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傳統的健身養生方法有哪些
傳統的養生保健方法一:精神養生法。精神養生法,是指通過凈化人的精神世界,自動清除貪欲,改變自己的不良性格,糾正錯誤的認知過程,調節情緒,使自己的心態平和、樂觀、開朗、豁達,以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精神養生法相當於現代醫學的心理衛生保健法。
傳統的養生保健方法二:起居養生法。起居養生法,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遵循傳統的養生原則而合理地安排起居,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方法。起居養生法包括居住環境、居室結構、居室環境和氣候、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其他等。
傳統的養生保健方法三:關於神闕養生。 洗心(放鬆、入靜、入定):固漏(陽關一閉,個個長生)
有物(丹田火熾乃至六根震動);健康(弱可強,病可愈):逆轉(無精生精,無經復經;體貌頓異,生機盎然)。有詩為證:「金砂入五內,熏蒸達四肢。顏色悅澤好,發白皆變黑。齒落生舊所,老翁復丁壯,耆嫗成奼女」(魏伯陽)。由上可知,丹道築基實乃革新生理,添油續命的重要法門。但是古往今來能真正完成築基功夫者並不多見。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真法難聞」,就連孔子也感嘆:「朝聞道,昔死可也。」
傳統的養生保健方法四:葯物煉精化氣一一神闕氣化散。葯功古已有之,如扁鵲服長桑君傳授秘方,三十日獲得透視功能而成為神醫;西藏高僧為弟子開天目也藉助葯功。葯功為歷代養生家、神仙家、武家、術士必修內容之一。人們在修持過程中,如果得到葯物配合,對增長功能功力頗為有益。機體健康是功能提高的基礎和前提。 「神闕氣化散」有生精化氣的作用,溫暖水臟,微生少火,蒸精化氣,還精補腦,配合現代高科技產品「神闕溫灸儀」,置於特定部位對機體產生連續站六時以上的溫熱輻射,將葯力、葯氣源源不斷地輸入神闕,再由神闕輸布於神闕系統,逐步積累和加強元陽之氣,以沖開奇經八脈。同時結合啟動胎息、下神闕養生法使性命(神氣)團聚重返先天丹光圓明的狀態。於此更進一步則進入杳冥而開玄關,天人合發,生命再造。
傳統的養生保健方法五:玄關顯密法。 玄關「入大道之淵微,奪自然之妙用;立丹基於傾刻,運造化於一身也」(白玉蟾《玄關顯密論》);「能知此一竅,則冬至在此矣,葯物在此矣,脫體亦在此亦」(張伯端《金丹四百字.序》)。玄關是古往今來一切成道證聖者的不二法門,可以毫不誇張地講,不開玄關就無法窺見天道。反過來講天下沒有不開玄關的明師。
然而玄妙莫測之機關又非同「開」、「關」電源那麼簡單,必賴明師相機投法點拔才可把憑。「徐氏神闕養生法」中玄關顯密法專為開玄關一竅而設,望有緣者、有志者得而習之,以身證明「我命在我不由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並非口號,而是現實可行之「道」。
古代道家、仙家與醫家本是一家,所以晉朝的葛洪,梁朝的陶宏景與唐朝的孫思邈,都是神仙家,也都是名醫,葛洪著有《肘後方》,陶宏景著有《神農本草經集注》,孫思邈著有《千金方》。因此正確地說,所謂三教,其實包含了傳統的中醫。因此所謂讀經—讀三教經典,應該包含閱讀醫經。現代人若能多多閱讀中醫的經典,必能對養生治病有莫大的助益。中醫的擅長在安養五臟,所以是治本。五臟健康才能得到根本的健康,若五臟衰弱而四肢發達,只不過是外強中干,不能支撐很久。吾人今日讀經,不可不讀中醫葯之經典—《本草備要》。《本草備要》會告訴我們吃哪些中葯來補益五臟,以獲致健康。若能於平常時多吃一些安養五臟的中葯,則可以提升免疫力,減少疲勞感冒,增進工作效率,並使情緒平穩,身心柔軟。
2、神志養生是什麼意思
傳統醫學中所稱的「神志」,百主要指人的精神、意識及思維活動。神志養生法,是指通過內度心世界的自我調節,排除貪念,保持心態平和,使之健康長壽的方法。
包括以下幾點:
(1)少知私寡慾,是指對自己的「私心」和「貪欲」要進行道自我剋制並清除。
(2)知足常樂,是指版對自己所處的生活與工作環境要有充分的滿足感。
(3)心胸豁達,是指性格開朗,心胸坦盪,氣量大
(4)「多行善事」,是指多做些助人為樂的好事,從中體驗到幸福感和滿權足感。
3、鬼穀子 養生
武功很高,但傳說畢竟是傳說,誰也不知道真實的情況。誰也沒有見過他真實的打鬥。
4、什麼是養生先養神?
