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行的順序金木水火土還是木火土金水?這些順序代表什麼呢?
五行設計的范圍太廣,在不同的范疇有不同的順序及含義。
有興趣就看下去,沒興趣就算了
五行的屬性:
木-代表生氣旺盛的-「木曰曲直」。
火-代表炎熱的、向上的-「火曰炎上」。
土-代表具有營養作用的-「土曰稼穡」。
金-代表具有摧殘殺傷作用的-「金曰從革」。
水-代表寒冷的、向下的-「水曰潤下」。
五行歸類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方位 東 南 中 西 北
天干 甲乙 丙丁 戊己 庚辛 壬癸
地支 寅卯 巳午 辰戌 丑未 申酉 子亥
四季 春 夏 長夏 秋 冬
五形 矩形 尖形 方形 圓形 波形
五色 青 赤 黃 白 黑
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
五志 怒 喜 思 憂 恐
五智 仁 禮 信 義 智
五臟 肝 心 脾 肺 腎
五腑 膽 小腸 胃 大腸 膀胱
五官 目 舌 唇 鼻 耳
五體 筋 脈 肉 皮毛 骨
五魄 魂 神 意 魄 精
五氣 風 暑 濕 燥 寒
五化 生 長 化 收 藏
五溫 溫 熱 自然 涼 寒
六神 青龍 朱雀 勾陳 騰蛇 白虎 玄武
2、五行是如何把人歸類為木火土金水的?(不是人體五臟的歸類)
宇宙間上下左右與中心五點均衡之基本動能,為能的升、降、擴散、收縮與穩定,其作用綜合分別為火、水、木、金、土代表之,能的生長為陽,消耗為陰,能的助力為生,阻力為克。人為小天地,天地之五行即人身體的五行。人身之五臟五行為肺金、心火、肝木、腎水、脾土五行為人體五臟之能的五種活動現象。
茲以肺「金」為例:肺主氣、氣動即為風,風即能,金能傳熱(能),吸熱(能),散熱(能),吸入呼出含有水份的空氣,蒸發水氣,冬天口鼻可見呼出白茫茫的水蒸氣是熱熱的,為肺金受心火生熱,蒸發水氣成熱(能)所生之餘熱(能)。肺主皮毛,皮毛被全身肌膚之表,皮膚毛孔亦司呼吸排汗散熱、吸熱、傳熱之功能,夏天熱汗多,汗亦與呼吸之散水氣同,汗多則腎排尿少,冬天汗少則尿多,是為肺「金」調節體溫、吸熱、散熱、傳熱使溫度上升,下降為「金」的作用。
火有君火、相火、火即熱(能)自然界太陽為君火,地球的內熱為相火,心為君火,腎中之陽為相火,火藉金而傳,營養火化生熱(能),心主血液,主全身熱的能源,運動心跳加速,則肺呼吸加速呼吸空氣,以散心火所生之熱,風斷即氣絕,氣絕即身死,人死體溫散失,體溫即是火,身體驟冷,皮肉腐爛,「水」汁無火蒸動氣化而流失。
木為生火之源,肝為木,肝主筋脈,護衛血液,使血液有溝渠(血管)可循,不致火熱(能)泛濫,內經言:「肝臟血,卧則血歸於肝(即肝如電流之充電)」,醒後肝血源源不斷供應心臟利用,心因以產生活力(火),肝供應心臟血液,肝血盡則疲倦欲睡,睡醒則肝如充電般充血而體力恢復。B型肝炎因肝受感冒化學葯物中毒與風寒所阻,致肝不能充血,血不能歸於肝,則肝無血以供應心臟(火)使用,故人始終疲倦嗜卧,醒則口苦口乾,肺金吸熱散熱太快,消耗心火所生之熱,皆足以令肝血加速枯竭,致肝所主之筋脈,受風寒不能護衛血液循環,而筋骨酸痛,甚至抽筋,故內經雲:「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是為木生火,而金克木。
腎為水臟,中醫學上的補「腎」壯「陽」,「陽」為生命的生生之能,「腎」為生命之始,「補腎」是補生命之源亦即是補全身,「壯陽」即是強化生命的生生之能源,男女皆可補腎壯陽,而不是狹義的補男人的陽具。
內經靈樞經脈第十 黃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強而毛發長,谷入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又曰:「腎主骨,骨主髓。」腎主骨,腎為水氣所生,骨為筋、脈「木氣」聯結之支架,腎中之陽強,則可使肝木生長茂盛,肝木強則心火之能源能獲得供給無虞,活力旺盛,腎中之陰水旺,則可降低心火所耗之能,而助肝木藏血之耗失,腎水旺則火自平,故曰滋陰降火。
脾屬土,土能生養萬物,脾主肌肉,土旺則飲食健而肌肉強,甘津之氣布溢,全身得以潤澤,肌肉強能致皮膚具彈性光澤,發揮肺的吸熱、散熱、傳熱功能,食不甘美則肌肉衰,致皮膚彈性失,肺金氣弱而元氣衰,是為土生金。
天氣下降為雨、為水,水氣上升為雲為霧,在日常生活中,天氣下降為雨為水,大家都能看見,水氣上升為雲、霧時,除廿四節氣時,大家都不易看見,肺強金盛,小便通利,大便順暢,肺衰金弱,水不能氣化上升為能,致肺呼吸所得之水氣不能下降,致小便不利而留為腫,是為今日尿毒症,為肺、腎金水不能相生所致。
