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端午時節話養生

端午時節話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11 10:59:39

1、怎麼幽默的對女生說端午節快樂

1、收到我的祝福的人永不被炒,閱讀的人會飛皇騰達,儲存的人會愛情甜蜜,刪除的人會好運連連,轉發的人薪水猛漲!端午節快樂!

2、我是粽葉你是米,一層一層裹住你;你是牙齒我是米,香香甜甜粘住你;粽子里有多少米,代表我有多想你!祝端午節快樂!

3、端午花草茶,養生是佳話,明目喝菊花,枸杞是絕配,護膚飲玫瑰,面色賽桃花,助眠洋甘菊,清香又護發,提神薄荷葉,貼心促消化。關懷送上,假期安康!

4、又到五月五,歡喜在端午。微信傳情意,溫馨送祝福。身體強又壯,龍舟奪魁首。事業大發展,順心又趁手。吉祥高高照,幸福天天見。好運不勝數,快樂你做主。

5、端午到,祝福「粽」動員,願你笑開顏。薪水「粽」是上漲,幹活「粽」是不忙,前途「粽」是輝煌,愛情「粽」是如糖,身體「粽」是健康!端午節快樂!

6、嚄畋我桫糴蠡鋈劓祝鋈劓劓罘你骱鱠哿靺端骱鱠哿靺午桫糴骱快桫糴蠡鋈樂鵯覿,看不懂了吧,早就說你文化水平低,挑認識的看一遍

7、曾幾何時,屈原用血肉之軀表明一顆愛國真心;時至今日,後人用端午紀念一片赤誠忠心;龍舟大賽寄託懷念之心,粽子寓意崇敬之心,祝節日舒心!

8、喜歡一種聲音,是輕風吹落的雨,賞識一幅丹青,是月夜點綴的星,淘醉一種氣味,是幽蘭彌漫的香,祝福我的朋友是笑看簡訊的你,祝端午節快樂!

9、距離,有近有遠。記憶,彼此相連。聯系,時多時少。情誼,永恆不變。簡訊,今朝一段。祝福,天天相伴!祝您端午節快樂!

10、你有天使般容顏,魔鬼般身材就連你放屁的姿勢都那麼完美無瑕。可在大庭廣眾之下,控制一下節奏好不好?端午節快樂!

2、端午節養生食物有哪些

粽子。一天只吃半個或一個,每天吃粽子別超過50克,也就是半個或1個。尤其胃腸道疾病和糖尿病患者最好少吃或不吃,老年人切忌貪多貪涼,最好分小塊多次食用。有些商家賣的迷你粽就是不錯的選擇。

方法/步驟

黃鱔。過端午不僅僅是吃粽子的時候,也是一年裡鱔魚肉最嫩、最有營養的時候,所以有「端午黃鱔賽人參」的俗諺。黃鱔由於口感軟滑無刺,一直都是淡水水產中比較受歡迎的一種,尤其是對於孩子和老人來說,是不錯的補養品。黃鱔性溫、味甘,入肝、脾、腎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固脫、溫陽益脾、強精止血、滋補肝腎、祛風通絡等功效。

打糕。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里,用長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煎堆。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所謂煎堆,就是用麵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下油鍋煎成一大片。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艾饃饃。不少地方過端午節時還用米粉或麵粉發酵與艾蒿一起蒸饃饃。艾中含有多種揮發油,具有芳香氣味,可驅蟲殺菌,對多種細菌及某些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所以古代在端午除病驅瘟,無論食還是用,艾均必不可少。

茶蛋。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謂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大蒜蛋。河南、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家裡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准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說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3、端午節養生喝什麼湯 端午節喝什麼湯好

端午節養生可以喝三豆湯,黑豆可清熱補腎,綠豆可清熱解毒消暑,赤豆清熱利尿消腫,三豆使用,實為解暑、清熱的消暑佳品。

4、端午節飲食現象及其積淀的內涵

1、吃粽子
粽子古稱「角黍」,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真正有文字記載的粽子見於晉周處的《風土記》;而流傳有序,歷史最悠久的粽子則是西安的蜂蜜涼粽子,載於唐韋巨源《食譜》。
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種多樣,璀璨紛呈。現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含的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將粽子加熱後再吃,既安全衛生,又減輕消化負擔。

