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脾胃養生的重要性

脾胃養生的重要性

發布時間:2020-07-12 03:56:36

1、養生為什麼要從養脾胃開始

中醫里有一句話,「養脾胃就是養元氣,養元氣就是養生命」,脾胃健康是決定人壽命長短的重要因素。
脾負責統籌人抄的氣血,供養心臟。一旦脾出了問題,不能益氣生血,就會導致人的心血失調,引發心臟疾病。
脾胃不好容易氣血不足,進而影響百到肝,肝開竅於目,所以眼睛容易疲勞,看不清東西。
脾胃度虛最先影響肺。肺像個「宰相」,專門輔佐心臟這個「君主」。然而,肺氣的盛衰,取決於脾胃的強弱。脾胃虛的人往往會問導致肺氣虛,容易患感冒和其他呼吸系統疾病。
脾胃虛弱會導致人的腎氣不足,常常表現為耳鳴甚至耳聾。腎的精氣強弱,還和人的脾胃是否健康,能否提供充足的營養滋答養腎臟有關。
所以養生要從養脾胃開始。

2、養生必須先養脾胃,脾胃好不好,臉上就可以看出

脾胃好壞看五部位

眼:紅腫、疲勞、眼袋大是脾虛

早上起床的時候,很多人眼睛總是腫的,還有很明顯的眼袋,用了很多高級的化妝品也沒有明顯改善。其實,這是脾虛的表現。脾胃不好容易氣血不足,進而影響到肝,所以眼睛容易疲勞,看不清東西。

鼻:鼻尖紅留心脾胃虛弱

鼻頭的部位主脾,鼻頭的兩側鼻翼主胃。如果我們整個的鼻頭包括鼻翼都發紅,那就是說明有脾胃熱證,而且是實熱。可以按摩足三里穴,每次5分鍾,每天2~3次,就可緩解脾胃熱的症狀。如果同時按摩胃經的內庭穴(在足第二趾、第三趾趾縫之間),效果就更佳了。

鼻頭最忌諱出現黑灰色,說明脾胃或身體某些器官出現了較嚴重的問題,最好及時去醫院檢查。

口:牙齦腫,口氣臭是胃火

長期熬夜、加班工作、飲食不規律等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傷害到了脾經胃經正常的運行,當脾經和胃經走到下牙齦的部位時就會出現發炎的症狀,引起牙齦腫痛。

口氣是否新鮮是脾胃健康最直觀的信號。對於口氣難聞的朋友來說,調治胃中火氣是關鍵。平常要少吃些羊肉、草魚、紅糖等溫性食物。盡量多吃綠豆、豆腐或苦瓜。還可以經常食用一些利濕的食物,例如薏米、扁豆等。做飯時可以多放生薑,把做好的生薑吃掉,吃薑能有效改善口臭。

唇:臉黃、唇無血色是脾氣不足

臉色不好,是脾胃濕熱的前兆。脾胃濕熱的人總是覺得口渴,尿少而黃,最主要的就是面目會發黃。而脾胃不好的人嘴唇會發白、沒有血色,容易爆皮、裂口子。睡覺時會流口水,是脾氣不足的一種表現。

3、如何重視脾胃?

在飲食養生方面,必然要涉及到脾胃,《黃帝內經》對於脾胃在維持人的生命中的地位作用非常重視,論述也很多,就是要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養好自己的脾胃。 有一位老總,四十多歲,十分注重保養。他說:「只要是正確的生活方式,我都能做到,少吃紅肉,多運動,多吃水果蔬菜,都沒有問題。」但是體檢報告還是顯示他缺鈣,他十分吃驚,因為他每天都在補鈣。他拿著體檢報告去找中醫,醫生把脈後問他大便的情況,這位老總是這么說的:「以前,我吃肉多,大便不暢。現在吃肉少了,水果蔬菜多了,大便十分通常,排除的盡是些菜渣兒。」醫生告訴他那是大便不成形,原因是脾胃不和,消化不完全,從而影響了鈣的吸收。

