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梁業卿是不是道教祖傳秘方中醫
估計是騙子,祖傳的方子還是要經過國家認證才可以放心用。祝早日康復
你點擊我的頭像,我幫你看看
2、道家的修煉方法(如何辟穀是重點)?
辟穀講座:
http://v.ku6.com/show/4mSSpMVgx8RF7NPU.html
張榮堂是浙江省著名氣功師,是我國運用現代科學手段對氣功辟穀進行檢測實驗的第一人。他在浙江省中醫葯研究院的支持與配合下,在國內首創了個體、群體辟穀的科學實驗,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受到國內外氣功界和醫學界的好評。其創編的「服氣谷功」及發表的多篇辟穀專文在國內影響很大,是我國較有成就的氣功辟穀研究者。
一、辟穀方法
斷谷三天以上定為辟穀,不滿 三天作為節食。
斷谷3-7天為短期辟穀,8-14天為中期辟穀,15天以上為長期辟穀。
辟穀層次:
1.低層次斷谷:
可食用少量瓜、果、葯物,除開水和葯物外不吃人間煙火之食。
2.中層次斷食:
只喝水或稍加果汁,蜂蜜等飲料。
3.高層次斷水:
不食任何食物,亦不飲水,但需有人護法。
初練辟穀的,可從短期、低層次開始,隨著服氣功夫的提高和辟穀經驗的積累,再逐步延長辟穀時間和提高辟穀層次。
二、辟穀時間
為治病而辟穀者,並非辟穀時間越長、辟穀層次愈高愈好。病重、體弱者辟穀時應量力而行,適可而止。寧願增加辟穀次數,不要一次辟穀時間太長。根據經驗,一般辟穀3-5天即有療效。
為實用而練辟穀者(如野外作業突然斷糧或為渡災荒或為練服所辟穀功夫)可以延長辟穀時間,提高辟穀層次,但必須以身體健康為前提,即辟穀期間不感飢餓,體力、精神如常。
三、服氣辟穀功
其功法由服氣辟穀盤坐功、步行功、站樁功和卧功四部分組成。(功法略)
四、辟穀進程
辟穀可以循序漸進,如練功17天辟穀3天,練功10天辟穀5天,練功5天辟穀5天。
辟穀大致有三種形式:
1.經長期練功而出現主動辟穀。
2.經氣功師催化而出現辟穀。
3.為了某種目的的修練而主動辟穀。
值得提倡的是主動辟穀,說辟穀,馬上辟穀,說復食,馬上復食。
整個辟穀期間可按日常生活如常進行,工作、學習仍照以往。
五、注意事項
1.服氣是辟穀的前提,練辟穀者必須先練服氣。
2.辟穀層次要逐漸提高,確定辟穀時間要量力而行。
3.低層次的辟穀可吃點水果。
4.辟穀時要盡量避免不蹲,如下蹲後應慢慢立起,睡在床上也要慢慢的起來,不要急速爬起,過分劇烈的動作也要避免。
5.辟穀後舌苔變厚,口中吐臭氣,皮膚也會有酸臭 味,小便變黃變濁,無大便或拉稀便如便似醬油狀、柏油狀,這些都是正常現象,是身體排 毒的表現。如原來便秘者可服點瀉葯以求把宿疾瀉掉,一般的辟穀腹瀉是不必用葯調治的,毒氣瀉光腹瀉就會停止。
6.辟穀時會有氣沖病灶反應,在正邪相博之時病會有加生或把隱病激發出來,出現這種現象時要正確理解,不要害怕有此反應是身體好,氣感強、祛病快的表現。
7.最好在晚上10時正結束辟穀,同時進食少量稀粥,然後立即打坐。這時練功只是放鬆入靜,沒有運用意念,時間愈長愈好。這時打坐效果顯著,有的人辟穀時還無氣感,此時才有氣感。