2、吃「五黃」
江浙一帶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指黃瓜、黃鱔、黃魚、高郵的鴨蛋黃、雄黃酒。此外浙北端午節還有吃豆腐的習俗。
3、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為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4、喝雄黃酒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古語曾說 「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 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並含有汞,有毒。很多人在端午節飲雄黃酒,但由於雄黃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熱後可分解為毒性很強的砒霜,因此不建議內服;一般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
一般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
5、吃油糕
端午節當天除了吃粽子,還要吃油糕。油糕要用和好的燙油麵,包上白糖、黃桂、玫瑰、核桃仁、豬油做成的餡,下油鍋炸。表皮鬆泡,餡心甜美,外形美觀。
6、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家裡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准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說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7、吃煎堆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所謂煎堆,就是用麵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下油鍋煎成一大片。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8、採茶、制涼茶
北方一些地區,喜於端午采嫩樹葉、野菜葉蒸晾,製成茶葉。廣東潮州一帶,人們去郊外山野采草葯,熬涼茶喝。這對健康也有好處。
9、糖棗糯米飯
端午節,納西族要吃糖棗糯米飯。糯米飯能溫補脾肺、補虛寒,而且糯米會有糯米素,含有不少的維生素,大量的磷質、鈣質、鐵質、蛋白質及脂肪,更加會增加人體血液中的血。所以要特別注意,有糖尿病的人不宜進食。
10、吃臊子面
陝西人在端午節當天是一定要吃哨子面的。臊子面是陝西的風味小吃,品種多達數十種,其中以岐山臊子面享譽最盛。臊子面的特點是面條細長,厚薄均勻,臊子鮮香,面湯油光紅潤。而岐山臊子面鄉土風味尤為濃厚,它具有薄、筋、光、汪、酸、辣、香等特色,吃口柔韌滑爽。
11、吃葉子餑
葉子餑,是玉林人的節日食品尤其在端午和重陽這兩節屬必不可少的美食。關於葉子餑的傳說有很多已不可考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歷史頗久遠。到了後來葉子餑漸漸演變成玉林當地一種大眾化的地方傳統特色小吃。

12、吃打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里,用長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13、吃艾饃饃
不少地方過端午節時還用米粉或麵粉發酵與艾蒿一起蒸饃饃。艾中含有多種揮發油,具有芳香氣味,可驅蟲殺菌,對多種細菌及某些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所以古代在端午除病驅瘟,無論食還是用,艾均必不可少。
14、吃面扇子
甘肅省民勤縣一帶,端午節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發面蒸制,呈扇形,有5層。每層撒上碾細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種花紋,染上顏色,十分好看。這種食俗據說是由端午節制扇、賣扇、贈扇的風俗演變而來的。
15、吃薄餅
在溫州地區,端午節家家還有吃薄餅的習俗。薄餅是採用精白麵粉調成糊狀,在又大又平的鐵煎鍋中,烤成一張張形似圓月,薄如絹帛的半透明餅,然後用綠豆芽、韭菜、肉絲、蛋絲、香菇等作餡,捲成圓筒狀,一口咬去,可品嘗到多種味道。
16、吃桃、茄子及菜豆
四川俗傳端午吃桃、茄子及菜豆,猜疑保健、長壽。俗話說:食茄吃到會搖,吃豆吃到老老「。苗栗地區的客家人過端午,同樣吃茄子及長豆、桃李等。但這些食物所象徵的意義則或者南人有別。吃子就算是取其長之意,吃李子則代表子孫繁殖,有人而且認為猜疑抗禦中暑。吃長豆是為不被蛇咬(因長豆形態就像蛇)。吃茄子則可抗禦蚊子咬(茄子客語叫做吊菜」,而咬「,土音為ㄉ一ㄠ」,取其諧音)。

