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地養屍地

養生地養屍地

發布時間:2020-07-11 22:14:43

1、如何辨認養屍地

在多年的地方民風民俗社會調查中,永安拾骨季節多在清明、重陽、冬至前後進行,也有人擇吉日拾骨。拾骨前要舉行一定的祭祀儀式,主要是祭奠亡魂和祭祀土地公。根據永安舊時從事「土工」職業的老人描述,一些葬在「養屍地」的棺材在很多年之後打開「撿骨」時,裡面的屍體仍然面色溫潤如生、衣被服飾色艷似新,有的還滿頭青絲長及膝蓋,肌肉皮膚還有彈性。雙手持續生長的手指甲捲曲起來,牙齒也因過長而暴突在嘴唇外面——這就是所謂的青面獠牙。由於墳墓中的棺材裡,既沒有足夠的氧氣也見不到陽光,所以這些年深月久卻完好如初的屍體通常顯得皮膚發青或發白。因此,有關人類學專家認為:「沒有腐爛的屍體就是僵屍」。 永安貢川等地就曾廣泛流傳一則有關「養屍地」鬧鬼的故事:清代,有一孕婦因難產而死亡。家人悲痛之餘,草草將其下葬。一日,某人行至鄉間路旁小飯店。店家一把拉住他高聲索要欠債,告稱曰:其妻在店中賒欠飯錢已多年,舊債未還又添新債!兩人拉扯爭執起來,某回應說其妻已死多年,何來欠錢?最後,店家要求他躲在店中簾後等候。果然不久,有一婦人持碗自稱某某妻又來賒欠。某見婦人容貌長相確實是結發之妻,便悄悄尾隨而行。山路蜿蜒幽深待至其妻葬地前時,又見一小兒奔跑前來相迎並欲一同進入墓室。某情急之下,大呼妻名。只見其妻撲通仰面倒地頓時已無氣息,小兒跪地喊娘放聲痛哭。某始知小兒為難產遺腹子是也! 據考古發現,我國仰韶文化時期就有二次葬俗。「二次葬」,也是永安客家民系最普遍採用的葬俗。本地舊習是「入土為安,厚葬為孝」。古人認為人之血肉屬於人間,必須待其腐朽之後再作正式埋葬,死者靈魂才能脫離屍身進入陰間後投胎轉世。在一般情況下人的屍體埋葬在泥土裡很快就會腐爛掉。這是因為人體是由蛋白質、脂肪、炭水化合物和磷鉀鈣等組成的。屍體在土中經腐敗細菌破壞後很快就會成為一種氣體揮發掉,剩餘物質也因各種化合物的脫離而腐爛,最後只剩下一堆白骨。「養屍地」,它的土質相當陰寒,土色呈黑。如果是炙陽乾地,則只會讓屍體變為干屍,因此懂得風水之人一般用地靈測其方位,或者簡單地手指的觸覺甚至乾脆用舌尖嘗試泥土來判斷。屍體只要埋入「養屍地」,由於土地膠質粘性和酸鹼度極不平衡,閉氣性能良好極不適應有機物的生長。因此,棺木不會滋生蟻蟲、細菌等,屍體埋入後即使百年甚至上千年,屍身肌肉毛發等也不會腐壞 永安「土工」遇到「養屍地」中的僵屍,墓主給付的工錢須加倍。在處理時,都要讓屍體置於棺外讓其充分氧化。還不時用口將烈酒噴灑周邊以驅除惡臭,然後在油紙陽傘下用成卷粗紙(草紙)將分解屍體手腳黏附的腐肉一塊一塊擦去。最後將基本弄乾凈的骨骸,先放髖骨、尾椎骨,接著把骶骨、腰椎、胸椎依次豎著往上排列,再接著用幾根帶竹芯的線把所有的脊椎骨串起來以免散亂。然後,再把腳趾骨、脛骨、腿骨和手指骨、橈骨、尺骨等依次放入,再把頭顱放在最上面。如此,整副骨架就清清楚楚地分段壘放裝入了小小的「黃金瓮」。屍體內臟部分則劈碎棺木,生火將內臟、衣帽、穢紙等物一並焚燒。當濃濃的黑煙從青翠的山林像巨大的柱子一樣高高升起來,油脂撲鼻的惡臭連鳥獸都避之猶恐不及! 