一、脾是我們的「後天之本」

中醫認為「腎是先天之本,脾是後天之本」。怎樣來理解這個「後天之本」呢?大家不妨想一想土地,當今社會已經很發達了,汽車、電腦、人造衛星等高科技應有盡有,但這一切都是我們人類生存所必須的嗎?當然不是,人類沒有這些前,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寄錢念。那麼,什麼是人類生存離不開的呢?這就是土地。在中醫理論中,脾胃屬土,有脾土、胃土之稱,它們就是人體內的土地,是人的後天之本。

東漢末年,有一本專門探求事物名稱之源的佳作叫《釋名》,裡面說到:「脾,裨也,裨助胃氣以化谷也。」《黃帝內經》中說:「脾者,諫議之官,知周出焉」,也就是說,脾能夠知道身體內方方面面的問題都出在哪兒,然後通過自己的作用來把這個問題改善掉,是一個諫議之官。那麼,脾具體的作用到底是什麼呢?

首先,脾能檢查出心肺的問題。脾在中央,所以它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心肺,打個比方,諫議之官就相當於現在的檢察院,負責看各方出現什麼問題,然後再把這些問題上報給中央。

上報的過程就是運化的過程,脾是主運化的,它把水谷化成精微並且吸收,轉換成氣血津液,傳輸到全身,保證人體的正常運行。沒有脾的運化作用,人體就不能得到能源,也就不能生存和生活下去。對於現代人來說,最常見的脾病就是糖尿病。人的脾本來是應該把精華送給心肺,但是脾不好好工作,把精華往下送,人體所需的糖分都隨著尿液排走了,這就形成了糖尿病。飲食不當、運動不足是得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其中飲食不當最重要。經常買菜的朋友可能知道,現在菜市場上,很多菜不管什麼季節都有,乍一看,市場豐富了,卻違反了植物的自然生長規律,反季節的蔬菜與水果與自然的五行之氣相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久而久之便可能成為致病的因素。

「脾主一身之肌肉」,這是脾的第二個作用,假如脾生病了,那麼人體的肌肉就會出現問題。不久前,一位身患重症肌無力的老先生來找我看過病。從體檢報告上看,老先生心臟很好,血壓也很正常,就是肌無力,兩手舉不過頭。我為他診脈,脈象如水,這是典型的脈象「太過」,說明脾脈有問題,脾主肉,所以老先生才肌無力。

另外,脾還有一個作用,就是統攝血不外溢,如果脾氣虛弱,失去了約束血的力量,就會出現一些出血病症。比如女子來月經,是往下流,但是如果脾統攝血的功能喪失了,血就有可能上溢,表現出來就是流鼻血。如果一個女子月經不調或者不來月經而流鼻血,在中醫里叫做經血倒流。

中醫認為「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在液為涎」,因為脾主肌肉,人臉上有一個純肉的象,就是嘴唇,嘴唇裡面沒有骨頭,全是肉,因此,要觀察脾的運化功能是否正常很簡單,看嘴唇就可以了。脾的運化功能好,嘴唇就會滋潤、豐滿,否則就會比較干癟。「在液為涎」也很好理解,中醫認為五臟對應五液,肝液為眼淚,肺液為鼻涕,腎液為唾液,心液為汗,脾液是口水。小孩子只要脾虛就會經常流口水,對於一些成人,晚上睡覺的時候也經常會流口水,這在中醫里被認為是濕氣特別中的象。「諸濕腫滿,皆屬於脾」,也就是說,身體出現莫名的消瘦、流口水、濕腫等症狀,都是屬於脾病,從脾上治肯定是沒錯的。

二、胃

下面我們再來認識一下我們的胃。《刺法論》認為胃為「倉廩之官」,什麼叫「倉廩之官」?胃就像糧倉的管理員,它負責把天地萬物收獲的這些好東西進行分類。怎麼分類?「五味出焉」,就是說按照酸、甜、苦、辣、咸五味去分。

