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莊子養生思想

莊子養生思想

發布時間:2020-07-11 15:16:46

1、養生主和逍遙游表達莊子什麼思想感情養生

莊子認為,養生之道重在順應來自然,忘卻情感,不為外物所滯。莊子主張的是「至知/無知」,既知識不能簡單自地說「越多越好」或「越少越好」,而是要區別清楚。順百道知識度越多越好,悖道知識越少越好。所以,求知既是知識增加的過程,也是問鑒別所得知識是否合道,並剔除悖道知識的過程。答這里的「道」,可以理解成真理。

2、莊子是如何養身又養心的?

莊子,名周,字子休,後人稱之為「南華真人」,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涵蓋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皈依於老子的哲學,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

莊子的主要思想是「天道無為」,主張順應「天道」,放棄一切「妄為」。在《莊子?養生主》中,他將這種思想貫穿全文,為我們指點了養生的要領。

莊子指出,養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緣督以為經」,即秉承事物中虛之道,順應自然的變化與發展。而刻意地追求長生,則是對生命的毀損。他用「庖丁解牛」這一著名的典故說明處世與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虛有間」,方能「游刃有餘」,從而避開是非和矛盾的糾纏。此外,莊子於文中還表達了聽憑天命、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的生活態度。

可以說,《莊子?養生主》既體現了莊子的人生哲學,又體現了莊子的養生智慧。在今天這樣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里,個中滋味值得每一個人細細品味。

「坐忘」養身又養心

「坐忘」,語出《莊子?大宗師》,是莊子借顏回之口說出的。「坐」的姿態,「忘」的狀態,應該是一種用身心求證到的實有的生命狀態,而並非一種自我陶醉或麻醉。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見其行,「心不動」故「形都泯故」。

這里的「坐」應該是一種由形式進入實質的途徑,就像過河之筏,到了彼岸就不可以留戀它了,而「忘」,則是一種超越了世俗現實世界的種種規則之後心無掛礙的狀態。所以,真正的「坐忘」是一種徹底的清靜。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靜坐養心可以使人體經絡疏通,氣血暢順,陰陽平衡,真氣充盈,故曰「靜者能養心」,因為心為五臟之首,心主血脈、主神志,心正常無疾者,五臟六腑俱健。心弱者血必衰,則會致疾全身。

所以說,「坐忘」方法所能夠成就的是人的一種靜態,並且讓人在這種特殊的靜態下恢復生理功能,使身心健康達到最佳平衡,甚至還能夠開發人體的潛能。在現代心理學與現代治療學中,也有很多的闡釋與運用。

莊子三法得長壽

莊子享年83歲,而當時的人均壽命只有三十多歲,這實在是高壽的奇跡。細究其故,其中長壽之道,如下三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曰寡慾。莊子認為,欲不可絕,亦不可縱。只有知其榮,守其辱,安其分,圖其志的人,才會身心健康,安然處世。

二曰靜心。莊子認為,一個人如果終日思想不得止息,定會百病叢生。只有心平氣和,心靜身穩,有較強的自控能力,方能不受外界干擾,保持平靜的心態和健康的體魄。

三曰超然。莊子看待人生的態度十分超然,一切順應自然。他的妻子亡故,惠子前去弔唁,見莊子非但不哭,反而在妻子遺體旁敲著瓦盆唱歌。面對惠子的指責,莊子坦然地認為,人來自於自然,氣聚成形,氣散則死,現在人的形體已死,又將重歸自然,無疑不是樂事。雖然這個理論並非人人都可接受,但莊子豁達的人生態度卻是值得提倡的。