8.恢復飲食後不要馬上進補,要有三五天的緩慢恢復期後才正常飲食。
10.辟穀者要樂觀豁達,心平氣和,整個辟穀期間都要保持心情樂觀和情緒穩定。
六、關於辟穀的看法和觀點
所功辟穀,古今都極為重視。從實踐中,體會到中國的氣功辟穀具有西方絕食療法的優點而避免了它的缺點。
在浙江省中醫葯研究院的配合下,對辟穀者進行了檢測生理生化指標,通過對670人的辟穀實踐觀察和53名實驗對象的科學檢測,綜合分析如下:
1.現代醫學表明,短期斷食可能引起一些機體代謝紊亂,而53名辟穀實驗者的體液生化表明,短期辟穀對機體無明顯損害,也無後遺症。
2.辟穀可降低三酸甘油酯和擔固醇、對高血指症和心血管系統病症有治療作用。
3.對HDL(高密度脂蛋白)兩批觀察表明,辟穀可提高HDL,這對治療心血管系統疾病更有積極意義。但辟穀時間長短可能有不同效應,今後應增加觀察人數,特別要進行跟蹤觀察。
4.對糖尿病人,在實驗觀察中和其他單獨檢測中均提示辟穀具有降低血糖之作用,但對血糖正常者可維持血糖的穩定。
5.辟穀可使人健美,胖瘦可雙向調節。
6.辟穀可治療多種疾病,包括癌症、乙肝等難治之症。
7.辟穀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改善血細胞功能,對人體血清蛋白的比例有較好的調節,因此辟穀具有祛病健身,延年益壽的養生學意義。
8.短期辟穀使血清總蛋白提高,提示辟穀存在一種特殊之蛋白質合成途徑,其機理有特探 討。
9.古氣功所說「氣足不思食」本意指高功夫氣功師內氣充足方可辟穀。670名學員辟穀之成功和53名實驗者的科學檢測表明,無練功史的學員經過短期特殊訓練,也能掌握辟穀功夫,達到辟穀目的。這說明在有經驗的氣功師指導下,氣功辟穀可在一般群體包括病員中推廣,也說明氣功辟穀在應用上有極大的可能性。
氣功辟穀具有西方飢餓療法的優點而避免了它的副作用,與一般氣功相比也有它獨特的效應,其為治療現代文明找到了一種較為理想的方法。
3、道家增粗增長秘方
補腎酒,就是我們常見的補腎葯酒,主要用一些補腎葯材泡酒而成。常喝補腎酒可以預防腎虛。常見的補腎酒有枸杞人參酒、鹿茸山葯酒、鎖陽酒、石燕酒等。
4、道教的辟穀
辟穀:不吃五穀,方士道家當做修煉成仙的一種方法。
又稱「卻谷「、「斷谷」、「絕谷」、「休糧」、「絕粒」等。道教從為,人食五穀雜糧,要在腸中積結成糞,產生穢氣,阻礙成仙的道路。《黃庭內景經》雲:「百穀之食土地精,五味外羙邪魔腥,臭亂神明胎氣零,那從反老得還嬰?」①同時,人體中有三蟲(三屍),專靠得此谷氣而生存,有了它的存在,使人產生邪欲而無法成仙。因此為了清除腸中穢氣積除掉三屍蟲,必須辟穀。為此道士們模仿《莊子·逍遙游》所描寫的「不食五穀,吸風飲露」的仙人行徑,企求達到不死的目的。
