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處暑養生小常識

處暑養生小常識

發布時間:2020-07-11 14:48:34

1、處暑養生吃什麼好

2、處暑節氣應該注意什麼?

多喝水防秋燥。中醫認為,秋燥傷人易傷肺,此時應多喝水,不要等到口渴再喝,還要忌寒涼之飲。處暑之時,多飲花茶,補水防燥。通常,秋季每天要比其他季節多喝水500毫升以上,才能保持肺臟與呼吸道的正常濕潤度,但要注意多次少量。
多睡一小時。處暑是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因此,從養生的角度來看,此時起居作息應作相應調整。專家表示,增加睡眠一小時,並且保證有質量的午覺,可以讓人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來臨之前保存能量,養精蓄銳。

家居、衣著多色彩。良好的視覺刺激,有利於消除秋乏。如果長期從事室內工作,可以在工作間、案頭添置一些色彩艷麗並富有生機的飾物以及花草。女性可以多穿一些顏色比較明快的服飾,通過眼睛給我們的身體傳遞興奮、喜悅的信號,促進臟腑功能恢復。
堅持冷水浴。冷水浴鍛煉必須採取循序漸進的方法,如秋天氣溫逐漸降低,人體對寒冷和冷水也逐漸適應,一直堅持,到了深秋和冬季,洗冷水浴也不感覺太冷。冷水浴時應循序漸進,包括洗浴部位由局部到全身,水溫由高到低以及洗浴時間由短到長。
護好臍部。處暑節氣過後,天氣漸涼肚臍部位的表皮最薄,若防護不當,比如晚上睡覺暴露腹部,或者年輕愛美的女士穿露臍裝,寒氣都很容易通過肚臍侵入人體。可能會引起急性腹痛腹瀉而嘔吐,如果天長日久,寒氣逐漸積聚在小腹部位,還會導致泌尿生殖系統的疾病,如女性的月經不調等。

3、處暑節氣吃什麼好,處暑養生飲食大全

吃「果」不吃「瓜」
民間百有句俗語叫作「秋瓜壞肚」,一些美味的瓜類多屬陰寒性質,吃多了會損傷脾胃,因此要適可而止。但一些果度類卻可以多吃。比如梨可潤肺,能夠消痰止咳,是秋天最提倡吃的水果。蘋果富問含多種維生素和鉀,不但對心血管疾病患者有益,還可止瀉。
吃熱不吃涼
九月的天氣是變化多端的,也許上中午答還是高溫天氣,下午晚上便是寒冷無比。所以在處暑這個節氣之中,大家不僅要注意好內保暖,在飲食方面也要注意好,切忌不要吃太多冷涼的食物。因為秋季逐步來臨,人們很容易在這個時候患上一些常見的疾病,所以在飲食上,最好容能多吃一些溫熱的食物,對身體很有好處。

4、處暑過後,都有哪些養生禁忌呢?

處暑過後天氣由炎熱急轉至微涼,早晚溫差較大,體質虛弱的人容易生病。人們在處暑時節講究養生,那麼,處暑過後有哪些事是不利於養生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過分貪涼。

雖然處暑過後氣溫有所下降,但是日間的溫度還是比較高的,所以很多人在處暑過後也丟不了空調,整天呆在空調房裡。空調房裡確實舒適,不過突然一下走出房門,會立馬感覺到身體不適。處暑時節講究溫補,如果在此時過分貪涼,會導致寒氣入侵,影響身體健康,甚至讓你整個冬天都過得不太舒適。

二、無節制飲食。

處暑過後,小夥伴們的冰箱里還囤積著沒有吃完的冷飲雪糕,所以很多小夥伴們在處暑過後,對冷飲也是毫無節制。殊不知,在處暑時節大吃特吃冷飲會對脾胃造成傷害,另外,由於天氣轉涼,許多小夥伴也開始無節制地涮火鍋,大魚大肉,也會對身體產生不小的危害。實際上,處暑時節比較適合進食溫和的食物,少辛辣,多湯水。

三、激烈運動。

處暑時節不適合劇烈運動,鍛煉要適當。早晚較為涼爽,在這期間可以做一些輕微的運動,比如慢跑、散步、騎車、跳繩等等,由於日間氣溫還是較為炎熱,所以應避開此時段進行鍛煉。處暑期間鍛煉要有節制,身體微微出汗即可,不宜大汗淋漓。

