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教的食俗並且從科學養生的角度進行評價
食物養生,就是按照中醫理論,調整飲食,注意飲食宜忌,合理地攝取食物,以增進健康,益壽延年的養生方法。飲食是供給機體營養物質的源泉,是維持人體生長、發育,完成各種生理功能,保證生命生存的不可缺少的條件。《漢書·酈食其傳》所說:「民以食為天」,就是這個意思。古人早就認識到了飲食與生命的重要關系。他們在長期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寶貴經驗,逐漸形成了一套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飲食養生理論,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飲食養生的目的在於通過合理而適度地補充營養,以補益精氣,並通過飲食調配,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頗,從而增進機體健康、抗衰延壽。由於飲食為人所必需,而飲食不當,又最易影響健康,故食養是中醫養生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黃帝內經養生(掌握十二時辰養生秘訣,四季養生精髓。);
易經養生(群經之首,從陰陽五行變化中學習養生);
風水養生(風水是一門擇地而居的學問,是一種人性最真實的祈求);
道教養生(從收心求靜入手,以達到返樸歸真、延年益壽的養生良法);
禪門養生(明心見性,智慧超脫,東方禪洞徹心靈的深度智慧);
太極養生(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內外雙修,身心並練);
藏醫養生(系統了解藏醫對生命的獨特觀點和極具民族特色的養生理念);
食物養生(「民以食為天」向專家學習飲食科學,延緩衰老、防治疾病);
導引養生(動行與調氣相結合,培育真氣,舒筋健骨,平秘陰陽);
養生與修身養德(養生先養神,從古人的哲學思想中學習哲學養生)。
2、求道家秘典或武功秘籍
道家流派眾多,但萬變不離其中,你若想實修,就必須先了解「道」,建議先看看《道德經》《南華經》《周易》等。等你對道有了一定理解之後,然後以丹道實修為主,就是以修內丹達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功效,這都是古人為求長生成仙而積累的先天智慧,(真正的實修入門之後,心中猶如打開了更加廣闊的天空,智慧與身心健康與日俱增)。
這里推薦幾本丹道實修的書 《性命圭旨》《五柳天仙法脈》,如若嫌字句過於生澀難懂,就讀現代文編寫的《丹道法訣十二講》《丹道周天功》
修道之路大致分為,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聚虛合道,當今之世,物慾橫流,人心不古,一般有修身養性意識的人,若有機緣和悟性,完成煉精化炁,打通小周天應該不難,也就是現今的養生之法,後面皆為求長生成仙之密也,若有機緣,自會知得! 若心情繁雜,丹書難進,則可退一步,先讀讀有些營養價值的玄幻武俠小說作為實修之前的引子,推薦《靈山》《神遊》,沒留郵件,不然可以發給你,不過這些書在網上都可以找到。
最後希望樓主能步入探尋真理的大門!
3、道家養生百科
丹者,單也,一者,單也。惟道無對,故名曰丹。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谷得一以盈,人得一以長生。內丹是以天人合一思想為指導,以人體為鼎爐,精氣神為葯物,而在體內凝練結丹的修行方式。從中華道教宗祖軒轅黃帝求道於廣成子記載算起,內丹已經經歷了五千年的發展歷程。丹道祖經丹道的發源,是非常早的事。《道德經》、《文子》、《列子》、《莊子》、《內業》、《心術》、《楚辭·遠游》和《陰符經》以及黃老學派作品可是說是所有丹經必本的祖經,後世一切丹經均從其中發揮而來,一直是內丹法訣的綱要。
