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寒露養生艾灸

寒露養生艾灸

發布時間:2020-07-11 13:44:44

1、二十四節氣之寒露節氣習俗有哪些

操TAb7 :你好。
唐 張九齡《晨坐齋中偶而成詠》:寒露潔秋空,遙山紛在矚,孤百頂乍修聳,微雲復相續,人茲賞地偏,鳥亦愛林旭,結念憑幽遠,撫躬曷羈束。 仰霄謝逸翰,臨路嗟疲足。徂歲方暌攜,歸心亟躑躅。度 休閑倘有素,豈負南山曲。
寒露,九月節,裊裊涼風動,凄凄寒露零,露氣重而稠,稠而將凝,再過半月,凝為霜降。寒露後,白日幽晦,天寒夜長。風氣蕭索,霧結煙愁。蕭蕭秋意重問,依依寒色濃。歸鴻將急於南飛,哀鴻遍野。秋殘如血。
寒露養生:《黃帝內經 素問》有曰:秋三月,宜早起早卧答。寒露灸:艾灸足三里,勝吃老母雞。艾灸神闕穴,萬病會自滅。
飲食:秋之燥,宜食麻(芝麻)以潤燥。內飲食上減辛增酸,以養肝氣。減辛:少食蔥、姜、蒜,辛辣調味品,少吃燒烤,少飲白酒。
寒露前後宜吃水果:梨、葡萄、蘋果、香蕉、柿子、橘子容。
蔬菜:白菜、山葯、百合、蓮藕、西紅柿。
寒露三候:鴻雁來賓;雀入大水為蛤;菊有黃華。

2、寒露節氣有哪些物候特徵

寒露短暫的十五天又可分為三個相對獨立的階段,「一候鴻雁來賓」是說進入寒露的前五天,但見天空中的鴻雁成群結隊南遷,它們時而排成一字型,時而排成人字形,成為天空這張大紙上一抹靚麗的工筆淡彩。
「二候雀入大水為蛤」是說五天之後,天氣進入深秋,寒氣開始逼人,雀鳥們都躲藏起來,而海邊出現了很多蛤蜊,貝殼的條紋及顏色與雀鳥相似,所以古人以為蛤蜊是雀鳥變成的。
「三候菊有黃華」說的是寒露將要謝幕時,漫山遍野的菊花彷佛約好似的,一夜之間凌寒怒 放,給肅殺凄涼的深秋塗抹上了一絲勃然生機。深秋的代表植物還有楓樹,火紅的楓葉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彷佛是生命之火的燃燒。

3、寒露節氣有什麼傳統習俗

寒露:「裊裊涼風動,凄凄寒露零」。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也是秋季的第五個節氣。是氣候明顯轉變的節氣寒露時節,露水增多,氣溫降得快是一個顯著的特點。冷空氣帶來的秋風、抄秋雨過後,溫度下降8℃、10℃已經非常常見。
不過,風雨天氣大多維持時間不長,受冷高壓的控制,晝暖夜涼,白天往往秋高氣爽。寒露習俗活動諸多,有襲賞菊、登高等等,寒露最盛行的風俗食物是飲菊花酒。菊花酒:寒露與重陽節接近,此時菊花盛開,為除秋燥,某些地區有飲「菊花酒」的習俗,這一習俗與登高一起,漸漸移至重陽節。
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酒麴釀制而成,古稱「長壽酒」,其味清涼甜美,有養肝、明目、健腦、延緩衰老等功效。說起寒露時節的養生,大家可以多飲枸杞菊花茶,古時人們會用寒露後新上的枸杞泡澡,這樣做可以使人光澤不老zd。如果你嫌麻煩,就泡上一壺酒或茶,每天堅持喝,也能起到「和顏悅色」的作用。

4、寒露的由來與習俗有哪些

【是日詩】

天高晝暖夜來涼,草木蕭疏梧落黃。

日享菊香播小麥,夜嘗梨貝養脾腸。

——寒露丨左河水

天高雲閑,晝暖夜涼。清晨黃昏都要披上一件薄薄的外套了,然而中午卻似乎還是盛夏的溫度,讓人感覺燥得慌。夜間涼風漸起時喝上一碗溫潤的梨貝湯,頓覺舒心舒肺,燥氣消散,一顆塵土飛揚的心在此刻也終於熨帖了。

10月8日 10:22:05,太陽到達黃經195°,寒露降。

「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寒露時節,溫度比白露時更低了,綴在草從里的露珠將要凝結為霜。想想也是離霜降不遠了。