總的來說,處暑是人體陰陽調和的階段,所以人們要以「溫補」為主,切忌「至陰」「至陽」兩個極端。

5、處暑節氣應該注意什麼

處暑養生七個注意事項 一、多睡一小時 處暑是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因此,從養生的角度來看,此時起居作息應作相應調整。 專家表示,增加睡眠一小時,並且保證有質量的午覺,可以讓人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來臨之前保存能量,養精蓄銳。尤其是對於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的氣血陰陽俱虧,會出現晝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現象。因此可以在晚上提早入睡,並且堅持午睡的好習慣,即使睡不著,但閉目養神也是對身體有好處的。 據媒體報道,現代研究發現,夜間0至4點,體內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點;中午12至13點,是人體交感神經最疲勞的時間。有統計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覺可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因此,子午覺既有防病保健的意義,又符合養生道理。 對於年輕人來說,充足的睡眠可以讓學習工作更精力充沛,同時也可以減少「秋困」的出現。 二、多吃清熱安神食物 「病從口入」,飲食與疾病很容易「掛鉤」。處暑之後,早晚溫差變化開始明顯,腸胃接受不了忽冷忽熱的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腸發生痙攣性收縮,抵抗力和適應性就會隨之降低,這時候容易出現一些腸胃病,患有慢性腸胃病的患者,往往會出現反酸、腹脹、腹瀉、腹痛等症狀。加之飲食不當,這種不適的情況還會進一步加重,因此在飲食方面一定要謹慎。 從養生的角度來看,處暑節氣適宜進食清熱安神的食物,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干貝、海帶、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但這些食物一次進食不可太多,做到少食多餐。另外,隨著氣侯漸漸乾燥,身體里肺經當值,這時可多吃滋陰潤燥食物,防止燥邪損傷。如梨、冰糖、銀耳、沙參、鴨子等養陰生津的食物,或黃芪、黨參、烏賊、甲魚等能益氣保健的食物。 當然,多吃蔬果可以起到生津潤燥、消熱通便的功效,能補充人體的津液。應少吃或不吃煎炸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會加重秋燥的症狀。 三、避免過早添加衣物 秋季養生小常識提示說,「春捂秋凍」之意,是讓體溫在秋時勿高,以利於收斂陽氣。因為熱往外走之時,必有寒交換進去。但是,夜裡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護陽氣。同時,早晚比較涼了,要注意增加衣服。 四、注意胃部保暖 夜寢應關好門窗,腹部蓋薄被,秋天要注意胃部保暖,以防止秋風流通使脾胃受涼。依照自然界規則,秋天陰氣增、陽氣減,對應人體的陽氣也隨著內收,為的就是貯存體內陽氣。然而,隨著天氣轉涼,很多人會有懶洋洋的疲勞感,早上賴床不起,白天不愛動,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春困秋乏夏打盹中所指的「秋乏」。 正因為如此,大家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改掉夏季晚睡的習慣,爭取晚上10點前入睡,以比夏天增加1小時睡眠為好,並保證早睡早起。另外,適當午睡也利於化解秋乏。 五、可堅持冷水浴習慣 不管哪個季節,堅持運動絕對是沒錯的。入秋之後鍛煉的好處在於,在逐漸降低溫度的環境中,經過一定時間的鍛煉,能促進身體的物質代謝,增加產熱,提高對低溫的適應力。 但對於不同的季節,運動的類型和強度也應該有所調整,秋季的運動可選擇快走、登山、打球等,對於老年人來說,運動要以「不累」為標准。做一些既可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又可使老年人一天保持良好的精氣神。體育運動的時間適合選在早晚,中午由於室外天氣仍然炎熱,因此要避免這個時間段的戶外活動。 冷水浴鍛煉必須採取循序漸進的方法,如秋天氣溫逐漸降低,人體對寒冷和冷水也逐漸適應,一直堅持,到了深秋和冬季,洗冷水浴也不感覺太冷。冷水浴時應循序漸進,包括洗浴部位由局部到全身,水溫由高到低以及洗浴時間由短到長。 六、多開窗少開空調 白天只要室溫不高不宜開空調。秋季養生注意事項中指出,秋季盡量多開窗,使空氣流動,讓秋殺之氣盪滌暑期熱潮留在房內的濕濁之氣。 室內養些植物,如盆栽柑橘、吊蘭、斑馬葉橡皮樹、文竹等綠色植物,可以調節室內空氣,增加氧含量。 綠蘿這類葉大且喜水的植物也可以養在卧室內,使空氣濕度保持在最佳狀態。客廳適宜養植常春藤、無花果、豬籠草等。 七、護理好臍部 處暑節氣過後,天氣漸涼,人們也開始從防暑降溫逐漸過渡到防寒保暖上來。大家都知道寒從腳下生、養生先養腳的道理,卻較少注意到肚臍也很容易受寒。肚臍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沒有脂肪組織,但有豐富的神經末梢和神經叢,因此對外部刺激特別敏感,並且最容易穿透彌散。 若防護不當,比如晚上睡覺暴露腹部,或者年輕愛美的女士穿露臍裝,寒氣都很容易通過肚臍侵入人體。如果寒氣直中腸胃,就會發生急性腹痛腹瀉而嘔吐,如果天長日久,寒氣逐漸積聚在小腹部位,還會導致泌尿生殖系統的疾病,如男性的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陽痿,女性的痛經、月經不調,嚴重的還可出現閉經、不孕。