五臟各司氣的上升、下降、擴張、收縮與穩定,即身體五臟六腑皆在作呼吸的作用,不光是肺在作呼吸作用。
肺金將空氣吸入體內,是為氣的收縮,肝木將空氣呼出體外,是為氣的擴張,心火將凝結之氣能加熱使之上升,上升能助氣的擴張,腎水將氣凝結使之下降,下降能助肺金氣的收縮。上升不能太快,下降亦不能太快,收縮不能太快,擴張亦不能太快,是為氣的穩定,即脾土的作用。
五行相生相剋為氣動的均衡至中和之理,是電、能的傳動,不是五行「相生」,更不是五行「相剋」,而是五行「相生相剋」,即能的升、降、擴散、收斂與穩定如環無端,周而復始,失一不可,不偏不倚,不可太過,不可不及,故聖人倡中庸之道,乃為「中」醫之至理,是以五行身命的氣化,與十二經絡的「周易│即易經」││乃為醫療獲取健康之最高境界。
觀之今日科學再怎麼進步,葯物再怎樣特效,就像再好的農葯亦消滅不了蟲害問題,而最終的受害者仍是人類本身,醫療科技的進步,解決不了人類疾病、健康問題。甚至造成身體更大的傷害,為解決此問題,只有讓人類重新認識中醫學理││十二經絡病變,陰陽五行的均衡之臟象學說。
中國醫學對疾病的治療,內經素問疏五過論篇第七十七曰:「治病必知天地之陰陽,四時經紀,五臟六腑,雌雄表裡,刺灸砭石,毒葯所主,從容人事,以明經道,貴賤貧富,各異品理,問年少長,勇怯之理,審於部份,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診必副矣。
參考資料:
http://www.point2k.com/showtopic.asp?TOPIC_ID=47629&Forum_ID=10
人體與五行學說
人體器官分為「五臟」、「六腑」。「五臟」為心、肝、脾、肺、腎等,皆屬陰。「六腑」為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等,皆屬陽。
人體中有精、氣、神三寶。生理活動歸納為:一生、二出、三入、四升、五降、六歿等功能。人有陽氣與陰氣,若陽氣虛弱則病顯虛寒症,若陰氣虛弱則病顯虛熱病。故曰:「陰勝則寒,陽勝則熱,陽虛則寒,陰虛則熱也。」
五行為金、木、水、火、土。五行其特性如下:
金生絢麗,變革香寶。
木生茁長,登發升高。
水生滋潤,寒凍酷冽。
火生炎熱,燥悶引煩。
土生融和,萬物綠化。
此為之五行特性也。
肝屬木、心屬火,肺屬金,脾屬土,腎屬水。
人有五形:喜、怒、悲、憂、恐。
心生喜,肝生怒,脾生憂,肺生悲,腎生恐,依五行循環產生相生相剋,制化變化規律與人整體臟腑循環,密切相連矣。
常觀病理變化,有寒熱、表裡、虛實之疾病,其特徵如下:
發熱脈浮緊、惡寒無汗,乃病顯外感風寒表實症。
發熱脈浮緩、惡風有汗,乃病顯外感風寒表虛症。
寒熱往來、口乾唇裂、頭暈目眩、胸腹悶積,乃病顯半表半里之症。
發熱不畏冷、無時無刻出汗、口渴便秘,乃病顯里實症。日常畏冷自汗稱之陽虛。五心煩燥、顴紅唇乾、盜汗稱之陰虛。
故疾病有陽陰之症,須觀察日常病理變化而言。五行辨陰陽,陰陽辨五行矣。以上為人體各部門與五行循環有密切相關也。
參考資料:
http://www.jilinfojiao.com/webhopebook/lcbook/bcpj/003.htm
3、五行中木火土金水各的所勝與所不勝是什麼
『為您算的運程』:健康方面,只要稍留意與關節及皮膚有關的問題便可。
『宜佩帶的飾物』:綠幽靈佛豆吊墜(或作為護符隨身攜帶)
『適合喬遷居住的樓層及朝向』:7、19、南北朝向、坐北朝南
『適宜相伴的配偶星座及屬相』:摩羯座、水瓶座、巨蟹座、屬龍、屬猴等
『八字喜用神』:「木」為此命的「喜(用)神」
『周易算卦』:雷天大壯(大壯卦)壯勿妄動
『催財的擺設』:大勢至菩薩;
『黃道吉日』(結婚/訂婚/注冊/領證/搬家/提車/裝修/喬遷/開業/動土/出行/生子/擺酒):1月9日
『吉祥的紋身、十字綉圖案』:一款圖騰九尾狐圖案
『本月幸運色』:rose 玫瑰紅
『本月幸運數字』:「81」
『本月幸運石(水晶)』:虎眼石;
『本月幸運花』:大葉黃楊——堅忍
『事業上有效好發展的職業』:廣告創意指導、國際營銷商、程序設計員、環保工程師
『求桃花姻緣方法』:找來一面心型的小鏡子,在上面哈上一口氣,然後用中指在鏡面上畫桃心,一邊畫一邊說:願我的另一半快快出現。
4、請問五行木火土金水是啥意思這人土命遇到火命土變好?
五行是命理的主要成份,金木水火土是一種氣,並非指我們所看的到摸的著的真金木水火土。土遇到火能變好是火生土的緣估。
