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氣功內說的(丹田)指的是什麼
丹田分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通常說的丹田,其實是指下丹田,即臍下至會陰,小腹部分。
而中丹田和上丹田分別指喉下乳間的胸部,和眉間額部。
唱歌時所謂氣運丹田,指的是共鳴,分別是腹腔共鳴,胸腔共鳴,顱腔共鳴,對應低音,中音,高音。共鳴是唱歌很重要的技巧,至於如何運用共鳴,就不是簡單說下就能學會的,需要在專業老師指導下慢慢練習,不是一兩天能學好的。
簡單點說,以相對最容易的胸腔共鳴為例,普通人發音時摸喉嚨可感到劇烈的聲帶振動,而以胸腔共鳴時摸喉嚨振動程度減小,摸胸部可感覺到明顯振動。
2、入洞房是什麼意思,說詳細點
「入」肯定是進去的意思,「洞」顧名思義就是新娘子的洞了,「房」就是房間了
3、「人人得而誅之」前一句是?
「人人得而誅之」前一句是「為不善乎顯明之中者「。
原文:「為不善乎顯明之中者,人得而誅之。636f70797a6431333431376632」
譯文:在光天化日下做了壞事,人人都會譴責他、處罰他。
出處:《莊子·庚桑楚》
選段:為不善乎顯明之中者,人得而誅之;為不善乎幽間之中者,鬼得而誅之。明乎人,明乎鬼者,然後能獨行。
譯文:在光天化日下做了壞事,人人都會譴責他、處罰他;在昏暗處隱蔽地做下壞事,鬼神也會譴責他、處罰他。對於人群清白光明,對於鬼神也清白光明,這之後便能獨行於世。
(3)養生靈台擴展資料:
「庚桑楚」是首句里的一個人名,這里以人名為篇名。全篇涉及許多方面的內容,有討論順應自然倡導無為的,有討論認知的困難和是非難以認定的,但多數段落還是在討論養生。全文大體可以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至「其必有人與人相食者也」,寫庚桑楚與弟子的談話,指出一切都有其自然的規律,為政者只能順「天道」而行,至於堯舜的作法,只能使民「相軋」,社會的動亂也就因此而起。
第二部分至「惡有人災也」,通過老聃的談話說明養生之道,這就是「與物委蛇,而同其波」,「身若槁木而心若死灰」,「即隨物而應、處之無為的生活態度。
第三部分至「心則使之也」,寫保持心境安泰,指出不能讓外物擾亂自己的「靈台」。
第四部分至「是蜩與學鳩同於同也」,轉而討論萬物的生成與變化,討論人的認識的局限,說明是與非不是永遠不變的,可以轉移和變化。
餘下為第五部分,又轉回來討論修身養性,指出擾亂人心的諸多情況,把養生之道歸納到「平氣」、「順心」的基本要求上來。
4、什麼是道家的丹田 道家練內丹養生法
丹田是道教修煉內丹中的精氣神所用的術語,道家認為,精氣神為人之三寶.丹田為貯藏精氣神的所在。是性命之根本。
道教經典《仙經》中指出:「上丹田,藏神之府也。中丹田,藏氣之府也。下丹田。藏精之府也。」
上丹田 為印堂所在.亦稱泥丸宮、升陽府、昆侖頂、靈台。道家認為,上丹田為人道之門,天地靈根,是祖竅、祖氣,至珍至貴。平時,人們只要經常意守上丹田,存思九真神,就可延年不老二
中丹田 又叫絳宮,《仙經》中說:「六腑五臟神體精.皆在心內運天經,晝夜存之自長生。」意思是說,六腑五臟息息相關,共同維持人體氣血正常運轉,各有所轄,有不同的運作方式,都受心臟的主宰。心功能健旺則五臟六腑才能正常運行。道家認為,經常保持意守中丹田。存思不舍,人自會長生。』
下丹田 又叫氣海、精門、命門等,在肚臍下三寸處。下丹田是人命的根基、陰陽的門戶、五氣的本元。內有真神赤子居住,故稱下丹田為命門。』道家認為,意守下丹田,存思陰陽之神,則陰陽之氣不衰,生命不枯 。
道家練內丹養生法
道家所說的煉內丹.是指意守下丹田,在肚臍下三寸處。因為下丹田和人體生命活動的關系最為密切。道家稱之為性命之祖、生氣之源、陰陽之會、呼吸之門。
常煉內丹能激發人體內的能量物質,調節、充實氣血循環,提高整體代謝機能,可起到充實下元、防止早衰、延年益壽的作用,每天早上,按照以下動作練習一遍即可。
自然站立。雙腳分開,與肩同寬,全身放鬆,深呼吸6次。然後,膝稍彎曲,松肩垂肘,十指分開,手心向內置於小腹前,兩手呈抱球狀,意守下丹田。以下丹田為圓中心,身體左右進行晃動。身體晃動時,舌抵下齶,全身不能僵硬。接著,兩手虎口相對,放在下丹田兩旁,以下丹田為圓心,意念想像隨著身體的晃動.體內的氣逐漸集中到下丹田處,並且越來越濃,最後結成雞蛋大小的內丹。
短次練習半小時左右.最後收攝意念,深呼吸9次收功。
5、我想拜名師修道 先修一些養生之法 等父母半年之後在潛心修煉
養生不是形體上的修煉,是內心的修煉。修心在於,使自己內心平靜、寬容、豁達...讀讀《莊子》和《道德經》 練練太極拳(不是公園早晨跟打麻將那種)
希望這些可以幫助你
6、靈台康立堂疼痛推拿養生中心怎麼樣?
