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季養生常識有哪些?
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書《黃帝內經》中,已經認識到人與自然界的密切關系。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人類為了適應自然變化,必須「順四時而適寒暑」,因此,人們既要掌握自然變化的規律,又要主動地適應自然變化的規律。《素問·移精變氣論篇》指出「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提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四時順養原則。
春天,萬物生發向上,處於復甦過程之中,於五臟屬肝,適宜升補,以調肝柔肝、順應肝臟升發元氣。
夏天,天氣炎熱,人體喜涼,這時於五臟屬心,適宜清補,以養心清火扶臟祛邪。
長夏,於五臟屬脾,宜淡補,可選用葯膳苡仁豬蹄等。
秋天,氣候漸爽但時有燥邪,這時於五臟屬肺,適宜平補,以益肺潤燥。
冬天,氣候寒冷,人體收斂潛藏,這時於五臟屬腎,適宜溫補,以原味滋腎填精、溫而不燥。
春天,天氣慢慢暖和,萬物開始復甦,人體內的變化也與自然氣候變化相一致,由冬季的固密收斂慢慢變為陽氣初升,所以人的活動也多起來。中醫認為,「由靜轉動、陽氣漸升」是人體在春季的重要生理變化,是「人與天應」的結果。此變化能夠正常進行則人體就健康無病,若進行得不正常則機體內的平衡就被破壞,人體就易患病。中醫還認為,春天陽氣升發,樹木萌芽,與五臟中「肝」的性質相呼應,有「在臟為肝」之說,而「肝克脾」,春季肝氣升發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脾的運化,所以有很多人在春季胃口不佳、飯量減少,倘若出現這樣的情況,就需要進行飲食調理。無論是比較健康的人士,還是有宿疾的患者,在春季進行飲食調養都必須順應自然與人體的變化,不能再像冬季寒冷天氣那樣進食太多厚味溫補的食物,這樣不僅會增加腸胃的負擔,而且會擾亂人體陰陽平衡,哪怕服食了厚味溫補的葯膳,也不一定能起到補益的作用,而且很多人吃完後還有胃腸不適的反應。
夏天,天氣炎熱,萬物都處於旺盛的生長階段,人體在此時的代謝也是一年之中最旺盛的時期。中醫認為,夏天大自然的熱氣火氣最大,人體的「陽氣」最旺盛,容易傷害心臟,出現心煩、失眠,所以夏天要留心養心安神。
長夏(農歷6月,陽歷7、8月)因為天氣炎熱或暑濕過重,容易脾為濕困,出現頭痛、頭昏,不欲飲食。夏季暑熱過盛,容易耗氣傷陰,影響脾胃運化功能和陰陽平衡。養生調補方面,原則上以清補為主,所選葯膳性質偏涼或平和,以清火養陰,使陰陽平衡。甘涼、利濕清暑、少油膩為夏季常用葯膳的主要特點。人體自然喜涼爽,飲食上也多願意吃一些清淡少油膩的食物。對於部分在夏季貪涼或過食生冷寒涼之物導致脾胃受傷、腹瀉發熱、感冒的人來說,在患病期間這些葯膳飲食就不宜過多服用,因為此時人體的陽氣已經因寒涼而受傷、不再旺盛了,清養的時候不宜太過。
秋天,天氣慢慢由熱轉涼、轉燥,人體的代謝也漸趨平緩,養生進補也要依據這些規律進行。天氣轉燥轉涼固然再無夏日炎熱潮濕之弊,令人感到舒適,但倘若轉化太快太劇烈的話,人體也會適應不了,體內的陰陽平衡就會被破壞,表現出涼燥之邪傷人為患,所以《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食」。另一方面,秋季雖然由熱轉涼,但夏季余熱時有反復,部分人群由於夏季調理不當或受暑熱太過,到秋天後體內仍有夏季余火未消,當氣候轉燥後,變成燥火為患,出現口乾、咽燥、咳嗽、皮膚乾燥等症狀。對這樣的情況,就需以清平滋潤為主進行調理,不宜過食煎炸動火之品。中醫還認為,秋季天氣肅殺,「在臟屬肺」,而肺為嬌臟,喜潤惡燥,無論是初秋溫燥,還是深秋涼燥,都容易傷肺致病,調理進補當以滋潤為主,並根據天氣寒溫及個人身體狀況選擇相應涼性、溫性或平性葯膳,以收到滋潤益肺,祛邪強身之效。雖然如此,但因為肺臟屬金,惡熱喜涼,故秋季養生調理葯膳還是以平性和涼性為多,溫補之品相對較少用。
冬天,天氣寒冷,「寒主收引」,人與自然相應,機體也處於收斂潛藏階段,代謝水平降低,消耗減少,吸收能力增強,所以冬季是傳統的最佳調補季節。
冬季調補的歷史在中國由來已久,其基本原則能夠歸納為四個字:厚味溫補。厚味不單是指冬季所服食的膳食味道濃郁,更是指膳食營養豐富,味道甘美。中醫認為,「厚味填精」,意指滋味濃郁甘美的飲食補充人體所需的精華營養。溫補的意思很好理解,因為冬季寒冷,陰氣盛,人體需要服食一些溫熱性膳食來驅寒溫陽。這兩個特點結合在一起,就是厚味溫補的冬季養生調補原則。從另一方面看,中醫認為人體的一切生命活動都是由元氣推動的,而元氣主要由腎化生,冬季「在臟屬腎」,「腎主藏精」,通過冬季補益腎精能夠促進元氣的生成,所以冬季調補的另一原則特點能夠歸納為「補腎填精益元氣。」「厚味溫補」與「補腎填精益元氣」是冬季養生調補的原則,其中「厚味溫補」是從人們服葯膳的性、味方面歸納的,而「補腎填精益元氣」則是從所服葯膳的功能作用上歸納的,兩者是統一的。
2、養生知識都有哪些?