「文革」時期,永安羅坊公社也曾發掘過一具「養屍地」的僵屍。在做本地民間葬俗社會田野調查時,當時的公社幹部某某告稱:當時,該公社後山有一處古墓。周邊農民經常前來燒香祭拜,被鄉幹部斥之亂搞「封建迷信」。於是,叫來武裝基幹民兵和下鄉知青,一幹人馬揮鋤頭舞棍棒干勁沖天地將墳墓搗毀,並把棺木掘出強行撬開。只見棺內一具女屍兩頰溫潤擦著鮮紅的胭脂,白生生的青面獠牙暴突在外,衣冠等飾物完好如新。從綉花罩被下露出修長的雙腿,腳上尖細的趾甲長短不齊地穿透三寸金蓮。大家驚呼嚇得丟盔棄甲落荒而逃。後來,還是農民將屍體回葬,並燒了好些紙錢。如今講起來,尚心有餘悸令人後怕。 福建電視台「發現檔案」攝制組曾在永安拍攝懸棺時,一位自稱膽大的年輕女編導在含笑賓館在聽取介紹永安「土工」和「養屍地」及僵屍等情況時,當場嚇得失態大聲驚叫。可憐紅顏一個晚上盯著晃來晃去的天花板,小心肝撲通撲通地亂跳了一夜,天亮時還不敢閉眼睛。在永安「養屍地」和僵屍的傳聞,顯然有誇大其詞的成份。究其原因這裡面深刻的歷史因素和迷信色彩。在福建閩中地區歷來盜墓猖獗,這種鮮為人知神秘的職業一直延續至今。貢川這具清代古屍,就成功地嚇退了盜墓者。 中國古屍是人類學研究的重要對象,據史料記載:「1972年,我國在湖南馬王堆漢墓出土女屍辛追是西漢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妻子,她死於公元前186年,時年約50歲。辛追遺體從墓葬中出土時,全身潤澤,皮膚覆蓋完整,毛發尚在,指、趾紋路清晰,肌肉等尚有彈性。」這是世界上首次發現歷史悠久的濕屍,出土後震驚世界!我們永安不可能有類似西漢馬王堆這樣著名的古屍,但研究地方喪葬習俗文化亦是一個重要課題。根據《中國古屍》(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中將古屍分為:干屍(分為人工、自然兩大亞型)、屍蠟、鞣屍(又稱軟屍)濕屍四種。永安貢川的清代古屍經初步觀察他的主要特徵即:屍體外形完整,皮膚有脂蠟樣物質,體表油膩富有彈性,毛發保存牢固,手腳關節組織柔軟,整屍已經形成屍蠟;同時墓室環境潮濕溫潤,棺木密封完好,空氣隔絕封閉良好。因此,應屬於屍蠟類型。 中國乃禮儀之邦,閩中永安境內居民大都是唐、宋以後的中原移民,喪葬習俗基本傳承沿襲漢制。但由於長期地處閩越大山蠻地,生活風俗相混雜因此極具研究價值。貢川這具百年古屍,雖然被盜掘三天以後才被有關部門發現,但從現場來看保存還是相當完好。可惜限於經費和科研能力,未做深入研究破譯即予放棄。永安自然天成的「養屍地」保存完好的僵屍,完全有別於目前專家的相關著述。大量奇異有價值的歷史文化信息,反映了閩中獨特的閩越歷史人文和客家遷徙文化。永安「養屍地」、貢川懸棺、上坪鐵墳、安砂石棺、百丈岩穴葬、鐵釘石洞葬、三合土墓室等以及一整套逐漸淡化的送終、訃音、靈堂、靈牌、入殮、送葬、拜懺、孝制等喪葬文化。只要我們以科學的態度認識「養屍地」這一奇異的地方喪葬文化現象,將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如何辨別/尋找養屍地?哪有養屍地?舉個例子