「形神合一」是養生防病學的一個重要觀念。古代養生學家譽精、氣、神為人身「三寶」,是保養的關鍵。神,這里主要指精神思維活動。人生活在社會中,精神思維活動常易擾動而難安靜。思慮過度,或情緒不暢,『會耗傷精氣,引起氣機紊亂,陰陽失調,臟器損傷而發病。故有「養生先養神」之說。養神,指精神情緒常宜安靜,使精、氣、形得到休養生息。
由於精神思維是處於運動狀態的,所謂「靜」只能是相對的、暫時的,靜神就是動中求靜。如氣功中的靜功鍛煉,藝術活動中的琴棋書畫等,使人精神愉快,貫注專一,起到良好的養神的效果。所以,養神不是消極的靜止不動和逃避塵世,而是對機體具有積極的休養或調節作用。
適時調神,是根據自然界的時間節律變動,來調整自己的精神狀態,適應季節氣候的變化,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自然界四時之氣的變化,包括消長盛衰、生長收藏和升降浮沉,生命活動也應與這種變化一致。春天陽氣回轉,冰雪消融,花開柳綠,一派生機。此時應格外珍惜時光,信步田野,沐浴春光,吸取大自然的活力。應使神志伸展舒暢,不宜抑鬱,以順應春天生發之勢。夏天艷陽普照,萬物繁茂,地氣蒸騰,雨水充足。此時應使神志充實歡愉,不可過怒,對事物充滿愛心,讓生命像怒放的花朵,以順應夏天成長之勢。秋天,陰氣漸長,秋風勁急,萬物成熟,果實待收。此時應使神氣收斂,神志安寧,不可過分傷感,以避肅殺之氣,順應秋天收成之勢。冬天,陽氣潛藏,陰氣最盛,天寒地凍,草木凋零。此時應使神志平靜,不可過分發泄,早睡晚起,日光充足時再行活動,以順應冬天潛藏之勢。一日之中的時間節律也類似一年的四季。日出如春,日中如夏,日落如秋,夜半為冬。人體的活動和精神狀態要隨四時變化,才能保持健康。清晨應當情緒振奮,精神清爽;日中應情緒飽滿,精力旺盛;日落精神應保持安靜,不可過於波動;夜半應入睡休息,不可強使興奮。這樣,才能使神志變化與自然節律、生理節律同步,保證機體健康。
——引自延邊人民出版社《多彩的世界讓自己更快樂》
5、調神養生的方法有那些?
