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紅拂養生

紅拂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11 04:27:29

1、莊子資料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漢族。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戰國時代宋國蒙(今安徽省蒙城縣,另一說河南省商丘市東北)人。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他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辯證法因素,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他認為「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有封」(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主張「無為」,放棄生活中的一切爭斗。又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因此他否定知識,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質區別,極力否定現實,幻想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主觀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倒向了相對主義和宿命論。
莊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強,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採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後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後學者著有《莊子》,亦稱《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五十二篇,但留下來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一般定為莊子著;外篇雜篇可能摻雜有他的門人和後來道家的作品。
《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養生主》,《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為後世傳誦。

《史記》的介紹
《史記》用寥寥幾行字介紹了莊子,說他著書十餘萬言,大抵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漁父》、《盜跖》、《胠篋》等篇,都是用來攻擊孔子的學說,從而辨明老子的主張的。
《莊子》
《莊子》共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說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復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後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為肯定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跖》、《說劍》等。內篇最集中表現莊子哲學的是《齊物論》、《逍遙游》、《大宗師》等。

莊子的品質
[編輯本段]
莊子看起來是一個憤世嫉俗的人,他生活在戰國時期,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約比孟軻的年齡略小,曾做過漆園小吏,生活很窮困,卻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請,在道德上其實是一位非常廉潔、正直,有相當稜角和鋒芒的人。
雖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性、清靜無為,在他的內心深處則充滿著對當時世態的悲憤與絕望,從他哲學有著退隱、不爭、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莊子是一個對現實世界有著強烈愛恨的人。
正因為世道污濁,所以他才退隱;正因為有黃雀在後的經歷,所以他才與世無爭;正因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強調率性。莊子是以率性而凸顯其特立的人格魅力的。正因為愛的熱烈,所以他才恨的徹底,他認為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貧賤生活中自得其樂,其實就是對現實情形過於黑暗污濁的一種強烈的覺醒與反彈。
莊子是主張精神上的逍遙自在的,所以在形體上,他也試圖達到一種不需要依賴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種逍遙自在境界;莊子是主張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質,人融入於萬物之中,從而與宇宙相終始;莊子提倡護養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順從自然的法則,要安時而處順;莊子要求重視內在德性的修養,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種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莊子所持的宇宙和人的關系
[編輯本段]
莊子所持的宇宙與人的關系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兩忘的,所以他有著通達的生死觀;莊子認為是道給了我們形貌,天給予了我們形體,我們要做的是不要因為好惡而損害自己的本性。他以人的完整生命為起點來思考人應當度過一個怎樣的生活旅程。
他超越了任何知識體系和意識形態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環中和人生邊上來反思人生,他的哲學是一種生命的哲學,他的思考也具有終極的意義。
而且還有很多思想十分超前,比如「一尺之捶,日截其半,萬世不竭」,就是數學里的極限思想。

莊子的哲學
[編輯本段]
「仁義」二字被視為儒家思想的標志,「道德」一詞卻是道家思想的精華。莊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為的殘生傷性的。
莊子的哲學主要接受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他認為「道」是超越時空的無限本體,它生於天地萬物之,而又無所不包,無所不在,表現在一切事物之中。然而它又是自然無為的,在本質上是虛無的。
在莊子的哲學中,「天」是與「人」相對立的兩個概念,「天」代表著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為」的一切,與自然相背離的一切。「人為」兩字合起來,就是一個「偽」字。
莊子主張順從天道,而摒棄「人為」,摒棄人性中那些「偽」的雜質。順從「天道」,從而與天地相通的,就是莊子所提倡的「德」。
在莊子看來,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導什麼,規定什麼,而是要去掉什麼,忘掉什麼,忘掉成心、機心、分別心。既然如此,還用得著政治宣傳、禮樂教化、仁義勸導?這些宣傳、教化、勸導,莊子認為都是人性中的「偽」,所以要摒棄它。
作為道家學派始祖的老莊哲學是在中國的哲學思想中唯一能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學說分庭抗禮的古代最偉大的學說。它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的地位絕不低於儒家和佛家。

