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沒有既實戰又養生的功夫?
你好 其實能實戰又能養生的功夫比比皆是 然而 實戰是下功夫 養生是多花錢 這個錢一般是花在了養生上 比如以前練鐵砂掌的人 花大價錢買的葯什麼的配置的活血化瘀的一鍋葯 練習之抄後用來洗手 這樣就不會傷身了 要不然怎麼說窮文富武 不是武襲術功夫不養生 是養生不起 很多人實戰功夫練出來了 但是沒什麼經濟條件搞養生的 所以才有人說外家拳伐身 內家拳養生 殊不知內家拳需要後天的彌補一樣多 這也是很多人放棄功夫的原因 轉學現代搏擊 因為現代搏擊成效快 有科學的訓練和飲食 如果不以職業為目的 這種運動就是不錯的鍛煉 當然 錢也是少不了的
2、道家修身養生的功法有哪些?目前比較有效的都有哪些?
張至順道長的八部金剛長壽功;
山背功;固腎功;
還可以看看彭鑫博士書上提到的很多功法
3、中國養生的功夫有什麼?
5禽系 華佗創的健身術
滿意請採納
4、格鬥的功夫武功哪樣最強,哪些是養生的功夫拜託了各位 謝謝
養生的太極較好。 格鬥的方面的:洪拳、蔡李佛拳、通臂拳、開門八極拳、心意六合拳、形意拳、等等,還有香港比較推崇的詠春拳。 截拳道,泰拳,西洋拳,空手道,跆拳道這些拳種都有極大的殺傷力。沒有最強,只有更強!
5、道家的養生功法?
道家經典說:上葯三品,神與氣精
神經衰弱症,目前尚無良葯可醫,含磷質的葯品雖號稱補腦。亦嫌名實不符;其他一切興奮劑,或鎮靜劑,只能收暫時的效用。葯性過了,仍舊是衰弱,或更加嚴重。
使腦筋絕對安靜,排除一切思想.這是下手工夫最要緊的原則,也是神經衰弱最有效的良方,但因人們思想習慣,由來已久,要它一旦停止不動,很難辦到;為求達到這個目的,古人就立出許多法門,比較起來,以莊子「聽息」法為最好。
所謂「聽息」,就是聽自己呼吸之氣,初下手只用耳根,不用意識,並非以這個念頭代替那個念頭,更不是專心死守鼻竅或肺竅,也不是聽鼻中有什麼聲音,只要自己覺得一呼一吸的下落,勿讓它瞞過,這就算是對了;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淺深,皆任其自然變化,不用意思去支配它,聽到後來,神氣合一,雜念全無,連呼吸也忘記了,漸漸地入於睡鄉,這才是神經由衰弱恢復健康的過程中最有效力的時候,就要乘這個機會熟睡一番,切不可勉強提起精神和睡意相抵抗;睡醒之後,可以從頭再做聽呼吸法,又能夠安然入睡。若是在白晝間睡了幾次不欲再睡時,不妨起來到外面稍為活動,或揀樹木多、空氣潔的地方,站在那裡做幾分鍾吐納工夫也好,或做柔軟體操、練太極拳也好,但要適可而止,勿使身體感覺疲勞;回到房內,或坐或卧,仍舊做聽呼吸的工夫,還可能入於熟睡的境界。
凡患神經衰弱的人,大半兼有失眠症,安眠葯片不宜常服,只有聽呼吸一法,可以根本解決問題,毫無流弊,而且與《黃帝內經》上所說陽入於陰的理論相合。(《靈樞·大惑論》;「衛氣常留於陽,則陽氣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
前人書中常有「心息相依」這一個專門術語,但未說明如何依法。蘇東坡的工夫,是先用數息法,後用隨息法;朱子《調息箴》的工夫,則用《楞嚴經》「觀鼻端白」法。但數息要用意去數,不能純然無念;觀鼻要開眼去觀,時候久了,眼神難免疲勞;只有《莊子》聽呼吸法,心中不需要起念,久聽也不覺疲勞,才真能合於「心息相依」這個軌轍。今將這三種方法列舉如下,並加以淺釋;好讓學者自己去實驗:
(1)蘇東坡養生說(見東坡《志林》卷一):
原文「已飢方食,未飽先止;散步逍遙,務令腹空;當腹空時,即便入室;不拘晝夜,坐卧自便;惟在攝身,使如木偶。……又用佛語,及老聃語,視鼻端白,數出入息,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數至數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兀音屋),與虛空等,不煩禁制,自然不動;數至數千,或不能數,則有一法,其名曰隨,與息俱出,復與俱入;或覺此息,從毛竅中,八萬四千,雲蒸霧散。無始以來,諸病自除,諸障漸滅,自然明僻: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時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考人言盡於此。」
