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道家養生與中醫

道家養生與中醫

發布時間:2020-07-11 08:22:59

1、道家損有餘,補不足 與中醫養生的關系

道家損有餘,補不足
我個人的思考:
一般為「天之道,就是多了就減損,不足就增補」。
另外如果從思想悟道來說還可以有另外的說法是「損,(才)有餘;補,(現?)不足」這個也說法也符合老子的思想「虛,空之用」。損就是少,漏,減。所以損了才有空間多餘出來。就是碗是空的才能裝飯杯子是空的才能盛水房屋空的才能住人。這個對思想見解有用,對治病養生同樣有用。運動才能更新發展,氣也是動的運行的才是活的。俗話說「通則不痛,痛則不通。」通則為運行,這也是「天行健」。不少又怎麼能增加?補就是增加補充。主動的增加補充是發現了問題和不足。有沒有被增加補充後發現不足(被動)。老子和莊子都認為悟得越多越發現自己越不明白。能量守衡說明,這里得到了補充別的地方也會有失去。損,有餘(就補);補,不足(就是損)。如此循環構成無限或者成圓。損和補對應「空」和「色」就是「無」和「有」。
道養生還是中醫養生?中醫養生又怎麼分?精,氣,神。、
精,可從食物(食材,葯材)中得。對應的是「地」是「色」是「有」是物質。
氣,目前暫無科學解釋。中醫學上有各種氣,氣功上也有所謂的氣。對應的是「天」是「空」是「無」是非物質。
神,是什麼?我也很難說清。是精神?是神識(不要笑我小說看多)?是意識?是思想?對應的是「人」。是聯系有無,天地的意識。

損是舍,補是取。
食材,葯材。配比中要有取捨,吃喝中也要有取捨。怎麼取捨不能統一而論要因人而宜。這即是中醫的特點也是中醫的缺點。過於博大精深。

損是用,補是積
氣不用就是死氣,反而引起病痛。整天坐著不鍛煉的人容易生病。所以要用要動才氣運循環,循環的耗損就要補積。補積的是新的,才會生生不息。其實最平常最頻繁也是最重要卻最忽略的就是呼吸,呼為損,吸為補。道家養生也注重呼吸。

損是容,補是大
神,不管怎麼解釋。有容乃大。損有餘就是要能容。去掉條框成見才能容不同的見解看法,才不會被自己狹隘思想束縛。神不死,意志堅強,又怎麼會容易老,病,死呢?

****
中醫養生包括什麼?單單食?葯?如果只是這兩樣,無論怎麼配陰陽五行氣節材性,恐怕效果不會太好(我個人認為,不一定對)。
一個人想養生。怎麼吃怎麼補,再正確,不鍛煉不運動也不行。不正確的鍛煉運功(我個人稱之為無氣運動,就是不注重氣息呼吸節奏的鍛煉或只強調力量速度等的鍛煉)也不行。而正確的鍛煉運動沒有容,寬,善,德的修養,精神,思想也無法做到正確的鍛煉。
所以一整套下來,很多也很難一下子理清。希望借這個提問,大家多提見解為中華古老的養生思想完整再現出來。

2、道教養生和中醫養生有什麼不同??

一個是動靜結合用武術內功修身體 就是鍛煉身體並且道家一般是道半個醫也會去用中醫方法養生
一個是用中草葯 按摩 針灸 對人體經脈內理進行調節平衡達到養生

3、道家養生和我們平時所說的養生有什麼區別嗎?

平常我們說的養生一般都是指的中醫養生。道家自然有道家的一套理念。道家到了最後的養生不都是要吃風練氣,最後辟穀。和中醫養生理念不同的。

4、道家養生與中醫養生有什麼區別?

他們是一家的。
中醫的典籍《黃帝內經》本來就是道家的東西。

不過,今天的中醫,很多東西已經失傳了。

5、中醫和道教,道家有何關系

中醫和佛百教基本沒有關系,但是中醫和道教關系就大了。中醫又叫岐黃之術,黃指的是度軒轅黃帝,岐是他的臣子岐伯。《黃帝內經》則是源自問黃帝與廣成子對話,廣成子則也是道家元老,所以說中醫也是源自《易經答》。可以這樣說,道教與中醫同根同源,都是回《易經》所載規律的應用。只是道教方向是養生,中醫方向是治病,而他們都依託於同樣的五行相生相剋的理論基答礎。