<
7、《孟子》原文中的一段(十萬火急!!!!!)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環⑨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④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⑥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⑦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⑩,親戚畔⑧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注釋】
1[人和]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2[郭]外城;
3[池]護城河;
4[兵革]兵器甲胄;
5[委]舍棄;
6[域]這里是限制的意思;
7[山溪]山河;
8[畔]通「叛」:背叛;
9[環]包圍
10[至]極點
譯文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三里的內城,七里的外城,包圍著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著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氣時令的有利條件了,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
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不是不精良,糧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棄城而逃走,這是因為對作戰有利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威懾天下不能靠武器裝備的強大。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歸順他。憑借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攻打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麼不作戰,作戰就一定勝利。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參考翻譯
舜從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築牆工作中被舉用,膠鬲從販賣魚鹽的工作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裡釋放後被舉用為相,孫叔敖從海邊被舉用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中被舉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降落重大責任在這樣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飢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顛倒錯亂,總不如意,通過那些來使他的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
人經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內心困苦,思慮阻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這一切表現到臉色上,抒發到言語中,然後才被人了解。在一個國內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世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國家和外患,便經常導致滅亡。
這就可以說明,憂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死亡。
{另一版本}
孟子說:「舜從田間勞動中成長起來,傅說從築牆的工作中被選拔出來,膠鬲被選拔於魚鹽的買賣之中,管仲被提拔於囚犯的位置上,孫叔敖從海邊被 發現,百里奚從市場上被贖回。所以,上天將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 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練,使他的筋骨受到勞累,使他的身體忍飢挨餓, 使他備受窮困之苦,做事總是不能順利。這樣來震動他的心志,堅韌他的性情,增長他的才能。人總是要經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錯誤;。心氣郁結,殫思 極慮,然後才能奮發而起;顯露在臉色上,表達在聲音中,然後才能被人了解。一個國家,內沒有守法的大臣和輔佐的賢士,外沒有敵對國家的憂患,往往容易亡國。由此可以知道, 憂患使人生存,安逸享樂卻足以使人敗亡。」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梁惠王說:「我治理梁國,真是費盡心力了。黃河以北的地方遇到飢荒,我便把那裡的百姓遷移到黃河以東的地方,同時把黃河以東地方的糧食運到黃河以北的地方。黃河以東的地方遇到飢荒,也這樣辦。我曾經考察過鄰國的政事,沒有誰能像我這樣盡心的。可是,鄰國的百姓並不因此減少,我的百姓並不因此加多,這是什麼緣故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戰爭,那就請讓我用戰爭打個比喻吧。戰鼓冬冬敲響,槍尖刀鋒剛一接觸,有些士兵就拋下盔甲,拖著兵器向後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腳,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腳。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恥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嗎?」
惠王說:「不可以。只不過他們沒有跑到一百步罷了,但這也是逃跑呀。」
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鄰國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農業生產的季節,糧食便會吃不完;如果細密的漁網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魚,魚鱉就會吃不光;如果按一定的季節入山砍伐樹木,木材就會用不盡。糧食與魚鱉之類的水產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那麼百姓便對生養死葬沒有什麼遺憾。百姓對生養死葬都沒有遺憾,就是王道的開端了。
「分給百姓五畝大的宅園,種植桑樹,那麼,五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穿絲綢了。雞狗和豬等家畜,百姓能夠適時飼養,那麼,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畝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礙他們的生產季節,那麼,幾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餓了。認真地辦好學校,反復地用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大道理教導老百姓,那麼,須發花白的老人也就不會自己背負或頂著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歲以上的人有絲綢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餓不著、凍不著,這樣還不能統一天下,是從來不曾有過的事。
「現在的梁國呢,富貴人家的豬狗吃掉了百姓的糧食,卻不約束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打開糧倉賑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說:『這不是我的罪過,而是由於年成不好。』這種說法和拿著刀子殺死了人,卻說『這不是我殺的而是兵器殺的』,又有什麼不同呢?大王如果不歸罪到年成,那麼天下的老百姓就會投奔到梁國來了。」
8、求一本真正的功夫秘籍 修真功法...