淺釋 注意養生的人,食物要有節制,必須等到腹中覺得飢餓時,才可以進食,尚未吃得十分飽滿,就應當停止;每餐後宜到室外空曠地方自由自在的散步些時,使腹中的食物大部分都消化了,此時就回到房裡去准備做靜功;不論是白天或是夜晚,也不論用坐式或用卧式,聽各人自便;只要管住自己身體不讓它動搖,像木頭人一樣,就算合法。身體已經安置好了,即照佛家所說的法門和老子所講的工夫合起來做,用兩眼觀看自己的鼻尖,並同時用意數鼻中呼吸出入的次數,要訣貴在勿忘與勿助,「勿忘」就是「綿綿若存」,「勿助」就是「用之不勤」。普通數息法,若數出息即不數入息,若數入息即不數出息,一呼一吸,只算一次,不能算兩次。數到幾百次以後,心中寂然如虛空。身體兀然如山石,不需要勉強去禁止和制伏它,身心二者自然都安靜而不動了。數到幾千次以後,或無力再數下去,此時另有一個法子應付,叫作「隨」字訣,當息出時,心也隨它同出,當息入時,心也隨它同入;有時或感覺這個息似雲霧蒸發散布於周身無數的毛孔中(原文「八萬四千」是形容身上毛竅之多,不是實在的數字),不由鼻孔出入。工夫做到這樣地步,久遠以來的各種病苦和障礙,都能夠逐漸滅除,心裡也就自然明白而開悟了;譬如瞎子,此時忽然眼睛透亮.自己能夠看見道路,用不著再要求他人指引了。
(2)朱子調息箴(《朱子全集》第八十五卷):
原文「鼻端有白,我其觀之;隨時隨處,容與猗移(容與,閑暇舒適之義。猗音依,猗移,隨順之義)。靜極而噓,如春沼魚;動極而翕(翕音習),如百蟲蟄。氤氳闔辟,其妙無窮。誰其屍之(「屍」字作「主」字解),不宰之功。」(後四句節略)
淺釋 觀鼻端白,原是佛教《楞嚴經》上二十五個圓通法門中,第十四個法門,蘇東坡、朱晦庵兩人都採用了這句話,但他們的說:法並不完全和《楞嚴經》相同。朱子的意思是說:做這個工夫,不論什麼時候、什麼地方,身體總要安閑而舒暢,不要弄得周身難過;又要心平氣和,順其自然,不要勉強執著。氣機靜到極處,它自然要動,就像春天的魚類,浮在水面噓氣;氣機動到極處,它自然要靜,就像冬天的蟲類,伏在土裡翕氣(「翕」是聚斂收攝之義)。此時身中之氣,交互團結,有天地氤氳之象;一動一靜,有乾坤闔辟之機,妙處是說不盡的。若問是誰在那裡做主?其實並無所謂主宰,而是自然的功能。
(3)莊子心齋法(《莊子·人間世》):
原文「顏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淺釋 顏回是孔夫子的學生,仲尼是孔夫子的外號。顏回問「心齋」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孔夫子說,你應該把心裡的念頭集中在一處,不要胡思亂想;等到念頭歸一之後,就用「聽」字訣,但不是用耳聽,是用心聽;這還是粗淺的說法,就深一層工夫講,也不是用心聽,而是用氣聽;到了這樣境界,耳聽的作用早巳停止了,神和氣兩者合而為一,心也不起作用了。氣的本質是虛的,它要等待一件東西來和它相集合,只有「道」這個東西常和太虛之氣集合在一起,工夫如果做到心同太虛一樣,就算是心齋。
以上是孔夫子告顏回所問心齋工夫的做法。這種工夫是一連串做下去的,中間本無所謂階段,但為學者容易入門起見,不妨在整個工夫中劃分幾個步驟,再詳細的加以說明:
第一步 「若一志」「若」字作「你」字解。「志」就是思想,也可以說是念頭。當起首做工夫的時候,心中思想要專一,不要有許多雜念在裡面打攪,雜念如果不掃除干凈,工夫很難做得好。
第二步 「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等於「毋」,也可以作「勿」字解;「之」字是代名詞,指所聽的對象而言;「以」字作「用」字解。念頭歸一了,就開始做工夫,用「聽」字訣。普通所謂聽,本是用兩個耳朵聽各種聲音;此處所謂聽,決不是聽聲音。人們就要發生疑問了:既說是聽,必有所聽的對象,不聽聲音,又聽什麼?這個問題,在各家註解上都找不到明確的回答。今日特為指出,初下手就是聽鼻中呼吸之氣。凡呼吸系統正常而不發生障礙的人,鼻中氣息都沒有聲音,所以說「勿用耳聽」:雖是沒有聲音,但自己卻能夠知道鼻中氣息一出一入,或快或慢,或粗或細,縱然是聾子,也會有這個感覺,所以說「聽之以心」。