養屍地,可以使屍體不容易發生屍變,好的養屍地還可以幫助屍體升仙。
中國的山脈可以劃分為幾條龍 龍頭處都為養屍地 大多在今秦嶺一代 大多數已經被古代帝王什麼的佔了
當然這都是迷信 不知道你問這個干什麼?現在不都是火葬放在公墓么?

3、什麼是養屍地

所謂「養屍地」,就是指埋葬在該地的屍體不會自然腐壞,天長日久後即變成僵屍的那種地方。據《子不語》及《閱微草堂筆記》所記載,僵屍有三個別名:移屍、走影、走屍。而且《子不語》還把僵屍分成八個品種:紫僵、白僵、綠僵、毛僵、飛僵、游屍、伏屍、不化骨。這在我國歷代的筆記體小說中,均有許多這類「養屍地」和僵屍等相關的傳奇記載。

4、什麼樣的風水是養屍地

NHK : 泰國的養鬼仔...已經相當邪惡...如果說到養屍...那就更是邪上加邪...前者僅供養靈體...後者要屍體不腐...還要讓其活化...相當恐怖...根據道教古籍 本行經 的記載...五靈玄老君 曾經著有養屍之術...名叫 水火盪煉屍形 之術...是古時為了讓戰死...甚至四肢殘缺的士兵做"重生"而設的...有機會可以拜讀1下...其實根據風水學說...除了養屍地以外...還有陰煞地...養蟻地...和養蠱地等等大忌之穴.......

5、求道門高人講解養生地是好是壞。

不能,時間久了會成精,要出來喝人血的。就在他只百還能晚上出來的時候趕快治他。時間久了他的墳墓每天長幾寸,長足九天,同時喝過幾個人的血他連陽光都不會怕,著是真的。
句我說我老家去我外婆那個小路,我媽帶我從那邊走現在想想都會後怕度,以後那個小橋死過一 個難產的女人,小孩也死了,過段時間天天早上帶小孩出來買油條。每天早上都能看見。她每次給的錢都知有問題。於是那個賣油條的人跟蹤他到那個墓地就不道見人了,他就四處打聽那戶人家,便把事情說出來,那戶人家請了道士打開了棺。大人和小孩躺在裡面和活的一 樣,好好的睡在裡面的,我們那裡好多人都看見了。後來說把墳墓里的棺材給移動別版的地方了,然後怎麼的屍體都化掉了,而且那塊養生地被做成了一個小橋,不給埋人了,可是權現在屍體都處理很好,也沒聽到有什麼鬼怪了。

6、傳說中的「養屍地」存在嗎?「養屍地」是什麼地方?

養屍地就是把死人的屍體放置到特定的位置上,其屍體不會被腐化,在經過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把屍體養成僵屍,不但屍體不會腐爛,甚至會更加圓潤飽滿。不過根據大家現在的了解,大部分都是從電視劇電影上看到的,就算真的存在,也不會讓普通人知道。僵屍,從古至今可是有很多關於它的故事,僵屍本就是死人所變異而來的,也根本不會有什麼思想和理想,就是行屍走肉,體內會有屍毒,固有的僵屍特徵就是雙臂向前伸展,雙腿直立跳動,只要一見到活人,上去就是一番撕咬,被咬過的人也會變成僵屍。在高級一點的僵屍,還會有智慧,和人打鬥也是會有套路的。僵屍在中國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到底是不是真的誰也不知道,畢竟那方面的人才和普通人完全是兩個世界。現在的社會是講科學的,無神論者,大家不要盲目的迷信,但遇到一些事情還是保持敬畏之心,遵守各自的規矩,不要自己給自己找麻煩,畢竟科學不能解釋的事情也有很多。經過科學的論證,僵屍很有可能是得了埃博拉病毒的患者,因為這種病最開始會假死,然後人會蘇醒,但沒過多久又會死去。對於古時候的人假死醒了就是詐屍,完全不是他們認知范圍內的可以理解的事情,後來以訛傳訛很有可能就是現在僵屍的前身。養屍地最出名的地方就屬福建永安,當地也有很多關於養屍地傳說,電視節目有時也會爆料又找到一處墓穴,裡面的屍體長年不腐爛,保存完好。前半段說的很嚇人,後半段又開始無神論者講究科學。大家看到這種節目也就是看看就好,不要太放在心上。

7、養屍地和風水寶穴有什麼不同

養屍地是充滿陰氣的地方,用陰氣養護屍體不腐,不過屍體有變凶屍的可能,風水寶穴之靈氣充沛之地,一靈氣養護,只要不被破壞,可保佑後代風調雨順

8、什麼叫「養屍」?是否存在"養屍地"這個地方?

