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楊振基37式太極拳動作分解
到網上查
2、有誰學過王培生老先生教的吳式太極拳37式真的能治病么懂的說說?
要根據自己太極拳的水平和自己對太極拳的悟性來定。如果是沒有如何基礎的新手。大約1--2個月差不多能學會了。如果太極拳競賽套路的拳都會。跟老師學大約10--15天...
3、37式楊式與鄭子37式太極拳有何不同
套路次序的編排不同!其餘的核心內容都是一樣的
4、求37式楊氏太極拳拳譜(圖文相結合)
楊式太極拳精簡37式拳譜 如下, 但找不到圖文相結合.
1、起 勢 2、攬雀尾 3、單 鞭 4、提手上勢 5、白鶴亮翅
6、左右左摟膝拗步 7、手揮琵琶 8、抱虎歸山 9、肘底看捶 10、倒攆猴
11、海底針 12、扇通背 13、斜飛勢 14、雲手 15、單鞭 16、高探馬
17、右分左蹬腳 18、轉身左打虎 19、回身雙峰貫耳 20、進步栽捶
21、翻身百蛇吐信 22、左右野馬分鬃 23、左右玉女穿棱 24、上步穿掌
25、單擺蓮 26、進步指襠錘 27、上步攬雀尾 28、單鞭下勢
29、左右金雞獨立 30、退步七星 31、退步跨虎 32、轉身擺蓮
33、彎弓射虎 34、進步搬攔捶 35、如封似閉 36、十字手 37、收 勢
5、武當37式太極拳帶口令的極拳帶口令
6、孫氏三十六手與孫氏太極拳精簡套路(37式)有什麼不同?
孫氏三十六手是否就是孫氏太極拳尚未得到普遍認同,據稱這是由孫氏太極拳創始人孫祿堂教授給陳健侯的特別的孫氏太極拳,但從目前資料看,它的理論和實踐體系不完整,僅有手法基本功,理論雖有特點但明顯不嚴密充分,比起孫祿堂本人著述的孫氏太極拳學理論有所欠缺,似乎在孫祿堂教授的手法基本功後自己另有發揮。
三十六手特別標榜「萬字手」為孫祿堂的秘傳功夫,也是三十六手向社會推廣時的「金字招牌」,但孫祿堂作為清末民國時的最頂尖的宗師,他的武學思想是「拳與道合」,基本武學框架是「九要三害」「四正八柱」「三根三尖」「一氣四象」,練習階段有「明暗化三層」,孫祿堂提倡開明進步的修學精神,本質上是反對所謂秘傳形式的教學理念,他的五部著作更是懇切開顯武學的道理沒有絲毫保留,從宗師的學風上看,所謂秘傳之說並沒有堅實的依據,多為利益相關人的自我包裝。
萬字手形態和動作符合太極和五行理論,要點在於用手法開啟身法,這是它的優點,但缺乏體系化的武學框架是其硬傷,也至少暴露了三十六手太極拳這個項目操盤手的抱殘守缺無法自圓其說。
其實萬字手不僅孫氏有,楊氏太極拳一些流派也習慣用此手法鍛煉和使用。
孫氏太極精簡套路(37式)是國家體育管理部門創造的,與傳統孫氏太極拳是形同質不同,它沒有孫氏太極拳核心的鍛煉內容,簡單說是掛孫氏太極拳的牌子賣楊澄甫風格的楊氏太極拳的產品。
國家套路便於健身推廣,但它本質上不是太極拳,是模仿太極拳形式的健身體操,孫氏太極拳的真偽優劣不是從形式套路上看,而是看是否遵循了孫祿堂《太極拳學》里的提出的鍛煉要領。
7、鄭曼青37式太極拳招式名稱
預備式
第一式 太極起式(4)
第二式 攬雀尾(8)
第三式 摟膝拗步(6)
第四式 手揮琵琶(4)
