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治未病
「治未病」是中醫學具有代表性的學術思想。《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謂:「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筆者認為「治未病」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未病先防 《內經》開卷首篇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與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指出古人長壽與今人早夭的原因。又說「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一語道破調養身心於未病之時的養生觀的指導意義。醫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也指出:「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干忤經絡」、「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遣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指出攝生養慎對未病前預防疾病有積極意義,提示若能內養正氣,外慎風寒,順應自然界的四時氣候,就可以抵禦外邪侵襲,從而避免疾病發生。唐代醫家孫思邈指出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於無事之前」、「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意也。」這種未雨綢繆、防微杜漸的思想對後世一直有著深遠的影響。宋代竇材的《扁鵲心書》曰:「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餘年壽矣。」明醫楊繼洲《針灸大成》認為:「春交夏時,夏交秋時,俱宜灸,常令二足(即兩側足三里)有灸瘡」,明代李梃《醫學入門》言「凡一年四季各要熏一次,元氣堅固,百病不生。」近代張錫純制急救回生丹、衛生防疫寶丹,發放給窮苦百姓以用來防治霍亂及疫癘的傳染。這與《內經》中的小金丹方「服十粒,無疫干也」及春秋戰國時期我國民間佩蘭芷以避穢防疫的習慣,後世民間用蒼術、雄黃、艾葉等熏煙防疫;端午節熏之以蘭,戴葯佩石菖蒲、佩蘭預防流感熏醋等等習俗是一脈相承的。古語雲:「居安思危」,是對未病先防很好的詮釋。治病於初 《內經》雲:「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經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特別重視早期診治。《金匱要略》雲:「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示以人們若一時不慎而感受外邪,必須及時早期治療,以防病邪深入於內。另外《傷寒論》陽明腑實證及少陰證之三承氣湯,都為急下存陰之法,充分體現醫聖在傷寒病初起見有邪熱傷陰之端倪時即處處護陰保津的思想。清末蜀中名醫鄭壽全,診病精於分辨陰陽,尤其強調固護陽氣,列舉數十條陽虛證表現,於疾病初期,若見其確有陽虛表現,即投以薑桂附等辛熱之品,這是他在對傷寒論四逆湯證深刻理解基礎上的創見性應用,臨床實有效驗。既病防變 《難經·七十七難》雲:「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與脾,故先實其脾氣,無全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金匱要略》首篇首條也指出:「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均強調肝臟之病,多傳變至脾,治療當注意顧及未病之臟腑,以防疾病傳變。《傷寒論》第8條:「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太陽篇條文約佔全書的二分之一,多半都是討論誤治後的變證及其證治,足見誤治對疾病傳變的嚴重危害。仲景不厭其煩地告誡醫者,某病「不可下」,某病「不可汗」,某種治法「為逆」,某種治法「不為逆」;這些均是從治法上示人必須謹慎從事,免生他變。太陰篇「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四逆輩。」理中湯本為治太陰病諸證的主方,然仲景不言理中湯卻言「四逆輩」,因太陰之客邪未罷勢必傳於少陰,使病情發展,用「四逆輩」一則對病勢較緩者可用理中湯治在太陰;二則對病勢急者又可用四逆湯為少陰設防。