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子午流注與12時辰養生

子午流注與12時辰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11 14:49:37

1、請問,中醫所說的「子午流注」是什麼?請舉例詳細解釋和說明。

子午流注是一天中十二抄時辰與人體十二經絡的走向:

手太陰肺經(3-5點)==手陽明大腸經(5-7點)==足陽明胃經(7-9點)==足太陰脾經(9-11點)==手少陰百心經(11-13點)==手太陽小腸經(13-15點)==足太陽膀胱經(15-17點)==足少陰腎經(17-19點)==手厥陰度心包經(19-21點)==手少陽三焦經(21-23點)==足少陽膽經(23-1點)==足厥陰肝經(1-3點)==手太陰肺經(重新輪回)

2、子午流注十二時辰養生圖解的內容簡介

《子午流注十二時辰養生圖解》主要講述了:子午流注是中醫聖賢發現的一種規律,即抄每日的12個時辰對應人體的12條經脈。12個時辰與人體12條經脈的關系,反映了人是大自然的組成部分,人的生活習慣應該符合自然規律的觀百點。人的臟腑在12個時辰中的興衰更替,環環相扣,互補互濟、十分有序。
中醫醫理講「因天之序」,就是要因循身體這個「天」本身的運動順序.就是東南西北.就是春夏秋冬,就是生發、生長、收斂度、收藏。違背了這個順序,就要生病;順應這個順序。就健康長壽。
一天中的24小時分布,從半夜子時(23時)算起,分別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經脈為知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手太陰肺經、手道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由於時辰在變.因而不同的經脈在不同的時辰也有興有衰。掌握子午流注的規律,對養生和用葯都有很大的益處。

3、准確的子午流注時間表

人是大自然的組成部分,人的生活習慣應該符合自然規律。把人的臟腑在12個時辰中的興衰聯系起來看,則是環環相扣,十分有序:
子時(23點至1點)膽經最旺,膽汁推陳出新。
丑時(1點至3點)肝經最旺,肝血推陳出新。
寅時(3點至5點)肺經最旺,將肝貯藏的新鮮血液輸送於百脈,迎接新一天的到來。

卯時(5點—7點)大腸經最旺,此時起床利於排泄。

辰時(7點至9點)胃經最旺,此時吃早飯,有利消化。
巳時(9點至11點)脾經最旺,有利於吸收早飯的營養,生血。
午時(11點至13點)心經最旺,有利於周身血液循環,心火生胃土,有利於消化午飯。
未時(13點至15點)小腸經最旺,有利於吸收午飯營養。
申時(15點至17點)膀胱經最旺,有利於瀉掉小腸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氣」。
酉時(17點至19點)腎經最旺,有利於貯藏一日的臟腑精華。
戌時(19點至21點)心包經最旺,清理心臟周圍的病邪,以利人進入睡眠。
亥時(21點至23點)三焦經最旺,三焦通百脈,人應進入睡眠,修養百脈生息。
從亥時初(21點)開始到寅時末(5點)結束,是人體細胞休養生息、推陳出新的時間,也是人隨地球旋轉到背向太陽的一面,陰主靜,是人睡眠的良辰,此時休息才能有良好的身體和精神狀態。這與睡覺多的嬰兒長得胖、長得快,而愛鬧覺的嬰兒發育不良是一個道理。
人在宇宙中只是一粒微塵,要順應天時、順應自然,若逆天,人就容易過早衰老,容易生病!由此可見子午流注對人的重要性。

4、誰知道中醫的十二時辰與子午流柱的關系,越詳細越好,謝謝!!

想看這個建議你去新華書店買本經脈穴位與子午流注時辰對照表。 不過現在來說這個東西在醫學上不論中copy醫西醫都沒有什麼研究價值。跟風水學上還有點聯系。現代中醫的研究子午流注跟中醫或是經脈針灸穴位基本沒有聯系。 如果是學中醫的話 不建zd議去研究這個了。也比較難 而且沒有臨床價值

5、准確的子午流注時間表是什麼?