《黃帝內經》中說,「胃主受納」,還說「胃,收水谷」。這里的所謂的受納,就是接受和容納的意思。水谷,就是指飲食。胃主受納,是指胃在消化道中具有接受和容納食物的作用。胃的納,不僅僅是容納,它還有主動攝入的意思,也稱為「攝納」。胃之所以能主動攝納,是依賴於胃氣的作用,胃氣主通降,使飲食下行,食下則胃空,胃空則能受飲食,人的食慾就是這樣產生的。大家還要注意一點,胃是主降的,就是一定要往下降,如果胃氣總是往上涌,就會形成口臭。這是脾胃衰敗的一個象。口臭這類病症是後天之本受到損害所致,不是說吃點口香糖就可以的。

此外,胃主腐熱。腐熱,是指胃對食物進行初步消化,形成為「食糜」的作用過程。胃接受水谷後,因為的腐熱作用,進行初步消化,將水谷變成食糜,成為更易於轉運吸收的狀態。食糜傳入小腸後,在脾的作用下,精微物質被吸收,化生氣血,營養全身。

脾胃是消化食物的器官,這兩者在五行中都屬土,脾屬陰土,胃屬陽土;脾主運化統血,胃主受難腐熟;脾氣主升,胃氣主降。脾胃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養脾先養胃,兩者要結合在一起。養護脾胃有一個原則:吃飯最好是七八分飽。飲食調養對養脾胃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中,飲食營養成分的均衡,食物品種的豐富多樣,進餐的定時定量都有利於脾胃的保養。

4、什麼是脾?脾胃對人體有哪些作用?

西醫上講

脾 西醫是重要的淋巴器官,有造血、濾血、清除衰老血細胞及參與免疫反應等功能。因其含血量豐富,能夠緊急向其他器官補充血液,所以有「人體血庫」之稱。有後天之本之稱。
脾(位於腹腔的左上方,呈扁橢圓形,暗紅色、質軟而脆,當局部受暴力打擊易破裂出血。脾位於左季肋區胃底與膈之間,恰與第9~11肋相對,其長軸與第10肋一致。正常情況下,左肋弓下緣不能觸及。脾分為內、外兩面,上、下兩緣,前、後兩端。內面凹陷與胃底、左腎、左腎上腺,胰尾和結腸左曲為鄰,稱為臟面。臟面近中央處有一條溝,是神經、血管出入之處,稱脾門。外面平滑而隆凸與膈相對,稱為膈面。上緣前部有2~3個切跡,稱脾切跡。脾腫大時,脾切跡仍存在可作為觸診的標志。

脾在正常情況下,只產生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但在病態及大失血後可以製造各種血細胞。脾主要功能是參與免疫反應,吞噬和清除衰老的紅細胞,細菌和異物,產生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貯存血液。胚胎時期可造血。脾臟在胚胎時期是一個重要的造血器官,出生後能產生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
脾內的巨噬細胞能將衰老的紅細胞、血小板和退化的白細胞吞噬消滅。它還能吞噬血液中的細菌、原蟲和異物。當脾功能亢進時可破壞大量血小板及血細胞。脾有豐富的血竇,可儲存一定量(約200毫升)的血液,在機體劇烈運動或爬山或突然失血時,脾的平滑肌收縮,放出儲存血液以補充機體的需要。
脾中的淋巴細胞還能製造抗體。正常的脾一般不能摸到,如在左肋緣下捫及者,均表示脾腫大。引起脾腫大的原因很多,如血吸蟲病、慢性肝炎、黑熱病、傷寒、瘧疾、門靜脈高壓症、白血病、惡性淋巴瘤、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脾腫大以後,可引起脾功能亢進,使血液中的血細胞和血小板減少。脾腫大一般進行病因治療,如有脾功能亢進或門靜脈高壓所致者,可考慮手術切除。