另外,仲景在方葯的服用方面也體現了保護正氣,防病傳變的思想。如十棗湯用棗湯調服以顧胃氣,三物白散「強人服錢匕,羸者減之」;服大承氣湯「得下,余勿服」,就連治太陽中風證所用的桂枝湯,在服葯時也強調種種,均示人用葯須當審慎,以免傷正助邪。後代各醫家受其影響,對這一既病防變思想分別有所發揮和創新。如清代名醫葉香岩的《溫熱論》中提出「或其人腎水素虧,雖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驗之於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對素體陽氣不足者,治療時注意顧護陽氣」、「濕盛則陽微也,法應清涼,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過於寒涼,恐成功反棄。何以故也?濕熱一去,陽亦衰微也。」對於素體陰虛者,則指出「須要顧其津液,清涼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熱減身寒者,不可就雲虛寒,而投補劑,恐爐煙雖息,灰中有火也」以防其變,同樣體現了「既病防變」的思想。前賢雲:「醫有慧眼,眼在局外,醫有慧心,心在兆前。」強調在疾病發作之先,把握時機,予以治療。病癒防復發 《內經》提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然後「谷肉果蔬,食養盡之」,「熱病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是說用葯祛病後,還需要調養身體的正氣,注意合理飲食,以防疾病的復發。張仲景也講,大病初癒,正氣未復,倘調養不慎,易致病復,應採取一定措施予以預防。如《傷寒論》157條服十棗湯,「得快下利」使水飲停聚胸脅之證得以解除後,採用「糜粥自養」的方法,以補養正氣,促進康復,以免復生它病。又以「吐利發汗,脈平,小煩者,以新虛不勝谷氣故也」,提示霍亂病後胃虛,應注意飲食調理以防復病。仲景還特別在六經病後,專設《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脈證並治》一篇;清代吳鞠通有言:「病後調理,不輕於治病。」民國滬上火神派名醫祝味菊,其治療溫病,在邪去正虛的後期,常於方中加入適量附子,旨在恢復人體陽氣,不忘溫陽以補正防復。總之,治未病的思想體現了祖國醫學預防為主的精神,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從中可以得到許多有益的借鑒。(張明雪 張策遼寧中醫葯大學附屬醫院)
2、中醫中說的「治未病」,怎麼理解?
現代的生活節奏非常快,人們常常在忙碌的工作之後,感到疲乏、勞累。再加上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人們也越
重視身體健康。我們一般都是有了病之後去治療,
如果中醫"治未病」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健康、更好的的生活,很值得我們去了解去學習。
那麼什麼才是中醫的「治未病」呢?
「治未病」的簡單理解,就是在沒有患病之前先要做好預防,減少疾病的發生。也可以理解成化險為安的意思。
另外它還有一個意思,是指相對無病,病在早期階段,患者沒有察覺到,屬於潛病未發階段。這種也稱為治未病,此時治療就是化大為小,化難為易的。
《金匱要略》卷上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中,開頭第一句,就是黃帝問他的老師歧伯:上工治未病?何也?
老師解釋說:什麼是治未病的最好的醫生,比如醫生看出病人肝臟有問題,懂得經絡傳導,知道病氣會從肝臟傳到脾上,所以先補脾。一般的醫生呢,就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另外,人生病大致可以歸納為三條:
一、經絡受風,傳入內臟,沒有及時治療,後來內部器官會出問題。
二、血管壅堵。
三、作息無規律、性生活太多、被利器所傷、蟲咬或野獸所傷。
中醫是怎麼治未病呢?
針對第一點,如果在外面受了風寒風熱的,四肢剛剛覺得沉重、鼻塞、頭疼,就用鍛煉、導引、呼吸法、針灸、按摩等方法,把風趕出體外,恢復健康。
不要隨意傷害身體,盡量避免蟲咬獸傷,令身體受外傷。
作息有規律,吃健康的食物。
不要做犯法的事,性生活有節制,保持心態平和等等,令血液暢通。這樣的話,就可以保持身體健康,達到真正的「治未病」。
這么看來,中醫的「治未病」,防大於治,小恙用小治即可恢復健康,最重要的是調節心理。
愛生氣的人身體都不太好,如果一個人情緒經常起伏不定,心態也不穩定,長時間會影響身體健康。所以用中醫的「治未病」來養生,還是很不錯的。
3、中醫當中的治未病是怎麼回事,怎麼治未病?