莊子認為人活在世上,猶如「游於羿之彀中」,到處充滿危險。羿指君主,彀指君主的刑罰和統治手段。對於君主的殘暴,莊子是一再強調的,「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所以莊子不願去做官,因為他認為伴君如伴虎,只能「順」。「汝不知夫養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決之之怒;時其飢飽,達其怒心。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還要防止馬屁拍到馬腳上,「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適有蚊虻仆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伴君之難,可見一斑。莊子認為人生應是追求自由。

與佛教相類似的,莊子也認為人生有悲的一面。《齊物論》中有「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莊子認為如果能做到「齊物」,那麼他便能達到「逍遙」的境界。這是莊子哲學中另一個重要概念,這是個體精神解放的境界,即無矛盾地生存於世界之中。莊子並不否認矛盾,只是強調主觀上對矛盾的擺脫。莊子用「無為」來解釋這一術語,與老子不同,這里「無為」是指心靈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狀態。這種狀態,也被稱為「無待」,意為沒有相對的東西。這時,人們拋棄了功名利祿,「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這句被普遍認為《逍遙游》一篇主旨,同時也是《莊子》一書的主旨。這是一種心與「道」合一的境界。

莊子認為一般人很虛偽,「人心險於山川,難於知天。天猶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他批評儒家「以仁義攖人之心」,這樣會導致 「天下脊脊大亂。而君主的專制統治和對知識的愛好,只會使人心更加敗壞,「民之於利甚勤,子有殺父,臣有殺君,正晝為盜,日中穴阫。」

流沙河認為,莊子的為人主要有四點,「一曰立場,站在環中。二曰方法,信奉無為。三曰理想,追慕澤稚。四曰修養,緊守心齋。」

所謂環中,就是不持有任何立場。《內篇·齊物論》中有「得其環中,以應無窮」,《雜篇·則陽》中有「得其環中以隨成」。無為在《莊子》中經常出現,莊子認為無論治國還是做人,都要無為。但無為頗難解釋,流沙河認為是「偽」或是「人為」的意思。「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是追求自由。「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所謂心齋就是要排除心中的種種雜念。

莊子的地位
[編輯本段]
在知識分子的心目中,老莊,尤其是莊子的哲學是最為適應創造力的需要,最貼合他們內心深處隱微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規矩嚴整與佛家的禁慾嚴峻之間,給中國的知識分子提供了一塊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間,它是率性的,是順應自然的,而反對人為的束縛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過程中,竭盡了最大的心力。
莊子在中國哲學史上既是一位有著鮮明特色的偉大哲學家,又富於詩人的氣質。在他的著作中,用生動形象而幽默詭異的寓言故事來闡述自己的思想,這種寓言的方式使莊子的思想和想像具有著水一般的整體性。
莊子的文章結構,很奇特。看起來並不嚴密,常常突兀而來,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變化無端,有時似乎不相關,任意跳盪起落,但思想卻能一線貫穿。句式也富於變化,或順或倒,或長或短,更加之辭匯豐富,描寫細致,又常常不規則地押韻,顯得極富表現力,極有獨創性。
莊子一生潔身自愛始終過著清貧的隱居生活,他繼承並發揚了老子的道家思想,是驚世駭俗的哲學大家,也是才華橫溢的文學奇葩。曾經「莊周夢蝶」,他分不情夢境和現實的差距。他與時人惠子有「安知魚樂」的精彩辯論。相傳,莊子妻子過世時,他鼓盆而歌。莊子的寓言有汪洋恣肆的想像,縝密精微的哲理,生動細膩,揮灑自如。
莊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渾飛越,想像的奇特豐富,情致的滋潤曠達,給人以超凡脫俗與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國的文學史上獨樹一幟,他的文章體制已脫離語錄體形式,標志著先秦散文已經發展到成熟的階段,可以說,《莊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莊周一生著書十餘萬言,書名《莊子》。這部文獻的出現,標志著在戰國時代,我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語言,已經發展到非常玄遠、高深的水平,是我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因此,莊子不但是我國哲學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時也是我國文學史上一位傑出的文學家。無論在哲學思想方面,還是文學語言方面,他都給予了我國歷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響,在我國思想吏、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

莊子對後人的影響
[編輯本段]
後人在思想、文學風格、文章體制、寫作技巧上受《莊子》影響的,可以開出很長的名單,即以第一流作家而論,就有阮籍、陶淵明、李白、蘇軾、辛棄疾、曹雪芹等,由此可見其影響之大。
後世道教繼承道家學說,經魏晉南北朝的演變,老莊學說成為道家思想的核心內容。莊子其人並被神化,奉為神靈。唐玄宗天寶元年(724年)二月封「南華真人」。所著書《莊子》,詔稱《南華真經》。宋徽宗時封「微妙元通真君」。

2、有沒有關於黃老邪的評價文章??

