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古人是怎麼樣運動養生的?
古人的運動養生觀以華佗最具代表性。華佗是東漢著名的醫學家,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他在醫術上卓有成就,而「曉養性之術,年且百歲而有壯容」他所以能長壽、健康,精神飽滿,是與他本人重視運動健身分不開的。他在繼承導引理論和自己實踐的基礎上,根據人的生理和醫學原理,闡明了運動在養生中的重要作用。他認為,人要防病祛病,必須增加體內的營養物質,常使身體運動。促進血液循環,以達到健身防病的目的。
據《三國志·華佗傳》記載:他曾對弟子吳普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頸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
他的這種符合科學原理的導引養生理論,是我國醫學史上的創見,也是我國古代正確的體育運動的思想基礎。
華佗的「動以養生,動以祛病」的觀點和主張,是他導引理論中的精髓和核心。他在長期的運動實踐中,潛心研究和總結前人導引的經驗,在廣泛吸取各家導引式經驗的基礎上,創編了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形態的五禽戲導引保健操。從內容上看,五禽戲中的五種動物形態動作各有特點,各有其效。例如,五禽戲中的虎戲模仿虎的勇猛剛威,以增長氣力;鹿戲模仿鹿的賓士反顧,以靈活腰腿;熊戲模仿熊的倒卧翻滾,以暢通血脈;猿戲模仿猿的攀援跳躍,以靈敏身軀;鳥戲模仿鳥的展翅高飛,以悅心情。從五禽戲鍛煉動作來看,大部分動作是俯伏在地上進行的,運動量較大,雖然形式上是一套以健身防病為主兼有醫療作用的保健體操,但華佗說「起作一禽之戲,沾濡汗出」,這說明他並不一定要求人們做完全套動作,而要求鍛煉者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有選擇地去做適宜自己的鍛煉內容。據說華佗的弟子吳普由於堅持不懈地練習五禽戲,年到90仍耳聰目明,牙齒完整。
2、中國古人有㖿些健康長壽和養生保健的方法?
古人的生活環境和現代人復不同,古人常要體力勞作,現代人很少體力活動,古人吃的食物、喝的水、制空氣是無污染的百,現代人比不了;大環境我們無法改變,如何改變小環境度:喝到干凈的水、呼吸到健康的空氣,吃到相對干凈的食物。問這些都是健康的基礎。中醫講:要和於陰陽,調於四時。俗話答講:粗茶淡飯得長壽;蘿卜白菜保健康。
3、古人很注重養生,他們也喜歡保溫杯里泡枸杞,古人有哪些養生方法呢?
我們所說的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我總結了以下幾個養生小秘訣。
在預防疾病上,古人和民間也早有實踐,如重陽節飲用菊花酒,可抗老防衰;夏季飲用楊梅酒,可預防中暑;常飲山植酒,可防止高血脂的形成,減少動脈硬化的產生;長期服用五加皮酒、人參酒則可健骨強筋、補益氣血、扶正防病等等。
春種夏忙秋收冬藏,農業社會,應時而做,應時而息,用句比較「紅」的話,就是天人合一。中醫講究食有季,勞有度,意思就是運動勞作適當,吃東西吃應季的,因為自然賦予生物的東西,復合生物的生長和進化過程,能夠提供正確的營養攝取和必要的代謝循環。雖然現代人已經打破了植物的生長習慣,但是傳統中醫所謂養生的葯物,仍然是限於冬溫夏涼的觀念,比如冬季的紅棗,糯米,桂圓,以及廣式的湯等等
拔罐,刮痧,是我國的獨特的養生方法,它們是藉助熱力排除罐中空氣,利用內外壓力使其吸著於皮膚,造成瘀血現象的一種治病方法。這種療法可以逐寒祛濕、疏通經絡、祛除淤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癒疾病的目的。
泡洗雙腳後,用右手握住右腳趾,用左手摩擦右腳的湧泉穴及附近的足心,直到足心發熱為止,我國古人認為腳掌是人的第二心臟,有很多穴位對人體非常重要,如今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還可以看到很多的足療店。
我國的悠久文化中還有很多的養生秘訣在這里就不一一舉例了。
4、古人長壽的秘訣有哪些
一,善修養、重情操。二,有堅忍的毅力和不屈不撓的性格。三,勤奮多思。四、朝暮叩齒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 五、人之腎氣通於耳,扯拉搓揉健全身。 六、夫妻之間互捶背,解疲強身又防癌七、每天揉腹一百遍,通和氣血裨神元 三戒
孔子主張「君子有三戒」:少之際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因為縱欲、斗毆及貪婪,均可危害健康、損傷人的身體,引起病患滋生,甚至威脅生命。
三去
老子在《道德經》一書中提出,養生須「去甚、去奢、去泰 」,意思是必需去除極端的、過分的、奢侈的慾望。這講的既是道德修養,也是養生保健的准則。
三有
祖國醫學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指出,一個人想少生或不生病,健康長壽,必需在生活上做到「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作有序」,反之,則易生病。
三寡
祖國醫學總結古代養生經驗,概括為「寡慾以養精,寡言以養氣,寡思以養神」。精充、氣足、神旺是人體健康的標志。做到「三寡」,是健康長壽的要訣。
三慎
古代養生之道還提出貴在慎食、慎葯、慎激動。特別是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更要做到這「三慎」。目前市場上的保健葯品多如繁星,如不根據自己體質的具體情況選用,或濫服人參、鹿茸等補葯,經常事與願違,產生毒、付作用,反而對身體造成危害,影響健康。
5、古人如何性養生