一年中第一個帶「寒」字的節氣,難免引起心理上的警惕。然而看著梧桐消疏,搖落黃葉,卻又覺得,真是一年中最好的季節了啊。

寒露三候丨風物流轉,無情亦有情

一候鴻雁來賓。

客止未去,是為來賓。秋愈深,天愈寒了,鴻雁一如北方來客,在南方久久停駐而不去。

二候雀入大水為蛤。

深秋天寒,鳥雀飛而不見。此時海邊突然出現很多蛤蜊,貝殼的條紋及顏色與雀鳥相似,古人便以為是雀鳥幻化所致。是為雀入大水為蛤。

三候菊有黃華。

草木皆華於陽,獨菊華於陰。是故「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深秋之季,百花皆敗,卻獨獨菊正爛漫,香透長安。

寒露民俗丨風俗,是一個民族的抒情詩

鬥蟋蟀

蟋蟀,秋初而生,遇寒而鳴。當聽見蟋蟀聲起的時候也就意味著秋到了。此時也是老北京人鬥蟋蟀兒的高潮期。蟋蟀也叫促織,取催促婦人織布備寒之意。故有「促織鳴,懶婦驚」之說。

蒸螃蟹

老南京有寒露蒸螃蟹的習慣。俗話說「寒露發腳,霜降捉著,西風響,蟹腳癢」。寒露節時,也正是秋風送爽、菊黃蟹肥秋意濃之時。「九月團臍,十月尖」,此時雌蟹卵滿、黃膏豐腴,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節。

制腌魚習俗

湘西侗族人民有寒露制腌魚的習俗。據說在這天用米酒、食鹽、糯米飯、辣椒面、花椒粉、姜絲等佐料腌制的魚味道特別好。

秋釣邊

「春釣淺灘,秋釣近邊。」寒露時節,氣溫下降迅速,深水處太陽已曬不透,魚兒紛紛游向水溫較高的岸邊覓食,故有有「秋釣邊」之說。

寒露養生丨與自然同步

冷熱交替,防季節性疾病

寒露,晝熱夜涼,正是冷熱交替的時期,此時節若不及時添衣加被,調節冷暖,容易引起支氣管炎或哮喘的發作,尤其是老年人與體弱者。此時也是季節性感冒發熱的高峰期,更應注意適時增減衣服,但是換季穿衣別換得太快,最好厚薄搭配,以保暖為主。另外保持室內流通,適量運動也可降低季節性疾病的發生率。

足部保暖

俗話說,「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也即白露的時候不要赤膊露體,寒露的時候不要露出腳部。到了寒露,氣溫下降很快,足部的保暖就變得尤為重要。此時節宜應收起涼鞋,穿好鞋襪,建議可以每晚用艾葉水泡腳,通經活血,驅寒除濕,對身體有非常好的保健效果。

帖秋膘,不宜一味進補

秋季,正是人們大快朵頤貼秋膘的季節。然而,專家認為,「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與肅降,喜潤不喜燥。」所以白露季節不能一味進補。在飲食調節上宜以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維生素的素食為主。建議多吃梨、銀耳、蜂蜜、百合、枸杞、蘿卜、豆製品等,多吃橙黃色蔬菜如南瓜、紅蘿卜以及一些富含維生素C的綠葉蔬菜,如芥蘭、菠菜、綠菜花等。

朝鹽晚蜜加芝麻

寒露,仍是以防秋燥為主。每天朝喝鹽水,晚喝蜂蜜,就是對付秋燥有效又簡單的良方。既潤肺,解秋燥,又治便秘,抗衰老。芝麻也是這個季節的饋贈。古人雲:「秋之燥,宜食麻以潤燥。」芝麻不僅防秋燥,還有健脾胃、利小便、和五臟、助消化、化積滯、降血壓、順氣和中、平喘止咳之效,可治神經衰弱,抗衰老,在多部醫葯專著里都有很高的評價。

節氣灸丨養陰防燥、潤肺益胃

寒露,正是夏秋暑熱與秋涼乾燥的交替的時期,自然界中的陰陽之氣開始轉變,陽氣大幅減退,陰氣漸盛,此時艾灸的重點以養陰防燥、潤肺益胃為主。

節氣灸(十七)丨寒露養生穴位小結:

大椎、肺俞、腎俞、八髎、神闕、關元、太淵、足三里。

溫和灸,每天任選3-4穴,每穴灸15-20分鍾。

大椎

取穴:正坐低頭,於頸部下端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處。

肺俞

取穴: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腎俞

取穴:俯卧時,腰背出第2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

八髎

取穴: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分別在第一、二、三、四骶後孔中左右共八穴。

神闕

取穴:臍中部,臍中央。

關元

取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3寸。

太淵

取穴:在腕掌側橫紋橈側,橈動脈搏動處。

足三里

取穴:在小腿前外側,膝蓋凹陷處下方約3寸(4橫指),距脛骨外側約1橫指處。

* 節氣灸是根據二十四節氣,選擇各節氣對人體臟腑功能有影響的穴位進行艾灸,利用艾絨燃燒產生的葯熱之氣,對穴位進行熏灼溫熨,以激發人體經絡之氣,溫通氣血,調整陰陽,幫助機體順應自然界的變化,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5、寒露節氣期間養生需要注意什麼

6、如何養生

7、秋季怎麼養生

調和情志 遠離悲秋
進入秋天之後,從「天人相應」來看,肺屬金,與秋氣相應,肺主氣司呼吸,在志為憂。肺氣虛者對秋天氣候的變化敏感,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風冷雨,花木凋零,萬物蕭條的深秋景況,常在心中引起悲秋、凄涼、垂暮之感,易產生抑鬱情緒。
編輯推薦:老人秋季養生首先要培養樂觀的情緒。不妨靜想收獲累累的愉悅,保持神態安寧,收神斂氣。
宋代養生家陳直說過:「秋時凄風慘雨,老人多動傷感,若顏色不樂,便須多方誘說,使役其心神,則忘其秋思。」可見,秋季注重調攝精神為養生之要務。正像《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的:「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因此,對中老年人來說,應有「心無其心,百病不生」健心哲理,養成不以物喜,不為己悲,樂觀開朗,寬容豁達,淡泊寧靜的性格,收神斂氣,保持內心寧靜,可減緩秋季肅殺之氣對精神的影響,方可適應秋季容平的特徵。所以,中老年人要結伴去野外山鄉,登高遠眺,飽覽大自然秋花爛漫、紅葉勝火等勝景,一切憂郁、惆悵頓然若失,愉悅和諧的情緒煥發出青春般的活力。

秋凍有節 和用強身
我國自古以來流傳的「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的諺語,符合秋天「薄衣禦寒」的養生之道。但對「秋凍」要有正確的理解,科學領悟其中真髓。
小編插語:晚秋氣候變化較大,早晚溫差增加,特別是秋冬交接之時,常有強冷空氣侵襲,以致氣溫驟降,此時若再一味強求「秋凍」,就會適得其反。請看--[秋凍有講究]
自「立秋」節氣以後,氣溫日趨下降,晝夜溫差逐漸增大,寒露過後,北方冷空氣會不斷入侵,出現「一場秋雨一場寒」。
防病保健的角度出發,循序漸進地練習「秋凍」,加強禦寒鍛煉,可增強心肺功能,提高機體適應自然氣候變化的抗寒能力,有利於預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發生。
如果到了深秋時節,遇天氣驟變,氣溫明顯下降,陰雨霏霏,仍是薄衣單褲,極易受到寒冷的刺激,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引發感冒等病,特別是患有慢性支氣管炎、哮喘、慢阻肺、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病的中老年人,若不注意天氣變化,防寒保暖,一旦受涼感冒,極易導致舊病復發。
寒冷刺激可致體表血管彈性降低,周圍阻力增加,使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而引起小動脈收縮、血壓升高,易發生腦血管破裂出血。寒冷刺激還能使血液纖維蛋白濃度上升,血液黏稠度增加,導致血栓形成,危及生命和健康。
因此,要順應秋天的氣候變化,適時地增減衣服,做到「秋凍」有節,與氣候變化相和諧,方為明智之舉。
編輯推薦:初秋暑未消 秋凍有講究

