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廣西通過政府搭平台發展旅遊取得哪些成果?
近年來,廣西因地制宜,多措並舉,打響鄉村旅遊脫貧攻堅戰,取得了顯著成效。根據旅遊統計抽樣調查綜合測算,2017年,廣西全區鄉村旅遊接待遊客約2.19億人次,同比增長約24%;鄉村旅遊消費約1405.8億元,同比增長約29%。根據廣西14個設區市旅遊主管部門直報,預計2017年廣西鄉村旅遊扶貧輻射帶動142個旅遊扶貧村脫貧摘帽,帶動33724戶約14.71萬貧困人口脫貧。
鄉村旅遊在吸引人氣、促進消費、帶動鄉村致富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廣西推動旅遊專項資金向扶貧傾斜,集中優勢資源,推進20個重點扶貧縣、550個旅遊扶貧村的旅遊開發建設。2017年,廣西按照「每年涉農項目資金達50%以上」和「支持各貧困縣旅遊扶貧資金不少於上年度」兩個標准,共切塊下達自治區旅遊發展專項資金近3億元,比2016年度增長76.5%。同時,統籌全區3.7億元扶持資金,支持巴馬長壽養生國際旅遊區兩市十縣(區)48個旅遊及基礎設施項目建設。
廣西組織全區鄉村旅遊產品和貧困村旅遊商品參加了第九屆中國國際旅遊商品博覽會、首屆特色旅遊商品博覽會;成功舉辦了2017中國—東盟博覽會旅遊展國際旅遊商品展、「廣西有禮」伴手禮評選等活動。其中在2017年樂游廣西——鄉村旅遊嘉年華活動期間,組織20個重點旅遊扶貧縣的21位貧困村第一書記代表現場推介,反響熱烈。
2、以下哪些是廣西旅遊發展現狀
旅遊業作我新興產業,作第三產業支柱產業位容質疑 ,我現處旅遊業力發展階段 ,2020 ,我預計世界第目接待,且我旅遊業發展前景樂觀 旅遊業發展 ,帶其第三產業發展,推社進步 經濟發展 民候水平提高 想面發展 我認錯啊
3、廣西適合發展什麼文化特色?為什麼?
壯族的歌、瑤族的舞、苗族的節、侗族的樓被譽為八桂民族風情之「四絕」,而「唱、跳、吹、斗、踩」五大元素,則共同構築了廣西魅力非凡的民族風情畫卷。這些都是廣西最獨特、最吸引遊客的旅遊資源。
專家認為,民族文化是旅遊吸引遊客的重要因素,發展旅遊業時應當充分利用。把民族文化特色旅遊打造成為廣西旅遊的一個核心品牌,是我區發展特色旅遊需要著重做好的一門功課。
民族文化特色旅遊初具規模
「廣西少數民族文化旅遊發展是從上個世紀80年代真正開始的,經過近30年的發展,目前的廣西民族文化已初具規模。」業內專家認為,廣西必須要在現在的基礎上繼續深挖,把民族文化特色旅遊打造成廣西旅遊的一個核心品牌。
目前,廣西的一批民族旅遊景區景點已經建成,如龍勝龍脊梯田、融水貝江苗寨、三江程陽八寨、那坡黑衣壯村寨、桂林劉三姐風情園等。基本形成了桂北、紅水河、中越邊境三條旅遊帶,並以此為依託形成了廣西少數民族風情游、世界長壽之鄉休閑養生游、中越邊境覽勝游三條精品旅遊線路。
桂北民族文化旅遊帶以桂北山地民族生態旅遊為特色,包括龍勝、三江、融水、羅城、環江、南丹等縣,這條民族文化旅遊帶民族文化旅遊資源豐富,如龍勝龍脊梯田、三江程陽風雨橋、融水苗族節慶、廣西獨有的仫佬族和毛南族風情以及特色鮮明的南丹白褲瑤風情等。
紅水河流域是我國大西南地區一個重要的民族走廊,紅水河民族文化旅遊帶以瑤族、壯族文化為特色,包括南丹的白褲瑤文化、東蘭的銅鼓文化、巴馬的長壽文化、忻城的土司文化以及天峨等縣的螞拐文化等,這些民族文化為民族文化旅遊的發展提供了最具人文氣息的特色旅遊資源。
中越邊境民族文化旅遊帶以邊境民族風情、山水風光和歷史文化為特色,既有防城的大板瑤、那坡的黑衣壯、龍州的天琴、靖西的綉球街等民族風情,也有寧明花山壁畫、憑祥友誼關、龍州小連城等歷史文化,更有大新德天跨國瀑布、靖西通靈大峽谷等自然山水奇觀,被譽為「中越邊境旅遊畫廊」。
增強民族文化項目互動性
「廣西雖然有著龐大的民族文化資源,但還未能發揮出強大的吸引力,如果一個地方的傳統文化、節慶活動能吸引遊客慕名而去,並呆上三五天甚至更長時間,那才是真正的成功。」一位業內人士說,現在很多到少數民族地區旅遊的遊客大多是走馬觀花,印象並不是很深刻,如何發揮民族文化的吸引力,讓遊客願意幾次三番的到達一個地方,是當前旅遊業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其實,我們現在到省外或國外的一些民族地區,都很希望能看到當地居民『原汁原味』的生活,體驗和了解當地的文化,如雲南傣族的潑水節就很吸引人,不少人都沖著這個節日而去。」南寧市民黃小姐說,廣西的民族地區也應打造出一批這樣的品牌,讓民族文化成為旅遊的主線,而不是旅遊的點綴。
記者了解到,廣西目前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如三江侗族的「百家宴」就做出了品牌。遊客進入侗寨前,會被一幫穿著民族服飾的侗哥侗妹們「攔」住,不唱歌,不給進寨。外地遊客張先生說,讓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百家宴」,吃飯時,寨子里擺上多列長長的方桌,各家各戶擺上自己的拿手菜,大家先是坐著吃,後站著吃,再後就是走著吃,不亦樂乎。「拿菜來的都是當地的居民,很多還是老爺爺老奶奶,感覺真是很不一樣」張先生說:「如果菜品由餐廳的服務員送上來,那就沒了味道。」