從莊子的言論我們可以看出,要想長壽,就要情緒安定,無憂無慮,安逸自得,遵循自然的法則。正所謂:「人之養生亦當如是,游於空虛之境,順乎自然之理。」

3、求:莊子《養生主》的內容大意和主題思想。

養生主

【題解】

這是一篇談養生之道的文章。「養生主」意思就是養生的要領。莊子認為,養生之道重在順應自然,忘卻情感,不為外物所滯。 全文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至「可以盡年」,是全篇的總綱,指出養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緣督以為經」,即秉承事物中虛之道,順應自然的變化與發展。第二部分至「得養生焉」,以廚工分解牛體比喻人之養生,說明處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虛「有間」,方能「游刃有餘」,從而避開是非和矛盾的糾纏。餘下為第三部分,進一步說明聽憑天命,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的生活態度。 莊子思想的中心,一是無所依憑自由自在,一是反對人為順其自然,本文字里行間雖是在談論養生,實際上是在體現作者的哲學思想和生活旨趣。

【原文】 吾生也有涯①,而知也無涯②。以有涯隨無涯③,殆已④;已而為知者⑤,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⑥,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⑦,可以保身,可以全生⑧,可以養親⑨,可以盡年⑩。

【注釋】 ①涯:邊際,極限。 ②知(zhì):知識,才智。 ③隨:追隨,索求。 ④殆:危險,這里指疲睏不堪,神傷體乏。 ⑤已:此,如此;這里指上句所說的用有限的生命索求無盡的知識的情況。 ⑥近:接近,這里含有追求、貪圖的意思。 ⑦緣:順著,遵循。督:中,正道。中醫有奇經八脈之說,所謂督脈即身背之中脈,具有總督諸陽經之作用;「緣督」就是順從自然之中道的含意。經:常。 ⑧生:通作「性」,「全生」意思是保全天性。 ⑨養親:從字面上講,上下文意不能銜接,舊說稱不為父母留下憂患,亦覺牽強。姑備參考。 ⑩盡年:終享天年,不使夭折。

【譯文】 人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勢必體乏神傷,既然如此還在不停地追求知識,那可真是十分危險的了!做了世人所謂的善事卻不去貪圖名聲,做了世人所謂的惡事卻不至於面對刑戮的屈辱。遵從自然的中正之路並把它作為順應事物的常法,這就可以護衛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給父母留下憂患,就可以終享天年。

【原文】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①,手之所觸②,肩之所倚③,足之所履④,膝之所踦⑤,砉然向然⑥,奏刀騞然⑦,莫不中音⑧,合於桑林之舞⑨,乃中經首之會⑩。 文惠君曰:「嘻(11),善哉!技蓋至此乎(12)?」庖丁釋刀對曰(13):「臣之所好者道也(14),進乎技矣(15)。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16),官知止而神欲行(17)。依乎天理(18),批大郤(19),導大窾 (20),因其固然(21);技經肯綮之未嘗(22),而況大軱乎(23)!良庖歲更刀(24),割也;族庖月更刀(25),折也(26)。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27)。彼節者有閑(28),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閑,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29),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30),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31),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己解(32),如土委地(33)。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34),善刀而藏之(35)。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36)。」