第五式 野馬分鬃(4)
第六式 玉女穿梭(20)
第七式 肘底看錘(2)
第八式 金雞獨立(4)
第九式 倒攆猴(10)
第十式 斜飛式(4)
第十一式 提手上勢(4)
第十二式 白鶴亮翅(4)
第十三式 海底針(4)
第十四式 扇通背(臂)(2)
第十五式 左右分腳(12)
第十六式 轉身蹬腳(4)
第十七式 進步栽錘(6)
第十八式 翻身撇身錘(2)
第十九式 二起腳(6)
第二十式 左右打虎(4)
第二十一式 雙風貫耳(4)
第二十二式 披身踢腳(4)
第二十三式 回身蹬腳(4)
第二十四式 撲面掌(4)
第二十五式 十字腿(單擺蓮)(4)
第二十六式 摟膝指襠錘(4)
第二十七式 正單鞭(6)
第二十八式 雲手(6)
第二十九式 下勢(2)
第三十式 上步七星(上步騎鯨)(2)
第三十一式 退步跨虎(2)
第三十二式 回身撲面掌(2)
第三十三式 轉身擺蓮(雙擺蓮)(4)
第三十四式 彎弓射虎(4)
第三十五式 卸步搬攔錘(4)
第三十六式 如封似閉(2)
第三十七式 抱虎歸山、十字手、收式(6)
8、求與鄭曼青的37式太極拳有關的文字資料
鄭子太極拳的中定
前言:
一、今天承梁志及張肇平先生的邀請,使本人能有機會與諸位見面談談太極拳問題,覺得很高興;同時亦覺得很怕,怕的是本人對太極拳的功夫很淺薄,怕在各位專家面前見笑。梁、張兩位邀請我來演講,我不敢馬上答應,其原因就在此。
二、今天的講題是「太極拳的中定」,內容完全是先師 曼青先生的理論。是從他的著作裡面,和口授講解以及他在美國期間給我許多指導信件中,就有關太極拳中定部份,加以特別說明的。
三,這篇「太極拳的中定」,雖然都是引用先師的言論,但是由我從各處零碎的抽出來,作有系統的整理與說明時,深恐或有未洽先師的原意,曾在一個多月前在時中學社開會時,提出報告,請各位同學研討指正,但是直到現在,各位同學還沒有給我提出指正的意見來,不得已乃自行檢討,略為修正補充,提出來就教於各位,務請各位多多指教。
今天所講太極拳的中定,內容分為:一、何謂中定?二、中定有什麼好處?三、中定的鏈法,和四結論等四項來說明如次。
壹、何謂中定?
中定是太極拳十三式中最後的一式,曼師在其所著太極拳十三篇中,對中定的解釋約有三處:
一、在「後記」(見原書一一二頁)中說:「生理學所謂人體重心,在臍線間,其地位及意義正與丹田相同,重心即太極拳所謂中定,中定不能離乎丹田,拳論所謂『命意源頭在腰際』,『刻刻留心在腰間』,又雲『主宰於腰』、『腰如車輪』皆是也」。
二、在「述口訣」篇中解釋「磨轉心不轉」一則說:「磨轉者即喻腰轉,心不轉者,乃氣沉丹田之中定也」。
三、在「明生克」篇〈見原書第四十四頁〉更為詳盡的說:「變易不易為十三式中之第一要義,所謂變易者,陰陽剛柔相互易而生變化,十三式之相與摩盪而無一非變易也。至於不易,是十三式體用中惟一之定理,定理者即猶中定之定力也。何謂中定?中即時中,定無常定,不失中定,是為定力,中庸所謂不偏不易,亦即中定之定理也」依據曼師上面這些指示,我們對中定即可得如下一個概念:中定簡單的說,就是重心的安定。亦就是氣沉丹田的功夫,此種氣沉丹田的中定,是永恆不易的,不能一時或失的。
貳、中定有什麼好處?