做人當如黃老邪
會讀書者不苛求,蓋因書不過是一種葯方,對了症,便葯到病除;對不了症,卻也勉強不得。世間既然沒有萬能的葯物,你卻怎麼能夠向卡夫卡要溫情、向川端康成要宏大?明明擺著牌子是西葯店,你卻如何要求當歸出售?偉大了的據說是豐富的,但神話里的巨人不也還有個腳後跟嘛。
汪曾其寫文章結尾處一句話,叫做"給他一張大餅,讓他上邊上吃去"。汪老說的是在唐詩宋詞里尋找阿拉伯數字的人;同樣的方法,也適用於在金庸小說里尋找他肯定找不到的那些東西的人。有人說金的小說人物一見面就打,這不夠好。但設若讓那些大俠見面就來些頑主式的胡說,或者是討?quot;娜娜出走後"之類的深沉命題,那一定是好笑的局面。
一部射鵰,表面上是寫武俠,骨子裡卻全是至情至性的文人。是真文人就脫俗、就不醜陋、就不惡心。那西毒歐陽峰,照理應該是最最可惡的人物了,但你只會因為他的到來而恐懼,卻絕對不會倒胃,因為他不醜;能惡而不醜,便是一種審美的境界。
最正面最得人心的當然是哪個郭靖,人品好武功好運氣好人緣也好,要不成功也難。世間的邏輯本來是斯大林的話"勝利者是不受責備的",但畢竟有些蠢:成功的庸人畢竟還是庸人,如槐木即便成了棟梁,也還缺乏紫檀的香氣;漢朝的周勃後來是做了宰相的,但那個死於非命的韓信活著的時候,?quot;羞於與絳灌同列"。
洪七公和南帝一燈是一類人。乞丐的皇帝畢竟也是皇帝。做皇帝就難免忍受眾人的唾沫,受不得氣,你就下台好了。要命的是那種由鬍子和笑容寫成的慈祥,分不清楚究竟有多少成分屬於高手的修養,而又有多少成分屬於庸俗的走向痴呆之前的一個環節。然而免去了慈祥的笑容里的威嚴,剩下的卻是那個周伯通老頑童,在忘不掉的武功和早年風流往事中消磨著耐心。頑皮自然是夠的,但卻常常讓人懷疑是否在演自己,是否就只剩下了頑皮。特別是在被黃蓉這樣的小姑娘牽著鼻子走以後。
最稱心如意的是那個曠世的黃葯師,他有一個自己的島,這島外人的進入是不允許的;這島上桃花盛開,山石奇秀,他有簫有劍有明月有好風有愛女有一望無際的大海,因此他懶得與人往還。即便是偶爾的交遊,他也興盡而返,何必見?quot;的;江湖上的傳言里他是一個妖魔化的人。經常有人誤解他,把豬拉的狗拉的說成他拉的,但他連辯解都懶得。眾人嚮往的或許是幫主盟主的身份,或許是天下歸於一身的榮耀,但他不需要,因為他只愛他自己的島--那隻有他那樣智力的人才配居住的島。
練武功不一定要練九陰真經,因為它雖是武學的正宗和極地,但天下的武功不是唯一的;交朋友也不一定要交郭洪周段,因為他們雖然有著朋友必須的忠誠,卻也有著朋友帶來的種種麻煩;但做人卻一定要學黃東邪:你可以頑皮,你可以偶爾犯點邪氣,但你一定要有一個別人無力進入的、只屬於你的美麗的島---黃葯師若真的在歷史里活過,當驚知己於千古。