眾所周知:當今世界、進入西方現代實驗科學加東方古代經驗科學、進行綜合研究促進現代科學新發展的新時代,作為中國傳統養生科學精華的中國道家養生學核心的道家內丹養生之道,日益受到當今世界中、西方有緣的大科學家的學習與推薦,諸如舉世聞名的英國劍橋大學李約瑟博士,在其科學巨著《中國科技史》一書中精闢地指出:「中國的內丹成為人類早期生物化學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同時指出:「道家思想一開始就有長生不死概念,而世界上其它國家沒有這方面例子,這種不死思想對科學具有難以估計的重要性。」
中國當代著名大科學家錢學森,站在歷史的高度、站在高文化素養的基礎之上:深知中國道家養生學核心的道家內丹養生之道、為中國傳統生命科學和中國傳統人天科學精華,因此,對中國道家養生學核心的道家內丹養生之道十分推崇,他在《論人體科學》講話中精闢地指出:「結合科學的觀點,煉功、煉內丹」。錢學森同時支持、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當代道學名家胡孚琛確立完善:「中國道家內丹養生學科。」經過胡孚琛博士長年千辛萬苦、千方百計地努力,中國道家養生學核心的道家內丹養生之道得以完成。走進了本應早走進的現代科學殿堂。成為一門古老而嶄新的生命科學學科。此舉,對弘揚中國傳統生命科學,對於全人類身心健康、事業成功,無疑是千古一大幸事。
世界著名生物遺傳科學家牛滿江博士,因科學研究工作日繁導致身心狀況日衰,又因求中、西醫而苦無良策,效果不佳。故於1979年,他來中國北京,向中國道家華山道功名家邊智中道長,(俗名邊治中)修學了屬於中國道家養生學核心的道家內丹養生之道動功的中國道家秘傳養生長壽術後、身心短時間回春。故他以大科學家的嚴謹態度,經過現代科學研究後,確認本功是:「細胞長壽術,返老還童術,系生命科學」。四年之後的1982年牛滿江博士並深有感觸地向全人類推薦道:「我學煉這種功法已經四年受益匪淺,真誠地希望此術能在世界開花,使全人類受益」。(本文修訂之際,適逢世界著名生物遺傳科學家牛滿江博士於2007年11月8日以95歲高齡辭世,此足見道家內丹養生之道養生長壽效果真實不虛。)
中國道家養生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其核心是中國道家內丹養生之道,其理論基礎主要為中國傳統的生命科學理論:其主旨是讓人們的生活方式「道法自然」規律生活,進而因而制之自然規律達到「樂天知命,掌握人類自身生命密碼,同時掌握宇宙天地人大自然萬物生命變化的規律」,最終讓全人類達到健康長壽、平生事業獲得成功。用黃帝《陰符經》中講:「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中國道家養生學及其核心中國道家內丹養生之道主要經典有:《黃帝內經》、《黃帝外經》、《黃帝陰符經》、《黃帝歸藏易》、《老子道德經》、《太上老君內丹經》、《老子常清靜經》等。現在有很多的網站也都在傳播《道德經》等著作,如中國網《道德經》全文[1] 、龍騰辟穀論壇道德經 第十五章 。中國道家養生學核心中國道家內丹養生之道的科學機制為「天人合一」,通過修練中國道家內丹養生之道達到 「返樸歸嬰」,其主要經典有:老子親傳弟子,尹喜真人《尹真人東華正脈皇極闔辟證道仙經》、鬼穀子《黃帝陰符經注》、魏伯陽《周易參同契》、葛洪《抱朴子》、孫思邈《養生銘》《四言內丹詩》《千金要方》、漢鍾離、呂洞賓《鍾、呂傳道集》《呂祖百字碑》、張伯端《悟真篇》、張三豐《太極拳》和《丹經秘訣》等道家養生著作。中國道家養生學核心是中國道家內丹養生之道,修煉方法為「內煉生命本源精、氣、神,返還精、氣、神於人體之內」。從而確保修學者能常保自身生命本源精、氣、神圓滿。經現代生命科學家用現代高科技儀器實驗表明:中國道家養生學核心是中國道家內丹養生之道所講的「精」,即現代生命科學中所講的脫氧核糖核酸;「氣」,即臆肽;「神」,即丘腦。此三者是人類生命賴以生存的本源,同時是人類健康長壽,開智回春、天人合一的根本保障和法寶。