中定是太極拳十三中式最基本的一式,十三式中除了中定本身外,掤、履、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任何一式,都不能沒有中定,失了中定的掤、履、擠、按……就不成其為掤、履、擠、按……所以亦可以說,沒有中定的太極拳,就不成其為太極拳了,足見中定在太極拳所佔的地位,是如何重要,至於中定究有什麼好處,簡要的說,約有下面幾點:
一、依物理學公例,凡物重心定則安,重心偏則傾,中定即所以使重心安定,與人交手,即可不至於失卻重心而跌倒。
二、如果不失重心,就能夠「立如平準」與「立身中正安舒」,而能「支撐八面」,所以重心安定,不特可使自身穩定,立於不倒之地,同時亦是應敵的絕妙身法。
三、氣沉丹田的中定,是練氣之初基,亦是養身之道的功夫:
曼師在其太極拳十三篇一書,談到這些的很多,例如:「別程序」篇中之二階,即言氣沉丹田為鏈氣之初基,在「專氣致柔」篇則言太極拳以心與氣相守於丹田為水火既濟之功。進而論及拳論「意在精神不在氣」、「無氣則純剛」為太極拳可達渾一純陽之候,與老氏專氣致柔之說相終始,而謂為「能如是,則祛病延年之說,抑亦未矣」雲雲。此外在「通玄實」、「陸地游泳」、「心與膂並重」、「勁與物理」、「養生全真」、「益臟腑」、「起肺疾」、「明生克」、「述口訣」等各篇,亦均對重心或氣沉丹田的功夫,有極重要的說明。〈全書十三篇中,僅有「釋名義」及「變化氣質」兩篇未予言及〉希望各位同道多加以研究發揚。
參、中定的練法:
這一項最為重要,亦最不好講。這里系根據 曼師所指導的言論而能夠體會得到的提出來報告如下:
一、要力求平正:
曼師在其太極拳十三篇「後記」中〈見原書第一一二頁〉即言「拳論所謂立如平準及支撐八面,中正安舒,不偏不倚等語,皆言力求平正,不失重心已也」。按平正兩字最為平凡,但卻是中定的基本條件,不論在鏈拳或推手,都必須力求平正,身體姿勢能平正,則全身筋絡方能松開,松開的結果,自然而然軀干皆從下沉,能做到松與沉功夫,就是中定。而松沉是由平正二字得來的,所以說平正是中正的最基本條件,但要注意的是要身體姿勢力求平正之外,心意方面亦要力求平正,方為澈底,心得其平,心得其正,方能一切放下不起緊張心理,而做到澈底松沉的中定。
二、注意時時保持中定:
曼師在「明生克」篇中解釋「中定定力」一辭時說:「中即時中,定無常定,不失中定,是為定力。」這里的「時中」與「不失中定」,即系時時中定,亦即任何時間,任何情況都不能失卻中定之意。此點極為重要。亦極為難能,請勿予忽視,至於如何保持時時中定的鏈法, 曼師在「述口訣」篇中,即有幾處極為重要的指示,如:
〈一〉、在「磨轉心不轉」一則中之「磨轉者,即喻腰轉;心不轉者,乃氣沉丹田之中定也」,此指明不管腰如何轉,但中定仍然保持其中定。在這里,我有一句相似的話:「權變中不變」及論語的「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按「權」指稱錘而言〉,可以用來參考,當較易明了。
〈二〉、在「須認真」一則中之「按與擠皆要蓄其勁,不可失卻中定,此是真的」,此指明在不發勁時,或不動時,固需要中定,在發勁時更不可失卻中定,其方法就是「要蓄其勁」,而「蓄其勁」亦無非意在力求平正,不失中定而已。
〈三〉、在「分虛實」一則中之虛實轉換時,「右手實勁交與左手,其樞機在夾脊,左腳實勁交與右腳,其樞機在尾閭,但要尾閭與夾脊中正對直,方為不失中定……」即指明在定式不變中,故需要中定,而在招式轉變過程中,亦仍要以尾閭與夾脊中正對直的口訣來保持其中定不變。
由上面幾點來看,中定必須隨時隨地保持其中定,它具有一個不可變易的特性,而 曼師之所以有「所謂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可見中定之難矣」之嘆,即系嘆其難,難在於隨時隨地保持中定之不容易。又上面這幾個中定鏈法,看起來很簡單,很平庸,我曾經下過一段時間去細心練習,愈練而愈覺得 曼師所言確是言中有物,絕對不是隨便說說而已,各位只要去細心揣摩,下番苦工練習,必會有所獲的。