歷代養生家把調養精神作為養生壽老之本法,防病治病之良葯,《淮南子》說:「神清志平,百節皆寧,養性之本也;肥肌膚,充腸腹,供嗜欲,養性之末也」。《素問·上古大真論》言:「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說明「養生貴乎養神」,不懂得養神之重要,單靠飲食營養、葯物滋補,是難以達到健康長壽目的的。由於人的精神活動是在「心神」的主導作用下,臟腑功能活動與外界環境相適應的綜合反應,所以精神調攝必然涉及到多方面的問題。調神之法概括起來可有:清靜養神、立志養德、開朗樂觀、調暢情志、心理平衡等方面。
一、清靜養神
清靜,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寧靜的狀態。因神氣清凈而無雜念,可達真氣內存,心神平安的目的。此處之「清靜」是指思想清靜,即心神之靜。心神不用不動固然屬靜,但動而不妄動,用之不過,專而不亂,同樣屬於「靜」。我們提倡的思想清靜主要是思想專一,排除雜念,不見異思遷,想入非非,而是要思想安定,專心致志地從事各項工作、學習。
(一)調養心神是養生之本
調神攝生,首在靜養。這種思想源於老莊道家學說,後世在內容和方法上不斷有所補充和發展。
養生家認為靜養之要在於養心,道、儒、佛、醫都有此主張。「儒曰正心,佛曰明心,道曰煉心,要皆參修心學一事」,「萬法唯心,萬道唯心。心為人之主宰,亦為精氣神之主宰。煉精煉氣煉神,均須先自煉心始」。心靜則神清,心定則神凝,「故養生莫要於養心。天玄子曰:「養心之大法有六:曰心廣、心正、心平、心安、心靜、心定,心廣所以容萬類也,心正所以誠意念也,心平所以得中和也,心安所以寡怨尤也,心靜所以絕攀緣也,心定所以除外累、同大化也』」(《道家養生學概要》)。凡事皆有根本,養心養神乃養生之根本,心神清明,則血氣和平,有益健康。
《內經》從醫學角度提出了「恬淡虛無」的養生防病思想。《素問·上古天真論》雲:「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生氣通天論》說:「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這里從內外兩個方面揭示了調攝的重要原則。對外,順應自然變化和避免邪氣的侵襲;對內,謹守虛無,心神寧靜,這樣外御內守,真氣從之,邪不能害。可見,「恬淡虛無」之要旨是保持靜養,思想清靜、暢達情志,使精氣神內守而不散失,保持人體形神合一的生理狀態,有利於防病去疾,促進健康。
近年來,國內外有關學者非常重視思想清靜與健康關系的研究。生理學研究證實,人在入靜後,生命活動中樞的大腦又回復到人的兒童時代的大腦電波波慢狀態,也就是人的衰老生化指標得到了「逆轉」。經測定,高水平的氣功師的腦電波與一般人有明顯的不同。社會調查發現,凡經過重大精神挫折、思想打擊之後,又未得到良好的精神調攝,多種疾病的發病率都有明顯增加。社會實踐證實,經常保持思想清靜,調神養生,多練氣功,可以有效地增強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發生,有益身心健康。
(二)清靜養神的方法
1、少私寡慾 少私,是指減少私心雜念;寡慾,是降低對名利和物質的嗜欲。老子《道德經》主張:「見素抱朴,少私寡慾。」《內經》指出「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因為私心太重,嗜欲不止,慾望太高太多,達不到目的,就會產生憂郁、幻想、失望、悲傷、苦悶等不良情緒,從而擾亂清靜之神。使心神處於無休止的混亂之中,導致氣機紊亂而發病。如果能減少私心、慾望,從實際情況出發,節制對私慾和對名利的奢望,則可減輕不必要的思想負擔,使人變得心地坦然,心情舒暢,從而促進身心健康。而要做到少私寡慾,必須注意下述兩點:一是明確私慾之害,以理收心。如《醫學入門·保養說》言:「主於理,則人慾消亡而心清神悅,不求靜而自靜也」。二是要正確對待個人利害得失。《太上老君養生訣》說:「且夫善攝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後可以保性命延駐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聲色,三者廉貨財,四者損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六害不除,萬物擾心,神豈能清靜?去六害養心神,確為經驗之談。
