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古代南宋養生的老年人是

古代南宋養生的老年人是

發布時間:2020-07-11 22:17:20

1、中國古代老人家是怎麼養老的?

實在,怎樣養老並非古代才有的麻煩。在中國古代,除去「以孝治天下」的治國理念,更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先秦期間的《禮記·王制》紀錄:50歲以上的白叟可供應粗糧;漢代的《王杖詔令冊》規則:70歲以上白叟即便冒犯刑律「雖有罪不加刑焉」;唐代《唐大詔令集》規則白叟可布置護工,「凡庶人年八十及篤疾給侍丁一人」;宋代已呈現「福田院」「居養院」「養濟院」「孤老院」各類養老機構??

周朝規則家有90歲白叟百口都可不平徭役

早在上古三代,「白叟」的觀點和規范已被明白。《禮記·曲禮上》紀錄:「六十曰耆,教唆;七十曰老,而傳;八十九十曰耄??」大約意義是,人到了60歲,就算老年人,能夠指令人幹活;70歲身材各項性能進一步健康,該當交接家事,把該布置的都布置好;80歲、90歲,已算髦耋白叟??

?1?

先秦期間怎樣養老?首先是存眷老年人的飲食。《禮記·王制》曾具體紀錄:從50歲起,就該當給粗糧吃;到了60歲,還要預備隔宿的肉食;到了70歲,則要添加副食;到了80歲,要常常供奉珍羞美食。至於90歲的白叟,因舉動方便,飲食消耗已沒紀律,大概隨時要吃要喝,要在白叟的床前服侍,假如白叟出遊,最好是帶著食品隨著他??在夏、商兩代,朝廷還會在二月和孟冬兩季給鰥、寡、孤、獨者發放食糧等生存必需品。

為讓子孫更好地奉養白叟,周朝實施給有白叟的家庭減免徭役的政策。假如家中有80歲以上的白叟,兒孫中能夠有一人不平徭役;假如有90歲白叟,則百口都能夠不平徭役,此即「八十者,一子不從政;九十者,其家不從政」一說。

上述次如果對「家庭養老」形式所做出的規則,先秦期間還提出了「國度養老」觀點。能享用國度養老報酬的次如果四類白叟:一是相當於百姓品德榜樣的「三老五更」;二是相當於義士家眷的「家中之老」;三是相當於離休老幹部的「致仕之老」;四是相當於五保戶的「庶人之老」。

先秦期間的「收費醫療」出格「實惠」,此即周朝起施行的「養疾之政」。事先,在官府體例中專設「掌病」一職,擔任給白叟「問病」。據《管子·入國》所述,掌病要活期探望白叟,活期進行檢查:有公職者,70歲以上3天一問;80歲以上2天一問;90歲以上每天問一次;對官方白叟,每5天問一次。

關於患沉?白叟,掌病要實時向國君報告請示,國君會布置出時光,親身前往探望白叟。可是,這項軌制在厥後名不副實,成了白叟的一種希望。

漢代呈現中國最早的「老年人保護法」

漢代是中國古代養老軌制構成和開展的主要期間,推出了一套絕對齊備的軌制,出格是對「家庭養老」,有著極嚴的規則和請求,對怙恃、祖怙恃等晚輩不敬不養,在漢代算重罪。

為包管家庭養老的落實,漢律規則,不奉養白叟者或被「棄市」。漢代人的平均壽命僅30歲,能活到六七十歲很不容易,「人生七十古來稀」,用在漢代更貼切。因而,漢代將「白叟」的規范提早了4歲,即到了56歲就算白叟。《漢舊儀》中所說的「未二十三為弱,過五十六為老」,就是這個意義。

56歲以上的人,能夠享有響應的白叟保證權益,如免去稅賦。漢代規則,13歲?56歲的成年男女,每一年要繳120錢人頭稅,到了56歲,便可免繳這筆錢。關於90歲的白叟,以至連家眷都能夠享用免去徭役的報酬。

除去減負免稅,朝廷每一年還會間接給官方白叟(庶老)發放食品。如漢文帝劉恆即位昔時即下詔:80歲以上的白叟,每個月賜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90歲以上的白叟,每人再加賜帛二匹,絮三斤。