3、長沙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4、湖南長沙旅遊景點旅遊

馬王堆漢墓 馬王堆漢墓在長沙市區東郊四千米處的瀏陽河旁的馬王堆鄉,漢墓陳列館現設在湖南省博物館院內。1972年至1974年先後在長沙市區東郊瀏陽河旁的馬王堆鄉挖掘出土。一號漢墓出土的女屍,時逾2100多年,形體完整,全身潤澤,部分關節可以活動,軟結蒂組織尚有彈性,幾乎與新鮮屍體相似。它既不同於木乃伊,又不同於屍臘和泥炭鞣屍。是一具特殊類型的屍體,是防腐學上的奇跡,震驚世界,吸引不少學者、遊人觀光。女屍經解剖後,軀體和內臟器官均陳列在一間特殊設計的地下室內。
長沙嶽麓書院 嶽麓書院位於嶽麓山東麓,創建於北宋太祖開寶九年(976),真宗祥符八年(1015)山長周式以品學稱著,真宗賜名嶽麓書院。書院佔地2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7030平方米。主體建築有頭門、二門、講堂、半學齋、教學齋、百泉軒、御書樓、湘水校經堂、文廟等,並先後恢復重建設了延賓館、文昌閣、崇聖祠、明倫堂及包括供祀孔子、周濂溪、二程、朱熹、張栻、王船山、羅典等的六大專祠建築原貌,清代書院中的園林和書院八景也全部得到恢復。
嶽麓書院為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書院建築群。 湖南省博物館 湖南省博物館位於烈士公園西側,這里陳列著從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以及2100年前的西漢女屍。 馬王堆三座漢墓共出土珍貴文物3000多件,絕大多數保存完好。
長沙嶽麓山 嶽麓山在長沙市區之西,東臨湘江,面積約8平方公里,古人贊譽其「碧嶂屏開,秀如琢珠」。唐宋以來,嶽麓山即以林壑幽美,山幽澗深聞名。六朝羅漢松、唐宋銀杏、明清松樟相當著名;愛晚亭、清風峽、蟒蛇洞、禹王碑、嶽麓書院等景觀聞名遐邇。這里還葬有黃興、蔡鍔等著名人物。嶽麓山春天滿山蔥綠、杜鵑(市花)怒放;夏日幽靜涼爽;秋天楓葉流丹,層林盡染;隆冬玉樹瓊枝,銀裝素裹,四季風景宜人。
長沙湘江 湘江是長沙的母親河,它滔滔南來,汩汩北去,過昭山而進入長沙城,經三漢礬又轉向西北,至喬口而出望城縣,再過岳陽入洞庭,流經長沙市境約25公里。湘江兩岸赤壁如霞,白砂如雪,垂柳如絲,檣帆如雲,構成美麗的長沙沿江風光帶。湘江水流平緩,河床寬闊,東西兩岸,支流匯注,下游受洞庭湖水頂托,因而形成綠洲片片。十里長島,浮於江心;凌波長橋,橫貫東西。
長沙烈士公園 烈士公園是長沙市最大的公園,位於市區東北的東風路1號,公園分紀念區、游覽區和娛樂區三大部分。紀念區以1958年建成的烈士塔為中心。塔的周圍環繞著南嶽黑松、喜馬拉雅山雪松、南京金錢松和長沙羅漢松,叢綠簇擁,使烈士塔更顯庄嚴雄偉。游覽區地勢開闊,有自然形成的山丘溝壑,有人工裝點的廊橋亭榭,小徑通幽,香荷映碧,垂柳掛青,渾然天成。面積達46.6公頃的年嘉湖姿色獨具,湖面遼闊,煙波浩渺,水光瀲灧,晴雨皆宜。一座曲折的拱形石橋通向湖心島,島上楊柳成蔭,島中建有一座三拱橋,顯得雲高水闊,別有情趣。湖上備有遊艇,供遊人泛舟。公園東南部是娛樂區,有兒童游藝場,備有各種現代化的游樂設施,浮香藝苑是一座庭院式園林建築,經常舉辦各種花卉盆景,書畫展覽,園內還有「朝暉樓」、「羨鮮館」,供遊人賞景休息,品嘗湖南風味小吃和中西茶點。