飲食調和 潤肺防燥
過了「秋分」之後,由於雨水逐漸少,空氣中的濕度小,秋燥便成了中秋到晚秋的主要氣候。秋季又是肺金當令之時,稍有疏忽保健,易被秋燥耗傷津液,引發口乾舌燥、咽喉疼痛、肺熱咳嗽等症。因此,秋日宜吃清熱生津、養陰潤肺的食物。
如泥鰍、鰣魚、白鴨肉、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鮮山葯、白木耳、廣柑、白果、梨、紅棗、蓮子、甘蔗等清補柔潤之品,可起到滋陰潤肺養血的作用。
對中老年胃弱的人,早餐宜食粥,有利於和中益胃生津。《醫學入門》中指出:「蓋晨起食粥,推陳出新,利膈養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補不小。」如百合紅棗糯米粥滋陰養胃,百合蓮子粥潤肺益腎,三色粥清熱養肺,百合杏仁粥祛痰止咳,鮮生地汁粥涼血潤燥,扁豆粥健脾和中,生薑粥禦寒止嘔,胡桃粥潤肌防燥,松仁粥潤肺益腸,菊花粥明目養神,茶粥化痰消食,燕窩粥養肺止嗽,山葯粥健脾固腸,甘菊枸杞粥滋補肝腎……
各人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不同的粥食用,方可使臟腑陰陽氣血和諧,達到滋補身體之目的。
編輯支招:金秋欲解燥 梨子百合最奇妙 秋季巧治燥咳食療方 靚湯水去秋燥

健身鍛煉 動靜和諧
金秋時節,天高氣爽,是全民開展各種健身運動的好時期。面對諸多的鍛煉項目,應因人而異來選擇,如老年人可散步、慢跑、練五禽戲、打太極拳、做健身操、八段錦、自我按摩等;
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爬山、洗冷水浴、游泳等。在進行「動功」鍛煉的同時,可配合「靜功」,如六字訣默念呼氣練功法、內氣功、意守功等,動靜結合和諧,動則強身,靜則養神,可達到心身康泰之功效。需注意的是,喜愛耐寒鍛煉的人,從秋天開始,與天氣變化相應相和,循序漸進,持7a686964616f31333361313330之以恆,才能增強機體對多變氣候的適應能力和抵抗力。

注重預防 和而安康
秋天是腸道傳染病,瘧疾、乙腦等病的多發季節,也常引起許多舊病,如胃病、老慢支、哮喘等病的復發。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的中老年人,在晚秋季節若疏忽防範,則會加重病情,甚至發生高血壓危象、急性心肌梗塞、腦卒中而禍及生命。

END
注意事項

一是注重飲食衛生,不喝生水,不吃腐敗變質和被細菌污染的食物。老胃病患者更要注重膳食調攝,和中養胃,做到飲食有節,溫軟淡素;禁食生冷,不暴飲暴食,戒除煙酒。
二是搞好環境衛生,清除蚊蟲孳生地,並採取措施防止蚊蟲叮咬;對兒童要按時接種乙腦疫苗,對接觸乙腦的人員和易感人群,也要及時注射乙腦疫苗,以增強免疫力。
三是天氣驟變時要防傷風感冒,對老慢支、哮喘患者可起到防復發的作用,
四是對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人進行干預治療,將血壓、血脂、血糖等指標控制在理想范圍,保持和諧平衡,可有效地防止並發症,提高生活質量,安度金秋。

8、寒露節氣的習俗 寒露傳統習俗有哪些

【是日詩】

天高晝暖夜來涼,草木蕭疏梧落黃。

日享菊香播小麥,夜嘗梨貝養脾腸。

——寒露丨左河水

天高雲閑,晝暖夜涼。清晨黃昏都要披上一件薄薄的外套了,然而中午卻似乎還是盛夏的溫度,讓人感覺燥得慌。夜間涼風漸起時喝上一碗溫潤的梨貝湯,頓覺舒心舒肺,燥氣消散,一顆塵土飛揚的心在此刻也終於熨帖了。

10月8日 10:22:05,太陽到達黃經195°,寒露降。

「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寒露時節,溫度比白露時更低了,綴在草從里的露珠將要凝結為霜。想想也是離霜降不遠了。

一年中第一個帶「寒」字的節氣,難免引起心理上的警惕。然而看著梧桐消疏,搖落黃葉,卻又覺得,真是一年中最好的季節了啊。

寒露三候丨風物流轉,無情亦有情

一候鴻雁來賓。

客止未去,是為來賓。秋愈深,天愈寒了,鴻雁一如北方來客,在南方久久停駐而不去。

二候雀入大水為蛤。

深秋天寒,鳥雀飛而不見。此時海邊突然出現很多蛤蜊,貝殼的條紋及顏色與雀鳥相似,古人便以為是雀鳥幻化所致。是為雀入大水為蛤。

三候菊有黃華。

草木皆華於陽,獨菊華於陰。是故「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深秋之季,百花皆敗,卻獨獨菊正爛漫,香透長安。

