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釋「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原文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 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這句出自《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三》
吾生也有涯①,而知②也無涯
①吾生也有涯——吾生,指人的生命。 ②知——知識。
全句話的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窮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知識,就會搞得精疲力竭,既然如此,還去追求知識的人,就只能弄得疲睏了。養生的人不做好事去追求名聲,也不做壞事而觸犯刑律,把順著自然規律去做,做為處事的法則,就可以保護生命,保全天性,可以養護精神,享盡天的。
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莊子的思想是有些消極的,他認為人的生命有限,而知識無限,因此沒有必要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但是現在的人往往只看到前半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就認為莊子的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我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知識中去,這是一種正確的思想,活到老學到老嘛,但是確錯誤的理解了莊子的本意.
2、談談你對《莊子》中「養生主」一文的理解
<養生主>一文,其篇名中就已表達了要論述的重點,就是我們這個現實的生命應該
有怎樣的生活哲學。<養生主>這篇文章寫得比較簡單,可以說是莊子內七篇中義理最單
純的,但是從文章中所主張的觀點來看,確實仍是和莊子其它文章是一致的,因此有學者
認為<養生主>是莊子較早期的作品。
<養生主>主要就是在談「養生」,「養生」是莊子思想中的一個重要的內涵,我們
從「養生」的觀念出發可以關聯到莊子哲學的整個體系。這是和先秦其它學派不同的,例
如「法家」就要從「富國強兵」的觀念談起來,「儒家」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談起
來,「墨家」從「節葬節用兼愛非攻」發表觀念,這些觀念發表的起點也就是各學派基源
的問題意識,因此我們可以發現,他們的思考方向,都是直接對准社會國家大事而來,然
而重視「養生」的莊子,卻把對「生命的惜愛」與對「生活的安排」當作理論的目標,而
不是社會國家的大勢雲雲。莊子主張,生命與生活是人生的大事,要以深刻的思考來面對
它,不要把它當成社會目標的附屬物,不要以社會的價值來決定生活的行止,而要以「生
活的照顧」、「生命的觀念」來作為人生活動的目的。
「養生」的觀念在<養生主>文中化為許多的具體操作的智慧,如「全生保身」的生
活哲學、庖丁解牛的「養生」哲學、「委於自然」的生命觀、「安時處順」的生活哲學等
。而這些觀念的建立是直接把人的生命存在的意義放在非道德性的自然義的整體天地之間
來看的,就是在一個「齊物的胸懷」中看待自己,在一個「真人的知能」中處理自己,在
一個「逍遙的意境」中走出自己。
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安時處順,不為哀樂所困 --《莊子o內篇o養生主》解讀
若有輪回,我想,今世的莊子一定是棵瘦小的樹,就活在我們周圍,葉片是他眼睛,花瓣是他的嘴唇。冬天,他閉上眼睛,沉沉睡下,做了一個又一個讓人心疼的夢;到了春天,他從白馬飛行的夢里醒來,看著世人,看著世界。他想說話,但沒有風,發不出聲音。
世人對《養生主》存在太多的誤解,莊子被當成了一個非常消極的唯心主義者,其實他對塵世已有了種決絕。
莊子的決絕早在《逍遙游》中就有體現:生命長短,兩事物之間沒有可比性。使命不同,生命價值不同,它們之間的稱謂也不同。朝生暮死的菌類與不知春秋的寒蟬的一生被稱為"小年",五百歲的靈龜與八千歲的椿樹的一生被稱為"大年"。"小年"不會明白"大年"所面對的苦惱,所以它們之間的比較毫無意義,莊子思想中所體現的正是對這種比較的拒絕,而不是對它們存在價值的忽視。
無論"大年"還是"小年",它們都息息相關,構成世界。於是莊子提出了"養生"一說。所謂養生,簡單點說,就是讓生命良好地延續下去,精神飽滿地行使世間職責。為了"保身、全生、養親、盡年",莊子提出了"決絕"之道。
