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多羅耨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術語)Anuttara-samyak-sam%bodhi,佛智名。舊譯曰無上正遍知,無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無上智慧也。維摩經佛國品肇注曰:「阿耨多羅,秦言無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無上也。其道真正,無法不知,正遍知也。」凈土論注曰:「佛所得法,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為無,耨多羅為上,三藐為正,三為遍。菩提為道,統而譯之,名為無上正遍道。」新譯曰無上正等正覺。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之無上智慧也。法華玄贊二曰:「阿雲無,耨多羅雲上,三雲正,藐雲等。又,三雲正,菩提雲覺,即是無上正等正覺。」智度論八十五曰:「唯佛一人智慧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能幹什麼啊?
心經里說,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挪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這個是佛才能得到的果。翻譯過來是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代表所成就的是最高果位。佛果。代表再無疑惑,再無無明所擾。於普渡眾生時,有五眼六通神通。觀眾生根性,知眾生以何法而得度。善巧方便。於己自在庄嚴。而又因此可以降伏魔軍。
3、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什麼意思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即最高的智慧覺悟。
阿耨多羅是"無上"之意(阿為無,耨多羅為上),三藐是"上而正"之意,三菩提是"普遍的智慧和覺悟"。
拓展知識: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出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又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般若經系列中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極為重要的經典,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現以唐代玄奘譯本為最流行。
《般若經》的內涵以空性為主,透過對空性的了解能斷除煩惱障而得到小乘的涅槃,即聲聞及獨覺的菩提果位;也能夠透過對空性的認識,再加上福德資糧的圓滿,能徹底斷除所知障而獲得大乘的涅槃,即無上的菩提果位。
因為解了空性貫穿三乘,故解空被稱為三乘之母,詮釋它的般若經亦稱為母般若。《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即是《大般若經》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義皆設於此經,故名為《心經》。
4、阿諾多羅三藐三菩提
用名詞來解釋,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字譯:阿,無;耨多羅,上;三藐,正也;三,遍也,等也;菩提,覺。三個詞:無上,最高級的,無邊的;正等,非假非欠;正覺,真實的覺悟。
注意全是音譯,分三個詞。佛教中佛之名十,其一就是正遍知,意思是具有真正的無邊的知識,與假知識的「迷」不同,與有所知有所不知不同,相當於上帝的無所不知。也就是佛的境界。發心、發願心,可以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可以說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如果你說:「我想成佛」,就是發心,就是求果。因為你心中本有佛性,就像儒家說的良知,所以一旦良知發現,就求做好人,求作聖賢,在佛教,就是發心。所謂正知,可分為知與覺兩個層次。一是知識上邏輯上你理解佛的內涵與意義,二是心靈與身體中你體驗到佛的快樂(感覺),這樣就是正知正覺。知包含覺,覺重在悟,只會背誦佛經只是野狐禪乃至葛藤禪而已。因為古人覺得無法用漢語直譯,所以才譯音的,我的解釋只是過渡,你多讀經書,自然有理解有體會了。真正理解透徹之時,不需要解釋了。答纖雨閣
5、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什麼意思?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意思是:最高的智慧覺悟
6、我已經證得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有什麼用啊?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神級境界,要什麼有什麼,你說有什麼用
7、得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什麼好處呀?
關心就是說這個燈的額度3000單褲子的話就這兩天的夢想究竟涅槃人就說可以去除所有的煩惱,就會達到輔助,你拍的那個境界里排練境界,就是這些天期的世界。關心就是說這個燈的額度3000單褲子的話就這兩天的夢想究竟涅槃人就說可以去除所有的煩惱,就會達到輔助,你拍的那個境界里排練境界,就是這些天期的世界。,
8、什麼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梵語,意為無上正等正覺,即最高的智慧覺悟。
阿耨多羅是「無上」之意(阿為無,耨多羅為上),三藐是「上而正」之意,三菩提是「普遍的智慧和覺悟」。
9、三藐三菩提是什麼意思?
阿耨(nòu)多羅三藐三菩提:梵語,意為無上正等正覺,即最高的智慧覺悟。阿耨多羅是"無上"之意(阿為無,耨多羅為上),三藐是"上而正"之意,三菩提是"普遍的智慧和覺悟"。
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通俗的講就是:對待事物、人 ,不以自我為出發點,完全、徹底、客觀及宏觀地去認知,產生正確的理解,從而處理問題,得出的圓滿結果所顯現出的智慧。
破除個體觀念,從我、人、大家、整體,不同角度分析問題,也叫換位覺知,圓滿去解決問題。所謂的換位覺知及整體概念就有不同的級別,有羅漢,菩薩,佛(終極覺悟者)。所謂的整體概念就比如國家,地球,宇宙,終極是包容宇宙的虛空。
佛教認為智慧不是思考出來的,和西方哲學不同。西方認為我思故我在,佛教所追求達到的宏觀是要消除這個"我"的定義和概念後產生整體。甚至最終覺悟每個個體之間的銜接比如一滴水融入大海,海和一滴水的概念都沒有, 但覺悟者明白他們自性相同沒有差別。
(9)三菩提養生會所擴展資料: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智名。舊譯曰無上正遍知,無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無上智慧也。
維摩經佛國品肇注曰:阿耨多羅,秦言無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無上也。其道真正,無法不知,正遍知也。
凈土論注曰:'佛所得法,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為無,耨多羅為上,三藐為正,三為遍。菩提為道,統而譯之,名為無上正遍道。'新譯曰無上正等正覺。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之無上智慧也。
法華玄贊二曰:阿雲無,耨多羅雲上,三雲正,藐雲等。又,三雲正,菩提雲覺,即是無上正等正覺。
智度論八十五曰:唯佛一人智慧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0、三邈三菩提是什麼意思?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梵語,意為無上正等正覺,即最高的智慧覺悟。阿耨多羅是「無上」之意(阿為無,耨多羅為上),三藐是「上而正」之意,三菩提是「普遍的智慧和覺悟」。
通俗的講就是:對待事物、人 ,不以自我為出發點,完全、徹底、客觀及宏觀地去認知,產生正確的理解,從而處理問題,得出的圓滿結果所顯現出的智慧!