第三步 「無聽之以心 而聽之以氣」此處又引起問題了:心是有知覺的,還可以說得上一個「聽」字;氣是沒有知覺的,如何也能夠用它來聽?心所聽的對象是氣,氣所聽的對象又是什麼?若說用氣來聽氣,這句話在理論上講不通,究竟怎樣解釋才好?答曰:聽息的工夫做得時間長久,心和氣已經打成一片,分不開了,氣不能作為心的對象了,不能再說用這個心,聽那個氣,所以說「無聽之以心」。此時身中的神和氣雖然團結在一起,尚未達到混沌境界,還稍為有點知覺,繼續做下去,並不需要很多時間,自然就完全無知覺了。從有知覺到無知覺這一段暫時的過程中,與其說以心聽氣,使心和氣相對立,不如說以氣聽氣,使心和氣二者之間泯去裂痕,所以說「聽之以氣」。此處雖仍舊說「聽」,實際上就是不要再著意於「聽」,成語所謂「聽其自然」。「聽之而已」,「聽他去罷」,這幾個「聽」字是此處最好的解釋。
第四步 「聽止於耳 心止於符」初下手做工夫,注重在「一」字訣;等到念頭歸一之後,就注重「聽」字訣;假使長久的抱住一個「聽」字不肯放鬆,也嫌過於執著,再後就要用「止」字訣了,所謂「聽止於耳」,就是教人不要再著意於聽。此時工夫已漸漸的入於混沌境界,身中是神氣合一,心的知覺已不起作用,所以說「心止於符」(符即是符合之義)。這種神氣合一的狀態是無知無覺的,外表上看來和睡著了一樣,但內部的情況是不相同的。
第五步 「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以前由淺而深的境界,一步一步的都經過了,最後到了「虛」的境界。這個「虛」是從無知無覺以後自然得到的,不是用意識製造出來的,如果做工夫時候,心裡常常想著要虛,反而不能虛了。全部工夫原是由後天返還到先天,所以第五步工夫,應該就先天境界去體會。若問如何叫作先天,這件事已越出療養法范圍之外,此處不必深談。普通用靜功療病;只要做到身中神氣合一的境界(即心止於符),已足夠了。
今將以上所列三種法門作一個總結:蘇東坡是先數息,後不數;他所謂「隨息出入」,就是隨其自然,不要再去數它。朱晦庵是先觀息,後不觀;他所謂「不宰之功」,就是順其自然,不要再去觀它。莊子是先聽息,後不聽:他所謂「聽止於耳」,就是任其自然,不要再去聽它。三人下手的工夫雖然不同,後來都歸到一條路上,學者可以參合而用之。
青年神經衰弱者,用此法三個月,可以愈十分之七八;中年神經衰弱者,用此法三個月,可以愈十分之五六。但病有輕重之別,此指病重者而言,病輕者差不多可以全愈。出療養梡後,回到工作崗位時,每日早晚仍宜抽空做兩次,勿使間斷,才能繼續維持巳得之效果,逐漸完成未了之餘功。
和諧拯救危機系列片 (請從第二個視頻看起)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1398899.html
正信的佛教
http://www.dizang.org/rm/zxdfj/
6、我想學功夫養生!請問有推薦的嗎?
學功夫來養生來,找無極太極趙冀龍老師,學了兩個月,你會發現身體有很大的變化,曾經源的亞健康不會再有。教授的都是他融合了我國傳統拳法與海外搏擊之長處後的功夫精華。不僅可以讓你掌握了入門實戰的基礎,掌握一知些拳腳器械的有效攻防方法。同時,還能提高你的身體素質。可以說,無極太極的實戰養生功夫真的值得一道學。
7、求一套養生功夫.不需要高深的一練出真氣.只需要淺俗易懂.正常人可以簡單學會.給老人.謝謝
養生樁百(度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5560828.html)很知適合老道人專(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6b155901009c1c.html)。屬
8、中華武功大全
一、中華武術的種類,分這樣幾類:
1、徒手類,各種拳腿、技擊格鬥、擒拿摔打。這里又分內家拳和外家拳兩大類,內家拳還附有內功。
2、器械類,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棍錘鏟,弓弩等,十八般兵器,只多不少。中國的冷兵器在世界上可算一絕,幾乎將兵器製造技術上升到了藝術的境界。不過澳洲的飛去來確有其獨到的一點,堪和中國的流星錘媲美。
3、暗器類,石子、鐵蒺藜、吹管、飛鏢、袖箭、乾坤圈等,甚至一根綉花針都可成殺人致命的兵器,武警山東總隊第二支隊參謀劉偵鋒的飛針穿玻璃的功夫可不是吹出來的,那是多少個一朝一夕堅持練出來的!《水滸》中的沒羽箭張青飛石打人,打的梁山眾好漢難以招架,那也是功夫。