漢代最讓白叟有威嚴、以為幸運的處所,該當是發放「老年證」。固然,這類老年證不是今日這么的小簿本,而是一種叫「鳩杖」的適用物。

鳩杖,又叫「王杖」,望文生義是帝王賜賚白叟使用的拐棍,它是一種特別權利的意味。從史料和考古發明來看,給白叟「賜杖」的軌制在漢代被正式建立,建國天子、漢高祖劉邦曾做鳩杖贈予高齡白叟,開了漢代賜杖的先河。漢宣帝劉詢則使之成為一種軌制,規則但凡80歲以上的白叟,皆由朝廷授以王杖。但從張家山漢簡中的相干律令來看,漢代較早時曾是「七十賜杖」。

?1?

鳩杖首

為了包管鳩杖的權威性,漢代出台了響應的法例。1959年?1981年,從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中前後出土了8根王杖(鳩杖),還隨之出土了《王杖十簡》和《王杖詔令冊》木簡。

《王杖詔令冊》全文近600字,規則了70歲以上白叟該當享用的生存和政治報酬,有學者稱之為中國最早的「老年人保護法」。此中有一項規則:70歲以上白叟即便冒犯刑律,只要不是首犯就能夠免予告狀,承繼了先秦期間白叟「雖有罪,不加刑焉」的軌制。

唐代已存眷老年人肉體健壯

魏晉南北朝期間,養老軌制又呈現了新的打破。如北魏,初創了「存留養親」軌制,此軌制不斷影響到晚清。

存留養親,就是一種司法緩刑軌制:假如死囚、流刑犯的家中有直系血親需求賜顧幫襯,答應死囚在家「侍親緩刑」、流刑犯在家「權留養親」,等家裡白叟逝世後再服刑。

在唐代,養老軌制備受天子注重。據《冊府元龜》上所列資料統計,唐代列位天子下發有關養老詔令的次數多達73次,此中以唐太宗為最,在位23年下「養老詔」28次。而《冊府元龜》所記並不全,實踐不止73次。

唐代承繼了漢代給白叟「賜杖」、「免稅」等諸多做法。據《唐大詔令集》,唐太宗在「即位赦」中出格提出,「八十以上各賜米二石,綿帛五段;百歲以上各賜米四石,綿帛十段;仍加版授,以旌尚齒。」所謂「尚齒」,就是尊老的意義。

唐代還曾有過一項「補給侍丁」軌制,官府收費給官方白叟布置護工(侍丁)。開元七年(公元719年)戶令規則的配給規范是:「凡庶人年八十及篤疾,給侍丁一人,九十給二人,百歲三人。」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給百歲白叟的護工增至5名。

唐代以至另有「肉體養老」一說。事先,盛行一個名詞叫「色養」。所謂「色養」,說得淺顯復雜一點,就是奉養怙恃時要和藹可親,不克不及讓白叟不高興。一代名相、時任司空的房玄齡,不只為臣稱職,奉養白叟方面也是「品德榜樣」,昔時房玄齡「色養」白叟極其到位,《貞觀政要·孝友》稱,房玄齡「事繼娘,能以色養,恭謹過人」。

?1?

在古代,後代給白叟神色看、不孝敬,都是離經叛道的工作。大概有鑒於此,唐律規則:「諸祖怙恃、怙恃在,而子孫別籍異財者,徒三年。」意義是,假如家中有白叟,子孫不克不及遠走家鄉,要呆在白叟的身旁,不然要被定罪,此項規則較好處理了「空巢」景象。

南北朝期間梁武帝蕭衍曾建養老院「孤獨園」

古代歷朝在注重養老的同時,也全都依據本朝的實踐情況,出台了一些具體的敬老養老辦法。在免稅賦方面,宋仁宗嘉?四年的詔令規則:80歲以上的白叟,免去其一子的稅賦;明、清兩朝的養老規則差不多,但年齒提早到了70歲。並且,從宋代開端,還呈現了養老院等慈悲機構。

建「養老院」起源於南北朝期間,遐齡天子梁武帝蕭衍曾於一般二年(公元521年),在國都建康(今南京)興辦了「孤獨園」。到唐代,這么的養老機構被推行,在武則天期間,唐代即開設主收貧、病、孤、疾者的「悲田養病院」。

但真正讓「養老院」這類養老方法盛行起來的是宋代。北宋初年即開設名為「福田院」的養老機構,後有「居養院」,南宋則叫「養濟院」等。固然名字差別,但都是慈悲性質的養老院;出院白叟的年齒,也放寬到了50歲以上。同時,官方養老院也遍及衰亡。如洪邁《夷堅甲志》「劉廂使妻」條,在與南宋僵持的金國興中府,有位叫劉廂使的漢族人,解散家中奴僕,拿出全盤財富興修「孤老院」。

?1?