首先是對無盡慾望的決絕。莊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在很多版本的譯文里,此句的翻譯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怎麼能不窘困呢?如果已經窘困了,還要不停地追求知識,那可是十分危險的! 初讀此文,對莊子的話很疑惑,看了好幾個版本的翻譯之後,更疑惑了。我一直堅信莊子不會消極地勸說別人不去求知,歷來對他如此理解是有誤的。於是,我試著對這段原文重新理解。"知"在古文里是知識、才智的意思,這么來看,原版本的翻譯彷彿無可厚非,但這真的是莊子本意嗎? 如果"知"指的是才智,有才智的人理應受人尊敬,那麼,"知"是否可以理解成功名或者知名度?這樣一來,這句話就應理解成: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名度(功名)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追求無限的功名,怎麼能不窘困呢?乍一看,這般翻譯還行,至少不消極了,但仔細推敲,還是欠妥。
我一直斟酌開篇首句的意思,想過無數個解釋方法,一個個都被自己推翻了。我應該更謹慎點,因為一個好的解釋不僅是為了給莊子平反,更重要的是,要讓現代人獲得真正有價值的教誨。《養生主》的內核是"順應自然",那麼這個"知"是否指的是人的盲點呢?也就是先天缺乏卻又為人苦苦追求的那部分才能?這么一來,這句話就可理解成:人用有限的生命,追求無限的、個人本身欠缺的才華。細細分析後發現還是不對。
時隔兩年,在我不知第幾次重讀《養生主》開篇後,我終於得到了更為恰當的解釋。"知"在此處依然指的是知識,才智,但在翻譯時這個"知"被引申了,它不是指知識本身,而是指人對知識的慾望。
所以,《養生主》首句最精確的理解應該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的慾望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無限的慾望,怎麼會不窘困呢?如果已經感覺窘困了,還要繼續沉迷,那是相當危險的。也正因為"慾望"的驅使,人的行為越來越不受控制,慾念是產生怨恨的根源。莊子趕緊敲了警鍾:"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如果不注意控制慾望,做了善事就貪圖贊賞,那麼,做了惡事就必定要面對刑戮了。人應該跟慾望保持距離,要謹慎小心,從個人原則上不犯錯誤,保衛自身,保全天性,贍養父母(原譯:不給父母留下憂患),終享天年。
拒絕了自身的慾望後,有長遠目光的莊子又提出了對人間險惡的決絕。有時候你本人不犯錯,但難免碰到天災人禍,防犯之心不可無。寓言家莊子講了一個"庖丁解牛"的故事。
"庖丁解牛"這個典故已被後人廣為流傳,但由於人們對莊子思想的誤解與對其哲學價值的忽視,其意義至今還停留在很大眾的解釋中,更多人看到的是其中"熟能生巧"的含義,但如果你只知此含義,那就大錯特錯了! 真正的"庖丁解牛"是這樣的:優秀的廚師為了把肉從牛身上割下來,一年換一把刀;普通的廚師為了把牛的骨肉分離,死命地砍骨頭,他們一月換一把刀;而一個姓丁的廚師,他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殺的牛牲上千頭,但他的刀依然鋒利得就像剛在磨刀石上磨過一樣。刀保護得好,只因他會鑽空子,他的刀在骨節間的空隙處落手,盡可能少地與牛骨硬碰硬。
由此可見,同樣的刀在不同廚師手中的壽命是不同。庖丁解牛不是為了告訴我們如何熟練去操作某件事,而是為了指明一個道理:人在社會中就跟刀一樣,而那些社會上的是非、那些故意傷害你的陰謀詭計就是牛骨,你冷靜沉著的心智就是掌刀的廚師。
莊子對人間險惡的估算是精確的,所謂決絕不是叫你做鴕鳥自欺欺人,而是告訴你要靈活地跟身邊的人玩游戲。敵暗我明,不要正面沖突,要學會適當的躲避,並能恰如其分地攻擊敵人。
莊子最後的決絕是對生命所獲、所失的決絕,是對生與死的決絕。
相信生活會有最好的給予,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從小就只有一隻腳的右師大,並不自卑難過,他很坦然地對公文軒說:"這就是老天爺給我的,我不怨別人。"接受上天的給予,無論好壞美醜,都應該感謝。莊子在這里寫到了接受的快感。
接受上天的贈予是快樂的。面對上天給予你的本能、秉性,你要好好享受。珍惜現在,努力生活,遠比什麼都不做、怨天尤人、做一個個白日夢要好。對於已經失去的也不要太憐惜了,這對繼續生活的人沒有任何價值。右師大不會盼望上天重新送他一隻新腳,也不會牽掛還沒出現就已失去的空腳。這個例子莊子用得很精準,若是換成曾經雙腳健全的人現在只剩一隻腳,那麼關於得失的決絕莊子怎麼說都是理虧的。莊子要把"失"寫成徹頭徹尾的"失",從一開始就沒有過的"失"。
失去身上某樣東西不算什麼,為了把決絕推向另一個極致,莊子說到了對死者的決絕。死去的人跟逝去的愛情一般,曾經甜蜜的戀人如今已沒感覺,不會為對方開心而喜,也不會為對方難過而悲。所以對於死去的人也別哭了。
