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中醫的體質學說與養生

中醫的體質學說與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11 22:49:15

1、中國傳統的陰陽學說、中醫中,關於日常生活的健康養身的說法有哪些?

那個人簡直在工故弄玄虛!什麼集的,就是這樣導致了很多人對中醫不了解。
中醫講究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人法道、道法自然。所以我們人就法自然。
從陰陽簡單來說:熱性(陽性)體質的人不食熱性食物;良性(陰性)體質的人不食良性食物。
熱者寒之、寒者熱之。
《素問》有雲: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俗語也說過:夏吃生薑冬吃蘿卜。而且更有「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療」的原則。
從五行簡單來說:木火土金水分別屬於季節:春、夏、長夏、秋、冬。根據其屬性在相應季節做屬性調節。
五行也有分別屬於五味(酸苦甘辛咸)。夏天就不易於食用鹹味的道理就在這、
夏天俗屬於火、屬苦。鹹味屬水。水克火。火沒了夏天就得生病。
五行學說太深凹,很多。五色(青赤黃白黑)五方(東南中西北)五臟五腑等等。
每個都能指導養生。你要一個一個去深究有太多太多了。
老祖宗的東西也是根據平常幾千年經驗而來的。沒有深奧,只有你自己會不會去運用到平常中。

2、如何判斷中醫體質和體質調養

正常體質
即身體強壯且無寒熱之偏的體質。形體肥瘦勻稱,健壯,頭發盛長而黑,面色紅潤,膚色紅黃隱隱,明潤含蓄,目光有神,精采內含,鼻色明潤,嗅覺通利,口和,唇紅潤,胃納佳,四肢輕勁有力,能耐受寒熱,二便正常,脈象從容和緩,節律均勻,舌質淡紅、潤澤,苔薄白。此類型體質陰陽無明顯偏頗。

虛性體質
系指臟腑虧虛,氣血不足,陰陽偏衰為主要特徵的體質狀態。常見有以下四類。
①氣虛體質:指素體氣弱少力之質。此型胖和瘦人均有,但瘦人為多。毛發不華,面色偏黃或白光白,膚色黃,目光少神,鼻部色淡黃,口淡,唇色少華,肢體疲乏無力,不耐寒熱,納呆,大便正常或便秘,小便正常或偏多,脈象虛緩,舌淡紅,邊有齒印。
② 血虛體質:此指血虛之體常見的素質特徵。主要可見面色萎黃或蒼白,唇舌色淡,毛發枯燥,肌膚不澤,精神不振,疲乏少力,動則短氣,大便常秘,脈象細弱等象。
③陰虛體質:指陰液虧虛,失於滋潤、陰虛陽亢的體質。體形瘦長,面色多偏紅或顴紅,膚色蒼赤,鞏膜紅絲較多或見暗濁,兩眼乾澀,視物昏花,眵多,鼻中微干,或有鼻血,口燥咽干,多喜飲冷,唇紅微干,手足心熱,大便偏干或秘結,小便短赤,脈細弦或數,舌紅少苔或無苔。
④ 陽虛體質:系指素體陽氣虧虛,陰寒內盛的體質狀態。多見形體肥胖,面色少華、白光白,毛發易脫落,膚色柔白,兩目胞色晦暗,鼻頭冷或色微青,口唇色淡紅,形寒肢冷,倦怠,背部或脘部怕冷,多喜偏熱食物,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質淡胖,邊有齒印,苔白。