元代異樣注重養老,元世祖忽必烈曾採用漢臣劉秉忠的倡議,逐漸樹立和完美了元代的收養救援軌制,事先各路均設立養濟院1所,救援、收養「諸鰥寡孤獨、老弱病殘、窮而無告者」。

明、清兩朝的養老院仍如南宋、元代一樣,稱為「養濟院」,朝廷持續開展官辦、民辦等各類方法的社會養老機構。明朝朱元璋還規復了漢代軌制化的「賜杖」與「賜爵」軌制,在物資救援上,明太祖朱元璋曾前後兩次頒布詔令,實施孤貧白叟畢生養老。

清代則注重古老的「賜食」軌制,屢次請天下白叟到紫禁城內去吃大餐,並取名曰「千叟宴」,此中以乾隆年間最盛。

2、中國古代的養生方法有哪些?

中國古代養生觀念史上長壽、多子多孫,在中國人看來,是一種福氣,不少人都渴望長命百歲,並且健康生活。今天向您推薦古代最流行的9大養生法,您可以借鑒一下。經絡養生經絡是遍布人體全身的「網路」系統,它控制著血和氣的運行流動,以保證各組織系統的正常功能。《黃帝內經》說,經絡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之作用。古代養生學家認為,疏通經絡可作為攝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簡便的方法就是經常刺激、按摩、針灸三個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內關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顏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內關穴有助於防治心臟疾患,足三里穴則對預防五臟六腑特別是消化系統的疾病最有效。飲食養生古人認為,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故飲食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又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腑功能失調而致病。固精養生古人認為,精血是人體營養物質中的精華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五臟六腑得精血的供養,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慾無節,精血虧損過多,就會造成身體虛弱、病變百出、減損壽命。而保養陰精則可延緩衰老。順時養生古人認為,天有四時氣候的不同變化,地上萬物有生、長、收、藏之規律,人體亦不例外。因此,古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順時養生法。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運行必須與四時相適應,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時制宜地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於健體防病,否則,逆春氣易傷肝,逆夏氣易傷心,逆秋氣易傷肺,逆冬氣易傷腎。減毒養生古人認為,人若喜怒無常則會導致體內陰陽、氣血失調。勞累過度會損傷脾氣,傷於飲食則生濕、熱、痰濁。冒犯六淫,傷之外邪則百病叢生。這種致病因素被人體視為「毒」,因此提出以「減毒」來保全真氣的養生之道。而通過飲食調理、服用葯物及其它措施,減少體內積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止早衰,進而延年益壽。
靜神養生靜神在傳統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穩,可保養元氣,使五臟安和,並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 反之則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修身養生 古人認為,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要從修身養性做起。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 古醫家孟說雲:「若能保身養情者,常須善言莫離口」,「口有善言,又當身行善事」。孫思邈則說:「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養成良好品行,常做有利於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心情愉悅。 調氣養生 古人認為,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抵抗病邪,增強臟腑功能之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導致元氣的虛、陷、滯、逆等癥候,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性變化。 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行導引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進補養生 傳統醫學十分推崇用滋補葯物調理陰陽、補益臟腑、滋養精血。合理進補可以強身、防病、祛病。但進補既要辯證,又要適量,還應考慮順應四時。服用補葯時,如系入肺葯,在秋季較合適;如系溫補葯,則在冬季比較適宜。