【注釋】 ①庖(páo):廚房。「庖丁」即廚師。一說「庖」指廚師,「丁」是他的名字。為(wèi):替,給。文惠君:舊說指梁惠王。解:剖開、分解。 ②觸:接觸。 ③依:靠。 ④履:踏、踩。 ⑤踦(jǐ):用膝抵住。 ⑥砉(huā)然:皮肉分離的聲音。向(向):通作「響(響)」,聲響。「向(響)然」,多種聲音相互響應的樣子。 ⑦奏:進刀。騞(huō)然:以刀快速割牛的聲音。 ⑧中(zhòng):合乎;「中音」,意思是合乎音樂的節奏。 ⑨桑林:傳說中的殷商時代的樂曲名。「桑林之舞」意思是用桑林樂曲伴奏的舞蹈。 ⑩經首:傳說中帝堯時代的樂曲名。會:樂律,節奏。 (11)嘻(xī)(xī):「嘻」字的異體。 (12)蓋:通作「盍」,講作何,怎麼的意思。一說為句中語氣詞,讀如「蓋」。 (13)釋:放下。 (14)好(hào):喜好。道:事物的規律。 (15)進:進了一層,含有超過、勝過的意思。乎:於,比。 (16)神:精神,心思。 (17)官:器官,這里指眼。知:知覺,這里指視覺。 (18)天理:自然的紋理,這里指牛體的自然結構。 (19)批:擊:郤(xì):通作「隙」,這里指牛體筋腱骨骼間的空隙。 (20)道:同「導」,循著。窾(kuǎn):空,這里指牛體骨節間較大的空處。 (21)因:依,順著。固然:牛身體本來的結構。 (22)技(zhī):通作「枝」,指枝脈。經:經脈。「技經」指經絡結聚的地方。肯:附在骨上的肉。綮(qǐ):骨肉連接很緊的地方。未:不曾。嘗:嘗試。 (23)軱(gū):大骨。 (24)歲:每年。更(gēng):更換。 (25)族:眾;「族庖」指一般的廚師。 (26)折:斷;這里指用刀砍斷骨頭。 (27)發:出,這里指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硎(xíng):磨刀石。 (28)閑(jiàn):縫,間隙;這個意義後代寫作「間」。 (29)恢恢:寬廣。游刃:運轉的刀刃。 (30)族:指骨節、筋腱聚結交錯的部位。 (31)怵(chù)然:小心謹慎的樣子。 (32)謋(huò):牛體分解的聲音。 (33)委:堆積。 (34)躊躇:悠然自得的樣子。滿志:滿足了心意。 (35)善:這里講作擺弄、擦拭的意思。 (36)養生:其後省中心語,意思是「養生之道」。

【譯文】 廚師給文惠君宰殺牛牲,分解牛體時手接觸的地方,肩靠著的地方,腳踩踏的地方,膝抵住的地方,都發出砉砉的聲響,快速進刀時刷刷的聲音,無不像美妙的音樂旋律,符合桑林舞曲的節奏,又合於經首樂曲的樂律。 文惠君說:「嘻,妙呀!技術怎麼達到如此高超的地步呢?」廚師放下刀回答說:「我所喜好的是摸索事物的規律,比起一般的技術、技巧又進了一層。我開始分解牛體的時候,所看見的沒有不是一頭整牛的。幾年之後,就不曾再看到整體的牛了。現在,我只用心神去接觸而不必用眼睛去觀察,眼睛的功能似乎停了下來而精神世界還在不停地運行。依照牛體自然的生理結構,劈擊肌肉骨骼間大的縫隙,把刀導向那些骨節間大的空處,順著牛體的天然結構去解剖;從不曾碰撞過經絡結聚的部位和骨肉緊密連接的地方,何況那些大骨頭呢!優秀的廚師一年更換一把刀,因為他們是在用刀割肉;普通的廚師一個月就更換一把刀,因為他們是在用刀砍骨頭。如今我使用的這把刀已經十九年了,所宰殺的牛牲上千頭了,而刀刃鋒利就像剛從磨刀石上磨過一樣。牛的骨節乃至各個組合部位之間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幾乎沒有什麼厚度,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和組合部位間,對於刀刃的運轉和迴旋來說那是多麼寬綽而有餘地呀。所以我的刀使用了十九年刀鋒仍像剛從磨刀石上磨過一樣。雖然這樣,每當遇上筋腱、骨節聚結交錯的地方,我看到難於下刀,為此而格外謹慎不敢大意,目光專注,動作遲緩,動刀十分輕微。牛體霍霍地全部分解開來,就像是一堆泥土堆放在地上。我於是提著刀站在那兒,為此而環顧四周,為此而躊躇滿志,這才擦拭好刀收藏起來。」文惠君說:「妙啊,我聽了廚師這一番話,從中得到養生的道理了。」