2、養心斂思 養心,即保養心神;斂思,即專心致志,志向專一,排除雜念,驅逐煩惱。《醫鈔類編》說:「養心則神凝,神凝則氣聚,氣聚則神全,若日逐攘擾煩,神不守舍,則易衰老。」所謂凝神,即是心神集中專注一點,不散亂,不昏沉。可見,這種凝神斂思的養神方法,並非無知、無欲、無理想、無抱負,毫無精神寄託的閑散空虛。因此,它與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者是絕然不同的。從養生學角度而言,神貴凝而惡亂,思貴斂而惡散。凝神斂思是保持思想清靜的良方。隨著科學的發展,實驗已證明,清靜養神這種自我調節能保持神經系統不受外界精神因素干擾,使人體生理功能處於極佳狀態。要想取得保養心神之良效。必須具備心地光明磊落,志有所專的品德。只有精神靜謐,從容溫和,排除雜念,專心致志,才能做到安靜和調,心胸豁達,神清氣和,樂觀愉快,這樣不僅有利於學習和工作,而且能使整體協調,生活規律,有利於健康長壽。
二、立志養德
正確的精神調養,必須要有正確的人生觀。只有對生活充滿信心,有目標、有追求的人,才能很好地進行道德風貌的修養和精神調攝,更好地促進身心健康。
(一)立志修養
養生,首先要立志,所謂立志,就是要有為全人類服務的偉大志向,樹立起生活的信念,對生活充滿希望和樂趣。也就是說要有健康的心理、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這是每個人的生活基石和精神支柱。
理想和信念是青少年健康成才的精神保障,有了正確的志向,才會真正促使他們積極探索生命的價值,尋找生活的真諦,追求知識,陶冶情操,促進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理想和信念又是老年人的延長生命活力的「增壽劑」,不畏老是健康長壽的精神支柱,產生不畏老精神的重要思想基礎就是晚年的理想和追求。老年人應重視健身養體,心胸開闊,情緒穩定,熱愛生活,為社會發揮「余熱」,從而使內心感到無愧於一生的無限快樂的思想,這種思想又有益於健康。
理想和信念是生活的主宰和戰勝疾病的動力。科學證明人的內在潛力很大,充滿自信心,頑強的意志和毅力是戰勝疾病的極為重要的力量。《靈樞·本臟篇》言:「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就是說意志具有統帥精神,調和情志,抗邪防病等作用,意志堅強與否與健康密切相關。事實證明,信念、意志堅定的人,能較好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生活實踐也證實了不少病殘者靠自己的信心、意志和努力,主宰自己的命運,為社會做出了可貴的貢獻。
綜上所述,樹立理想,堅定信念,充滿信心,量力而行,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是養生保健的重要一環。現代生理學和生物信息反饋療法研究證明,堅強的意志和信念,能夠影響內分泌的變化,如白血球大幅度升高,改善生理功能,增強抵抗力,故有益於健康長壽。
(二)道德修養
古人把道德修養作為養生一項重要內容。儒家創始人孔子早就提出:「德潤身」,「仁者壽」的理論。他在《中庸》中進一步指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壽」。他認為講道德的人,待人寬厚大度,才能心曠神怡,體內安詳舒泰得以高壽。古代的道家、墨家、法家、醫家等,也都把養性養德列為攝生首務,並一直影響著後世歷代養生家。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性既自喜,內外百病皆悉不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大經也」,明代的《壽世保元》說:「積善有功,常存陰德,可以延年」,明代王文祿也在《醫先》中說:「養德、養生無二術」。由此可見,古代養生家把道德修養視作養生之根,養生和養德是密不可分的。他們的養性,道德觀,雖有其歷史的局限性和認識上的片面性,但其積極的一面對道德修養、攝生延年還是頗有益處的。
從生理上來講,道德高尚,光明磊落,性格豁達,心理寧靜,有利於神志安定,氣血調和,人體生理功能正常而有規律的進行,精神飽滿,形體健壯。這說明養德可以養氣,養神,使「形與神俱」,健康長壽。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言:「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現代養生實踐證明,注意道德修養,塑造美好的心靈,助人為樂,養成健康高尚的生活情趣,獲得巨大的精神滿足,是保證身心健康的重要措施。
三、開朗樂觀
性格開朗,精神樂觀是健身的要素、長壽的法寶,這是人所共知的常理。
(一)性格開朗