靜觀記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二十四史》一目瞭然:大凡在中國歷史上大有作為的各界泰斗人物,大多首選了中國道家養生學的核心中國道家內丹養生之道,做為平生養生與改善命運規律的法寶。並因平生修學中國道家內丹養生之道,而獲得身心康壽、開啟大智,建成造福人類的萬世事業,成為各界泰斗。諸如:中華民族神聖祖先、中華文明始祖黃帝,「東方聖經」《道德經》的作者、中國道家祖師老子,中國儒家聖人、中國教育界祖師孔子,中國兵家祖師《孫子兵法》的作者孫子,中國商業祖師范蠡,中國智慧聖人鬼穀子,中國道學高師黃石公(即黃大仙)中國帝王之師張良,中國道教創始人張道陵,中國「萬古丹經王」 《周易參同契》的作者魏伯陽。中國大科學家張衡、中國大書法家書聖王羲之、中國晉代道家養生名家葛洪、中國葯王孫思邈、中國詩仙李白、中國唐,宋時代、道家養生名家漢鍾離、呂洞賓、張果老、陳摶、張伯端。中國明、清之際,主要有中國太極拳與中國武當派武術創始人張三豐、中國清代道學名家黃元吉、中國近代道學名家陳攖寧、當代世界著名老壽星吳雲青中國了人華山道功名家邊智中道長、中國中南山百歲道醫李理祥、中國安陽三教寺李嵐峰高師、中國武當山百歲高道唐道成、中國四川青城山百歲高道趙百川……
道家養生術源於《黃帝四經》,大約是在戰國中期、戰國末期、西漢初年或秦漢之際,之後流傳至今,期間經歷各種演變,但始終不離長生之術。
根據當代世界各地有緣修學、習煉中國道家養生學核心的道家內丹養生之道課程的學員,自己填寫的大量效果登記表;根據中國山東省中國醫葯研究所,所作的大量醫學臨床報告表明:學習中國道家養生學核心中的道家內丹養生之道課程,短時間內可有效地、大幅度地提高人類的智商和思想水平與思維觀念,並能確立一個樂天知命的科學目標而精進。同時,短時間內可有效地增加生命本源精、氣、神,提高人體內分泌水平和改善人體各系統功能,從而可使人們顯著地達到身心健康、軀體健美、智慧提高、身心整體水平回春。同時,還可以讓人類克服亞健康,康復人類所患的各類疑難雜症,諸如:神經系統失眠、憂郁、焦慮等症;腎臟與泌尿系統各類腎病,精力不足、性功能減退等症;內分泌功能失調造成的肥胖與過瘦等症;循環系統糖尿病、心腦血管病,高、低血壓等症;呼吸系統各類肺病、哮喘病、鼻炎、過敏等症;消化系統各類胃病、肝病、便秘與腹泄等症;免疫系統、衰老過快和容易疲勞的亞健康等症。
綜上所述:修學與忠行中國道家養生學核心中的道家內丹養生之道,短時間內確保您身心能整體水平改善和提升與回春。為您一生取得身心健康、事業成功奠定一個堅實可靠的基礎,同時為您修學中國道家養生學核心道家內丹上乘大道,達到天人合一奠定基礎。這是古今中外大量修學中國道家養生學核心的道家內丹養生之道者的成功經驗,供您借鑒,您不妨一試。
培養元氣
元氣為生命之本。人要有所追求,但不可奢求。奢求不得,會氣阻傷身。人應求其所能求,舍其所不能求,心安自得而培養元氣。
安靜通氣
每天白晝如能保持大腦安靜半小時或一小時,可充分發揮腦細胞的潛力,協調生理與情緒,減少熱能的消耗。大腦安靜使全身肌肉容易放鬆,氣血暢通,達到「心靜神安、老而不衰」的境界。
心平氣和
認為,情慾與內臟有直接關系,怒氣過盛傷肺充血,暴喜過度氣血渙散,思慮太甚弱脾胃。心平氣和可平衡陰陽,調和六脈,祛病延年。
寬胃養氣
人類依靠腸胃以消化和吸收營養,寬胃養氣十分重要。飲食無節,煙酒無度,會使胃氣不足,氣血虛衰。
長嘯舒氣
長嘯時對鼻喉胸腹起按摩和刺激作用。飯後茶餘,閑庭信步,或低吟自己喜歡的詩詞,或哼唱小調,可舒暢心情,排除雜念,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
4、道教氣功,法術?
我大道崇尚道經師三寶,沒有師父,自己根本不會有多大的進展。但是,師父的遇見有時要一定機緣的,我們道家不是說你想學就學的,也不是說你學就能成的。如果你有那個使命,你就會有機緣。
你現在,只是感興趣,而不是把道家思想深入到骨髓。你現在可以看看道家經典,老子莊子之類,然後自己學習了解一下道家道教的基本常識。日後機緣到了,自然有所分曉。
5、道家養生的睡功如何練?