3、古代人怎麼養生

導讀:中國古代養生觀念史上長壽、多子多孫,在中國人看來,是一種福氣,不少人都渴望
長命百歲,並且健康生活。今天向您推薦古代最流行的9 大養生法,您可以借鑒一下
中國古代養生觀念史上長壽、多子多孫,在中國人看來,是一種福氣,不少人都渴望長
命百歲,並且健康生活。今天向您推薦古代最流行的9 大養生法,您可以借鑒一下。經絡養生
經絡是遍布人體全身的「網路」系統,它控制著血和氣的運行流動,以保證各組織系統
的正常功能。《黃帝內經》說,經絡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之作用。古代養生學家認為,
疏通經絡可作為攝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簡便的方法就是經常刺激、按摩、針灸三個重要穴位
即合谷穴、內關穴和足三里穴。飲食養生
古人認為,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故飲食
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又要重視五味調和,
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腑功能失調而致病。固精養生
古人認為,精血是人體營養物質中的精華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五臟六腑得精血的
供養,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慾無節,精血虧損過多,就會造成身體虛弱、病變百出、
減損壽命。而保養陰精則可延緩衰老。順時養生
古人認為,天有四時氣候的不同變化,地上萬物有生、長、收、藏之規律,人體亦不例
外。因此,古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順時養生法。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運行必須
與四時相適應,不可反其道而行之。 因時制宜地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於健體防病,
否則,逆春氣易傷肝,逆夏氣易傷心,逆秋氣易傷肺,逆冬氣易傷腎。調氣養生
古人認為,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抵抗病邪,增強臟腑功
能之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導致元氣的虛、陷、
滯、逆等癥候,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性變化。 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
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行導引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
氣、祛病延年。

4、為何古代人懂得養生但壽命卻短

壽命短是指平均壽命,但是並不是每一個古代人都懂養生。而且古代的醫療不發達,生產能力不高導致食物並不充足,如果加上戰亂瘟疫天災人禍就更加不用說了,古代人追求長生不老大多以煉丹為主,導致了重金屬,有害物質的攝入

5、古代老人為國出力的故事?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號文山,南宋廬陵(今江西吉安)人。
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國勢弱小,北方蒙古族於1271年結束了內部爭奪皇位的自相殘殺局面,建立了元朝,接著把侵略矛頭直指南宋。

1273年,丞相伯顏統20萬大軍攻下襄、樊,以此為突破口,順江而下,兩年不到,便後臨南宋首都臨安的近郊。蒙古兵所過之處,屍橫遍野,血流成河,農田荒廢,百業凋敝,這是一場空前殘暴的野蠻的侵略戰爭,南宋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嚴重威脅,文天祥就是在這種形勢下出現的抗擊侵略的偉大民族英雄。
南宋朝廷長期為投降派所把持。還在1259年,宰相賈似道便以稱臣、割江北地區和歲納銀絹各20萬兩匹為條件,暗中屈膝求和。伯顏卻意在滅宋,並不停止南侵。1275年,將賈似道十三萬大軍消滅,朝廷便再無可用之兵。此時宋恭帝在位,年僅四歲,太皇太後謝氏臨朝聽政,不得不發出「哀痛詔」,號召天下四方迅速舉兵「勤王」。文天祥當時正擔任贛州知府,他「捧詔涕泣」,並立即行動,在兩三個月內便組織了第一支「勤王」隊伍近萬人,幾經周折,趕到了臨安。而在成千上萬大小地方官中,帶兵勤王的只不過他和張世傑三人而已,這個政權腐朽到什麼程度,可見一斑。1276年正月十八日,伯顏兵臨皋亭山,左相留夢炎早已投降叛變。其他大臣或已投降。伯顏雖願受降,卻要右相陳宜中去元營洽談,陳哪有這個勇氣?當天晚上便逃之夭夭。謝太後唯珂派人只剩下一個文天祥。他毅然臨危受命,但不是去投降,他考慮是「戰、守、遷皆不及施」,「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他甚至藉此機會觀察一下敵營的虛實以謀「救國之策」。但是他沒有想到,正當他指斥伯顏扣押不能返回宋營,他的義兵則在同時被投降派命令解散。敵人的兇殘不曾使文天祥受困,昏庸的朝廷和無恥的投降派卻使他遭到了第一次嚴重的挫折。


1276年二月初九日,文天祥被押送去大都(今北京),行至京口(今江蘇鎮江),在義士的幫助下,逃脫了虎口,據他在《指南錄後序》所記,至少有十六次倖免於死,經過千辛萬苦,於四月初八日逃到了溫州,此時他聽說度宗的兩個兒子(即恭帝的兩個兄弟)已逃到福州,於是立即上表勸進。不久,被詔至福州,任右丞相兼樞密院事,後又命為同都督。七月,文天祥便在南劍州(今福建南平)打起帥旗,號召四方英雄豪傑,各各起兵,民復失地。1277年三月,文天祥統兵進軍江西,收復南部。

6、中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詩人是誰?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享年86歲,是我國古代詩壇壽命最長的詩人之一。他擅長養生,在其浩瀚的詩篇中,不乏養生之道,老年人可以從中尋覓健康長壽的奧秘。

7、我國古代老人是如何養老的?