其次在這里我要提出一點應特別注意的,就是「行功的練法」,所謂行功的練法,就是每一招式不僅僅在定式時要平正,要中定,而是要求每一招式在行進過程中,處處要求平正,處處不失中定的練法。此與站功有別,站功重在定式的練法,而行功重在進行式的練法,只注意站功而忽略行功的練法,是絕對不可能時時保持中定的。
三、要以心與氣相守於丹田:
此即上面所說為鏈氣初基及養生之道的功夫,曼師對此方面之指導,在其自修新法「緒論」中〈見原書第二十四頁〉即有「氣沉丹田,丹田在臍下一寸三分,位於腹中,在臍與脊之間,與臍近脊遠,約三與七之比,先之以意導引,沉氣要緩緩逐漸而下,不可太驟,太驟氣便浮起,其訣有四字,曰細長靜慢,既能嫻熟,則隨時隨地以心與氣相守於丹田,則直養而無害矣……」,又在自修新法「談心得」中〈見原書第二十頁〉則有「丹田古人所謂行坐處卧,不離這個,是要以心與氣相守於丹田,如雞之孵卵者,此所謂知止,止於至善之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以上指導練法,僅列舉其一、二,已甚詳明,其餘散見十三篇各篇中尚多,這里不及備述,綜其所說,並沒有什麼神秘虛玄之處,各位不妨依法照做。
肆、結語:
中正為十三式惟一不易定理,我認為拳論「舍己從人」的原則,在十三式中,舉凡掤、履、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任何一式,都能適用,惟一不能適用的,就是中定一式,舉個例說:人要我掤〈要我履……〉我就掤〈就履……〉人要我不掤〈不履……〉我就不掤〈不履……〉人要我中定,我當然亦中定,但人要我失卻中定倒地,我則仍然要維持我之中定不變,所以說中定是永恆不易的,不能一時或失的。這個意義在佛教方面有「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之語,儒家亦有「有所不為」及「時中」之義。 曼師生前創辦拳社,即以「時中」二字命名,其意不外即注重此時時保持中定不變的修為及「有所不為」的節操與乎行住坐卧,不離這個的以心與氣相守於丹田的修鏈功夫。此一意義,實亦為我們鏈拳、養生以及為人處事之根本指針,而究其實,這就是太極拳的中定功夫。
補充日期: 2005-08-23 22:25:51
恭錄鄭宗師曼青公推手秘笈一則
一、為使「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及控制在我,相沾越輕越妙。粘勁不重於四兩。
二、為「出奇不意」「不遑應付」及增強勁力,出擊距離越短越好,不多一寸,在空間時間上力求綿密正確,毫釐不差,所謂絲絲入扣也。
三、肢體常保松靈,但重心沉落一足,立地生根,(藏於九地)*善守者(孫子兵法)
而化打自如,勁自足心起,必須向下踩,如海浪卷至,(動於九天)*善攻者,即中,四正,四隅,或九重天。
四、切保重心,一動全動,心手足意氣勁,內外全到,方能發揮盡致。
補充日期: 2005-08-23 22:26:35
五絕老人鄭曼青先生有關太極拳要訣最後墨寶
陰陽妙用須於拳架與推手上求之。先採攻守為進程之階,不可越體用二法,攻者為陽,守者為陰,攻不可強取、守不可緊張,必須「守必固、攻必取」,皆從自然而能得者為上也。譬如采牽走化,能分虛實之用者,乃守之為陰,撥擊發放可得應手而用,乃為攻為陽,須要分清之類。
強者先為守勢,弱者取攻勢,守者使左右落空略帶牽采者得也。
攻者以撥靠發放,必須知法,不可自落虛空為得也。
太極拳須分一陰一陽之為道,守勢為第一。譬如一陽一陰便成為「天地否」。地天為泰,能守方可言攻,現在要求進步,必須從守方面著手,等於水火既濟。
鄭曼髯 乙卯春日