養生首先zd要清靜養神,中醫認為雜念多,動而不靜,會損害的臟腑,輕則生病,重者減壽。清靜養生的首要方法就是減少雜念,降低名利和物質的慾望,要心志平和。七情六慾過度內會直接損傷臟腑,怒傷肝、恐傷腎。葯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神補,所謂神補就是心志平和,以養五臟。其次是飲食養生,所謂飲食養生就是飲食有規律,少吃油膩食物,以養脾胃,少吃辛辣食物,免生內熱,以清淡食物為主。生命在於運動,合理的飲食加上合容理的運動可以避免肥胖,可以預防動脈硬化、糖尿病等。
3、養生知識有哪些 四季養生吃什麼好
一年四季都是非常適合食用蜂蜜的,蜂蜜中含有大量的果糖,口味清甜,且相較zd於蔗糖而言熱量更低,更加健康。每日下午茶,晚飯後都可以沖泡蜂蜜水飲用,緩解一時的小專餓小困,幫助消化吸收,避免積食問題。
此外,蜂蜜還含有豐富屬的維生素、礦物質、氨基酸、酶類脂類等上百種營養物質,是很好的日常滋補食品。
4、四季養生小知識有哪些
春季:多吃苗、芽類食物。
夏季解渴飲料--酸梅湯:烏來梅10g陳皮5g炒山楂10g炙甘草6g。加適量冰糖。生脈飲口服液。
秋季潤肺飲食----梨、蘋果、蓮藕、銀耳、源冰糖適量熬湯,吃果肉喝湯,酸甜可口,潤肺祛痰。
梨性涼,生吃有人會腹瀉,可煮熟吃,健脾化濕,解暑止渴。
冬季進補食品:牛肉燉蘿卜湯。
炒、百燉肉時加山楂、陳皮、度桂皮、生薑、蔥、蒜,助消化。五畜雖益精血,兒童少食否則易促早熟。
5、養生的四大基本原則,你了解過這些嗎?
了解養生知識,淺談關於養生的四大基本原則
養生的基本原則:順應自然、形神兼具、動靜結合、調養脾腎
一、順應自然
人與自然息息相通,人類生活在自然環境中,大自然是人類生命的源泉,而自然界的各種變化,無論四時氣候,晝夜晨昏的交替,還是日月運行,地理環境的演變等,都是會直接或者間接第影響人體,產生相應的生理或者病理反映。人類必須掌握和了解自然環境的特點,順乎自然界的運動變化來進行護養調攝,與天地陰陽保持協調平衡,是人體內外環境處於和諧的狀態,這樣才有益於身心健康。
1、春夏季節,順應陽氣升發的趨勢,夜卧早起,多進行戶外運動,漫步於空氣清新質地,舒展身形,使陽氣更加充盛。
2、秋冬季節,氣候轉涼至寒,風氣勁疾,陰氣收斂,必須注意防寒保暖,適當調整作息時間,早卧玩起,以避肅殺寒涼之氣,使陰精潛藏於內,陽氣不致妄泄。
二、形神兼養
養神:主要是指攝養人體內臟,肢體,五環九竅及經氣血津液等。
調神:主要指調攝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等。
三、動靜結合
動:包括勞動和運動,運動可以增強人的體質,促進氣機通常,氣血調合,經絡通達,九竅和利,提高防禦病邪的能力。
靜:主要指保持精神上的清凈,還包括形體活動的相對安靜狀態。只有心靜方能神凝,神凝方能心定,如此神藏而不妄耗。
四、調養脾腎
腎:腎為先天之本,水火之宅,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是元氣,陰精的生發之源,生命活動的調節中心。腎中精氣陰陽盛衰,與人的生長發育以及衰老過程有著直接的關系。腎氣充足,則精神健旺,身體健康,壽命延長;腎氣衰少,則精神疲憊,體弱多病。
脾: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飲食中的精微物質必須依靠脾的吸收和傳輸,才能化生為氣血,營養與周身,維持個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
6、養生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