每年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因農歷五月正是仲夏疫病流行的季節,蚊蠅孳生,百蟲活躍,也被稱為「惡月」或「百毒月」,所以在古代,端午節也是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長壽的「衛生節」。「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比如吃粽子,掛菖蒲、蒿草、艾葉,喝雄黃酒、五加酒……幾乎每個習俗里都可以找到健康根源。」,下面我們就解讀一下端午飲食文化中蘊含的健康密碼。 端午美食之粽子:開胃健脾 每年到端午節這一天,人們都有吃粽子的習俗。相傳它起源於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五月初五投汨羅江殉國,以寄託對這位愛國詩人的哀思。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國人到五月初五食粽子的習俗。 傳統粽子的主料為糯米和葦葉。按「本草」中的葯性分析,糯米味甘性平,入脾、胃、肺經,有益氣健脾、開胃消食的作用。而葦葉具有清熱生津、除煩止渴的功能,經過長時間的蒸煮,葦葉內的有效成分可與內餡部分的營養融為一體,相得益彰。據了解,端午節後,氣候一下子變得潮熱難耐,人們普遍會有「浮火」,食慾不佳,此時吃粽子,是適應時節的需求,確實是葯食同源的解暑良「葯」。 端午美食之艾糕:健脾利濕 說端午不得不話艾草。中國自古就有端午「懸艾人,戴艾虎,飲艾酒,食艾糕,熏艾葉」的民俗。我國最早的醫書《五十二病方》中記載,艾葉味苦辛,性溫,歸肝、脾、腎經,具有清熱解毒、除濕止癢等作用。至今還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的諺語。新鮮艾葉做成的艾葉糕對祛除暑熱、健脾利濕非常有好處。 端午美食之咸鴨蛋:滋陰清肺 端午節除了紀念屈原外還要避五毒,即蛇、蜈蚣、蜘蛛、壁虎和蠍子,民間用五種紅色的菜象徵這五毒的血,吃著這些菜的時候,就會把五毒嚇跑了,也就是吃五紅,分別是烤鴨、莧菜、咸鴨蛋、龍蝦、雄黃酒。與五紅類似,江南民間端午節還有吃五黃的食俗。五黃指黃鱔、黃魚、黃瓜、咸鴨蛋及雄黃酒。不管是五紅還是五黃,都包括咸鴨蛋在內。 特別提醒,咸鴨蛋咸而微寒,能滋陰,清肺,可治夏季膈熱,咳嗽,喉痛,齒痛,泄利等病症。同時,咸鴨蛋還能有效補充人體在夏天鹽分的缺失和營養物質的消耗。 端午節之雄黃酒:殺菌解毒 俗話說「飲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端午前後,我國南方很多地區都已步入梅雨季節,天氣條件有利於蚊蠅、害蟲的活動和繁殖。而雄黃是一味解毒、殺蟲的中葯,內含有毒的砷鹽成分,害蟲聞之食之即會中毒,人塗之可以避毒。也有很多人在端午節飲雄黃酒。但綵帶中醫師提醒,雄黃內含砷、汞等有毒物質,遇熱極易分解為三氧化二砷,有劇毒,即使小劑量服用, 也會對肝臟造成傷害。所以,一般不建議直接飲用雄黃酒。 端午節之五加酒:祛濕避邪 「五月初五采五加,釀五加酒」也是民間的習俗之一。五加即五加皮,氣香味苦,五加樹皮有奇香,可滋補肝腎壯筋骨。民間認為喝了五加酒,可以避難避邪。五加皮的葯用主要為治疝氣、腹痛、男子陽痿、小便余瀝、女人腰脊痛、兩腳疼等。地處潮濕的區域,特別適合在端午節喝五加酒。 古人稱農歷5月為「毒月」,五月初五則被稱為「毒日」,這是因為農歷五月天氣漸熱,空氣中的濕熱、溫毒之氣鬱蒸,易滋生蚊蟲,各種病原微生物也大量繁殖。兩千多年來,端午節一直是一個全民族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美好節日。在我國,艾蒿、香包、雄黃酒被稱為「端午三友」。按照傳統習俗,在端午節,人們會在門口掛上菖蒲、蒿草、艾葉驅邪,喝雄黃酒、五加酒,吃粽子,掛香囊,以表達保持健康體魄的美好願望。現在的端午節,一些古老習俗已經慢慢被摒棄,然而事實證明,我們的傳統習俗蘊含著很多養生學問,下面就為你介紹端午習俗中的養生奧秘。 「端午三友」之艾葉、菖蒲――驅毒除瘟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將菖蒲、艾條插於門楣,懸於堂中,有的用艾葉、菖蒲燒水洗澡,並噴灑在房前屋後。 艾葉(也叫艾蒿)是一味芳香化濁的中葯,有較強的驅毒除瘟作用。「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艾葉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的功能,臨床上常用來外用,如艾灸、煎水外洗等,五月艾的葯效最佳。現代研究表明,艾葉含有的桉油精,具有很強的抑制微生物生長和殺滅細菌的作用,插艾草、菖蒲來消毒,可謂事半功倍。其中,熏艾草的消毒功效更大。 現代人已經很少在家門口掛艾葉、菖蒲等草本植物。對這個問題,專家說,可以採取煙熏和噴氣霧劑的方法來解決。普通家庭可以選擇在端午前後把門窗緊閉,然後用菖蒲、艾葉、雄黃合劑煙熏2~4小時以上,這樣可起到殺菌作用。另外,還可以到商店購買殺蟲驅蚊的氣霧劑來達到滅害蟲的目的。 「端午三友」之雄黃酒――殺蟲解毒 俗話說「飲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端午前後,我國南方很多地區都已步入梅雨季節,天氣條件有利於蚊蠅、害蟲的活動和繁殖。而雄黃是一味解毒、殺蟲的中葯,內含有毒的砷鹽成分,害蟲聞之食之即會中毒,人塗之可以避毒。也有很多人在端午節飲雄黃酒,但由於雄黃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熱後可分解為毒性很強的砒霜,因此不建議內服。 有醫生表示,喝雄黃酒不僅不能驅邪、解毒,反而會引發中毒症狀。