5、按五行(木火土金水)來劃分人的體質,木行人,火行人……,哪種體質的人比較多?
「木行人,火行人……,」
中醫沒有這么表述的。可能見於八字、面相等學科。但也用「木型人、火型人」。
五行理論滲透中醫學各個領域,主要是五行配五臟。
人皆有五臟,因此,不存在單純的哪一行人。
人的體質類型,多半用寒熱溫涼、虛實陰陽區分。是五臟五行之氣綜合作用的狀態。
有先天因素,也有後天調養。
北方人,多熱性、實證,南方人多濕熱、虛證。
但,也不絕對。個體差異很大。
總之,南方偏濕熱,南方人飲食也是滋膩的東西較多。北方乾燥,且需耐寒,因此,體熱人較多。
6、求問木火土金水的順序說明了什麼????
木火土金水這樣的排序就是順位相生,隔位相剋。
順位相生,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隔位相剋,就是第一位的木剋第三位的土,第二位的火剋第四位的金,第三位的土剋第五位的水,第四位的金剋第一位的木,第五位的水剋第二位的火。
木火土金水這樣的排序是為了更好的說明和記憶五行間的生剋關系。
7、什麼是養生文化
一、養生文化概述 祖國傳統養生文化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在發展過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諸多的因素,集中華民族數千年養生文化於一身,以獨特的理論體系為基礎,以豐富的臨床經驗為特點,在世界傳統養生文化中舉世無雙,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二、養生文化特徵 養生一詞,原出《管子》,乃保養生命以達長壽之意。在漫長的人類發展歷史中,健康與長壽一直是人們嚮往和追求的美好願望,因而養生文化不斷豐富和發展,遍布世界。相對於世界其他地區的養生文化而言,中國的養生理論與實踐由於有著古代哲學和中醫基本理論為底蘊,所以顯得尤為博大精深。它匯集了我國歷代勞動人民防病健身的眾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堪稱一棵充滿勃勃生機和濃厚東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樹。探索中國養生文化這棵古老而神秘的東方智慧之樹,不但有利於弘揚傳統文化,而且符合當今世界科學發展趨勢。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終於以自己的聰明睿智創造出了一系列與疾病和衰老抗衡的獨特理論方法,逐漸使養生成了一種極具華夏民族特色的文化現象。 文化研究的最重大意義就在於探求各種文化現象的內在目的和特徵。就感應的中國養生文化而言,盡管它的研究對象是人體的健康與長壽,但健康和長壽在人類社會中從來就不單單是人體本身的問題,而是與人們所處的社會生活及其自然環境有著一種千絲萬縷的聯系。這就提醒我們,研究和探求中國養生文化的基本特徵決不能僅僅囿於人體生物模式之中,而必須結合社會、經濟、政治、哲學,乃至藝術的諸多層面加以綜合考察。 中國養生學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交叉的產物,其理論體系本身具有這種學科所具有的雙重特徵。具體來說,中國養生文化的社會科學性質主要體現在其理論體系與中國古代哲學存在著一種千絲萬縷的關系,中國養生文化的自然科學性質則主要體現在它的傳統醫學發生一種血肉相聯的關系。 作為一種煥發著勃勃生機的文化現象,傳統養生學在數千年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而且也積累了一整套實用、同時又充滿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聰明睿智的實踐方法。三、中醫養生觀 養生和生活的關系決定了養生觀點的多面性。那麼,什麼是養生?為什麼要養生?如何養生?讓我們從養生文化高峰論壇上各位專家的精彩發言中,領略養生文化的悠久歷史和豐富內涵,以及無限極健康理念深厚的文化淵源。 中醫養生主要有預防觀、整體觀、平衡觀、辯證觀。 1,未病先防、未老先養的預防觀 《黃帝內經》中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觀點。喻示人們從生命開始就要注意養生,在健康或亞健康狀態下,預先採取養生保健措施,才能保健防衰和防病於未然。這種居安思危、防微杜漸的哲學思想是中國文化的精華。 