【原文】 公文軒見右師而驚曰①:「是何人也?惡乎介也②?天與,其人與?」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獨也③,人之貌有與也④。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澤雉十步一啄⑤,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⑥。神雖王⑦,不善也。 老聃死⑧,秦失吊之⑨,三號而出⑩。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則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也(11),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12),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13),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14),忘其所受(15),古者謂之遁天之刑(16)。適來(17),夫子時也(18);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19)。」 指窮於為薪(20),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注釋】 ①公文軒:相傳為宋國人,復姓公文,名軒。右師:官名,古人常有借某人之官名稱謂其人的習慣。 ②介:獨,只有一隻腳。一說「介」當作「兀」,失去一足的意思。 ③是:此,指代形體上只有一隻腳的情況。獨:只有一隻腳。 ④與:舊註解釋為「共」,所謂「有與」即兩足共行。一說「與」當講作賦與,意思是人的外形當是自然的賦與。 ⑤雉(zhì):雉鳥,俗稱野雞。 ⑥蘄(qí):祈求,希望。畜:養。樊:籠。 ⑦王(wàng):旺盛,這個意義後代寫作「旺」。 ⑧老聃(dān):相傳即老子,楚人,姓李名耳。 ⑨秦失(yì):亦寫作「秦佚」,老聃的朋友。 ⑩號:這里指大聲地哭。 (11)其人:指與秦失對話的哭泣者。老聃和秦失都把生死看得很輕,在秦失的眼裡老聃的弟子也應都是能夠超脫物外的人,但如此傷心地長久哭泣,顯然哀痛過甚,有失老聃的遺風。 (12)向:剛才。 (13)彼其:指哭泣者,即前四句中的「老者」和「少者」。所以:講作「……的原因」。會:聚,碰在一塊兒。 (14)遁:逃避,違反。倍:通作「背」,背棄的意思。一說「倍」講作「加」,是增益的意思。 (15)忘其所受:大意是忘掉了受命於天的道理。莊子認為人體稟承於自然,方才有生有死,如果好生惡死,這就忘掉了受命於天的道理。 (16)刑:過失。「遁天之刑」是說感傷過度,勢必違反自然之道而招來過失。一說「刑」即刑辱之意。 (17)適:偶然。來:來到世上,與下一句的「去」講作離開人世相對立;這里的「來」、「去」實指人的生和死。 (18)夫子:指老聃。 (19)帝:天,萬物的主宰。縣(xuán):同「懸」。「帝之縣解」猶言「自然解脫」。在莊子看來,憂樂不能入,死生不能系,做到「安時而處順」,就自然地解除了困縛,猶如解脫了倒懸之苦。 (20)本句旨意歷來解釋紛紜,不得要領。根據前文所述可這樣理解:「指」、「薪」即脂薪,又稱燭薪,用以取光照物,「窮」是盡的意思,油脂燃盡於浸裹的柴薪,但火種卻不會熄滅,傳之於無窮。 【譯文】 公文軒見到右師大吃一驚,說:「這是什麼人?怎麼只有一隻腳呢?是天生只有一隻腳,還是人為地失去一隻腳呢?」右師說:「天生成的,不是人為的。老天爺生就了我這樣一付形體讓我只有一隻腳,人的外觀完全是上天所賦與的。所以知道是天生的,不是人為的。」 沼澤邊的野雞走上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物,走上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可是它絲毫也不會祈求畜養在籠子里。生活在樊籠里雖然不必費力尋食,但精力即使十分旺盛,那也是很不快意的。 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喪,大哭幾聲便離開了。老聃的弟子問道:「你不是我們老師的朋友嗎?」秦失說:「是的。」弟子們又問:「那麼弔唁朋友像這樣,行嗎?」秦失說:「行。原來我認為你們跟隨老師多年都是超脫物外的人了,現在看來並不是這樣的。剛才我進入靈房去弔唁,有老年人在哭他,像做父母的哭自己的孩子;有年輕人在哭他,像做孩子的哭自己的父母。他們之所以會聚在這里,一定有人本不想說什麼卻情不自禁地訴說了什麼,本不想哭泣卻情不自禁地痛哭起來。如此喜生惡死是違反常理、背棄真情的,他們都忘掉了人是稟承於自然、受命於天的道理,古時候人們稱這種作法就叫做背離自然的過失。偶然來到世上,你們的老師他應時而生;偶然離開人世,你們的老師他順依而死。安於天理和常分,順從自然和變化,哀傷和歡樂便都不能進入心懷,古時候人們稱這樣做就叫做自然的解脫,好像解除倒懸之苦似的。」 取光照物的燭薪終會燃盡,而火種卻傳續下來,永遠不會熄滅。