雄黃內含砷、汞等有毒物質,遇熱極易分解為三氧化二砷,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砒霜,有劇毒,即使小劑量服用,也會對肝臟造成傷害。輕者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症狀,重者導致中樞神經系統麻痹,意識模糊、昏迷等,甚至會致人死亡。 與其喝雄黃酒來解毒,還不如直接將其外塗在毒蟲叮咬和長包長癤、生痱子的地方更有效。塗灑雄黃酒是端午節習俗之一。在端午節,將雄黃摻在酒里製成雄黃酒,甩灑在居室的牆角和床下,具有較強的滅蚊和殺蟲作用。由於雄黃能從皮膚吸收,外用亦不宜大面積塗擦,以防中毒。 「端午三友」之香囊――散風驅寒 「帶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民間就有佩戴香囊以避除穢惡之氣的民俗,也是一種預防傳染病的方法。自製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葯有蒼術、藿香、吳茱萸、艾葉、肉桂、砂仁、白芷,每味各兩克,另外再加1克丁香。將這幾味中葯研細,然後放在布袋中,縫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際或肚臍處,也可以把香囊掛在門口、室內或車內。這幾味中葯,中醫認為有散風驅寒、健脾和胃、理氣止痛、通九竅的功能,從而起到防病的作用。在端午時節,隨身攜帶一個香囊,就好像是帶著一個作用非凡的「空氣凈化器」。 健康吃法一、糖尿病人忌食粽子 很多人喜歡吃五花肉做的肉粽。專家指出,肉粽雖然蛋白含量高,卻含有大量脂肪。因此高血脂病人應避免食用,可選擇豆沙粽、小棗粽和八寶粽等。因為糯米升糖指數高,不管是甜粽還是肉粽糖尿病人都應避免食用。胃腸有病的人也不建議吃粽子,因為粽子不易消化,尤其吃了油膩之後再吃粽子,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腸胃不適。胃酸過多和胃潰瘍的人也應當少吃。另外,中老年人和體弱者不宜多吃粽子,宜選小粽子,尤其是含有粗糧、薯類的粽子、不加油不加肉的粽子。 專家還指出,糯米溫中補氣,適合脾胃有病的人吃,把糯米煮粥趁熱喝確實可滋養脾胃,特別有益於脾胃虛寒者;但糯米做的粽子如果放涼後再吃,或者涼後再熱了吃,就難消化以致傷脾胃了。如果再加上大量動物油脂,更不是人人能夠承受。另外,粽子屬於主食,吃了粽子就要減少米飯、饅頭、麵包等主食的量,避免能量過剩,引起增肥問題。 健康吃法二、粽子最宜趁熱吃 專家還提醒,吃新包出來的熱粽子比較健康,不要把它放冷後再反復加熱。因此最好自己動手製作,吃剛包好的熱粽子。包粽子時要注意,粽葉蒸後放置一段時間顏色發暗是正常的。不要選皮色鮮綠甚至藍綠的粽子,因為粽葉很可能是經過硫酸銅處理,安全性沒有保障。 在保留上,粽子可以放在冷凍櫃里速凍後長期保存,吃的時候要重新蒸透,或用微波爐化凍。存放時最好分成一次吃完的小包,用塑料袋包嚴實,和其他肉類等生食品分開放,避免交叉污染。 健康吃法三、吃粽子每餐別超50克(1至2個),千萬別配冷飲吃 醫生提醒,糯米熱量偏高,每次不宜食用過多。粽子大多用糯米做成,缺乏纖維質,黏度高、不易消化。因此在做粽子時,加上一些雜糧米或紅豆、薏仁、山葯、芋頭或紅薯等,可減少腸胃負擔。吃粽子配一碗清淡的蔬菜湯,如冬瓜、竹筍、絲瓜湯等能幫助消化。吃粽子喝點熱紅茶可以起到很好的解膩消滯作用,但不能配冷飲,因為那容易讓糯米凝固,更不易消化。 健康吃法四、喝熱紅茶解膩 粽子因為多油,多吃容易膩,而且糯米又是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因此粽子吃多了會容易讓人感覺到膩,食滯。東莞凱悅酒店大廚陳師傅介紹,熱的紅茶有去油膩的作用,吃粽子的同時喝點熱紅茶可以起到很好的解膩消滯作用。陳師傅介紹,吃粽子的時候拿紅茶來配就可以了。紅茶不需要特別指定哪一種,但是一定要是熱的,這樣才能起到很好的解膩作用。 同時,陳師傅還特別介紹,吃粽子的時候不要喝冷飲,喝冷的東西更容易讓糯米凝固,更不易消化,讓人感覺到滯脹。 健康吃法五、莞香茶葉助消化 除了一般的紅茶,一種東莞土生土長的茶葉也利於人們在吃粽子時品嘗,可以起到助消化去暑的作用。這種莞香茶葉更像一種中葯,是東莞老中醫劉石堅推薦的一款茶葉。 劉石堅介紹,這種莞香茶葉是大嶺山上一種野生的小灌木,一米多高,葉子摘下來後曬干,再加工就成了茶葉,有解暑、清熱解毒、消食、降血脂、降火等作用,在吃粽子的時候配上它,有助於消化。 茶葉放進水裡泡開後,有著淡淡的黃色,拿近來聞,有一種帶點酸帶點甜的山楂味道,有一種提神的感覺,喝進口裡,淡淡的,剛好沖淡粽子的味道。花園粥城黎平介紹,這種茶葉在很久以前就有人喝了,它滿山遍野地長在大嶺山的山上,許多人會把它砍回來當柴燒,而一些人則會拿來泡茶喝,在盛夏的時候可起到解暑助消化的作用。 健康吃法六、吃粽子配煉奶 東莞的梘水粽外皮清淡無味,許多人喜歡在上面蘸些蜜糖吃,不過東莞的藍小姐告訴記者,她喜歡用煉奶來配粽子吃。把粽子切成塊後,蘸上煉奶,既不容易膩,又可以讓清淡的粽子變得有味道。 藍小姐說,粽子要選用梘水粽,如果選用的是咸粽,又甜又鹹的味道吃多了容易讓人感覺到膩。藍小姐說,這種吃粽子的方法容易讓人聯想到西式的餐點,這種中西結合的方式是她吃粽子時最喜歡的。 健康吃法七、蛋皮煎粽塊 外面一層是薄薄的蛋皮,裡面則是切成塊的粽子,咬下去外面香脆,裡面酥軟,而且有著濃濃的粽子香味,這樣的粽子像一道點心,更像一道菜。 南城的劉先生介紹,可以把粽子做成一道菜式,大家一起分著吃,每人一塊,在品嘗粽子的美味的同時,也不容易感覺到油膩。這種粽子的製作方法很簡單,就是把粽子切成塊,然後在鍋里攤開蛋皮煎好,把粽子放進去,包起來一起煎,這樣就可以達到外脆內軟的效果了,這樣的粽子放在老遠就能聞到香味。