其實,如何養老並不是現代才有的問題。在中國古代,除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國理念,更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先秦時期的《禮記?9?王制》記載:50歲以上的老人可供給細糧;漢代的《王杖詔令冊》規定:70歲以上老人即使觸犯刑律「雖有罪不加刑焉」;唐代《唐大詔令集》規定老人可安排護工,「凡庶人年八十及篤疾給侍丁一人」;宋代已出現「福田院」「居養院」「養濟院」「孤老院」各種養老機構??

周代規定家有90歲老人全家都可不服徭役

早在上古三代,「老人」的概念和標准已被明確。《禮記?9?曲禮上》記載:「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傳;八十九十曰耄??」大概意思是,人到了60歲,就算老年人,可以指使人幹活;70歲身體各項機能進一步衰弱,應該交代家事,把該安排的都安排好;80歲、90歲,已算髦耋老人??

先秦時期如何養老?首先是關注老年人的飲食。《禮記?9?王制》曾詳細記載:從50歲起,就應該給細糧吃;到了60歲,還要准備隔宿的肉食;到了70歲,則要增加副食;到了80歲,要經常供奉珍饈美食。至於90歲的老人,因行動不便,飲食消費已沒規律,可能隨時要吃要喝,要在老人的床前伺候,如果老人出遊,最好是帶著食物跟著他??在夏、商兩代,朝廷還會在仲春和孟冬兩季給鰥、寡、孤、獨者發放糧食等生活必需品。

為讓子孫更好地贍養老人,周代實行給有老人的家庭減免徭役的政策。如果家中有80歲以上的老人,兒孫中可以有一人不服徭役;如果有90歲老人,則全家都可以不服徭役,此即「八十者,一子不從政;九十者,其家不從政」一說。

上述主要是對「家庭養老」模式所做出的規定,先秦時期還提出了「國家養老」概念。能享受國家養老待遇的主要是四類老人:一是相當於公民道德楷模的「三老五更」;二是相當於烈士家屬的「家中之老」;三是相當於離休老幹部的「致仕之老」;四是相當於五保戶的「庶人之老」。

先秦時期的「免費醫療」尤其「實惠」,此即周代起實施的「養疾之政」。當時,在官府編制中專設「掌病」一職,負責給老人「問病」。據《管子?9?入國》所述,掌病要定期看望老人,定期進行檢查:有公職者,70歲以上3天一問;80歲以上2天一問;90歲以上每天問一次;對民間老人,每5天問一次。

對於患重病老人,掌病要及時向國君匯報,國君會安排出時間,親自前去看望老人。但是,這項制度在後來名存實亡,成了老人的一種願望。

漢代出現中國最早的「老年人保護法」

漢代是中國古代養老制度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推出了一套相對完備的制度,特別是對「家庭養老」,有著極嚴的規定和要求,對父母、祖父母等長輩不敬不養,在漢朝算重罪。

為保證家庭養老的落實,漢律規定,不贍養老人者或被「棄市」。漢朝人的平均壽命僅30歲,能活到六七十歲很不容易,「人生七十古來稀」,用在漢朝更貼切。因此,漢朝將「老人」的標准提前了4歲,即到了56歲就算老人。《漢舊儀》中所說的「未二十三為弱,過五十六為老」,就是這個意思。

56歲以上的人,可以享有相應的老人保障權益,如免除稅賦。漢朝規定,13歲?56歲的成年男女,每年要繳120錢人頭稅,到了56歲,就可免繳這筆錢。對於90歲的老人,甚至連家屬都可以享受免除徭役的待遇。

除了減負免稅,朝廷每年還會直接給民間老人(庶老)發放食物。如漢文帝劉恆即位當年即下詔:8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賜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9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加賜帛二匹,絮三斤。