你好,我也有搜索過這些資料,但不是古文就是怪怪的那些什麼姿勢,我盤不了腿,所以修的是睡覺那種輕松的。
我修煉過2種,但都是睡覺那種的。
1:閉眼,舌尖頂上顎,吸氣時意念出一個宇宙(球體),吐氣時讓球體進入心臟里(必須要在黑暗中幻化出球體進入心臟以及意念出心臟的3D圖形。)----宇宙呼吸法。
2:閉眼,頂上顎,從頭部開始列印(意念,粒子組合)接著是身體,手,手,腿,腳。
齊全後意念撩開被子,意念出撩開被子後房間的溫度,再出門,感受門外的溫度(必須必須要真實感受到那種溫度,比如熱,比如冷!必須必須!必須必須要!)
再意念自己以超光速的速度脫離地球,或者去四處遊玩。-----粒子重組法。
【解釋:第一個方法是網上找的,雖然腹部有心跳感,但感覺修煉緩慢。】
第二個是我自己發明的,大白話就是憑空建造一個【完完整整】的」你「(要精細到毛細孔都能看得見才行)
效果:第一個方法,我做拍賣簡直,幹活時右腿突然疼不行,後來意念將腹部的氣游到大腿根之後,疼痛感降低一些。
第二個方法:當時在監控室(保安夜班)別墅里的所有電的開關(電箱)就在我值班室,那會半夜(忘了啥時候)有點困,躺著打算偷懶眯一會,接著只感覺到耳朵里有一種非常尖銳的聲音刺進耳朵里,就像針扎一樣(我百度了下,大概是1500-2000HZ以上)接著我突然離開了自己的身體向上不斷上升,身體呈現+型,無法動彈,一秒鍾之後,我看到自己脫離了地球和太陽系並且以超光速上升到了一個一片混沌的地方(就像灰色的墨水不斷沸騰)
我啥都做不了,只能眼睜睜看著那個灰色的濃霧沸騰著,接著憑空出現2個非常非常巨大的灰色球體,然後不到0.0001秒撞在了一起,那種視覺真的很恐怖震撼,我無法動彈,一道光出現,我眯起了眼,再次睜開眼,我還在監控室里。
我也想知道那究竟是什麼(我以前見過好幾次GUI,和狐XIAN,還是雙手斷掌)我覺得我可能身上有3個人,加我一共4個。
因為我想知道那究竟是什麼,也找過無數資料。(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有開天眼,但我不希望也不喜歡開眼。)我閉眼並沒有看到過其他的景象(當然既視感有很多次。)
但我不知道2種方法是不是修真的功法,我自從看到了大爆炸就沒再練習了,生怕再來一次那個。有人說那是4維,但我親身證明4維並不是時間,而是速度。可4維無法回到過去,可能可以看到過去,但那又與走馬燈矛盾。可即使進入4維啥也幹不了,沒用啊。
我還查到一個什麼銀河系蓮花呼吸法,試過沒用。
我最後總結出一個理論:赫茲是關鍵。低頻可以看到特殊人,高頻可以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我的耳朵到現在還是吱吱吱的響,
但進入四維我覺得需要成本,它就像量子穿越一樣,如果弄不好,那你就回不來了。
你可以進行基礎的練習精神力,例如精神力擴散和感知,比如睡覺時意念出自己然後出門,或者在腦海里飛速的瀏覽你去過的地方和城市,不斷擴大(我認為那是上帝視角)
以上所說沒有一個字是假的,騙人不得好死。出事我不負責哦。
9、《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及翻譯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1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聞之胡齕2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鍾。』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鍾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
不識有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4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
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王說曰:「《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曰:「有復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
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6。《詩》雲:『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王笑而不言。曰:「為肥甘不足於口與?輕暖不足於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曰:「否。吾不為是也。」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闢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曰:「若是其甚與?」曰:「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
」曰:「可得聞與?」曰:「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勝?」曰:「楚人勝。」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於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