5、端午時節話端午作文600字有評語

端午節里粽飄香

四年級  |  敘事  |  536字
今天是 五月初五 ,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也是我國的三大傳統節日之一。據說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設立的。

我們家要包粽子,我包了一個又一個,速度倒是挺快的,但是樣子怪異,結果媽媽說:「這樣不合格,讓媽媽來教你吧。」說著媽媽就做起了示範,先把竹葉拿在手上,捲成圓錐形,再往裡面放糯米、大棗,然後折疊竹葉,包成四角形的,再用線捆綁起來。我終於學會了包粽子的方法,我就做了一個又一個。我看到自己包的粽子有模有樣的就按耐不住心頭的喜悅,媽媽也贊不絕口。我和媽媽把粽子包完了,媽媽把粽子放到鍋里煮,半個鍾頭後,熱騰騰的粽子出來了。

散發著陣陣香氣的粽子太誘人了,我迫不及待的伸手就抓起一個,滾燙滾燙的,我的手可受不了了,一下把粽子甩出老遠,再看看我自己的手,已經被燙得紅紅的。沒辦法,我只好守在粽子旁邊等了一會,媽媽說:「饞貓,可以吃了。」

我拿起一個胖胖的粽子,一聞陣陣香氣沁人心脾,我禁不住誘惑,迅速打開竹葉,狠狠的咬了一口。啊!潤潤的、滑滑的、香香的、甜甜的,我不禁贊嘆道:「美味呀!」一邊吃我一邊想:從小到大,我沒有吃過這么香甜可口的食物,可能因為這是我自己動手勞動的緣故吧!我吃了一個又一個,爸爸、媽媽也一邊吃,一邊贊嘆!

