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八序

養生八序

發布時間:2020-07-11 15:40:20

1、元明八式有哪些養生作用

其功之妙用,是用採納宇宙間正氣,入我華身,孕育元靈之趣,化合陰陽為一體。體弱者可由此築基,有病者治病,無病者強身,強身體健,延年可期。行功之過程,系屬分經流注,諸經導引,可攝取太陽真火補己身之元陽,提月魄寒精績吾體真華,久而行之,自然長生,得其妙道。

2、八步養生操

不知道,但可以提供一個絕妙的養生建議:
敲打經絡是百養生最根本的方法。中醫認為敲打經絡可以治療任何疾度病,某一種病一定屬於某一種或幾種經絡范疇。比如心問臟病就敲打心包經;肺病就敲打肺經等等。下載答國家標准經絡圖,再了解一下專各種病的經絡范疇(參見「求醫不如求己」最後的附圖)你就會變成自己的保健醫生屬了!何止養生!?(別忘贊)

3、養生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1、早起早睡以養肝
早睡早起,早晨去散散步,放鬆形體,使情志隨著春天生發之氣而不可違背它,這就是適應春天的養生方法。
2、防止舊病復發
古諺語:「百草回芽,舊病萌發。」可見立春後是疾病多發的季節。春天的多發病有肺炎、麻疹、過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精神病等。因此對於有肝炎、過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等的患者要特別注意調養預防。
3、不要過早減衣
「春不減衣,秋不戴帽」.立春氣溫還未轉暖,不要過早減掉冬衣。冬季穿了幾個月的棉衣,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溫度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由冬季轉入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又大,過早減掉冬衣,一旦氣溫下降,就難以適應,會使身體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虛襲擊機體,容易引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及冬春季傳染病。
4、每天梳頭百下
《養生論》說:「春三月,每朝梳頭一二百下」.春季每天梳頭是很好的養生保健方法。因為春天是自然陽氣萌生升發的季節,這時人體的陽氣也順應自然,有向上向外升發的特點,表現為毛孔逐漸舒展,代謝旺盛,生長迅速。故春天梳頭,正符合這一春季養生的要求,有宣行郁滯,疏利氣血,通達陽氣的重要作用。
5、少吃補品和鹽
很多人崇尚冬季進補,但是立春後進補要適度。一年四季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特點。人生於自然,應順應自然規律。冬季根據個人體質適量進補,符合冬藏的養生原則。但立春之後的這段時間里,不論是食補還是葯補,進補量都要逐漸減少,以便逐漸適應即將到來的春季舒暢、升發、條達的季節特點。與此同時,減少食鹽攝入量也很關鍵,因為鹹味入腎,吃鹽過量易傷腎氣,不利於保養陽氣。
6、多吃韭菜香菜
春季陽氣初生,飲食的調養除了注意升發陽氣,還要投臟腑所好,應適當吃些辛甘發散之品,不宜吃酸收之味。因為酸味入肝,具有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食物可選擇辛溫發散的蔥、香菜、花生、韭菜、蝦仁等,少食辛辣之物。

4、養生八大項包括哪些

女子養生理療我建議去仙容港

仙容港女子養生理療引進由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發的「zd中葯油項目」。是以「治」為本,運有平衡自然療法的原理,即通過按、點、揉、搓、推、拿等按摩手法,以調整經絡,刺激穴位等基本手段,激發衛氣營血的運行,起到和陰陽,養臟腑,調平衡的治療方法;再結合中葯油里的中葯成分,在短時間內就能解決顧客的6大項100餘種常見的亞健康問題。

養生理療特點

中葯油和植物精油的有機結合,有針對性的解決亞健康問題。其中葯性具有濃度高、滲透好 ,見效快,內不怕火,不忌水,不忌月經期的特性。
全方位針對經絡,肌肉等6大項100餘鍾常發性亞健康問題進行調理。
所有的技術均來自中國中醫科學院,特別對乳腺增生、肩頸疾病容、腰酸背痛、腎虛、痛經、便秘、多夢失眠、疲勞綜合症等有顯著的治療,

5、《類經》序原文翻譯

明代·張景岳《類經》序原文:

《內經》者,三墳之一。蓋自軒轅帝同岐伯、鬼臾區等六臣互相討論,發明至理,以遺教後世。其文義高古淵微,上極天文,下窮地紀,中悉人事。

大而陰陽變化,小而草木昆蟲,音律象數之肇端,藏府經絡之曲折,靡不縷指而臚列焉。大哉至哉!垂不朽之仁慈,開生民之壽域。其為德也,與天地同,與日月並,豈直規規治疾方術已哉?