睡功是為了增加修煉時間,提高功法。在睡覺時修煉功夫,道家有《蟄龍秘訣》專講睡功,據說此法為陳摶老祖所傳。
道家養生睡功的姿勢是:頭靠東方而卧,側著身體而眠。好像犬之屈身而睡,又似龍之盤曲環繞。一手屈臂而枕頭,一手直撫於臍眼(丹田)。一隻腳伸展(左手屈則右腳伸,右手屈則左腳伸),一隻腳綣回(左手伸則右腳綣,右手伸則左腳綣)。神意不可馳逐於外物,氣機自然安定和平。收斂心神含藏於下丹田之中,神與氣自然和合凝聚,結成內丹。
訣曰:「道在守本命,真火暖外腎。回光內視,神住丹田。」
其法先向左邊側身而卧,左手托腮,右手握住外腎。左腿全屈,右手半屈半伸。心神凝定於下丹田之中,默數呼吸出入數,共數360息。心息相依,神勿外馳,綿綿密密,不即不離。數過360息,夠一周天之數。之後正身仰卧,兩手握住外腎,著力往前,掙12下,兩腿往前用力伸。然後閉氣騰身,玉枕、腳跟和手掌著床,其他部位懸空,閉一口氣騰一次,連續騰身三次,而後還虛養靜。
再向右邊側身,照前行功360息,夠一周天之數。仍舊正身仰卧,兩手握住外腎,照前行功,著力12下,向上閉息騰空三次,還虛養靜。
最後,側身用手抱住腎囊,神注下丹田,若存若亡。
一念不生,主靜立極,先存後忘,入於混沌。
此種道家養生睡功法,比較適合老年人煉習。運用得宜,則外腎溫暖,而陽氣再生。以後睡眠醒來之時,便有一陽初動的景象發生,此時應當用採取外葯的功夫和煉精化氣的口訣,再用「睡功秘訣」繼續溫養。臨近天明之時,再照以上方法行功數息,最後還虛養靜。至此,則一宿之功完畢。
上面是我網上找到方法
事實只是把盤坐變成睡的姿態,方法是一樣
只是看起是睡著,事實上你在打坐
6、關於道教的修煉方式與秘籍2
仙俠小說的不真實。
道教修煉看派系。全真派主修丹道即內丹術,次修科儀齋醮畫符。正一派主修符籙法術,以練氣來輔助。但絕對不會像小說那樣飛天遁地。也不會華麗花哨,擺什麼什麼陣。修行就是要修心,廣積德。廣閱經典,通達大道。了悟道理,與道合真。《太上感應篇》:」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得道緣多難?成道多難?《北斗經》:」人生難得。中土難生。假使得生。正法難遇。多迷真道。多入邪宗。多種罪根。多肆巧詐。多恣淫殺。多好羣情。多縱貪嗔。多沉地獄。多失人身。如此等緣。眾生不悟。不知正道。迷惑者多。「《度人經》大度人。在鶴鳴山祖天師張道陵,老君三降升坐玉局座講經傳正一盟威,從此創天師道開得道教。遇仙橋王重陽得鍾離權、呂洞賓傳道,山東收七真創全真派。
《道教三字經》內容廣泛,從道教的歷史、宗派、經書、教義,乃至宗教制度、戒律以及宗教活動中的各種齋、醮、拜懺儀式,都有涉及。它是一部微型的道教百科全書。
道教三字經
一 大道一炁化三清
至虛靈,至微妙。強稱名,為大道。道之體,本自然。兆於一,象帝先。渾無物,杳冥精。玄化流,光音生。辟混朦,漸微明。太無變,三分氣。始青氣,號清微。龍漢劫,天景暉。元白氣,號禹餘。顯真文,煥太虛。玄黃氣,號大赤。開上皇,萬化孳。
二:三洞經籙冠古今
元始尊,說洞真。啟大教,演三乘。靈寶尊,說洞玄。金科立,寶籙傳。道德尊,說洞神。十二部,度天人。建法筵,寶珠中。傳經蘊,義無窮。我皇人,集雲書。正天音,在劫初。譯三洞,次四輔。七十二,冠古今。