6、傳統中醫與道教有關系嗎

中醫養生是以傳統經絡學說、陰陽五行等為理論。 基本上包含了三家養生1、儒家講的是敬,修身,道家講的是靜,練氣。佛家講的是凈,養心。 儒家更重視的是修身,道家注重的是練氣,佛門主要是養心.養形,養氣,養心合而為一.這是養生的最高境界.佛家講:出世儒家講:入世道家講:避世。

7、道家思想和中醫的聯系

道家思想是以老莊為代表,以「道」為其學說宗旨的學派,道家思想與中醫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建國以來學者主要研究了道家思想對中醫學基礎理論、臨床學科、思維方式及醫家的影響。中醫學繼承並發展了道家精氣學說和養生理論。從道家無神論思想、精氣化生萬物的巨大能量性以及「和」的觀點研究道家思想對中醫學的影響還很缺乏,有待於繼續深入研究。

8、道家學說與中醫學

道教與中醫淵源相通
中華文化從源而論,與道家關系最鉅。道家流派的名稱,形成雖較晚,要到漢初隨九流而定名。但其淵源就有道籍文獻可考者,可上溯至商初伊尹,至周時老子《道德經》已是集其大成,這還不包括道家思想的初始階段,要上推到黃帝之時。

《漢書·藝文志》載道家古籍,列第一的就是《伊尹》五十一篇。此書早佚,連《隋書·經籍志》亦不見著錄,但近年來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帛書《伊尹·九主》佚文,不僅使我們對《伊尹》這一部早期道家典籍能有一個粗略的了解,而且證實了道學的產生與天道實密不可分。例如,無名、有名是《老子》之學的一個中心,而《伊尹·九主》認為"名"就是從天道中產生的。其文說:"天乏(范)無(名),復生萬物,生物不物,莫不以名。"
所謂"天范",就是"天道",就是天的本體和天的運行規律,放曰"無名"。"名"既是天道的產物,那麼萬事萬物,由此而生,莫不有名。《老子》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於此可以找到注腳。

中醫學與道教淵源相通,特別強調"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把中醫學擺在天地人這樣一個大系統中來加以研究、究其源,即出於道家。所以《內經》認為,一個優秀的醫生,要掌握醫道,就必須懂得:"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以教眾庶,亦不疑殆,醫道論篇,可傳後世,可以為主。"把對醫家的要求與道家的標准等同起來,這是醫之通於道,或者說醫道同源的根本之所在。因此,我們要想深入研究中醫學則對道學的研究絕不容忽視,尤其對道門醫學的價值絕不容忽視。
道教素有「重生」之信仰,主張長生不老,得道成仙;並看重個體生命的價值,相信經過一定的修煉,世間的個人可以脫胎換骨、直接超凡入仙。於是道教吸收原始巫祝、神仙方術及先民的養生之道,創立和構造了一個完整的道教養生學體系。這一體系又與祖國傳統醫學的主體—中醫,有著甚為密切的關系,中國自古有「醫、道同源」的說法。
在理論方面,中醫的天人合一觀、陰陽五行說,及其對人體經絡、氣血、臟腑的見解,基本上都為道教所承襲、發揮,作為煉養中關於人體生命的基本理論,滲透於導引、 存思、服氣及以後更趨成熟的內丹學中。
此外,道教養生學與中醫有一些共同關注的基本問題。比如,道教養生學最重視的是人的精、氣、神的保養和修煉;而中醫的基本理論如天人合一觀、陰陽五行說、人體經絡、臟腑、氣血的學說以及臨床實踐,也十分重視人的精、氣、神的平衡與協調。道教養生學和中醫還有諸如心理——社會療法、康復療法、音樂療法、環境療法等許多方法上的共同點。
神仙信仰是促使道教醫學產生的最主要原因。按照神仙信仰的說法,仙首先是個體生命的無限延長。假如有這種可能,從邏輯上講,既然是無限延長,那麼在無限延長之前,個體生命理應是健康的、長壽的。在早期道教偏重於修命時期,信徒們更會這樣認為。比如見到年輕道士步履輕盈,目光炯炯,或年老道士耳聰目明,鶴發童顏,信徒們則會視為仙風道骨,由衷膜拜。相反,一個面黃肌瘦、疾病纏身、體弱乏力、懨懨無神的道士,誰會相信他一朝沖舉升仙?所以《養性延命錄》闡述說:「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意思是神仙信仰要求貴生,醫葯養生與修仙不可分離。《內觀經》則說:生明道,道守生,「生道合一,則長生不死。」即以醫葯養生而求仙,以求仙而永生。《黃庭內景五臟六腑補瀉圖》說:「先明臟腑,次說修行。」《丹亭真人廬祖師玄談》說:「病魔不除,仙基難立。」內丹修煉首先要「築基」。這些都是把醫葯養生作為成仙的准備階段、必要條件或基礎。求仙必貴生,貴生必求醫,道教醫學必然產生。濟世度人是促使道教醫學產生的第二個重要原因。道教倡導齊同慈愛的精神,要求道士以濟世度人為己任。《度人經》說:「仙道貴生,無量度人。」「以醫濟世」是濟世度人的方式之一,較容易見效。根據道教的說法,濟世度人不僅是施恩於人,也是積德於己,積德方能成仙。故道經說:「救治百病,愈人疾苦,亦可行仙。」全真教將修煉自己的心性與身體叫作「真功」,將濟世度人叫作「真行」,說「功行雙全」才能成道。全真教創始人王重陽正是在這一意義上說「學道之人不可不通」醫葯的。丘處機甚至對成吉思汗說:「有衛生之道,而無長生之葯。」是以道教的濟度思想也要求道士掌握醫葯養生知識。以醫濟世往往造成以醫傳教的客觀效果。一些道士掌握醫葯知識,就是為了以醫傳教。如早期道教黃巾的太平道和二張的五斗米道,傳教之初皆以符水為人治病,迅速贏得了大批信眾。

