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古今名人的養生秘訣

古今名人的養生秘訣

發布時間:2020-07-12 03:02:01

1、古代名人有哪些有趣的養生故事?



古代那些長壽名人又是如何養生的?

玉泉啄齒度長年

什麼叫「玉泉」和「啄齒」?前者就是唾液,後者則是叩齒。古人認為,吞咽唾液可以養生;每日上下牙互相輕叩27或36次,亦有益於健康。據張華《博物志》載:「(操)好養性法,亦解方葯,招引方術之士。廬江左慈、譙郡華佗、甘陵甘始、陽城郗儉,無不畢至。又可啖野葛至一尺,亦得少多飲鴆酒」。他還積極向術士們學習養生之術,「間行其術,亦得其驗」。其中最具象的方法,是敦煌太守皇甫隆教他的「玉泉啄齒法」。
曹操曾寫信向皇甫隆求教,皇甫隆回信:「要想壽命延,朝朝服玉泉」「朝朝服食玉泉啄齒......朝旦未起,早漱津令滿口而吞之,啄齒二七遍。」曹操有無去照做,趙炎無法知道,他僅活了65歲,不算高壽。但這個方法應該是有效的,曾被後世不少人借用。如蘇東坡說唾液「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葯,其效百倍」;明代名醫王蔡亦指出:「每朝早起啄齒漱口,唾滿咽之」,能使人耳聰目明延年。清代長壽皇帝乾隆,年過八旬,其養生法之一就是「齒常叩,津常咽」。

少近女色多讀書

這是南朝梁武帝的養生法門。如果說在歷代皇帝中,乾隆(89歲)是長壽冠軍的話,那麼,85歲的梁武帝就是亞軍,史稱其80歲還能騎射弓馬、上陣征戰,絲毫不輸與廉頗、黃忠等古之老將。

所謂多讀書,取其「聚精會神」之意,最早的醫書《內經》就有「聚精會神是養生大法」之說。研究證明,勤於讀書能促進「腦運動」,有點象「氣功」入靜一樣,輸送充足的氧氣和營養物質,帶動血液循環,能使全身保持協調統一,延緩衰老,預防痴呆症。

梁武帝讀書,那是手不釋卷的,「六藝備閑,棋登逸品,陰陽緯候,卜筮占決,並悉稱善」,讀書不但多,而且精。陸游曾說「病中書卷作良醫」「讀書有味身忘老」,大概就是跟梁武帝學的。有趣的是,陸游也活了85歲,跟梁武帝一樣。

梁武帝還有一招,就是少近女色。他後宮里有那麼多美麗的大小老婆,卻4次捨身人寺當和尚,真的是一心向佛嗎?未必,恐怕「老驥伏櫪」,志在長壽吧。據說他剛過50歲即停了房事,順應「養心莫善於歡」之理。房事,即性生活。房事養生,是我國古代養生學的一大特色。

中醫認為,「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譬如水火,知用之者,可以養生;不能用之者,立可屍之矣。」這倒讓我想起明清文人的那句戲言:「二八佳人體似酥,腰間仗劍斬愚夫」。梁武帝在治國理政上或許昏庸可笑,但在養生上絕非「愚夫」。

常聽音樂練書法

李隆基(79歲)楊玉環夫婦,不光是流行音樂的創作者,同時也是痴迷音樂的聽眾。《舊唐書·本紀》稱玄宗「多藝尤知音律,善八分書」。關於練書法的養生作用,趙炎在以前的文章里有所介紹,這里不再贅述。有專家曾做預測,若無「安史之亂」,唐明皇很可能會活過九十歲,而楊玉環的壽命想必也不會定格在38歲。

音樂養生是中醫養生學的一個組成部分,運用音樂來調劑人們的精神生活,改善人們的精神狀態,從而起到預防、治療某些心理情志疾病的作用,這在我國很早的文字記載中就出現了。戰國時公孫尼有《樂記》雲:「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物使之然也」。明代張景岳有《類經附翼》雲:「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

經常聽聽音樂,練練書法,頗有些小資生活的情調,但別忘了,這也關乎健康大事呢,不可等閑視之!