6、節氣小常識:處暑的處是什麼意思

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

處暑既不同於小暑、大暑、也不同於小寒、大寒節氣,它是代表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的節氣。

我國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此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

處暑以後,除華南和西南地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雨季即將結束,降水逐漸減少,水稻成熟收割。尤其是華北、東北和西北地區必須抓緊蓄水、保墒;以防秋種期間出現乾旱而延誤冬作物的播種期。

7、處暑養生 處暑節氣吃什麼好

1、飲食上增應酸減辛,以助肝氣,食物可選用銀耳、蜂蜜、甘蔗、知銀耳、梨、冬瓜、蘿卜道、菱角、燕禽、黃魚、干貝、海帶、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等清熱安神之品。
2、以數神降氣、回潤燥養肝、滋陰利水為養生原則,以保持五臟無偏的健康狀態,宜選用玉竹、石斛、沙參答、百合、蓮子、白果等葯材。

8、處暑該如何養生?

一、精神調養: 處暑時節「宜安靜性情」,時至處暑,秋意越來越明顯, 二、起居調養 處暑後氣溫逐漸下抄降,氣溫日較差增大,此時,在起居方面,要注意根據氣溫適時添減衣服。處暑節氣正是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起居作息也要相應地調整,要注意早睡早起,早睡可以避免秋天肅殺之氣,早起有助於肺氣的舒展。 三、運動養生 運動不宜太過,盡量選擇運動量較小的活動,避免大量出汗,以傷陽氣,如明・高濂著襲《遵生八箋》中的坐功:每日寅時(凌晨3-5點),正坐,向左右轉頭,兩手捶背各五到七次,然後牙齒叩動三十六次,調息吐納,吞咽津液。也可多做廣播體操,打太極拳、散步等。 四、飲食調養 處暑節氣肝心少氣,肺臟獨旺,飲食上宜增咸減辛,助氣補筋,以養脾胃。飲食上宜多食鹹味食物,如可多食荸薺、沙葛、粉葛等,少食辛味食物如姜、蔥、蒜、韭菜、八角、茴香等。另一方面也可多食新鮮果蔬、多食銀耳、百合、蓮子、zd蜂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等清潤食品以防秋燥,順應肺臟的清肅之性,還可結合葯膳進行調理。

9、處暑後怎麼養生 專家提醒鍛煉飲食均要注意

處暑後怎麼養生?推薦最好養生食譜。今日處暑,酷暑結束秋天乾燥天氣就要來了,處暑後怎麼養生?吃什麼好呢?現在我就給大家推薦最好養生食譜,讓您再處暑後吃出健康。 處暑節氣養生:飲食須防燥 早晚要防涼。 養生專家提醒說,此時節,公眾要當心「秋燥」傷人,在增強身體鍛煉的同時,應注意飲食調理。 在處暑時節,人們往往有這種感覺:皮膚變得緊綳綳的,甚至起皮脫屑,毛發枯燥而無光澤,頭皮屑增多,口唇乾燥或裂口,鼻喉燥得冒火,大便干結,這種現象就是人們常說的「秋燥」。 養生專家介紹說,「秋燥」是由於氣候乾燥造成的,處暑期間的「秋燥」屬溫燥,發展為病症多表現為咳嗽少痰、咽干不適、手腳心熱等。此外,處暑期間某些疾病,如支氣管擴張、肺結核等,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復發或加重。因此,處暑時節自我保健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預防「秋燥」。 養生專家表示,預防「秋燥」的最好方法便是增強身體素質。首先,要確保充足的睡眠及睡眠質量。睡眠可消除人體的疲勞,使人的大腦及肢體得到充分休息。睡眠還能使人體產生更多的抗原抗體,增強機體的抵抗力。其次,要加強晨練。晨練應該從早晨剛醒來時開始,早晨醒來後最好先在床上練習叩齒、咽津等,然後再下床到室外進行體育鍛煉。 預防「秋燥」的另外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重視精神調養,要盡可能地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一切事物,以適應秋季收斂之性。 專家提醒說,為防「秋燥」,在飲食調理方面應注意少食辛辣煎炸等熱性食物,如辣椒、花椒、桂皮、生薑、蔥及酒等,特別是生薑。要多吃蔬菜和水果,多數蔬菜和水果性寒涼,有生津潤燥、清熱通便的功效,且含大量水分,果蔬還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B及無機鹽、纖維素,可以改善燥氣對人體造成的不良影響。但食用新鮮果蔬一定要適量。此外,還應多喝水,以保持肺臟與呼吸道的正常濕潤度。

與處暑養生小常識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