飄香的粽子,讓我過了一個快樂的端午節。
本文章來自樂樂課堂
92963836
名師點評
本文是一篇敘事作文,本文開篇以端午節為背景,為下文作者和媽媽包粽子做鋪墊,主題文字運用了動作描寫,將小作者如何包粽子及心急吃粽子表現得活靈活現,彷彿讀者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是一篇不錯的習作。

6、端午節吃粽子和養生的有什麼關系

在古人認為端午這一天是火日百,這一天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日子,同時也是一年中陰陽轉換的日子.按照古人的思維這一天需要驅邪辟毒,在中國漢代就已經有端午配飾來驅邪辟毒的習俗.如「後漢書,禮儀志」就有相關記載:「仲夏之月,萬物方盛.日夏至,陰氣萌作,恐物不棥.其禮:度以朱索連葷菜,彌牟朴蠱鍾.以桃印長六寸,方三寸,五色書文如法,以施門戶.代以所尚為飾.夏後氏金行,作葦茭,言氣交也.殷人水德,以螺首,慎其閉塞,使如螺也.周人木德內,以桃為更,言氣相更也.漢兼用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為門戶飾,以難止惡氣」.從以上記載可以知容道,在夏至還沒被端午吸納時就已經有配飾來驅邪辟毒的習俗.

7、傳統佳節端午節眼看就要到了,哪有端午節方面的順口溜、簡訊?急用!

^o^《紅豆》寄相思,《糯米》呈祝願,《大紅棗》報平安,《土雞蛋》愛裝滿,《荷葉》打個包,祝你端午吉祥如意,合家美滿,順順利利!
2 ^o^五月初五是端午,粽葉飄香鼻尖傳。片片蘆葦片片情,點點紅豆寄情誼。粒粒紅棗心歡喜,滴滴雄黃吉祥意。年年歲歲端午節,分分秒秒幸福時。
3 ^o^五月初五是端午,祝福心意全送到:願你「粽」是快樂,「粽」是微笑,「粽」是喜悅,「粽」是好運,「粽」是成功,「粽」是幸福,「粽」是...
4 ^o^端午節幸福守則:以休息放鬆為中心,把健康安全放在首位,心情舒暢是關鍵,遊山玩水當調節,逛街購物是消遣,問候祝福是甜點,別忙別閑,...
5 ^o^萬水千山「粽」是情,沒有粽子行不行?端午佳節就來到,少了粽子真不行。棗泥豆沙鳳梨餡,甜甜蜜蜜好滋味。蛋黃肉鬆肉兒餡,幸福快樂一生...
6 ^o^五月初五端午到,千里祝福頃刻到,送你粽子心意到:願你心情快樂到,工作順利高升到,財源滾滾發財到,友情愛情甜蜜到,生活美好幸福到。

8、端午節民間都有什麼習慣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
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

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鍾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端午節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生於楚威王五年夏歷正月初七,或謂生於楚宣王二十七年,卒於楚襄王九年。

端午節的第二個意義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第三個意義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端午節第四個意義是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國,後人為敬仰其詩,復哀其忠勇事跡,乃與詩人節合並舉行紀念,而詩人節亦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且喜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預謀起義,開會時為清兵所捕,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

懸鍾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9、端午節的風俗

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如今,端午節已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今年的端午節小長假3天,很多人會外出旅遊,除了游覽當地的名山勝景,也該入鄉隨俗過過當地的端午節。俗話說,吃喝玩樂,咱就把吃排在第一位。
1、吃粽子
中國這么大,全國各地的粽子各有各的口味,西安蜂蜜涼粽子、南寧大肉粽、豆沙粽、火腿粽……..一路走一路吃不同口味的粽子
2、吃黃鱔
江漢平原地區每逢端午節時必食黃鱔。端午時節的黃鱔,圓肥豐滿,肉嫩鮮美,營養豐富,不僅味道極好,而且具有滋補功能。因此,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參」之說。
3、吃煎堆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所謂煎堆,就是用麵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下油鍋煎成一大片。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福建美食從此傳開。
4、吃薄餅
在溫州地區,端午節家家還有吃薄餅的習俗。薄餅是用麵粉調成糊狀,在又大又平的鐵煎鍋中,烤成一張張形似圓月,薄如絹帛的半透明餅,然後用綠豆芽、韭菜、肉絲、蛋絲、香菇等作餡,捲成圓筒狀,一口咬去,可品嘗到多種味道。
5、吃打糕
端午節是吉林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里,用長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有幸去延邊旅遊的人可以吃當地正宗的鮮族打糕,絕對不是商業街賣的那些山寨的味道。
6、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謂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意,別光顧了自己吃,除了吃蛋還有個習俗是送蛋。端午節也叫「岳母節」,女兒女婿送蛋到娘家,寓意著家庭生活吉祥圓滿、和和美美。對准女婿而言,「送端陽」就是婚禮前男方給女方家送的最重要的一道節禮。男方送上一份圓圓的蛋品,是含蓄地表示「希望能夠成為大家庭的一員(圓)」,如果女方接受了,就表示接受了這個未來的家庭成員。端午節送蛋的習俗已延續了兩千多年,女婿上門給岳母送的蛋可不能在菜市買幾斤就完事,一定要選大牌子,例如神丹,包裝好,蛋好看,送愛心,表孝心。