樓上回答的都挺不錯的,都是正解!不過關於這點,作為一名中醫愛好者,我也想說下自己對於此的一些觀點:
中醫有「治未病」的理論與實踐。但許多人並不清楚中醫「治未病」的具體內容,有人望文生義,有濫用葯物「治未病」乃至養生的傾向,因此有必要梳理中醫「治未病」的概念並為其「正名」。
古人所說的「治未病」是特有所指的,並不是教人無病服葯以強身防病。這源於他們對「疾」和「病」的認識。《說文解字》認為「疾」是指小病;而「病」特指那些危重的疾病。早期「治未病」的含義是治「疾」防「病」。即早治小病,預防大病,目的是及早治療,防微杜漸。
《黃帝內經》也強調:「病已成而後葯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意思是說病情加重再去治療,就如同口渴了才想起打井,該上戰場了才想起要鑄造兵器一樣,那是來不及的。大家耳熟能詳的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清晰地描述了蔡桓公病情從「疾」向「病」的發展過程。扁鵲先言「君有疾在腠理」,後言「君之病在肌膚,君子病在腸胃」,亦即由「疾」轉「病」,由淺入深,先期要「治已疾而未病」。最後,蔡桓公「病」重而入骨髓,扁鵲自知「病」已難治而遁逃。《抱朴子》:「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是對「治未病」的准確解讀。
「是葯三分毒」,「葯以治病,因毒為能」。服用任何葯物,有病,病受之;無病,人受之。因為「雖甘草、人參之類,誤用皆是毒葯」。可見中醫「治未病」,不是指投葯於無疾之人而預防,深層次的意思是告誡人們:未染疾不可濫用葯!
當然,中醫有「人有所苦謂之病」的疾病觀。但是,因勞累導致的身體疲憊,因心情不暢導致情緒不好,或因飽食終日,無所事事而百無聊賴等,現代醫學檢查可能未見異常,但都可稱為「苦」。中醫臨床每天要面對各種以「苦」為主訴的患者,此時西醫理化檢查可能未發現異常,在中醫看來是有「疾」或者有「病」,當然需要診治甚至服葯。
古人在瘟疫流行時也服葯預防,這和「治未病」有相近之處,可以看作是特殊時期的特殊方法,雖有提高人體正氣之意,但重點還是針對特定的「傳染源」。張仲景「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以及葉天士「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等發揮,是對《內經》「治未病」理論的豐富完善與發展,這還是定位在疾病層面。只有完整准確地把握中醫精髓,才能更好地發揮中醫葯優勢。
4、中醫為什麼可以治未病,是通過什麼實現的?
1.中醫「治未病」的內涵 《淮南子》中有句名言:「良醫者,常治無病之病,故無病;聖人常治無患之患,故無患也。」「治未病」是中醫學重要的防治思想。這里的「治」,並不單純指醫療,還含有管理、整理、治理、研究等內容。「治未病」,就是預先採取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與發展。它的含義非常廣泛,大致講,可以理解為三個層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防微杜漸」,三是「既病防變」。它要求人們在平時就要防病,有了小病就要注意阻止其釀成大患,在病變來臨之際要防止其進一步惡化,這樣才能掌握健康的主動權。 具體說來,中醫「治未病」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平素養生,防病於先。毫無疑問,「治未病」首先應該著眼於平素養護和調攝,未雨綢繆,積極採取措施,防止疾病發生。也就是《黃帝內經》中所強調的「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在平時注意保養身體,從培養正氣,提高機體抗邪能力和防止病邪侵襲兩個方面預防疾病的發生。 防微杜漸,欲病救萌。《黃帝內經》中提出:「上工救其萌芽。」也就是說疾病雖然還沒有發生,但已經出現了某些徵兆,或者是疾病還處於萌芽狀態時,就應該採取有效措施,防微杜漸,從而防止疾病的發生。 我們知道,健康與疾病之間並沒有一個截然的界限,中間可能存在一個「第三狀態」(即亞健康狀態)。在「第三狀態」,盡管事實上體內已開始發生某些異常變化,但病象尚未顯露,或雖有少數臨床表現,卻不足以據此確診病症。「第三狀態」的前途有兩種可能:或者向健康態轉化,或者向疾病態轉化。中醫「治未病」的任務就在於促進其向健康態轉化。《黃帝內經》中提到:「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顯然,這里的「治未病」,不是未病先防,而是在病雖未發生、但將要發生之時,採取措施治其先兆。