂安康,寧靜祥和,那麼久而久之,必定達到身心和諧的境界,獲得圓滿智慧的人生。
那我們該怎麼降服自己主觀情緒所帶來的煩惱心呢?《金剛經》有很多名句都很好地闡釋了這一點。「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或許這是至高的境界了,我等凡夫不能達到。但是,我們至少會得到一些啟發,今天的世界是一個多彩的世界,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能不能少一點對無盡物質慾望的渴求,而是對精神世界富足的追求呢?我們能不能少花點時間玩那些充滿暴力廝殺的網路游戲,而多花點時間陪陪家人朋友呢?對於那些昨天的錯誤和和對於明天的迷茫,我們能不能多放下一點呢?對於他人的榮譽和財富,我們能不能少一點妒忌呢?我想這些由自己內心的貪嗔痴所帶來的煩惱是隨心所現的,只要我們內心多放下一點貪欲、嗔恨、痴迷,我們就會少一點煩惱。
至於那些由於客觀世界所帶來的煩惱,只要好好修煉自己的心,也可以很好地解決。對於生活中的煩惱和困難而又必須去處理的事情,我們必須從容,首先要接受它,最重要的是面對它、不逃避,然後好好處理它,最後放下它。只要自己盡力去做了,即使結果不如意,也就無所謂了。
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漫漫人生,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只有安住內心,才能獲得快樂,也只有安住內心,才能獲得身體健康。
願你我都能遠離顛倒,獲得寧靜安康的幸福人生!
8、為什麼說順其自然是養生的最高境界
順其自然是養生的最高境界
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即規律,規律又有大小之分。一定時空下的規律不是永恆不變的。例如:在常規下,水加溫到100度沸騰,可是在喜馬拉雅山上,水溫到70度即可沸騰。又如:錫在常溫下是凝固的,所以可以用作焊接金屬,可它在零下五、六十度以下時呈粉末狀。
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二字,指宇宙的大規律。這種大規律無始無終,大到無窮,小至無形。誰也看不見,但又隨時可以體驗到它。
養生能懂得順其自然,才真正開始接近天地。誰離天地越近,誰就能更多地獲得天地的滋養。人生於天地之間,順則生,逆則亡。
老子講:「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沒有私心,沒有偏見。它不因牡丹花名貴而讓其常開不落,也不因狗尾巴花卑俗而不準其生長;它不為盛夏的百花齊放而歡呼,也不為秋冬的葉落花凋而憂傷。花開必有落,落是開的繼續。天地對事物就像對草編的小狗一樣沒有偏見,沒有親疏,一視同仁。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悟性極高者,也是和天地一樣順其自然,所以使生命經久不衰。而《紅樓夢》里的林黛玉不懂自然法則,卻為花落而憂傷,終因違背自然規律而早逝。
養生順其自然見諸於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又難以言表;只能用心靈體驗的事,語言的表達往往是蒼白的。「道法自然」是一種什麼狀態,難以言表,我們不妨通過一些哲學故事去理解它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