實性體質
邪氣有餘為實,故實性體質主要是指體內陰陽偏盛,痰、瘀等邪氣內結所形成的素質特徵,常見以下五種體質類型。
① 陰寒體質:系指素體陰氣偏盛之質。見形體壯實,肌肉緊縮,皮膚紫黑,四體常冷,多靜少動,喜熱惡寒,舌質淡,脈緊實。
② 陽熱體質:系指素體陽氣偏盛之質。見體格較強健,面色潮紅或紅黑,有油光,目睛充血多目眵,口唇暗紅或紫紅,舌質紅或暗紅、質堅,舌苔薄黃或黃膩,脈緊實有力。
③ 痰濕體質:指由於體內痰飲水濕瀦留而形成的素質特徵。體形多肥胖豐腴,面色淡黃而暗,膚色白滑,鼻部色微黑,口中粘膩不爽,四肢沉重,嗜酒茶,恣食肥甘,大便正常或不實,小便不多或微渾,脈濡或滑,苔膩。
④ 瘀血體質:指經脈不暢,血瘀不行,或瘀血內阻的體質狀態。此型多見於瘦人。毛發易脫落,面色黧黑或面頰部見紅絲赤縷,膚色偏暗滯,或見紅斑、斑痕,或有肌膚甲錯,眼眶暗黑,或白珠見青紫,紅筋浮起,鼻部暗滯,口乾,但欲漱口不欲咽,口唇淡暗或紫,脈弦或沉、細澀或結代,舌質青紫或暗,或舌邊青,有點狀或片狀瘀點,舌下靜脈曲張。
⑤ 氣郁體質:指臟腑功能失調,特別是氣機郁滯為基本狀態的體質類型。以上所述體質類型是按正虛、邪實分類,但臨床常見某些人群、特別是女性為主的群體,出現以肝鬱不舒、氣機郁滯為特徵的體質狀態。見性格內向,少言寡語,素多抑鬱,遇事善於思慮,難以忘卻,多愁善感,嘆息曖氣,胸脅脹滿,脘腹脹悶,或多怒易急躁,口乾苦等。

復雜體質
是指兼具上述兩種以上不正常身體素質的體質類型。如氣虛與痰濕體質混見,見於肥胖之人;氣虛與瘀血體質混見;陽虛與陰寒體質;氣郁與痰濕體質;氣郁與陰虛體質等。

3、人分九種——人體體質辨識與養生

由於先天稟賦有強弱,飲食氣味有厚薄,方位地勢有差異,貧富貴賤苦樂各不相同,從而導致了個體差異。因此,祖國醫學非常重視對不同人體特徵進行分析,從多方面對體質進行分類。 1.陰陽五行分類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根據人的體形、性格特徵、對季節的適應能力等將體質分為木、火、土、金、水五大類型。每類型再比類於古代樂譜,分角、徽、宮、商、羽五小型,共二十五型。 2.陰陽太少分類 這種體質分類,是根據人體的陰陽多少,並結合體態、性格特徵進行分類的。《靈樞·通天》認為,人體陰陽有盛陰、多陰少陽、多陽少陰、盛陽、陰陽和平之分,從而將人體分為太陰之人,為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五類。 3.現代中醫臨床九種體質分類 近年來,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從臨床角度提出中醫九種體質分型,對臨床辨證、遺方、攝生防病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參見前文——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自測表及中醫的九種體質辨識及其調養) 4.八卦體質類型 八卦的象與數是密不可分的,實為一體。象數作為易學最古老的語言,用以說明宇宙間的各種自然現象及社會現象,是豐富的宇宙信息的載體。八卦五行各有其相對應的人體部位和穴位。用八卦之象來探尋人類的體質,事實上是在先覺先知人體的身體素質和健康狀況。如,乾卦人就要涼潤養生,而坤卦人就要注意風溫養生以應對脾濕,尤其在夏天的時候一定要多開窗以便讓濕氣從房間離跑出去;離卦人則要低溫養生,離卦是陽火、陽熱,熱就容易傷陰,導致陰虛,所以在冬天進行養生的時候離火之人就要注意節能。掌握八卦體質類型,其價值也就體現在:由認識到應用,學會自我調治,真正做到把健康長壽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4、中醫體質學說具體分的是哪幾種體質?