 在東南亞及香港一帶有領養死屍,供奉的現象。供請他的善信多數生意麵臨破產或生活極不如意,在無任何辦法可解決的情況下,結果就只好請他來供奉了。

據說養屍是養鬼怪中最厲害且法力最高的一種。他的做法也很特別且恐布。

具休做法是先把一個胎死腹中的嬰屍取出,然後把整個嬰屍用葯水浸泡七七四十九天,每天都要為其舉辦法事和念咒,四十九天後就會干縮成有如手掌一樣大小,然後再交給供養者帶回供養,同樣於每晚十二點供養者必須滴血供養,當中不能間斷,否則要重頭開始,當滴血滿四十九天後,就可以開始求「他」辦事。
另外,養屍者還需要於每月的初一,十五晚上十二時都要滴血一次供養,並供香火每次九枝。養屍的力量很大,甚至能讓你的對頭人破產或婚姻失敗。

但養屍的供奉者必須非常小心,否則後果是會很嚴重的,就算供養者本身有兒女,也先放他在首位,而把兒女當次要,因為他是非常小器的,但若你照顧得妥當,一切就會非常的順利美滿。另外供養他的,若有任何的大意外時都可幫你逃過一劫。 永安民間有關「養屍地」的傳說由來已久,前段時間貢川古鎮出土了一具百年不朽的清代男性僵屍,經地方電視媒體報道後使這一傳聞又眾說紛紜地沸沸揚揚起來。所謂「養屍地」,就是指埋葬在該地的屍體不會自然腐壞,天長日久後即變成僵屍的那種地方。據《子不語》及《閱微草堂筆記》所記載,僵屍有三個別名:移屍、走影、走屍。而且《子不語》還把僵屍分成八個品種:紫僵、白僵、綠僵、毛僵、飛僵、游屍、伏屍、不化骨。這在我國歷代的筆記體小說中,均有許多這類「養屍地」和僵屍等相關的傳奇記載。
究竟「養屍地」是怎樣養出僵屍? 按照永安本地民間傳統的葬理說法,選擇陰宅風水講求的是龍脈「穴氣」,簡而言之就是葬穴的地氣。在我歷年收藏的許多冊明、清以及民國時期永安風水先生的手抄辨龍秘笈中,有關「養屍地」的記載比比皆是。諸如「死牛肚穴」 、「狗腦殼穴」 、「木硬槍頭」 、「破面文曲」 、「土不成土」等山形脈相,均是形成主養屍的凶惡之地。秘笈中有首「辨陰宅美訣」曰:「天機難識更難精,仔細尋龍認星辰。發脈抽心穴秀嫩,藏風避殺紫茜叢。欲知骨石黃金色,動靜陰陽分合明。此是陰墳尊貴格,留為後代作真傳。」在諸如青烏子的《葬經》、郭璞的《葬書》、管輅的《地理指蒙》、楊筠松的《三龍經》等許多葬理辨龍經書和民間傳說中,均認為「養屍地」在喪葬風水中是最為恐怖、危險和忌諱的墓地。遺體誤葬在「養屍地」後,人體肌肉及內臟器官等不僅不會腐爛,而且毛發、牙齒、指甲等還會繼續生長。屍體因奪日月之光汲取天地山川精華,部分身體機能恢復生機,有如死魄轉活便會幻變成僵屍,四處游盪吸人的精血為生。
在多年的地方民風民俗社會調查中,永安拾骨季節多在清明、重陽、冬至前後進行,也有人擇吉日拾骨。拾骨前要舉行一定的祭祀儀式,主要是祭奠亡魂和祭祀土地公。根據永安舊時從事「土工」職業的老人描述,一些葬在「養屍地」的棺材在很多年之後打開「撿骨」時,裡面的屍體仍然面色溫潤如生、衣被服飾色艷似新,有的還滿頭青絲長及膝蓋,肌肉皮膚還有彈性。雙手持續生長的手指甲捲曲起來,牙齒也因過長而暴突在嘴唇外面——這就是所謂的青面獠牙。由於墳墓中的棺材裡,既沒有足夠的氧氣也見不到陽光,所以這些年深月久卻完好如初的屍體通常顯得皮膚發青或發白。因此,有關人類學專家認為:「沒有腐爛的屍體就是僵屍」。