補充日期: 2005-08-23 22:28:14
把楊式太極拳傳到美國去的人
——我所知道的鄭曼青先生
有報道說鄭曼青在美國教太極拳,他們規定要選具有教授資格的人,才能聽鄭親自講授,前此國內也曾有報道。解放前30年代,我在上海大東書局就已買到了楊澄甫先生著的《太極拳體用全書》初版,解放後50年代,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太極拳體用全書》摹圖本和今年(1986年4月)上海書店出版的《太極拳體用全書》影印本都刪去了鄭的名字和序,其實這書就是由鄭曼青主編的,後者才附入了原有的例言。我想談一談我所知道的鄭曼青先生和他在太極拳方面的造詣。
抗戰期間的40年代,我在當時重慶的蜀華實業公司供職,因為代銀道源老師發送道書,遂得與鄭曼青相識,言談之下,一見如故,所以常相過從。鄭是浙江永嘉人,名岳,曼青是他的號。他當時住重慶市中心亦即現在解放碑鄰近之來龍巷十三號,以中醫為業,由於他多才多藝,當時的國府主席林森,曾為之題「鄭氏五絕」四字贈之。所謂五絕,是文學、醫學、棋藝、書畫和太極拳。唐鄭虞有三絕,而他還比虞多兩絕,可以看出其為人的本來面目。
鄭白日應診,入夜則常有太極拳愛好者到他那裡學拳推手。在《太極拳體用全書》的序中,他對於太極拳的體會和學習的經過都有道及,如:老氏獨言天下之至柔,馳聘天下之至堅。又曰柔弱勝剛強,有氣則無力,無氣則體剛。不用力固已柔矣,未聞有不用氣也;若不用氣,何復有力,而至於純剛乎?」這是他初步對於太極拳的懷疑,也可說是一般人對太極拳的共同看法。「岳癸亥(1923)任北京美術專門學校教授,庚午(1930)春創辦中國文藝學院,操勞過度,甚至咯血。」這是迫使他不得不精勤練拳圖生存的緣故。又說:「壬申(1932)正月,在濮公秋丞家得晤楊師澄甫,秋翁介岳執贄於門,承澄師口授內功,始知有不用氣之意矣。」這里說明了事師學藝的經過。「不用氣,則我處順而人處逆,唯順則柔。柔之所以克剛者漸也,剛之所以克柔者驟也;驟者易見故易敗,漸者難覺故常勝。不用氣者、柔之至也,唯至柔故能成至剛」。這是他對太極拳的深入體會。太極拳的主要特點是勁斷意不斷和舍己從人,這和人的自衛本能喜歡用力是相違反的,但學太極拳的人,首先就要丟掉這個本能,不和對方鬥力,而是借對方之力以達到我順人背的地步,必如此方能入太極之門。
鄭先生曾經說過,他在太極拳的實踐鍛煉中有一個階段,發生周身骨節、筋脈、肌肉全部痛如刀割,但他仍咬緊牙關堅持鍛煉,沖過了這個關口,他自感百病消除,精力充沛,與友人登峨嵋山,由清音閣步行,循山陰徑一線天九老洞洗象池,一氣直上金項,同行者筋疲力盡,而他則足不軟、氣不喘,一點不覺得勞累。推手方面,化發俱臻妙境,他說我的師兄弟們,大多是北方大漢,我和他們推手,氣力相差懸殊,只好盡量走化,不與鬥力,起初可以說吃盡了天下的大虧,但到頭來卻得到了天下的大便宜。他又說在南京時,陳績甫和他推過幾次手,他都是用這個化法,只走不發,陳出外對人說:「和鄭某推手,要圓就圓,要方就方,倒蠻好玩,可不知他練的是什麼玩意兒?」意言之間,認為他有柔無剛,很瞧不起!鄭說:「後來再來與我推手時,我一連發了他幾下,打得他暈頭轉向不知所措,後來再也不敢講大話了。」
他對澄甫先生的走化發勁有深的體會,知道我是李師雅軒的門人,他說「你的老師在我們師兄弟中功夫很不錯,我是打他不過的,但我不佩服,因同楊師相比,還有不小的距離。」確實,李師也常說:「我的功夫,最多也不過是楊師的十分之三四,和楊師推手,只要一搭上手,就感到全身都被他管著,猶如撒下天羅地網,一點沒有辦法,這味道過去只有楊師有,從未見到第二人」。鄭曼青個子雖小,人很聰明,很能體會太極拳的巧妙深奧處,可惜他事師時間不長,對太極散手和器械方面要差一些。要和其他一切拳種,尤其外家拳較技勝負還不一定有把握。李師對他同門的師兄弟,除武匯川先生而外,很少贊許,但對鄭仍有好評,是不容易的!