中醫體質學說是以中醫理論為主導,研究各種體質類型的生理、病理特點,並以此分析疾病的反應狀態、病變的性質和發展趨向,指導預防和治療的學說。中醫學的各項學說中包含大量關於體質的理論,王琦等著的《中醫體質學說》把這些理論加以總結和發展,開始形成中醫學的體質學說。中醫體質學說提出:形成不同體質的因素有先天、年齡、性別、精神、生活條件及飲食、地理環境、疾病、體育鍛煉、社會因素等。體質因素與發病有很大的相關性,個體體質的特殊性,往往導致對某種致病因子或疾病的易感性。疾病的性質和病理過程,與患者的體質關系密切。疾病的演變往往取決於機體內部陰陽矛盾運動的傾向性,其中包括機體平素陰陽盛衰、陰陽動靜等情況和趨勢,由此而規定病勢發展和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的八綱類型。根據中醫基本理論,結合臨床體質調查,提出了正常質、陽虛質、陰虛質、濕熱質、氣虛質、痰濕質、瘀血質等七種臨床體質分型設計。臨證必須注意素稟特點,年齡長幼、男女之別、生活條件、地區差異等體質因素,重視體質與治病求本的關系,認識體質是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重要物質基礎,以及體質差異與針刺和葯物的耐受性、反應性的關系,體質與用葯宜忌的關系等。中醫體質學說還認為,探討體質的本質應與研究陰陽學說、臟腑經絡的實質相結合,與探討八綱和機體反應性的關系相結合。 中醫體質分類 平和質 (A型) 總體特徵:陰陽氣血調和,以體態適中、面色紅潤、精力充沛等為主要特徵。 形體特徵:體形勻稱健壯。 常見表現:面色、膚色潤澤,頭發稠密有光澤,目光有神,鼻色明潤,嗅覺通利,唇色紅潤,不易疲勞,精力充沛,耐受寒熱,睡眠良好,胃納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紅,苔薄白,脈和緩有力。 心理特徵:性格隨和開朗。 發病傾向:平素患病較少。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適應能力較強。 氣虛質 (B型) 總體特徵:元氣不足,以疲乏、氣短、自汗等氣虛表現為主要特徵。 形體特徵:肌肉鬆軟不實。 常見表現:平素語音低弱,氣短懶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紅,舌邊有齒痕,脈弱。 心理特徵:性格內向,不喜冒險。 發病傾向:易患感冒、內臟下垂等病;病後康復緩慢。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不耐受風、寒、暑、濕邪。 陽虛質 (C型) 總體特徵:陽氣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溫等虛寒表現為主要特徵。 形體特徵:肌肉鬆軟不實。 常見表現:平素畏冷,手足不溫,喜熱飲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脈沉遲。 心理特徵:性格多沉靜、內向。 發病傾向:易患痰飲、腫脹、泄瀉等病;感邪易從寒化。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風、寒、濕邪。 陰虛質 (D型) 總體特徵:陰液虧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熱等虛熱表現為主要特徵。 形體特徵:體形偏瘦。 常見表現:手足心熱,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飲,大便乾燥,舌紅少津,脈細數。 心理特徵:性情急躁,外向好動,活潑。 發病傾向:易患虛勞、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從熱化。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熱、燥邪。 痰濕質 (E型) 總體特徵:痰濕凝聚,以形體肥胖、腹部肥滿、口黏苔膩等痰濕表現為主要特徵。 形體特徵:體形肥胖,腹部肥滿松軟。 常見表現:面部皮膚油脂較多,多汗且黏,胸悶,痰多,口黏膩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膩,脈滑。 心理特徵:性格偏溫和、穩重,多善於忍耐。 發病傾向:易患消渴、中風、胸痹等病。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對梅雨季節及濕重環境適應能力差。 濕熱質 (F型) 總體特徵:濕熱內蘊,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黃膩等濕熱表現為主要特徵。 形體特徵:形體中等或偏瘦。 常見表現:面垢油光,易生痤瘡,口苦口乾,身重睏倦,大便黏滯不暢或燥結,小便短黃,男性易陰囊潮濕,女性易帶下增多,舌質偏紅,苔黃膩,脈滑數。 心理特徵:容易心煩急躁。 發病傾向:易患瘡癤、黃疸、熱淋等病。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對夏末秋初濕熱氣候,濕重或氣溫偏高環境較難適應。 血瘀質 (G型) 總體特徵:血行不暢,以膚色晦黯、舌質紫黯等血瘀表現為主要特徵。 形體特徵:胖瘦均見。 常見表現:膚色晦黯,色素沉著,容易出現瘀斑,口唇黯淡,舌黯或有瘀點,舌下絡脈紫黯或增粗,脈澀。 心理特徵:易煩,健忘。 發病傾向:易患症瘕及痛證、血證等。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不耐受寒邪。 氣郁質 (H型) 總體特徵:氣機郁滯,以神情抑鬱、憂慮脆弱等氣郁表現為主要特徵。 形體特徵:形體瘦者為多。 常見表現:神情抑鬱,情感脆弱,煩悶不樂,舌淡紅,苔薄白,脈弦。 心理特徵:性格內向不穩定、敏感多慮。 發病傾向:易患臟躁、梅核氣、百合病及郁證等。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對精神刺激適應能力較差;不適應陰雨天氣。 特稟質 (I型) 總體特徵: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過敏反應等為主要特徵。 形體特徵:過敏體質者一般無特殊;先天稟賦異常者或有畸形,或有生理缺陷。 常見表現:過敏體質者常見哮喘、風團、咽癢、鼻塞、噴嚏等;患遺傳性疾病者有垂直遺傳、先天性、家族性特徵;患胎傳性疾病者具有母體影響胎兒個體生長發育及相關疾病特徵。 心理特徵:隨稟質不同情況各異。 發病傾向:過敏體質者易患哮喘、蕁麻疹、花粉症及葯物過敏等;遺傳性疾病如血友病、先天愚型等;胎傳性疾病如五遲(立遲、行遲、發遲、齒遲和語遲)、五軟(頭軟、項軟、手足軟、肌肉軟、口軟)、解顱、胎驚等。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適應能力差,如過敏體質者對易致過敏季節適應能力差,易引發宿疾。 參考資料: http://www.yixue360.com/StaticPage/S230/1112141114581044.html