性格是人的一種心理特徵,它主要表現在人已經習慣了的行為方式上。性格開朗是胸懷寬廣、氣量豁達所反映出來的一種心理狀態。性格雖然與人的基因和遺傳因素直接相關,但隨著環境和時間的變化,是可以改變的。人們都有一個使自己的性格適應於自然、社會和自身健康的改造任務。
醫學研究已證明,人的性格與健康、疾病的關系極為密切。情緒的穩定,對一個人的健康起著重要作用。性格開朗,活潑樂觀,精神健康者,不易患精神病、重病和慢性病,即使患了病也較易治癒,容易康復。不良性格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它可以從各方面對人體大腦、內臟及其他部位產生危害。
培養良好性格的基本原則是,從大處著眼,從具體事情入手,通過自己美好的行為,塑造開朗的性格。首先要認識到不良性格對身心健康的危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正確對待自己和別人,看問題、處理問題要目光遠大,心胸開闊,寬以待人,大度處事,不斤斤計較,不鑽牛角尖。科學、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學習和業餘生活,豐富生活內容,陶冶性情。
(二)情緒樂觀
情緒樂觀既是人體生理功能的需要,也是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孔子在《論語》中說:「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可見,樂觀的情緒是調養精神,舒暢情志,防衰抗老的最好的精神營養。精神樂觀可使營衛流通,氣血和暢,生機旺盛,從而身心健康。正如《素問·舉痛論》雲:「喜則氣和志達,營衛調利」。
要想永保樂觀的情緒,首先要培養開朗的性格,因為樂觀的情緒與開朗的性格是密切相關的。心胸寬廣,精神才能愉快。其次,對於名利和享受,要培養「知足常樂」的思想,要體會「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道理,這樣可以感到生活和心理上的滿足。再次,培養幽默風趣感,幽默的直接效果是產生笑意。現代科學研究已證明,笑是一種獨特的運動方式,它可以調節人體的心理活動,促進生理功能,改善生活環境,使人養成無憂無慮,開朗樂觀的性格,讓生命充滿青春的活力。
四、保持心理平衡
當代社會的特點之一是競爭。長期處在高節奏的競爭環境中,容易產生焦慮、心力疲勞、神經質等心理現象。處理不好就會影響心理健康。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保證健康的體魄,就必須培養在競爭中保持心理平衡的能力。
(一)培養競爭的意識和心理素質
所謂競爭意識,就是要有進取心和高度的責任感。有高度責任感的人,表現於對知識的索取,對技藝的追求和對志趣的傾心。因此,視野開闊,生活充實。
競爭社會所需要的心理素質,首先要有頑強的毅力,毅力是一種持久堅強的意志,它是精神健康的有力保證。同時,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劇烈的競爭常會打破原有的心理平衡,所以必須學會自我調節,做到勝不驕,敗不**,不為瑣事憂慮煩惱。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可心地坦然的迎接新的挑戰。
在競爭社會冢,有些人在競爭失敗後,可產生自卑感,社會需要是多方面的,人的興趣和能力也是多種多樣的,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從來不曾有過全能的「天才」。因此,不必為一時一事的失利而苦惱,喪失信心。應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克服自卑感,不斷挖掘自己的潛能,揚長避短,科學安排工作和學習,就會增加成功率。競爭的社會更易產生嫉妒心理,嫉妒是一種心理現象,它是指對別人比自己優越,如才華、品德、名聲、成就、相貌等高於自己時,想排除別人優勢而表現一種不甘心和怨恨的強烈情緒狀態,這種消極的心理狀態會降低人體生理功能而導致身心疾病。消除嫉妒心理的基本方法,就是培養正確的拼搏精神,即樹立歡迎別人超過自己,更有勇氣超過別人的正確觀念。擺脫一切不良情緒,發揮自己的長處,在可能的范圍內達到最佳水平。社會的發展將會促進合理的競爭,培養競爭意識,適應社會的需要,就能在當代環境中保持健康的平衡心理,保證旺盛的精力,健康的體魄,這對自己、對社會都是有益的,也是每個人應該具備的心理素質。
6、養生該注意什麼
7、靜神養生是情志調節最高境界嗎?