人是大自然的組成部分,人的生活習慣應該符合自然規律。把人的臟腑在12個時辰中的興衰聯系起來看,則是環環相扣,十分有序:
子時(23點至1點)膽經最旺,膽汁推陳出新。
丑時(1點至3點)肝經最旺,肝血推陳出新。
寅時(3點至5點)肺經最旺,將肝貯藏的新鮮血液輸送於百脈,迎接新一天的到來。

卯時(5點—7點)大腸經最旺,此時起床利於排泄。

辰時(7點至9點)胃經最旺,此時吃早飯,有利消化。
巳時(9點至11點)脾經最旺,有利於吸收早飯的營養,生血。
午時(11點至13點)心經最旺,有利於周身血液循環,心火生胃土,有利於消化午飯。
未時(13點至15點)小腸經最旺,有利於吸收午飯營養。
申時(15點至17點)膀胱經最旺,有利於瀉掉小腸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氣」。
酉時(17點至19點)腎經最旺,有利於貯藏一日的臟腑精華。
戌時(19點至21點)心包經最旺,清理心臟周圍的病邪,以利人進入睡眠。
亥時(21點至23點)三焦經最旺,三焦通百脈,人應進入睡眠,修養百脈生息。
從亥時初(21點)開始到寅時末(5點)結束,是人體細胞休養生息、推陳出新的時間,也是人隨地球旋轉到背向太陽的一面,陰主靜,是人睡眠的良辰,此時休息才能有良好的身體和精神狀態。這與睡覺多的嬰兒長得胖、長得快,而愛鬧覺的嬰兒發育不良是一個道理。
人在宇宙中只是一粒微塵,要順應天時、順應自然,若逆天,人就容易過早衰老,容易生病!由此可見子午流注對人的重要性。

6、內經十二時辰與臟腑

十二時辰和人體經絡 ­
中醫將一天分成十二個時辰,並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學說。子午流注學說是中醫學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研究人體氣血運行的時刻表。中醫認為,自然界與人是統一的整體,自然界的年、季、日、時周期變化,影響著人們的生理、病理相應的周期變化,如人的脈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變化多半是早晨輕、中午重、夜晚更重,這些情況和人體氣血運行有關,也就是在不同的時辰,氣血運行到不同的經絡,對人體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響,恰如現代科學提出的生物鍾效應相似。子午流注學說認為,人體氣血的運行是按照一定的時間循環無端,連成一個大的循環通道,即十二經絡的連接順序為: ­

其歌訣:寅時氣血注於肺,卯時大腸辰時胃,已脾心未小腸,膀胱申注醞腎注,戊時包絡亥三焦,子膽丑肝各定位。 ­

了解人體經絡-日之中循行運轉規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從呼吸做起,以經絡為據,洞悉太極之理,尊陰陽之綱紀,諸十二經脈者,皆系於生氣之原,氣者生之本也,時者生之用也! ­

­

獻上十二時辰和人體經絡時表,希望大家都能打開健康之門: ­

­

手太陰肺經 寅時(3點至5點)—肺經旺。寅時睡得熟,色紅精氣足; ­

「肺朝百脈。」肝在丑時把血液推陳出新之後,將新鮮血液提供給肺,通過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紅潤,精力充沛。寅時,有肺病者反映最為強烈,如劇咳或哮喘而醒。

手陽明大腸經 卯時(5點到7點)—大腸經旺。卯時大腸蠕,排毒渣滓出;「肺與大腸相表裡。」肺將充足的新鮮血液布滿全身,緊接著促進大腸進入興奮狀態,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營養、排出渣滓的過程。清晨起床後最好排大便。 ­

­足陽明胃經 辰時(7點到9點)—胃經旺。辰時吃早餐,營養身體安; ­

人在此時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早餐可安排溫和養胃的食品如稀粥、麥片、包點等。過於燥熱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現嘴唇乾裂、唇瘡等問題。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種疾病。 ­