長沙開福寺 開福寺位於長沙市開福區新河開福寺路,為全國重點開放佛寺之一,湖南省及長沙市佛教協會均設於此。開福寺是我國佛教禪宗臨濟宗楊岐派的著名寺院,五代時(896-929)楚王馬殷創建,後馬殷之子馬希范繼位後,又在附近大興土木,旁壘紫微山,北開碧浪湖,使開福寺一帶成為著名的風景勝地,有內外16景。明代文人李冕曾題詩《開福寺》贊曰:「最愛招提景,天然入畫屏。水光含鏡碧,山色擁螺青。抱子猿歸洞,沖雲鶴下汀。從容坐來久,花落滿閑庭」。
長沙白鶴泉 在麓山寺後,古樹環抱,有泉從石罅中溢出,冬夏不涸,清洌甘甜,清澈透明。白鶴泉有「麓山第一芳潤」之稱。相傳古時候曾有一對仙鶴常飛至此因而取名白鶴泉,有趣的是以泉水煮沸沏茶,蒸騰的熱氣盤旋在茶杯口久久不散,形似白鶴。現在泉水的旁邊建有茶室,專用清洌的白鶴泉水沏茶,供遊客品嘗。
長沙賈誼故宅 賈誼故宅為西漢散文家賈誼的住宅,位於長沙西區福勝街三條巷,原名賈太傅祠,公元1465年建,現僅存祠屋一間。祠前的小巷中有一口井,傳說是賈誼親手鑿的,井口上小下大,形狀像一個壺,人稱「太傅井」,井旁有一石床,為賈誼當年原物。宅前有兩塊碑石,左右各一,高約丈余,字跡剝蝕不可辨認。又有大柑一株,傳為賈誼手植。以上文物均毀於1938年「文夕」大火。後僅存亞殿一座,祠正堂正壁上,刻有屈原像。古井尚在,古碑尚存,石床1958年被盜,旁另闢小巷,名為太傅里。
長沙世界之窗 長沙世界之窗位於長沙市東北郊,景區佔地面積40萬平方米。長沙世界之窗將世界各國的今古奇觀、歷史遺跡、風光名勝、建築民居、各種形式的藝術傑作以及風土人情和歌舞表演匯集於一園。景區內100多個景點建築採用不同比例,為遊客創造出一個多層次、高品位、有韻味的游覽空間。這里有異域風格建築與現代商業文化交融的國際商業街,有世界名勝古跡與人類經典建築薈萃的文明山及文明河,有「惟楚有材」百人群雕與鱗次而立吊腳樓交相輝映的湘江谷,有美國西部風光與印地安文化盡現的歡樂谷,有典雅的歐式建築與美麗愛情故事聯姻的愛情谷,有絢麗多彩、風姿各異的亞洲諸國文化相互浸潤的神秘谷,有童趣盎然的娛樂城堡與妙趣橫生的超大比例玩具組合而成的兒童樂園。
長沙花明樓 花明樓的自然風光很一般,它之所以成為一個著名的旅遊風景點,是因為這里是劉少奇的故鄉。1898年11月24日劉少奇誕生於花明樓炭子沖的一戶人家,這是一戶典型的農家,劉少奇故居是一棟土木結構的四合院房子,前面有一口水塘,樹林環繞在房子周圍。院子里有30多間茅瓦房,除了居室外,有很多是農具室、豬欄屋、烤火屋,此外還有專門供孩子讀書用的書房。在距離故居500米處的北沖尾塘還建有劉少奇的紀念館,館中陳列了800多件文物資料,包括劉少奇生前看過的書籍和一些日常用品。
長沙曉園公園 曉園公園,位於五一東路火車站附近,是市政府根據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投資於1984年動工興建的小型園林式公園,佔地3.77公頃,園中建有中日「友好和平」青銅群體塑像。塑像是日本鹿兒島市贈送給長沙人民的珍貴禮物。群塑由4組8個中日青年組成,他們昂首挺胸,嚮往未來,熱愛和平,象徵著中日兩國人民將世世代代友好下去。還建有「東苑」、「園中園」,湖邊設有「雲水居」茶樓,「聚遠樓」服務部。在湖岸和小山上建有形狀各異的「迎旭亭」、「雙秀亭」、「半亭」等建築小品。園中種有櫻花、紫菜、桂花、玉 蘭、睡蓮等名貴花木。園內還辟有兒童游樂區,設置有多座人體、動物群雕。
等等