中國傳統中醫認為,養生當養神。《醫學心悟》:「人之有生,惟精與神;精神不敝,四體長春。」養神能使我們的身體與心理處於平靜狀態,能讓人盡快恢復精神和體力。
靜神養生,是指通過調養心神、舒暢情志來強健身體的方法。在中醫文獻中,又稱「攝神」、「養神」、「調神」,是通過調節人的精神情志等活動,凈化人的精神世界,自動清除貪欲,改變自己的不良性格,糾正錯誤的認知過程,調節情緒,使自己的心態平和、樂觀、開朗、豁達,以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從而保護和增強人的心理健康,達到形神統一、卻病延年的一種養生方法。 一個人精神不振,身體就會虛弱;精神崩潰,身體就會垮掉,疾病也會乘虛而入。反之,若人精神振作、樂觀自信,就有能力戰勝一切困難,即便身患重病,患者也有信心與疾病抗爭,並最終戰勝疾病,重獲健康。精神作用是任何葯物取代不了的,健康的精神狀態,是長壽的源泉。現代醫學的研究也證實心理因素對機體的健康有明顯影響,心胸豁達,性格樂觀開朗的人則神經內分泌調節系統處於最佳的水平,免疫功能也處於正常狀態。心理不健康的人則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免疫功能下降,其疾病的發病率明顯偏高。所以,精神養生在防治心身疾病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
清靜養神:指人的精神情志應保持恬淡寧靜的狀態。中醫學認為,神是生命存亡的根本,易於動而致耗,難於靜而內守。躁動勞心擾神,必然損害臟腑,輕則萌生疾病,重則催老減壽。
清靜養神的首要方法是少私寡慾。少私寡慾,是指對自己的「私心」和「貪欲」要進行自我剋制並清除。要使思想清靜,必須注意凝神斂思,用心專一。凝神斂思,精神靜謐,專心致志,可使思想高度集中而不分散,不僅有利於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而且還可以排除雜念。驅逐煩惱,維護心神的安定狀態。
另外,為了內心的清靜,還應當「抑目靜耳」。抑目靜耳並不是要求人們一味地目不斜視,耳不旁聽,而是適當地控制自己的意念,不妄聽妄看,減少私慾的騷擾,尤其是注意避免淫穢書刊及格調不健康的音像製品的刺激,這對保證心神的平和靜謐是十分必要的。所謂「貪欲」,是指那些可遇而不可求事物,人的貪欲是最不能滿足的,因此它也是人們痛苦的根源。而抑制貪欲的方法只有通過自我剋制來控制,從而抑制住那些不可能滿足的「貪欲」,才能減少精神壓力和痛苦。 當然,人畢竟生活在復雜的社會環境及自然環境之中,各種問題、矛盾、糾紛不可避免,更何況七情六慾乃人之常情,是本能的表現,若精神空虛,無所用心,或有欲強禁,不得疏泄,反而於健康不利。因此,清靜養神關鍵在於制念定性,凡事珍惜精神,從容以待,做到自訟、自克、自悟、自解,並注意控制感情和意念,盡量減少情緒激動對身體產生的不良影響,方能不求靜而自靜也。 情緒中和:養生就必須避免情緒過激,而情緒中和是避免情緒過激的主要方法。情緒活動與內臟功能有著密切的關系,情緒太過是造成內傷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如《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因所欲不遂,長期悲哀郁悶在心,以致過早夭折。春秋時代楚國的伍子胥,因無法潛出昭關去借兵報仇,心急如焚,憂愁過度,一夜之間,須發皓然。
然而,即使是笑口常開,也必須要講究適度原則,否則也會物極必反,樂極生悲。尤其是絕處逢生的大喜大笑,可使人思維紊亂,精神失常,笑而不休以至於發狂,甚至心跳驟停,導致猝死。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的人多年夙願一朝得以實現,興奮無比,突然倒地而亡;有的人得到了什麼意外的收獲,笑得前仰後合而發生昏厥;更有的人打麻將意外地和了一個「清一色」,也仰面大笑,命歸黃泉。所以,情不可不動,亦勿令過,情志活動貴在調和適中。百事臨頭,難急交加,都要自製忍性,沉著鎮靜,既不為一得而過喜,也不為一失而過憂,這樣才能促進人體的健康長壽。 養性移情: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令人失意、沮喪、悲傷、煩惱、憤怒的事常常有,再加上各人性格脾氣不一樣,故要在情緒的波瀾中經常保持平靜與坦然的心境,就必須學會養性移情。所謂「性」,即指人的性格和情操。養性除了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以外,還可以通過生活中各種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文化娛樂活動,來尋找自己的精神寄託,陶冶自己的性情。如書畫是一種創造性的精神活動,是一種高尚的藝術享受。書法和繪畫都有著形象美,可以寄託情懷,培養人愉快平靜的性格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還有下棋、雕刻、集郵、種花、旅遊、釣魚等,均有助於消除煩惱,舒暢情志,都是養性怡神的好方法。