鄭又說:「太極拳的奧秘,知者甚少,我很想把它用文字寫出來,但我又怕給外國人拿去了」,可見他的愛國之心,還是溢於言表的,還有同英國大使館的卡爾某比武一事值得一提。在抗戰期間,大使館俱在兩路口到浮圖關一帶,當時英國大使館的卡爾某原是久住中國漢口的英僑,他是一個「中國通」,不但華語流利,而且還學了多種中國拳術,同不少的中國中上層人有友誼往來。又當時大前方雖然戰火紛飛、浴血奮戰,而後方陪都比較閑散的友僚政客也還有不少歌舞昇平的事情,卡爾因與華人武術界熟識,和許多中國人比武,他都得到了勝利,就有點驕傲自大,當事的一批人,覺得有損中國武譽,為了挽回面子,共議找鄭出戰,又怕對鄭先說明了他不去,還有鄭的母夫人還在,若知道這事一定會加阻攔,於是大家和卡爾約定了時間,臨時由我的小同鄉也是當時的四川省傷兵管理處處長何毅吾前輩出面,何也是好事者(當時四川武林高手蘭柏溪一度要和杜心武較量武藝,後來萬籟聲出面在報上罵蘭柏溪,弄得滿城風雨,也就是由他們挑起的),一個星期天下午,他們開了一部小汽車到來龍巷口,由何到鄭家請他出診到英大使館看病,鄭母知道了還說:「你去吧,連英大使也慕你的名呢!」及至到了路上,才由何把這事情說明,鄭無可奈何,只得隨去。到英大使館內,館里的英國人都排隊相迎,同時也可說是嚴陣以待,茶話之後,到使館內草場,卡爾先表演單手劈磚,把一疊高與心齊的磚,一掌從上到下,劈為兩半,鄭說:「我願以我的手臂接受你的劈掌如何?」鄭伸出手臂,任卡爾連劈數掌,鄭談笑自如,一點也不受損傷,於是大家正式比武,卡爾身體高大,比鄭整整高了一個頭,卡爾首先出勢猛攻,鄭則始終不與力爭,卡爾把鄭逼到了草場的一角,後面即是院牆,已再無閃躲的餘地,他乘勢張開兩個大臂直向鄭,彷彿猛虎撲羊一般,在此千鈞一發之際,只見鄭身勢微縮讓過卡爾的來力,同時即借其來力打截勁,一下把卡爾打出一丈以外,直倒地下,中方勝利了。大家離開時,使館人員仍排隊送客,非常有禮貌地注目相送,但到大家走出視域之外的一剎那,有人偷偷回看,只見他們把原來的挺胸突肚姿態立刻轉換成了垂頭喪氣的神情,真有說不出的意味!可見國與國之間雖然只是一件小小的事例,但彼此雙方的對立情緒,是多麼顯著認真啊!
據說鄭在美國,傳了不少愛好者,他把中國的楊氏太極拳帶到美國,實際上已經開花結果了。他本人雖已去世,我想他可能還有英文著作,我建議我們的武術部門,為了知己知彼,大可以把它翻譯出來供參考!
補充日期: 2005-08-23 22:29:26
鄭子太極拳文選
前言:鄭子太極拳,原稱為簡易太極拳,因其有共有三十七不重覆的動作,故又稱為三十七 式太極拳,在台灣學習者眾多,被列為台灣區運太極拳比賽套路。
以下介紹一些鄭子太極拳的相關簡易功法或文章。其實鄭子太極拳的重要拳論是鄭曼青 先生早年所著的鄭子太極拳十三篇,觀其文可知鄭子太極拳之大要。鄭子太極拳的特點在於 對重心虛實及松相當重視,且有以無招勝有招的方式去練習。鄭先生常說太極拳是愈練愈
少,不是愈練愈多,由此可知其本意。一般人好勝心皆有之,如果在練習鄭子太極拳時不能 去除好勝心,恐不易有成。
一、漫談五禽戲之熊經(民國鄭曼青)
前言:學過鄭子太極拳的同好,在初學此拳時可能都會學到行功,熊經,松身五法或是五禽 戲等,以下稍加介紹這些功法,首先是鄭曼青先生對五禽戲中的熊經的文章。
東漢華陀,字元化,人稱神醫。創五禽戲,為卻病強身法,乃良醫醫未病者之妙用也。 初見於莊子刻意篇,引上古之尚氣者,曰能經鳥申。釋者謂熊能上樹。曰經;錯矣。經則常 也。以熊終日搖擺腰膂,是為熊經,又釋鳥申為頻呻,亦錯矣。申即屈伸也,以鳥伸其翅與
足也。旋又見謂熊經鴟顧。此有進乎熊經之說,以熊經時,乃垂頭擺腰,加以鴟顧者,乃平 視也。華元化,蓋善於養形,而能卻病,惜乎生將百齡,而為曹操所殺。創五禽戲,即本熊 經之意。曰熊,曰虎,曰鹿,曰猿,曰鳥。古即以一禽字,包舉為禽獸也。其運動之主旨, 得最警策者,六字,曰:能使谷氣得消。吾國五千年來,乃尚谷氣養人,豈淺陋者所能知也。
視今之所謂營養者,正相反,不知何臟何腑,需要營養,多致大病殺人,飛蛾撲火,亦自取 之,不忍言也。然五禽戲之妙法,失傳已久。惟其所謂致出汗二字,夏日炎熱,微汗則可。