10、端午節養生要注意什麼

端午話養生:注意五個方面
端午節前後有季節轉換的特點,長江流域將進入梅雨時節,暑氣加濕氣容易對人體的消化道、呼吸道等帶來影響,也是比較容易生病的季節。從人與自然協調相適應的角度而言,應該注意科學養生,避免一些有害致病因素的侵襲。
一、吃粽子搭配醋、茶、豆漿和烏梅湯
端午佳節粽飄香,總是讓人垂涎三尺食指大動,但對於患有慢性病或是愛美想減重的民眾而言,可得小心粽子驚人的熱量!營養師表示,粽子的熱量大多偏高,以一顆裹蒸粽為例,熱量就約有1000大卡,成年女性吃了半個裹蒸粽就相當於攝取了一天1/3的熱量,加上內餡多為膽固醇較高的食材,對於部分慢性病患者更應該酌量攝取。
在品嘗粽子時盡量減少醬料的沾取,且要搭配天天五蔬果的健康觀念,攝取五份蔬菜及水果,以平衡肉粽內所含的高油脂及補充不足的營養素,進而達到健康的均衡飲食,避免過了一個端午佳節,身上多了一層一層的游泳圈。
專家也建議可在品嘗粽子後喝點茶葉。飲茶的保健功效雖然最近幾年已陸續獲得證實,但一般民眾普遍有個錯誤的認知,認為只有特定茶種才能油切,但其實只要是茶類都可以減少體內脂肪、膽固醇的吸收,其中也以發酵程度較低的綠茶、包種茶及烏龍茶油切效果最好。
美食達人發明了粽子新的吃法,就是和豆漿一起吃,每天早上一個粽子一杯豆漿,對於上班族來說是既營養又便捷。由於粽子多半是用糯米製作的,在食用中務必控制數量,每次食用不宜超過60克為宜。吃粽子時最好能同時配喝茶水或豆漿等,以幫助吞咽和消化。對於愛美的女性來說,每天食用一個大肉粽或蛋黃粽等,攝入一定量的脂肪,可以有效的保持皮膚的彈性,增加肌膚的光澤度。
如果想要快速潤腸,可以適量的飲醋,由於醋的酸性成分與胃裡的消化液差不多,因此,可以起到刺激腸胃、促進腸道蠕動的作用,食用時每次不要超過1小湯匙,食用後緊接著飲一杯溫開水。端午以後暑熱漸盛,這個時候喝一杯涼爽的烏梅湯不僅可以解暑,還能增進食慾、改善乏力心煩等症狀。和粽子一起食用,還能緩解粽子引起的消化不良。

