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靈山唐朝養生

靈山唐朝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11 03:57:24

1、靈山老母的傳說在哪裡

靈山老母(青霄元君)是中國道教高級別女神之一,全稱為福慧圓滿大慈大悲靈山老母,俗稱靈山老母,靈山娘娘,靈山老母菩薩。民間傳說老母為佛道雙修,一般稱為靈山老母菩薩。有傳說白娘子白素貞是其門徒,其信仰遠至東北、美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方。
關於老母說法主要有「青海說」和「山東即墨」兩種身世:
(一)青海說: 中國青海省湟中縣魯沙爾四周的山麓就像一朵盛開的八瓣蓮花,因此,被稱為「蓮花山」。據傳宋朝有位女仙於農歷六月十九在此修仙成道名為一枝花,雖為道家神仙也示現為佛教的菩薩相。於千百年間常顯聖護持一方民眾,降妖捉怪,尋聲救苦為眾生治病救難,渡化有緣人。十分慈悲靈驗。青海人俗稱靈山老母菩薩,供奉於當地城隍廟等很多寺院。至今香火鼎盛,有求必應。 靈山老母菩薩
有詩贊:
青海聖地蓮花山 靈山老母乘道船 清凈庄嚴無以比 普渡眾生誓願先
行醫救苦渡劫難 化盡因果宿世緣
蓮花手印降妖魔 一桿拂塵三界安
佛道雙修弘正法 懲惡揚善天地間
咒語:靈山老母來幫忙 求葯問診
蓮花山
(二)山東說:
聖母殿主神青霄元君,亦稱靈山老母,據明萬曆年間祭酒周如砥所記,萬曆年重修靈山祠時,掘得元君遺殼,並一石碑。《元君碑記》載,周元王五年,招遠女子王氏,童養於即墨金門姑母為媳,貌甚醜陋,朝打暮罵,不得安寧,元君初無怨色,一日汲水於山之東,遇仙人點還其真容,於四月十五日這天登山頂,坐化於大石之上,得仙為「青霄元君」。後人遂立祠祀之,並以四月十五日為靈山廟會日。
靈山,原名零山,又名靈芝山,均因其形而得名,後因香火之盛,稱之為「靈山」,素以「鍾靈毓秀、人傑地靈、仙山聖母」而聞名遐邇。整個山由三個山包自東而西排列而成。靈山座落在即墨城北10公里處靈山鎮之南。海拔154.6米,東經127°27',北緯36°32'。204國道沿山腳下穿過,是青煙、青石兩條公路干線之間的制高點,又是城北屏障。 靈山山上山下,樹木蔥蘢,風景秀麗,實為旅遊勝地。晴日,登望海石,東南而望可觀大海;陰霾天氣,山頂雲繚霧繞,聚而不散,稱作「靈山戴帽」。春秋時節,百鳥翔集,盤旋歡叫,時有全身赤紅的「火狐狸」穿躍林間。 靈山不惟自然風光秀麗,且歷史悠久,名勝古跡眾多,廟宇建築別具一格,且規模宏大壯觀。更有許多靈山聖母的傳說穿插其間。 寺廟外圍牆壁上的靈山老母圖
靈山廟宇相傳創建於周元王5年,即公元前471年,唐朝及明朝萬曆年間,經過了兩次大的修復。自清朝道光、咸豐年之後已毀敗,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復重修復擴大至今日規模。修復後的靈山廟宇計有聖母殿、眼光殿、疹痘殿、送生殿、催生殿、百子殿、泰山老母殿、無生殿、龍王殿、耳光殿、三神總殿、十八隻手殿,以聖母殿最大也最富麗堂皇。 靈山有十大景觀: 青霄遺殼:在西山之巔。 酆都城:在西山半坡之陰,遠視周石如牆,近視散亂無紀,西南門一石最高,俗稱鬼王。 聚寶盆:在山前。 望海石:聖母殿之左,有石高不盈丈,晴日,登石可觀大海。 黑虎泉:位於西山西北麓,據傳當年有虎引道而掘得此泉。 仙人洞:在東山之西腰,高可坐,闊容三四人,當地人相傳風雨不入其中。 玉女盆:在西山西半峰,有石高及背,石面有水一泓,盈盈無源,旱澇不減不溢,長年不竭,相傳可洗目疾。 扁擔眼:東山東麓,石崮上一窟僅容伸進一手,其水不減不溢,以毛巾拭之,須臾水滿如初。傳為二郎 擔山時,扁擔一插所致。 孫臏牛跡:西山之西,有牛跡宛然於石面上,相傳為孫臏獨角青牛所踏之處。 鐵耙齒:東山峰石面之上,有一石長出,形似耙齒。 新開辟聚仙洞一處,內有送子觀音、八仙過海、哪吒鬧海等景觀。

2、唐師徒四人來到靈山腳下唐僧是如何脫胎換骨登上靈山的?