按晉皇甫士安《甲乙經·序》曰:「《黃帝內經》十八卷。今《針經》九卷,《素問》九卷,即《內經》也。」而或者謂《素問》、《針經》、《明堂》三書,非黃帝書,似出於戰國。夫戰國之文能是乎?宋臣高保衡等敍,業已辟之。

此其臆度無稽,固不足深辨。而又有目醫為小道,並是書且弁髦置之者。是豈巨慧明眼人歟?觀坡仙《(楞伽經)跋》雲:「經之有《難經》,句句皆理,字字皆法。」亦豈知《難經》出自《內經》,而僅得其什一!《難經》而然,《內經》可知矣。

夫《內經》之生全民命,豈殺於《十三經》之啟植民心?故玄晏先生曰:人受先人之體,有八尺之軀,而不知醫事,此所謂遊魂耳!難有忠孝之心,慈惠之性,君父危困,赤子塗地,無以濟之。

此聖賢所以精思極論盡其理也。繇此言之,儒其可不盡心是書乎?奈何今之業醫者,亦置《靈》、《素》於罔聞,昧性命之玄要,盛盛虛虛,而遺人夭殃,致邪失正,而絕人長命。

所謂業擅專門者,如是哉!此其故,正以經文奧衍,研閱誠難。其於至道未明,而欲冀夫通神運微,仰大聖上智於千古之邈,斷乎不能矣。

白話釋義:

《內經》是上古伏羲、神農、黃帝三代的古籍之一。原為軒轅黃帝同岐伯、鬼臾區等六位臣子互相探討商議,闡明高深的醫理,以傳授給後代的。它的文辭義理高深古奧廣博精微,上以探究天文,下以窮盡地理,中以深悉人事。

大至陰陽變化的規律,小至草木昆蟲的生態,以及音律象數之學的起源開端,藏府經絡的原委本末,沒有不詳細指出並一一陳述的。真是博大至極啊!給後世垂布不朽的仁慈恩惠,開拓人們達到長壽的境遇。它造就的功德,跟天地相同,與日月並存,怎麽僅是小小的治病方技呢?

查考皇甫謐在《甲乙經·序》中就說:「《黃帝內經》十八卷,現今的《針經》九卷和《素問》九卷,即為《內經》。」

可是有人認為《素問》、《針經》、《明堂》這三部書,不是黃帝時的著作,似乎產生於戰國。戰國時代的著作能這樣嗎?宋代高保衡等在《素問》敘文中,已經駁斥其說。這大概是主觀臆測沒有根據,本不值得深辯。

可是還有視醫學為小道,連《內經》也被當做弁髦等無用之物而棄置的,這難道是有大智大慧具有眼力的人嗎?我閱讀到蘇東坡的《楞伽經,跋》中就:「(醫)經中有《難經》,每句都有深理,每字都是規則。」

哪裡曉得《難經》出自《內經》,而且只輯得其中十分之一的內容哩!《難經》已如此重要,《內經》就可想而知了。

《內經》使人民生命得以生存保全,難道會比《十三經》啟發培育民心的作用差少?所以皇甫謐說:人們稟承父母之體,具有八尺高大的身軀,而不知道醫事,這就是所謂遊魂罷了!

即使他有忠孝之心,仁愛之性,一旦君父危困,百姓處於泥潭炭火之中,卻沒有什麼辦法來救助他們。這就是前代聖賢精心思考深入探究以窮盡醫理的原因啊。

由此說來,知書識禮的儒者難道可以不盡心學習此書嗎?無奈現今從事醫學的人,也把《靈樞》、《素問》棄置於一旁不聞不問,不明了生命科學的深奧要理,診治疾病使盛者更盛虛者更虛,給人留下夭殃之禍,招引病邪喪失正氣,使人斷送壽命。

那些所謂在醫學上擅長專門的人,竟是這樣的啊!此中的原因,正是由於《內經》文義深奧繁多,研讀確實不易。至如對深刻的醫理未能明白,卻想要通達神明運用入微,進而仰慕並趕上大聖上智,是斷然不可能的了。


(5)養生八序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張景岳非常重視《內經》,對《素問》、《靈樞》進行了30多年研究,根據個人體會,以類分門,撰成《類經》32卷。

後又以圖解形式闡述《內經》中運氣學說,編成《類經圖翼》11卷,闡發「醫易同源」原理寫成《類經附翼》4卷。

張氏中年以後著書立說,著作首推《類經》,其編撰「凡歷歲者三旬,易稿者數四,方就其業。」成書於天啟四年(1624)。

張景岳對《內經》研習近三十年,認為《內經》是醫學至高經典,學醫者必應學習。但當時一般人「目醫為小道",視《內經》為無用之物,甚至從醫的人,也置《靈》、《素》為罔聞。