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和以為氣。」宇宙間萬事萬物,無休無止,生生化化,變化的根本原始推動力,在於陰陽之沖和。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綿綿萬世,生生不息,也是陰陽沖和的結果。男屬陽,女屬陰,法天象地,順乎自然,合於陰陽。男女之交媾,猶如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一樣,暢利順遂,天經地義,此正如《易經》所謂:「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遠古的人類,性交完全出於本能,繁衍子嗣是其唯一的目的。由於直立行走和尾巴的消失,使男人隨時有可能與女人發生性交;又由於生產工具的產生,食物開始富裕,空閑時間增多,女人的發情期逐漸縮短,從此性交就不僅僅是為了繁衍,也包括了追求娛樂的成分在內,這就是性與生殖的分離。生活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的華夏民族,與自然界保持著一種混沌不清的關系,逐漸產生了順遂自然的思想文化。我們的古人,為了保持與自然界的溝通和獲得與大自然同在的長壽,他們寄希望於房事的修煉,以獲得這種自然的力量,這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房中術,並逐步得到補充和完善。實施房中術的目的房中術作為一種性愛的藝術,與古代文化的發展密切相關。在各種文化思潮的綜合影響下,古代民眾對於房中術的實施,兼有了養生防病和繁衍子嗣的雙重目的。(一)卻病防老,延年益壽古代性學在其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始終貫穿著一個宗旨,那就是祛病強身、健康長壽。1973年出土的長沙馬王堆漢墓竹簡中提到的「七損八益」,後世的房中書進行了多次論述,如《素女經》、《玉房秘訣》和《醫心方》。作為醫學經典著作的《黃帝內經》,也指出了在性生活時一定要掌握什麼是七損,什麼是八益。雖然各書所述互有異同,但均認為房事中去七損、增八益,則人體陰陽二氣可望調和,而使身體健康長壽。所以,七損八益一直作為房中養生的總原則。所謂八益,是指在房事生活中,有八種做法於人體有益,其要點是操練房中導引,使氣血流暢,津液不竭,男女雙方情和意感,配合默契,務使交合時能收補益之功。馬王堆漢墓竹簡《天下至道談》說:八益一日治氣,指導引運行,調和精氣,修煉房中氣功導引;二日致沫,指致其津液,使生舌下玉液;三日知時,即知道最適宜的交合時機;四日蓄氣,指蓄養精氣;五日和沫,當指男女雙方互相親吻而吸其津液;六日竊氣,當指積聚精氣;七日寺贏,指等待贏滿或保持贏滿;八日定頃
6、古人養生的方法有哪些
最有名的流傳至今的有《黃帝內經》,裡面有很多養生的學問,比如強調人的養生,要合乎自然,與四時相符。
7、古人雲:頤養千年,古人是到底如何養生的
頤養天年zd
成語 頤養天年 發音 yí yǎng tiān nián 解釋 指保養年壽。
出處 京劇《楊門女將》:「老專太君年過百年,就該頤養天年,何必身履險地?」
示例 他對佛教已經一往屬情深,肯定會抱守著這些陳舊的信條去~的。
用法 作謂語、賓語、定語;指養老
8、古代人怎麼養生
導讀:中國古代養生觀念史上長壽、多子多孫,在中國人看來,是一種福氣,不少人都渴望
長命百歲,並且健康生活。今天向您推薦古代最流行的9 大養生法,您可以借鑒一下
中國古代養生觀念史上長壽、多子多孫,在中國人看來,是一種福氣,不少人都渴望長
命百歲,並且健康生活。今天向您推薦古代最流行的9 大養生法,您可以借鑒一下。經絡養生
經絡是遍布人體全身的「網路」系統,它控制著血和氣的運行流動,以保證各組織系統
的正常功能。《黃帝內經》說,經絡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之作用。古代養生學家認為,
疏通經絡可作為攝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簡便的方法就是經常刺激、按摩、針灸三個重要穴位
即合谷穴、內關穴和足三里穴。飲食養生
古人認為,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故飲食
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又要重視五味調和,
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腑功能失調而致病。固精養生
古人認為,精血是人體營養物質中的精華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五臟六腑得精血的
供養,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慾無節,精血虧損過多,就會造成身體虛弱、病變百出、
減損壽命。而保養陰精則可延緩衰老。順時養生
古人認為,天有四時氣候的不同變化,地上萬物有生、長、收、藏之規律,人體亦不例
外。因此,古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順時養生法。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運行必須
與四時相適應,不可反其道而行之。 因時制宜地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於健體防病,
否則,逆春氣易傷肝,逆夏氣易傷心,逆秋氣易傷肺,逆冬氣易傷腎。調氣養生
古人認為,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抵抗病邪,增強臟腑功