唐僧師徒四人來到靈山腳下,唐僧是如何脫胎換骨登上靈山的,唐僧是脫掉了身上的袈裟和衣服,在水裡洗個澡,然後脫胎換骨登上靈山。

3、唐僧取經的靈山是那裡

靈山,指的是印度的靈鷲山,坐落在印度恆河平原、比哈爾邦那蘭陀和菩提伽耶之間,是印度佛教的聖地。靈鷲山山勢奇特非凡,峰巒眾多,周圍都是一馬平川,惟有此山以及跟前的幾座小山挺拔而立。正峰峰頂矗立著一塊岩石,形似鷲頭,故名靈鷲山。
山頂上有一座古平台,是當年佛祖與諸弟子結集和講經說法之地。相傳,如來曾在這里講過著名的《法華經》,如今這里只剩下了一塊光禿禿的基石。通往平台的崎嶇山路上還建有一座石橋,橋頭立有「靈山橋」石碑。山坡旁石窟很多,都是當年眾僧居處修行所在。
山頂還有一座白塔,塔前石香爐上刻有中文「靈山」二字。中國晉朝高僧法顯和唐朝高僧玄奘都曾雲游到此。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描寫靈鷲山的景色時寫道:「接北山之陽,孤標特起,既棲鷲鳥,又類高台,空翠相映,濃淡分色」。
此山是佛祖釋迦牟尼曾經居住近五十年,修行、講法和集結弟子的地方。靈鷲山與中國還有一段淵源。中國杭州靈隱寺後面有一座飛來峰,關於此山的名稱由來,相傳東晉時,印度高僧慧理來杭州,看到這山千洞百孔,怪石嶙峋,和故鄉的靈鷲山形貌相似,就說這是從印度飛來的,始而得名。

4、《靈山》最後出現的梅溪是穿越前的梅溪嗎?

兩個梅溪是徐公子在靈山中玩的最大的一個局,是挺有意思的。

梅溪在天庭上被青帝用句芒之心打掉一縷元神,直接打到了千年之後,誕生於某戶人家。

隨即遭遇洪災,被梅家原的人救起,因此第一個梅溪的親身父母不可考。

(論證過程:可別說一縷元神直接轉為一個活生生的小孩,沒那回事。縱觀四部曲所有設定,都沒那種說法,神遊中那個望天吼的完整元神都得是借了身體而重生的。另,為什麼說是一縷元神呢?因為風君子看他不是當世之人,而且貌似神魂有缺陷,具體哪兒說的忘記了)。

第一個梅溪在失去句芒之心後,完全消散,元神回歸到熟睡中的梅振衣。梅振衣醒來。

(杯具說梅振衣從來沒穿越過,就是一個夢,這是錯誤的,因為夢終歸是虛幻,就似是妄境,不可能對真實世界產生互動和影響,但是第一個梅溪是的的確確在現代社會中生活了二十多年,梅振衣千年之後親眼所見)。

梅振衣過了千年之後,真真切切看到了當時穿越的情景,也明了了前因後果。終於明了來處去處,解答了心中最深處的一個疑問,就是自己的穿越到底是怎麼回事。
(自己的穿越經歷到底是怎麼回事,其實一直是梅振衣內心最深刻的疑問。孫思邈教導他見怪不怪,而且原文中,孫思邈也是說:那你就當做是一個夢。也就是說,一直以來這個問題就沒有真正解決,但是梅振衣能夠放下了,不糾纏於此,繼續前進。為什麼用見怪不怪這個心法暫時解決了穿越問題?關於見怪不怪的論述,我也在一個回帖中有過,呵呵)。