三:諸神弘道傳飛升
自玉清,至西那。玄風及,同順化。玉皇尊,大有情。舍王位,苦修行,歷多劫,志不灰。證金仙,號如來。位玉京,鎮蕭台。斡天帝,總三才。本行經,斷障礙。告菩薩,無內外。靜妙尊,林辯才。廣說法,九和台。開始老,學修真。化國王,度臣民。宏教法,三千人。受此決,白日升。
四:古仙宗崇大洞經
溯源流,追上古。證道者,書唯普。考真系,別宗祖。大小宗,從頭數。古仙宗,遺上世。極昌明,在黃帝。欲治國,慕廣成。訪崆峒,論長生。來具茨,窺靖廬。禮諸真,奉芝圖。探九室,青城峰。獲龍蹻,有遺蹤。守一經,仙王授。講生理,除病垢。無搖精,無勞神。隳肢體,黜聰明。神氣和,結仙胎。千二百,身不衰。凈樂國,有王子。出塵埃,了生死。入太和,自勤苦。提慧劍,降二豎。躍南崖,現真武。大功成,報父母。吳夫差,仰止切。求度人,之齊國。空洞篇,不輕泄。傳斯文,四萬劫。此一家,宗大洞。研真理,蒼胡重。
五:金液聚玄兩相宜
金液宗,始媧皇。明造化,法陰陽。逮軒轅,費專研。政教余,且學仙。合神葯,煉金丹。龍車舉,鼎湖間。得度者,多近臣。荊山下,舊跡存。此一家,宗九鼎。煉汞鉛,窮根本。聚玄宗,左真傳。授黃氏,在周宣。明內功,法最簡。但澄心,物慾遣。空無寂,觀三要。惟湛然,期至道。此一家,宗清靜。持定觀,圓珠映。
六:胎息黃芽返童嬰
長淮宗,開神。居上,得其真。歸根法,復命關。一字訣,靜中參。觀雲起,調無弦。窮妙有,括人天。此一家,宗胎息。弦際通,復無極。葆和宗,老容成。服五芽,食雲英。嚴固守,元神充。身不撓,奪天工。此一家,宗服氣。守玄牝,還妙諦。
七:房室養生調神宗
調神宗,傳素女。保身法,人妙理。治眾病,功奇巧。補傷損,顏不老。攝精氣,填血腦。防邪偽,慎檢討。此一家,宗內房。明氣道,養陽方。
八:南宮蒼益健利靈
南宮宗,師一真。秘密咒,役鬼神。揮靈劍,妖邪遁。隱形景,須體證。此一家,宗符籙。運精神,合雲物。蒼益宗,系彭桐。僦大隗,並神農。煉丹砂,法乾綱。采靈葯,九加方。茹石散,餌瓊芝。易骨髓,返仙姿。此一家,宗服食。延壽命,保質原。鍵利宗,盛羲農。赤松後,數寧封。治虛邪,可延年。漱靈液,災不幹。暢關節,通泥丸。壯體魄,筋骨堅。伏蟲蛇,除患害。驅惡疾,百里外。此一家,宗導引。致精微,入妙境。
九:設壇鎮邪從頭敘
科醮宗,降高辛。牧德台,寶符膺。資二儀,奠岳靈。保國祚,免災迍。得解脫,證玄宮。藏金簡,鍾山封。夏禹王,躬勤儉。疏九河,除時患。鑿峽門,多險阻。祈神人,陰相輔。示玉印,並經符。斬世阨,遣童律。棲山咒,力伏魔。禁岳瀆,鏁淮渦。竟此身,水土平。功績就,入陽明。吳會間,張隱者。鋤河濱,獲元始。築靈宮,勤供養。感天尊,授大洞。經籙法,傳心印。一句偈,元伯敬。祛瘟災,除疫癘。本願力,歸上帝。闔閭王,登包墟。窺林屋,得禹書。合一卷,赤玉字。百有七,又十四。太真科,法維謹。通典格,有七等。籙與科,戒和律。籙百二,科四六。戒千二,律與齊。大小章,並醮儀。此一家,宗靈寶。贊神明,至幽渺。上十宗,是正傳。分宗派,別先後。
十:柱史玄妙傳三豐