4、莊子建立的養生法是怎樣的?

莊子生活在戰國前期,與魏惠王、齊宣王同時。

莊子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世所共知;但他同時也是一位氣功大師,他總結了先秦時期流行的各種養生方法,提出了「養形之人」與「養神之道」的區別,並通過對養形派的批判,以建立其養神之說。

從形、神的關系來認識人體健康與長壽的思專想,早在春秋戰國之前就有了。《黃帝內經》認為,上古之人能「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就是因為他們做到了「形與神俱」。

 接著是從體能方面,登高不發抖,入屬水不沾濕,入火不覺熱。要達到這樣的境界,需要多年的氣功修煉;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而這種境界,是只有氣功修煉到一定程度後,才能表現出來的狀態或現象。沒有練過氣功的人,不會有這種境界,也不會相信這種境界。

5、談談你對《莊子》中「養生主」一文的理解

<養生主>一文,其篇名中就已表達了要論述的重點,就是我們這個現實的生命應該

有怎樣的生活哲學。<養生主>這篇文章寫得比較簡單,可以說是莊子內七篇中義理最單

純的,但是從文章中所主張的觀點來看,確實仍是和莊子其它文章是一致的,因此有學者

認為<養生主>是莊子較早期的作品。

<養生主>主要就是在談「養生」,「養生」是莊子思想中的一個重要的內涵,我們

從「養生」的觀念出發可以關聯到莊子哲學的整個體系。這是和先秦其它學派不同的,例

如「法家」就要從「富國強兵」的觀念談起來,「儒家」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談起

來,「墨家」從「節葬節用兼愛非攻」發表觀念,這些觀念發表的起點也就是各學派基源

的問題意識,因此我們可以發現,他們的思考方向,都是直接對准社會國家大事而來,然

而重視「養生」的莊子,卻把對「生命的惜愛」與對「生活的安排」當作理論的目標,而

不是社會國家的大勢雲雲。莊子主張,生命與生活是人生的大事,要以深刻的思考來面對

它,不要把它當成社會目標的附屬物,不要以社會的價值來決定生活的行止,而要以「生

活的照顧」、「生命的觀念」來作為人生活動的目的。

「養生」的觀念在<養生主>文中化為許多的具體操作的智慧,如「全生保身」的生

活哲學、庖丁解牛的「養生」哲學、「委於自然」的生命觀、「安時處順」的生活哲學等

。而這些觀念的建立是直接把人的生命存在的意義放在非道德性的自然義的整體天地之間

來看的,就是在一個「齊物的胸懷」中看待自己,在一個「真人的知能」中處理自己,在

一個「逍遙的意境」中走出自己。

6、道家養生思想是什麼?

道家思想中,「清靜無為」、「返樸歸真」、「順應自然」、「貴柔」等主張,對中醫養生保健有很大影響和促進。
清靜無為

清靜,在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寧靜;無為指的是不輕舉妄動。具體地說,就是《道德經》所說的「少私寡慾」。這種清靜無為以養神長壽的思想,一直為歷代養生家所重視,浸透到養生學中養精神、調情志、氣功導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貴柔、返樸歸真
老子在實際生活中觀察到,新生的東西是柔弱的,但卻富有生命力;事物強大了,就會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經》中指出:「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經常處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過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張無欲、無知、無為,回復到人生最初的單純狀態,即所謂「返樸歸真」。
形神兼養

