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文言文養生之道張瀚

文言文養生之道張瀚

發布時間:2020-07-11 18:41:09

1、養生之道

2、古代文言文中,張瀚,字子文的字是什麼意思

字,又稱表字,是漢字文化圈傳統上在本名之外的一個正式代稱。通常基於禮貌性質,一般習慣間接性叫喚他人的表字而不直稱其本名,以表示客氣避免失禮。

3、文言文養生記道,用自己的話簡述養生之道

打掃干凈一間房子,在南邊開窗戶,八扇窗子採光。不要多擺放供賞玩的器具,(以免)引誘心神,擾亂視線。安放大床、長幾各一知張,筆、硯擺放整齊,旁邊設小幾一個,掛字畫一幅,頻繁更換字畫,幾道上放喜歡的書一二部、古人字帖一本、古琴一張。心眼之間,常要一塵不染。

早晨進入園林,種植蔬菜瓜果,鋤草,澆花,栽葯。回來進入凈室,閉上眼睛安定神情。時而讀愉快的書,使神氣快樂愉悅;時而吟好詩,使幽情得以暢達抒發。臨摹古人字帖,彈奏古琴,疲倦了就停版止。知己朋友聚會,談話的內容不涉及時事權勢,不褒貶人物,不爭辯是非。有時相約悠閑出行,不講究穿戴,權不因為遵循禮節而勞心苦力。少喝點酒但不要喝醉,舒暢快樂就夠了。假如確實能這樣做,也可以娛樂志趣。

4、《庖丁解牛》這則文言文告訴我們什麼樣的養生之道?

凡事要順應自然,不勉強硬碰,還要抱持謹慎小心的態度,收斂鋒芒,這樣百便可以保全生命,保全天性,存養精神,盡享天年。

5、明史列傳六十二張瀚文言文翻譯 語文

明史列傳六十二張瀚譯文供參考:
 張瀚,字子文,仁和人。嘉靖十四年(1535)的進士,授職為南京工部主事。歷任廬州知府,後改任大名知府。俺答圍困京城,詔令派遣兵部郎中徵召京郊的軍民進行防衛。張瀚馬上查閱戶口,三十人中抽取一人,由二十九人供給他的糧餉,徵到八百人。騎馬趕到真定,請使者檢閱士兵,使者稱贊他的才幹。他升任陝西左布政使,擔任右副都御史,巡撫這一地區才半年,又入京擔任大理卿。升任刑部右侍郎,不久改任兵部職,總管漕運。

隆慶元年(1567)他改為負責兩廣的軍務。當時兩廣各設有巡撫,事務不與總督府相通。張瀚請求仿效邊關的事例,於是全部聽從總督管轄。大強盜曾一本掠奪了廣州地區,詔令責備張瀚,停發總兵俞大猷、郭成的俸祿。此後,曾一本從海路進犯福建,官軍迎頭痛擊,大敗敵寇,朝廷賞賜他銀幣。此後,敵寇又進犯廣東,攻陷碣石衛,叛將周雲翔等人殺害了雷瓊的參將耿宗元,與敵寇聯合。朝廷商議降張瀚一級官職調往別處。不久郭成大敗敵寇,俘獲周雲翔。詔令恢復了張瀚的官職,讓他在家待命,再度巡撫陝西。調任南京右都御史,改任工部尚書。

萬曆元年(1573),吏部尚書楊博罷職,召見張瀚代替。任期滿,他被加封為太子少保。當時朝廷推舉吏部尚書,首先是左都御史葛守禮,其次是工部尚書朱衡,再次就是張瀚。張居正厭惡葛守禮憨厚,朱衡驕狂,所以特意提拔張瀚。張瀚的聲望和資歷淺薄,忽然被提拔,全朝廷更加趨附張居正,但張瀚晉升或降責大臣都遵奉張居正的意思。即使出自自己的意見,輿論大都不協調。因此他被御史鄭隼、王希元彈劾。張居正厚待他,不接納奏章。御史劉台彈劾張居正,趁勢抨擊張瀚巡撫陝西的混亂和對張居正唯唯諾諾的罪狀。