5、中醫怎麼辨別一個人屬於何種體質?

中醫說人的體質通常分為三種:平性體質、陰虛體質、陽虛體質,大多數人都是平性體質。

體質,即機體素質,是指人體秉承先天(父母)遺傳、受後天多種因素影響,所形成的與自然、社會環境相適應的功能和形態上相對穩定的固有特性。它反映機體內陰陽運動形式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由臟腑盛衰所決定,並以氣血為基礎。前人對體質有許多論述,在國外,到目前為止已有三十多種體質類型學說。古希臘西波克拉底的氣質學說,曾被公認為世界最早的體質學說,其氣質學說認為人體有四種不同的體液,其比例決定了人的氣質,並依此把人分為多血質型、膽汁質型、粘液質型、憂郁質型。但是至今國外醫學對體質的各種分類學說都無法直接指導臨床實踐與養生康復,惟有中醫體質學說與醫療實踐、養生長壽密切結合。
中醫一貫重視對體質的研究,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里,就對體質學說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可以說,《黃帝內經》是中醫體質學說理論的淵藪。它運用陰陽五行學說,結合人的膚色、體形、稟性、態度以及對自然界變化的適應能力等方面的特徵,歸納出木、土、火、金、水五種不同的體質類型,再根據五音太少,陰陽屬性以及手足三陰經的左右上下,氣血多少的差異,將上述每一類再分為五類,即五五二十五種體質類型。根據人體體質的陰陽盛衰,把人分為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五種類型。 這都是後來體質分類的依據。體質形成的機理是極其復雜的,它是機體內外環境多種復雜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1.地理環境因素
生活在不同地理環境條件下,由於受著不同水土性質、氣候類型、生活條件的影響,從而形成了不同地區人的體質。
2.先天因素
先天因素即「稟賦」,先天稟賦就是指父母先天的遺傳及嬰兒在母體里的發育營養狀況。總之,形體始於父母,體質是從先天稟賦而來,所以父母的體質特徵往往能對後代產生一定影響。
3.性別因素
《靈樞·五音五味篇》提出「婦人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的論點,對婦女的體質特點作了概括說明。中醫認為男子以氣為重,女子以血為先,女子由於有經、帶、胎、產的特點,所以體質與男子不同。
4.年齡因素
體質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變化,因為人體的結構、機能和代謝是隨著年齡而發生改變的。俗話說「一歲年紀,一歲人」便是這個道理。
5.精神因素
強烈的精神刺激可直接損傷人的機體結構,使健康體質的基礎發生動搖。
6.飲食營養因素
《素問·平人氣象論》說:「人以水谷為本」,這說明體質不僅與先天稟賦有關,而且依賴於後天水谷的滋養,水谷是人體不斷生長發育的物質基礎。營養不當,也會引起人體發病。
此外,體質形成的差異,還與社會因素、體育鍛煉因素、疾病因素有關。如人們由於所處的社會地位不同,因此情志、勞逸各不相同,物質生活也有優劣之分,從而導致了不同的體質特徵。