張景岳認為,這種情況是嚴重的,發展下去勢必導致盛盛虛虛,而遺人夭殃,致邪失正,而絕人長命(《類經》自序)。造成這種情況,其中一個原因是經文奧衍,研閱較難。

就是說《內經》的文字深奧,內容龐雜,讀起來非常難懂,確有注釋的必要。雖然《內經》自唐以來注述甚豐,王冰注《黃帝內經素問注》為最有影響的大家,但是,遺漏處也不少。例如,有避難不注的;有注釋與原義不符的;有注釋不便檢閱的。

何況《靈樞》尚未注釋,使人無不感到遺憾。而各家注本頗多闡發未盡之處後來,不少醫家注釋《內經》也只是順文敷演,難懂之處仍不能明斷,精要之處仍得不到闡發。張景岳認為這樣的注釋沒有什麼益處。於是他專心致志研究《素問》、《靈樞》兩書。

開始他是把《內經》中的重要章句摘錄下來,作為個人學習之用。日子久了,摘錄多了,反而覺得《內經》中所言是金石,字字有珠璣,結果,竟不知哪句可摘,哪句不可摘。

因而他奮起鼓念,決定自己來整理、注釋《內經》,以便發隱就明,轉難為易,盡啟其秘,使學者瞭然,一見便得趣,從而對研究《內經》能提高一步,深進一層,真正熟悉本原,不至於誤己誤人,使之達到最完善的境界。這就是張景岳匯編注釋《內經》的目的。

景岳思路開闊,對《內經》精研深刻,各家著作瀏覽甚廣。《類經》集前人注家的精要,加以自己的見解,敢於破前人之說,理論上有創見,注釋上有新鮮,編次上有特色,是學習《內經》重要的參考書。

經過長期的實踐及摸索,張景岳打亂《內經》原來的體例,按性質將經文分類,然後加以註解。往往以《靈樞》啟《素問》之微;以《素問》發《靈樞》之秘,相為表裡,互通精義。

同時,綜核百家,剖析幽隱,把經文分成攝生、陰陽、藏象、脈色、經絡、標本、氣味、論治、疾病、針刺、運氣、會通十二類,共三百九十條,匯分三十二卷。

此外,還附有《類經·圖翼》十五卷,以佐詮釋。此書由於把《素問》和《靈樞》兩經「合而為一",並分類編注,所以叫《類經》。張景岳認為這樣類編,可以條理分,綱目舉,晦者明,隱者見,一展卷而重門洞開,秋毫在目。

同年,景岳再編《類經圖翼》和《<類經附翼》,對《類經》一書中意義較深言不盡意之處,加圖詳解,再附翼說。《類經圖翼》十一卷:對運氣、陰陽五行、經絡經穴、針灸操作等作圖解說,討論系統。