梅振衣終於確證了來處去處之後(即使憑梅的本事猜到或者想到是這回事,也得親眼看到才算是確證,否則終歸是虛妄想像),境界進一步圓滿,微微一笑,斬出一個歷世化身,繼續梅溪的生活……

(另,斬出歷世化身總有其目的,或者說願心。其實,這既算梅振衣的願心,也算滿足一下我們廣大讀者的願心——到底是什麼呢?就是讓梅溪繼續在現代過完這一世。梅振衣畢竟有現代生活二十多年的經歷,混的還不錯,當然繼續看看現代生活這一世有什麼精彩經歷,將來會怎麼樣,這是梅振衣和讀者們都想知道的。不是有讀者很惋惜的說過嗎,就算是梅溪穿越前的經歷,也都很精彩,繼續下去成為一個完整的故事也會很有趣呢。)(可是第二個梅溪的經歷怎麼樣呢?作者沒寫。可是別忘了,觀眾人如一人,觀眾生如一生……經常一想要知道第二個梅溪繼續的經歷,我就對自己將來的生活有了深深的興趣呢……)

其實一些細節還可以繼續展開討論,這里就不多啰嗦了^_^

5、西遊記靈山取經那段,釋迦牟尼說弟子向唐僧一行索要財物是奉了自己的令.這個在實際的佛教傳說中是真的嗎?

小說家言,因為小說與宗教是兩脈,所以這個情節在宗教傳說中是沒有的。小說這樣寫主要是為凸顯磨難不可避免這一主題。

6、靈山老母的山東說

聖母殿主神青霄元君,亦稱靈山老母,據明萬曆年間祭酒周如砥所記,萬曆年重修靈山祠時,掘得元君遺殼,並一石碑。《元君碑記》載,周元王五年,招遠女子王氏,童養於即墨金門姑母為媳,貌甚醜陋,朝打暮罵,不得安寧,元君初無怨色,一日汲水於山之東,遇仙人點還其真容,於四月十五日這天登山頂,坐化於大石之上,得仙為「青霄元君」。後人遂立祠祀之,並以四月十五日為靈山廟會日。
靈山,原名零山,又名靈芝山,均因其形而得名,後因香火之盛,稱之為「靈山」,素以「鍾靈毓秀、人傑地靈、仙山聖母」而聞名遐邇。整個山由三個山包自東而西排列而成。靈山坐落在即墨城北10公里處靈山鎮之南。海拔154.6米,東經127°27',北緯36°32'。204國道沿山腳下穿過,是青煙、青石兩條公路干線之間的制高點,又是城北屏障。 靈山山上山下,樹木蔥蘢,風景秀麗,實為旅遊勝地。晴日,登望海石,東南而望可觀大海;陰霾天氣,山頂雲繚霧繞,聚而不散,稱作「靈山戴帽」。春秋時節,百鳥翔集,盤旋歡叫,時有全身赤紅的「火狐狸」穿躍林間。 靈山不惟自然風光秀麗,且歷史悠久,名勝古跡眾多,廟宇建築別具一格,且規模宏大壯觀。更有許多靈山聖母的傳說穿插其間。
靈山廟宇相傳創建於周元王5年,即公元前471年,唐朝及明朝萬曆年間,經過了兩次大的修復。自清朝道光、咸豐年之後已毀敗,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復重修復擴大至今日規模。修復後的靈山廟宇計有聖母殿、眼光殿、疹痘殿、送生殿、催生殿、百子殿、泰山老母殿、無生殿、龍王殿、耳光殿、三神總殿、十八隻手殿,以聖母殿最大也最富麗堂皇。 靈山有十大景觀: 青霄遺殼:在西山之巔。 酆都城:在西山半坡之陰,遠視周石如牆,近視散亂無紀,西南門一石最高,俗稱鬼王。 聚寶盆:在山前。 望海石:聖母殿之左,有石高不盈丈,晴日,登石可觀大海。 黑虎泉:位於西山西北麓,據傳當年有虎引道而掘得此泉。 仙人洞:在東山之西腰,高可坐,闊容三四人,當地人相傳風雨不入其中。 玉女盆:在西山西半峰,有石高及背,石面有水一泓,盈盈無源,旱澇不減不溢,長年不竭,相傳可洗目疾。 扁擔眼:東山東麓,石崮上一窟僅容伸進一手,其水不減不溢,以毛巾拭之,須臾水滿如初。傳為二郎 擔山時,扁擔一插所致。 孫臏牛跡:西山之西,有牛跡宛然於石面上,相傳為孫臏獨角青牛所踏之處。 鐵耙齒:東山峰石面之上,有一石長出,形似耙齒。 新開辟聚仙洞一處,內有送子觀音、八仙過海、哪吒鬧海等景觀。

7、道教在唐朝被奉行為國教,這背後有什麼原因?