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於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進於是矣。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曰:「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贍7,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翻譯:
齊宣王問道:「齊桓公、晉文公在春秋時代稱霸的事情,您可以講給我聽聽嗎?」孟子回答說:「孔子的學生沒有談論齊桓公、晉文公稱霸之事的,所以沒有傳到後代來,我也沒有聽說過。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說。那我就說說用道德來統一天下的王道吧?」
宣王問:「道德怎麽樣就可以統一天下了呢?」孟子說:「一切為了讓老百姓安居樂業。這樣去統一天下,就沒有誰能夠阻擋了。」宣王說:「像我這樣的人能夠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嗎?」孟子說:「能夠。」宣王說:「憑什麽知道我能夠呢?」孟子說:「我曾經聽胡告訴過我一件事,說是大王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人牽著牛從殿下走過,您看到了,便問:『把牛牽到哪裡去?』
牽牛的人回答:『准備殺了取血祭鍾』。您便說:『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得發抖的樣子,就像毫無罪過卻被到處死刑一樣。』牽牛的人問:『那就不祭鍾了嗎?』您說:『怎麼可以不祭鍾呢?用羊來代替牛吧!』-----不知道有沒有這件事?」
宣王說:「是有這件事。」孟子說:「憑大王您有這樣的仁心就可以統一天下了。老百姓聽說這件事後都認為您是吝嗇,我卻知道您不是吝嗇,而是因為不忍心。」宣王說:「是,確實有的老百姓這樣認為。不過,我們齊國雖然不大,但我怎麼會吝嗇到捨不得一頭牛的程度呢?
我實在是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得發抖的樣子,就像毫無罪過卻被判處死刑一樣,所以用羊來代替它。」孟子說:「大王也不要責怪老百姓認為您吝嗇。他們只看到您用小的羊去代替大的牛,哪裡知道其中的深意呢?何況,大王如果可憐它毫無罪過卻被宰殺,那牛和羊又有什麼區別呢?」
宣王笑者說:「是啊,這一點連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種什麼心理了。我的確不是吝嗇錢財才用羊去代替牛的,不過,老百姓這樣認為,的確也有他們的道理啊。」孟子說:「沒有關系。大王這種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現,只因為您當時親眼見到了牛而沒有見到羊。
君子對於飛禽走獸,見到它們活著,便不忍心見到它們死區;聽到它們哀叫,便不忍心吃它們的肉。所以,君子總是遠離廚房。」齊宣王很高興地說:「《詩經》說:『別人有什麽心思,我能揣測出。』這就是說的先生您吧。
我自己這樣做了,反過來想想為什麽要這樣做,卻說不出所以然來。倒是您老人家這麽一說,我的心便豁然開朗了。但您說我的這種心態與用道德統一天下的王道相合又怎麽理解呢?」孟子說:「假如有人來向大王報告說:『我的力量能夠舉得起三千斤,卻拿不起一根羽毛;視力能夠看得清秋天毫毛的末梢,卻看不見擺在眼前的一車柴草。』大王您會相信他的話嗎?」
宣王說:「當然不會相信。」孟子便接著說:「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夠施及動物,卻偏偏不能夠施及老百姓,是為什麽呢?一根羽毛拿不起,是不願意用力氣拿的緣故;一車柴草看不見,是不願意用眼睛看的緣故;老百姓不能安居樂業,是君王不願意施恩惠的緣故。所以大王您沒有能夠用道德來統一天下,是不願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宣王說:「不願意做和做不到有什麽區別呢?」孟子說:「要一個人把泰山夾在胳膊下跳過北海,這人告訴人說:『我做不到。』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個人為老年人折一根樹枝這人告訴人說:『我做不到。』這是不願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大王您沒有做到用道德來統一天下,不是屬於把泰山夾在胳膊下跳過北海的一類,而是屬於為老年人折樹枝的一類。「尊敬自己的老人,並由此推廣到尊敬別人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並由此推廣到愛護別人的孩子。做到了這一點,整個天下便會像在自己的手掌心裡運轉一樣容易治理了。《詩經》說:『先給妻子做榜樣,再推廣到兄弟,再推廣到家族和國家。』
說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推廣到別人身上去。所以,推廣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廣恩德連自己的妻子兒女都保不了。古代的聖賢之所以能遠遠超過一般人,沒有別的什麽,不過是善於推廣他們的好行為罷了。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夠施及動物,卻不能夠施及老百姓,偏偏是為什麽呢?