不拘小節懂幽默

這方面的名人長壽案例很多,跟李隆基基本同時代的賀知章,享年84歲,其典型性格特徵,就是曠達豪放636f70797a6431333332613736,不拘小節,還自號「四明狂客」。另一位詩人顧況,活了88歲,特別喜歡玩幽默,白居易被他「幽」了一回,竟然名聲在外了。《幽閑鼓吹》載:顧況尚書,白居易應舉。初至京,以詩作謁顧況。況睹姓名,熟視白公曰:「米價方貴,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卻嗟賞曰:「道得個語,居即易矣。」因為之延譽,聲名大振。

清代的紀曉嵐,電視劇里稱他為「紀大煙袋」,典型的搞笑版角色,此君享年81歲,也算高壽了。老紀在生活中壞習慣很多,如嗜煙、嗜肉、好女色等等,還大碗喝酒,很少吃蔬菜和米面。但紀曉嵐也有正確的養生觀,《閱微草堂筆記》里記載了不少與養生有關的故事。他認為,養生不能照搬書中的方法,須因人而異、辯證施為;做人要豁達樂觀、詼諧幽默,也對養生有益,「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

老紀之「心常泰」三字,可謂深解養生妙旨。中醫理論認為,不拘小節之人,必定心胸寬廣而安泰,善於幽默之人,必定心情和順而快樂。伴隨快樂,活得開心,焉能不長壽?

2、古今中外著名的養生專家有誰?

東漢醫學家華佗百創制五禽戲,據傳華佗的徒弟吳普因長年習練此法而達到百歲高齡。
清代的李慶遠,活了257歲,他在講到自己的養生經驗時說:「食不過飽。過飽則腸胃度必傷;眠不得過久,過久則精氣版耗散。餘生二百多年,從未食過量之食,亦不作過久之酣眠。」「飢寒痛癢,父母不能代,衰老病死,妻子不能替。只有自愛自全之道,才是養權生的准則和關鍵。」

3、請找出古今中外名人的習慣對人生影響的例子,至少10個

http://yw.yayg.net/Article/jyxw/200510/7.html

習慣與人生

"習慣"是指從小養成的不易改變的生活行為。"好習慣"也就是良好的、使人受益的習慣。在小學里,我們學習過不少日常行為規范,每一條都是一種良好的行為規范,學習它們,就是在學習一種種好習慣,並且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養成好習慣。

好的習慣能使人終身收益,並能獲得巨大成功。要問電燈的發明者是誰,我們會異口同聲說是愛迪生。愛迪生小時候就是一個愛追根問底的孩子。愛觀察,愛想問題,愛追根求源是他向新奇的大千世界求知的鑰匙。在愛迪生4歲的時,有一次,到了吃飯的時候,仍不見愛迪生回來,父母親很焦急,四下尋找,直到傍晚才在場院邊的草棚里發現了他。父親見他一動不動地趴在放了好些雞蛋的草堆里,就非常奇怪地問:「你這是干什麼?」小愛迪生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在孵小雞呀!」原來,他看到母雞會孵小雞,覺得很奇怪,總想自己也試一試。當時,父親又好氣又好笑地將他拉起來,告訴他,人是孵不出小雞來的。在回家的路上,他還迷惑不解地問,「為什麼母雞能孵小雞,我就不能呢?」從小就對事物的好奇心養成了愛迪生探索科學知識的良好習慣。他強烈的求知慾和做實驗的願望終於使他成為一個舉世聞名的發明家。

那麼,不良的行為習慣又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呢?日本有一家食品公司要招聘一位衛生檢測員,一位衣冠楚楚、氣度不凡的年輕人自信地走進了總經理辦公室,他優雅的談吐,扎實的專業知識贏得了總經理的好感,沒想到就在年輕人轉身離開的時候,他下意識摳了一下鼻孔,這個不起眼的小動作並沒有逃過總經理的眼睛,結果可想而知,一個沒有良好衛生習慣的人怎麼能夠做衛生檢測員呢?當然,年輕人到死也不會知道是他"摳鼻孔"的壞習慣毀了他的工作,使到手的飯碗落入了他人之手。

再看看我們周圍,有人勤奮,有人懶惰;有人認真,有人馬虎;有人勤儉節約,有人鋪張浪費;有人今天的事情明天做,有人明天的事情今天做……勤奮的人收獲成功,懶惰的人收獲失敗;認真的人收獲喜悅,馬虎的人收獲沮喪;勤儉節約的人收獲幸福,鋪張浪費的人收獲痛苦;今天的事情明天做,所有的夢想皆成空,明天的事情今天做,所有的夢想皆成真……有怎樣的行為習慣,就會有怎樣的人生!