2,天人相應、形神兼具的整體觀 中醫養生理論,特別強調人和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協調,講究體內氣化升降,以及心理與生理的協調一致。人既是自然界的人,又是社會的人。影響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會和心理的因素,這是自古以來人們已經感覺到的客觀事實。 3,調整陰陽、補偏救弊的平衡觀 在人體正常生理狀態下,保持陰陽相對平衡。如果出現一方偏衰,或一方偏亢,就會使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亂,出現病理狀態。人體養生離不開協調平衡陰陽的宗旨。 4,動靜有常、和諧適度的辯證觀 生命在於運動,因為運動是生命存在的特徵,人體的每一個細胞無時無刻不在運動著,只有保持經常運動,才能增進健康,預防疾病,以求延年益壽。 養生就是「治未病」,是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寒溫等各種方法去實現的,是一種綜合性的強身益壽活動。 中醫學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預防學思想和有效的防治原則。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理念。「治未病」是中醫葯奉獻給人類最先進、最超前的思維。「治未病」的實質是「人人享有健康」。發揮中醫學特色和優勢,以「治未病」為核心,有效地提高人類的健康水平,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養生文化和養生學與社會醫學、心理醫學、預防醫學、行為科學,甚至是天文地理等等都有很大的關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能否健康長壽,不僅在於是否懂得養生之道,而更為重要的是能否把養生之道貫徹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養生要注重五個方面的平衡。分別是人與自然的平衡、人與社會的平衡、人體陰陽的平衡、人體臟腑的平衡、氣血經絡的平衡。而在這其中,對於當今社會,人們尤其要注意人與社會的平衡。健康的生活習慣和心態是最為重要的。常觀天下之人,凡溫和者壽,質之慈良者壽,量之寬宏者壽,言之間默者壽。蓋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壽」。總結起來,就是溫和、善良、寬宏、幽默。四、陰陽五行與養生 祖國傳統醫學的五行所謂『木火土金水』,是構成世界最基本的物質,它所相對應的則是自然界中的『春夏中秋冬』,而對於人體來說則是『肝心脾肺腎』,我們應採取的相應的措施清、調、補,以維持人體、生態、自然的平衡。 當今社會環境污染嚴重,人食五穀雜糧難免吸收一些有害物質,而使身體受到侵害,因此首先傷害到的是脾胃,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持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而先天之元氣(腎氣)充足與否要看脾胃功能有無傷害,人體所需的能量是靠脾胃吸收、運化、輸送到全身,然後調心肝肺之氣血,補充腎之元氣,預防病害侵入。 通過五臟六腑與形體諸竅的聯系,與精神活動的關系,來溝通體內外環境之間的聯系,維持其相對的平衡協調,五行以生克來調節體內臟器而達平衡,就五行而論可說明人與自然的關系,木火土金水與人體五臟肝心脾肺腎;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五官目舌口鼻耳;五季春夏長夏(中)秋冬;五氣風暑濕燥寒;五味酸苦甘辛咸;五方東南中西北;五志怒喜思悲恐;五液淚汗涎涕唾等等。這些人與自然的現象為我們養生保健提供了明確的方向。 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萬事萬物都離不開陰陽,有「孤陰不長,獨陽不生」的道理之說,世界是物質的整體,世界本身是陰陽對立統一的結果。陰和陽代表著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的物質屬性,人與自然都與五行----金木水火土不可分隔,木曰曲直升發、條達通暢而為陽,水曰潤下而為陰,火曰炎上而為陽等等,而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如水潤下為陰而水面為陽水底為陰,這說明陰陽五行對立統一的整體觀念思想,人與自然都與陰陽五行相生相剋而孳生、衰亡。