辟穀術起於先秦,大約與行氣術同時。集秦漢前禮儀論著的《大戴禮記·易本命》說:「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氣者神明而壽,不食者不死而神。」②是為辟穀術最早的理論根據。《淮南子·地形》也有類似的記載。而《人間》還載有實例,如記述春秋時魯國人單豹避世居深山,喝溪水,「不衣絲麻,不食五穀,行年七十,猶有童子之顏色。」③是為史籍所載最早之辟穀實踐者。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中有《去(卻)穀食氣篇》,則是現存漢前辟穀服氣術最早的著作。有雲:「去(卻)谷者食石韋。……首重、足輕、體軫,則昫(呴)炊(吹)之,視利止。」意謂初行辟穀時往往產生頭重腳輕四肢乏力的飢餓現象,須用「吹呴」食氣法加以克服。這里將辟穀與行氣聯在一起,和《莊子·刻意》將行氣與導引聯在一起一樣,似皆表明此三術在先秦時最初存在的狀態,即表明它們之出現是大體同時的。
道教創立後,承襲此術,修習辟穀者,代不乏人。《漢武帝外傳》載,東漢方士王真「斷谷二百餘年(當為「日」之誤——引者注),肉色光美,徐行及馬,力兼數人」。④《後漢書·方術傳》載:「(郝)孟節能含棗核、不食,可至五年十年。」⑤曹植《辯道論》載郗儉善辟穀事,謂曾「躬與之寢處」以試之,「絕谷百日,……行步起居自若也」。⑥曹操招致的方士群中,甘始、左慈、封君達、魯女生等皆行辟穀術。東晉道士葛洪反對單行辟穀可致仙的觀點(主張擇仙術之善者而兼習之,尤其必修金丹),認為單行辟穀可成仙是行氣家「一家之偏說」,但並不懷疑辟穀術的健身延年效果。他在《抱朴子內篇·雜應》中說:「余數見斷穀人三年二年者多,皆身輕色好。」⑦並舉出具體例子以證之:三國吳道士石春,在行氣為人治病時,常一月或百日不食,吳景帝聞而疑之,「乃召取鏁閉,令人備守之。春但求三二升水,如此一年余,春顏色更鮮悅,氣力如故。」⑧又「有馮生者,但單吞氣,斷谷已三年,觀其步陟登山,擔一斛許重,終日不倦。」⑨《魏書·釋老志》載,北魏道士寇謙之託言太上老君授以導引辟穀口訣,弟子十餘人皆得其術。又謂東萊道士王道翼隱居韓信山,斷谷四十餘年。《雲笈七簽》卷五載,孫游岳「茹術卻粒,服谷仙丸六十七年,顏彩輕潤,精爽秀潔。」AB《南史·隱逸傳》載,南嶽道士鄧郁「斷谷三十餘載,唯以澗水服雲母屑,日夜誦大洞經。」AC陶弘景「善辟穀導引之法,自隱處四十許年,年逾八十而有壯容」。AD《北史·隱逸傳》稱陳道士徐則「絕粒養性,所資唯松術而已,雖隆冬冱寒,不服棉絮」。AE《舊唐書·隱逸傳》載,唐道士潘師正居嵩山二十餘年,「但服松葉飲水而已」。AF其徒司馬承禎亦傳其辟穀導引服餌之術。《宋史·隱逸傳》載,宋初道士陳摶居武當山九室岩,「服氣辟穀歷二十餘年,但日飲酒數杯」。AG《宋史·方技傳》載,趙自然辟穀「不食,神氣清爽,每聞火食氣即嘔,唯生果,清泉而已」。柴通玄「年百餘歲,善辟穀長嘯,唯飲酒。」AH史籍、道書所載,不勝枚舉。可知從漢至宋,辟穀術在道教內一直十分流行。
道士在傳習辟穀術過程中,曾寫有辟穀術專著,論述與闡發辟穀諸法。《抱朴子內篇·遐覽》著錄《休糧經》三卷。
《通志·藝文略》著錄《太清斷谷法》《無上道絕粒訣》《休糧諸方》《太清經斷谷諸要法》《斷谷諸要法》《停廚圓(或作「丸」)方》各一卷。《正統道藏》收載尤多。但諸書所載,歸納起來,不外「服氣辟穀」與「服葯辟穀」兩大類。
(一)「服氣辟穀」即以服氣與辟穀相配合,並以服氣為基礎,通過服氣達到辟穀的目的。具體說法不一,有的主張服氣之初,即行辟穀,飢時飲一兩盞胡麻湯或酥湯,或一兩杯酒,渴時唯飲清水。有的主張服氣之初漸減食物,每日減食一口,遞減至十日而全斷。有的主張不強行辟穀,待服氣功深,至三年後,便會自然斷谷。具體方法多見於諸家氣法書中,據《抱朴子內篇·雜應》篇載,即有食十二時氣法,食歲星氣法,食六戊精氣法,思神食氣法等。