能之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導致元氣的虛、陷、
滯、逆等癥候,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性變化。 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
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行導引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
氣、祛病延年。
9、古人的養生方法~
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
順時養生
天有四時氣候的不同變化,地上萬物有生、長、收、藏的規律,人體亦不例外。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運行應與四時相適應,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順時養生法則。因時制宜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於健體防病,否則,逆春氣易傷肝,逆夏氣易傷心,逆秋氣易傷肺,逆冬氣易傷腎。
修身養生
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應從修身養性做起。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唐代醫學家孟詵雲:「若能保身養情者,常須善言莫離口。」「口有善言,又當身行善事。」孫思邈則說:「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故常做利於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情緒安定。
靜神養生
靜神養生在傳統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反之則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動形養生
古人認為「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詩人陸游說「形要小勞之」,都說明古人認識到適度運動對健康的積極作用。古人在實踐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氣功、太極拳、八卦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以強身延年。人若貪圖安逸,運動不足,或是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也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飲食養生
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飲食要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俯功能失調而致病。
進補養生
傳統醫學十分推崇用滋補葯物調理陰陽、補益臟腑、滋養精血。合理進補可以強身防病、祛病延年。進補既要辨證,又要適量,還應考慮順應四時。服用補益葯時,如系入肺葯,在秋季比較適宜;如系溫補葯,則在冬季比較適宜。
經絡養生
經絡是遍布人體全身的一個「網路」系統,它控制血和氣的運行流動,以保證各組織系統的正常功能。《皇帝內經》經脈篇中說,經絡可以控制人體一切功能,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的作用。古代養生家認為,疏通經絡可作為攝生的重要措施,最簡便的方法是經常刺激、按摩、針灸人體的三個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內關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顏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內關穴有助於防治心臟病,足三里穴則對五臟六腑特別是消化系統疾病有效。
固精養生
古人認為,精血是人體營養物質中的精華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五臟六腑得精血濡養,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性慾無節制,精血虧損過多,會造成身體虛弱,減損壽命。如果婦女性慾無度,也會導致腎氣衰竭。晚婚、節育等保養陰精措施,可防陰精妄耗,延緩衰老。
調氣養生
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抗拒病邪、增強臟腑機能的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致元氣虛、陷、滯、逆,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變化。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減毒養生
人若喜怒無常會致體內陰陽、氣血失調,勞累過度會損傷脾氣,傷於飲食則生濕、熱、痰濁,冒犯六淫、疫癘(傳染病),傷之外邪則百病叢生。這種致病因素對人體健康均可視為「毒」,因此提出以「減毒」來保全真氣的養生之道。通過飲食調理、服用葯物及其他措施,減體內積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