猶如人體的五臟---肝、心、脾、肺、腎,在陰陽平衡的狀態下,相互資生、相互助長身強體壯延年益壽,而任何一個臟器受到影響都會累及其他的臟器,與五臟相表裡的六腑----膽、大腸、胃、小腸、膀胱、三焦,也同樣受累。 在了解五行與自然界的關系後,可分析可能發生的疾病,因而推演出方位、季節、邪氣、臟腑及口味的變化,五官九竅的感應及神經的反射,無處不在提醒著你的身體改變的預兆,由此可做到未卜先知,防患未然,預防保健,強體健身、清除體內毒素、調節體內機能、補充均衡營養,延年益壽。這即是祖國傳統養生文化獨到之處。五、健康與養生 人與其他生物一樣,都離不開生、長、壯、老、死的自然規律,但人為的力量可以促進生長發育,增強體質、延緩衰老,以至避免夭亡,其關鍵就在於積極的預防和及時的治療,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黃帝內經》中曾提到:「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也就是說沒病的時候要預防疾病的發生,若已經得病則應盡早治療,阻斷疾病的發展,善於養生的人,常先處理沒有發病時的隱患,驅除潛伏於體內外的種種危險因素。 祖國醫學以整體觀念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全身各系統組織的協調統一,以陰陽五行「天人相應」的理論為主導思想,認為人體「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強調「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先防,有病防變「的原則,因人、因時、因地制宜,通過,由表及裡、由此及彼的分析判斷,來探索生命的奧秘。 健康就是長壽的基礎,而健康是指體內沒有對身體有害的物質與毒素存在。目前人們把人群分為三類,一類是健康者佔有5%,一類是患者佔有15%,而約80%的人群是亞健康人群,這種亞健康狀態的人群就是沒有發病前時常體內有所隱患,卻無大礙的危險狀態,在這個時期人們需要的是清、調、補,清理脾胃腸道;調節氣血陰陽;補充營養不足;從而達到預防保健的目的。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陰陽平衡的失調會影響臟腑功能紊亂,如果有一個臟器受損,其他的臟器都會受到影響,從而導致人體平衡的失調,因此要提早清理體內不利因素,調節平衡、補充營養,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正氣是指人體正常的功能活動和抗病能力,而邪氣是指各種致病因素,當病邪作用於人體,正氣奮力抗邪,引起邪正相爭,破壞了人體的陰陽平衡或使臟腑功能失常,氣血運行紊亂,而產生一系列的病理變化,若正氣強盛,邪氣消退,則疾病趨於好轉、痊癒。若正氣虛弱,邪氣強盛,則疾病日趨嚴重,甚至惡化、衰亡。 由此可見人們在平時的養生保健是何等的重要,往往致病因素已在體內潛伏而未發病的狀態下,很容易忽視,認為自己處在健康狀態,誰知身體猶如大壩「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只有把潛伏病灶祛除,才不至於身體受損,而人們往往是得到疾病的信息後才開始補救,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若想體質猶如冰塊般堅實,必須平時注重保養、保健,而在遇到流行病災時,就可輕松避過了,那麼在平時應該如何保健養生呢?首先要明白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是要靠陰陽五行的作用來調節人與自然的平衡,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在不同的時節、地域、時間的狀態下要有不同方法進行調補,方能達到「天人相應」。
8、中醫里說的:「金、木、水、火、土 」分別指的是身體的那個部位。它們都有什麼聯系。
一般與五臟,五腑,五官,五體相對。
五行
五臟
五腑
五官
五體
金
肺
大腸
鼻
皮
木
肝
膽
目
筋
水
腎
膀胱
耳
骨
火
心
小腸
舌
脈
土
脾
胃
口
肉
9、真正的練氣和養生,到底是什麼?