漢朝最讓老人有尊嚴、覺得幸福的地方,應該是發放「老年證」。當然,這種老年證不是今天這樣的小本子,而是一種叫「鳩杖」的實用物。

鳩杖,又叫「王杖」,顧名思義是帝王賜予老人使用的拐棍,它是一種特殊權力的象徵。從史料和考古發現來看,給老人「賜杖」的制度在漢朝被正式確立,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曾做鳩杖贈送高齡老人,開了漢朝賜杖的先河。漢宣帝劉詢則使之成為一種制度,規定凡是80歲以上的老人,皆由朝廷授以王杖。但從張家山漢簡中的相關律令來看,漢代較早時曾是「七十賜杖」。

鳩杖首

為了保證鳩杖的權威性,漢朝出台了相應的法規。1959年?1981年,從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中先後出土了8根王杖(鳩杖),還隨之出土了《王杖十簡》和《王杖詔令冊》木簡。

《王杖詔令冊》全文近600字,規定了70歲以上老人應該享受的生活和政治待遇,有學者稱之為中國最早的「老年人保護法」。其中有一項規定:70歲以上老人即使觸犯刑律,只要不是首犯就可以免予起訴,繼承了先秦時期老人「雖有罪,不加刑焉」的制度。

唐代已關注老年人精神健康

魏晉南北朝時期,養老制度又出現了新的突破。如北魏,首創了「存留養親」制度,此制度一直影響到晚清。

存留養親,就是一種司法緩刑制度:如果死囚、流刑犯的家中有直系血親需要照顧,准許死囚在家「侍親緩刑」、流刑犯在家「權留養親」,等家裡老人去世後再服刑。

在唐朝,養老制度備受皇帝重視。據《冊府元龜》上所列資料統計,唐朝各位皇帝下發有關養老詔令的次數多達73次,其中以唐太宗為最,在位23年下「養老詔」28次。而《冊府元龜》所記並不全,實際不止73次。

唐代繼承了漢代給老人「賜杖」、「免稅」等諸多做法。據《唐大詔令集》,唐太宗在「即位赦」中特別提出,「八十以上各賜米二石,綿帛五段;百歲以上各賜米四石,綿帛十段;仍加版授,以旌尚齒。」所謂「尚齒」,就是尊老的意思。

唐朝還曾有過一項「補給侍丁」制度,官府免費給民間老人安排護工(侍丁)。開元七年(公元719年)戶令規定的配給標準是:「凡庶人年八十及篤疾,給侍丁一人,九十給二人,百歲三人。」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給百歲老人的護工增至5名。

唐代甚至還有「精神養老」一說。當時,流行一個名詞叫「色養」。所謂「色養」,說得通俗簡單一點,就是奉養父母時要和顏悅色,不能讓老人不開心。一代名相、時任司空的房玄齡,不只為臣稱職,贍養老人方面也是「道德楷模」,當年房玄齡「色養」老人極為到位,《貞觀政要?9?孝友》稱,房玄齡「事繼娘,能以色養,恭謹過人」。

在古代,子女給老人臉色看、不孝順,都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或許有鑒於此,唐律規定:「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孫別籍異財者,徒三年。」意思是,如果家中有老人,子孫不能遠走他鄉,要呆在老人的身邊,否則要被治罪,此項規定較好解決了「空巢」現象。

南北朝時期梁武帝蕭衍曾建養老院「孤獨園」

古代歷朝在重視養老的同時,也都會根據本朝的實際情況,出台了一些具體的敬老養老措施。在免稅賦方面,宋仁宗嘉v四年的詔令規定:80歲以上的老人,免除其一子的稅賦;明、清兩朝的養老規定差不多,但年齡提前到了70歲。而且,從宋代開始,還出現了養老院等慈善機構。

建「養老院」起源於南北朝時期,高壽皇帝梁武帝蕭衍曾於普通二年(公元521年),在都城建康(今南京)創辦了「孤獨園」。到唐朝,這樣的養老機構被推廣,在武則天時代,唐朝即開設主收貧、病、孤、疾者的「悲田養病院」。

但真正讓「養老院」這種養老方式流行起來的是宋朝。北宋初年即開設名為「福田院」的養老機構,後有「居養院」,南宋則叫「養濟院」等。雖然名字不同,但都是慈善性質的養老院;入院老人的年齡,也放寬到了50歲以上。同時,民間養老院也普遍興起。如洪邁《夷堅甲志》「劉廂使妻」條,在與南宋對峙的金國興中府,有位叫劉廂使的漢族人,遣散家中奴婢,拿出全部財產興建「孤老院」。