4、氣功類,如硬氣功頭頂破磚,開碑裂石,運用意念,調理呼吸,通大小周天,輔助外功。
還有輕功,練成者身輕如燕,身手矯捷。
二、中華武術的作用 中華武術有這樣幾個作用:
1、技擊格鬥,這個誰都知道,就不多說了。
2、健體強身,這個大家也都知道,也不用多解釋。
3、養生益壽,祛病延年。只要是鍛煉身體,對人的身體都有益處,這句話沒錯,但是鍛煉的方式不一樣,鍛煉的效果也有所不同。據說滑雪鍛煉就比游泳鍛煉的有氧呼吸效果要好,雪地里滑雪空氣清新,使人能充分吸收氧分,而泳池的水裡有化學物質,人員擁擠,空氣也不好,對人有一點消極影響。練中華武術尤其是練內家拳,和練非武術類運動比較,不但四肢肌肉和呼吸調理得鍛煉,五臟六腑、奇經八脈也受益,練成高功者的境界,非我輩所能探知的,正所謂,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就是這個道理。
4、修身養性,提高品德。練中華武功絕對是對個人毅力的磨練,不說別的,常年練一個最簡單的一個站馬步樁,就能磨練堅持的毅力,練忍耐力、吃苦耐勞精神。更主要的是練武要練德,如何做人。品德不好的人師傅是不教武功的。否則的話仗功欺人、惹是生非。既給師傅帶來麻煩,又影響師傅的名聲。即使品德不錯的人學了武功,恃強好勝,忍不住和不會武的人爭持傷了對方,也是不該的。這裡面有許多規矩,並不是說,學了武功就要打遍天下,那是和武德相違背的。學武的首要是防身自衛,可以行俠仗義,但不許逞強恃能,憑武炫耀。但是,武門里也有一些人違背武德外出尋釁鬧事的情況,那就成了另外一個問題。
三、中華武術的技擊:
中華武術從頭到腳,都是攻擊對手的有力武器,看過硬氣功的都知道,頭頂開磚,手劈硬石。不要以為那是作秀,近身纏斗的時候人家一頭撞到對手的頭部,自己卻沒事,而對手沒經過訓練,就會被撞的滿臉開花昏過去了,起碼是頭暈目眩,頭疼欲裂,後果可想而知。接下來肩撞肘擊,膝頂腳踢,哪樣都能治對手於死地。中華武術光是手上的動作就有很多,拍、打、推、拉、擋、劈、擊、點、戳、砍、抓、勾、封等等等等。
四、中華武術的機理 :
1、功法,每套武功都有它訓練的一套方法,沒有方法就練不好功夫。這裡面有口訣,有動作要領等,指導學員練功。
2、功理,許多武功都有它的一套道理和理論。中華武功的理論是建立在陰陽五行學說的基礎上的,是和陰陽五行學說合為一體的。如形意拳中的劈崩攥炮橫五式對五行,五行對五臟。
3、心經,這個就是氣功的玩意了,如最著名的是《易筋經》,它以強筋健骨為要,對於筋骨肢體及腎虛、陽痿、早泄、失眠等病均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中華武術的理念是和中國古代的哲理是融會貫通的,就像中醫與中國古代的哲理融為一體,事實上,中華武術和中醫也有融和之處。中華武功的理論包含了道家、佛家和儒家的理念,但我認為其中更多的是道家的理論,雖然也吸收了佛家的不少東西,像上面提到的少林寺的《易筋經》,畢竟是在華夏這塊土地上孕育出來的強身健體法門。雖托達摩之名,卻溶道、釋、儒、醫、武諸家於一爐,它的陰陽論五行理論基礎帶有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強烈的道家色彩,卻又不是單純的道家功。
9、養生功法中、養神有什麼方法?
雖然形氣神在養生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但道家更強調精神的支配性和決定性影響。道家認為精神是生命的核心,是生命活動的主導者,精神的損傷會導致形體的衰敗。
養生功法多數集中與道家功法中,筆者就曾經在武當師和功夫館中學習一年,功夫館中中有教授到的養神zd功法有:
1.煉神
道家認為識神不利於人的生存質量,強調修煉應保元神而消識神。正所謂「煉神者,版煉元神,非心意念慮之神。」
2.守竅
守竅之法很多,不同素質之人,宜採用不同之法。在守竅過程中,也應根據氣機的變化而靈活掌握,轉換意守之竅。
3.存思
存思內容十分廣泛,上至於天體日月星辰,下至於雲氣山川等。方法是在冥想中使精神集中,即凝視諸神權中的神,想要固定的神,將思緒集中到這個神上。神不僅是空洞的形象,不是想像神,而是真正的看到神。
守竅與存思僅僅是使散漫的注意力集中而達到靜定的手段,最後要達到「忘守」,才有益身心。