莊子養生倡導去物慾致虛靜以養神,但也不否認有一定的養形作用。《莊子·刻意》說:「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見,我國古代的導引術是道家所倡導的,從其產生開始就是用於健身、治並防病的。
道家的自然養生思想對後世影響極大,歷代都有眾多的崇拜者與繼承者。他們一方面身體力行,體驗效果,同時還闡述發揮補充老莊養生思想,撰述著作,指導後人。

7、莊子的主要思想

一、哲學思想

莊子在哲學上,繼承發展了老子的思想,認為「道」是客觀真實的存在,把「道」視為宇宙萬物的本源。他說:「道之真以修身,其緒余以為國家,其土苴以為天下。」(《莊子·讓王篇》)意思是,大道的真髓、精華用以修身,它的余緒用以治理國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

又說:「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而勿失,是謂友其真。」(《莊子·秋水篇》)意思是,不要為了人工而毀滅天然,不要為了世故去毀滅性命,不要為了貪得去身殉名利,謹守天道而不離失,這就是返璞歸真。

他繼承和發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認為「道」是無限的、「自本子根」、「無所不在」的,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認有神的主宰。提出「通天下一氣耳」和「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他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辨證法因素。

二、政治思想

莊子反對「人為」,理想的社會是所謂「至德之世」。《莊子·應帝王》:「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這是主張自然,反對人為的寓言。

另外,莊子反對儒家的等級觀念,儒家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莊子認為「道通為一」,認為道在萬物,萬物平等。

三、文學思想

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精神還是皈依於老子的哲學。莊子曾做過漆園吏,生活貧窮困頓,卻鄙棄榮華富貴、權勢名利,力圖在亂世保持獨立的人格,追求逍遙無恃的精神自由。

對於莊子在中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貢獻,封建帝王尤為重視,在唐開元二十五年莊子被詔號為「南華真人」。《莊子》一書也被稱為《南華真經》。其文章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對後世文學有深遠影響。

四、游世思想

游世思想是莊子思想中一個重要的部分。《莊子》三十三篇中,大多數篇章都涉及這個以游戲態度解脫人生痛苦的主題,尤其以內七篇談得深入集中。古代人談論莊子比較重視游世思想。

有人甚至說,「游」這個字就是一部《莊子》的中心。 現代莊子研究,比較重視道論而輕視游世思想。這一方面是因為現代學術研究有特定的問題意識,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游世思想似乎只是提出一種迴避矛盾的消極主張,有點乏善可陳。

當然,學術界非常重視「逍遙游」,但這是因為「逍遙游」涉及「追求精神自由」這一通常引起人們敬意的話題。所以談「逍遙游」實質是談精神自由問題。「游世」作為一種游戲人間的生存態度,則較少有人予以重視。

(7)莊子養生思想擴展資料:

主要成就

莊周一生著書十餘萬言,書名《莊子》。這部文獻的出現,標志著在戰國時代,中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語言,已經發展到非常玄遠、高深的水平,是中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

因此,莊子不但是中國哲學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時也是中國文學史上一位傑出的文學家。無論在哲學思想方面,還是文學語言方面,他都給予了中國歷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響,在中國思想史、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

後世影響

莊子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於他提出的「逍遙處世」之說,莊子塑造的人生境界,是最飄逸靈新的一種灑脫。正所謂「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

在中國古代,沒有任何一個朝代,沒有任何一個學者,能對莊子核心內容的形而上學本體論予以發明、發展。戰國時期的形而上學的莊子是真實的存在的,但莊子的後世繼承卻是一條虛線。

8、莊子有哪些養生之道?