元朝同樣重視養老,元世祖忽必烈曾採納漢臣劉秉忠的建議,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元朝的收養救助制度,當時各路均設立養濟院1所,救助、收養「諸鰥寡孤獨、老弱病殘、窮而無告者」。

明、清兩朝的養老院仍如南宋、元朝一樣,稱為「養濟院」,朝廷繼續發展官辦、民辦等各種形式的社會養老機構。明代朱元璋還恢復了漢朝制度化的「賜杖」與「賜爵」制度,在物質救濟上,明太祖朱元璋曾先後兩次頒發詔令,實行孤貧老人終身養老。

清朝則重視古老的「賜食」制度,多次請全國老人到紫禁城內去吃大餐,並取名曰「千叟宴」,其中以乾隆年間最盛。

8、古代詩詞告訴你如何養生

自古就有長壽的案例,可見養生之說並不是從現代興起的話題,而是自古就有的。那麼我們的古人都是怎麼養生的呢?看看這些古代養生……

自古就有長壽的案例,可見養生之說並不是從現代興起的話題,而是自古就有的。那麼我們的古人都是怎麼養生的呢?看看這些古代養生名人你就會知道了。

現在鍛煉身體的活動和器械都很多,醫療也很發達,人的壽命普遍提高,可是古代處處都很落後,那時候的人怎麼養生呢?下面是古代幾個著名的文人的一些養生方法,趕緊來學學吧!

南朝醫學家陶弘景說過「飽食,不用坐與卧,欲得行步務作以散之。」散步時須徐步緩行,老弱者不妨執杖相助,強調散步的方法和妙處。

宋代文人沈存中說過:「衣服勤洗浣,以香沾之,身數沐浴……則神安道勝也。」《禮記·內則》也提出「五日則湯清浴,三日具沐」的要求,都是說沐浴對身體的好處。

北宋文學家蘇東坡說過:「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利用節假日外出遊覽,投身大自然,探幽覽勝,能令人心曠神怡,疲憊、郁悶盡置身外。他曾在儋縣建一「息軒」,並題曰:「無事此靜坐,一日是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南宋詩人陸游,晚間讀書,一般不過晚10點。他說「睡眠是消除精神疲勞的最佳方法,文人經常熬夜思維能力下降,於身體健康無益。」他的觀點即使放在現在也十分科學。

元朝名畫家倪瓚,在年高體弱無力外出的情況下,將自己喜愛的山水畫貼於居室四壁,足不出戶,卧而賞之。為此他還在《促顧贄見訪》詩中說:「一畦杞菊為供具,滿壁江山作臥遊。」也可見他對遊山玩水的推崇。

明代詩人高濂,布置好自己的庭院,在庭院里栽花種草、飼鳥養魚,環境清雅,用來調節生活節奏,陶冶性情,他曾著《燕閉清賞箋》,把鑒賞清玩作為養生的一項重要內容。

古代的文人都喜歡作詩詠賦,我們不僅可以從一些古書中的描述來學習的他們的養生方式,而且還苦役通過他們的詩歌作品來學習其中養生妙招。看了上面幾個文人的養生方式,你都明白了嗎?

9、為什麼古代人那麼重視養生?

因為古代的人都很,壽命很短百,所以他們就會更多的想去,延長壽命,啊什麼的,古代的話,有些朝代的平均壽命都只度有40歲,什麼的,因為那個時候的條件不夠,然後就是有了病也沒法,怎麼治啊,很問少有人活到高壽,所以有一些高收的人就會比較注重養生答,就是這樣子的話,能夠,就像那個,華佗什麼的就是回什麼,五禽戲,就是,渠道,一種養生啊什答么的,作用,來起到延長壽命,讓自己活的更久。

10、古代對老年人的稱呼或自稱有哪些?

老人家 老丈 老朽 老夫 老叟 老翁
耄耋之年
50——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眼之年、大衍之年
60——花甲、平頭之年、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致之年
80——杖朝之年
80——90耄耋之年
90——鮐背之年
100——期頤
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黃發指長壽老人頭發由白轉黃

與古代南宋養生的老年人是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