足太陰脾經 已時(9點至11點)—脾經旺。已時脾經旺,造血身體狀;「脾主運化,脾統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總調度,又是人體血液的統領。「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質量好,所以嘴唇是紅潤的。唇白標志血氣不足,唇暗、唇紫標志寒入脾經。 ­

手少陰心經 午時(11點至13點)—心經旺。午時一小憩,安神養精氣;「心主神明,開竅於舌,其華在面。」心氣推動血液運行,養神、養氣、養筋。人在午時能睡片段,對於養心大有好處,中使下午至晚上精力充沛。 ­

手太陽小腸經未時(13點到15點)—小腸經旺。未時分清濁,飲水能降火;小腸分清濁,把水液歸於膀胱,糟粕送入大腸,精華上輸於脾。小腸經在未時對人一天的營養進行調整。如小腸有熱,人會乾咳、排屁。此時多喝水、喝茶有利小腸排素降火。

足太陽膀胱經申時(15點至17點)—膀胱經旺。申時津液足,養陰身體舒;膀胱貯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體外,津液循環在體內。若膀胱有熱可致膀胱咳,且咳而遺尿。申時人體溫較熱,陰虛的人最為突出。此時適當的活動有助於體內津液循環,喝滋陰瀉火的茶水對陰虛的人最有效。 ­

­足少陰腎經酉時(17點至19點)—腎經旺。酉時腎藏精,納華元氣清; ­

「腎藏生殖之精和五臟六腑之精。腎為先天之根。」人體經過申時瀉火排毒,腎在酉時進入貯藏精華的階段。此時不適宜太強的運動量,也不適宜大量喝水。 ­

手厥陰心包經戌時(19點至21點)—心包經旺。戌時護心臟,減壓心舒暢;「心包為心之外膜,附有脈絡,氣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傷。」心包是心的保護組織,又是氣血通道。心包經戌時最興旺,可清除心臟周圍外邪,使心臟處於完好狀態。此時一定要保持心情舒暢:看書聽音樂、或做SPA、跳舞、耍太極……放鬆心情,釋放壓力。 ­

手少陽三焦經亥時(21點到23點)--三焦經旺。亥時百脈通,養身養嬌容。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諸氣,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時三焦能通百脈。人如果在亥時睡眠,百脈可得到最好的休養生息,對身體對美容十分有益。百歲老人有個共同特點,即在亥時睡覺。現代人如不想此時睡覺,可聽音樂、看書、看電視、練瑜伽,但最好不要超過亥時睡覺。 ­
足少陽膽經子時(23點至1點)—膽經旺。子時睡得足,黑眼圈不露;中醫理論認為;「肝之餘氣,泄於明膽,聚而成精。」人在子時前入眠,膽方能完成代謝。「膽汁有多清,腦就有多清。」子時前入睡者,晨醒後頭腦清晰、氣色紅潤,沒有黑眼圈。反之,常於子時內不能入睡者,則氣色青白,眼眶昏黑。同時因膽汁排毒代謝不良更容易生成結晶、結石。 ­

­足厥陰肝經丑時(1點至3點)—肝經旺。丑時不睡晚,臉上不長斑;中醫理論認為:「肝藏血。」「人卧則血歸於肝。」如果丑時不能入睡,肝臟還在輸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維和行動,就無法完成新陳代謝。所以丑時前未能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怠慢而躁,易生肝病,臉色晦暗長斑。 ­