永安貢川等地就曾廣泛流傳一則有關「養屍地」鬧鬼的故事:清代,有一孕婦因難產而死亡。家人悲痛之餘,草草將其下葬。一日,某人行至鄉間路旁小飯店。店家一把拉住他高聲索要欠債,告稱曰:其妻在店中賒欠飯錢已多年,舊債未還又添新債!兩人拉扯爭執起來,某回應說其妻已死多年,何來欠錢?最後,店家要求他躲在店中簾後等候。果然不久,有一婦人持碗自稱某某妻又來賒欠。某見婦人容貌長相確實是結發之妻,便悄悄尾隨而行。山路蜿蜒幽深待至其妻葬地前時,又見一小兒奔跑前來相迎並欲一同進入墓室。某情急之下,大呼妻名。只見其妻撲通仰面倒地頓時已無氣息,小兒跪地喊娘放聲痛哭。某始知小兒為難產遺腹子是也!
據考古發現,我國仰韶文化時期就有二次葬俗。「二次葬」,也是永安客家民系最普遍採用的葬俗。本地舊習是「入土為安,厚葬為孝」。古人認為人之血肉屬於人間,必須待其腐朽之後再作正式埋葬,死者靈魂才能脫離屍身進入陰間後投胎轉世。在一般情況下人的屍體埋葬在泥土裡很快就會腐爛掉。這是因為人體是由蛋白質、脂肪、炭水化合物和磷鉀鈣等組成的。屍體在土中經腐敗細菌破壞後很快就會成為一種氣體揮發掉,剩餘物質也因各種化合物的脫離而腐爛,最後只剩下一堆白骨。「養屍地」,它的土質相當陰寒,土色呈黑。如果是炙陽乾地,則只會讓屍體變為干屍,因此懂得風水之人一般用地靈測其方位,或者簡單地手指的觸覺甚至乾脆用舌尖嘗試泥土來判斷。屍體只要埋入「養屍地」,由於土地膠質粘性和酸鹼度極不平衡,閉氣性能良好極不適應有機物的生長。因此,棺木不會滋生蟻蟲、細菌等,屍體埋入後即使百年甚至上千年,屍身肌肉毛發等也不會腐壞
永安「土工」遇到「養屍地」中的僵屍,墓主給付的工錢須加倍。在處理時,都要讓屍體置於棺外讓其充分氧化。還不時用口將烈酒噴灑周邊以驅除惡臭,然後在油紙陽傘下用成卷粗紙(草紙)將分解屍體手腳黏附的腐肉一塊一塊擦去。最後將基本弄乾凈的骨骸,先放髖骨、尾椎骨,接著把骶骨、腰椎、胸椎依次豎著往上排列,再接著用幾根帶竹芯的線把所有的脊椎骨串起來以免散亂。然後,再把腳趾骨、脛骨、腿骨和手指骨、橈骨、尺骨等依次放入,再把頭顱放在最上面。如此,整副骨架就清清楚楚地分段壘放裝入了小小的「黃金瓮」。屍體內臟部分則劈碎棺木,生火將內臟、衣帽、穢紙等物一並焚燒。當濃濃的黑煙從青翠的山林像巨大的柱子一樣高高升起來,油脂撲鼻的惡臭連鳥獸都避之猶恐不及!
「文革」時期,永安羅坊公社也曾發掘過一具「養屍地」的僵屍。在做本地民間葬俗社會田野調查時,當時的公社幹部某某告稱:當時,該公社後山有一處古墓。周邊農民經常前來燒香祭拜,被鄉幹部斥之亂搞「封建迷信」。於是,叫來武裝基幹民兵和下鄉知青,一幹人馬揮鋤頭舞棍棒干勁沖天地將墳墓搗毀,並把棺木掘出強行撬開。只見棺內一具女屍兩頰溫潤擦著鮮紅的胭脂,白生生的青面獠牙暴突在外,衣冠等飾物完好如新。從綉花罩被下露出修長的雙腿,腳上尖細的趾甲長短不齊地穿透三寸金蓮。大家驚呼嚇得丟盔棄甲落荒而逃。後來,還是農民將屍體回葬,並燒了好些紙錢。如今講起來,尚心有餘悸令人後怕。