由於先天稟賦有強弱,飲食口味有厚薄,方位地勢有差異,貧富貴賤苦樂各不相同,從而導致了個體差異。因此,祖國醫學非常重視對不同人體特徵進行分析,從多方面對體質進行分類。
古代的分類有:陰陽五行分類,陰陽太少分類,體型肥瘦分類,形志苦樂分類,稟性勇怯分類。
現代中醫根據臨床上的癥候表現、脈象、舌苔,提出了以下八種體質:陰虛體質、陽虛體質、氣虛體質、血虛體質、陽盛體質、血瘀體質、痰濕體質、氣郁體質,這種分型以身型脈證為主要指標,對臨床辨證、遺方、攝生防病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6、中醫學中關於體質的說法

針灸甲乙經 卷一陰陽二十五人形性血氣不同第十六 黃帝問曰:人有陰陽,何謂陰人,何謂陽人?少師對曰:天地之間,不離於五,人亦應之,非徒一陰一陽而已。蓋有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凡此五人者,其態不同,其筋骨血氣亦不同也。 太陰之人,貪而不仁,下濟湛湛,好內而惡出,心抑而不發,不務於時,動而後人,此太陰之人也。 少陰之人,少貪而賊心,見人有亡,常若有得,好傷好害,見人有榮,乃反慍怒,心嫉而無恩,此少陰之人也。 太陽之人,居處於於,好言大事,無能而虛說,志發於四野,舉措罔顧是非,為事如常自用,事雖敗而無改(一作悔),此太陽之人也。 少陽之人, 諦好自貴,有小小官,則高自宣,好為外交而不內附,此少陽之人也。 陰陽和平之人,居處安靜,無為懼懼,無為欣欣,婉然從物,或與不爭,與時變化,尊而謙讓,卑而不諂,是謂至治。古之善用針灸者,視人五態乃治之,盛者瀉之,虛者補之。 太陰之人,多陰而無陽,其陰血濁,其衛氣澀,陰陽不知,緩筋而濃皮,不之疾瀉,不能移之。 少陰之人,多陰而少陽,小胃而大腸,六腑不調,其陽明脈小而太陽脈大,必審而調之,其血易脫,其氣易敗。 太陽之人,多陽而無陰,必謹調之,無脫其陰而瀉其陽,陽重脫者易狂,陰陽皆脫者暴死不知人。 少陽之人,多陽而少陰,經小而絡大,血在中而氣在外,實陰而虛陽,獨瀉其絡脈則強,氣脫而疾,中氣重不足,病不起矣。 陰陽和平之人,其陰陽之氣和,血脈調,宜謹審其陰陽,視其邪正,安其容儀,審其有餘,察其不足,盛者瀉之,虛者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此所以調陰陽,別五態之人也。 太陰之人,其狀 (音朕)然黑色,念然下意,臨臨然長大, (音窘)然未僂。 少陰之人,其狀清然竊然,固以陰賊,立而躁險,行而似伏。 太陽之人,其狀軒軒儲儲,反身折 。 少陽之人,其狀立則好仰,行則好搖其兩臂,兩臂肘皆出於背。 陰陽和平之人,其狀逶逶然,隨隨然, 然,哀哀然,豆豆然,眾人皆曰君子。(一本多愉愉然,HT HT 然。) 黃帝問曰:余聞陰陽之人於少師。少師曰:天地之間不離於五,故五五二十五人之形,血氣之所生別,而以候從外知內何如?岐伯對曰: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別其五色,異其五聲,而二十五人具也。 