(二)「服葯辟穀」即用服食葯物以代替穀食。葯方甚多,有取高營養而消化慢的豆、棗、胡麻(芝麻)、栗、酥、及茯苓、黃精、天門冬、術、人參、蜂蜜等配伍,製成丸膏,於斷谷後口服一二丸,以代穀食。有取高營養而難消化之物配方,一頓飽餐後即絕谷,可辟穀很長時間。又有作美食飽餐一頓,再服葯以養所食之物,據說可辟穀三年。還有用草木葯熬煮特定的石子,以石當飯者。具體葯方見《太清經斷谷法》及《雲笈七簽·方葯部》。
史書記載辟穀之人如此之多,辟穀時間或幾月、幾年甚至幾十年,其中難免有誇大不實之處,但恐非純屬子虛。1988年1月7日《人民日報》第三版以《麻城農家女十年粒米未進言行自如》為題,報道湖北省麻城市熊家鋪區月形塘村二十五歲姑娘熊再定,十五歲時突染重病,生命垂危,脫險後即不復進食水,至今已十年粒米未進。令人驚異的是,她染病卧床八年後,竟能獨立行走,談笑自如,且能做些家務。這真是人間奇跡。如果當今科學能對之作出解釋,將個中原因弄個明白,這對人體科學、現代養生學將有巨大的貢獻。
5、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養生方法,儒教跟道教的養生方法有何不同?
儒教的養生代表思想最為突出的就是「中庸」,講求人要順應自然,不可輕易改變一些東西,而道教則不同,道教可以說是中醫的起源,中醫的產生與道教有著脫離不開的聯系,道教則會講究陰陽五行了,講究相生相剋的原理,就會讓人們注意身體的內臟器官,而且會有相對應的療法,使人們更加健康。
道教與中醫有很大的關系。道教的始祖是黃帝,中醫有一本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印證著道教與中醫有著聯系。中醫治療方法有方劑,針灸,祝由三種,到今日,而今祝由之法已失傳,只有方劑和針灸任然沿用。祝由之法有民間道士還會一些,但屈指可數。
「中庸」是儒家的思想行為准繩。所謂「中庸」,就是要求人們的行為和處事不偏不倚,「允執其中」;而禮則是衡量太過或不及的標准,此即「以禮節之」的意思。《孔子家語·五儀解》所謂「勞逸過度者,疾共殺之」,便是中庸觀念在養生方面的具體表現,中庸影響十分大。
道教與醫學最直接的關系,就是道教五行在醫學中對應身體的代表。醫學里五臟六腑與道教的五行學說是同根同源的對應關系。想要在醫學上運用五行,就要了解五行在人體的代表,比如,金:在人體中代表肺部與大腸,在體外代表鼻子與皮膚。
元明清,中醫逐漸把道教的一些養生手段,比如按摩,調息等等納入了范圍,道教的煉丹術則進了制葯領域,而道教的醫學典籍更是豐富了中醫的理論和醫療手段,比如東晉葛洪的《金匱葯方》,南梁陶弘景的《本草集注》唐代葯王孫思邈的《千金要方》等。
6、道家真的有醫學秘方嗎?
道家的醫學秘方可參考〈肘後方〉,《雲笈七箋》,《遵生八箋》,〈道藏〉等。清代的萬州人道學醫家亞拙山人著有〈亞拙醫鑒〉,首頁即伏羲神農氏為道家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