從這一點看,我們不難發現莊子的養生思想與老子不同。老子求長生,莊子求忘死。老子以穀神(元氣)遲遲揮之不去為生,而莊子則以自然而生。在莊子的眼中,死應包含在生的過程里,是生命的最後一段旅途;生、老、病、死,這是上天的公平給予,正是這四個環節構成了偉大的生命。
因此,在我們暮年之際看看周圍的世界,總有依戀不舍,總有很多想做的事沒做,很多心願沒完成。我們是如此悲涼,如此可憐。然而,想想我們身邊的那些樹吧,因為不曾擁有,所以慾望空空、毫無不舍。那一棵棵綠得發亮的樹從沒有過愛情,從沒感受過人間歡喜,所以面對死亡時它們如此安分,無聲無息。
在心靈進化的來世,我願做一棵冷暖自知的樹。
4、養生解釋
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這三個詞有遞進之意,即先有生zd命才講生存,求得生存後才說活的好些;所謂養,即保養、調回養、補養之意。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己」的正確解釋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窮的。
出自 《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三》,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識是無限的(沒有邊界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無限的知識,是必然失敗的。莊子主張的是「至知/無知」,既知識不能簡單地說「越多越好」或「越少越好」,而是要區別清楚。順道知識越多越好,悖道知識越少越好。
所以,求知既是知識增加的過程,也是鑒別所得知識是否合道,並剔除悖道知識的過程。這里的「道」,可以理解成真理。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窮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知識,就會搞得精疲力竭,既然如此,還去追求知識的人,就只能弄得疲睏了。
養生的人不做好事去追求名聲,也不做壞事而觸犯刑律,把順著自然規律去做,做為處事的法則,就可以保護生命,保全天性,可以養護精神,享盡天倫。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出自《莊子·養生主》
(5)養生主解讀擴展資料:
已而為知者。為知:自以為有知。
為知不能理解成學習知識,這與莊子上下文不連貫,莊子中從沒提過有某某人追求無限的知識的事情。
逍遙游齊物論一直在討論小知、大知的問題。為知理解為「自以為有知」就可以前後呼應,互相印證。
生命是有限的,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掌握無限的知識,是不可能成功的,
人不可能掌握無限的知識卻自以為是大知者,自以為無所不知,就真的危險了。
自以為是大知者的危害:
危害 1
自己不懂卻以為自己懂得,掌握了錯誤的知識誤卻以為掌握了正確的知識,並用來指導生活,就會產生危害。
從前都是母乳喂養的,人健康長大了。
後來有了奶粉,奶粉喂養和母乳喂養效果一樣嗎?未研究之前這是個未知問題,但是人們並沒有想過,想當然的認為是一樣的,於是很多人都用奶粉喂養了。但是研究表明母乳喂養更健康。這就是以不知為知,以小知為大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承逍遙游)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危害2
由於人的知識有限,推理能力有限,驗證知識的能力有限,立場各有不同。
人常常用不全面或錯誤的知識、錯誤推理過程、不同的立場,推導出和他人不同的結論(物論不齊,承齊物論)。
人常常有過高的自信心或者虛榮心,認為自己推理的結論是對的,別人的是錯的。
認為自己比別人聰明,叫做智。
人常常為了爭論對錯而爭斗,僅僅是為爭論誰更聰明而爭斗,是為虛榮心而爭斗。(知也者爭之器也。啟人間世)。
碰到每個與自己觀點不同的,都要去爭論一下誰更聰明,人的一生都會在爭斗中度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聖人追求知識不追求虛榮。聖人會反思自己並且請教他人。
6、釋的解釋。
釋
shì
釋1(釋)
①解釋:~義│注~。
②消除:~疑│渙然冰~。
③放開;放下:~手│手不~卷│愛不忍~。
④釋放:開~│保~。
釋2(釋)
[Shì]釋迦牟尼(佛教創始人)的簡稱,泛指佛教:~門│~家│~子。
7、砉然的釋義
1.象聲詞。常用以形容破裂聲、折斷聲、開啟聲、高呼聲等。《莊子·養生主》:「砉然響然,奏刀騞然。」《北史·魏收傳》:「斯蓋厚棟不橈,游刃砉然。」 五代 范資 《玉堂閑話·齊州民》:「﹝ 劉十郎 ﹞與妻佣舂以自給,忽一宵舂未竟,其杵砉然有聲,視之,已中折矣。」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一》:「皇上友愛天深,痛毒兼至。砉然一叫,聲淚俱咽。」 孫中山 《倫敦被難記》:「正趦趄間,忽聞鄰近之屋門砉然已辟,左右二人挾予而入。」
