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養生堂的東西可以祛除濕氣嗎?
啟上閘,肺為水之上源,宣降來肺氣不但能祛表濕還能給濕以出路,如蘇葉、枇杷葉、蘆根;開支河,脾處中焦為升降之樞,五行屬土而濕為土之氣,故健運脾土,渥旋氣機不但能使氣血化生有源亦能交通上下,令龍虎回環,俾脾氣旺,濕自除,如白術、茯苓、半夏;導下源,膀、腎同處下焦,均主水液代謝,助腎氣化,開潔靜府,自能令濕邪從下而走,如滑石、澤源瀉,臨床應脈證合參,隨證而治,然理雖如此,葯味用量,實難把握,濕邪為病,本身病情遷延,而又常兼他邪,很多人治起來都很棘手,這就需要患者與大夫的長期堅持,另外良好生活狀態、合理的作息以及良好的心態也是必不可少的
2、中葯健脾去濕補氣
四君子湯。補脾氣的基本方。紅豆薏米粥是去暑濕的有效方法,但是不建議紅豆單配薏米。推薦紅豆 薏米 大米個等分。不然利濕太厲害,如果你沒有水腫,或者很明顯的痰濕體質,可能會出現嗓子疼等症狀。
而氣虛本身又會導致水濕停滯,所以要補氣,才是根本。
上面提到的四君子,根據症狀可以有很多變化,變成異功散、六君子湯等等。但脾虛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要補氣,尤其是脾胃病程久的。
另外,就你去中醫院開葯的情況。一般一次開一周的葯,之後復診,調整,再開一周。但如果你已經三周多,一個月都沒有效果,就需要考慮跟醫生交流,或者換其他地方。這里效果不意味著完全好,而是症狀緩解。還在吃醫院的葯就不要暫時輕易吃其他的了。
3、如何補氣,補血,去濕毒,慢性病很多,體質非常弱,
身體素質差,
4、除濕補氣 什麼食物補氣除濕
5、氣虛,濕氣重,補氣感覺加重濕氣,去濕又傷氣怎麼辦
建議你去醫院看中醫,他們會平衡的。
6、脾氣虛有濕,是先補氣還是先去濕,補氣助濕,去濕又傷
用艾灸同時可以補氣去濕!
7、氣虛,濕熱體質的人有什麼可以補氣去濕
脾氣不足,會引起體內的津液及營養物質的代謝障礙,瘀久則生熱,所以說脾氣虛弱會引起濕熱。脾胃強盛的話,濕熱就不容易產生,但是脾氣虛弱就會出現濕熱體質,如果是後天作息飲食導致脾氣虛,那經常吃一些薏米、山葯、豆類,時間一長就能改善,急於求成,想要靠葯物快速解決,那是徒勞的,因為脾胃虛弱是就好像人家能舉起五十公斤,而你只能舉起三十公斤,你除了慢慢鍛煉外,根本沒辦法一下子從三十公斤升到五十公斤的。
如何調理脾氣虛
與其他臟腑相同,脾臟的虧損也是由我們平時的不注意引起的,但也可以通過我們平日的某些好習慣進行保養。脾虛的人常常食慾不振、肢體倦怠、面色萎黃,因此不妨適度吃點健脾和胃的食物,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如茯苓、芡實、山葯。
而當天氣轉涼,則要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睡覺時蓋好被褥,防止腹部著涼而引發胃病,從而間接損害脾臟。另外,少吃寒涼食物和大量瓜果也十分重要,脾胃虛寒者尤應禁忌。而消化道不適的人則可以選擇少食多餐,多吃熟軟開胃易消化的食物,少吃油膩食物。
按摩腹部有助調理脾胃,加強運化。如有大便乾燥的人,可以順時針方向揉肚子,如果是大便溏稀,可以逆時針方向按揉肚子。平時也要注意情緒的調整,按時作息,養成睡午覺的習慣,可以補氣養血。
從文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脾氣虛弱與濕熱之間是直接關系,也就是說脾氣虛的人容易出現濕熱,這個時候我們就應該好好調理脾氣虛,避免濕熱體質的出現。
8、北京養生堂關於脾虛濕盛
您可以,今天剛發了這期節目,還有摘錄筆記
9、健脾補氣對除濕有益嗎?
健脾和除濕有什麼關系?
除濕葯必須和健脾補氣的葯一起吃才行,因為脾虛就會產生濕。這才是根本。脾沒有弄好,會不斷產生濕氣,不停的吃祛濕葯只是治標。這樣的話吃一輩子也不會好的。
沒聽人說去病如抽絲嗎,去濕不是單純的去濕,是要和健脾要同時應用效果才會快濕一般都帶有熱,簡稱濕熱.必須要吃清熱利濕和健脾的葯.如六君子湯加健脾散.
若體內有寒有濕,還是吃些溫葯的好,一味的吃涼葯不對症就是好不了
----------------------------------------------------------------------------------
你好!健脾主益胃,除濕主清熱,脾健運則濕難停滯。
健脾在中醫上指健運脾氣的一種治法。適用於脾氣虛弱,運化無力所致的脘腹脹滿、大便溏泄、食慾不振、肢倦乏力等症。常用方葯如參苓白術散、香砂六君子湯等。
除濕在中醫所說的濕有兩個方面,一是指身體里多餘的水分;二是指某些能引起身體免疫反應的物質(包括細菌、病毒等)。除濕就是把多餘的水分排出體外(利尿)或者減少、清除引起身體免疫反應的物質(包括提高免疫力)的過程。一些中葯有除濕的功效,就是說它在這兩個方面中至少一個方面具有功效。例如茯苓,中醫認為有利水除濕的功效,也就是認為它有利尿、增強抵抗力的作用。現代醫學對茯苓的葯理研究已經證明茯苓有:1、利尿的作用 2、能激活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並具有一定的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
健脾除濕應多食小米、小豆和鯽魚——實際上本草綱目已經說明白了,小米能除濕、健脾、鎮靜;具有清熱解毒功效的赤小豆,《葯性論》說它能「通氣、健脾胃」;鯽魚甘鮮美味,有健脾、補虛的功能。三者合之,共奏健脾去濕、利濕消腫之效。
另外,健脾食物有:小米、鯽魚,蘿卜,蘋果,淮山,蓮子,茨實,豬肚,鴨子,鵪鶉等;去濕食物有:赤小豆,金針菜,意米,萵筍,扁豆,冬瓜等。還有兩中葯:1、白術:乃菊科植物,其根部用作食療。具健胃強身和對四肢乏力及食慾不振等具療效。 2、土茯苓:土茯苓乃白合科植物,其根入葯。具促進體內水分流動之功效,利尿並具安神之效。
平常應該注意:
1、不要久居潮濕之地,盡量不要到外面潮濕的地方勞作。 2、濕氣大、陰雨天時不要常開窗,但最好仍進行通風,注意室內的抽風和抽濕。3、潮濕往往與「寒」一起來,要注意保暖,不要受涼,也不要吃太寒涼的食物,多吃健脾胃、去濕食物。4、忌生冷食物,以免引致脾虛。5、天氣好時要多出外曬太陽,適當運動。
脾主運化水濕,脾健運則濕難停滯。
試用白術茯苓粥:白術15g,茯苓12g,加粳米煮粥食用。日一劑。
脾主運化水濕,但水濕有很多種,嚴重程度也不一樣。
四君子湯可煲湯,加些薏米可去除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