中醫上說

脾位於腹腔上部,膈膜之下,與胃以膜相連,「形如犬舌,狀如雞冠」,與胃、肉、唇、口等構成脾系統。主運化、統血,輸布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人體臟腑百骸皆賴脾以濡養,故有後天之本之稱。在五行屬土,為陰中之至陰。脾與四時之長夏相應。

脾的生理功能
1.脾主運化:運,即轉運輸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運化,指脾具有將水谷化為精微,並將精微物質轉輸至全身各臟腑組織的功能。實際上,脾就是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和運輸的功能:飲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轉輸,是在脾胃、肝膽、大小腸等多個臟腑共同參與下的一個復雜的生理活動,其中脾起主導作用:脾的運化功能主要依賴脾氣升清和脾陽溫煦的作用:脾宜升則健。「人納水谷,脾氣化而上升」(《醫學三字經·附錄·臟腑》),「脾升而善磨」(《四聖心源》),水谷入胃,全賴脾陽為之運化。故「脾有一分之陽,能消一分之水谷;脾有十分之陽,能消十分之水谷」(《醫原》)。脾的運化功能,統而言之曰運化水谷,分而言之,則包括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液兩個方面。
(1)運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種飲食物。脾運化水谷,是指脾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脾運化水谷的過程為:一是胃初步腐熟消化的飲食物,經小腸的泌別清濁作用,通過脾的磨谷消食作用使之化為水谷精微(又稱水谷精氣);二是吸收水谷精微並將其轉輸至全身;三是將水谷精微上輸心肺而化為氣血等重要生命物質。概言之,脾主運化水谷,包括了消化水谷、吸收轉輸精微並將精微轉化為氣血的重要生理作用。飲食人胃後,對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實際上是在胃和小腸內進行的。「脾主運化,胃司受納,通主水谷」(《類經,藏象類》)。胃主受納水谷,並對飲食物進行初步消化,通過幽門下移於小腸作進一步消化。但必須依賴脾的磨谷消食作用,才能將水谷化生為精微,「脾之所以消磨水谷者,非為磨之能礱,杵之能舂也,以氣吸之,而食物不墜焉耳。食物入胃,有氣有質,質欲下達,氣欲上升,與胃氣熏蒸,氣質之去留各半,得脾氣一致,則胃氣有助,食物之精得以盡留,至其有質無氣,乃縱之使去,幽門開而糟粕棄矣」(《醫述》引《醫參》)。

食物經過消化吸收後,其水谷精微又靠脾的轉輸和散精作用而上輸於肺,由肺臟注入心脈化為氣血,再通過經脈輸送全身,以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肉等各個組織器官。「飲食先人於胃,俟脾胃運化,其精微上輸於肺,肺氣傳布各所當人之臟,濁氣下人大小腸,是脾胃為分金爐也」(《醫權初編》)。總之,五臟六腑維持正常生理活動所需要的水谷精微,都有賴於脾的運化作用。由於飲食水谷是人出生之後維持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營養物質的主要來源,也是生成氣血的物質基礎。飲食水谷的運化則是由脾所主,所以說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曰:「一有此身,必資谷氣,谷入於胃,灑陳於六腑而氣至,和調於五臟而血生,而人資之以為生者,故曰後天之本在脾」(《醫宗必讀·腎為先天本脾為後天本論》)。但「五味人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素問·奇病論》),人以水谷為本,脾胃為水谷之海,故又雲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這一理論在養生防病方面,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脾的運化功能強健,習慣上稱作「脾氣健運」。只有脾氣健運,則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為化生氣、血、津液等提供足夠的養料,才能使全身臟腑組織得到充分的營養,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反之,若脾失健運,則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便因之而失常,就會出現腹脹、便溏、食慾不振以至倦怠、消瘦和氣血不足等病理變化。
( 2)運化水濕:運化水濕又稱運化水液,是指脾對水液的吸收和轉輸,調節人體水液代謝的作用,即脾配合肺、腎、三焦、膀胱等臟腑,調節、維持人體水液代謝平衡的作用。脾主運化水濕是調節人體水液代謝的關鍵環節。在人體水液代謝過程中,脾在運輸水谷精微的同時,還把人體所需要的水液(津液),通過心肺而運送到全身各組織中去,以起到滋養濡潤作用,又把各組織器官利用後的水液,及時地轉輸給腎,通過腎的氣化作用形成尿液,送到膀胱,排泄於外,從而維持體內水液代謝的平衡。脾居中焦,為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故在人體水液代謝過程中起著重要的樞紐作用。因此,脾運化水濕的功能健旺,既能使體內各組織得到水液的充分濡潤,又不致使水濕過多而瀦留。反之,如果脾運化水濕的功能失常,必然導致水液在體內的停滯,而產生水濕、痰飲等病理產物,甚則形成水腫。故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素問·至真要大論》)。這也就是脾虛生濕、脾為生痰之源和脾虛水腫的發生機理。
脾運化水谷精微和運化水濕兩個方面的作用,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一種功能失常可導致另一方面的功能失常,故在病理上常常互見。