木形之人,比於上角,蒼色小頭,長面大肩,平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材,好勞心少力,於左足少陽,少陽之上遺遺然。右角(一曰少角)之人,比於右足少陽,少陽之下隨隨然。鈦角(音太,一曰右角)之人,比於右足少陽,少陽之上鳩鳩然(一曰推推然)。判角之人,比於左足少陽,少陽之下括括然。 火形之人,比於上征,赤色廣KT ,銳面小頭,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遙,肩背肉滿,有氣輕財,少信多慮,見事明了,好顏急心,不壽暴死,奈春夏不奈秋冬,感而生病,主手少陰竅竅然(一曰核核然)。太征之人,比於左手太陽,太陽之上肌肌然。少征之人,比於右手太陽,太陽之下 然( 音剔,又音倘)。右征之人,比於右手太陽,太陽之上鮫鮫然(一曰熊熊然)。判征之人,比於左手太陽,太陽之下支支然,熙熙然。 土形之人,比於上宮,黃色,大頭圓面,美肩背,大腹,好股脛,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稱,行安地,舉足浮,安心,好利人,不喜權勢,善附人,奈秋冬不奈春夏,春夏感而生病,主足太陰敦敦然。太宮之人,比於左足陽明,陽明之上婉婉然。加宮之人,比於左足陽明,陽明之下 (音咳)然(一曰坎坎然)。少宮之人,比於右足陽明,陽明之上樞樞然。左宮之人,比於右足陽明,陽明之下兀兀然(一曰眾之人,一曰陽明之上)。 金形之人,比於上商,白色,小頭方面,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發踵,外骨輕身(一曰發動輕身)清廉急心,靜悍善為吏,奈秋冬不奈春夏,春夏感而生病,主手太陰敦敦然。太商之人,比於左手陽明,陽明之上廉廉然。右商之人,比於左手陽明,陽明之下脫脫然。左商之人,比於右手陽明,陽明之上監監然。少商之人,比於右手陽明,陽明之下嚴嚴然。 水形之人,比於上羽,黑色,大頭面不平(一雲曲面),廣頤小肩,大腹小手足(小一,比於左足太陽,太陽之下紆紆然。眾之為人,比於右足太陽,太陽之下潔潔然。桎之為人,比於左足太陽,太陽之上安安然。 曰:得其形不得其色何如?曰:形勝色,色勝形者,至其勝時年加,害則病行,失則憂矣。形色相得,富貴大樂。曰:其形色相勝之時,年加可知乎?曰:凡人之大忌常加九歲。七歲,十六歲,二十五歲,三十四歲,四十三歲,五十二歲,六十一歲,皆人之忌,不可不自安也。感則病,失則憂矣。 曰:脈之上下血氣之候,以知形氣奈何?曰:足陽明之上,血氣盛則須美長,血多氣少則須短,氣多血少則須少,血氣俱少則無須,兩吻多畫。(須字一本俱作髯字,吻音穩。)足陽明之下,血氣盛則下毛美長至胸;血多氣少則下毛美短至臍,行則善高舉足,足大指少肉,足善寒,血少氣多則肉善瘃(瘃音 );血氣皆少則無毛,有則稀而枯瘁,善痿厥足痹。足少陽之上,血氣盛則通髯美長,血多氣少則通髯美短,血少氣多則少髯,血氣皆少則無髯,感於寒濕,則善痹骨痛爪枯。足少陽之下,血氣盛則脛毛美長,外踝肥;血多氣少則脛毛美短,外踝皮堅而濃;血少氣多則 毛少,外踝皮薄而軟;血氣皆少則無毛,外踝瘦而無肉。足太陽之上,血氣盛則美眉,眉有毫毛;血多氣少則惡眉,面多小理;血少氣盛則面多肉,血氣和則美色。