寒露民俗丨風俗,是一個民族的抒情詩

鬥蟋蟀

蟋蟀,秋初而生,遇寒而鳴。當聽見蟋蟀聲起的時候也就意味著秋到了。此時也是老北京人鬥蟋蟀兒的高潮期。蟋蟀也叫促織,取催促婦人織布備寒之意。故有「促織鳴,懶婦驚」之說。

蒸螃蟹

老南京有寒露蒸螃蟹的習慣。俗話說「寒露發腳,霜降捉著,西風響,蟹腳癢」。寒露節時,也正是秋風送爽、菊黃蟹肥秋意濃之時。「九月團臍,十月尖」,此時雌蟹卵滿、黃膏豐腴,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節。

制腌魚習俗

湘西侗族人民有寒露制腌魚的習俗。據說在這天用米酒、食鹽、糯米飯、辣椒面、花椒粉、姜絲等佐料腌制的魚味道特別好。

秋釣邊

「春釣淺灘,秋釣近邊。」寒露時節,氣溫下降迅速,深水處太陽已曬不透,魚兒紛紛游向水溫較高的岸邊覓食,故有有「秋釣邊」之說。

寒露養生丨與自然同步

冷熱交替,防季節性疾病

寒露,晝熱夜涼,正是冷熱交替的時期,此時節若不及時添衣加被,調節冷暖,容易引起支氣管炎或哮喘的發作,尤其是老年人與體弱者。此時也是季節性感冒發熱的高峰期,更應注意適時增減衣服,但是換季穿衣別換得太快,最好厚薄搭配,以保暖為主。另外保持室內流通,適量運動也可降低季節性疾病的發生率。

足部保暖

俗話說,「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也即白露的時候不要赤膊露體,寒露的時候不要露出腳部。到了寒露,氣溫下降很快,足部的保暖就變得尤為重要。此時節宜應收起涼鞋,穿好鞋襪,建議可以每晚用艾葉水泡腳,通經活血,驅寒除濕,對身體有非常好的保健效果。

帖秋膘,不宜一味進補

秋季,正是人們大快朵頤貼秋膘的季節。然而,專家認為,「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與肅降,喜潤不喜燥。」所以白露季節不能一味進補。在飲食調節上宜以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維生素的素食為主。建議多吃梨、銀耳、蜂蜜、百合、枸杞、蘿卜、豆製品等,多吃橙黃色蔬菜如南瓜、紅蘿卜以及一些富含維生素C的綠葉蔬菜,如芥蘭、菠菜、綠菜花等。

朝鹽晚蜜加芝麻

寒露,仍是以防秋燥為主。每天朝喝鹽水,晚喝蜂蜜,就是對付秋燥有效又簡單的良方。既潤肺,解秋燥,又治便秘,抗衰老。芝麻也是這個季節的饋贈。古人雲:「秋之燥,宜食麻以潤燥。」芝麻不僅防秋燥,還有健脾胃、利小便、和五臟、助消化、化積滯、降血壓、順氣和中、平喘止咳之效,可治神經衰弱,抗衰老,在多部醫葯專著里都有很高的評價。

節氣灸丨養陰防燥、潤肺益胃

寒露,正是夏秋暑熱與秋涼乾燥的交替的時期,自然界中的陰陽之氣開始轉變,陽氣大幅減退,陰氣漸盛,此時艾灸的重點以養陰防燥、潤肺益胃為主。

節氣灸(十七)丨寒露養生穴位小結:

大椎、肺俞、腎俞、八髎、神闕、關元、太淵、足三里。

溫和灸,每天任選3-4穴,每穴灸15-20分鍾。

大椎

取穴:正坐低頭,於頸部下端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處。

肺俞

取穴: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腎俞

取穴:俯卧時,腰背出第2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

八髎

取穴: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分別在第一、二、三、四骶後孔中左右共八穴。

神闕

取穴:臍中部,臍中央。

關元

取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3寸。

太淵

取穴:在腕掌側橫紋橈側,橈動脈搏動處。

足三里

取穴:在小腿前外側,膝蓋凹陷處下方約3寸(4橫指),距脛骨外側約1橫指處。

* 節氣灸是根據二十四節氣,選擇各節氣對人體臟腑功能有影響的穴位進行艾灸,利用艾絨燃燒產生的葯熱之氣,對穴位進行熏灼溫熨,以激發人體經絡之氣,溫通氣血,調整陰陽,幫助機體順應自然界的變化,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9、寒露怎麼養生,寒露的養生方法,寒露養生保