道教是中國真正的地方宗教,始建於東漢末年在道教創立之前,有很多關於老子修煉的傳說。基於人們對老子的崇拜,在道教創立之初,老子被尊為創始人,被稱為「至高無上的主」。兩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官場階層的人生哲學與道教自然無為、崇拜黃老等道教理論相對一致,道教思想受到廣泛關注,進一步推動了道教的發展。


1.道教的全盛時期。

李氏家族在獲得唐朝政權後,為了鞏固政權,宣布自己是聖人老子李丹的後代,於是奉行拜道政策。唐高祖、唐太宗稱老子為「先祖之神」,唐高宗追稱老子為「太上玄元帝」。在這一點上,道教在唐代被視為民族宗教,並享有很高的尊重。


2.在國家的支持下。

唐代成為中國道教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王朝,特別是唐玄宗時期的開遠,經濟文化空前繁榮,為道教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文化基礎。作為道教的皇帝,許多學者將他定義為道教帝王,並總結出幾項主要成就,即大力支持道教,尊崇道教經典,善待道教女冠,封印靈山神跡,普及道觀等。玄宗一生信奉道教,尤其是登基以後。

就連楊貴妃的綽號「太宗」也是唐玄宗給的。這顯示了唐玄宗的狂熱。唐玄宗除了尊崇老子外,還尊崇其他早期道教流派的代表人物。例如,五斗米道教的創始人張道嶺被稱為「大師」,茅山道教的創始人陶宏景被稱為「大保護者」。


唐玄宗有一個夢想,一群神仙從天而降,聚集在一個美麗的地方,那就是他們的家。當他醒來的時候,道士玄宗按照他的夢想派使者到全國各地訪問。巧合的是,不久我們發現一個叫洛川的地方與唐玄宗的夢想不謀而合。更奇怪的是這里發現了27尊玉雕。

8、《靈山》孫思邈送給梅振衣的三個告誡是什麼

第一知卷:養生主 043回、道心應住如神在,分別歧路問靈台

第一句話道是評價呂純陽時說的「你莫管他是仙是凡,就看他如何行事而已。」

第二句話是在梅振衣路遇鍾離權之後說地「你已在悟道中途,那就守好心中回所悟之道,見怪莫怪便是。」

第三句話就是臨別時傳靈山心法之前說的「莫說是師父答我,就算漫天神佛,在傳人心中也要做到在與不在,並無分別。」

9、靈山老母的來歷

聖母殿主神青霄元君,亦稱靈山老母,據明萬曆年間祭酒周如砥所記,萬曆年重修靈山祠時,掘得元君遺殼,並一石碑。《元君碑記》載,周元王五年,招遠女子王氏,童養於即墨金門姑母為媳,貌甚醜陋,朝打暮罵,不得安寧,元君初無怨色,一日汲水於山之東,遇仙人點還其真容,於四月十五日這天登山頂,坐化於大石之上,得仙為「青霄元君」。後人遂立祠祀之,並以四月十五日為靈山廟會日。

P.S.
靈山,原名零山,又名靈芝山,均因其形而得名,後因香火之盛,稱之為「靈山」,素以「鍾靈毓秀、人傑地靈、仙山聖母」而聞名遐邇。整個山由三個山包自東而西排列而成。靈山座落在即墨城北10公里處靈山鎮之南。海拔154.6米,東經127°27',北緯36°32'。204國道沿山腳下穿過,是青煙、青石兩條公路干線之間的制高點,又是城北屏障。
靈山山上山下,樹木蔥蘢,風景秀麗,實為旅遊勝地。晴日,登望海石,東南而望可觀大海;陰霾天氣,山頂雲繚霧繞,聚而不散,稱作「靈山戴帽」。春秋時節,百鳥翔集,盤旋歡叫,時有全身赤紅的「火狐狸」穿躍林間。