足太陰之下,血氣盛則跟肉滿,踵堅;氣少血多則瘦,跟空;血氣皆少則善轉筋,踵下痛。手陽明之上,氣血盛則上髭美,血少氣多則髭惡,血氣皆少則善轉筋,無髭。手陽明之下,血氣盛則腋下毛美,手魚肉以溫;氣血皆少則手瘦以寒。手少陽之上,血氣盛則眉美以長,耳色美;血氣皆少則耳焦惡色。手少陽之下,血氣盛則手拳多肉以溫;血氣皆少則瘦以寒;氣少血多則瘦以多脈。手太陽之上,血氣盛則多髯,面多肉以平;血氣皆少則面瘦黑色。手太陽之下,血氣盛則掌肉充滿;血氣皆少則掌瘦以寒。 少陽多血,美須者陽明多血,此其時然也。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多氣少血,陽明常多血多氣,厥陰常多氣少血,少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血少氣,此天之常數也。 曰:二十五人者,刺之有約乎?曰:美眉者,足太陽之脈血氣多;惡眉者,血氣少。其肥而澤者,血氣有餘;肥而不澤者,氣有餘,血不足。瘦而無澤者,血氣俱不足。審察其形氣經絡之凝泣結而不通者,此於身背為痛痹,甚則不行故凝泣,凝泣者致氣以溫之,血和乃止。其結絡者,脈結血不行,決之乃行。故曰:氣有餘於上者,導而下之;氣不足於上者,推而往之;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必明於經隧,乃能持之。寒與熱爭者,導而行之;其宛陳血不結者,即而取之。必先明知二十五人,別血氣之所在,左右上下,則刺約畢矣。 曰:或神動而氣先針行,或氣與針相逢,或針已出氣獨行,或數刺之乃知,或發針而氣逆,或數刺病益甚。凡此六者,各不同形,願聞其方?曰:重陽之盛人,其神易動,其氣易往也,矯矯蒿蒿(一本作 高高),言語善疾,舉足喜高,心肺之臟氣有餘,陽氣滑盛而揚,故神動而氣先行,此人頗有陰者也。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數怒者易解,故曰頗有陰。其陰陽之離合難,故其神不能先行。陰陽和調者,血氣淖澤滑利,故針入而氣出,疾而相逢也。其陰多而陽少,陰氣沉而陽氣浮者內藏,故針已出,氣乃隨其後,故獨行也。其多陰而少陽者,其氣沉而氣往難,故數刺之乃知。其氣逆與其數刺病益甚者,非陰陽之氣也,沉浮之勢也,此皆粗之所敗,工之所失,其形氣無過也。

7、中醫體質學的作用?

體質現象是人類生命活動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是指人體生命過程中,在先天稟賦和後天獲得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固有特質。是人類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所形成的與自然、社會環境相適應的人體個性特徵。中醫體質學以生命個體的人為研究出發點,旨在研究不同體質構成特點、演變規律、影響因素、分類標准,從而應用於指導疾病的預防、診治、康復與養生。

與中醫的體質學說與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