2.脾主生血統血:脾主生血,指脾有生血的功能。統血,統是統攝、控制的意思。脾主統血,指脾具有統攝血液,使之在經脈中運行而不溢於脈外的功能。
(1)脾主生血: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運化的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質基礎。故張景岳說:「血……,源源而來,生化於脾」(《景岳全書·血證》)。脾運化的水谷精微,經過氣化作用生成血液。脾氣健運,化源充足,氣血旺盛則血液充足。若脾失健運,生血物質缺乏,則血液虧虛,出現頭暈眼花,面、唇、舌、爪甲淡白等血虛徵象。
(2)脾主統血:「脾統諸經之血」(《名醫匯粹》),「人五臟六腑之血,全賴脾氣統攝」(《沈注金匱要略·卷十六》)。脾氣能夠統攝周身血液,使之正常運行而不致溢於血脈之外。脾統血的作用是通過氣攝血作用來實現的。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氣為血帥,血隨氣行。脾的運化功能健旺,則氣血充盈,氣能攝血;氣旺則固攝作用亦強,血液也不會逸出脈外而發生出血現象。反之,脾的運化功能減退,化源不足,則氣血虛虧,氣虛則統攝無權,血離脈道,從而導致出血:由此可見,脾統血,實際上是氣對血作用的具體體現,所謂「脾統血者,則血隨脾氣流行之義也」(《醫碥·血》)。但脾之統血與脾陽也有密切關系。「脾統血,血之運行上下,全賴於脾。脾陽虛,則不能統血」(《血證論·臟腑病機論》)。因脾失健運,陽氣虛衰,不能統攝血液,血不歸經而導致出血者稱為脾不統血,臨床上表現為皮下出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尤以下部出血多見。
脾不僅能夠生血,而且還能攝血,具有生血統血的雙重功能。所以說:「脾統血,脾虛則不能攝血;脾化血,,脾虛則不能運化,是皆血無所主,因而脫陷妄行」(《金匱翼·卷二》)。

3、脾主升清:升,指上升和輸布;清,指精微物質。脾主升清是指脾具有將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吸收並上輸於心、肺、頭目,再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全身,並維持人體內臟位置相對恆定的作用。這種運化功能的特點是以上升為主,故說「脾氣主升」。
而上升的主要是精微物質,所以說「脾主升清」。脾之升清,是和胃之降濁相對而言。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脾氣主升與胃氣主降形成了升清降濁的一對矛盾,它們既對立又統一,共同完成飲食物之消化吸收和輸布。另一方面,臟腑之間的升降相因、協調平衡是維持人體內臟位置相對恆定的重要因素。脾氣之升可以維持內臟位置之恆定而不下垂。脾的升清功能正常,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才能正常吸收和輸布,氣血充盛,人體的生機盎然。同時,脾氣升發,又能使機體內臟不致下垂。如脾氣不能升清,則水谷不能運化,氣血生化無源,可出現神疲乏力、眩暈、泄瀉等症狀。脾氣下陷(又稱中氣下陷),則可見久泄脫肛甚或內臟下垂等。