我相信每一個小學生都希望收獲成功與歡樂,不希望收獲失敗與沮喪,那麼,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小事情做起,在生活和學習中培養自己一個又一個好習慣,讓好習慣伴隨我們終身,成為我們走向成功、走向輝煌的一個又一個五彩的階梯!

讓好習慣主宰人生
亞歷山大帝王圖書館發生火災的時候,館里所藏圖書被焚燒殆盡,但有一本不很貴重的書得以倖免。有一個能識幾個字的窮人,花了幾個銅板買下了這本書。書本身不是很有意思,但書頁裡面卻藏著一樣非常有趣的東西:一張薄薄的羊皮紙,上面寫著點鐵成金石的秘密。所謂點鐵成金石,是一塊小圓石,能把任何普通的金屬變成純金。小紙片上寫著:這塊奇石在黑海邊可以找到,但是奇石的外觀跟海邊成千上萬的石頭沒什麼兩樣。謎底在於:奇石摸起來是溫的,而普通的石頭摸起來是冰涼的。這個窮人於是變賣了家當,帶著簡單的行囊,露宿於黑海岸邊,開始尋找點鐵成金石。

他知道,如果他把撿起來的冰涼的石頭隨手就扔掉的話,那麼他可能會重復地撿到已經摸過的石頭,而無法辨認真正的奇石。為防止這種情形的發生,每當撿起一塊冰涼的石頭,他就往海里扔。一天過去了,他撿的石頭中沒有一塊是書中所說的奇石。一個月,一年,二年,三年……他還是沒找到那塊奇石。但是,他不氣餒,繼續撿石頭,扔石頭……沒完沒了。有一天早上,他撿起一塊石頭,一摸,是溫的!他仍然隨手扔到了海里,因為他已經養成了往海里扔石頭的習慣。這個扔石頭的動作太具習慣性了。以至於當他夢寐以求、苦苦尋覓的奇石出現時,他仍然習慣性地扔到了海里。

英國教育家洛克說:「習慣一旦養成之後,便用不著藉助記憶,很容易很自然地就能發生作用了。」事實確實是這樣的。就拿那個窮人來說,他多少年風餐露宿,苦苦尋覓,為的就是那塊點鐵成金石。可是當他找到後,他卻隨手扔到了海里。不是他不想要那塊奇石,而是往海里扔石頭的習慣性動作迫使他做出了令人遺憾不已的蠢事。他的多年點鐵成金夢,也像肥皂泡一樣頃刻破滅了。「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培根的話就像是對那個窮人說的似的,准確,深刻!即使對今天的我們來說,也不無警示意義。要成就學業、事業,要擁有美好人生,必須養成一種好的習慣,服務於我們。否則,我們也可能把點鐵成金石扔進海里,而且是不由自主的。

4、我國古代養生的典籍有哪些名人名句?誰能找些名句給我?要原文,不要白話文。謝謝

名人養生——「九思」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維,見德思義。」

明代醫學家江綺石說:「節嗜欲以養精,節煩惱知以養神,節憤怒以養肝,節辛勤以養力,節思慮以養心,節悲哀以養肺。」

宋代周守忠說:「知喜怒之損道性,故豁情以寬心;知思慮之銷神,故損情而內守;知語煩之侵氣,故閉口而忘言;知哀樂之損壽,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慾之竊命,故忍之而不為。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明代養生專家呂坤說:「仁可長壽,德可延年,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也。」

明代醫學家萬密齋指出:「養生之法有四:一曰寡慾,二曰慎動,三曰法時,四曰卻疾。」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屬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

。。。。。。多的不得了

5、你知道的名人養生的名言有哪些呢?