《類經附翼》四卷,為探討易理、古代音律與醫理的關系,也有闡述其溫補的學術思想之作,如《附翼·大寶論》《附翼·真陰論》等重要論文,也有部分針灸歌賦。

張景岳編寫《類經》,據說是四易其稿,歷時三十年而成。

6、怎麼養身

7、養身八法的內容

日常八大養生法寶,源於祖國醫學傳統養生之道。簡單易行,便於普及。不拘場地,不限時間,不用器械,不論男女,就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可做。但是,只要持之以恆,定會受益匪淺。 一. 梳頭 從唐代名醫孫思邈,到宋代文豪蘇軾、陸游,直至當代資深中醫師路志正,雖然生活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社會經歷,但卻用著同一種養生方法——梳頭按摩。大師們何以對同一種養生方法情有獨鍾呢? 中醫認為,頭全身的主宰,腦是元神之府。頭部是'諸陽所會,百脈相通』。人體的12經脈和奇經八脈,都匯於頭部。集中了近50個穴位。而人體的軀干四肢在頭皮上的穴位分布,呈'大』字形。經常梳頭,能對這些經脈和穴位起到良好的按摩作用,暢通氣血,疏通經絡;使諸陽上升,百脈調順。能清心醒目,
開竅寧神,平肝熄風,強身健體。堅持梳頭,不但能有效地預防感冒,對高血壓、腦動脈硬化、腦中風、老年性痴呆都有所裨益。'痛則不通,通則不痛』。梳頭能通經活絡,祛風止痛。對神經性頭痛、血管緊張性頭痛、偏頭痛、三叉神經痛等有不錯的療效。頭發為'血之餘,腎之華』。經常按摩頭部,可以生發、潤發。梳頭促進頭部的血液循環,加速頭皮新陳代謝,加快頭皮及頭發血液和氧氣供應,堅持日久,則頭發烏潤光亮。 十指微屈,用指尖或指腹,自前額發際經頭部向枕部梳去,反復做100次,至頭部發熱。約2~3分鍾。
二. 拽耳 頭部不動,用雙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兩側耳垂,往下拽。一拉一放為1次,做36次。耳垂是耳全息穴位的頭面區,正中是眼穴。下拽耳垂,使頭部感到很舒服,醒神健腦,明目提神。對頭痛、頭暈、眼病、小兒高熱驚厥有一定療效;亦可預防感冒。之後,兩手拉住耳垂向外劃圓圈10次。可刺激大腦皮層,緩解壓力。
三. 運目 一般可採用'運目八法』:1. 注視遠處,數50個數;食指尖放在鼻尖,眼看食指,數50個數。雙眼平視,然後輕輕閉上,約10秒鍾後,再緩緩睜2. 搓熱雙手,以兩掌心勞宮穴為中心,捂住雙眼。3. 順時針轉動眼球9次;再逆時針轉動眼球9次。盡量沿著眼眶邊沿旋轉。4. 遠眺,吸氣;近看,呼氣。一呼一吸為一次,共9次。5. 頭不動,盡量往上看,吸氣;往前看,呼氣,9次。6. 雙眼盡量往下看,吸氣;往前看,呼氣,9次。7. 雙眼盡量往右看,吸氣;往前看,呼氣,9次。8. 雙眼輕輕閉上,再猛然睜開,保持4秒鍾,看前方選定的目標。然後閉眼6秒鍾。睜眼吸氣,閉眼呼氣,一呼一吸為一次,9次。
四. 叩齒 用上下牙有節奏地互相叩擊。先叩左側臼齒60次;後叩門齒60次;再叩右側臼齒60次。共計360次。輕重交替,有節奏地進行。爾後,'赤龍攪海,漱津勻吞』。即用舌頭沿著牙齒、牙齦內外攪動,把生出的唾液分次咽下。 經常叩齒,能強腎固精,健腦固齒。可增強體質,預防腦中風、老年痴呆症,使牙齒堅固而有光澤。中醫認為,唾液在體內化生為精氣,具有益腦強腎作用。
現代醫學證明,唾液可殺滅致病微生物,其中的酶類能助消化,還有很強的防癌作用。
五. 揉胸 全手掌置於左胸心前區,順時針按摩120次;再再逆時針按摩120次。然後用拇指在兩乳頭連線中點的膻中穴,順、逆時針方向各按摩120次。可舒胸理氣,強心活血。對心絞痛、心律失常、心慌、氣短、哮喘、惡心、眩暈等有輔助治療價值。
六. 捶腰 腰部一個不大的區域集中了3個重要穴位:命門、腎俞、腰眼。命門在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與肚臍在同一水平線上。旁開1.5寸即是腎俞。
腰眼在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3.5寸凹陷中。雙手搓熱後,放在腰眼處停留片刻;向下用力搓至尾間長強穴,反復搓36次。把以上3穴都包括在搓揉范圍之內。然後,握拳,以拳眼叩擊腰眼和腎俞72次。人體的精氣在背部灌注於腎俞,
腎俞是人體精氣、氣血的集散地,直接連接於腎。刺激腰眼、腎俞、命門,能起到壯腰健腎、消除疲勞的作用。 七. 摩腹 中醫認為,腹部是'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保護好腹部,可使五臟六腑安之若素;就能使五穀正常運化,保證人體營養供應,陰陽和諧,氣血旺盛。現代醫學證實,揉腹可強壯胃腸及腹壁肌肉,提高消化功能,還有減肥功能。 《延年九轉法》介紹的按摩腹部的方法為:用右手掌按順時針方向按摩胃脘部120次;然後,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按摩120次;在全腹按摩120次。最後,逆時針方向重復一遍。
八. 搓腳 搓腳心是祖國醫學傳統養生方法。經常搓腳心,可有效地調整人體新陳代謝,促進人體內分泌平衡,從而達到強身祛病的效果。腳底中央凹陷處的湧泉穴,正當腳底'黃金分割點』上,足少陰腎經的起點,所謂'腎之源』。刺激此穴,可幫助恢復與增長元氣。以湧泉穴為中心,腳底還分布著許多與其他臟器相關的穴位。長期堅持搓腳,能補腦、益腎、安神、通絡、活血,頤養臟腑,對神經衰弱、健忘、失眠、頭痛、消化不良、便秘、麻木、乏力、腳心發涼及心、肝、脾、膽等臟器的疾病有一定的防治功效。搓腳心是我國流傳已久的保健養生方法,為歷代養生學家所推崇。

與養生八序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