等到張居正遇到喪事,打算奪情出仕,張瀚心中認為不可以。宮中指令張瀚諭告挽留張居正,張居正又自己做文書,暗示張瀚交給吏部,神宗復旨請求留用。張瀚假裝不明白,稱「閣員奔喪,應該授予特殊典制,是禮部的事情,與吏部有什麼關系」。張居正又派說客游說他,他沒有動搖,於是傳來旨令責備張瀚很久不遵從詔令,沒有大臣的禮節。朝廷大臣們惶恐,接連上奏挽留張居正,張瀚唯獨沒有上奏,撫胸嘆息道:「三綱淪落了!」張居正惱怒,唆使給事中王道成、御史謝思啟借其他的事情彈劾他,勒令他退休回家。張居正死了,神宗很懷念張瀚。詔令有司供給他每月的口糧,他八十歲時,神宗特意予以問候。去世後,被贈封太子少保,謚號恭懿。

6、庖丁解牛這則文言文告訴我們什麼樣的養生之道

庖丁解牛這則文言文告訴我們:
(1)做事應處處小心,還要保持著一種謹慎小心的態度,收斂鋒芒,並且在懂得利用規律的同時,更要去反復實踐,像庖丁「所解數千牛矣」一樣,不停地重復,終究會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

(2)人類社會充滿著錯綜復雜的矛盾,人處世間,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樣避開矛盾,做到順應自然,才能保身、全生、養心、盡年。
【《庖丁解牛》原文】

先秦:莊周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譯文】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真是危險啊!已經有了危險,還要執著地去追求知識,那麼除了危險以外就什麼都已經沒有了。做好事不要求名,做壞事不要受刑罰,以遵循虛無的自然之道為宗旨,便可以保護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養護新生之機,可以享盡天年。

庖丁給梁惠王宰牛。手接觸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腳踩的地方,膝蓋頂的地方,嘩嘩作響,進刀時豁豁地,沒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湯時)《桑林》舞樂的節拍,又合乎(堯時)《經首》樂曲的節奏。

梁惠王說:「嘻,好啊!(你解牛的)技術怎麼竟會高超到這種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說:「我追求的,是道(本為虛詞,無特定之意,可解成自然的規律),已經超過一般的技術了。起初我宰牛的時候,眼裡看到的是一隻完整的牛;三年以後,再未見過完整的牛了(意思是:只看見一個虛線的牛,就是只看見怎麼樣去解)。現在,我憑精神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結構,砍入牛體筋骨相接的縫隙,順著骨節間的空處進刀,依照牛體本來的構造,筋脈經絡相連的地方和筋骨結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過,更何況大骨呢!技術好的廚師每年更換一把刀,是用刀割斷筋肉割壞的(就像我們用刀割繩子一樣);技術一般的廚師每月就得更換一把刀,是砍斷骨頭而將刀砍壞的(因為不知道怎麼砍,所以砍到骨頭的時候就容易壞)。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幾千頭了,但刀刃鋒利得就像剛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樣。那牛的骨節有間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寬寬綽綽地,那麼刀刃的運轉必然是有餘地的啊!因此,十九年來,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雖然是這樣,每當碰到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我看到那裡很難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視力集中到一點,動作緩慢下來,動起刀來非常輕,豁啦一聲,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開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樣。我提著刀站立起來,為此舉目四望,為此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然後把刀擦抹乾凈,收藏起來。」

梁惠王說:「好啊!我聽了庖丁的這番話,懂得了養生的道理了。」

7、《莊子》——《庖丁解牛》中的「養生之道」指的是什麼?

莊子在〈養生主〉一文中論述了他的養生哲學。 「養生主」意思就是養生的要領。莊子認為,養生之道重在順應自然,忘卻情感,不為外物所滯。 具體體現為遵從自然的中正之路並把它作為順應事物的常法,這就可以護衛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給父母留下憂患,就可以終享天年。 莊子為人版豁達,善於攝生,享年83歲。他的養生之道主要體現在少私、寡慾、精心、超權然四個方面。

8、「養生之道重在養神,養神之要重在養德」這是誰說的,完整的句子是什麼樣。

唐代名醫孫思邈說:「養生之道,重在養神;養神之要,重在養德。」
後面是:
「德行不全,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

與文言文養生之道張瀚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