專家們認為,「百家宴」只是少數民俗文化中的一個縮影。通過這種互動參與的形式,讓遊客加深了對侗族民俗的印象,提升了侗族文化的感染力。很多遊客或許在多年以後,已不記得看過的侗族風光,但一定會記得「百家宴」,這就是民俗文化的滲透力和吸引力。
深度挖掘打造核心品牌
近日,自治區政府正式確定「壯族三月三」全區放假2天,並要求相關部門以此為契機,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資源,在全區不用區域,重點打造多個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旅遊品牌,推動民族文化旅遊業發展。
統計顯示,廣西12個世居民族中有2700多萬人採取不同方式歡度「三月三」,佔全區總人口的54%。自治區有關部門認為,「三月三」這個品牌很好,一定要總結經驗教訓,避免過度商業化打造,讓歌節「變了味」。要通過節日,選出壯族的「歌王」,讓壯族的山歌廣為傳唱,真正做出民族的品牌。
據了解,近年來,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旅遊業的發展,民族文化旅遊也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旅遊節慶活動有效地激活了民族文化旅遊市場,涌現了一批場面宏大、製作精美、演繹精湛、格調高雅的民族文化旅遊演繹作品,如《印象·劉三姐》《坐妹》《夢·巴馬》《錦宴》等。以銅鼓、坭興陶、壯錦、綉球等為代表的民族文化旅遊商品也越來越受到遊客的喜愛,不僅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也提升了廣西民族文化特色旅遊的整體形象。
4、分析廣西發展旅遊業的不利條件
廣西旅遊業有了長足發展,但仍處於粗放低效的發展階段,旅遊資源整合度差、旅遊精品少、帶動能力弱、綜合效益低等問題比較突出,「一流資源、二流開發、三流服務」的現象普遍存在,許多方面與旅遊發達省份相距甚遠。
5、為何說養生旅遊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隨著人們對旅遊業內涵更深層次的認識,人們對旅遊產品的需求日趨多樣化,「旅遊+健康」已經成為人們關注zd的熱點,各類專項旅遊項目因此得到開發,養生旅遊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報道稱,近年來,全國旅遊系統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旅遊業呈現出全面發力、多點突破、快速發展、縱深推進的良好態勢,旅遊業對國民經濟和社會就業的綜合貢獻度均超過10%,旅遊業加速向開放的「旅遊+」融合發展方式轉變。
旅遊和健康都是五大幸福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領域和關鍵指標。推動健康養生內旅遊融合發展,符合國家戰略和產業發展的現實需求,養生旅遊,既可以達到游覽名山大川目的,又兼得養生健身強身收獲;既能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又有益身心健康。
但是要注意養生旅遊產業的發展不能脫離一個基礎——堅持低碳和生態理念容。各地在發展養生旅遊的同時,不能破壞生態環境,所有基礎設施、房屋建築、污染排放、垃圾處理等,均應符合低碳環保理念。
希望更多人可以參與養生旅遊!
6、寫論文。。求廣西旅遊業的發展現狀?
一般這個你去知網等網站有很多論文和期刊資料的,可以免費下載下來,慢慢看,裡面的數據也可以使用。
7、如何發展廣西旅遊業
旅遊業作為我國的一個新興的產業,作為第三產業的支柱產業他的地位是不容質疑的 ,我國現在正處在旅遊業大力發展的階段 ,到2020年 ,我國預計將成為世界上第一目的地接待大國,而且我國的旅遊業發展前景樂觀
旅遊業的發展 ,將會帶動其他第三產業的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 經濟的發展 人民時候水平的提高
如果你也想在這方面發展 我認為不錯啊
8、養生文化旅遊如何發展
我國當前的養生百旅遊大多沿用了古時養生旅遊的方式,融入了現代人的基本養生訴求。目前較流行的養生旅遊項目包括森林浴、霧浴、日光浴、溫泉浴、食療、民俗養生等。但總體而言,我國現代養生旅遊與國外相對成熟的養生旅遊市場仍度有很大差距,存在一些問題。
養生旅遊目的地主要依賴當地自然資源,產品比較單一。此外,具有本地特色和有影響力的問養生旅遊產品還未形成規模。盡管我國養生旅遊目的地數量日益增多,但是養答生元素在各目的地的滲透仍比較淺層,各類養生活動仍然以依賴自然資源為主,無法深入挖掘消費者的養生訴求。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研究顯示,中國消費者是全世界最重視養生消費的群體,預計到2020年我版國養生旅遊消費的總規模將突破4000億元。養生旅遊發展急需規劃。養生旅遊是一個比中醫葯旅遊更大、更綜合、更國際化的旅遊業權態。經國務院同意,「十三五」全國旅遊業發展規劃納入國家「十三五」重點專項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