脾的生理特性
1.脾宜升則健:升有下者上行,升浮向上之義。五臟各有升降,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腎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在中者能升能降。五臟氣機升降相互作用,形成了機體升降出入氣化活動的整體性,維持著氣機升降出入的動態動衡。脾升胃降,為人體氣機上下升降的樞紐。脾性主升,是指脾的氣機運動形式以升為要。脾升則脾氣健旺,生理功能正常,故曰:「脾宜升則健」(《臨證指南醫案·卷二》)。
2.脾喜燥惡濕:脾為太陰濕土之臟,胃為陽明燥土之腑。「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此脾喜剛燥.胃喜柔潤也」(《J臨證指南醫案·卷二》)。脾喜燥惡濕,與胃喜潤惡燥相對而言。脾能運化水濕,以調節體內水液代謝的平衡:脾虛不運則最易生濕,而濕邪過勝又最易困脾。「濕喜歸脾者,以其同氣相感故也」(《臨證指南醫案·卷二》)。脾主濕而惡濕,因濕邪傷脾,脾失健運而水濕為患者,稱為「濕困脾土」,可見頭重如裹、脘腹脹悶、口粘不渴等症。若脾氣虛弱,健運無權而水濕停聚者,稱「脾病生濕」(脾虛生濕),可見肢倦、納呆、脘腹脹滿、痰飲、泄瀉、水腫等。總之,脾具有惡濕的特性,並且對於濕邪有特殊的易感性。
3.脾氣與長夏相應:脾主長夏,脾氣旺於長夏,脾臟的生理功能活動,與長夏的陰陽變化相互通應。此外,脾與中央方位、濕、土、黃色、甘味等有內在聯系。脾運濕又惡濕,若脾為濕困,運化失職,可引起胸脘痞滿、食少體倦、大便溏薄、口甜多涎、舌苔滑膩等,反映了脾與濕的關系。故長夏之時,處方遣葯,常常加入藿香、佩蘭等芳香化濁醒脾燥濕之品。此外,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氣虛弱則會出現倦怠乏力、食慾不振等,臨床治療脾虛多選用黨參、黃芪、白術、扁豆、大棗、飴糖等甘味之晶,這體現了脾與甘的關系。

5、養胃的重要 性

a82719831:你好。
【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後天之本】。人從母體內出來時,腎已具有全部功能。脾胃則是人出生後,吸允母親乳汁漸漸長大,到食人間煙火(成人食物),此時,先天的腎氣腎精,必賴後天水谷精微來補養。故應強調補脾益胃為重。
【補脾益胃】:書有雲:「氣壯而胃自開,氣和而食自化。」調養脾胃,從調養精氣開始。從養生角度,調理脾胃應:忌食冷膩、辛辣、煎炙之品。節飲食以和脾健胃,調精神以疏肝理脾,常運動以和胃化食,防勞累以養脾氣,處處都應立足於補脾益胃,調理後天。
人,靠精氣神,存在於世。繁體字的『精氣』二字,都有「米」字。就是人的生命是靠「米」養活的。也就是要吃飯,才能延續生命。
吃飯要做到「三節」:一按「節令」攝取食物,盡量少吃反季節食物。二,有「節制」的攝取食物
,做到「量腹節所受」,根據你的肚子來攝取食物,不要「胡吃海塞」。好吃的,吃個死,不好吃的,死不吃。都是不可取的。三,有「節奏」的攝取食物。吃飯時要細嚼慢咽,讓食物在嘴中經過充分咀嚼,充分地分泌唾液,拌合食物,進入胃中。(胃主納食),經過胃的研磨,進入脾中,(脾主運化),化為水谷精微,輸送至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營養全身。
這既是養脾益胃的重要性。

6、脾胃的保健有哪些作用?