7、每日時辰不同,根據易經原理怎樣練功

心碎SGYCF:你好。
每日個時辰的養生,給您介紹【子午流注】與養生。
【子午流注】與養生。
子午流注是我國古代中醫聖賢精透人體而揭示出來的一條規律:因太陽與地球位置的變化,其引力使人體的12條經脈在12個不同時辰有興有衰。子午流注自古以來多用於針灸。但是對於食物和葯物的使用,子午流注也有其獨特的作用。
子時(23時-1時),膽經最旺。膽汁推陳出新,中醫理論認為:「肝之餘氣,泄於膽,聚而成精。膽為中正之官,五臟六腑取決於膽。氣以壯膽,邪不能侵。膽氣虛則怯,氣短,謀慮而不能決斷。」由此可見膽的重要性,有些人隨便切掉膽是輕率的表現。膽汁需要新陳代謝。人在子時入眠,膽方完成代謝。「膽有多清,腦有多清」。凡在子時前1-2小時入睡者,晨醒後頭腦清晰,氣色紅潤。經常子時前不入睡者則氣色清白,特別是膽汁無法正常新陳代謝而變濃結晶,形成結石一類病症,其中一部分人還會因此而「膽怯」。所有的肝、膽諸病症在子時用葯療效可增加數倍。
丑時(1時-3時),肝經最旺。肝血推陳出新。肝藏血,人的思維和行動要靠肝血的支持,廢舊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鮮的血液需要產生,這種代謝通常在肝經最旺的丑時完成。中醫理論認為:「人卧則血歸於肝。」如果丑時不入睡,肝還在輸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維和行動,就無法完成新陳代謝。所丑時前未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怠而躁,易生肝病。凡入肝的葯食可在丑時食用。
寅時(3時-5時),肺經最旺。將儲藏的新鮮血液輸送於百脈,迎接新的一天到來。肺朝百脈。肝在丑時把血液推陳出新之後,將新鮮血液提供於肺,通過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紅潤,精力充沛。肺陰虛者在此時服葯或是進補食療最好。
卯時(5時-7時),大腸經最旺。肺與大腸相表裡。肺將充足的新鮮血液布滿全身,緊接著促進大腸經進入興奮狀態,完成吸收食物中水分與營養、排出渣滓的過程。如果大腸秘結,可在5時進葯。有利於排泄。
辰時(7時-9時),胃經最旺。人在7時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如果胃火過盛,嘴唇乾,重則唇裂或生瘡,可在此時用葯或是進行食療,更利於吸收。
已時(9時-11時),脾經最旺。脾主運化,脾統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總調度,又是人體血液的統領。「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的質量好,所以嘴唇是紅潤的。唇白標志血氣不足,唇暗、唇紫標志寒入脾經。脾陽虛者可在此時用葯或食療。有利於吸收營養、生血。
午時(11時-13時),心經最旺。「心主神明,開竅於舌,其華在面。」清氣推動學院業運行,養神、養氣、養精。人在午時能睡片刻,對於養心大有好處,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心陽不足或心陰不足的可在此時用葯或食療,有利於周身血液循環,心火生胃土有利於消化。
未時(13時-15時),小腸經最旺。小腸分清濁,把水液歸於膀胱,糟粕送入大腸,精華上輸於脾。小腸經在未時對人的一天的營養進行調整。如小腸有熱,人會咳而排屁,未時用葯效果最佳。有利於吸收營養。
申時(15時-17時),膀胱經最旺。膀胱儲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除體外,津液循環在體內。若膀胱有熱可致膀胱咳,且咳且遺尿。申時可用葯。有利於瀉掉小腸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氣」。
酉時(17時-19時),腎經最旺。腎藏生殖之精和五臟六腑之精。腎為先天之根。人體經過申時瀉火排毒,腎在酉時進入儲藏精華的階段。腎陽虛者酉時補腎最為有效。有利於儲藏一日的臟腑之精華。
戍時(19時-21時),心包經最旺。心包為心之外膜,附有脈絡,氣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傷,心包是心的保護組織,又是氣血通道。心包經戍時興旺可清除心臟外邪,使心臟處於完好狀態。心發冷時戍時可補心陽。清理心臟周圍的病邪,以利於進入睡眠。
亥時(21時-23時),三焦經最旺。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諸氣、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時三焦通百脈。人如果在亥時睡眠,百脈可休養生息,對身體十分有益。百歲老人有個共同的特點,即亥時睡覺。亥時調養百脈皆通。氣虛和脾虛者,可在亥時用葯,兒童陰虛盜汗也可在此時用葯。