臨床上像中風之類的病證,多數有先兆症狀,如頭眩、肢麻、手顫等,如能及時發現,採取果斷措施,就可以避免發病。還有一些發作性疾患,如哮喘病,當出現先兆症狀時,或在緩解期,預先採取措施,就可以阻止其發作。 2. 已病早治,防其傳變。 疾病發生的初期,就應該及時採取措施,積極治療,防止疾病的發展與傳變,這也屬於「治未病」的內容。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講到:「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又說:「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都是在強調疾病的早期治療。 在疾病初期,一般病位較淺,病情較輕,正氣受損不重,因此早期治療很容易解決問題。正像《醫學源流論》所說:「病之始生淺,則易治;久而深入,則難治」,「故凡人少有不適,必當即時調治,斷不可忽為小病,以致漸深;更不可勉強支持,使病更增,以貽無窮之害。」疾病在早期即被治癒,就不會進一步發展、惡化。否則,等到病邪強盛、病情深重時再去治療,就比較困難了。 從根本意義上講,人類醫學應該是關於「健康」的學問,而不是關於「疾病」的學問。治療「已病」只是在疾病發生後不得已的應對措施,是「消極醫學」;而「治未病」,防患於未然才是積極主動的。預防為主,防重於治,應該說是中、西醫的共識。但是現代預防醫學主要是針對疾病在人群中的發生、發展規律,探索和分析環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對人群健康的影響,並通過公共衛生措施達到促進健康和預防疾病的目的。而中醫的「治未病」思想則主張通過飲食、運動、精神調攝等個人養生保健方法和手段來維系人體的陰陽平衡,提高機體內在的防病抗病能力,做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從而維護「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健康狀態。(摘自中國中醫葯出版社王琦主編《中醫中醫治未病解讀》)
5、中醫如何「治未病」?
6、上醫者治未病醫道首重養生的原文是什麼
孫思邈《千金要方·論診候第四》,在書中記載:「古人善為醫者,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於事混淆,即病者難以救矣。」
7、什麼是中醫治未病?
看了以上兩位的回答,中醫治未病,看來已經被大多數人誤解,甚至一些所謂的中醫。講中醫治未病,先要講講醫聖張仲景所著《傷寒論》,此書中最重要的理論就是把人生病的過程歸納為六經傳導。也就是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的順序由表及裡。太陽病,病在表,若不治,病走少陽,少陽分兩路或走陽明或走太陰,陽明直接就通過人體排出了,走太陰的話就可能沿著太陰、少陰、厥陰的順序入里。簡單說,太陽病了,我們就先從少陽入手,病就停止在太陽。病走到太陰了我們就在少陰入手,病就停在太陰,然後一點一點從里往外把病推出來。這就是中醫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原意。其實這是一種重視預防的觀點,但是預防的目的是為了阻斷當下的疾病並且把疾病的發展勢頭一下控制住。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8、養生和養身在中醫治未病中的區別是什麼
養身就是保養身體、調理身體,偏重在百具體的身體機能上,而且不會太具備長遠性。比如說「孕婦剛生產完,要注重養身」;「某運動員受傷後做了手術,要請假養身」等等。
養生,就是指通度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問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養生具有一種長期性、長遠性。比如說「王先生30歲就很懂得養生之道,遠離煙酒,作息有規律,等等。他常說:『年答輕時懂得點養生知識,愛護身體,到回年老了也不用擔心會得什麼大病。』」可見,養生是長期的。它只是中醫領域才會出現的一個名詞,就是說,在中醫里才會有「養生」這概念,西醫是沒有的。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答個人見解,可能會有一些偏頗之處,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