福建電視台「發現檔案」攝制組曾在永安拍攝懸棺時,一位自稱膽大的年輕女編導在含笑賓館在聽取介紹永安「土工」和「養屍地」及僵屍等情況時,當場嚇得失態大聲驚叫。可憐紅顏一個晚上盯著晃來晃去的天花板,小心肝撲通撲通地亂跳了一夜,天亮時還不敢閉眼睛。在永安「養屍地」和僵屍的傳聞,顯然有誇大其詞的成份。究其原因這裡面深刻的歷史因素和迷信色彩。在福建閩中地區歷來盜墓猖獗,這種鮮為人知神秘的職業一直延續至今。貢川這具清代古屍,就成功地嚇退了盜墓者。
中國古屍是人類學研究的重要對象,據史料記載:「1972年,我國在湖南馬王堆漢墓出土女屍辛追是西漢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妻子,她死於公元前186年,時年約50歲。辛追遺體從墓葬中出土時,全身潤澤,皮膚覆蓋完整,毛發尚在,指、趾紋路清晰,肌肉等尚有彈性。」這是世界上首次發現歷史悠久的濕屍,出土後震驚世界!我們永安不可能有類似西漢馬王堆這樣著名的古屍,但研究地方喪葬習俗文化亦是一個重要課題。根據《中國古屍》(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中將古屍分為:干屍(分為人工、自然兩大亞型)、屍蠟、鞣屍(又稱軟屍)濕屍四種。永安貢川的清代古屍經初步觀察他的主要特徵即:屍體外形完整,皮膚有脂蠟樣物質,體表油膩富有彈性,毛發保存牢固,手腳關節組織柔軟,整屍已經形成屍蠟;同時墓室環境潮濕溫潤,棺木密封完好,空氣隔絕封閉良好。因此,應屬於屍蠟類型。
中國乃禮儀之邦,閩中永安境內居民大都是唐、宋以後的中原移民,喪葬習俗基本傳承沿襲漢制。但由於長期地處閩越大山蠻地,生活風俗相混雜因此極具研究價值。貢川這具百年古屍,雖然被盜掘三天以後才被有關部門發現,但從現場來看保存還是相當完好。可惜限於經費和科研能力,未做深入研究破譯即予放棄。永安自然天成的「養屍地」保存完好的僵屍,完全有別於目前專家的相關著述。大量奇異有價值的歷史文化信息,反映了閩中獨特的閩越歷史人文和客家遷徙文化。永安「養屍地」、貢川懸棺、上坪鐵墳、安砂石棺、百丈岩穴葬、鐵釘石洞葬、三合土墓室等以及一整套逐漸淡化的送終、訃音、靈堂、靈牌、入殮、送葬、拜懺、孝制等喪葬文化。只要我們以科學的態度認識「養屍地」這一奇異的地方喪葬文化現象,將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yi

9、關於養屍地

NHK : 正常情況下...屍體下葬後的8~10年間...會完全腐化掉...只剩白骨...但有一些 "特殊" 的墓地...因為土質和土壤濕度 "不太正常"...風水學上稱為 "養屍地"...意思是指屍體下葬在這個地方...會延後腐化...會不會像樓上說...変成僵屍...咱就不知道了...但曾經見過一具...己經下葬十五六年的女屍...死時大約40歲左右...挖上來開棺的時候...女屍不止還沒有腐化完...她的頭發和指甲...還有 "変長" 的痕跡.........

10、養屍地有什麼特徵,可以幹嘛用

不行

與養生地養屍地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