12時辰與人體12條經脈的關系;人是大自然的組成部分,人的生活習慣應該符合自然規律。
從亥時(21時)開始到寅時(5時)結束,是人體細胞休養生息、推陳出新的時間,也是人隨地球旋轉到背向太陽的一面,陰主靜,是人睡眠的良辰,此時休息,才會有良好的身體和精神狀態。這和睡覺多的嬰兒長得胖、長得快,而愛鬧覺的孩子發育不良是一樣的道理。
植物白天吸取陽光的能量,夜裡生長,所以夜晚在農村的莊稼地里可聽到拔節的聲音。人類和植物同屬於生物,細胞分裂的時間段大致相同,錯過夜裡睡覺的良辰,細胞的新生遠趕不上消亡,人就會過早地衰老或患病。人要順其自然,就應跟著太陽走,即天醒我醒,天睡我睡。人在太陽面前小如微塵,與太陽對著干是愚蠢的選擇,遲早會被太陽巨大的引力摧垮。這是客觀真理。

【黃帝內經】說:「陰陽平衡,百病不生」。中醫食療養生強調的是陰陽平衡即臟腑的陰陽平衡,臟腑陰陽平衡了,就會自然地抵抗外邪的入侵。中醫認為,人體疾病的產生,就是由於內在和外在的原因引起的臟腑失衡,那麼調養的目標也是恢復人體臟腑的陰陽平衡,恢復人體特有的機能。子午流注的基本概況,可以讓我們了解摸索適合於人體的自我保健方法。

8、「十二時辰養生」和「四季養生」的啟示

希望您能把握養生的原則,百中醫的四季養生雖然產生於有四季變化的地方,但對四季沒有變化的地方依然適用度。中醫講求的即維護正氣,天時相應,比如春養肝,即春天萬物復甦,肝氣抒發,問此時應順應肝氣的升的趨勢,不要違反這種趨答勢,這樣就是順應就是養生就是護正。一天之內,早晨陽回氣初生,正午最強,下午漸衰,晚上陰氣逐漸增重,子時陰氣最盛,所以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中醫講求的即是天答時相應。

9、中醫講的時辰對應經絡有何根據?