5、求莊子的寓言

魯 王 養 鳥

有一天,魯國的城郊飛來了一隻海鳥。魯王從來每見過這種鳥,以為是神聖,就派人把他捉來,親自迎接供養在廟堂里。

魯王為了表示對海鳥愛護和尊重,馬上吩咐把宮廷最美妙的音樂奏給鳥聽,用最豐盛的筵席款待鳥吃。可是鳥呢,它體會不到國王這番招待盛情,只嚇得神魂顛倒,舉止失常,連一片肉也不敢嘗,一滴水也不敢沾,這樣,只三天就活活餓死了。
這篇寓言告訴我們:對待可觀事務,一定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同的對象,應當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對待。否則,像魯王那樣,用供養自己的方法供養海鳥,盡管主管願望很好,也難免要失敗。

殺 龍 妙 計

朱萍漫是個很愛好學習的人,為了想學會一項特殊的本領,他變賣了家產,帶了錢糧到遠方去拜支離益做老師,跟他學殺龍技術。

轉瞬三年,他學成回來。人家問他究竟學了什麼,他一面興奮地回答,一面就把殺龍的技術:怎樣按住龍的頭,踩龍的尾巴,怎樣從龍脊上開刀……指手劃腳地表演給大家看。大家都笑了,就問:"什麼地方有龍可殺呢?" 朱萍漫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世間上根本沒有龍這樣東西,他的本領是白學了。

龍是人們想像中的東西,實際並不存在,因此,雖有高超的沙龍的本領,也只能落得一個"英雄無用武之地"。
這篇寓言告訴我們:學習一定要有明確的目的,一定要能夠解決實際問題。如果無的放矢,為學習而學習,那麼學來的本領再好也是一錢不值的。

望洋興嘆
近幾十年來,由於環境惡化,我國北方嚴重缺水。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每年都要斷流。河床龜裂,見到的人都痛心不已。而在古代,黃河之水滔滔不絕,灌溉著兩岸的沃土,哺育了中華文明,被稱為神河。《莊子*秋水》中講了一個故事:
秋天的雨水使河水全部上漲,眾多大川、小溪的水都流入黃河,水流洶涌而寬闊,兩岸與河中沙洲之間連牛馬都分辨不清。於是河神洋洋自得,認為自己就是天下最大的了。他順著水流向東而去,一直來到北海邊。向東望去,卻看不到水的邊際。於是河神才改變自己先前得意洋洋的臉色,望著汪洋大海對北海神感嘆說:「原來我自高自大,以為誰都不如自己,今天我看到你這樣博大,無邊無際,要不是我親自來到你的門前,我將永遠不會懂得自己的淺薄無知。」
北海神謙虛地說:「其實我存在於天地間,就好象大山上的小石頭而已。而天與地也並不能說是最大的領域,毫毛之末也不能斷定是最小的限度。時空的變換根本沒有窮盡。你我又有什麼可誇耀的呢?」
莊子的這個觀點已經被現代物理學所證實。科學向微觀發展,有量子物理;向高速發展,有相對論。而它們的適用范圍也有局限。從莊子的學說中,已顯露出現代科學的萌芽。
枯魚之肆
莊子家貧,所以去向監河侯借糧。監河侯說:「好。等我收到地租,就借給你三百金,可以嗎?」莊子見監河侯不願馬上借糧,有點生氣,臉色都變了,說:「我昨天來這兒的時候,聽到路上有個聲音在叫我。我回頭一看,只見車輪碾過的車轍中,有一條鮒魚。」我問:『鮒魚啊,你在這兒干什麼呢?』鮒魚說:『我是從東海來的,被困在這兒了。您有一斗或者一升水救活我嗎?』我說:『好。我去游說吳越之王,請他開鑿運河,把長江的水引過來救你,可以嗎?』鮒魚生氣地說:『現在我被困在這兒,只需要一斗或者一升的水就能活命。如果象你這么說,不如早點到賣干魚的店裡去找我好了!』」
鮒魚在車轍中只要借斗升之水即可活命,而如果去游說吳越之王,開鑿運河,把長江的水引過來,鮒魚早就渴死了。這個道理很簡單。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言過其實、形式主義豈不是比比皆是!形式主義的危害真是害死人啊!
唐朝元稹所著《鶯鶯傳》中,張生對紅娘說:「自從我見了你家小姐一面,日思夜想,茶飯無味。希望你從中撮合。」紅娘問:「你為什麼不通過媒人提親,正式把小姐娶過門呢?」 張生說:「我現在心情十分迫切,如果通過納采問名等一整套繁瑣的婚娶儀式,至少需要大半年,那時候我早進了枯魚之肆了。」紅娘看到張生確實是心急火燎的,就答應從中牽線,促成張生與崔鶯鶯的姻緣。後來,元朝的王實甫根據這個故事,改編成了不朽的名篇《西廂記》,一直流傳到今日。
盜亦有道
春秋時期,最有名的大盜叫盜跖。盜跖的部下問盜跖說:「做大盜也有法則嗎?」盜跖回答說:「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有法則。做大盜怎能沒有法則呢?憑空能猜出屋裡儲藏著多少財物,這就是聖;帶頭先進入屋裡,就是勇;最後退出屋子,就是義;酌情判斷能否動手,就是智;分贓均勻,就是仁。不具備這五種素質而成為大盜是不可能的。」