秋收冬藏,運動至背與額,覺微有芒剌象,便止,不使汗出也。五禽戲,余補作之何難。不 過自張三豐,倡太極拳後之今日,其理論至為精密,意義亦甚深奧,決非其他運動可及。五 禽戲之不逮,亦已遠矣。惟太極拳,確能行運而後動之妙趣,尚氣導引之上乘也。非張真人 造詣功深,安能及此。余仿欲與老病及贏弱者,傳一熊經之戲,至簡至易之上古妙法,豈卻 病延年,反弱為強而已,進而求自衛,與臻上壽之方,垂手可得。茲略系以簡介數言,倘能 持之以恆,得能以運氣百日,自見其病體與贏軀,必有顯著之進境,一切疑難之症,無足慮 也。此真強身之寶筏,非瓦釜之作雷鳴可比,且行熊經一戲,可兼得鴟顧,及五禽之戲,與 太極拳運動之妙用。萬金易得,一法難求。勿自交臂失之,致使數十寒暑,匆匆付與東流也。
附述熊經必須注意者,三點如下:
一、熊經乃熊之經常作動,向左古捩轉腰膂不息,人須早晚飯後半小時行之,體弱者,可自 二百動開始行之,或三百動,每隔五日、或七日,遞加五動、或十動。只許加,而不許 減。故宜緩進,不宜欲速,加至十分鍾、或最高至十五分鍾,不加矣,必須求適意,以
輕松愉快為得也。
二、行熊經時,不可如熊之垂頭,乃兼有鴟顧,求平視,頭不許動,隨身與腰轉捩。即太極 拳所謂,虛靈頂勁,尾閭中正神貫頂。
三、熊經須如太極拳,要虛實分清,重如山嶽,輕如鴻毛。譬如腰左轉,重心全在左腿,重 如山嶽。右腿,則輕如鴻毛矣。右轉亦如之,如此而已。
苟能得如上述三點要訣,則金雞獨立穩矣。倒攆猴,不讓靈猿之進退矣。抱虎歸山,便如虎
虎之有聲矣。左右顧則,斜飛勢,必捷於鹿矣。而五禽與太極,則一戲乃兼得之矣。惟行之 者,務須注意,以心與氣相守丹田,丹田在臍下一寸三分,猶須足心蹋地耳。
二、熊經--鄭曼青先生對熊經之問答
問:「熊經為至簡至易之上古妙法,豈止卻病延年,反弱為強而已,進而求自衛,與臻上壽 之方垂手可得。」。「進而求自衛」請再示其詳。
答:熊經除強身卻病之外,亦為太極拳之陰,摟膝拗步是太極拳之陽手。余昔年在長沙,任 湖南國術館長時,曾一日行至摯友處,未至門口,忽有家犬突擊背後,當時不知何物, 未及走化,只順勢一掌,狗未吠而自去,次日登門,友說:「該犬已難張嘴食物」,此即
熊經之自衛也。
問:師說:熊經倘能持之以恆,得能運氣百日自其病體與贏軀,必有顯著之進步,一切疑難 之症無足慮也,其中「運氣百日」未悉如何?
答:熊經之運氣,乃是練五心相通。五心者,湧泉「腳心」,勞宮「掌心」,與百會「頂心」 之合稱,相通即氣機相通而連貫。
(1)腰膂左右捩轉時,腳跗放鬆如綿,腳心貼地,得地氣(按地之力),導引向右掌心, 使右掌心在捩轉時,有一種氣機通順之感覺。這種感覺,有熱、脹、麻、痛,甚至 癢。
(2)左右捩轉時,捩轉之意境,非憑空旋轉,而是指上下有根的旋轉。故捩轉時,頂心 有似有似無的根,必須與掌心腳心相吻合。故須注意虛靈頂勁,尾閭中正神貫頂。
問:熊經師說要領,未提呼吸,應否注意:
答:呼吸為幫助行氣,非煉氣。初習時,應以自然呼吸,以太極之理,靜慢細長,熟練之後, 重心移動時,宜吸氣,捩轉時為呼氣。
問:師說熊經僅提為熊之經常之動作,未提手該如何?未悉其然,請再示其詳。
答:妙手之動作,亦為大極拳之理也,太極拳不動手,熊經亦是,習熊經雙手不動,宜虛抱 元而守一。元「圓」之古音,守一,乃心與氣相守於丹田。
補充日期: 2005-08-23 22:30:26
鄭曼青與史密施師徒對話
史密施先生現年五十九歲,美國人,為西方世界中著名的武術家之一。先後曾著有十本有關各種武術的書籍。一九五九年起改隨鄭曼青大師學習太極拳,自此以後勤練此拳並教授此拳至今。他認為太極拳帶給他一個謙和的自我及健康的體格。曾為美國政府官員25年,一九七八年退休後改為文學評論家,作品散見於各大傳播媒體。
本文系自其與鄭氏合著之「太極」一書中所選出之一節。因其是有獨得之掌故及特殊之深度,故徵得其同意譯刊於此。敬希讀者勿忽略之。
我們坐在那裡,大師微笑著。有人告訴我,當他心情合適時,會有問必答,他說:「如果你以小卵石撞鍾,鍾聲必小。如果你以大木錘擊之,則其聲必大。同樣的,如果你問我大問題,答案也必重要。」這話使我得知應從何處著手。於是我問:
生:在大部份武藝行中,學生的造詣均會接近老師,或高過老師。何故你的學生沒有人能接近你。不管他們進步如何快速,其水準均低你遠甚。可有何秘訣?