要放鬆心情中抄醫認為「脾在志為思」,指脾與思的關系最為密切。中醫有「思慮傷脾」之說,思慮過多,會影響脾的運化功能,導致脾胃呆滯,運化失常,消化吸收機能障礙,出現食慾不振、脘腹脹悶、頭目眩暈等症狀。平時生活中,由於工作或學習的原因而思慮過多時常出現食慾減退的現象。脾的養生襲保健重點在於避免思慮過多,工作和學習要有計劃有安排,工作和學習後要充分放鬆,不要再過多地思慮其問題。中年人則不要過多地擔心自己的健康問題、生活問題、子女問題、社會保障問題等,要順其自然,不要因為過多的思慮而影響健康。

要注意夏日養生順時養知生保健:脾胃在五行學說中均屬土,而在陰陽學說中脾為陰土,故脾的陽氣易衰,陰氣易盛,特性為喜燥而惡濕;胃為陽土,多氣多血,特性為喜潤而惡燥。濕邪侵道犯人體時,最易傷害脾陽,造成脾的運化功能失常。中醫認為「脾與長夏相應」,長夏為農歷六月,因下雨較多以濕氣為主,所以長夏時要特別注意預防濕邪侵害人體。

7、為什麼中醫養生學特別重視調養脾胃

脾胃居中土,是臟腑的中心,與其他臟腑關系很密切,脾胃有病很容抄易影響其他臟腑襲,而且根據五行關系,很容易出現相生相剋的疾病傳變現象。因此,中醫養生學十百分重視調養脾胃,平時就應該對脾胃悉心調理,而有疾病時,更強調保護胃氣,通度過飲食調節、葯物調節、精神調節、針灸按摩起居勞逸等調攝,以達到健運脾問胃,調養後天,延年益壽的目的,所以,張介賓在《景岳全書》中指出:「胃氣為養生之王……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答胃為先。」

8、食療養生的重要性 為什麼?