「養生」一詞最早即見於《莊子·內篇·養生主》,莊子繼承發揚了老子道家養生思想,並且總結起來可稱之為「八字訣」。

首先是「少私」。莊子認為,私是百病之源。如果一個人「私」字當頭,就會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終日不得其安,必致形勞精虧,積慮成疾。他提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靜默補病」的見地,就是說人的生命有限,而知識是無限的,遇事順其自然,剔除求名之心,精神寬慰,方「可以保身,可以養身,可以盡年」。少私才能長壽。

其次為「寡慾」。莊子認為「人慾不可絕,亦不可縱」,縱欲則必招禍染病。他提出少性慾就不會損精傷神,節食慾就不會勞氣傷神,寡官欲就不會積慮傷心。

再次為「清靜」。莊子主張「靜中養生」,常勸人習以頭空、心靜、身松為要領的靜坐功。他認為人若終日不得安謐,思想不能逸息,定生百病。他提倡人應當重視磨煉自己的自控能力,在情緒激動中要不時創造靜下來的機會。

最後是「樂觀」。莊子主張「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樂觀豁達,永葆青春。他曾比喻說,水澤里的野雞,十步一啄,百步一飲,逍遙自得,情緒樂觀,因之得以保生;而鳥兒關在籠中,羽毛會憔悴,意志消沉,低頭不鳴,因之難以全生。人如果禁錮於精神惆悵之中,必會憂愁相接,有損健康。

9、莊子養生主主要思想

《養生主》一文寓說理於故事之中,意趣橫生,富於啟發意義。文章在提出論點後,接著就引用「庖丁解牛」的故事加以說明,通過故事來說明道理。這既能把抽象的道理闡述得明白易懂,又避免了說理的枯燥,增強了文章的生動回性和形象性。文章描寫生動形象,細節刻畫精細入微。耐人尋味。選自《莊子》中的《養生主》是《莊子》中的名篇,為世代人答民所傳頌,它為人類樹起一面維護生命的大旗。

10、莊子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1、哲學思想

他認為,天人之間、物我之間、生死之間以至萬物,只存在著無條件的同一,即絕對的「齊」;主張齊物我、齊是非、齊生死、齊貴賤,幻想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主觀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而學「道」的最後歸宿,也唯有泯除一切差異,從「有待」進入「無待」。在思辯方法上,把相對主義絕對化,轉向神秘的詭辯主義。

2、處世哲學

莊子認為人活在世上須曠達處之泰然,如「游於羿之彀(gòu)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內篇·德充符》),羿,「古之善射者,夫利害相攻則天下皆羿也」,彀指利害得失,「故免乎弓矢之害者,自以為巧,欣然多己,及至不免,則自恨其謬而志傷神辱,斯未能達命之情者也」,中與不中而「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內篇·德充符》)。

3、政治思想

莊子和儒墨有一點很大的不同,儒家墨家推崇聖人,而道家則反對推崇聖賢。

莊子反對「人為」,理想的社會是所謂「至德之世」。《莊子·應帝王》:「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這是主張自然,反對人為的寓言。

4、文學思想

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精神還是皈依於老子的哲學。莊子曾做過漆園吏,生活貧窮困頓,卻鄙棄榮華富貴、權勢名利,力圖在亂世保持獨立的人格,追求逍遙無恃的精神自由。

對於莊子在中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貢獻,封建帝王尤為重視,在唐開元二十五年莊子被詔號為「南華真人」。《莊子》一書也被稱為《南華真經》。其文章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對後世文學有深遠影響。

5、游世思想

游世思想是莊子思想中一個重要的部分。《莊子》三十三篇中,大多數篇章都涉及這個以游戲態度解脫人生痛苦的主題,尤其以內七篇談得深入集中。古代人談論莊子比較重視游世思想。有人甚至說,「游」這個字就是一部《莊子》的中心。 現代莊子研究,比較重視道論而輕視游世思想。

(10)莊子養生思想擴展資料

莊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說子沐),宋國蒙人,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他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庄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莊周因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史稱「漆園傲吏」,被譽為地方官吏之楷模。

莊子最早提出「內聖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莊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陰陽」;莊子「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為《莊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等。與老子齊名,被稱為老莊。

莊子的想像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據傳,又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真經》。

與莊子養生思想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