盜跖這一套說教,和儒家宣揚的「聖人之道」如出一轍,由此諷刺了儒家的虛偽。看來「聖人之道」如果用來教育君子,君子就能被培養成聖人;如果被壞人利用,壞人就能成為大盜。可是天下聖人少而大盜多,可見「聖人之道」給天下帶來的利益少,帶來的禍患多。所以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只有打擊虛偽的「聖人之道」,讓人民一切順乎自然,天下才能太平。
值得指出的是,跖是奴隸起義的領袖,由於代表了被壓迫者的利益,所以被歷代統治者誣蔑為「盜跖」。莊子對盜跖是有同情心的,曾多次指出這個社會是「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並且說,「聖人之道」教大家追名逐利,聖人的危害其實超過大盜。與其把跖叫做盜跖,不如把孔子(孔丘)叫做盜丘。認為虛偽的「聖人之道」才是造成天下混亂的原因。
傳統文化中對俠義的大盜歷來都是推崇的。《史記*游俠列傳》里講了很多俠客的故事,這些俠客大多數是大盜,但由於他們雖然是大盜但卻很講道義,所以司馬遷為他們列傳,使他們的英名千古流傳。
唐代杜光庭所著《虯髯客傳》講了一個仗義疏財、劫富濟貧的的俠盜的故事。故事講的是隋朝末年,隋煬帝只顧東巡享樂,朝政由大臣楊素把持。有一天,布衣(平民老百姓)李靖求見。楊素的一個侍妾愛慕李靖的才華,連夜投奔李靖。這個侍妾姓張,因為手持紅色的拂塵,所以稱為紅拂。在他們逃出京城的路上,認識了一個長著絡腮鬍子(虯髯)的客人,他始終沒有說自己的名字,只說也姓張,排行第三。張是我國第一大姓,叫"張三"的不知道有多少人。但是這個張三非同尋常。他喝酒的時候用人心當下酒菜,並且說,這是天下負心人的心,我追了他十年了,今天終於砍下他的頭,摘下他的心,消除了我的遺憾。當時天下大亂,群雄紛起,張三本來有問鼎中原的野心,後來看到秦王李世民勝過自己,是真命天子,就把自己積攢的大量金銀珠寶全部送給李靖,讓他輔佐李世民建功立業。從張三的行徑和他的家財來看,他原先應該是個江洋大盜,否則不可能積攢這么多財富。後來李靖靠著這些財富,果然幫助李世民推翻了隋朝,建立了唐朝。天下太平以後,張三決心在海外建立一個自己的世界,於是率領海船千艘,甲兵十萬,入扶余國,殺其主自立。看起來,這個虯髯客張三,真是一個盜亦有道的俠盜典型。虯髯客和李靖、紅拂的故事後來被編成戲曲,稱為「風塵三俠」。

與紅拂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