中醫學的宇宙觀著重天、地、人合一。人體的健康,受氣節變化、地理環境、以致時間運轉的影響。每日的十二時辰(每兩小時為一時辰)與人體的十二條經脈息息相關,而經脈又與人體的五臟六腑相配。叄者的關系如下: 時間時辰經絡 / 臟腑23:00 - 1:00子時膽1:00 - 3:00丑時肝3:00 - 5:00寅時肺5:00 - 7:00卯時大腸7:00 - 9:00辰時胃9:00 - 11:00巳時脾11:00 - 13:00午時心13:00 - 15:00未時小腸15:00 - 17:00申時膀胱17:00 - 19:00酉時腎19:00 - 21:00戌時心包21:00 - 23:00亥時叄焦 根據「子午流注」的定律,如果經常在某時辰感到某臟腑不適,可能是該臟腑受病邪入侵,或較虛弱所致。不過,由於臟腑互相影響,問題可能出於其他臟腑。 一、什麼是子午流注: 子午流注是中醫聖賢發現的一種規律,即每日的12個時辰是對應人體12條經脈的。由於時辰在變,因而不同的經脈在不同的時辰也有興有衰。掌握子午流注的規律,對養生和用葯都有很大的益處。中醫哲學主張天人合一,認為人是大自然的組成部分,人的生活習慣應該符合自然規律。把人的臟腑在12個時辰中的興衰聯系起來看,環環相扣,十分有序。 二、為什麼叫子午流注: 從字面看,是因『子午』、『流注』而得名。『子』和『午』是十二地支中的第一數和第七數。它們分別表示兩種相反相成、對立統一的范疇或概念,是我國古代用來紀時、標位以及紀述事物生長化收藏等運動變化過程或狀態的符號。「流」、「注」兩字,乃表示運動變化的概念。顧名思義,子午流注就是時空和運動的統一,是中國古代人天合一理論在傳統生命科學的體現。更簡單說,子代表陽,流代表陽生的過程,午代表陰,注代表陰藏的過程。子午流注遵循太陽變化的規律。陰陽的變化展開為四象,就是太陰少陽太陽少陰,用四季做為代表符號,其功能分別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亥子丑為冬,依此類推。人體的活動符合此規律時,身體處於自然的狀態,有消耗也有補充。如果破壞此規律,則只有消耗。生命處於能量加速損失狀態。 三、了解子午流注的意義: 從亥時開始(21點)到寅時結束(5點),是人體細胞休養生息、推陳出新的時間,也是人處於地球旋轉到背向太陽的一面,陰主靜,要有充足的休息,才會有良好的身體狀態。正如睡覺多的嬰兒長得胖,長得快;愛鬧覺的孩子發育不好。更簡單說,子代表陽,流代表陽生的過程,午代表陰,注代表陰藏的過程。子午流注遵循太陽變化的規律。陰陽的變化展開為四象,就是太陰少陽太陽少陰,用四季做為代表符號,其功能分別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亥子丑為冬,依此類推。人體的活動符合此規律時,身體處於自然的狀態,有消耗也有補充。如果破壞此規律,則只有消耗。生命處於能量加速損失狀態。 四、子午流注的內容: 1. 卯時( 5點至7點 )大腸經旺,有利於排泄。 2. 辰時( 7點至9點 )胃經旺,有利於消化。 3. 巳時(9點至11點 )脾經旺,有利於吸收營養、生血。 4. 午時(11點至13點)心經旺,有利於周身血液循環,心火生胃土有利於消化。 5. 未時(13點至15點)小腸經旺,有利於吸收營養。 6. 申時(15點至17點)膀胱經旺,有利於瀉掉小腸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氣。 7. 酉時(17點至19點)腎經旺,有利於貯藏一日的臟腑之精華。 8. 戌時(19點至21點)心包經旺,再一次增強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於消化。 9. 亥時(21點至23點)三焦通百脈,人進入睡眠,百脈休養生息。 10.子時(23點至1點 )膽經旺,膽汁推陳出新。 11.丑時( 1點至3點 )肝經旺,肝血推陳出新。 12.寅時( 3點至5點 )肺經旺,將肝貯藏的新鮮血液輸送百脈,迎接新的一天到來。 不同的經對應人體的不同的功能系統,比如小腸對應人體的吸收功能,並不是簡單只對應實體的臟器。 