貫眾健康指導建議:過了寒露應起居調整。秋季涼熱交替,氣溫逐漸下降,不要經常赤膊露身以防涼氣侵入體內。「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這是一條很好養身之道,而「一場秋雨一場涼」,提醒我們要隨著天氣轉涼逐漸增添衣服。但添衣不要太多、太快,俗話說「春捂秋凍」,秋天適度經受些寒冷有利於提高皮膚和鼻粘膜耐寒力,對安度冬季有益。秋天早晚涼意甚濃要多穿些衣服。另外,秋季腹瀉多發季節應特別注意腹部保暖。
秋季宜早睡早起,保證睡眠充足,注意勞逸結合。初秋白天氣溫高電扇不宜久吹;深秋寒氣襲人,既要防止受寒感冒,又要經常打開門窗,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條件許可情況下,居室及其周圍可種植一些綠葉花卉讓環境充滿生機又可凈化空氣促進身體健康。
飲食調養。「寒露」時節起,雨水漸少,天氣乾燥,晝熱夜涼。從中醫角度上說,這節氣在南方氣候最大的特點是「燥」邪當令,而燥邪最容易傷肺傷胃。此時期人們的汗液蒸發較快,因而常出現皮膚乾燥,皺紋增多,口乾咽燥,乾咳少痰,甚至會毛發脫落和大便秘結等。所以養生的重點是養陰防燥、潤肺益胃。
飲食上應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類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銀耳、蘿卜、番茄、蓮藕、牛奶、百合、沙參等有滋陰潤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水果有梨、柿、香蕉等;蔬菜有胡蘿卜、冬瓜、藕、銀耳等及豆類、菌類、海帶、紫菜等。早餐應吃溫食,最好喝熱葯粥,因為粳米、糯米均有極好的健脾胃、補中氣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參粥、生地粥、黃精粥等。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應多吃些紅棗、蓮子、山葯、鴨、魚、肉等食品。同時室內要保持一定的濕度,注意補充水分,多吃雪梨、香蕉、哈密瓜、蘋果、水柿、提子等水果。此外還應重視塗擦護膚霜等以保護皮膚,防止乾裂。
精神調養。精神調養也不容忽視,由於氣候漸冷,日照減少,風起葉落,時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涼之感,出現情緒不穩,易於傷感的憂郁心情。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態,因勢利導,宣洩積郁之情,培養樂觀豁達之心是養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
寒露養生的注意事項
寒露時節的飲食應注意葷素搭配。寒露過後,適當進食一些高蛋白食物補充能量。寒露之後,天氣乾燥,很容易出現口渴、咽干、唇燥、皮膚干澀等「秋燥」現象,因此,還應多吃一些新鮮蔬菜,多喝白開水、綠豆湯、牛奶等;水果以應季水果為主,橘子、梨、葡萄等都是不錯的選擇。特別是年老體弱之人,可對症選擇相應的西洋參、枸杞等適時進補。
寒露時節應及時添加衣物。要知道,寒露過後,早晚溫差較大,空氣乾燥,這往往會使感冒病毒的致病能力增強。因此,對於喜歡外出鍛煉的人來說,最好避免太早或太晚出門;為了及時預防感冒,要適時添衣,加強鍛煉。這個時節,哮喘病會越來越重,有痔瘡的人也可能病情加重,此類患者應格外當心。
那麼,為什麼「寒露不露腳」呢?
「寒露不露腳」的含義
進入寒露後,就不能再「秋凍」了,夜晚溫度將會降得更低,因此老人、小孩要特別注意保暖,不要赤膊,以防涼氣侵入體內。最重要的是注意腳部的保暖,以防「寒從足生」。「寒露不露腳」,正是這個道理。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較少,再加上脂肪層薄,保溫性能差,非常容易受到冷刺激的影響。
因此,寒露過後足部保暖是重中之重,除了要穿保暖性能好的鞋襪外,還要養成睡前用熱水泡腳的習慣,熱水能使血管擴張、血流加快,改善腳部皮膚和組織營養,可減少下肢酸痛的發生,緩解或消除一天的疲勞,同時還能提高抵抗力。

10、什麼是真正的養生?

與寒露養生艾灸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