補益氣血的根本是調養脾胃,調養脾胃的根本是飲食!
可是現在很多所謂的專家說的最多的不是如何養護脾胃如何好好吃飯,而是天天在講虛和補——補血、補氣、補腎、補心,總之只要說到養生就是一個字「補」。補字經現在很多專家們的渲染和宣傳,令老百姓歪曲和誤解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其實「補」字,在中醫理論中的解釋並非是補葯也非是補品,而是一種概念,就是固攝。就是將自身的精氣神與氣血能量固攝住,保持動力,保存自身現有的能量和實力,不無謂的失散。比如說你是個先天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的人,只要固攝方法得當,保存自身的現有的能量,幫助自己平衡陰陽,疏導血脈,就是補就是養,你的身體不一定就很不好。而一個身體先天很好,很壯實的人,飲食無度、夜夜笙歌,淫慾無度,每天都吃補品補葯,就像服用興奮劑一樣,給身體多一些外力刺激而已。其實他自身的機體已經難以平衡陰陽,也無法固攝能量,在他消耗完自身先天的元氣與精氣後,他會大病不起,或是暴病而亡。大家看看以前的皇帝啊、達官貴人啊,哪個不是天天人參、鹿茸、阿膠當飯吃,結果怎麼樣呢?還不如一個老百姓長壽呢!補養氣血、固攝能量與保持動力不是說靠吃補葯和補品能辦得到的。
那麼怎樣補養氣血固攝能量呢?
先來說說氣血從哪裡來吧!這個問題很多朋友也說不清楚,認為血從心臟里來,這是片面的了解,心臟只是管理血脈的而非血的源頭。黃帝內經講的很清楚,胃經主血。就是說胃是氣血生化的源頭,是我們的後天之本。人活著所需要的一切營養物質都要依靠胃腐熟,然後經過脾來將全部精華上輸給心肺等臟器。所以脾在《黃帝內經》中被稱為「諫議之官,知周出焉」。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脾需要了解四方的情況,知道各個臟腑對氣血的需要來保障供應。又被稱為倉廩之官,所以脾是五腑六臟的後勤部長,胃是氣血原料的製造者。脾胃合起來就是氣血的來源。
既然脾胃是氣血的來源,那麼就說明食物是氣血的原料而非是葯物和補品,因為胃的存在是為了讓我們能夠吃飯、活下去,而不是為了吃補葯吃補品才長出來的。血的真正來源是脾胃,明白了這一點,您就應該明白吃飯的重要性。不要再去天天惦記著什麼補葯補品能養氣血了。養氣血就是要好好的吃飯,補血最有效的辦法是通過食物來補。
在中醫診斷中對胃氣的強弱非常重視,胃氣的強弱直接關乎到病情的輕重。《黃帝內經》在平人氣象論中寫道: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者曰逆,逆者死!就是說正常人的脈氣都來源於胃,所以說胃氣就是正常人的脈氣。人的脈象中如果沒有胃氣,那就叫做「逆」,逆就是會死亡!
所以胃氣虛弱就可以直接引發多種疾病,因為胃氣虛弱直接的結果就是氣血不足,而氣血不足才會百病纏身。
知道了這些您大概就明白了養護脾胃的重要性了吧!其實補氣血沒有什麼靈丹妙葯,也沒有什麼秘方絕技,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句話:好好吃飯!
提到好好吃飯,有人會說我每天吃的好東西很多啊,什麼雞鴨魚肉、海參燕窩,怎麼我還是很虛弱啊?蓮花可以毫不猶豫的告訴您,您吃進去的東西沒有補氣血,都製作了垃圾了,這些東西不是生了濕就是生了痰,再不就是生了寒、生了熱,總之沒有生了氣血!為什麼呢?
這就是好好吃飯究竟是該吃什麼?怎樣吃?吃多少的問題了!
這個問題我們的祖先早就明明白白的告訴了我們。黃帝內經中的原文:「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您明白了吧,就是說人生存是依靠飲食水谷為根本。水谷的精微都是由脾胃製作成氣血輸布到全身的,所以斷絕了水谷,人就要死亡。「水與穀米」這里沒有說肉、蛋、奶、補葯……..就是說了糧食,五穀雜糧!糧食都是植物的種子,最精華的最有生機的部分,吃下去就會生成血。糧食,也就是我們每天的主食才是氣血的主要原料。
就像人的臉上鼻翼兩側各有一個穴位叫迎香穴,就是說鼻子用來嗅,可以聞到味道,所以叫迎香穴,這個穴名就是它的功能和職責。在嘴角的兩邊各有一個穴位叫做迎糧穴,看看這個穴位的名字您該明白了吧,為什麼這個穴位不叫迎魚、迎肉、迎菜、迎果?而是叫「迎糧」?就是說明了糧食的重要性,嘴是要用來吃糧食的!!糧食是人活下去的最主要的能源!
看看我們的祖先告訴我們的飲食法則: 「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五畜為益,」就是最好的說明。五穀是養命之根本,被放在了首要的地位,其它的蔬、果、畜都是輔助和補充。
很多人之所以認為自己吃得很好,但是仍然有氣無力,而且越來越胖,就是因為現在的人,總是拒絕或減少吃主食,然後大量的吃肉、吃生冷的蔬菜水果,理由是吃了主食發胖,吃這些不胖!這真的是顛倒是非的說法。肥胖並非是因為吃多了主食造成的,而是體內脾、腎、肺臟的陰陽失調,多濕邪痰飲,無力完成水液的氣化和代謝,致使濕邪痰飲瀦留體內,這正是氣血不足的表現,而不吃主食只會更加重氣血不足,更加無力去推動運化,造成惡性循環。

與脾胃養生的重要性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