人類在大自然中生成並發展,與自然息息相關,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與自然必須和諧相處,是天人和諧的一體。傳統中華文化不講征服自然,相反地非常重視「順應天時」。 中醫哲學主張人的生活習慣應該符合自然規律,因此將十二地支作為每日節律的指稱。日節律是指人體一晝夜中陰陽消長、盛衰的情況,即每日的十二個時辰是對應人體十二條經脈,環環相扣,十分有序,稱為子午流注。依於子午流注,將良好的生活方式與規律作息結合,制定了十二時辰養生法。 1、丑時:(01∶00~03∶00) 氣血運行到肝。肝經旺,肝血推陳出新。 排毒時間:此時肝臟為排除毒素而活動旺盛,應讓身體進入睡眠狀態,讓肝臟得以完成代謝廢物。 丑時氣血流注於肝經。肝主血,因此這時的睡眠就是在養肝膽,在養血。而血相較於氣則屬於陰,主斂藏,所以十二生肖中,「丑」為「牛」,就是說此時生發之氣雖然更大了些,但不能只升不降,有約束收斂才可以有更大的作為,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妙處和深刻。因此「丑」字從「又」(手),而連綴其三指,表示想要做事而寒氣冷冽無法作為。而中醫「肝為將軍之官,謀略出焉」也表達同樣的意思,將軍不只是英勇善戰,而是要考慮再三才能出擊。 2、寅時:(03∶00~05∶00) 氣血運行到肺。肺經旺,將肝貯藏的新鮮血液輸送百脈,迎接新的一天到來。 休眠時間:重症病人最易發病的時刻,常有患病者在此時死亡,熬夜最好勿超過這個時間。 寅時氣血流注於肺經。中國古代正月建寅和十二經脈流注起於肺經都是代表開端的意思。是陽氣的開端,也是人的開端。一日之中寅時也是人身體各部開始由靜轉動,各部分對血、氣的需求量都開始增加,這時肺作為「相傅之官」就一定要擔當起均衡天下(身體)的職責,一旦「宣發」、「肅降」失職,就會造成嚴重的後果。比如身體各部對血、氣的需求量的增加,會加重心臟的負擔,這就是許多心臟病患者死於凌晨三、四點的原因(西醫大概也不懂為什麼死於這個時間)。健康的人這時應該是深睡狀態,即通過深度睡眠來完成生命由靜而動的轉化。可是,身體虛弱的人或老人這時會出現失眠或醒來,這是因為身體各部位對血的需求量增加,相應的腦子得到的血減少了,用中醫的話說,就是只有「宣發」沒有「肅降」了,生命自然就危險了。 3、卯時(05∶00~07∶00) 氣血運行到大腸。大腸經旺,有利於排泄。 是起床的時候了,最好先空腹喝上一杯涼開水,以刺激大腸,有利於晨便,排除體內垃圾。 卯時氣血流注於大腸經。中醫認為「肺與大腸相表裡」,寅時肺氣實了,卯時應有正常的大便,卯時在天地之象代表天門開,代表二月,萬物因陽氣的生發冒地而出。 4、辰時(07∶00~09∶00) 氣血運行到胃。胃經旺,有利於消化。 早餐時間∶最好攝入一天營養的30%——50%。以保有一天的活力。 胃是人體後天之本,沒有良好的早餐習慣,對身體傷害極大。 辰時氣血流注於胃經。這時候人吃早餐就如同冒地而出的小草,被三月的斜風細雨潤澤一樣必須和重要,這就好像陽氣的生發要靠陰氣來養,大地需要雷電的鼓盪和春雨的潤澤。 5、巳時(09∶00~11∶00) 氣血運行到脾。脾經旺,有利於吸收營養、生血。 巳時氣血流注於脾經。中醫認為脾主運化,這也是吃早餐不會令人發胖的原因,如果人體脾的運化功能好的話,就可以順利地消化和吸收。「巳」在月份應四月,陽氣已出,陰氣已藏,山川萬物一片蔥蘢。 6、午時(11∶00~13∶00) 氣血運行到心。心經旺,有利於周身血液循環,心火生胃土有利於消化。 午休期,最好靜坐或閉目休息一下再進餐! 午時氣血流注於心經。中醫認為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而午時正是陰生,陰氣忤逆陽氣之時,正所謂「陰陽相搏謂之神」,對練功者而言,正是練「子午」功的大好時機,而對我們無力主宰自己氣血的人,只有睡眠最接近所謂的「心腎相交」了,所以子時一定要睡覺,午時一定要小憩,這是最能養精氣神的時機。「午」 在月份應五月。 7、未時(13∶00~15∶00) 氣血運行到小腸。小腸經旺,有利於吸收營養。 未時氣血流注於小腸經。《說文》說「未,味也。六月,滋味也。」