「稱一稱才知道輕重,量一量才知道長短,什麽東西都是如此,人心更是這樣。大王您請考慮考慮吧!難道真要發動全國軍隊,是將士冒著生命危險,去和別的國家結下仇怨,這樣您的心裡才痛快嗎?」宣王說:「不,我為什麽這樣做心裡才痛快呢?我只不過想實現我心裡的最大願望啊。」
孟子說:「大王的最大願望是什麼呢?可以講給我聽聽嗎?」齊宣王笑了笑,卻不說話。孟子便說:「是為了肥美的食物不夠吃嗎?是為了輕暖的衣服不夠穿嗎?還是為了艷麗的色彩不夠看呢?是為了美妙的音樂不夠聽嗎?還是為了身邊伺候的人不夠使喚呢?這些,您手下的大臣都能夠盡量給您提供,難道您還真是為了這些嗎?」
宣王說:「不,我不是為了這些。」孟子說:「那麼,您的最大願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擴張國土,使秦、楚這些大國都來朝貢您,自己君臨中國,安撫四方落後的民族。不過,以您現在的做法來實現您現在的願望,就好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
宣王說:「竟然有這樣嚴重嗎?」孟子說:「恐怕比這還要嚴重哩。爬上樹去捉魚,雖然捉不到魚,卻也沒有什麼後患。以您現在的做法來實現您現在的願望,費勁心力去干,一定會有災禍在後頭。」宣王說:「可以把道理說給我聽聽嗎?」孟子說:「假定鄒國和楚國打仗,大王認為哪一國會打勝呢?」宣王說:「當然是楚國勝。」
孟子說:「顯然,小國的確不可以與大國為敵,人口很少的國家的確不可以與人口眾多的國家為敵,弱國的確不可以與強國為敵。中國的土地,方圓千里的共有九塊,齊國不過佔有其中一塊罷了。想用這一塊去征服其他八塊,這跟鄒國和楚國打仗有什麼區別呢?
大王為什麼不回過來好好想一想,從根本上著手呢?」「現在大王如果能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上來做官,天下的農民都想到您的國家來種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國家來做生意,天下旅行的人都想到您的國家來旅行,天下痛恨本國國君的人都想到您這兒來控訴。果真做到了這些,還有誰能夠與您為敵呢?
齊宣王說:「我糊塗,不懂得這個道理。希望先生幫助(實現)我的志願,明確地教導我。我雖然不聰明,請讓我試試看。」孟子道:「沒有可以長久維持生計的產業,卻有一貫向善的思想,這只有有志之士才做得到。
像一般人,只要失去了可以長久維持生計的產業,就會動搖一貫向善的思想。假使沒有這種思想,那就會放盪邪僻,不守法紀,胡作非為,沒有什麼干不出來的。等到犯了罪,然後對他們施加刑罰,這等於設下網羅陷害老百姓。哪有仁愛的國君在位,卻可以干出陷害老百姓的勾當呢?
所以賢明的國君規定老百姓的產業,一定要使他們上足夠奉養他們的父母,下足夠養活他們的老婆孩子;遇上好年成終身飽暖,即使是凶年飢歲,也不至於餓死;然後要求他們走上向善的道路,所以老百姓也就容易服從了。
現在所規定的老百姓的產業,上不夠奉養父母,下不夠養活老婆孩子;年成好也要終身困苦,遇上凶年飢歲,更免不了要餓死。這樣就連救自己的性命還來不及,哪有空餘時間去講禮義呢?大王您既然想成就統一天下的大業,那就何不回到根本上來呢?
在五畝大的住宅旁,種上桑樹,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絲綿襖了;雞和豬狗一類的家畜不要耽誤它們繁殖生長的季節,上了七十歲的人就可以經常吃到肉了。一家一戶種百畝的田地能及時得到耕種,八口人吃飯的人家,就可以不鬧飢荒了。
重視學校教育,反復地叮嚀他們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道理,須發花白的老人就不會再肩挑背負出現在道路上了。年老的人穿絲綿、吃肉食,一般老百姓也不至於少食缺衣。如果這樣還不能得到人民的擁戴,以實現王道,那決不可能。」
(9)養生靈台擴展資料:
《孟子》一書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匯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諸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游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就像今天的教科書一樣。
《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這部書的理論,不但純粹宏博,文章也極雄健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