靈山不惟自然風光秀麗,且歷史悠久,名勝古跡眾多,廟宇建築別具一格,且規模宏大壯觀。更有許多靈山聖母的傳說穿插其間。

靈山廟宇相傳創建於周元王5年,即公元前471年,唐朝及明朝萬曆年間,經過了兩次大的修復。自清朝道光、咸豐年之後已毀敗,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復重修復擴大至今日規模。修復後的靈山廟宇計有聖母殿、眼光殿、疹痘殿、送生殿、催生殿、百子殿、泰山老母殿、無生殿、龍王殿、耳光殿、三神總殿、十八隻手殿,以聖母殿最大也最富麗堂皇。

靈山有十大景觀:
青霄遺殼:在西山之巔。
酆都城:在西山半坡之陰,遠視周石如牆,近視散亂無紀,西南門一石最高,俗稱鬼王。
聚寶盆:在山前。
望海石:聖母殿之左,有石高不盈丈,晴日,登石可觀大海。
黑虎泉:位於西山西北麓,據傳當年有虎引道而掘得此泉。
仙人洞:在東山之西腰,高可坐,闊容三四人,當地人相傳風雨不入其中。
玉女盆:在西山西半峰,有石高及背,石面有水一泓,盈盈無源,旱澇不減不溢,長年不竭,相傳可洗目疾。
扁擔眼:東山東麓,石崮上一窟僅容伸進一手,其水不減不溢,以毛巾拭之,須臾水滿如初。傳為二郎 擔山時,扁擔一插所致。
孫臏牛跡:西山之西,有牛跡宛然於石面上,相傳為孫臏獨角青牛所踏之處。
鐵耙齒:東山峰石面之上,有一石長出,形似耙齒。
新開辟聚仙洞一處,內有送子觀音、八仙過海、哪吒鬧海等景觀。