破除個體觀念,從,我、人、大家、整體,不同角度分析問題,也叫換位覺知,圓滿去解決問題。所謂的換位覺知及整體概念就有不同的級別,有羅漢,菩薩,佛(終極覺悟者)。所謂的整體概念就比如國家,地球,宇宙,終極是包容宇宙的虛空。
佛教認為智慧不是思考出來的,和西方哲學不同。西方認為我思故我在,佛教所追求達到的宏觀是要消除這個「我」的定義和概念後產生整體。甚至最終覺悟每個個體之間的銜接比如一滴水融入大海,海和一滴水的概念都沒有, 但覺悟者明白他們自性相同沒有差別。
肇論曰:秦言無上正遍知。道莫之大,無上也。其道真正,無法不知,正遍知也。苑師雲:阿,此雲無;耨多羅,翻上;三藐,翻正也;三,遍也,等也;菩提,覺也。
孤山疏雲:極果超因,故雲無上。正則正觀中道,等則雙照二邊,蓋果上三智也。
發軫雲:無上,是理;正等覺,是智。正謂正中,即一切種智寂滅相也。等謂平等,即行類相貌如實知也。
裴相國雲:是諸佛所證最上妙道,是眾生所迷根本妙源。故凡夫流浪六道,由不發此菩提心故。今得人身,起慶幸意,當須秉心,對佛像前,燒香散華,三業供養,立四弘誓,發成佛心。
故華嚴雲:菩提心者,名為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發此心者,須識其體。體有二種,一曰當體,二曰所依體。其當體者,所謂悲心、智心、願心,此三種心,乃是當體。所依體者,自性清凈圓明妙心,為所依體。性自具足,號如來藏。惑不能染,智無所凈,虛寂澄湛,真覺靈明,能生萬法,號一大事。但由群生久迷此信,唯認攀緣六塵影像,乍起乍滅虛妄之念,以為自心。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此之心體,如肇師雲:微妙無相,不可為有;用之彌勤,不可為無。
度一切諸佛境界經,文殊言:菩提者,無形相、無為。雲何無形相?不可以六識識故。雲何無為?無生住滅故。
裴相國雲:性含萬德,體絕百非,如凈月輪,圓滿無缺。惑雲所覆,不自覺知,妄惑既除,真心本凈。性含萬德故,在聖不為得;體絕百非故,居凡不為失。然欲發此心者,當運慈悲而為宗要。
故華嚴海雲比丘告善財言:發菩提心者,所謂發大悲心,普救一切眾生故;發大慈心,等祐一切世間故。一切群匯(音謂),本無生死,妄風飄鼓,汨(音骨)沒苦海。今發大願,黑暗崖下,誓作明燈;生死波中,永為船筏。此起悲心拔眾生苦。一切凡夫,本性具足性凈功德,今迷寶藏,貧窮孤露。今啟洪願,誓與群萌無上佛果究竟之樂,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願舉修途之初步,宜運成山之始簣(kuì)(求位切)。崇德廣業,不倦終之(余昔住大覺時,有王仁林垂訪,
問曰:佛道若雲易成,經雲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若雲難成,安雲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余即答曰:了性,則見本是佛,依自圓修乃易。昧性,則欲求作佛,依他別修乃難。慕圓宗者,起信樂心,才舉念時,已作如來真子;如迴向際,便成無上菩提)。
[翻譯名義集 - 宋·普潤法雲]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智名。舊譯曰無上正遍知,無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無上智慧也。
維摩經佛國品肇注曰:阿耨多羅,秦言無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無上也。其道真正,無法不知,正遍知也。
凈土論注曰:『佛所得法,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為無,耨多羅為上,三藐為正,三為遍。菩提為道,統而譯之,名為無上正遍道。』新譯曰無上正等正覺。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之無上智慧也。
法華玄贊二曰:阿雲無,耨多羅雲上,三雲正,藐雲等。又,三雲正,菩提雲覺,即是無上正等正覺。
智度論八十五曰:唯佛一人智慧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略稱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意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覺、無上正真道、無上正遍知。『阿耨多羅』意譯為『無上』,『三藐三菩提』意譯為『正遍知』。乃佛陀所覺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圓滿之意。以其所悟之道為至高,故稱無上;以其道周遍而無所不包,故稱正遍知。大乘菩薩行之全部內容,即在成就此種覺悟。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則譯為『無上正真道意』。
音譯阿耨多羅三藐三佛陀,意指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人,故一般譯為『無上正等覺者』。此系佛陀之尊稱。又可省略阿耨多羅,而僅作三藐三佛陀(維摩詰所說經 菩薩行品第十一),或三耶三佛、三耶三佛陀等。
[佛學大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