尊柱史,號猶龍。越唐宋,至三豐。關令尹,第一傳。著九篇,述淵源。希夷君,隱太華。木岩集,史文嘉。六祖張,號隱仙。會南北,玄要篇。希夷下,道學興。第三傳,堯夫承。觀物篇,經世書。大圓理,合虛無。第六傳,濂溪繼。太極圖,宗老易。儒學派,孔仲尼。法聖哲,志所期。去適周,景王間。問諸禮,師老聃。子弓後,是荀卿。評諸子,甚分明。人心危,道心微。十六字,道書辭。第五傳,乃韓非。解喻老,名法歸。至賈誼,踵前賢。明道術,修故篇。 [1]
十一:治道茅山多傳人
治道派,本丈人。至安期,教乃分。黃老術,善治民。傳蓋公,終漢臣。安期下,付馬鳴。宗內學,陰真君。得太清,入赤城。煉白金,惠時貧。第三傳,魏伯陽。參同契,丹經王。神仙傳,且直言。謂假易,論作丹。唐彭曉,據元樞。釋真義,明鏡圖。茅山派,師鬼谷。授初成,隱華岳。叔申君,西城傳。得二景,歸金壇。第五傳,清虛真。八隱書,高仙經。六傳周,號紫陽。靈暉籙,金玄章。清虛下,魏夫人。退靜室,諳黃庭。第九世,楊羲君。授正法,曲素文。紫陽下,推許映。服玉液,朝腦精。第二世,許侍朗。愈腹疾,服術方。簡寂公,為第六。修道藏,纂經籙。八世陶,號貞白。詮真誥,正隱訣。十一世,稱司馬。坐忘理,極正大。論吾人,在貴生。生道足,返天真。
十二:方仙要數葛仙翁
方仙派,西王母。降悶宮,授漢武。上清經,十二事。稽內傳,詳為志。十三傳,皆方技。五利徒,鮮真諦。漢淮南,重丹器。鴻寶書,惜久佚。葛仙翁,左氏傳。流珠歌,記生前。修真一,入大定。經醮法,遺鮑鄭。晉抱朴,得鄭書。述丹道,千有餘。論仙方,識元意。十二篇,稱絕藝。
十三:太平正一豫章派
太平宗,師於吉。青領書,百七十。修此法,嗣息增。論興國,較銖分。重經意,惟襄楷。累上疏,君不解。正一派,漢天師。盟威籙,拜章儀。斬故氣,消三業。得大丹,辨正邪。奉斗經,度玉局。六十三,沿世襲。玄學派,宗何王。崇虛論,述老莊。至七賢,學無學。窺堂奧,推向郭。豫章派,祖蘭期。孝悌王,是本師。親點化,掘三墓。見屍體,身忽合。遙輕舉,顯神通。銅符券,蘊神功。傳諶母,守真鷹。囑度者,旌陽令。三祖許,號仙都。石函記,法鼎爐。
十四:全真修道南北宗
南宗興,祖伯端。天回鎮,師海蟾。臨行時,親囑咐。脫汝法,當授度。逢馬氏,司真行。至荊湖,餌丹升。三祖薛,本僧衲。參杏林,師環下。通宗說,復命篇。得外護,道乃全。四祖陳,號泥丸。習賤業,隱市廛。大雷書,黎母授。誅邪魔,除災咎。壺中葯,隨布濟。翠虛篇,遺散吏。五祖白,居武夷。海瓊集,顯秘密。北宗師,號重陽。宗鍾呂,祖少陽。五篇文,獲甘鎮。活死人,入墓寢。焚草庵,見真假。赴東溟,度烈馬。未生前,親抉剖。九轉丹,幾人悟。十五論,教化集。揆諸經,括玄義。邱劉譚,郝王孫。元中主,尊龍門。丹陽下,祖披雲。烏兔經,萃玄文。四祖趙,居南嶽。同源論,悔後學。致虛翁,是嫡傳。抒大要,闡先天。長春下,祖志平。承遺教,在燕京。葆光集,及語錄。建道場,宏規模。四祖李,名浩然。西遊記,稱遺篇。五祖王,著信心。贈光教,主白雲。又八傳,至沖虛。撰正理,明玄機。繼此者,僧華陽。著仙論,道法昌。[1]
十五:元始演法留戒律
律宗法,傳最古。虛皇尊,留青土。漢仙人,素行直。奉新笠,百八十。晉阮基,齊張岜,持大戒,禮寶偈。唐潘公,品戒目。重八一,輕州六。三真戒,師道一。勤修纂,法始卒。曰玄都,並研習。初遵十,中三百。智慧戒,屬妙德。女真戒,愛此行。勉過咎,律均衡。至明季,嗣昆陽。說心法,律益彰。已上說,十三宗。齋懺法,籙相從。