愉悅自得:在當今的現時生活中,人們的工作或學習都是緊張而忙碌的,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精神養生的方法,努力做到鬧中取靜,忙裡偷閑,淡泊名利,擺脫世俗的煩惱,愉悅自得。中醫學認為,笑為心之聲,為喜之形。笑口常開能使人精神振奮,心情舒暢,又可通利營衛,和調五臟氣血。笑能夠調節神經功能,促進肌肉運動,加強血液循環,增進新陳代謝。笑是連續性的張口呼吸動作,是一套絕妙的呼吸操,可使肺部擴張,胸肌興奮,排除呼吸道分泌物,通暢呼吸道。笑能使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出觀「快樂的心跳」,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縮力增強,心臟射血量增加。笑還能增強迷走神經興奮,引起消化液的分泌和消化道的活動,促進食慾,幫助消化與吸收。另外,笑還可抒發健康的感情,對美好的未來表示嚮往;笑可減輕各種精神壓力,驅散愁悶;笑可緩解情緒緊張,消除疲勞,改善睡眠;笑可克服孤獨、寂寞,調節生活情趣;笑還可以發揮人的創造性,提高學習、工作效率等。所以,笑的確是一種有效的精神保健操,笑使人快樂,笑使人長壽。 適時調神:對於季節的變遷,你除了注意身體的變化與需求以外,你想過你的精神也需要適時調理嗎?其實四時氣候的變化對人的神志活動也有著很大的影響。適時調神,即順應一年四季,一日四時的陰陽之氣的自然變化規律,有意識地調養自己的精神活動。
春天,陽氣升發,萬物復甦,生機盎然,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也要順其生長之機,舒展條達,樂觀開朗。夏天,陽氣最盛,萬物蕃秀,開花結果,故人的精神情志活動應充沛飽滿。秋天,萬物平定,陽氣漸收,陰氣漸長,肅殺之氣降臨,景物蕭條,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也應隨之收斂,以保持安定平靜。冬天,陽氣潛藏,陰氣最旺,寒氣凜冽,萬物生機閉藏。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亦要順其閉藏之氣,內伏而不外露,不可輕易耗泄。 此外,還可根據每日晝夜的時間順序而調理精神活動。每日調神的方法與四時調攝一樣,應以陰陽的變化作指導,早上及上午陽氣旺盛,故人的精神宜振奮向外,朝氣蓬勃;暮晚陰氣旺盛,陽氣收斂,則人宜休整靜息。
「生活小魔術」讓你的精力充沛。
保證充足的睡眠。據專家研究表明,凡睡眠欠佳者或長期失眠者易患各類精神疾病。
自己承認並肯定自我,切勿自卑。要有自知之明,天生我才必有用。永遠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知足長樂。
在任何時候、任何環境均應面對現實,勇敢去適應生活,包括適應學習與工作。
及時擺脫各種生活中的煩惱。面對焦慮時,可以問自己:「這件事最壞能壞到何等程度?」當答復這個問題後,你的煩惱和焦慮就會逐漸消失。
制定一個行動來代替煩惱和焦慮。如到湖邊垂釣、去公園散步、練書法、寫日記等等,把精神沉浸在有意義的活動或工作上去。
處在心理矛盾重重,自己又無法擺脫時,應及時去看看心理醫生或去精神神經內科就診。
8、什麼是精神養生?
主張以安靜調養抄人體的精神思維活動為主要途徑來保養生命、益壽延年。
靜思始倡於老子、莊子,提出「清靜無為」的學說。《黃帝內經》繼老、庄之後,第一次從醫學角度提出精神保養襲刁」以防病,並主張依據四時之氣的特點來調養精神。
主張精神養生的學派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神靜則對抗衰延年。人的思、慮、智、知志、急、魂等,均由神所主。主張神氣清靜內守,道不宜躁動妄耗;強調清心寡慾,抑目靜耳,調攝神志,順應四時,常練靜功,以保持神氣清靜,促進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