&

6、道家養生的秘訣有哪些

養生保健百秘訣一:多喝粥
粥補人、養胃,歷來都被養生家視為養生保健的最佳食物。它由大米經過熬制而成,易為人體消化吸收度。粥溫和易進食,攝生養體,適合老年人,尤其是那些消化能力不好,進食比較少的老年人。常喝粥,能為老人補充能量,強身健體知,延年益壽。
養生保健秘訣二:常飲茶

也是養生保健的佳品,其抗衰老作用讓人驚嘆,甚道至超過維生素E的18倍。茶葉中含有豐富的茶色素能防治老年人常有的動脈硬化,有些茶還有高效的防癌功能。
經過調查顯示,每天飲茶的老回年人壽命普遍都比較長。喝茶的確有益答健康,比如枸杞參茶就有滋補抗衰老的作用,平日里可以在茶里加入枸杞和西洋參,充分利用了

7、養生秘訣

養生秘訣

健康其實與事業、家庭一樣,也需要經營。中醫養生要情志、飲食、運動、睡眠四方面結合而行。筆者現將自家養生「秘訣」介紹如下。

空腹清腸

一個星期進行一天空腹清腸對身體有益。人在空腹清腸時,要提前一天多吃一些質量不高的食物,如各種蔬菜等;第二天什麼也不吃,或只吃少量的水果,這樣能夠提高胃動力,起到清腸排毒的作用。

大量運動

人除了每天的運動外,一周還應做一次大量運動,以起到排汗、排毒的作用。但不要過度、頻繁地做大量運動,否則容易導致氣血不足。

吃飯不喝茶

在吃飯前後不宜喝茶或飲料,因為「瓊漿玉液」其實就在人的口中。唾液攪拌食物於牙齒之間,食物磨細後能被唾液中的酶轉化為極易消化吸收的物質。一些人飯前先喝茶,或者邊吃飯邊喝飲料,這都會沖淡胃液,反而使食物不能被很好地吸收,易造成人體營養不良。正確的方法是,吃飯前和吃飯後半個小時不要喝水包括湯、飲料和茶,以保持胃腸內有足夠的消化液。

「沒心沒肺」過日子

從中醫養生之道來說,人「沒心沒肺」地過日子就能使體內「四通一平」,即血路通、氣路通、經路通、食路通,五臟平衡。而平衡是中醫養生之道的核心。中醫養生重視三大平衡,即人心態的平衡、人與天地的平衡、人體各臟腑的平衡。平衡百病自愈,失衡雜病叢生。構成宇宙環境最基本的物質「金、木、水、火、土」之間要平衡才能風調雨順、萬物生長;而人體堪稱一個小宇宙,心、肝、脾、肺、腎五臟功能之間也講究相對平衡,打破平衡便會引發一系列疾病。中醫養生不是刻意的,而是遵循自然規律的;不是「傾盆大雨」,而是「綿綿細雨」。

8、養生的名人都有哪些?

這些都不是,養生的要數道家,儒家的代表人物,比如陳摶老祖,彭祖,張三豐祖師,老子,李時珍,張仲景,華佗,葛洪,孫思邈,乾隆皇帝等等,這些是真正的一輩子養生的人

9、哪些名人有養生保健的秘訣

乾隆皇帝長壽十六字秘訣

吐納肺腑、 活動筋骨。十常四勿、 適時進補。
吐納肺腑:每天黎明即起,到空氣清新的地方,吸入新鮮空氣,呼出體內混濁氣體,zd促進身心健康;
活動筋骨:注重身體鍛煉,增強抗病能力,常年堅持運動,乾隆晚年尚狩獵;
十常四勿:身體的十個部位經常活動,四件事情應注意節制;
十常即:齒常叩、津常咽、耳常彈、鼻回常揉、睛常運、面常搓、足常摩、腹常旋、肢常伸答、肛常提;
四勿即:食勿言、卧勿語、飲勿醉、色勿迷;
適時進補:人到晚年,新陳代謝功能減退,適當地用一些營養豐富的滋補品,增加營養,延年益壽。

與古今名人的養生秘訣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