道教重視醫葯養生學,也與道士本身生活的實際需要有關。這是促使道教醫學產生的第二個重要原因。古代不少道士生活在窮鄉僻壤,有些道士選擇岩居穴處。還有一些道士為了采葯或訪道,跋山涉水,風餐露宿。他們如果缺乏醫葯養生知識,無力抗拒艱苦惡劣的環境,疾病來臨時不能自醫自救,將難以生存。所以東晉道教理論家葛洪告誡道士必須「兼修醫術」。另外,有的道經根據天人感應說,把治病作為感應天地不降災禍的手段,試圖以醫格天。還有的道經以醫理闡述教理,以醫弘道。這些也是促使道教醫學產生的原因。

我國的神仙說起源很早。《山海經》、《楚辭》、《韓非子》《莊子》《左傳》等文獻中都記載了有關長生不死、不死葯、真人、神人或仙人等的神話或方術。戰國時期,致力於成仙活動的方仙道流行,行氣、葯餌、寶精3派鼎足而立。漢代部分黃老學者轉向神仙方術,形成了黃老道。《漢書·藝文志》著錄方仙道和黃老道的著作,有房中8家和神仙10家,包括房中、導引、按摩、服餌、黃白術等方術。王充《論衡·道虛》批判黃老道,列舉了養精愛氣、辟穀、食氣、導引、服食葯物5種方術。有學者將方仙道和黃老道的方術稱為方士醫學。方士醫學以成仙為最高目標,以中醫葯學和巫醫為主要內容,並以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作為理論依託。東漢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以符水為人治病,並教人以悔罪、服葯、存思、取符、誦咒等方式自醫,標志著道教醫學的正式形成。方士醫學是道教醫學的前身。道教醫學的核心內容是中醫葯學。可以說,道教醫學吸收和融會了中醫葯學的全部內容。歷代道醫以宗教虔誠和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進行醫學實踐和理論探索,為中醫葯學作出了巨大貢獻。比如,東晉葛洪最早記載了天花病。肖梁陶弘景集《養性延命錄》,其內容包括醫論、醫葯以及嗇神、服氣、養形、導引、言語、飲食、房中、反俗、禁忌、祈禱、誦咒、存思諸術,為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養生集。其著《本草經集注》在葯物的採集、加工、分類、配伍等方面都有創新。唐代孫思邈,奠定了婦科、兒科發展的初步基礎,發展了養生長壽學。南宋崔嘉彥創立的西原脈學在中醫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外丹術研製的一些外用葯,至今仍在使用。內丹術促進了我國古代養生術的發展和對人體的研究。我國許多重要的中醫葯學著作,都收錄了大量道教醫方。

9、中醫與道教有什麼關系

古語有「十道九醫」!

意思是是個道士就有九個會醫術!
足可見道教與中意的關系!

歷史上著名的葯王孫思邈醫聖張仲景,李時珍,華佗,扁鵲等都與道教有千絲萬摟的關系!

無量壽福

與道家養生與中醫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