十六:三籙七齋天人通
曰金玉,曰黃籙。此三齋,資冥福。修金籙,喜宗皇。躬祈禱,時雨將。建鴻齋,道武君。克寰宇,掃煙氛。曰明真,曰自然。曰三元,曰八節。曰洞神,曰指教。曰塗炭,為七品。入聖法,升虛儀。遇修崇,福壽益。救苦懺,啟青玄。寶幡動,禮妙嚴。恩光力,瓶中柳。肉白骨,起枯朽。萬靈懺,何人集。柳真君,弟子俱。滅災禍,法瓊篇。通玄妙,了根源。所南公,繼諸家。哀煢獨,祭煉誇。敕何喬,詣冥途。拯滯魄,出幽都。
十七:知法動靜妙無窮
宗籙明,當知法。動與靜,須了達。曰水火,土木金。此五行,互為因。曰精神,魂魄意。此五神,隨所御。曰命功,時物事。此五賊,不可執。內五神,外五賊。忽相感,生十業。業識起,有六欲。十七乘,從此立。眼鼻耳,舌身心。緣善惡,結習深。迷為凡,悟為聖。明順逆,修善行。曰靈仙,曰人仙。曰地仙,曰神仙。並天仙,為五等。用九六,絜綱領。自仙真,至上聖。各三遷,九品應。西與北,南與東。行攢簇,入中宮。曰龍虎,曰丹土。此三性,歸一處。運周天,勤烹煉。火焰飛,真人現。五氣聚,體用全。三一化,妙無邊。曰道身,曰真身。曰報身,乃三身。應身起,又生身。示妙相,順世困。任聚散,無限量。雲分身,化萬象。前為本,後為跡。隨機顯,常不一。有白元,有無英。有桃康,有司命。有太一,為五靈。彗圓備,神自明。天視通,梵音通。神觸通,神會通。夙神通,預兆通。周法界,無不窮。
十八:至德六度早修行
曰天地,曰水途。積世孽,當受辜。曰色累,曰愛累。曰貪累,曰華竟。曰身累,此五苦。並三途,為人難。聞思修,歸覺路。善體行,得會悟。正信度,定善度。金華度,普德度。元命度,全真度。斯漸證,稱六度。慈與愛,善與忍。四行足,丹書允。曰真常,曰凈應。此四德,清都證。聖凡路,凈穢門。凡五道,不須論。
十九:天地陰陽須自明
曰黃曾,有六天。百善功,得升遷。曰越衡,十八天。六根凈,粗塵捐。次六天,細且輕。再致六,輕染更。曰霄度,乃四天。忘心識,轉氣觀。漸為妙,入重玄。無淪壞,四梵天。曰常融,曰玉隆。曰梵度,賈夷終。此四民,並三界。躡諸乘,無滯礙。既明天,須論地。地依天,氣包舉。十方界,及洞淵。六無聚,擁京山。混無分,沌朴大。雲莪莪,無高下。溟寂然,梓無涯。羅天布,三境奢。蒙細雨,鴻益華。洪鈞運,無障遮。徑四維,八圓界。浮虛空,風所待。風虛摩,氣掄然。金剛力,乘乎天。日月星,倍循環。重重涉,似轉丸。陰與陽,過不及。若扞格,生災翳。曰九陽,曰百六。運天關,轉地軸。計輪回,三千六。陰否蝕,陽激勃。天窮陰,地窮陽。兩大輪,共頡頏。觀上下,人在中。距四方,入穹窿。數此地,至浩劫。非道力,誰不滅。潤澤地,金粟地。剛鐵地,水澤地。大風澤,稱五地。空色潤,至微細。曰戊土,曰已土。曰浮黎,為三土。
二十:歷代神仙把路引