師:不錯,是有秘訣。但是此秘訣太過簡單,簡單的幾乎令人不敢相信。但是你又非信不可。否則你就無法成功。其秘訣僅為:你必須身心放鬆,你必須長時間接受失敗。你必須投資於失敗,否則你就無法成功。我有如今的成就,是導因我把驕傲置之於一旁,相信我老師的話,把身體放鬆,心靈靜定,只讓氣隨意行。開始時常使我遍體受傷。有時我會被重擊而跌至失去知覺。但仍堅持下去。聽老師的話,注意我的氣。在慘敗時我會忘了驕傲、焦慮、及自我。把自己身心完全騰空而全部讓位於氣,漸漸的我的技術進步了。直到這時我的反應才變得靈敏。可使化與打於瞬間完成。我的學生或是不相信這一套,或是雖相信而不熱心追求,何能得成。
生:你講起來很容易,如果心意正確,身體放鬆就有進步,但是,如無辛苦的鍛練規律的練習不斷的努力,是否可以?
師:如想精通此藝,必須求助於你剛才所提各項。你須辛勤努力,每日不斷,但是卻須注意不要把太極拳與少林拳混為一談。後者注重鍛練肌肉及力氣,而練太極拳,心中常須念記拳經各論。並非要你每天苦練一、二小時就必能成,練習必須得法,否則全為白費。吾師楊公澄甫是由其著名的父親楊霆侯所親授。三十歲時任教於山東某富宦之府內。其處生活優裕,其人也就變得肥胖及懶散,此後他還返北京,生活實形放盪。其父得知此情,令其辭職逐里,將其禁閉於一空屋內,不準他與任何外界人物接觸,前後四年之間,除了他父親每天來與他練拳,推手,同時也練練太極邱器外,不準任何人去看他,在這期間他的成就遠超過前此他的一生所學。四年後他走出囚室,便可輕易的打敗他父親最好的徒弟。前此他經常是他們手下的敗將,如今他已是一位偉大的拳手。其偉大終身與共。此後多年間,雖然他不須多加練習,亦能可保持其效能。這是太極拳的一項必然特性,一個人如果不斷的進步,將可達到一種程度,此後即不必要練習,因其已臻化境。對此我不再多談。
生:
在練拳時怎麼能知道是不是已松?
師: 知不知道是主觀的,而松不松是客觀的。我願意說,當一個人在練習整套拳架的過程中,其心靈完全不受外界的干擾,這便是求松的一個好的開始,但是這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是你須踏踏實實的練。練完時你會筋疲力盡。當你的雙肩覺得沉重時,你就知道這已是接近真鬆了。這是「陸地游泳」的結果。
生: 但是拳經
9、復式36式養生太極拳拳譜
1、 金剛搗碓
2、 懶扎衣
3、 六封四閉
4、 單鞭
5、 雲手
6、 高探馬
7、 插腳
8、 蹬一跟
9、 前堂拗步
10、斜行拗步
11、閃通背
12、掩手紅捶
13、披身捶
14、背折靠
15、青龍出水
16、雙推手
17、三換掌
18、肘底捶
19、金雞獨立
20、倒卷紅
21、退步壓肘
22、中盤
23、白鶴亮翅
24、擊地捶
25、小擒打
26、抱頭推山
27、前後招
28、指襠捶
29、白猿獻果
30、雀地龍
31、上步七星
32、退步跨虎
33、轉身雙擺蓮
34、當頭炮
35、金剛倒碓
36、收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