二、中草葯避毒祛邪
說端午不得不話艾草。它是一種葯用植物,艾葉味苦,微溫無毒,有溫氣血、逐寒濕之功,又有芳香避穢之能。據說,民間有「懸艾人,戴艾虎,飲艾酒,食艾糕,熏艾葉」的民俗。有的人家在堂屋、床頭等處也掛上艾草。端午時節空氣潮濕,而艾葉的芳香清新,能祛除毒氣,除污濁,凈化空氣,保持室內清潔衛生,起到消毒預防疾病的作用。民間有種說法:艾草可以治百病、招百福,掛在門上可以祛除各種毒物,使人身體健康。所以古人稱「艾」可以「避邪」,至今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之說。
此外,端午節常用的中草葯還有菖蒲、青蒿、香茅、柚葉等,一起用水煎後當茶飲用,或者泡酒飲用,都有很好的保健療效,可以預防疾病。
端午之後濕熱漸盛,各種真菌、細菌大量繁殖,人體濕熱出汗,空氣中的過敏原增多,蚊蟲活躍,日照增強。於是,各種皮炎、濕疹、手足癬、蕁麻疹、白癜風等皮膚類疾病開始多發。專家強調,將菖蒲、生艾葉、佩蘭等香草混合,煎水洗澡,可以預防以上提及的皮膚病。菊科的佩蘭有香氣,煎水沐浴有解熱清暑、化濕健胃、止嘔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還能起到預防感冒,防止蚊蟲叮咬的作用。
為防治疾病,很多地方都有喝藿香的習俗。藿香有祛暑、止吐、治霍亂腹痛、驅逐腸胃充氣等功效。以它入葯的藿香正氣類制劑,更是備受專家推崇。
三、夜卧早起、穿衣簡單涼爽
端午節前後如何才能養陽呢?《黃帝內經》告訴我們要「夜卧早起,無厭於日」。
「夜卧早起」與春天的養生原則是一樣的,但是相對於春天來說,此時日照時間更長,白晝時間更長,所以睡覺應更晚一些,早上起得更早一些。當然也不能太晚,如果超過11點還不睡,那就不好了。最好是在十點半以前就寢。如果感到困的話,中午可以補個覺。按照子午流注的觀點,午時是人體「合陽」的時候,此時休息也有利於人體陰陽的轉化。總之一句話,你只要跟著太陽走,遵循自然界的陰陽變化規律就可以了,這樣才利於人體陽氣向外生發。
健康專家表示,酷暑季節,「簡單、涼爽、美觀、能保護皮膚」是著裝所要遵循的原則。要想穿出健康,那就要穿著適當,並注意選擇衣料,少穿緊身衣,以利身體內排出的汗氣散發,要勤於換衣,防止汗液浸濕生細菌。
炎炎夏日,當衣料已經無法再省略的時候,你就要從衣衫的材質上下功夫了。而在眾多材質中,純麻、純棉、絲綢類材質不僅迎合潮流口味又具有極佳的降溫功能。因此,如果你不屬於熱帶型人,那麼這類面料的衣衫絕對應該是首選。
專家指出,夏天選擇寬松、吸汗的衣服。尤其居家不必講究,可以盡量選擇涼爽寬大的衣服、衣服的質地最好是棉質的,不僅柔軟、透氣,而且吸汗性強。色彩上,可以選擇清爽宜人的淺色系列,如白、淡黃、淡粉、淺綠、湖藍、瓦灰、銀灰色等。
四、運動養生推薦健步走
賽龍舟、蹴球、珍珠球、鬥草都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在端午節開展的體育運動。從古至今,端午節是一個提倡運動的節日。中醫將精、氣、神稱為「三寶」,與人體生命息息相關。運動養生正是抓住了這三個環節,調意識以養神;以意領氣,調呼吸以練氣,以氣行推動血運,周流全身;以氣導形,通過形體、筋骨關節的運動,使周身筋脈暢通,營養整個機體。
在日常生活中,「走」是簡單易行有效的運動方式,我國傳統醫學認為「走為百練之組」。健步走健身,鍛煉者可選擇上午或傍晚鍛煉,運動中身體放鬆、頭部端正、目視前方、兩臂自然擺動、兩腿自然邁步,步幅較普通步子稍大,步速較普通步行稍快,保持精神飽滿,呼吸自然有節律。走路時達到「頭目清爽、足部發熱,全身微微出汗、心情愉悅」狀態為最佳。
五、精神調理忌惱怒氣郁
端午時節是一年中陽氣至盛的時段,天氣較煩悶,假如工作壓力大,容易煩躁憂郁。情緒的變化,會影響臟腑的功能,亦可導致精神疾患,如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脾。夏季養生,最重要的是要使脾胃心肺之氣調順。
首先,要有好的精神寄託。人是有思想和理想抱負的,一個人有了奮斗目標,才能使他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坎坷,美好的信念可產生自覺的意志行動和積極的情感。生活中有許多活動,如繪畫、書法、雕刻、音樂、下棋、種花、集郵、釣魚、旅遊等,均能使人精神有所寄託,並能陶冶人們的情感,從而起到移情養性、調神健身的作用。
其次,時時對自己的性格進行陶冶,要經常注意檢查自己的情緒,如存在急躁、焦慮、憂郁、憤怒、狹隘等情緒時,一定要設法不使之再現,這就要加強學習、加強修養。《管子·內業》里曾說:「止怒莫若詩,去憂莫若樂,節樂莫若禮,守禮莫若敬,守敬莫若靜,內靜外敬,能反其性,性將大定。」在《黃帝內經》里介紹的聖人養生之道,一是「無恚嗔之心」,二是「無思想之患」,三是「以恬愉為務」。因此,有計劃地進行修身養性之道,用豁達、微笑對待不稱心的人和事是人們應具備的涵養。

與端午時節話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