2.超脫流俗貌。 元 劉祁 《歸潛志》卷二:「﹝ 辛敬之 ﹞平生不為科舉計,且未嘗至京師,砉然中州一逸士也。」
3.恍然大悟的樣子。 清 龔自珍 《夜坐》詩:「萬一禪關砉然破,美人如玉劍如虹。」 清 龔自珍 《最錄<三千有門頌>》:「壬辰歲,得此書於 龍泉寺 ,思之七晝夜,乃砉然破。」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為時既久,精神淪亡,逮蒙新力一擊,即砉然冰泮。」
4.分明貌。 章炳麟 《訄書·徵七略》:「略者,封畛之正名。《傳》曰:天子經略,所以標別群書之際,其名實砉然。」 章炳麟 《答鐵錚》:「然所以維持道德者,純在依自,不在依他,則已砉然可見。」
8、庖丁解牛這個典故及釋義怎樣
庖丁解牛,成語。 庖丁:丁廚師;解:肢解分割。比喻經過反復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事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出處】:先秦·莊周《莊子·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庖丁解牛
先秦:莊周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譯文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真是危險啊!已經有了危險,還要執著地去追求知識,那麼除了危險以外就什麼都已經沒有了。做好事不要求名,做壞事不要受刑罰,以遵循虛無的自然之道為宗旨,便可以保護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養護新生之機,可以享盡天年。
庖丁給梁惠王宰牛。手接觸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腳踩的地方,膝蓋頂的地方,嘩嘩作響,進刀時豁豁地,沒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湯時)《桑林》舞樂的節拍,又合乎(堯時)《經首》樂曲的節奏。
梁惠王說:「嘻,好啊!(你解牛的)技術怎麼竟會高超到這種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說:「我追求的,是道(本為虛詞,無特定之意,可解成自然的規律),已經超過一般的技術了。起初我宰牛的時候,眼裡看到的是一隻完整的牛;三年以後,再未見過完整的牛了(意思是:只看見一個虛線的牛,就是只看見怎麼樣去解)。現在,我憑精神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結構,砍入牛體筋骨相接的縫隙,順著骨節間的空處進刀,依照牛體本來的構造,筋脈經絡相連的地方和筋骨結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過,更何況大骨呢!技術好的廚師每年更換一把刀,是用刀割斷筋肉割壞的(就像我們用刀割繩子一樣);技術一般的廚師每月就得更換一把刀,是砍斷骨頭而將刀砍壞的(因為不知道怎麼砍,所以砍到骨頭的時候就容易壞)。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幾千頭了,但刀刃鋒利得就像剛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樣。那牛的骨節有間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寬寬綽綽地,那麼刀刃的運轉必然是有餘地的啊!因此,十九年來,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雖然是這樣,每當碰到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我看到那裡很難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視力集中到一點,動作緩慢下來,動起刀來非常輕,豁啦一聲,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開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樣。我提著刀站立起來,為此舉目四望,為此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然後把刀擦抹乾凈,收藏起來。」
梁惠王說:「好啊!我聽了庖丁的這番話,懂得了養生的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