而事物的滋味就是精華,中醫小腸的功能就在於吸收精華。 8、申時(15∶00~17∶00) 氣血運行到膀胱。膀胱經旺,有利於瀉掉小腸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氣」。 申時氣血流注於膀胱經。膀胱經為足太陽之脈,上額頭而至巔頂,氣虛、氣實都容易引起頭痛或兩目外鼓等症,健康的人這時則是學習和讀書的好時光,所以古人主張「朝而受業,夕而習復」。這時由於氣血容易上輸於腦部,學習效率就會很高。又,太陽主管氣化,這時應該多喝水和吃些水果,對養生很好。「申」在月份應七月。 9、酉時(17∶00~19∶00) 氣血運行到腎。腎經旺,有利於貯藏一日的臟腑之精華。 酉時氣血流注於腎經。「酉」是成就的意思, 在月份應八月。如果說早晨5~7點的卯時代表一天或一年的開門,那麼晚上17~19點的酉時則代表一天或一年的關門。自然天地與人體這個小天地,從這一時刻起開始進入秋冬的收斂收藏時機,此時身體所表現出來的病變都是腎的收藏功能出現了問題,而酉時發低熱則是腎氣大傷,尤其是青春期或新婚後的男子要注意這一點。 10、戌時(19∶00~21∶00) 氣血運行到心包。心包經旺,再一次增強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於消化。 戌時氣血流注於心包經。中醫認為這時人體的陽氣應該進入了陰的介面,這時陰氣正盛,陽氣將盡,而心包經之「膻中」又主喜樂,通常人們會在這時進行晚間的娛樂活動。 11、亥時(21∶00~23∶00) 氣血運行到三焦。三焦通百脈,人進入睡眠,百脈休養生息。 亥時氣血流注於三焦經。三焦在中醫里是個不容易說清楚的概念,「焦」字的意思是用小火烤小鳥,因此,三焦無論是指人體上中下,還是里中外,都是指生命處於一團融融溫暖氣息中,中國人形容它為「氤氳」,中醫把這氤氳交融的狀態歸屬於少陽……故而「亥」這個字非常有意思,像一男子摟抱一懷孕女子,而《說文解字》的第一個字是「一」,最後一個字就是「亥」,如果說「一」在古代文化中代表先天的混沌,那麼「亥」字則表示又回到初始的混沌狀態,生命的輪回重又開始。因此,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我們始終能看到其精神內核的統一,無論是醫道,還是文字學,你始終能看到古人對宇宙自然生命的理解與態度,並不是只有太陽每日照常升起,,人類的生命與生活,也會沿著其本來的秩序運動和發展,都可以在結束的時刻一切又重新開始…… 這個時刻人們應該安眠,讓整個身體(三焦)都得到休息和休整,並從這種徹底的休整中孕育新的生機。 12、子時(23∶00~01∶00),又稱「人時」。 氣血運行到膽,膽經旺,膽汁推陳出新。 夜眠時間:經過整日忙碌,此時應該放鬆心情進入夢鄉,千萬別讓身體過度負荷,那可得不償失哦!這時的睡眠屬於淺眠期,多夢而敏感,身體不適者易在此時痛醒。 這一時刻本是陽氣發動萬物滋生之時,而人為萬物之靈,故假藉以為人之稱。中醫氣機升降沉浮理論認為:人身之氣機,日日俱從子時生發。「子後則氣生,午後則氣降」(張介賓)。子時氣血流注於膽經。這也是《內經》「凡十一藏取決於膽」一說的根本由來,也就是臟腑功能都取決於膽氣能否生發。人在日常生活中常有這樣的體會,人們一般夜裡九、十點鍾會有睏倦的感覺,但熬到23點時又精神了,這就是膽經生發的緣故,但子時陽氣的生發之力尚小,因此,在十二生肖中,「子」為「鼠」,這時陽氣雖小如老鼠,但異常活躍。因此,保證夜裡23點前睡覺就是通過睡眠保養這點生機。「子」在月份中又代表十一月,強調的是用冬天的收藏來養生機。 從亥時開始(21點)到寅時結束(5點),是人體細胞休養生息、推陳出新的時間,現代醫學提出維持人體生理時鍾的褪黑激素,在正常情況下以夜晚11:00到凌晨2:00為分泌最旺盛的時段,它可以抑制人體交感神經的興奮性,使新陳代謝減緩,血壓下降、心跳速率減慢,五臟六腑得以休息及修復,加強免疫功能。 這個時段是人處於地球旋轉到背向太陽的一面,從中醫來說陰主靜,要有充足的休息,才會有良好的身體狀態。

與子午流注與12時辰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