養生就是養氣 練功就是練氣
有人覺得,不管是「太極」、還是「陰陽」或者說「道」,都是太復雜、太玄妙的東西。其實,它都是一個概念,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怎麼去理解呢?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
世界上任何東西,都是陰陽兩個方面構成的,都是陰陽二氣交感而形成的。誰能逃脫陰陽?誰能逃脫寒暑?宇宙萬物,就是在這一陰一陽,一熱一冷,一虛一實,一動一靜中運動著變化著的一團氣。人和宇宙一樣,也是這樣的一團氣。「氣」是什麼?看不見摸不著,但是人一不呼吸,一「斷氣」不就死了嗎?把人放在一個真空的沒有「氣」的環境里,人也沒法生存。這就說明,人自己本身有「氣」的運行,和外界也有氣的交換,二者缺一不可。
人在氣中、氣在人中。氣在人就在,氣熄人就亡。就是這兩種氣的交換形式,決定了人身體的健康與否。人不斷地與大氣進行著交換,不斷地吸清呼濁,就這樣維持著生命。所以說,養生就是養氣,練功就是練氣,氣是人生命的本源和根本。
運氣練功會走火入魔嗎?
在王道醫的道醫館,筆者看到王道醫教一位病人以蹲起配合呼吸的練功方法,來輔助他治療胃病。這位病人問王道醫:「這是氣功嗎?練氣功會走火入魔嗎?」
可能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王爺解釋道:「讓你這樣練氣,是針對你的病,來疏導你的胃氣和肝氣。氣對於不同身體素質的人來說是不一樣的,所以不能隨便練習,必須有人指導。如果一個身體非常虛弱的人,他本身就氣不足,最需要的是守住身體中氣,如果像這樣吐納疏導,對他一定是非常有害的。練氣功是會走火入魔,但你一定是沒有指導,沒有適應自己的身體狀況造成的結果,所以一定不要隨意練氣功。」
10、金,木,水,火,土,五行
金,木,水,火,土,五行
12時辰對應五行,真的假的,你怎麼知道呢?
陰陽五行是中國古典哲學的核心,為古代樸素的唯物哲學。陰陽,指世界上一切事物中都具有的兩種既互相對立又互相聯系的力量;五行即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和變化所構的外延互相排斥,又相互互補,其總和等於它們最鄰近的屬概念的外延,即兩個種概念外延的和或並。陽是對立統一或矛盾關系中兩個不同性態,屬性的就是兩事物或一事物即相互依賴,相互聯系,又相互對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反相承的一對並列的種概念。家解讀劉玉珍張睿老師關於陰陽五行理論最科學的解讀陽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結晶,她不但沒隨歲月的流逝和科學的突飛猛進淡出人們的視線,相反她不曾被人們完全理解的深奧哲理,隨著認識的升華越來越彰顯在我們面前,讓我們意識到,她不但不是一些人不懂扣上的的認識論,而是現代思維哲學的大成,讓我們萌發出辯證法的三大規律真正的發源地恰恰是我們中國,功於我們偉大的華夏民族陽五行學說主要由陰陽五行與五運六氣兩個相對不同邏輯范疇的概念與關系所組成,其與現代哲學的關系,簡單的說屬於系統的理論邏輯與邏輯認識方法的關系。換一句話來說,現代哲學的基本觀點和原理其實都是在證明或闡述陰陽五行學說的科學性。如果沒有陰陽五行理論的系統邏輯,那麼,現代哲學闡述的基本觀點和原理就是一盤散沙。比如說,現代哲學其實就是以矛盾為立論基礎,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為其具體鋪墊的思維方法,也是客觀世界普遍遵循的規律。有道是,任何理論都是抽象的,若未採取特定的思維藝術或與具體事物結合之前,不但不能具備具體的含義,而且也無法形成完整嚴密的思維體系。所以,盡管現代哲學在所有單個的認識層面很深入也較全面,但其畢竟未能採用陰陽五行學說那樣的思維藝術,所以,它的不同認識層面就無法有機的銜接,形成一種反映事物在一定的存在形式中、能在時空上一脈相承的動態變化的思維體系陰陽屬於陰陽五行學說立論的基礎。陰陽與五行屬於形式與內容的關系。就是指無論陰的內部或陽的內部包括陰陽之間都具備著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象表達的那種生克利害的基本關系。換句話來說,即陰陽的內容是通過木火土金水物象反映出來的,五行屬於陰陽內容的存在形式。如宇宙雖然無邊無際,但在地球這個視角其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就是天地,天地的空間就是通過東南中西北顯示出來的。中醫學認為氣血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生理物質,那麼,氣血在生理活動中又是通過什麼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