度人經,且說明。六十一,次第分。太上道,上真道。中真道,種種道。知其幾,觀其竅。空無礙,入眾妙。凡學人,當自體。志向堅,萬善舉。信能行,功無比。除穢垢,勤磨洗。參眾術,撮樞要。循階梯,爰深造。窺琅環,探玄奧。致虛寂,無朕兆。昔穆王,厭國情。輕富貴,徂昆侖。李八百,古蜀君。去歸隱,禪鱉靈。王子晉,好神仙。隨浮邱,駕鶴還。善濟物,馬師皇。愈龍疾,甘草湯。介元則,有道術。釣鯔魚,獻吳王。董仲君,善服氣。曾被獄,隱形去。幼學道,錢妙真。居句曲,誦仙經。七歲童,丁令威。學仙道,千年歸。暨彗琰,修蟬蛻。天目山,棺版飛。馮薛氏,修苦行。得屍解,玄鶴迎。太玄女,少喪夫。治仙術,坐行廚。張珍奴,悔青樓。感呂仙,得真修。古高真,誥諦多。嗟同人,易蹉跎。作三字,勉初學。細醋精,得至樂。莫泥象,莫執文。悟此理,乃為真
7、道教養生文化?
養生術被認為是能溝通人仙關系的橋梁。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道家與道教」一卷中論述這一問題時說:「道家只求長生,並不是認為精神不死,而是實體的長生,也並非認為長生是人生問題的解決途徑之一,而是惟一的解決途徑。」正是這樣,養生術與先秦神仙家直至後來的道教結下了不解之緣,並隨著這一宗教體系的發展演化而形成一門博大精深的、蘊含著高度健身療疾價值的古代人體科學和養生方法體系。
早期道教的信徒們信奉秦漢流傳的神仙說及不死觀念。他們深信凡人通過服食、導引、行氣、房中術等修煉方法能成為神仙,達到長生不死,羽化飛升。西晉著名道士葛洪在其《抱朴子內篇》一書中系統地闡述了長生成仙之說:「登虛躡景,雲輿霓蓋,餐朝霞之沆瀣,吸玄黃之醇精。飲則玉醴金漿,食則翠芝朱英,居則瑤堂瑰窒,行則逍遙天清。」他認為,這種神仙境界是人人都可達到的,但須通過艱苦的努力和辛勤的修煉,「仙之可學致,如黍稷之可播種得,甚炳然耳。然未有不耕而獲嘉禾,未有不勤而獲長生度世也。」他強調:「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過乎長生之方也」,「長生之道,道之至也,故古人重之也。」他充分肯定人在養護生命、長壽長生方面的主觀能動性,堅信人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能延年益壽乃至長生不死。他指出:「夫陶冶造化,莫靈於人。故達其淺者,則能役用萬物;得其深者,則能長生久視。知上葯之延年,故服其葯以求仙,知龜鶴之遐壽,故效其道(導)引以增年。」傳說活了800歲以上的彭祖和老子都是人而不是天生神人,「非異類而壽獨長者,由於得道,非自然也」。至於如何得道成仙?葛洪認為除了要勤修和拜師以外,還要首先作到「不傷不損」,亦即避免各種可能傷身害生之事,其次要注意養生治身:「養生之盡理者,既將服神葯,又行氣不懈,朝夕導引,以宣動榮衛,使無輟閡;加之以房中之術,節量飲食,不犯風濕,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無病。」最後是在以上基礎之上習煉成仙之道:「欲求神仙,惟當得其至要。至要者在於寶精、行氣、服一大葯便足。」
葛洪認為神仙是由凡人經過修煉而變成的,而神仙的最大特點是長生不死、羽化飛升。
在葛洪看來,神仙並不是虛無縹緲的,長生久駐的人就是活神仙。若要長生,首先要長壽,而要長壽則需採用一定的養生保健方法來祛病健身,使身體和精神保持健康強盛。而這些手段即是道家養生修煉學的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