10、靈山寺的歷史

靈山古剎旁邊的讀易洞地勢險峻,蒼松蓬畢,相傳唐朝李世民的軍事劉文靜曾隱居靈山,在此苦心鑽研《易經》,因受靈山佛祖點播,矛塞頓開,隨後輔佐李世民一路拼打、奪取天下。後人為了紀念此地,命名該洞為讀易洞,也成為千百年來歷代文人墨客來此游覽、求學上進的祈禱殿堂。讀易洞的前面是八卦井。黝黑的方石井口,一股甘泉,清澈見底,時而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鬱郁青青。話說釋迦如來誕生之日,太上老君委派大弟子廣成子前往靈山代他為佛祖祝壽,並派阿難尊者一路陪同遊玩靈山,廣成子來到靈山後,見到此地盛世絕景,只貪婪享受靈山風光,一不小心失落了陰陽八卦鏡,後來此鏡經日月造化成為此井,世人取名為「八卦井」。山頂南側有一十幾平方米的兩塊巨石重疊置放。這就是所謂的解慍台,依稀能見到「解慍台」的古代碑刻痕跡。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台名也來自於此。此地三面靠山,一面深臨峽谷,谷深百米。登上此台可遠觀太山之頂,白雲漂浮,若隱若現,清風徐來,栩栩如生;谷底潺潺流水,琴聲悅耳。站立此地,眺望遠方,虛若懷古,清新怡人。「解慍台」也曾經記述過動聽的故事。西漢時期號稱「禹後一人」、「江南大禹」、「治水英雄」的張渤工作勤懇、廉潔奉公。他為了解決一方百姓的治水困難,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因經費緊張,再加上朝廷的高壓政策要求,一日,張渤便來到此地尋心解悶。恰在此時,一仙女下凡來到靈山,看到張渤在此躊躇萬分,詢問其原因後被張渤為民解患的思想所感動,仙女隨即借天神之靈,幫助張渤解決家鄉治水患難之難題。張渤見此情景,萬分感激,二人心有靈犀,情投意合,之後便接成夫妻。後人每逢遊玩此地當得知此典故時,便會尤然而生「千古凝成風雨台,登高生趣頓開懷;循眸四野風光美,此處舒心喜自來」的美好心情。從解慍台西南側俯首望去,映入眼簾的便是著名的仙龜托經石,走進細看,形象逼真。傳說唐玄奘去西天靈山取經,長途跋涉,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歷經了八十苦難到達西天靈山,他們師徒四人取得真經後歡樂開懷,正滿載經書返回東土大唐,此時佛祖掐指一算,玄奘法師應有九九八十一難方能修成正果,於是就命仙龜回通天河等候玄奘法師師徒四人並送其過河,並告知還得讓玄奘接受沉入河中一難,當玄奘法師師徒四人重新回到通天河時只見河水奔騰洶涌、浩瀚無邊,無法過河,此時突然見仙龜重現相助,感激不盡。誰知仙龜已早領佛旨,在此等候。此勢正為仙龜拖著三藏十二部經書回望靈山等候佛祖下令,世人因此命名此石為「仙龜拖經石」。此地又稱「書雲筆」,從下方仰望,形似圓形石柱,拔地而起十多米高,一米多直徑,頂端有一草叢,恰似一支毛筆。據傳聞,萬年前,女媧娘娘煉石補天,曾用此筆粉刷石縫,畫上雲彩,是同天地共存的一支神筆。 與解慍台兩兩相望的是一群錯落有致的巨石群,這就是聞名已久的棋盤山。如果說,靈山是郎才,那棋盤山就是女貌,天造地設的一對俊男靚女。可謂「千年亘古不分離,愛情之深永相廝」。該山上的棋盤石背倚大山,前臨懸崖峭壁,一根根巍然聳立的石柱如刀切斧辟,干凈利落,巧奪天工,盡善盡美。相傳文殊、普賢二位菩薩來靈山聽佛祖說法時,在此間休息對棋。當時有一樵夫上山打柴,來此地觀看二位年輕人下棋,正當樵夫看的入神時,二位年輕人便問那樵夫:「你上山來干什麼」 ?樵夫說:「打柴啊」,文殊就說:「你知道現在什麼時候了嗎?你家已經有幾個月沒柴燒了」。此時,樵夫恍然大悟,原來這二位年輕人卻是傳說中天上的神仙啊。從此後便有了「天上一天,人間一年」的傳說。棋盤山頂正中央有一巨石,高約5米,重約數百噸,四方而無稜角,形似鍾鼓。相傳魯班公孫輸曾來靈山朝拜佛祖因走錯了路而來到此地,發現對面就是靈山,面對數百米懸崖怎能到達對面的靈山呢?此時他靈機一動,如果能架起一條通往靈山的石橋就好了,於是找來了這塊巨石,將其般到山頂作為橋墩,隨後四處尋找但卻未找到長達200多米的石條作為橋面,故當時此橋未架成,至今還留下「仙橋墩」。 兩座山峰之間便是數百米深的靈溪大峽谷。溪水急馳飛奔而下,自然形成三大瀑布、三大疊水、三大連泉等八大景觀,山清水秀,景色迷人。還有活佛洞、仙掌石、天鵝寶蛋、海獅沐日、百步九道橋及丁公潭等七十二景,無不處處絕妙,夢幻迷人。神奇的靈山以藍天為紙,海水為墨,盡繪一幅勝似仙境的人間美景。唐貞觀4年,相傳地藏菩薩化身新羅國王子金喬覺渡海來到中國求法,曾來靈山修行,後人於貞觀年(公元627~650)年間,在此建寺,命名為「廣瑞禪院」。自此,這里成為釋迦勝地,佛祖道場,歷逾千載,高僧輩出。唐代的高僧慧琳法師曾來靈山學習三藏,為了弘揚佛法,並在此擴建寺院;隨著時光的延續,宋代佛教領袖宗杲大師也因佛緣來到靈山修行並任住持,使靈山名聲大振;到了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46年),住持慧廣法師因衷愛靈山的優美風光和靈氣而在此大興寺院,自此,靈山的香火也更加旺盛。據說,當年古剎門口有一龍潭,每逢乾旱時節,遠近的農民都來此向龍王求雨,有求必應;這里的潭水甘甜可口,能治百病,為民消疾解憂,造福一方百姓。千百年來,數代墨客來此觀光游覽、留念往返,並留下了優美的詩篇。古人雲:「萬山回合白雲深,古剎瀟瀟竹樹蔭。絕壁懸流高萬丈,參天怪石擁千尋。登台長嘯驚林麓,把酒高歌慨古今。一片花開春欲盡,東風啼鳥自知音」。廣德的故土、曾經的靈山古剎寺深廟大,氣象非凡,昔日的繁華依然縈繞在世人的耳邊。

與靈山唐朝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